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日光流年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日光流年读后感10篇

2018-01-24 21:0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日光流年读后感10篇

  《日光流年》是一本由阎连科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50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光流年》读后感(一):那以轮回的流年,映了日光。

  其实不止一次的拜读阎连科的作品朴实中透着那么股子坚持。阎连科的作品中总是有着那么点让人琢磨不透的东西在里面,他可以在里面脏话连篇,也可以文艺而又简短;他可以在里面用无休止的河南方言,也可以在里面用那么普遍而熟知的言语

  这部作品开始时候让人看的很郁闷,看不懂。可是随着慢慢的深入,不舍得再将这本书放下,我总是会在睡前看,一看便到深夜3点钟,直到熬的自己的小台灯真的再也熬不住的时候,才会悻悻地睡去。他让你在不断变幻的情节深刻理解者生与死,深刻的理解着活着与生活,深刻的理解着女人身体与贞操。

  这本书是16K的,有500多页,这也许是我看过的最认真,最长的一篇小说……大家如果有时间,可以耐下心来,认真的看一看,他会给你别的小说给不了的震撼

  《日光流年》读后感(二):不忍卒读

  刘震云和阎连科是我最喜欢的当代作家,虽没有诺奖的大帽子带着,他们却是真正的无冕之王。

  俗话说穷山恶水出刁民,刁民的故事好看。刘震云河南新乡延津县人,阎连科河南洛阳嵩县人,贾平凹陕西商洛丹凤县人,这三人都是穷山沟里出来的作家,他们笔下的农民故事就写的有意思

  我喜欢看关于农民的小说,农民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大的构成部分,大家祖上往上数个三五代基本都是泥腿子。到了我们这一代,卷起的裤管虽然放下了,腿上的泥总不敢说洗干净骨子里带祖上的东西还是挥之不去的。

  同是写农民,刘震云笔下的农民诙谐幽默、泼皮无赖可爱可恨;贾平凹的总是纠结不清的宿命;阎连科则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用一把锋利的刀子一点点地把事实真相割给人看,直到血肉模糊惨绝人寰。所以阎连科说,看他的书需要拿出一点敢于面对生命与死亡的勇气来。 《日光流年》是一部比余华的《活着》更让人绝望的作品,同阎连科的《年月日》、《受活》、《丁庄梦》,读后一如既往撕心裂肺。在阎书中,我们看到了边远山区的农民靠卖血、卖人皮、卖淫卑贱地活着,在饥荒的年代靠吃死人肉、用尸骨诱惑捕食乌鸦活着,这种活法已经成为无奈生活中正常的一部分,为了活着而活下去。

  阎的作品,通过写实而变得虚幻,又通过虚幻进一步印证残酷现实。在现在这个写作还算自由的年代,这哥们的多部作品能在大陆成为禁书也确实不容易

  《圣经》出埃及记中,摩西在耶和华的指引下,带领以色列人找到了美好宽阔、流着奶与蜜的圣地。《日光流年》中三姓村的人历尽艰辛,始终没有找到能让村人活过四十岁的办法。活着,就是一场人与命的抗争,结果可能好,也可能糟。

  《日光流年》读后感(三):无言

  阎连科说,他已经写不出《日光流年》这样的小说了。甚至,连再读一遍的勇气都没有。他还说,看《日光流年》这样的书,确实是需要读者拿出一点敢于面对生命与死亡的勇气来。

  我实在看不下去,只看完第一卷,第二卷方看了个头,眼睛就开始躲避纸上的文字,难以聚焦。

  再换一本,还是阎连科,《我与父辈》,买它是因为书背上写着:“因为(父母)这种疼爱河流样源远而流长,我们便以为那疼爱是取之不竭的。因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所以我们也并不把那爱放到心上去。”“对父母和长辈生命的疏忽,如同我们常年在暗暗吮吸着父母和长辈的血液而当作可有可无的水。”

  第一章是前言,第二章《我的那年代》是在《七十年代》里面看过的,第三章《想念父亲》看到一半,第61页,电视里正好是毛阿敏在唱《渴望》,我掩面痛哭起来。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哭,就像我不知道为什么生命和生活对于一个普通中国百姓来说是如此艰难和坚忍的跋涉。这一刻,我想念我尚未理解就远去的父亲,除了他十六岁独身离家闹革命、被充数当过右派、研究过作曲、二胡、箫和书法、书生意岁月蹉跎,我对他一无所知,在梦中我已看不清他的面孔。我想念垂垂老去的外婆,她如何从富家娇媳沦为五反分子到文君新寡一人苦苦养育5个子女成人历程,始终是我心里不得解的谜;每每仰望她青春妩媚的黑白照片,我总在想古往今来支撑中国女性的那种坚韧力量究竟从何而来。我想念毛四,我不知道他出了车祸是如何熬过除了眼睛能动全身瘫痪卧床十一年的生涯,每当在电话里听完我稀里哗啦倒完怨气或者嚎啕大哭,他总是笑着说好了好了一切都会好的。这所有的爱,我一直在常年吮吸而不自觉,所以缺乏面对生命的勇气是必然的。

