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2-02 20: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读后感精选10篇

  《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历史》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32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读后感(一):康德与择偶

  《破门而入》这本书不大引人注目,虽说是易中天的作品,少了华丽的噱头和卖点,也只能孤单的躲在角落里,眼巴巴的守望着惠顾者。禁不住师兄的倾力推荐,买来一阅,爱不释手。这是一本有关美学的入门读物,用作者的原话说:“美学是个什么‘东东’呢?它研究的,是艺术和审美中那些带有根本性和普遍性的问题。”

  在粗略了解了美学的历史沿革及大致脉络以后,牢牢抓住我眼球的,仍然是那位以呆板出了名的康德先生。康德主张批判,拓展到美学领域,即为鉴赏判断。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他提出了四点要义:无利害而生愉快、非概念而又有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共通感。

  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不能觊觎功利目的,也没有利害关系,自心底油然而生愉悦感觉,是不能矫饰,也不能伪装的,你骗得了全世界,却骗不了自己的心。用康德的话说,审美带来的快感是“唯一无利害关系的自由的快感”。假若审美具备着十足的功利色彩,对于未享受到这一功利结果的人而言,自然是不美的,那么,反证可得,康德的眼里,审美不是以功利为目的的。要让我们对一个事物有了快感你就喊,只能要求它具有普遍意义上的美感,不光要你觉得美,还要他和她也觉得美,要大家都觉得美才行,这就是普遍意义上的美了。你在街边看到一簇小草,觉得它美,在做出这个判断时,似乎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吧,但“觉得它美”的结论是依据什么缘由产生的呢?康德认为是基于审美判断,那么,审美判断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审美判断的结论吧!很绕口,似乎原因和结论均为本身。共通感!这一点太重要了。尽管审美是与他人无涉的主观性极强的私事,但鉴赏判断的结论必然要求大家所赞同。我觉得街边的一簇小草很美,也许他就觉得我是在附庸风雅;他认为那个长发女郎美若天仙,而我就不屑一顾。怎么办?大家在小草与女郎的审美判断上没有共通感,鸡同鸭讲,谈不到一块去,哪里还有美感可言呢?

  老先生晦涩的理论被我拿来调侃不说,继而又发散性思维的拓展到了择偶问题。

  就普罗大众的视角而言,择偶过程中的功利作用是不能免除的,“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择偶关乎未来的生计,自然是有功利内容的,任何人都不能免俗。抽丝剥茧,先剔除了择偶问题中的功利目的,我们再来反观康德老先生的理论。

  人与人,从相见、相识、相恋、相爱、相知到相守,判断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渗透于环环相扣的每一步棋局,如果仅仅只谈论单纯感情,审美取向往往直接决定着日后的进程。(必须明确这里的审美不仅仅是外表,更取决于内心价值取向)

  窗明几净咖啡厅里,对面的那位客官是否就是你心中要与之偕老的人儿呢?他美吗?或者说,我觉得他美吗?他的美,足以打动我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完全取决于判断者的主观意愿,我觉得他美,他就足够美,反之亦然。可见,审美判断只能是联系于主体的,有人觉得皮肤黝黑是美,也有人觉得皮肤白皙更耐看,这种判断只和判断者的内心想法有关,并不会确实影响到黑脸或是白脸的性质。而且,美感必须由判断的主体感受来确证,就完全客观的意义而言,旁人的判断是不应当左右这个鉴赏过程乃至方向的。

  假若判断者的内心对于美的定义已经草草勾勒了一个轮廓或者线条,择偶的取向也是朝着这个框框去努力的,这时候的审美,就更加复加了一种期待原本冲着这位客官是挥洒自如的绅士做派,岂料谈话间发觉竟是一位毛糙不修边幅的大老爷们,都这时候了,还如何美呢?罢了罢了,不美也罢!

