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神枪手迪克》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神枪手迪克》读后感10篇

2018-03-24 21:4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神枪手迪克》读后感10篇

  《神枪手迪克》是一本由[美] 库尔特·冯内古特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元,页数:26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枪手迪克》读后感(一):悲剧到底是怎么酿成的

  库尔特·冯内古特是美国黑色幽默文学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擅长以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内容,让读者在灾难荒诞绝望面前发现笑声,进而引发更深层次思考。《神枪手迪克》即是这样的一个类型。1944年母亲节这天,12岁的鲁迪·沃茨因射击成绩良好,得到了父亲认可——获得了枪械室的钥匙,沉浸在喜悦中的他,却在无意间用步枪误杀了一名孕妇!这一悲惨事件成了他成年礼的记忆,也从此彻底改变了他和家人命运——他的父亲,一个天真迂腐、装腔作势纨绔子弟,只想着把这一意外事件当成了扮演高尚英雄满足自己表现欲的绝佳机会;而鲁迪却没办法忘记这一切,成年后的他过着自我放逐、苦行僧般的日子努力为儿时的无心之失赎罪……为什么两个人对比如此泾渭分明呢?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

  一件意外的悲剧发生之后,鲁迪的父亲和他自己作出了各自的选择,也从此迎来了不一样的人生。鲁迪的父亲奥拓似乎认为,他抓住了唯一能够让自己成名的机会。但他没有想到,他想要抓住的这个“冒险机会”,由于他的本性一贯上不正直,他没能化“危”为“机”,反而彻底断送了自己,他的人生主线在他作出选择的那一刻其实就已经终结……而鲁迪自己呢,他想要弥补,想通过自己兢兢业业按部就班工作,想要走出自己内心中的精神困境;然而生活却仿佛总是在与他开着玩笑,他总也不能够达到目的

  12岁的鲁迪,对枪有着一种莫名的喜爱,无时无刻不在期盼着他的射击水准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神枪手迪克”的称谓却是因为他无意中的一枪,那造成悲剧性后果的一枪。“神枪手迪克”这个在他自己看来讽刺意味极强的的称号在他12岁以后的人生中一直都在伴随着他,一直在困扰着他……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等于是他12岁时的那一枪从此真正断送了他!他再也没能从这一枪中恢复过来,过上一个正常的生活。

  面对同一件事,鲁迪和他的父亲都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却都能够“求仁得仁”。好人得好报、坏人得报应,这本来是人们常识。但现实往往会与人们开玩笑,虽然事出偶然,却往往具有一种冥冥之中必然性——不一定能够讲出一个什么样的道理,但也许这就是每个人的人生。刘德华有一首歌叫《天意》,其中有这样的几句:“如果说,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命运,终究已注定;是否能再多爱一天,能再多看一眼,伤会少一点。如果说,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命运,谁也逃不离;无情无爱,此生又何必……”很多时候,也许一切早就注定,如何抉择似乎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但仍然有一件事情是毫无疑问的:即使选择似乎没什么用,也仍然要作出一个正确的选择,对自己给出一个正确的交代;如果没能作出正确的选择,或许可能不会有什么报应,但自己一定是通过不了自己这一关的……

  《神枪手迪克》读后感(二):黑色幽默深处的悲伤

  第一次读冯内古特的作品,似乎对他的作品风格已有所了解。很多人说冯氏独特的黑色幽默,带给人的却是深深的思考。这一点,从他的《神枪手迪克》也能略略品味一二。

  《神枪手迪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其实,说起来也简单,这是一个人的半自传,主人公鲁迪·沃茨,当然本书并不是从主人诞生写起,重点笔墨放在了鲁迪12岁无意杀死一名孕妇之后发生的故事上。枪杀孕妇后,鲁迪以及家人的生活全部被打乱,这件事甚至影响了他的一生。只不过,这一事件在冯内古特笔下却带有浓重的黑色幽默色彩