  如果生命对你而言只是个轻飘飘的词汇,你将永远无法领略生命真实的涵义。然而,对生命的明透,真的会带来生命的伤悲,同时伴随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所以存在那些无视生命的人,那是因为他们本身没有生命,徒有躯壳。

  今夜,我为所有生命祈祷,为他们所有经过的、将要经历苦难请求慰藉。

  《日光流年》读后感(四):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

  对我来说,五百页三十多万字,实在是一部太厚的书(没想到接下来看的书更厚)。好不容易读完第一卷,却又想匆匆继续读下去;读完第二卷,几乎不能停下来。这的确是一部好作品,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社会哲学思考和对生命的不断拷问,更令人感到痛苦和窒息。

  一个叫司马蓝的“老人”,四十岁时死了。书一页页的翻,时间却在倒流,老年、中年、青年少年,直到这个人出生的那一刻,故事结束。这是作者如是的叙事方式和故事结构,如果倒过来看?那就无法如此深刻的感受到死亡的来临时的无助,就像那场事先张扬的谋杀案。

  人总归一死,无论怎样的方式,始终逃不出生命的轮回。死亡总是悲伤和残酷的,更何况是预知的那天那年。故事中的每一个人,也伤心期待,可死亡还是如期而至。被社会抛弃的村庄是无辜的,也是无知的,剩下的只有善良

  《日光流年》读后感(五):《日光流年》的主题及性别差异

  我是在高中毕业之后读《日光流年》的,在新华书店买来。读了序言,就彻底迷上了。夜晚,一口气读下来,最后看到司马蓝出生,天空已经微微有了光。那种感觉,真的很久没有了。

  上大学之后,我一直庆幸,之前读过了这样一本书。班会要求推荐好书的时候,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日光流年》。(虽然我最爱张爱玲,但她的小说毕竟不适合在这种场合下推荐。)

  《日光流年》是一本可以对人生观产生强烈冲击的书,一种活着的信念,确实是我们这个年代所缺少也急切呼唤的。我说书评,从来不喜欢拿情节说事,只在必要时提到。我觉得一本好书,最起码要能给读者一种感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美学,超越文风,超越思想,是一本书本身就具有的美。

  《日光流年》的美学是男性的,一种男性身上特有的残酷与温情坚定与质疑融合而成的美学感受。这也使得该书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有着与其他作品不同强大区分度。或许是当代文坛的大趋势,也许是我个人的偏好(譬如喜欢张爱玲,心理分析类小说),我承认,《日光流年》确实代表了一个我从未接触过的美学世界

  可能是在军队的经历使作者的文风充满了男性的刚强与震撼。这种带有男权色彩感的文风使阎连科遭受了一定的反对甚至是谴责,尤其是在女权解放与女性思想都已日益成熟的今天。但是,细细品读我们就会发现,作者并没有试图去宣扬男权思想。或者说,他赋予在两性身上的理想是不同的。

  很多人都说,《日光流年》等阎连科的作品,描写女性文笔很少,女性几乎处于被忽视的边缘状态。笔墨少,是事实。但是,我相信,认真读完这本书的人,一定不会忽视蓝四十等女性形象

  我问过一些在我的推荐下读过这本书的同学,很多人最感动地方就是蓝四十死去的那一幕。注意我用的是感动,而不是震撼。一种很细腻的感觉,在《日光流年》中的女性角色身上不断流淌着。这是需要感受才会发现的。

  《日光流年》中的女性悲剧其实是巨大的,自然灾害,男权等各种压迫使她们的悲剧隐忍化,却更为动人。其实,阎连科在《日光流年》中很多地方,都体现出了他对女性的一种崇拜,这种崇拜应该是基于女性给以人类生命的基础上的。阎连科对生命的见解,直接反映在这种崇拜意识上。所以,说这本书是一本男权主义书籍,是大错特错的。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日光流年》确实是一本以男性视角看世界,将两性界限划分极为清晰的书籍。所以,整本书给读者的心灵震撼力完全不同于现在市面上畅销的那些书籍。面对生死,也许男性更多的选择是去改变,去反抗,去做。而女性则偏重于思考,领悟。所以,以男性视角来写人类与自然灾害的冲突与反抗,应该是很好的处理。而且也完整地达到了预期目的想想看,以女性视角如何写出这种震撼力,笔者觉得完全是不可能的。