  看看,被我这么一说,审美与择偶还是有着必然联系的吧?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对于什么是美,如何才能美,美是啥样的,必须存有一个清晰认识。这种认识,既有外表气质穿着打扮的,又有脾气性格秉性环境的,还有学识志趣理想爱好的,继而引申到人生价值观的,等等不一而足,也不以排名区分先后……

  薄薄一本《破门而入》,竟引来一段胡思乱想,终身未婚的康德先生,如此晦涩艰深的哲学理论,却被小人误读做择偶的指南了,笑谈一篇。

  文章引用自:

  《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读后感(二):我读了好几遍的书

  按理说这是本入门书籍,我却读了几遍,有点不好意思啊。

  我工科出身,平时喜读书,别人称我为“文艺青年”便暗喜。但是美学之类的理论还真是没有学过。哲学书也买过些,不过大多看不懂,放在书架里跟刚买的一样

  等到这本书翻的有些皱了,我琢磨为什么差别这么大?为什么大多数的中文教材类的书让人读不下去?是我没有耐心或者没有悟性?那为什么英文版的“心理学导论”、“生物学导论”之类的书我都能看下去呢?

  我想到一个极端情况。前段时间图书馆借过好几本关于单片机的书,那叫一个烂。通篇都是1234知识点的罗列,通篇不是参数就是代码。很明显,都是哪里荡下来的。感觉书不是人写出来而是机器写出的,虽然通顺,但没有任何情感,更没有自己的一点点的领悟和理解。另外一本卖的不错的书,《爱上单片机》,也是国人写的,读起来就引人入胜

  这些书的作用就是:抹杀了你对某些东西刚刚产生的一点兴趣

  想想书呆子原来小学中学读过的物理书、化学书、地理书、还有政治书。哭。你还能记起多少?化学我只记得小时候有次把某种花揉碎放在水里,然后滴点醋进去,水就会变色,当时觉得很神奇。但是化学一直学到大学里的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实验也做过很多,但现在都没有一点印象...

  一本书怎么样让人容易懂呢?要像易老师一样对学问不是囫囵吞枣,而是自己真正的理解了,光装懂不行。只有自己真正理解了,才能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表达出来,才能让人读起来连贯,才能如沐春风(有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真想亲身听听老易的讲课。)。用语土点没有关系,意思才是最重要的。

  看起来有意思的书就读,而且要反复读,要以这本书为中心发散开的去读。读不下去的就不要勉强读了,特别是写国人写的书,要特别小心。如果你怕麻烦,还是不要读书了。读这些书不如不读书。

  《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读后感(三):从形式、内容和个人体验评价,外加美学是什么的解答

  不仅是关于美学、哲学、艺术、心理学和历史的知识,更是一次教学方法的改进创举。

  从两方面来评价书:形式 和 内容。

  形式:

  书中的序讲明白了为什么以《破门而入》为题目,也讲清了书主要探讨的问题以及结构。这里要说一下他的这种讲课方法的创新之处:

  任何认识以及知识的出现都有其必要性,也就是会有一个“为什么”的答案,这就是易中天老师的写这本书的思路,他并不是像教科书那样把现今已经汇总的美学知识分门别类、规规矩矩、条条框框的整理好,然后让大家学,他的授课思路并不是直接去解释一个问题的方方面面,而是顺着这条人们普遍的认知行为进行知识的讲解。这样学生也会顺着问题一步步去理解相关的知识,这样学到的美学观点就会有一个逻辑顺序,容易理解,也容易记忆。易中天明白的知道这本书的对象门外汉,因此他用了这样的方法,因此看起来很难理解的美学在他的指导下变的容易理解了。

  当我读到“最后,我要感谢大家耐心听完了全课程,多谢合作!”发现离书本的最后一页还差118页,一共327页的书,那最后1/3的内容是什么呢?是附录,是易中天整理精简前2/3的内容,把美学历史中的一些人的一些观点进行浓缩和总结,有了这后1/3的内容。先不说内容,就是形式上,这种书本内容的排布也是符合人的认知的,先对整个事情有一个通篇的了解,然后把整个事件的要点、那些先哲们的智慧光芒依依点出,供学生欣赏和揣摩,这种安排很好。最后的附录四是推荐书目,对于想继续深入了解美学的读者,这位老师也做了详细的推荐书目,真是无微不至

