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金融炼金术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金融炼金术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2-28 21:4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金融炼金术读后感精选10篇

  《金融炼金术》是一本由[美] 乔治·索罗斯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36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融炼金术》读后感(一):大师都有自己哲学

  现在股民们应该知道,即便是牛市也有熊出没。同样,没有常胜将军,即便股票大师也不例外。量子基金掌舵人乔治.索罗斯,在1997年狙击泰铢得手,引发所谓“东南亚金融风暴”,影响之大实为罕见。然而,1998年开始,在对俄罗斯债务危机、日元汇率走势、美国网络股的判断失误,让量子基金损失近50亿美元,最终关闭。

  有意思的是,索罗斯在其1994年出版《金融炼金术》里提出“反身性”理论,已经指出投资可能永远正确。索罗斯认为,思维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二者存在反身性。很多评论说索罗斯的理论难以理解,但是如果我们从其“反身性”的本源出发理解起来就比较简单了。

  索罗斯有一位老师,名叫卡尔.波普尔。波普尔是一位精通科学哲学家。索罗斯曾经承认,波普尔的思想影响了他。波普尔认为所有的经验都必须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而理论又是可以证伪的,因此应该对之采取批判的态度。简单说就是,人们只能无限接近真理,但始终无法到达。

  为什么始终无法到达呢?这又得引出一个对波普尔有影响的人,这个人就是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波普尔曾经坦言,他的理论只是对爱因斯坦思想的哲学表达。现代物理有两支: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爱因斯坦与其他的物理学家,包括研究量子物理的科学家海森堡在内都有很密切联系。海森堡提出的“测不准原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与爱因斯坦的交谈(爱因斯坦是不是太牛X了?)

  “测不准原理”大意是说,测量电子运动时候,由于测量工具原因(光子具有能量),干扰了量子的运动,因此不可能准确测量,只能得到一个统计意义上的值。至此,我们抛开中间传递思想的波普尔,可以简单认为是“测不准”引发了“反身性”,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相互影响。也就是说,你在观察世界同时你也在世界之中。就像一首诗中所写:“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反身性”原理的探索并没有在此止步,而是从应用的角度提出了方法:同时观察观测者的态度和被观测者,在二者相互影响之前,提前做出判断,从而成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例如:某股票上涨,持股者会被价格上涨左右:我买对了,还会涨。同时,其他人也会做同样的预期,此时该公司股票就真的会上涨,而该公司就可能采取用高价股票(非现金方式并购相关公司资产行为,致使公司实际资产真的上涨。反身性将指导我们,在公司采取股票收购行为之前高价套现。

  “反身性”还存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甲吹牛说自己实力雄厚,乙信了,就可能会把货赊给他,而丙又相信“甲的货”物超所值,于是甲就会发一笔财,真的实力雄厚了。

  《金融炼金术》读后感(二):索罗斯的思考方式

  我认为,能够将投资理念提升到哲学的层面,那是很牛逼的人

  我平时也看一些经济学家的博客,像“谁是谁非任评说”,刘洛军、叶檀等等,发现他们的文章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拿一堆数据事件证明他的观点。而索罗斯则是将一堆因素摆在台面,有的因素之间可能是相反的关系,有的可能是共生的,有的可能是同向的。然后再思考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会导致什么结果

  这就像是理论家和实战家的区别。理论家做的是证明题,而实战家做的是计算题。

  以前我总是抱着教科书的理论去读此书,但现在发现必须灵活变通,教科书上的原理都是有特定条件的,你只要捉住核心因果关系,其他的相关因素都是间接影响,可能在不同情况下,会有不同的影响。

  我认为汇率的涨跌取决于该货币的需求。(就是由多少外资愿意兑换)

  而引起需求的原因有很多,国内经济的强劲发展;利率的增长;汇率增长的预期;大额贸易顺差,等等,在一个经济体内,有时很难这么多因素都同向发展,你就要研究哪个因素是主要的,那些是次要的。以及最难的一点,什么时候会发展质变。这才是实战家的实力体现

  《金融炼金术》读后感(三):对立面及其他(读后感

  我应该深刻认识理解那条自认“虽然老了,如果在市场上到我还是要小心,因为我还是条鳄鱼。”的老者话语。他并不吝啬表达自己的思想。对于他“终极泡沫”的评论,普遍的包括他自己在内“认知缺陷”的表述。现在开始明白:虽然张志雄评说《金融炼金术》是一本很难读懂的书,却喜欢在外出旅游时带上的缘故了,那些艰涩的文字需要在极其宽松舒适的时候才有心思去琢磨的。