  所以,如果你之前偏向阅读于以女性视角看世界的书籍。这本书你一定要读,一定要看看另一个角度的世界有多震撼却美丽。如果相反,(虽然我估计现在以标准男性视角看世界的书很少了),那你应该去看看张爱玲。这是我的建议

  下面合起来谈谈主题。我觉得可以用作者自序中的一句话总结:“我想实在一点,具体一点,因为今天我们生命的过程就这么实在、具体,活着就是活着,死亡就是消失。”

  颇有存在主义的那么一点意思,生就是生,是不可逃避的。我也信奉这个观点,人生存在的意义也许并不是你所拥有的任何东西。也许,就是因为活着的这个状态要求你活下去。就是这么具体,实在。这是一个人在迷失时所不可缺少的心态生命中你认为重要的东西,都会有失去的那天,抱定一个思想,为活着而活着,就没有什么能把你击垮。

  当然这本想表达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关于爱情亲情,抉择。我不能都说出来,有些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我希望大家都能读一读这本书,自己去体会,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最后是该书的写作特色,倒叙,真的是创新大胆的写法。是文坛上不可多得的。尤其是在写生死感这么强烈的主题。把死亡放置在最前面,把出生放在最后。又为该书的重量添加了沉重的一笔。

  (我写这个书评的时候内心在颤抖,因为我觉得自己是没有那个资本评价这本书的。但是,我是真心希望大家能读这本书。所以,还是尽自己可能,说了一些东西。尤其是两性一块,往往争论最大。但愿不要招来诋毁,唾弃。

  有不足之处,还望大家谅解。)

  《日光流年》读后感(六):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这本书看过了很久才下定决心写一些东西。

  其实很少有耐心看完这样长的一本书,也很少有信心挑战这样一本拷问生死的书。

  不得不承认,碎片化阅读已经慢慢消磨了读书的意志,于是我们需要他——《日光流年》。

  清楚的记得这一版本的腰封上写到,“一部和茅盾文学擦肩而过的书。”

  然而在另外的一篇书评中看到有人说,“这是一本茅盾文学奖与他擦肩而过的书。”

  无论是怎样的一种擦肩而过,我小心的以为,这真的很庆幸,《日光流年》纯粹的存在。没有了评委们的各种点评指引,我们同时拥有了一个安静的外在空间和一个书中浩渺的内在世界。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忙着活,或者忙着死。”竟然和《肖申克的救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我想,电影中有音乐有图像,能够同时调动起多种感官一同和剧中的人物情节同呼吸共命运,而书却不同。我们只能去看。

  大概好像《追忆似水年华一样吧,作者的描述极尽详实具体,让我们有时间将自己完全投入作者所构建的世界,最后难以自拔。

  这更见作者扎实文字功底。

  忙着活或者忙着死。书中的人物在做的一直就是这两件事。

  可是我想到这里,却经常因为得不到结果而头痛。

  我们忙着活,忙着活的好,可是最后看回去,不过也是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大家不过都在忙着同样的事情罢了。

