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心灵的七种兵器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心灵的七种兵器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17 21: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心灵的七种兵器读后感精选10篇

  《心灵的七种兵器》是一本由武志红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灵的七种兵器》读后感(一):问题关系中产生

  之前看过解读疯狂,这是同系列的另一本书,花了一个白天全部看完。最核心关键方法其实就是接受,然后去改变,知道为什么,然后去改变。逃避是最要命的事情,可惜很多人身体心理的自动反应机制就是逃避。

  AQ代表的事挫折商,包括,控制、归因、延伸、忍耐。一个挫折事件就是一个挫折事件,要为自己的挫折负责,去认清自己,反省的过程中完善自己,即便是消极的情绪,接受,再改变。

  人的悲剧本身并不一定会导致心理问题,它之所以最后令我们陷入困境,是因为我们想否认自己人生的悲剧性。我们的力量不在于我们看上去有多快乐,而在于我们的心离我们的人生真相有多近。

  克服焦虑体验悲伤、谁在我家,女心理师、有一种病叫爱情咖啡都是作者推荐书籍

  性与攻击、爱与自由,最好和那些会表达愤怒的人做朋友,愤怒理清了复杂生活,并将其不断重组。禁欲是禁止自己接受别人的付出,助人是只付出不接受。我们需要仪式提醒自己甚至引导自己的转变,仪式只是为了告别而不是忘却,因为事实一旦发生,就注定是我们命运部分,我们必须接受这部分,比如每天写一点心情日记。当举动是出自想象和情感而不仅仅是物质世界的需要时,它都可以成为某种仪式。

  关系的丰富意味着生,我们无法左右对方

  因为父母孩子的关系,最终会在6岁前被孩子内化为一个,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自我价值感高的人无论它的现实状况如何,他都会在梦中把自己想象得更有价值,而自我价值感低的人,无论它的现实状况如何,他都会在梦中把自己想象的很卑微

  每一次迷恋都是认清自己的最佳时机

  爱不是为了幸福和快乐,爱首先是为了强迫性重复,假若你和某个异性完美的再现你的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的关系,那么你一定会强烈的迷恋上这个异性,迷恋他是为了修正你内心的关系模式,是为了弥补你童年时的一些痛苦

  任何一个人的人生,如果你往下看,都会看到一个深渊

  写人性的高手,是不会刻意用离奇的情节去展示人性的离奇,他们反而会用看似平淡的笔触,看似平淡的故事,写出人性的令人战栗之处。接受,带你走向自由之路。

  爱不会失去的,只要你爱过,在爱的面前,生死渺小的,爱你的人无论到了哪个时空都会爱你。

  《心灵的七种兵器》读后感(二):《心灵的七种兵器》

  《心灵的七种兵器》

  这是读武志红的第四本书,从第一本《为何家庭会伤人》开始,到《七个心理寓言》,再到《解读“疯狂”》,然后就是这本。感觉这本书是武志红最好的一本,理论感最强。

  读过很多很多心理学书,包括一些心理学的名著,但是都没有多少感觉。我为什么要读心理学?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虚荣,不是为了获得某种自信,而是为了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最终改变自己。而很多很多心理学书,并不能给我提供一点帮助。

  读武志红的书之后,才发现这才是我要读的心理学,在这里我看到了我想要的答案。并且在他的书里,看到了,他推荐的很多很多他所喜欢的心理学书,这也为我以后的阅读指出了一个方向

  接受——理解——改变,接受自己,理解自己,最终改变自己。我们都想改变自己,但是都发现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首先并没有真正接受自己,连自己是什么样的都不肯承认,不能接受,那种改变不过是虚妄的改变。

  《心灵的七种兵器》读后感(三):正是因为付出上的失衡,关系才会在有意义的交换中发展下去

  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谢谢。

  1. 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中的关系决定了这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也会有例外,我们总能见到一些人,童年非常悲惨,心灵却很健康。