  这黑色幽默从何说起?首先,鲁迪无意中杀死孕妇后,他的父亲奥拓似乎抓住了唯一能够让自己成名的机会(在此他希望借机成为大英雄),于是选择了承担所有的责任。奥拓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其实源自他不成功的人生,在外他似乎是有名艺术家,实则他并没几件艺术品。然而,一切并不如奥拓所想,他抓住的这个“冒险机会”,彻底击垮了他。奥拓当年的行为,等多年之后,鲁迪再次去审视,才发觉其实在此之前父亲的人生主线已经终结……

  枪杀事件之后,对于舆论的过度理解和司法的不公正对待,鲁迪选择了与父亲不同的人生态度,他兢兢业业按部就班的工作,在做药剂师的同时还写戏剧,仿佛只有戏剧才能转移他的精神困境,然而生活总是充满了戏剧性,他的生命轨迹如同父亲一般,拿得出手的只有《加德满都》。如此看来,他的人生好像跟父亲一样荒谬

  书中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在鲁迪12岁母亲节之前,他对枪有着莫名的喜爱,内心期盼别人认可他的是水准,或许此时他内心是期望别人称他为“神枪手”的,然而此刻他并未如愿。在无意中枪杀孕妇之后,竟有人叫他“神枪手迪克”,这究竟是赞叹还是讥讽?甚至,“神枪手迪克”的称号在鲁迪此后的人生中都一直存在,它时不时的会出现在鲁迪的生命里。

  诸如此类,书中不发这样的黑色幽默点,可是这些幽默给人轻松之后,又让人觉得人生很是悲凉。就好像,生命中一切早就注定,人,终究是无法摆脱命运的荒谬。而一件事发生之后,如何抉择似乎显得越发重要,如若不能正确选择,也许这件事就是一切悲剧的起点……

  当然,在《神枪手迪克》一书中,我们还能够感受到司法的不公,舆论的过度理解,人生存环境糟糕。其实,这本身就是一次偶然事件,如果司法人员,社会舆论给予恰当的理解,一切悲剧就不会发生。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有时候并不能仅凭一己之力左右一切。那么,处于这种状况,什么样的选择才是正确的?

  这着实引人深思。这兴许就是冯内古特的特别之处,看似滑稽的故事,轻松读完,却不能轻松的笑出来。当故事结束,对人生的思考才刚刚开始……

  沐夕瑶 2018.2.23

  《神枪手迪克》读后感(三):被揭穿的谎言,被忽视的真相

  12岁的鲁迪在无意识之间,用父亲的步枪随意开了一枪。这枚子弹原本没有瞄准任何目标,却阴错阳差地击中了一位孕妇,导致一尸两命。这个意外事件改变了全家人的人生轨迹。一枚无意识的子弹,却像是一次宿命般的颠覆。

  这是库尔特•冯内古特在《神枪手迪克》中讲述的故事。在冯内古特式的黑色幽默方式下,这个故事显得十分荒诞离奇。如同《欢迎来到猴子馆》中的短篇,冯古内特的故事在荒诞的外表之下,总有一颗善于思考的大脑在洞察人心。笑过之后,总能咂摸出背后的沉重。从这个角度来讲,英剧《黑镜》、《9号秘事》与冯内古特风格都很相似

  这本书的腰封上写着,“如果我们瞄准谎言,又怎能击中真相?”我倒觉得,想要得知真相,就必须先用子弹打碎谎言。问题在于,子弹也许能成功地打碎谎言,但真相却未必顺理成章地被接受。因为,有些真相是被刻意忽视的。人们编织着谎言,意图掩盖真相,即使谎言被揭穿,人们仍然惯性逃避真相,选择视而不见。这才是最大的悲剧。