  很有意思问题。索罗斯用房地产的泡沫来解释人类认识和实践缺陷”。当银行向房地产放贷,地产升值,银行资产负债表由于抵押地产土地随房地产升值而表现得极之稳健,银行继续向房地产放货……如此循环,直到房地产泡沫坐大,最终破裂。

  有趣地方在于向房地产放贷的认识形成放贷行为,最终形成恶性循环的实践行为。这个过程中两者相互加强。最终导致灾难

  这就是“认识和实践的缺陷”。其实可以向其它方面的事情推演的。

  所以有对立面存在就非常必要了。唯有相反的意见批评反对的声音才使事情的发展不失去平衡,走向极端

  我一直记住《经济半小时》在做专题节目时的一个原则:如果对一件事情的评论,找不到正反赞成和反对的声音,就不会播出这样的节目。

  《金融炼金术》读后感(四):近乎纯粹的思想和作为副产品金钱回报

  豆瓣上竟然还没有"金融炼金术"的书评,实在是令我有些诧异,难道就没有一位读者有冲动为这本堪称伟大的著作写点什么!但从另一角度说,我又有些高兴,因为我实在是不愿意看到对这本我所钟爱的著作随意甚至是完全错误评价

  本书所呈现给合格的读者的感觉,就象索罗斯的金融投机/投资事例一样——战略构思宏大,具体分析操作刀刀见血。书中所展现的思想的密度和锋利性,超过我所阅读过任何其他金融著作。我无法吹嘘自己已经完全读懂了这本书,这里的评论也只能从某些局部对其进行简要评述,而且正如索罗斯在所言,该书内容丰富性“几乎已经囊括了我的平生所学”,因此,我相信没有任何评论能代替读者对原文的仔细阅读。

  有必要首先要说明一下什么是“炼金术”,索罗斯根据自己的金融实践,赋予了这一名词深刻的思辩色彩,就象他给自己的基金起名“量子基金”一样。

  关于“炼金术”,我所能够理解的含义至少有两层:第一,炼金术绝对不是告诉大家书中有什么点石成金秘诀,如果这样来理解索罗斯,就把他误解成一个浅薄的自我吹嘘的反动会道门妖道——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炼金术从目的论的角度从来都没有实现过。如果你抱着这样的念头阅读本书,那我劝你也不要浪费时间。“炼金术”在这里,首先表达了索罗斯对其反射理论的第一层自我反思结论:即使其金融投机实践从结果看十分成功,也不能狂妄地认为反射理论对金融市场的洞悉和解释已经达到了如“科学”一般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当然,按照索罗斯写作本书时的观点,也认为这种科学性在金融市场中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达到)。这一认识对索罗斯金融投机实践的重要意义在于,从认识论的高度深刻意识到自己的投机判断和决策仍可能出错,因而保持了对变换莫测的金融市场的高度敬畏心理风险控制意识,在具体操作上进而保持了高度弹性。相信任何一个经历了完整市场周期的的金融市场参与者,都能体会到这种弹性(包括止损和在更高价格上重新买入已经卖出的头寸)的重要性以及在实践中保持这种弹性的困难

  炼金术的第二层含义涉及东西方不同语境中对该词的不同理解,炼金术在英文中是“ALCHEMY”,请注意它和化学“CHEMISTRY”的关联性,事实上,西方的化学确实是从炼金术逐步演化而来,炼金术在西方语境中隐约包含了实验主义这一科学精神;而在东方语境中,炼金术则完全没有这样的语义学联系和历史渊源(请注意术和学的区别),信之者对此完全是从神秘主义的角度出发非逻辑的相信有“点石成金”的神话,非之者将认为其和崂山道士的穿墙术一样都是一派胡言。索罗斯将其反射理论运用到金融市场时起名炼金术,揭示了其深藏内心骄傲野心——炼金术蕴涵了对金融市场正确理解的萌芽,而且通过炼金术在金融市场上的实验,由此发展完善的反射理论可以用于研究一般的历史进程,就象化学对物质世界的研究理解一样。请读者好好体会一下其中的胸襟气魄,从这个意义上讲,索罗斯的视野已远远超越单纯的金融市场,理解并推动历史进程才是其内心抱负。明白了这一点,也就可以理解索罗斯对政治领域特别是东欧及前苏联变革的积极参与,虽然结果也许远未达到其内心期望目标,就象他在哲学上的追求一样。炼金术的这一层意义,对于索罗斯的金融投机实践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索罗斯因此而获得对其投机判断和决策的信心,非如此则很难想象投入数十亿美圆攻击欧洲汇率机制时仍能在决战当晚安然入睡,而在获悉盈利十亿美圆时仍能保持平静