  2. 最纯的悲伤帮你告别最悲惨往事。我们常和“不可能更改”的悲剧较劲,这是产生心理问题的核心原因。他说,以前,他对别人战战兢兢,特别想赢得别人的认可结果赢得的是冷落和嘲讽。他拒绝承认很少人爱他的真相,于是神经质地在乎别人的评价,无比渴望得到周围人的关爱爸妈没给他的,他渴望从别人那里得到。后来,他不再关注别人,不再渴求别人的认可,只是为自己跳舞,但人们反而走过来,和他一起跳舞。他直面了自己惨淡的人生,他的心境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3. 会合理地表达愤怒的人,远比从不愤怒的人更适合建立关系,正是这个原因:你最好只和那些会表达愤怒的人做朋友。愤怒和性一样,都是我们本能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被阉割了,一个人就会变得萎靡不振。不能表达愤怒,会潜意识地用行动表达愤怒。

  4. 一个和谐的关系中,付出和接受的循环一旦被破坏,关系也会随即向坏的方向发展。爱的关系中,这种循环被破坏,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不愿意给予,而是因为不愿意接受。不愿意接受得原因是不想内疚。只付出不接受的人,会有一种问心无愧的很舒服的感觉,而关系的另一方就会觉得很不舒服,会频频觉得内疚,最终会产生逃离的冲动。一旦如此,那个付出者就会认为自己受到了莫大伤害激烈指责逃离者的背叛举动,其实,他才是始作俑者。就如无可挑剔太太会给丈夫很多内疚感一样。

  5. 一个和谐的人是既有清白感也有负罪感,假如你没有一点负罪感,而只有清白感,那其实就是你把负罪感强加给其他人了,一般这人都是你最亲密的人。

  6. 不要惧怕关系的失衡,惧怕失衡是禁欲者的哲学,他们因为惧怕这点于是干脆不接受别人的付出,自己也很少付出。实际上,正是因为失衡,我们才会发展出有意义的交换。假若关系永远停留在平衡阶段,那这个关系也就该结束了。爱的失衡,要用更多的爱去平衡。一方付出多了,你感受到,于是,你付出更多,他感受到了,于是付出比你还多。于是,关系前进了,且没有停留。

  7. 固守清白感,关系就前进不了。我们得听从自己天然的情绪,被伤害者要给予加害者适度的报复,以防止关系滑向更坏的方向。如果你希望和加害者的亲密关系继续下去,报复就很有价值,因为相爱就意味着“我们是一丘之貉”。海灵格描绘说,“除非让清白的人变得有罪,否则能让爱丰富流动的调解就不可能出现。”

  8. 对于禁欲者们,海灵格认为,生活给他们带来了快乐也仅仅局限于蜻蜓点水而已,他们会感受到空虚不足。很多消极的人,正是这种人生态度。通常,一开始是父母警告他们不要接受别人的馈赠,最终他们自己信奉了这种人生态度,并一直固守被动和空虚。这种人生态度会让我们无比孤独,我们拒绝一个人的付出,也就是在拒绝与这个人建立关系。关系,是让我们得人生丰富多彩的主要来源。他们只想付出不想接受,不过是想维持高高在上幻想,否认自己和同伴之间的平等,对于同伴缺乏平等的尊重

  9. 性的经历,会在心灵上刻上很深的刻印,令你发生很大的改变。33岁的阿玲,由于没有性的经历,心灵就处于类似23岁的状态谈恋爱仍然抱着小女孩浪漫心态

  10. 很常见的情况是,母亲父亲伤害,母亲不去争取公平,扮演一个受害者,那么孩子们就会帮母亲去争取公平,他们自发地站在母亲一边,与父亲对峙。但这样对孩子的伤害极大,他们负起了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最终导致他们把这种关系也复制到了自己的新家庭中。

  11. 失恋了,亲人去世了,我们拒绝接受这个事实,可以给自己举行一个仪式,告别这一切。

  12. 几次重读同样一本对自己有启发的书,带来的如此不同的感受,可以让人对自己的转变变得非常清晰

  13. 通过自己的恐惧,发现对自己重要东西。如文中的Joe明白了怕黑背后的信息之后,他明白了女友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事业的欺负,不会让他如此恐惧,只有和她的关系才会把我的情绪搅动得这么厉害。他和女友的关系很快就好转了,他没做任何具体的事情,但对女友的态度,有了很大转变,仅仅这点,就足以改善他们关系了。