  在《神枪手迪克》中,冯内古特把一个生命的诞生叫做打开一个“小孔”,如同初生的婴儿睁开眼睛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生命的终结自然是关闭一个“小孔”,临终时闭上双眼,再也看不到这个生活过的世界。“小孔”一开一闭,就是整个人生。这有点像小沈阳在小品里说的“眼睛一闭不睁,这辈子就过去了”。

  对于打开一个“小孔”的人生,冯内古特在开篇第一句就给出了警示——“敬告还未出世的生命,敬告混沌虚无的灵魂:留心生活”。

  如果没有认真对待生活,没有认真对待人生,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华丽的外表、虚假富足,像美丽的谎言,都无法带来真实的人生体验,只会掩盖人生一团糟糕的真相。

  鲁迪与父亲奥拓,都是“含着金汤匙”出生,家境富裕衣食无忧。在这种家庭背景下,父亲奥拓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十足的纨绔子弟有钱有闲,不学无术,空虚无聊。一个不会作画的画家,却整天以“艺术家”的身份四处交游,以此为荣。简单来讲,就是“不靠谱”,游戏人生。

  奥拓对亲戚从事经营活动嗤之以鼻,却挥霍着家族财富任性妄为。兴起之时,购买了大量枪械当玩具;厌倦之后,又将其随意丢给长子费利克斯和次子鲁迪。掌管枪械室的钥匙,在鲁迪心中成为了不折不扣成人标志

  实际上,“不靠谱”的奥拓自己就从来没在心理上成年过。他甚至“不靠谱”到记不清儿子年纪,在鲁迪12岁时,就把满屋子的枪械交给他管理。这样一个毫无责任心的父亲,再加上一位万事漠不关心的母亲,构成了一个家长角色完全缺失的家庭。

  这样看来,鲁迪射出这枚闯了祸的子弹,表面上是孩子式无意识的偶然行为,却也是家庭教育和监护缺失的必然结果。其根源在于父母的“不在线”,敷衍生活,尤其是父亲在家庭中没能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鲁迪的意外给平静的家庭生活掀起了波澜幸福的生活不过是这个家庭用谎言编织的外表,掩盖着空虚的内心和冷漠关系。同样,这次意外也打破了本地生活的宁静和谐友善邻里都展现出另一面,滥用私刑、歧视、语言暴力麻木、缺乏同情心

  这一次,奥拓似乎真的想要跳出来,认真地承担一次父亲的责任。然而,挺身而出的父亲,并不能以一次“表演式”的行动平复所有麻烦。表演过后他依然如故,只回避话题,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改变。母亲则以一种装聋作哑姿态,躲在家中逃避一切,假装岁月安好。可笑的是,直到脑部因辐射产生癌变,这位母亲才试图奋起反抗。这对父母始终生活在头脑中的虚幻里,刻意忽视生活的真实模样。也许终其一生,这对父母在心理上都未能真正“成人”。

  哥哥费利克斯继承了父母的冷漠、麻木、自私,远离家乡曾经风光一时。他那几次无法维持表面幸福短暂婚姻,如同被前妻剪掉所有纽扣的衬衫,遮不住内里同床异梦、恶语相向的丑恶。也许只有回归平常生活的真实,才能让他开始反省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和家庭。

  当鲁迪的子弹打碎身边的一切谎言后,父亲、母亲、哥哥都用不同的方式逃避生活的真相,选择自欺欺人。只有弟弟鲁迪,在看尽了家庭败落、世俗嘴脸之后,试图为曾经的荒诞赎罪,重新审视自己和自己的人生。

  自从12岁时的意外发生后,“神枪手迪克”这个外号就如影随形。鲁迪明白,这外号代表的不是什么荣光,而是自己和自己家庭那些曾经的任性妄为、愚昧无知荒唐罪孽。那枚子弹打碎了谎言,背后的真相却需要鲁迪一点一点去消化和面对。褪去一切虚妄,找到脚踏实地的真实,才能真正走向成熟