  按着产品的思路讲就是把握用户需求,感知用户心理模型,因材施教

  内容:

  如前所述,从前2/3的内容上说,易中天老师讲了西方美学的问题和历史,但是没有讲东方的美学。在讲西方先哲们对美学问题的探讨上,实际上是作者用自己说的例子来举证先哲们的观点,但是我们都知道先人们的观点从现在来说很多都是错的,然后问题就出现在了举证例子上,很多例子不是很恰当,解释的也不太合理,这其实很难,因为你明知道这个观点是错的,还要举例子说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很难做到。遗憾之二就是易中天老师并没有在历史中加入到现代美学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部分,我只是一个门外汉,因为之前找了很多书,对美学的认识中,只接受了马克思的一句话“每一对象只能是它所对应的主体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任何对象的意义都是由它所对应的主题的感觉所能感知的程度为限的”[1],审美是一种主客统一活动,因此我非常希望能有一本关于美学的书能把马克思哲学观点融入到美学观点中进行解释,但是易中天老师对马克思的审美观点一点都没有提,或许他认为的美学历史还没有到马克思那里,又或者他没有怎么研究马克思主义在美学问题上的应用。当然这些都是作为门外汉的一个猜测,易中天老师也说了,如果想批判他的美学观点,应该再看看他的其他两本美学书:《艺术人类学》和《人的确证》。另外书中平实的语言,时不时的问题的提出,不但不枯燥,反而更有动力读下去,想看看这个问题那些先人们是如何思考如何解决的这个问题。

  再说说附录,我认为附录中比较出彩的是对于中国美学的总结和论述,这是我之前有过了解,但一直没有一种系统的认识的中国文化大开眼界

  总体感官:

  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就像是观看一部史诗级美学影片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展开,各路美学哲人悉数登场,发表自己的观点,当每一个人在眼前带着问题迎面扑来,又带着问题呼啸而过,片段中闪现的是他们对美学问题研究时思考的光辉,最后来一个总结,总结到目前为止的美学概念,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对美学有了了解,也学习了那些精彩绝伦的提问方法和思考方法,一次难忘旅程

  说了这么多,还没有说美学到底是什么呢,当时我也是怀着这样的问题看的,现在写出来:

  美学就是美、审美和艺术这三方面的研究;

  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审美和艺术;

  研究美学的方法是多学科的,比如美的研究,主要是哲学;审美的研究,主要是心理学;艺术的研究,则可以是哲学,也可以是社会学,也可以是人类学……也就是说美学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学科。

  作者还总结了一个意外的结论:关于美学的定义,也就是美、审美和艺术的研究也是符合美学发展的历史。

  可能在读这本书之前,看到这些结论没有很深的感触,就像一个字的意思,比如“周”,可能许多人看到这个字只能联想到这是个姓,或者是 周长 这样的印象或者意思,但是当读了一些书或者经历过一些东西以后,你可能看到这个字就会有其他感悟比如说 周而复始,周易……此时,这个字的意义更多也更丰满,同样,看这本书之前看到这些美学观点,和看过这本书之后的这些美学观点,字还是原来那些字,句子还是原来的那些句子,但是所了解的意义就有很大的出入了。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推荐给那些乐知者,不得不读的交叉学科书籍。

  .s.