  14. 很多时候,我们会做些很简单的事情,找一些很浅的关系,填补自己对关系的渴求。比如,一个人在房间里闷了好几天,最后,他忍不住去人多的地方走走。

  理性的知道,不是理解。真正的理解,必然是感性的理解,情感的理解。

  15. 任何一个你在乎的关系中,你都会把你的内在的关系投射到这个外部关系上,并且,你越在乎这个关系,这种投射就越强烈。

  16. 刘涛说,恰恰是因为那么自卑,他才拼命工作,为了不让别人看不起,这种自卑是源于爱的匮乏,只要还没有获得充分的爱,他的这种自卑就很难消失。刘涛把内在的难看的小男孩投射到了虎子身上,那么宠它,其实是在宠它内心深处那个受尽冷落的小男孩

  17. 刘涛看见一个喜欢的女孩,梦见她的时候她变成了一个妓女,也反映了他的自卑,认为那个女孩只有变成妓女,两人就般配了。自我价值感高的人,梦中都会把自己想想得更有价值,反之亦然

  18. 刘涛对太太的选择,可能就是要选个和妈妈有些像的女人,弥补童年不受妈妈宠爱的缺憾。

  19. 我们应切记一点:爱不是为了幸福和快乐。爱首先是为了强迫性重复,假若你和某个异性能完美地再现你的“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那么你一定会强烈地迷恋上这个异性。迷恋他,是为了修正你内心的关系模式,是为了弥补你童年时的一些痛苦。

  20. 多数心理问题,就是因为我们小时候拒绝接受自己的父母,拒绝接受这个生命中最大的命运。相反,我们渴望改变父母。这种渴望注定会失败,于是我们将这个渴望深埋在心底,长大了,再按照这个渴望去选择配偶,并像童年渴望改变父母一样来改造配偶。正如她童年时的改造梦注定会失败一样,她成年后的改造梦一样也会失败。这些被她的潜意识选中的男子,像她的老爸一样,首先是不可改变,其次是她越想改变,他们就会变得越糟糕

  21. 一个心理学家说,拒绝某一种情感的人,势必会拒绝所有的情感。所以,那些从来都是“仁至义尽”的好人,因为他们拒绝了内疚,结果就是,他们也顺带着拒绝了所有的情感。对他们而言,建立一个关系太可怕了。因为,若想深深地建立一个好的亲密关系,必须要深深地付出,也必须要深深地接受。一个关系,就是在相互的付出和接受的循环中不断发展的。假若一个人只付出不接受,那么他就不可能与人建立很深的亲密关系。

  22. 我们不难见到,那些特别“仁至义尽”的好人,他们在社会上会享有很高的声望,但亲人会对他们怨声载道。如果你能深入地去看一下这些好人的生活,你会发现,亲人抱怨他,并不是因为他太爱帮人不顾家,而是因为亲人觉得离他太远了。

  《心灵的七种兵器》读后感(四):算是重新温习最近看的心理学,同根生

  一、坏习惯不是你的敌人

  “你愤怒,但是你觉得愤怒不好于是变得善意,然后愤怒积累,突然有一天你爆发了。”

  “酒鬼和小王子的故事,酒鬼内疚我喝了酒,于是变的喝了更多”。

  积极就是你的本性恶心代表着你内心的需要,只有理解并接受它,你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改造。

  当我遇见事情的不如自己期望发生的时候,我会有一小段时间的情绪发泄。不过发泄过去了,我那些zombie也就消失了,以后做决定的时候也更加客观。恶习对应着一种次“人格”,真正能自控的人是内心和谐的人,他将自己每一部分需求都当做朋友来看待,这样每一部分都不会捣乱,这样的人不会试图控制或者压抑一些缺点而是从它们身上找到正面信息。

  书后面的部分大约和“欧文亚隆”对于死亡觉醒和生命启示有关

  二、带着心理问题去生活

  1、去感受你的独特

  2、关于意识方面还需要多读书。

  “我们顶多只能控制自己的意识,但意识只是心理能量冰山一角,大量的潜意识压在心底,是我们不能直接控制的,潜意识越进行有益的控制越控制不了。一个人的潜力无限但一个人意识直接控制范围潜力有限。”