  鲁迪曾有过写作梦,在首演失败后,他放弃了这个美丽而遥远的梦,转而照顾父母,操持家务,承担责任,安心地做一名药剂师——这恰恰是他父亲不屑一顾职业。他主动选择了孤寂的夜班,宁愿面对各种突发暴力事件的真实,也不愿面对白天熙攘人群虚伪。做真实的自己,过坦诚的生活,丢弃父亲那些最华丽的伪装面对人生朴素的一面。

  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心里的加德满都。鲁迪的加德满都,就是这种平静而真诚的人生吧。掌握枪械室的钥匙、独立宰杀家禽,这些形式化的行为都无法让人真正成人。当他过上坦诚而真实的生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时,他才真正“成人”。

  真正的成人礼,在自己的内心。认真对待自己的“小孔”,充实善良友好、真诚,摈弃虚伪,直面真相,勇于抗争,认真生活!

  记住冯内古特的忠告,留心生活吧!

  2018.02.28雾凇

  《神枪手迪克》读后感(四):冯内古特式幽默的魅力

  拥有“神枪手迪克”称号的主人公鲁迪.沃兹并不是神枪手。正如他所说:“这就是我憎恶生活的主要理由人生在世,要犯几个弥天大错太容易了。”中国有句古话——一失足成千古恨——也正说的是这个道理。 那是鲁迪十二岁时,因为一次射击练习中,表现得特别好,得到了“枪械室的钥匙”这一奖励,几乎是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命中了一位孕妇(《号角观察报》的都市版主编乔治.梅茨格的妻子埃勒维茨.梅茨格)的眉心,造成一尸两命。父亲一肩担下了所有责任。这是他自己设计的故事主线,他做不成艺术家、做不成军人——但至少他能做成一个诚实可敬的大英雄,而这个机会早晚会自己走到他面前来。却不料,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全家的命运,造成了他自己的悲剧和鲁迪的悲剧。公众对任何事都不觉羞耻,而鲁迪的父亲对任何事都感觉羞耻。他堪称装腔作势、矫揉造作大师,最终变得像纸杯一样任人蹂躏。而鲁迪,内心愧疚异常,甚至觉得自己应该去死,自此成了父母的家仆,从不喝咖啡或茶,也没吃过药,成了一个中性人、一个注册药剂师兼在全市唯一一家二十四小时营业的药店里常年上夜班的员工。 鲁迪的父亲奥拓.沃兹,1892年出生于一个富贵家庭。祖母认定他会成为下一个李奥纳多.达.芬奇,请奥古斯特.巩特尔教他素描和绘画,却不料,巩特尔把他带成了一位夜夜笙歌、纸醉金迷的浪子。父奥拓.沃兹没有绘画天分,在浪漫主义建筑上和语言上倒有。只有高中文凭,但给人上历史、种族、生物、艺术或政治课完全没有问题,能滔滔不绝地讲好几个小时。他快乐、幼稚、自我陶醉地活着,放荡不羁,在蜜月期养成了收藏名贵枪支的习惯。富有同情心,与阿道夫.希特勒成为知心朋友,毫不犹豫地收留了吉诺.马力提莫和马克.马力提莫兄弟。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当过兵!他在死前一直认为自己天生就是英勇善战的视士兵。如果真上战场,或许他真有可能成为英雄,但说到底,那不过是他的幻想而已。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让他觉得生命无聊而腐朽,他的精神需要一点动力。因此,才有了这一悲剧的决定。 事情原本可以不那么复杂。可正是这一决定,“缄默不语的遮掩应该被掀开”,于是无意中拉开了一场丑剧的帷幕,无数人——警察们、围观者、甚至政府——一一登场亮相。 弗朗西斯.莫里西用一把十口径猎枪意外打爆巩尔特的头,后来却成为了警长。 1945年美国丢在广岛的原子弹中所用的高加浓度铀-235在田纳西州橡树岭生产,纵使很多人知道这里的水泥具有高辐射性,政府还是允许它们以军用剩余物资的形式进行售卖。 对于鲁迪家被发现的那个高辐射的壁炉,政府秘密拆除,工作人员必须誓守秘密——以爱国的名义,以国家安全的名义,华盛顿方面编造了一个故事(白蚁肆虐)以掩盖事实,并散播出去。 为了利益,政府甚至投下中子弹,造成一座空城,然后打算将欠发达国家等地的难民引渡过来,目的是为了奴役。