  那这样辛苦的坚持着,是否还有意义

  自然的想起了孟非的《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并不是随波逐流,是不极端,不消沉。

  好多事就是这样的吧,想通了随缘,也就少了些烦恼

  少了烦恼,自然活的新崭崭。就好像作者的匠心独运,全书从死亡到出生,最后一切都是可以重新来过的。

  无非还是原来的样子,又开始忙着活或者忙着死。

  《日光流年》读后感(七):日光落流年

  对阎连科的书

  一直抱着很深沉的心态来看

  卷首阎连科说 很庆幸自己可以在四十之前写完此书

  这也是可以作为他对于自己和这个世界的遗言

  蓝 杜 司马 三星村民只能享四十之寿

  表面上看似荒诞不羁 内里却也觉得合情合理

  蓝四十之前有蓝三九

  蓝四十的姐姐们有大姐蓝九十 二姐蓝八十 三姐蓝七十 四姐蓝五十

  对于只有四十寿命的她们 四十以上的数字譬如九十 八十

  也只是个数字 一个念想 本没有意义 因为没人能活到这个岁数

  蓝四十的妹妹倒有蓝三九~可见这四十以前的岁数才是要好好活的

  这其中的辛酸和期冀又岂是外面的人可以理解的

  风雅颂是对于现实世界的解读 这个圈子还没有被归类

  可三姓村就是个被圈子圈起来的天然屏障

  这村子赚钱的活计就是卖皮子 女人出去做援交

  村子为修水渠喝上长寿之水不顾拉自己的饥荒

  隐喻的意义也令人胆颤

  有那么一群人 话说为了子孙万代有可能的长寿就让这代人慷慨赴死

  最后流进来的水臭不可闻 其实 早几年这水就已经不能再用了

  就只是 人心的不甘愿

  还未到最后 就已经闻到了腐朽的味道

  很喜欢书中不止一次提到的日光如流水般铺在干涸的土地

  司马蓝也曾眯着眼贪婪得享受日光的照耀

  那种日光不变 变的却是人们欲求不满的心

  这并不魔幻 这反倒现实

  《日光流年》读后感(八):真正意义上的活着

  真正意义上的活着

  ——读阎连科《日光流年》

  ◎方东流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日光流年》腰封上写着:一个本教会我们好好活着的书;与茅盾文学奖擦肩而过的巅峰杰作。前一句说得很在理,后一句则应该反过来说:茅盾文学奖与其擦肩而过的巅峰杰作。相比莫言借此获得诺奖的重头戏的《生死疲劳》而言,《日光流年》明显更为厚重、更接地气、更深沉、更具匠心、更能触及人性最本真处。

  本书采用逆向推进的手法写成,但恕我采用顺序介绍。本书的逆向推进又不同于英国作家马丁•阿米斯的《时间箭》,《时间箭》属于倒带小说,属于绝对的逆向叙述,即从一个人死而复活到逐渐年轻最后回到母亲的子宫,叙述其完整一生,把整个世界颠倒过来。《日光流年》虽然也采用逆向推进,但具体到每一卷又采用顺序写就,这一点和美国作家唐•德里罗的重头戏《地下世界》如出一辙。

  整体上讲,《日光流年》写的是自中国解放之初的五十年代到改革开放以后的九十年代,耙耧山脉深处三姓村人为了活着,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以及惨重的代价的故事。全书共分为五卷,第一卷写的九十年代,第二卷写的八十年代,第三卷写的七十年代,第四卷写的六十年代,第五卷写的五十年代。当然,每一卷具体写的哪个年代,得根据一些细部信息去推测才行,如第四卷写天下饥荒、自然灾害、大炼钢铁,进而可以推测是六十年代;第一卷写三姓村人在村长司马蓝的带领下费时十六年,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赔上数十条人命、卖去无数人皮,以及年轻女人集体出门到九都卖淫赚得的所有钱财,将灵隐渠水引到村子里,然而,引来的渠水却被污染了,里面飘满了现代工业、城市化建设产生的无数的垃圾,进而我们可以推出,时代早已进入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了。

  全书五卷,写了四位村长,每位村长毕生都致力于带领三姓村人对抗、摆脱“活不过四十岁”这个魔咒。

  第一代村长姓杜,人称杜拐子,大名杜桑,此人采取的法子不免可笑,他的理论是“多生”。生的比死的多,三姓村就不会灭,就会永远存在。于是,他提出两条方案,第一,男人们一闲下来就回家猛搞自己的女人,于是村里的女人沦为生孩娃的机器,一到闲暇时候的夜晚,整个村子里都响起夫妻干那事儿的床叫声,以及女人们叫床的声音,孩娃们被吵醒,就悄悄聚到一起,从村东听到村西再听到村北听到村南。听什么呢?听他们父辈在床上制造的战斗声。第二,只要三姓村有人死了就让大人带着孩子守灵,孩子们见识死人多了,也就不怕死了。这就是第五卷的主要内容,本券同时重点展示了生孩子的壮观场面,作者在这里采用了超现实主义手法,让村长杜桑进出各家接生,让全村的孩子们——特别以司马蓝为首——带着孩子们进出正在诞生孩子的每一户家里去喝奶。这个时候,司马蓝的鼻子变得跟聚斯金德的经典名作《香水》中那位主人公一样灵敏,大老远就能闻到羊水味道,并从众多味道中分辨出奶的味道,那鼻子已然不是人的鼻子了,而是雷达一样的东西了。