  三、关于缺陷。

  “有些男孩会把自己个子矮当成替罪羊,有些女孩把自己的容貌当成替罪羊”于是就拒绝成长

  变逆境机遇的小例子

  AQ挫折商=自信+归因+延伸+2忍耐

  四、最纯的悲伤帮你告别悲惨往事

  “你很惨,非常惨,但你有力量好好活下去。”

  “她计划明年去巴黎学设计

  “最后到了28人,硕士、公务员、律师”

  “以后我只为自己跳舞”

  最后又回归类似亚隆的强调

  内疚:内疚是我们和谐关系的基础,源自内心的付出和接受的失衡。

  禁欲的人想象自己高人一等或者与众不同,生活带给她们的快乐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有些空虚。这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消极态度,不接受别人的好意。

  哥白尼告诉我们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达尔文告诉我们没有上帝,弗洛伊德告诉我们人绝大部分的情绪是无意识和潜意识的问题。

  一个让你恐慌程度越高的事情,真相就越重要。

  理解自己 接受自己 改变自己

  《心灵的七种兵器》读后感(五):闪亮的观点

  改变恶习最关键的一点是:不和恶习较劲,接受恶习,因为,积习就是你的本性,恶习代表着你内心的需要,你只有理解并接受它,它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改造。

  无论你现在怎么痛恨坏习惯,它一定曾让你获益。认识坏习惯的这一特点,是改变它的第一步。

  习惯形成,必然经历“行为发生——得到奖励”的循环

  我们将坏习惯当做自己生命中的一个敌人,发誓要击败它。但实际上,所谓的击败不过是压抑。

  每一个坏习惯都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都反映着我们自己的深层需要。每一个负面的、损害性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面的动机。生命中的每一部分都是你的朋友,都是为了帮助你更好地生活。当你理解这一点时,就会带着感激的心去面对本来仇视的缺点和恶习,开始把它们当做朋友来看待。接纳它、了解它,这其实就是你人格的一部分,这样做时,这个次人格所蕴含的能量就会被我们接受,成为我们的一部分。只有理解了,接受了,真正的改变才会发生,这个过程被成为“次人格整合法”。

  恶习难改,最大的问题不是自律,而是没有花费工夫确定愿景。从内心产生的使命感,而不是外在的迫使,才是改变的动力。

  痛苦本身只是一个信号,只是告诉我们,问题发生了,我们应该去改变。如果只是一味努力降低痛苦、逃避痛苦,那就是在逃避问题本身,这并不利于心灵的成长。

  错误一:我是天底下最不幸的

  错误二:痛苦都是因为现在

  当痛苦时,不要只沉浸在痛苦中,或者以寻找刺激的方式来降低或麻木自己的痛苦,而是要思考一下,我为什么这么痛苦,我重复了童年的什么体验

  错误三:用一切办法减少痛苦

  错误四:我能控制自己的一切

  错误五:没有它我就一切OK

  很多时候,当我们把一切焦点放到问题上,这个问题就会成为我们拒绝成长的一个替罪羊。

  人生的悲剧本身并不一定会导致心理问题,之所以最后令我们陷入困境,是因为我们想否认自己人生的悲剧性。你越想否认一些悲惨的事实,这些悲惨的事实对你的消极影响也就越大。你巨大的心理能量都花在了否认真相、与真相较劲上。

  很多人明白父母的确糟糕后,把这一点当成了推卸自己责任的理由,认为自己什么问题都该父母负责,但忘记了他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好的愤怒,针对的必须是导致你愤怒的那个人。你对这个人愤怒,你才能捍卫自己的空间,并且愤怒的表达才有效果。如果这个人惹了你,你不敢对他愤怒,发泄到他人身上,发泄得再厉害都没用。

  愤怒首先是一个信号,它告诉你有人过分地侵入了你的空间,过分地控制了你。

  情绪绝不会被欺骗,第一时间产生的情绪,都是基于真相的最直接的反应。

  很多父母,特别急着去塑造、去教育自己的孩子,甚至不惜为此折磨孩子虐待孩子。这样做的时候,他们忽视了另一点: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因为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最终会在6岁前被孩子内化为一个“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