  一个城市最重要的艺术中心不是建筑,而是人。而剧中的这座城市正在分崩离析,这个星球也在分崩离析中,可以说,它已经喝下了德拉诺,因为如果它不先服毒,迟早都会自爆。 如果我们瞄准谎言,又怎能击中真相? 12岁的鲁迪和爸爸因为无心误杀,背负心灵的枷锁,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相形之下那些真正罪大恶极的人们,反而在冠冕堂皇的犯罪,理直气壮的屠杀。甚至不带一丝歉意与悔意。嬉笑怒骂之间的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我们不禁感叹那个时代的荒谬与黑暗。 好在,书中还有几个人物身上闪着人性的光辉,给我们以温暖和希望! 1.吉诺.马力提莫和马克.马力提莫兄弟。他们蒙受鲁迪父亲的收留之恩,直到我父亲生命的终结都始终忠诚于他。 2.西莉亚.希尔德雷思。这个美貌非常但家境贫寒的白人的女儿发出了“黑人比白人更善良,更懂得生命的意义。”她憎恨富人,她说明明战争还在继续,富人却还在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真应该被枪毙。在大雪灾爆发后,她从家里出来,义务到医院为大家服务,表现出极高的素养。 3.梅茨格先生。鲁迪无心杀害的孕妇是他的妻子。在作者的第一幕戏剧里,生动刻画出警察们的丑陋形象,他们怂恿、暗示、鼓动梅茨格先生去制造鲁迪的“意外事故”,甚至递给他鞭子。而梅茨格喊着“上帝啊,世间就不该有人这种动物!我们不该过这样的生活!”扔掉鞭子,转身走了出去。更甚的是,他还在《号角观察报》的头版发布了一篇声明: “我的妻子是被一种任何人都不该拿在手里的器械所杀。它那就是枪械。它能让人类最黑暗的念头在远距离处瞬间成真——这种邪念就是终结生命。你的心中是有邪恶的。我们无法摆脱人类一闪而过的邪念,但我们能摆脱让邪念成真的器械。在此,请允许我告诉你们一个圣洁的词:缴械。” 在剧痛之下,梅茨格没有丧失理智,而且清楚地看到了事情的本质!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高尚的灵魂!一个善良、有责任、有担当、头脑清醒的形象! 4.弗莱德.巴利和他的母亲米尔德里德。虽然在米德兰市住了至少二十五年,但她的口音听起来像英国人,这并非她刻意为之。另外,她的黑人用人都非常喜欢她。她很清楚自己有多傻,也乐于让用人笑话她。在那架小飞机里,她模仿了马来西亚的夜莺、新西兰的摩雷波克猫头鹰等鸟类的叫声。那时鲁迪才发现他的父母对人生一直有一个错误的认知:他们坚持认为绝不能让别人笑话自己。而这对母子不自负、不畏惧,他们把生命过得像花儿一样美好。他们的出现,给鲁迪的生活带来了阳光。

  第一遍看完,我对书中每次突然插入一个菜谱觉得莫名其妙。直到重新翻阅时,看到这段话: “如果我的生命止于童年,我可能会认为生命就是那间小厨房。在冬季最冷的日子里,我总是拼尽全力回到那间厨房,感受生命的温暖。谁能带我重返旧日时光。” 我才明白过来。虽然鲁迪生于富人之家,但唯一给他温暖、让他自如的就是温暖狭小,香气四溢,温暖如春的厨房,就是和厨师、用人们相处的时光。在这个人挤人的厨房里,他过得放松、随意、快乐。回忆这些厨师做给他的或是他自己研究出的菜谱,就是他在寒冷彻骨的日子里拼尽全力感受生命的温暖的方式啊!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的作品,他是20 世纪美国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黑色幽默文学代表作家。我非常喜欢这种风格!特别感谢译者刘韶馨女士给我们带来这么精彩的作品!