  第二代村长是司马笑笑,也就是司马蓝的爹。四代村长中,唯有司马笑笑更接近摩西这个西方圣人。事实上这一卷中各章开头,作者都引用了《圣经》有关“出埃及记”的内容做引子。当然,我个人觉得这很失策的,毕竟这是东方,引用反而变得不伦不类了,我看的时候跳过去了没读。司马笑笑当上村长以后,要求全村人只种油菜并坚信大家吃了油菜就能长寿,就能活到七十岁八十岁。司马笑笑有这种想法,不过是因为一个八十四岁的老头路过他们村找水喝,老头说他们过去吃过很多油菜叶,吃了很多菜油。司马笑笑因此让大家全部种油菜,玉米和小麦这些都少种。当然,吃了油菜,大家仍然没有人活过四十岁。不幸的是,司马笑笑当村长的最后几年碰到了三年的自然灾害(蝗虫横行)这个大恶魔——这个比村人活不过四十岁还要凶猛的大恶魔。也正是这个大恶魔的出现,将司马笑笑真正变成了中国的摩西。各家各户的粮食都吃光了,就有村里人杜根将儿子杜桩扔到梁上了,被司马笑笑知道,把孩子带回去辱骂杜根,问他为何不把残疾女儿扔掉,却把好好的儿子扔掉。杜根却讲出了真正理由,儿子好好的兴许有人带走养着,这女儿是个残障谁会要啊?也就是杜根的这一理由,引发了司马笑笑接下来的重大举措,决定将种子分给村里每户人家以求活命,但是他算来算去,人口太多,即使分发下去也过不了几天,大家还是会被饿死,于是他提出让各家将有残疾的长得丑陋的畸形的孩子撇开,并且率先将自己的大儿子二儿子三儿子司马森司马林司马木检出来,再去将各家的残疾孩子检出来,然后按照各家人口多寡分发种子。他的这一行为,被几乎所有的村人不理解,纷纷辱骂他咒骂他,但他却是为了让更多的正常人能够继续活下去,村人们也就默认了。但是,当他将种子分完以后,这些家人都把残疾孩子领回家了,于是他也只好把三个长不大的孩子带回家去。果然,没几天全村人都吃光了能吃的东西,开始吃泥土了,也就有人拉不出屎被活活的胀死了。司马笑笑这个时候觉得应该采取措施了,于是将女人们哄骗到一条山沟当中去挖野菜,回来让各家的男人将残疾儿全部带到一条山沟里,让这些残疾儿活活饿死,被乌鸦啄食。司马笑笑的儿子司马蓝一个人出去寻找村子里不见了的那些人,特别是去找自己的三个哥哥。终于被他找到了,于是带领村里的孩子们去那里看,却发现乌鸦如军团一样,正在啄食尸体。这些孩子就在司马蓝的带领下,用树丫枝抽打乌鸦,回去的时候,每个孩子都挑着许多死乌鸦。接下来的一段日子,村里人都吃乌鸦肉,算是吃饱了,但是没有盐,吃得这些人都反胃阵阵。最后就有人去卖人皮,换回一点盐回来了,全村人吃了一顿有盐的乌鸦肉。后来司马笑笑又带领大家集体出门讨饭,结果是不到半月,全村人都回来了。这次出门,终于让他们发现外界正在大炼钢铁,于是就把全村的铁都收集起来,拿去换粮食。第三年的三月间,小麦眼看就要成熟了,但是村里实在没什么可吃了,再也接续不上了。司马笑笑发现自己也得了喉堵症了,迟早要死了,于是号召全村人下午到山沟里去打乌鸦。全村人到时候都去了,当他们把乌鸦打死许多只的时候,才发现乌鸦正啄食的人是司马笑笑,他脱光了衣服引逗乌鸦啄食呢。这样,司马笑笑用自己的身体做引子,让村人们继续吃乌鸦肉活了下来。