  感觉很需要记一下的探寻问题的方式:

  1.如果想去了解一个事物的本质,要先定义这个事物

  2.研究事物的方法应该从 特征-功能-本质,这样的顺序,如果反过来,就会对事物的理解产生混乱

  3.在研究事物特征时要应用减法,寻找它最不能没有的“底线”。这也是理解事物本质的方法。想起来《启示录》中对产品原型的解说:只做出最基本的产品功能。在这个时候就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设计或者选择最基本的产品功能。

  [1]摘自《审美趣味的变迁》范玉吉 著

  《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读后感(四):美

  今天易中天先生的讲座无缘参加非常遗憾,羡慕邮票的童鞋们啊!1点钟的时候提前去会场看了看,算是提前去瞻仰易老师了。3点钟讲座开始,独自在教师里看易先生的《破门而入》,算是易先生给我一个人上的讲座了。

  与这本书颇为有缘,本来是在图书馆寻找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却与易先生的书不期而遇,冲着易先生的名气便借走了这本书。这本书也果然没有令我失望。阅读这本书就是一场“美的享受”,常常是大呼过瘾。这是以前看这类书从未有过的感受。都说《苏菲的世界》将复杂又繁琐的哲学讲的浅显易懂,可是我还是没有懂,看的时候仍然觉得很晦涩,而且总觉得在堆砌历史人物的观点,总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然而,当同样抽象又晦涩的“美学”问题从易老师的口中讲出,又是那么的轻松幽默、生动形象,使读者能够投入到书中,在书中体验到知识的乐趣。

  “美是什么”“怎样才是美的”“什么是美感”“审美是什么”这本书通过7讲,将美学的基本问题和历史联系在一起进行了解答。整本书条理清晰,层层深入,像拨开洋葱一样,一层一层深入,一层一层展开,从起源到当代,从纵向到横向的各种学说,都进行了介绍和分析。语言非常风趣幽默,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快乐,“美,就是非功利性的愉快”;很多很难理解的概念和哲学观点都解释的很清楚,如“绝对精神”这个困扰了我多年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自从易先生在百家讲坛以其风趣幽默的讲课方式“走红”了以后,遭到不少学者的抨击,批评其的讲课方式。然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认为只要一个老师做到这一点就是非常出色的老师了。通过同学们能够接受的语言,通过大家能体验到的例子,解释历史,解释艰涩的知识,使得学生能够学习到知识就可以了,又何必在乎其他的呢?这样的形式上的创新就是一种“美”,讲课的艺术,知识的美,由易先生体现的淋漓尽致。

  总之,作为美学的入门学习,这本书非常的好!!看完以后都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无法用言语表达。“情动于中故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读后感(五):自觉的灵列夫·托尔斯泰论美学

  .....因此,美学中所阐述的、模糊地为一般人所信奉的那种以“美”为依据的艺术理论,只不过是把我们——某个圈子里的人们——在过去和现在所喜欢的东西认为是好的罢了。

  要为人类的某种活动下定义,就必须了解这一活动的意义和作用。要了解人类某种活动的意义和作用,首先就须根据这一活动的产生原因及其后果来考察活动本身,而不能单单根据它所给我们的快乐。

  如果我们认为某一活动的目的只在于给我们快乐,因而只根据这种快乐来为这项活动下定义,那末,这样的定义显然是不正确的。给艺术下定义的情况也正是这样。……

  正如那样认为食物的目的和用途是给人快乐的人们不可能认识饮食的真正意义一样,那些认为艺术的目的是享受的人们也不可能认识艺术的意义和用途,因为他们把享受的这一不正确的、特殊的目的加诸于艺术活动,其实艺术活动的意义是在它和其它生活现象的关系上。只有当人们不再认为吃东西的目的是为了享受时,他们才会明白,饮食的意义在于滋养身体。就艺术来说也是这样。只有当人们不再认为艺术的目的是“美”,即享受时,他们才会懂得艺术的意义。把“美”或者说从艺术得来的某种快乐,看作艺术的目的,这不但无助于我们判定艺术是什么,反而把问题引入一个和艺术截然不同的领域——即引入形而上学的、心理学的、生理学的、甚至历史学的探讨。为什么某些人喜欢这一作品,而不喜欢那一作品,为什么另一些人喜欢那一作品等等,因而使得给艺术下定义成为不可能。正像讨论一个人为什么喜欢吃梨而另一个人喜欢吃肉决无助于判定营养的本质是什么一样。讨论艺术中的趣味问题,关于艺术的讨论不知不觉地归结到趣味问题上,不但无助于我们弄清楚被我们称之为艺术的这一人类的特殊活动究竟是什么,反而会使我们根本弄不清楚这个问题。