  《神枪手迪克》读后感(五):全剧终

  借助《神枪手迪克》,库尔特•冯内古特狡黠地制造了一连串的泡沫,有的是个体,有的是家族,有的是地域,有的是国家。尽管顶着所谓黑色幽默的帽子,但无论怎样的荒诞离奇,洋葱总有被层层剥开的时候。

  被冠以神枪手迪克的主人公,实在与这样的绰号不相称,自从莫名其妙地开了一枪,子弹又莫名其妙地击中了遥远所在的孕妇之后,神枪手就再也没有他能够击中的任何目标,就算写了个获奖的戏剧,还以无人喝彩草草收场,神枪手的称号显得如此荒唐,这就像他以艺术家自居的父亲,平生也从未完成过一幅拿得出手的画作。

  在《神枪手迪克》中的开篇,懵懂的我处处皆见“性”的存在,也许中弗洛伊德的毒太深而又未能得其精髓。正如作者所言,书中的主人公中性人药剂师,象征着作者不断衰退的性能力。顶着“神枪手”的名头而在现实中的处处无能,也使得“枪”这一颇具男性意味的隐喻落了空。十二岁的时候,主人公向虚空开的一枪,恰恰击中了一个孕妇的肚子。十二岁,也是一个颇具象征性的年龄,正值青春期。“开枪”,又击中了“孕妇”,发射“子弹”恰恰是一个男孩长成男人的意思,性的意味扑面而来。 无独有偶,作者描述每一个人物登场时,几乎全部使用了同样的措辞——小孔。某某的“小孔”在某年打开,联想到每个人正常的出生通道,我想,小孔的含义也不言自明了吧。

  本来以为会沿着这样的套路实现全剧终。结果发现,并不。

  “人生在世,要犯几个弥天大错太容易了。”主人公鲁迪误杀孕妇,他的父亲大义凛然地出面顶包,然后整个家庭穷困潦倒一败涂地。而这个父亲出于义愤慷慨解囊的举动,却拯救了二十世纪最可怕的恶魔希特勒。鲁迪的哥哥费力克斯追求漂亮女孩西莉亚,父子俩用尽全力的表现反而让女孩勃然大怒决绝而去。对鲁迪的父亲感恩戴德的马力提莫兄弟,精心装修赠送给鲁迪母亲的房子却让老太太死于非命。“讽刺的事情实在太多,足以击沉一艘战船了”。草菅人命的司法,趋炎附势的名流,名存实亡的夫妻,在核弹威胁中视百姓生命如儿戏的政府,如此种种,再多的幽默也抵不过黑色坐底的现实。

  不过,话说回来,这样的笑柄并不只属于米德兰,同样,这样的笑柄也属于温哥华、威尼斯、哥伦比亚、马德里、开罗以及你能想到的每一个著名城市。

  “我们依旧身处黑暗时代。黑暗时代——还没结束呢”。

  全剧终。

  《神枪手迪克》读后感(六):每个人都是枪手,每个人都是靶心

每个人都是枪手,每个人都是靶心

  文:果子

  一、幼稚、愚蠢、伪善、愤怒......这世间充满流弹,而我们既是弹无虚发的枪手,又是体无完肤的靶子。

  近期,国内首次引进出版了美国黑色幽默大师——后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人物,库尔特•冯内古特《神枪手迪克》一书,书中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不管出于有意还是无意,人们总是在互相伤害。似乎每个人都同时扮演着加害者与被害者的双重角色。