  第三代村长蓝百岁,蓝百岁比较平庸,没有大将之才,基本上是在司马笑笑的儿子司马蓝的辅佐下当了几年村长。蓝百岁当上村长以后提出了新的让村人活过四十岁的法子——翻土。他认为,只要把田地的土换掉,种出的粮食吃了以后就能活过四十岁。于是,人们开始翻土,但是四百多亩的田地要全部深挖三尺,并且翻个底朝天,谈何容易,至少也得十年八年才能完成。为了买农具,司马蓝带领村里的同龄人到县上的教火院卖人皮,回头见到外面正搞示范田,于是回到村里给村长蓝百岁出谋划策——借力打力——借助外界人的集体力量帮村里翻地。外界几千人在卢主任的带领下正搞示范田,司马蓝用计将卢主任诱到村子里,怂恿全村人给卢主任下跪,终于让卢主任拉动上千人到村子里翻土了。当然,前提是村里杜岩的女人司马桃花也即司马蓝的姑姑陪卢主任睡觉。睡过一阵子,卢主任不满意了,就把人给拉走不干了。于是,又是司马蓝替村长蓝百岁出主意,在村子里挑最漂亮的黄花闺女陪卢主任睡觉,这次大家集体挑选了司马蓝的未婚妻和最爱的恋人蓝四十。卢主任又带领那几千人来村子翻地,很快把土翻了过来了。然而土地太瘦弱,种不出庄家,后来通过施肥,五年以后终于能够种出庄家来,但是吃过新粮食之后村人还是活不过四十岁就死了。

  第四代村长是司马蓝,司马蓝当上村长以后有了新的主张。他的主张是修渠引水,六十公里以外的灵隐水旁的人都很长寿,于是想着也许喝了灵隐水,人就都能活过四十岁了。司马蓝立即着手带领全村人修渠了。可是修渠需要工具呀,需要劳力呀,这一修渠就是好几年了啊,很多人都死在工地上了啊。中间司马蓝就带领大家去县城的教火院卖人皮了,希望卖得的钱全部用在修渠上,这些人也都非常的老实呢,而且这次几十个人都卖了人皮,都卖了钱,出来的时候大家都把钱交给司马蓝。司马蓝怕自己拿着弄丢了,只是记了账。买完以后他允许大家花去十分之一,贴补家用。回到村子三天以后,他去卖皮的人家里收钱,没想这些人都出门做生意了,就是他让这些人花去十分之一钱的当儿,这些人发现外界到处都在做生意,都动心了。于是修渠暂时搁置下来了。

  一下子就进入九十年代了,司马蓝得喉堵症了,快要死了,但他死不瞑目,他还不想死呢,他还有个心愿没有完成呢。这也就是第一卷即将要展示的内容了。于是他带领女儿去求被他辜负了一生的女人蓝四十再去九都卖淫,挣钱替他住院治疗,条件是病治好以后和妻子分居,跟她合铺。蓝四十真的去九都卖淫挣钱把司马蓝治好了,司马蓝好以后,再次带领大家修渠。这次灵隐水终于引到了村子里,没想引来的却是被污染了的恶水。蓝四十也在卖淫过程中染病死了,司马蓝在发现蓝四十死后已经生蛆的身体旁边躺下也死了。

  简单来说,这是一部有关求生在求生的道路上挣扎的故事。几代村长让我想起《圣经》中的《出埃及记》,村人们努力对抗死亡阴影让我想起余华的那部备受好评的《活着》,而村人卖人皮又让我想起余华那部《许三观卖血记》,村长们特别是第二代村长司马笑笑的行为让我想起《百年孤独》,等等。但是请放心,我不是说这些小说影响了本书或是本书有抄袭模仿这些名作之嫌,而是说本书集这些书之大成,却比它们任何一部都更厚重更完美。

  书中太多细节值得玩味,比如蓝四十和司马蓝的恩恩怨怨;比如司马笑笑在面对妻子帮助杜根的时候,一时间感动,和妻子行房那段描写;比如全村孩子听父母山呼海啸的床事;比如蓝四十在九都卖淫部分;比如司马蓝的妻子兼表妹杜竹翠一生的委屈,等等。这些读者可以自己慢慢去揣摩。当然,书中也有几处小错误,估计作者写的过程因为人物太多搞混了,不过不伤大雅。随便列举一例,第五卷中提到杜根家生了三个儿子,第四卷却写杜根的大儿子是个傻子被扔掉喂养了乌鸦,小儿子杜狗儿也在逃荒的路上摔死了,就没儿子了,那还有一个儿子呢?可是在第三卷,杜根家却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是个残障,而且女儿最后饿死了,被杜根和儿子杜桩吃掉了。然而在第二卷中,杜桩长大了,跟司马蓝一起买人皮,他卖得最多,那次大家都没有拿到钱,而是一人获得了一本雷锋语录,杜桩说自己卖人皮是为了给对象买衣服,给妹妹备嫁妆,又哪里来的妹妹呢?兴许作者自己都没有发现这些矛盾。

  这本书要谈的值得谈的地方很多,只因太懒,不想继续了。权当自己读过,回味一遍,随意敲下几行字。

  仅此而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日光流年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