  上面这两层含义主要是从纯粹思想的角度切入进行说明。当然,思想的天使落地后,其实践意义也很明显天才交易员就是要把对市场近乎谦卑的敬畏和对自身判断近乎狂妄的自信完美结合在一起,在这两种矛盾冲突的心理之间求得平衡,才能使交易员获得飞向投机天堂的两只翅膀,但这又谈何容易

  “金融炼金术”中有必要强调的第二点是,索罗斯通过反射理论,从哲学的高度区分了所谓的“历史性事件”和“日常事件”,理解这一点需要一些哲学史背景特别是对二十世纪初期逻辑实证主义兴衰过程的了解全面阐述上述观点需要相当篇幅,在此就不再赘述,请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行注意索罗斯对这一问题的哲学分析。对于这一成就,索罗斯自己认为是“了不起的洞见”(见全球资本主义危机一书),但可惜的是,索罗斯也承认其无法在更为严谨的哲学分析框架下清晰地表达这一观点,这是索罗斯的宿命和局限,最终他也无法摆脱作为“一个失败哲学家”的命运,正因为如此,世界上才多了“金融炼金术”这本让人无法忘怀的著作。

  对于“历史事件”和“日常事件”的区分,使得索罗斯有能力在一个重大事件刚刚开始时就能深刻领会其重要性和未来影响。我认为这一点在索罗斯的投资理论中绝对占据了核心位置,也是他区分于其他杰出投机家的重要标志,对此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这一分析框架下仔细琢磨索罗斯攻击欧洲汇率机制的经典之作——索罗斯在柏林墙倒塌时就已经意识到欧洲汇率机制将趋于不稳定为此准备等待了将近三年,最后对英镑的攻击固然是实际投机操作的高潮,但在其战略构想中其实并不重要,没有英镑还会有另一个替罪羊。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阅读本书不宜抱有太过功利想法,不然你很容易失望或者被误导。索罗斯自己在本书导论最后,也强调“本书并非股市致富实用指南”,其讨论目的指向对一般性历史过程的理解。我相信书中的金融操作细节仅仅是索罗斯实际工作中的冰山一角,如果你认为本书是一本武林秘籍,就象根据一个无法验证的神话,拿着残缺的地图寻找宝藏,很可能已经离赔钱不远了。阅读本书需要的是对思想本身的兴趣,从中自然可以得到思考的乐趣和阅读的快感中国的先辈已经说过:“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交易的境界永远要超越纯粹金钱的领域,财务回报往往只是正确做事合理结果甚至是副产品——虽然我从自己的金融操作中领会到实践这一观念有多么困难,我想,这也正是索罗斯远远超越我等平庸之辈的伟大所在

  —谨以此文献给我仍然无法忘怀的她。

  《金融炼金术》读后感(五):反身性的幽灵:在天堂与地狱之间游荡

  记得一个很有趣的小故事

  在某地,新娘彩礼是按照多少头牛来计算的,最高可以是九头牛,最少只有一头牛。村子里有个长得很丑的姑娘村里人都担心根本就嫁不出去,可有一天,来了一个英俊小伙子,一下子送来了九头牛的聘礼,把这个姑娘娶走了。几年后,当这个姑娘回娘家的时候,人们发现,她变得美丽、文雅而高贵

  人们问那个小伙子是如何改变了这个姑娘,小伙子说,是那九头牛。当一个姑娘被一头牛换走的时候,她的心灵会怎样呢?九头牛的彩礼给了她骄傲和自尊,这就足以改变她了……

  还有一个故事:人们发现,几十年前某小学最乱的一个班里的捣蛋鬼大部分都成了杰出人士。人们找到了当时的班主任,一个已经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她笑着说,没什么秘诀,我只是告诉他们,你们都是好孩子。