  很多人在同事、朋友等一般的关系上很友好,但却是配偶和孩子的噩梦,这并不是因为他不在乎配偶和孩子,而是因为他内在的关系模式太糟糕了,他越在乎配偶和孩子,就越无法控制自己,越容易将内在的关系模式展现在自己最亲的亲人身上。

  尽管事业有成,他仍是一个自我评价很低的男人,看到他喜欢的女孩后,他渴望她,但觉得自己配不上她,所以在梦中把她变成一个低贱的妓女,因为那样一来,两人就般配了。反过来说,如果自我评价很高的话,看到像公主一样的女孩,会在梦中把自己变成王子。

  除非我们把某人当成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中的某个人,否则我们不会对个人或物产生那么强烈的情感。成年的关系中,和童年的关系模式越像,我们的情感就会被激发得越厉害,而我们也就越有机会弄清楚自己。因为这时的情感被激发得特别厉害,与我们童年受伤时的感受,就非常接近了。

  我们很容易毁掉亲密关系,甚至还彼此仇恨,并且,越亲密,就越仇恨,之所以如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把自己成长的责任放到了对方身上。在原生家庭没有得到的,希望从配偶身上得到,这给了对方太大的压力,并几乎清一色地被拒绝。于是,我们的生命就只是在简单的重复,童年的痛苦到了成年又重演了一遍。

  我们应切记一点:爱不是为了幸福和快乐,爱首先是为了强迫性重复,假若你和某个异性能完美地再现你的“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那么你一定会强烈地迷恋上这个异性,迷恋是为了修正你内心的关系模式,弥补童年的一些痛苦。所有重要的关系,都有这种强迫性重复的含义。

  追求人格的自由,结束已经发生的事实对我们心灵的羁绊,只有一条途径: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承认它已不可改变。

  糟糕的父母之所以会让我们形成心理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不愿意接受这一事实——我们的父母不够好,我们幻想自己应该有更好的父母,甚至会尝试去改变自己的父母。多数心理问题,就是因为我们小时候拒绝接受自己的父母,拒绝接受这个生命中最大的命运,我们渴望改变父母。这种渴望注定会失败,于是我们将这个渴望深埋在心底,长大了,再按照这个渴望去选择配偶,并像童年渴望改变父母一样来改造配偶。

  很多时候,我们一看到解决问题的完美状态,就渴望自己立即抵达那个终极状态,当达不到的时候,就谴责自己,这也是种自恋,以为自己可以轻松拥有抵达完美状态的自由,你谴责你自己,其实就是你的一部分自我在谴责另一部分自我,而且一般是“内在的父母”谴责“内在的小孩”,但“内在的小孩”才是我们的动力之源,我们对它谴责太过,可能会让它生出不满,于是,它反而拒绝成长。要接受并尊重自己暂时难抵达最佳状态的事实。

  童年的自恋有两种含义:好的东西,小孩子会认为是自己导致的,譬如爸妈关系好,一家人温馨和睦,小孩子就会想,这是他造成的;坏的东西,小孩子也会认为是自己导致的。长大了也一样会自恋,并且,童年越缺乏爱的孩子,长大后会越容易自恋。

  很多糟糕的家庭,都可以看到种种毁灭性的循环,但我们不必因此去埋怨父辈或祖父辈,因为这个历史的传承,不会因为抱怨而消失。并且,当你抱怨的时候,你必定会是这个恶性循环的参与者。

  阴影和阳光一样,都是我们的生命。如果逃避,我们就损失了一部分自我和力量。如果面对并整合阴影,阴影就会变成我们的人生财富。(不要否定自己的任何方面的真实存在,无论是多么龌蹉的想法,多么不堪的经历,这就是你的一部分,你可以批判它,但不要否定它的存在,接受它存在的事实,接受你就是这样的人的事实。不要压抑,不要忘记)

  一些受到严重虐待的孩子,他要学会的第一步是分清爱与恨,因为实施虐待的父母“虐待就是爱”这种逻辑混淆了他的爱与恨,让他陷入情感的混乱。对于这样的孩子,他首先要学习恨,清楚地告诉自己,那些实施虐待的父母,并不爱自己。等做到这一步后,再慢慢学习谅解父母。