  《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读后感(六):学美学的易中天谈美学

  优点:

  通俗易懂。任何学问,入门都不是很容易,在这个时候,一本好的入门书就显得尤其重要。基础不打好,看了再多的书也没用,往往也是一头雾水。

  很多人推荐黑格尔的美学,可是这类的著作不够通俗,又显得过于乏味,对于没有一定相关哲学知识的人来说,很可能又看不懂。

  易中天的这本《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模仿课堂上讲课的方式写成。思路清晰。

  特别是书最后面的附录:“西方古典美学史纲”“中国古典美学史纲”“西方现代美学史纲”便于参考查阅。

  缺点:

  对于一些人的美学思想,比如尼采的美学,只有一句话,一带而过,没有作介绍。

  有些地方还是脱离不了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当然了,也不排除由于某些原因,作者不得不要提下马克思,不提马克思不赞美马克思的话他的书能不能通过审查还是个问题。

  我们看到无论各个专业的人写书都少不了要提马克思几句,这着实是一种悲哀。

  最后:

  易中天的本专业是美学,而不是历史学。一个学美学的人去写历史,难怪他会去“借鉴”吕思勉的《品三国》。也难怪台湾那么多人不承认他在历史学方面的一些成就。

  《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读后感(七):《破门而入》的阅读提纲

  不得不说,虽然易中天教授对于历史的解读在读者眼中褒贬不一,但是这部《破门而入》,确实是初识美学的绝佳读物。更难能可贵的是,竟然是课堂实录的改编。能将枯燥的学问用这种方式讲述,这本身就是这部书的魅力之一。以下是我整理的全书的阅读提纲。 第一讲 性质与方法 研究艺术的学问:门类艺术学、一般艺术学、美学。 美学就是美学史。 第二讲 美的研究 柏拉图等认为美学的基本问题是:美是什么。 柏拉图定的调子:美的研究=美是什么=美的客观性研究=美的哲学。 毕达哥拉斯:美的合规律性——美是数与数的和谐。 苏格拉底:美的合目的性——美就是合适。 柏拉图:美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美是理念——审美的途径就是迷狂。 高级的是理智的迷狂,中级的是诗性的迷狂,低级的是宗教的迷狂。 所以艺术低于哲学高于宗教。 客观美学的问题:1不可避免的走向主观美学2走向神学目的论。 自然美是客观美学的一个死穴 第三讲 审美的研究:康德 “美学教父”鲍姆加登为美学取名,并未建立学科;真正的“美学之父”是康德。 康德认为美学的基本问题是:审美是什么。 鉴赏判断(审美)的四个契机(前两项为美感的特征,后两项为审美的原则): 无利害而生愉快、非概念而又有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共通感。 1无利害而生愉快:感官判断和道德判断是由愉快而生判断,鉴赏判断反之因为审美无利害。 2非概念而又有普遍性:生理快感和功利性快感无普遍性,而美感则有,但是它的普遍性又不同于概念和逻辑,因抽象和客观而产生。 3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感官判断、事实判断、逻辑判断、道德判断都是由目的而生判断,审美判断则以自身为目的。 共通感:共通感是审美的先验假设前提,是主观普遍性。 康德认为美即非客观又非主观,而是“主观表象为客观”,它的本质特征是“超功利非概念无目的的主观普遍性”。 先把作品当做审美对象欣赏,再当做认识对象批判,二者不可偏废。 康德的启示: 1审美判断是对主体的判断 2审美判断实际上是审人,心中妩媚则世间无美 3美必须由主体的审美感受来确证 4审美判断只和对象的形式有关,和对象的实存无关(只看美否,不看材料) 5审美不是认识不是发现而是期待 第四讲 审美的研究:审美心理学 (1)直觉(克罗齐) 克罗齐是西方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摆渡者 知觉 认识活动 对特殊事物的认识 艺术与审美 美丑 逻辑 认识活动 对一般事物的认识 科学与哲学 真假 功利 实践活动 对特殊目的的追求 经济学 利害 道德 实践活动 对一般目的的追求 伦理学 善恶 克罗齐认为审美即直觉,直觉即表现,表现即创造 (2)移情(立普斯) 愉快的情感:1外物引起的 2精神引起的 3通过移情在外物那里感受到的(美感) 移情是审美的关键,濠梁观鱼的美学解释 存在的问题: 1情感怎么外射? 