  这两个故事的逻辑是一样的:

  九头牛的彩礼→让这个姑娘感觉到自己很美丽→活得很幸福→自己越来越美丽→人们觉得她越来越美丽→她于是越来越美丽

  你们都是好孩子→我们要做好孩子→我们在改变自己→周围的人们觉得我们是好孩子→我们成了好孩子

  哲学上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而在金融世界里,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更大了。

  索罗斯的《金融炼金术》里讲到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反身性。也就是说,人的意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市场,从而让趋势延续直到不可收拾的程度,然后崩溃。

  1969年,当时的一种新的金融工具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引起了索罗斯的注意,他写了一篇在当时被广为流传的分析报告,预测说一个“四阶段”的盛衰过程将把这些新证券捧上天,直到它们最终崩溃。

  阶段1:由于银行利息非常高,REITs提供了传统的抵押融资方式以外的又一种诱人的选择,所以REITs将急剧增多→

  阶段2:REITs的增多将向抵押市场注入大量资金,创造房地产业的繁荣→

  阶段3:这种自我支持性的程序将延续下去,直到抵押信托占据房地产信贷市场相当大的比例,随着房地产行业的降温,房地产价格将下降,REITs将持有越来越多的不可兑现的抵押物,而银行将开始恐慌,要求偿还他们的信用贷款→

  阶段4:随着REITs收益的下降,逐渐走向崩溃

  索罗斯要说明的并不是REITs最终要崩溃,而是说,崩溃是很久以后才发生的事,所以,人们还有充足的时间在这个周期的繁荣阶段中获利。他预测,唯一真正的风险是“那个自我支持性的过程(阶段2)根本不会开始”。

  也就是说,如果REITs不能有效增多,就不能带来房地产业的繁荣,那么REITs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反之,一旦REITs不断增加,那么就能创造房地产业火上浇油的繁荣来。真正的风险是没有人理会REITs,只要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REITs,那一切就开始了,直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反身性大概就是投资之所以是艺术而不是科学的原因,在自然科学领域里,即使1000个人念叨着1+1=3,1+1仍然不折不扣地等于2,但在投资领域就不同了。

  一个故事开始人们不信,但随着人们不断地加入进来,众人拾柴火焰高,故事本身也开始改变了,最终故事变成了真实,一种荒诞、离谱而极端的真实,就是因为参与者的增多改变了故事本身。当1000个人讲1+1=3的时候,可能真的1+1就等于3了,甚至于4、等于40、400!反正不再等于2了!

  当然,反身性本身是对市场的扭曲,这种扭曲最终会被市场校正,只是以一种惨烈、极端的方式而已,只是要耗费更长的时间而已,只是市场将会在更复杂的震荡中实现对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作用而已。

  反身性源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能动作用,也源于众多跟风者对市场本身的能动作用。索罗斯就是在利用反身性的发展过程获取暴利,而巴菲特则利用反身性造成的极端去买进被严重低估的价值,卖出被严重高估的泡沫。前者利用趋势赚钱,后者则逆着趋势去寻找赚钱的机会。两位大师都把反身性发挥到了极致。

  反身性的故事最终会结束,但结束之前会让几乎所有的理性都被奚落、嘲弄,直到所有理性的声音都销声匿迹,只剩下一片喧嚣声在市场的上空回荡,而这个时候反身性的故事就结束了。

  理性的人们看到反身性的时候很不适应,因为他们不能容忍反身性下的非理性,他们断言非理性的状态很快会结束,但这种状态偏偏不结束,反而更加借酒撒疯、以疯撒邪地张扬起来。

  国会纵火案是在1933年,当时台尔曼和季米特洛夫就看出来希特勒已经疯了,但攻克柏林是在1945年。这12年里希特勒又造了许多孽,侵略、占领欧洲大陆,远征苏联,建立了奥斯威辛等一大批集中营,实施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制度……倒行逆施达12年之久,中间夹杂着日尔曼人对纳粹思想的疯狂痴迷,对《我的奋斗》的顶礼膜拜。

  “狼来了”喊了很多遍,但狼就是没有来,理性的人们自己都觉得没意思了,有的人干脆闭上嘴巴,冷眼看市场自个儿折腾;有的人伺机在市场里捞一票;有的人则完全放弃了理性,也跟着喧嚣的声音闹腾起来。