  你的感觉,你那些说不出来却又模模糊糊捕捉到的信息,这种声音,要学会聆听它,并尊重它。发自内心的感觉,是我们判断事物的唯一可靠的凭仗。

  人们通常以为,第三者渴望将爱人占为己有,主动第三者的真正目的并不在此,她们渴望的恰恰是三角恋本身,一旦三角恋变成双人舞,她们立即会觉得索然无味,于是全身而退。

  妈妈爱儿子胜过爱丈夫和爸爸爱女儿胜过爱妻子,在这种家庭长大的男孩以后会有强烈的恋母情结,女孩则容易有强烈的恋父情结。但假若孩子是俄狄浦斯期三角关系的失败者,那么这个孩子就容易出现第三者情结。长大后,渴望将一个异性从其爱人身边夺走,一旦成功了,就可以弥补童年时的失败。

  但她们并不追求简单的成功,反而有强烈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渴望竞争成功,另一方面又畏惧这样的成功。畏惧来自于俄狄浦斯期的复杂心理:不管同性父母多么令自己不满,一个孩子天然会渴望获得同性父母的爱,假若异性父母单纯地爱自己胜于爱配偶,这个孩子会产生强烈的负疚感和罪恶感;其次,对于幼小的孩子而言,父母是无比强大的上帝,孩子渴望获得异性父母的爱,但同时也会畏惧来自同性父母的惩罚。

  在童年时,小女孩绝不会渴望妈妈离开家,她渴望的其实是爸爸既爱妈妈也爱她。

  如果家庭有多个女儿,某一个女儿在爸爸心中被列在最后一位,既是与妈妈竞争的失败者,也是与姐妹竞争的失败者,可能会收获这样一个结果:既难与年长的同性交往,也难与同龄的同性交往,会倾向于与所有同性为敌。

  害怕暴露自己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很可能,他们的人生经验告诉自己,暴露内心带来的是伤害。并且这种经验应该首先发生在家里,即他们的家庭不会交流内心,不会给予对方理解,相反很喜欢彼此指责。

  《心灵的七种兵器》读后感(六):自我调节

  偶然发现好久以前曾经想读的这本书,而正处于想要了解如何自我调节的阶段,闲来无事,读了它。

  书不长,也不是长篇严苛的理论,它属于平易近人,但寸寸入心的文字。记得以前曾经有一个大学的老师说过,如果我的一节课能让你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我的很大成就了。人活一辈子如果能在关键时刻明白一两个道理,恐怕也就是人生大德了。

  从中受益为以下:

  a、我想最后一篇"接受"是作为总结来用的,要接受事实的真相,不是简单的了解,不是了解后的妥协,而是真正接受认可,然后在源头上改变自己。

  在这里书里阐述了”自由“:自由不是随心所欲,随心所欲是假自由,甚至是对心灵的禁锢。追求人格的自由,结束已经发生的事实对我们心灵的羁绊,只有一条途径: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承认它是不可改变。假如你做到了这一点,那么过去的事实仍然存在,它并未消失,也未被你遗忘,但你对它的纠缠就结束了,而你也由此获得了自由。

  接受自己的状态,接受自己最亲近的人的状态,接受已发生的事实,接受自己。

  、情绪是信号。在发生强烈的情绪的时候,尤其是不好的情绪,不要急于抗拒战胜情绪,而是聆听情绪是因何而起,去解决源头上的问题。

  如悲伤,不要抗拒悲伤,悲伤是告别的必经之路,认可所悲伤的事实,悲伤之后彻底的告别它。

  愤怒,愤怒是情绪在告诉你这件事情是你所不能接受的,那么你所愤怒的这件事究竟是否能够接受呢,是事的原因还是你自己的原因,如果确实不能接受,那么愤怒出来才能够解决以防无止境的压抑。

  恐惧,最最恐惧的事,往往是对于你最重要的,那么是否要对此关注和珍惜。

  内疚,这是告诉我们在一段关系中我们需要弥补一些了。

  c、平衡。我们要追求的是平衡,但绝不是极端的平衡,波澜不惊,那便成死水。极端的清白类似洁癖,追求完美只在于过程,不好把自己凌驾于过高,只要注意时而调节自己,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d、仪式中其中一种是重读曾经对自己很重要的书,辨别自己的变化。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看重的东西,有时候需要画一个明晰的界限让自己知道自己已经处于另外一个阶段了,应该承担另外一个阶段的责任。