2置身险境是感到险还是美? (3)心理距离(布洛) 当主体和对象之间保持恰如其分的“心理距离”时,对象对于主体才可能是美的。 有距离就是超功利。 鲁迅:长歌当哭,要在痛定之后。(因为痛定之后才有距离。) (4)格式塔(德文词:形式、完形) 格式塔同构说:任何一个现象都是一个完形,任何一个完形都有一个内部张力结构或说是力的样式。(触景生情是因为内心情感的张力结构与外物张力结构相同) 格式塔心理学在解释音乐、舞蹈、建筑、抽象绘画等有独到之处,但是对于诗歌意象多重寓意就难以解释。 (5)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人类都具有无意识和情结,艺术就是无意识的升华。 根据任的气质和天赋分为:梦幻者、艺术家、精神病人。 第五讲 艺术的研究:黑格尔 毕达哥拉斯——美是什么 康德——审美是什么 黑格尔——艺术是什么 黑格尔将美学引向艺术哲学。 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是绝对理念。 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 绝对理念不是人格神,而是一种逻辑的设想。 黑格尔严密的逻辑体系: 整个世界: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的精神 人的精神:艺术 宗教 哲学 在艺术中:象征型艺术(建筑) 古典型艺术(雕塑) 浪漫型艺术(绘画) 形式大于内容 内容与形式的完全统一 内容大于形式,精神溢出物质 始而追求 继而实现 终于超越。 浪漫型艺术:绘画 音乐 诗 在宗教中:自然宗教(古埃及宗教) 艺术宗教(古希腊宗教) 天启宗教(基督教) 黑格尔的美学体系看似严密,但其实是封闭的,锁定的,因此无法正确地预见到未来。 第六讲 艺术的研究:一般艺术学 (1)模仿说 亚里士多德:真实地模仿,艺术就真实。 亚里士多德错了,艺术的真实不是“对象的真实”也不是“模仿的真实”而是“情感的真实”。 (2)表现说 表现说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提高了个体感性存在的价值,在个体的自我实现面前,群体不再是神圣的、权威的、不可超越的。 模仿说和表现说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模仿说看到的是形象,表现说看到的是情感。 模仿说就相当于“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表现说就相当于“凡是合理的,终将变成现实的” (3)游戏说 艺术和游戏相似,都是超功利的,虽假却求真。 艺术和游戏毕竟有区别:游戏不关心内容和形式,只给人快感而非美感,无法标明文明程度。 (4)形式说 内容的意义使艺术成为必要,形式的创造则使艺术成为可能。 自然科学是内容的科学,艺术学则是形式的学科。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区别于宗教和科学“有形式的意味”,缓和了内容与形式的矛盾。 第七讲 美学问题的历史解答 美学是什么: 1美的研究(美的哲学) 2审美的研究(审美心理学) 3艺术的研究(艺术社会学) 艺术的特征: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 艺术的功能:艺术是情感的传达。 艺术的本质:艺术是人的确证。 审美是情感的对象化过程,美感则是对象化了的情感。 美和艺术只有方式和形态的区别,没有本质的区别。 作为过程,情感的对象化就是艺术,即美的创造;作为结果,对象化了的情感就是美,即艺术品。艺术是给情感的内容以对象化的形式,美是一对象化形式体现着的内容。因此,美就是凝固了的艺术,艺术则是展开着的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