  不仅仅是市场,无论是政治、军事、经济,纠正错误往往要很多年,要走很长的弯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从批判马寅初的人口论开始到我国将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我们付出了多大的代价?错误总是被放大到极致才开始纠正,反身性在这个过程中并不能做些什么,只能让事情变本加厉。

  泡沫化生存就像游泳,不会游泳在岸上干站着不行,因为会水而忘乎所以也不行,因为淹死的都是会水的。

  反身性的幽灵就这样在天堂地狱之间游荡,有时候让我们觉得它比上帝都厉害,但它毕竟不是上帝。

  《金融炼金术》读后感(六):索罗斯的不确定性

  索罗斯认为市场的不确定性根源在于人的易错性和人与市场认知操控的反身性,而易错性的根源是什么他没有详细解释。

  他的繁荣萧条的泡沫循环模型就是构建在以上认知之上的。首先承认市场有客观趋势,然后人的认知易错性造成误解,反身性造成对这种趋势的自我加强,当这种误解偏差无以为继的时候必然发生反向崩盘。这种客观趋势的根源是什么索罗斯没有解释,还得去传统经济学中去寻找答案。

  波普尔的科学证伪理论,解释和预测是对称的,证实和证伪是不对称的。因此索罗斯认为波普尔理论只适用于客观物理世界,不适用于金融市场。

  这里有个问题,索罗斯认为由人构成的市场是特殊的,不同于客观世界,因为人对客观有操纵功能。其实人并不特殊,这是一切复杂系统共有的特征,群蚁、自然界生态系统、人体免疫系统等。自组织临界、涌现等理论都有解释。

  而且我也不认为市场的不确定性根源完全在于易错性和反身性,这种不确定性是所有复杂系统共有的特性,具体根源是复杂系统科学要研究的。人并不特殊,人跟蚁群中的一只蚂蚁有什么区别?

  至于有效市场理论和理性预期假设,曼德勃罗的反驳更有说服力。科班理论的荒谬在于均衡思想,不承认市场的不确定性,其理论基石高斯分布是均衡的、无时间的、无变化的、确定的世界观,没有把这种世界观应用于不确定性的现实世界更荒谬得了。现实世界是个历史过程,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是塑造它的工具,严格的波普尔科学思想是不适用,预测和解释是根本不对称的。

  我认为索罗斯赚钱的秘密不在于以上这些,而是宏观经济学那一套。

  《金融炼金术》读后感(七):更深地介入,更远地观察

  如果我有胡子那样的才华,我会将这篇文章的标题取做“更深地插入,更远地观摩”。可是,每个人写文章的风格是天生的,不是想改变就能够改变得了。说到底,你实际上受到某种主流偏见的制约或影响,而且,你的行为反过来又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你周围一部分人的主流偏见。

  如果硬要向胡子学习,那么,我一定无法自圆其说。这样一来,我不仅学不来胡子,而且会在相当程度上丧失自我。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

  乔治•索罗斯首先将自己看做哲学家,并将其金融实践作为附属于哲学研究的某种东西。作为一个哲学家,索罗斯具备极强的洞察力,但是,他的哲学终归是经世致用的,难以形成严密的体系。这一点,也符合索罗斯对社会科学的基本看法,社会科学本身严格来说不能叫做科学,虽然它也有特定的规律,但这规律毕竟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具有可检验性。

  在某种意义上,我是认同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的。尽管,在操作层面,我更倾向于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投资风格。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在于我自己对复杂的世界经济走势完全缺乏判断能力。所以,只好放弃趋势投资,转而用采用最笨的投资方式。

  毫无疑问,索罗斯不是一位好的作者,他缺乏用简洁而严谨的语言给反身性理论下定义的能力。然而,这并不影响我们理解这一概念,通过以下这段话,我们大体上可以理解到反身性理论的精髓:

  “存在着一种反身性关系,其中股票价格取决于两个因素:基本趋势和主流偏向,这两者反过来受股票价格的影响。股票价格和这两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存在常数关系:在一个函数中的自变量到了另一个函数中就成为因变量。”

  如果你也在参与这个市场,你一定不会忽略周围人对市场的主流看法(主流偏见)。去年十月,沪指刚从6000余点往下走,我周围的绝大多数人都在劝别人尽快入市。原因不言而喻,大家都坚信那只是一个回调,市场没有理由不再上涨。而今年十月,沪指落在了2000点以下,当我再次咨询身边的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时,主流的意见却倾向于暂不介入。原因是,大家都相信股市依然处于一个下降通道中,能否反转,何时反转,尚不清楚。

  无论是牛市还是熊市,股评家当然可以找出相应的数据和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问题是,真是这些经济数据影响到资本市场的表现吗?还是,资本市场的表现反过来对经济数据产生了影响?