  《心灵的七种兵器》读后感(七):不要摧残自己

  做错事情,可以认识错误,承认错误,但是在不必要的情况下,不要过多的自责,那只是自我折磨,更多的是努力补救。

  好好的生活,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人

  爱你的人,总希望你好

  假装爱你的人,是因为你有利用价值,还有就是想控制你

  爱情不是万能的,选择一个让你完美的人,不如先把自己变得更加的完美。

  不要因为因为别人不按照你的意志行事而愤怒,因为你没有权利去控制别人的行为。

  《心灵的七种兵器》读后感(八):心灵的强大需要兵器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心理学的书。是03买的,那时候负面情绪很大,她借给我看,希望我能看开一点。怎么都想不明白,四年多的感情,怎么会比不上他跟她的四个半月,带着这种悲伤、愤怒的心情去上课,被肥猫无缘无故大骂一顿,第一次在课堂上忍不住哭了。那时候真的不知道自己要怎么办,我不想放弃这份感情,我以为自己不再相信爱了。

  翻开这本书,一边读一边把自己的经历加进去,发现原来一切都事出有因,是自己太脆弱了。原来每个人的性格跟个人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内心的情感会由于某些导火索真正的爆发出来,只是我们控制不了爆发后的结果。真的想开了很多,也因此喜欢上了心理学,喜欢上武志红的书。心情低落的时候就看看,真的会宽松很多。

  《心灵的七种兵器》读后感(九):凝望自己的背影

  看过作者的博客,被其中一篇博文打动了。之后就一直关注作者博客的更新。之后就是买了这本书。

  人类尤其是现代人一直都生活在幻象之中:认为”自己“是独立与社会、独立与自然、独立与家庭的……。其实”我们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中“。

  就好像我们的生命并非为我所有一样,我们的命运也并非为我所有。

  我们的肉体经过亿万年漫长的进化有了现在的样子,我们出生自然拥有了人类亿万年进化的成果。同样,我们的心灵、精神世界也是在出生后承载了人类种群亿万年演化的沉淀。

  我们的所思所想貌似自由的、随机的。可是透析行动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潜意识的影子、童年早期经历的烙印。

  我们在家庭早期经历中的原生关系貌似是无规律的、随意的,可是在这些背后存在着我们看不到的”家族排列“的力量在左右着我们。

  再往下延伸,我们人类作为一个群种同样受到更大、更不易察觉的”原型“在控制着。

  从这点说,我们每个人出生都背负着家庭、族群的”原罪“的。这里的”原罪“并非宗教意义上的,是指中性意义上的、每一个家族的后代都要承接的前辈未完成的”进化“的任务。

  中国有句老话叫”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 必有余殃“。上一辈如果能够努力积善,那么这份种族传递下来的”原罪“就化解的多,遗留给后代的”原罪“就少了。后代就福气多多。反之,则不然。

  再往大的方面延伸。其实这就是宇宙演化中我们每一个宇宙分子所担负的”进化使命“。

  所以不管我们从上辈、从家族中传承下来什么。都要记住:我的命运其实就是宇宙的命运。我的明天就是宇宙的明天。

  宇宙,永远等待着我们蜕变 开悟!因为那就是宇宙的蜕变 宇宙的开悟!

  《心灵的七种兵器》读后感(十):你也有过灵魂的暗夜么

  去年平安夜武志红老师微课堂有一节公开课“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其中提到他的《心灵的七种兵器》最具自我治疗价值,又重新拿出来认真看了看。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 接受——理解——改变,接受自己,理解自己,最终改变自己。

  心灵的七种兵器之一:最纯的悲伤帮你告别悲惨往事

  心灵的七种兵器之二:愤怒 你的力量之泉

  心灵的七种兵器之三:内疚 和谐关系的调节者

  心灵的七种兵器之四:仪式,引导心灵的蜕变

  心灵的七种兵器之五:恐惧 揭示生命的真谛

  心灵的七种兵器之六:关系 我们心灵的镜子

  心灵的七种兵器之七:接受 带你走向自由之路

  作者在研二时因为失恋陷入严重抑郁状态,时间持续了二年。在这两年里,他因痛苦而陷入抑郁,却并没有因抑郁而更加痛苦。他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为了摆脱忧伤而“刻意”地去追求“快乐”,而是选择了用思考来探究痛苦的本源。最终他走出来了,也收获了很多,后来出了几本书,其中大部分的思想都是在那两年的“暗夜”中得到的。

  当下人们说得最多的都是要改变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但最后都发现改变似乎好难几乎不可能。原因是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接受自己,包括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不愿、不肯或不能接受人生的真相。

  本书告诉我们:

  自卑不是你的敌人

  愤怒不是你的敌人

  悲伤不是你的敌人

  焦虑不是你的敌人

  恐惧不是你的敌人

  ……

  就像作者自序中所说的要“拥抱灵魂的黑夜”,接受你的悲伤、愤怒、内疚、自卑、恐惧、嫉妒、坏习惯、挫折与磨难;接受你的原生态的家庭、你无法选择的父母,接受你生养的环境,接受你作为一个自然人的优点与缺点。当你能够做到全然地拥抱灵魂的暗夜,它将会给你巨大的能量。

  它们其实都是心灵成长的兵器,它们之所以成为敌人,是因为你把它们当成了敌人。

  为了拒绝接受真相,刻意走了相反的方向。

  我也曾经历过灵魂的暗夜,甚至多个。我所体验到的恐惧与伤痛让我一度开始怀疑甚至产生信念上的动摇,内心的起伏不定导致异常的孤独与忧伤。

  我想生活中每个人都会与我有过同样的感受,不同之处只在于各自程度有轻有重,因为各自过往经历不同,有的平淡有的极端,但其中总有相似的情形。在人生“忧郁”的阶段思考,坦然承认与接受人生中的那些不幸,接受人生中的真相,不再和这个事实较劲,内心的能量就从这个不幸中获得很大释放。

  但“接受”决不等同为认命,认命是被动的,接受是主动的。不是为了摆脱忧伤而刻意寻求快乐,一味回避刻意隐藏只能让问题在某一时刻更加猛烈地爆发出来。

  所以有个高僧说的很好:心的一次次破碎,就是为了把心打开。

  一个人的生理健康程度和他自身痛苦接纳程度成正比,真实胜过完美,一旦懂得什么是真实,如何接受真实,如何和它相处,你就能深刻感受到痛苦的价值比美好更重要,拥抱自己的痛苦,是成为自己不可避免的途径。只有经历过漫漫黑夜的人,才能更加明白光明的价值,才能把在黑夜中积蓄的那些能量真正变为自己面对生活的武器。

  武志红老师课堂中还提到,他觉得他自己这些年变化很大,现在的他比八年前更年轻了也好像更帅了,也更有力量了,原因就是活出了自己的攻击性,不再压抑自己的愤怒,不再压抑自己的攻击性,结果就是获得了极大的放松也比以前活得更自在了。

  他说人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其气质容貌也会随之变得更加美好。这一点我隐约能体会到一些,当我独自度过了那些艰难的时光,独自面对自己,后来看到他的书,不断思考体会,慢慢接受着自己不好的东西,成长始于觉知,成长也归于觉知,这个过程虽然艰难,进步虽然缓慢,但今天的我也隐约可以体会到如武老师所说的,如今的我比起从前的那个我,变得更聪明一些气质更不同一些,这一点不仅是自己能感觉到,也可以从旁观者身上感受得到。就像突然在网上看到的一首禅诗一样有着异曲同工之意: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但还有很多东西我都不明白甚至还悟不出其中道理,每一次重看此书都有新的体会。我想每个人都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自我治疗中能温柔的看见自己,细腻的觉知自己,如武老师所说内心凝固的能量会再次流动,成长便会自动发生。

  认真倾听内心的声音,接纳它,了解它,把它当成我们的朋友生命的一部分,这样,那些悲伤、愤怒、内疚、恐惧等等负面情绪才能把我们从最深的暗夜振救出来带入光明。

  因为我们每个人内心最深处,都渴望最真实的触碰,也只有这样真实灵魂的碰撞才能促成任何一种关系的至死不悔,这世上聪明且智慧的人很少,愿你我在不断学习中能成为其中之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