  从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出发,我们当然可以得出二者相互影响的结论。我们的问题是,这一过程是怎样展开的?何时呈现出自我加强的特点?又是如何被打断的?下一步该怎么办?

  较之预测未来,回顾过去总要简单一些。2005年至2007年8月间的这一轮牛市,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从经济发展的基本面看,若干年快速发展的成果需要反映到股票价格上来;从资金面看,人民币升值预期主导下的流动性泛滥,支撑了股价的不断攀升。而一旦市场进入明显的上升轨道,反身性理论就大有可为了:赚钱效应吸引了更多的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更多的资金推动股价进一步上升,资本市场在自我加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此外,除了个人和基金持有股票外,企业之间也交叉持有股票。反身性理论因而在另一方面发挥了作用:由于所持有的其他公司的股票价格不断上涨,企业的账面利润便不断增加,自身的股价也便不断上涨。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市场越来越偏离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成为一种纯粹的资金游戏。

  那么,这一过程是如何被打断的呢?从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来看,也就是从巴菲特的角度来观察,股价严重偏离了基本面,所以有纠正的内在要求;从资金本身而言,通货膨胀引发了紧缩信贷的担忧并且引致了实际的紧缩措施,次债危机的深入演化,从根本上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市场于是从一个正向的自我加强,转变为一个负向的自我加强,也就是一个典型的自我收缩。悲观情绪与信贷紧缩互为因果,在另一条路径上证明了反身性理论的价值。

  回顾过去并不难,但是预测未来依然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也难怪,早知半夜事,富贵千万年。也许,我们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我们什么都不知道。

  既然我们不知道市场明天会朝哪个方向发展,我们就无法采用趋势投资的方法来面对这个市场。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目前的形势很复杂,既有有利因素,又有不利因素,作为不利因素解决方案的那些措施中,既包含着刺激市场向上的因素,又为下一次危机的暴发埋下了种子。

  因此,我只能选择巴菲特的投资方式,坚信玫瑰将在漫长的等待之后盛开。我的理由是,解决次债危机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大量货币,最终会造成新一轮的流动性过剩,尽管,目前面临的依然是一个流动性相对不足的外部环境。一旦这一过程开始,股价将重新回到超出常人想象的地步,直至下一次崩溃。

  说到底,相对于实体经济创造的真实财富而言,以美国为代表的大部分国家创造出来的货币实在是太多了。我们所缺乏的,只是将这些货币引导到资本市场、商品市场、外汇市场或期货市场上的某种动因。一旦某个领域出现了这样的契机,进而转化为较为明显的上涨,通过反身性作用,流动性自然会神奇地从不足转变为泛滥。

  然而,关于目前的市场,谁都没有十足的把握。除了更深地介入、更远地观察外,我们别无选择。我们需要的,不过是于寂寞中坚守,等待时间的玫瑰微启、绽放。

  原谅我无法对未来作出预测,我唯一敢于承认的是:我已经筹集了新的资金,并在耐心等待进一步提高仓位的时机。

  当然,你知道,我是基于长期观点作出这一选择的。我并不知道也不关心市场在未来一年内会走向何方。

  顺便说一句,相对于资本市场,将反身性理论用于解释爱情之发生、发展、消散或升华,也许更为有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钻在被窝里想一想,我就不班门弄斧啦。

  《金融炼金术》读后感(八):记一些笔记

  “模型使用者所做的寓言可能是错误的,能否修正取决于他自己。作为金融市场的场内人士,强大的财务诱因将迫使他承认错误并勇于改正。但对财务顾问,学者或政客来说,掩盖自己的错误比坦白承认要有利的多,这些人也可以从该模型中发现克资利用的好处" - page 314

  ”五国集团广场旅馆会议之后认定风险水平已经减小的洞见获得了极高的报偿" - page 321

  quot;第一阶段恰好目睹了一个历史性的重要时刻,行政当局决心加强他们对形势的控制,携手干预,先推出低美元汇价,然后开始减息。“

  “在自然领域中,自然规律的运作与人们对它的理解无关,人类影响自然的唯一途径是理解并应用这些规律。然而社会现象有所不同:介入其中的参与者能够进行思维,事件的进程也并不遵循那种独立于任何人思想的自然规律。相反,参与者的思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客观研究对象所不可或缺的成分,这就为不见容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炼金术打开了大门。及时不掌握科学知识,也可能取得操作上的成功。” - page325

  quot;市场机制的真正价值在于提供了参与者由此认识自身观念谬误的标准.不过同样重要的是应该意识到市场所给出的标准是什么样子的,即绝不可能完全正确,总是同流行着的偏见结合在一起。如果参与者们迷惑于市场的一贯正确性,那么他所接受的反馈必定是误导的。实际上,对市场能力的盲目信任将导致市场更加的不稳定,因为一旦参与者认识到市场总是存在偏差,修正过程的周期就会缩短。人们越信任市场,市场越是不能发挥效力" - page327

  quot;我们可能很早已经进入通货紧缩和美元暴跌的边缘-且不提各种金融灾难-但只要金融市场能够不断的发出各种兆示危险的信号,我们就总是可以一再的绕过去。金融市场不断的预报各种情况发生,不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可恰恰因为有了预报,所以往往不能实现“ -page328

  《金融炼金术》读后感(九):1980年代的索罗斯的操盘手法

  这本书里面,老索写得殚精竭虑的前几章,一言以蔽之,正反馈是存在的,而且跟负反馈(均衡的推动力)是好兄弟,哥俩谁心情好谁就出来唱一嗓子。这个在当时应该是振聋发聩,但在现在已经变成了普遍接受的现实了。

  至于利率和汇率的分析,就像他自己在本书里面说的,“我缺乏对货币理论的透彻研究”,并不专业和深入。另外,这本书也提到,那几年老索靠的是股票吃饭(准确的说,是靠选股),外汇,期货,债券基本是不输不赢(这段时间,外汇,期货,债券等可是有广场协定这种大级别行情的)。

  感兴趣的,是他的操作手法:

  1 所有头寸都分2部分建立,第二部分要在第一部分盈利的情况下,才能建立。

  2 频繁的短止损和重新投入。

  3 不要丢了自己的仓位:用锁仓代替平仓和风险敞口调整。

  4 要看新闻,形成自己的见解,有一点自己的东西,而不是单纯的看K线追涨杀跌。

  5 强化市场敏感程度:写分析周记。

  6 追求少错一点,而非一定要做对什么。

  7 根据模型操作的话,事前要定下失效条件和适用边界。

  最后2章很有趣,特别是老索对1987年的日本的描述:在国家机关的允许下被操控的股票市场,快速积累的权力和财富,以及有可能成为替代美国的霸权,这一切在现在,把日本替换成中国,简直毫无违和感。恩,我们都知道,1987年之后,过了4年,日本陷入了20年——至今毫无好转迹象——的衰退……

  《金融炼金术》读后感(十):哥德尔定律

  索罗斯的反身性原理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哥德尔定律。

  哥德尔第二定律:任何相容的形式体系不能用于证明它本身的相容性。

  我们研究的金融本身就包括我们本身的行为,我们本身的行为,以及我们的思想指导下的行为本身就在金融系统的内部,而不是在外部。

  所以,我们得把自己的行为考虑进去,所以,有时候,我们得做出一些优化,而我们思考的路径,更像一个递归函数,我们做出决定以后,情况已经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得不断的再分析。

  而巴菲特的的合作人查理芒格的那份清单让我们明白了金融分析的复杂性。我们需要找到尽量多的因素,尽量全面的因素,来解释这个复杂的世界,这就是我们和巴菲特的区别。和长尾效应做个类比吧,对于金融,可能是和其它行业有区别的地方,就是我们无法找出决定结果的几个主要因素,以此做出决定,那些因素是一个长长的尾巴,长尾部分的因素影响加起来大于占主要部分的因素的总和。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我们不是上帝,我们不是全知全能的,但是索罗斯巴菲特等人的传奇,让我们知道了一件事,市场是有偏向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