  1944年母亲节这天,12岁的鲁迪•沃茨因射击成绩良好,得到了父亲的认可——获得了枪械室的钥匙,沉浸在喜悦中的他,对着城市放出一枪,却无意打中一名孕妇的眉心,致其死亡。这一偶然事件成了他悲惨的成年礼,也彻底改变了他和家人的命运。

  成年后的鲁迪过着自我放逐、苦行僧般的日子。放弃写作去当药剂师,躲开人群上夜班,像仆人一样照顾父母,没有朋友和爱人,努力为儿时的无心之失赎罪……

  “神枪手迪克”其实是一名船员的绰号,不过在冯内古特青少年时,美国中西部的人用这个词赞美枪法精准的人。在书中,鲁迪误杀孕妇之后,饱受警察的虐待,其中一个残暴的警察一边恐吓谩骂他,一边送给他这个绰号,成了伴随鲁迪一生的污点。讽刺的是,这个看似伤害别人的警察,本身也曾是被别人伤害的靶子。

他跟我解释了虽然他只有二十四岁,却没被征入军队的原因,因为他父母从小一直打他,把他的鼓膜打破了。“他们还曾经把煤气灶点上火,把我的手放在上面烧。”他说,“你的父母曾经这么对待过你吗?”“没有。”我答。“现在应该这么教训你了,”他说,“也可能已经晚了。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二、我们无法摆脱人类一闪而过的邪念,但我们能摆脱让邪念成真的器械。——冯内古特

  枪支泛滥,一直是西方世界的一个噩梦。哪怕枪支存在的意义再正面,管控再严格,依然有悲剧不断发生,尤其近年来,少年持枪者和校园屠杀事件开始越来越震颤人心,这个问题也越来越不容忽视。

  《神枪手迪克》可以说是冯内古特对持枪态度的一次正式声明。虽然少年鲁迪的那一枪不带任何恶意,虽然无意者不应遭受蓄意屠杀者那样的惩罚,但无意的伤害同样是伤害,无意误杀的破坏力也并不会比蓄意屠杀好到哪里去。

  书中借由妻子被误杀的那位丈夫,报社记者之口,冯内古特发出了这样的号召:

我的妻子是被一种任何人都不该拿在手里的器械所杀。那就是枪械。它能让人类最黑暗的念头在远距离处瞬间成真—这种邪念就是终结生命。你心中是有邪恶的。我们无法摆脱人类一闪而过的邪念,但我们能摆脱让邪念成真的器械。在此,请允许我告诉你们一个圣洁的词:缴械。

  相比于冯内古特另一本名著《囚鸟》,《神枪手迪克》显得更接地气,因为书中没有总统,没有大财阀,没有变装富婆,有的只是一个12岁少年,和他花瓶一般的母亲;孩子一般的父亲;肥皂泡一般的哥哥,各自幻灭的人生。并以此来证明,人类的邪念不止终结生命,还有盲从的舆论,伪善的正义,甚至不负责任的亲情,同样都能伤及生命。鲁迪残破的一生就是最好的见证。

  三、这就是我憎恶生活的主要理由:人生在世,要犯几个弥天大错太容易了。——冯内古特

  《神枪手迪克》故事前半部分更倾向于描写社会及家庭对个体造成的伤害,相形之下后半部分开始转向特权阶级操纵给整个社会带来的伤害。

  同样是犯错,一个12岁男孩因为无心之失误杀孕妇。所激起的民愤是如此巨大,甚至到他成年之后,依然被人们取笑和指责。可以说鲁迪是用放弃自己的一生在赎罪。而那些真正罪大恶极的人们,却是在蓄意的谋杀。冠冕堂皇的发战争财,用被核污染的建材毒杀平民;理直气壮的搞核武试验,不惜屠杀整个小镇的居民。他们犯错之后不但没有一丝歉意与悔意。没有受到一丁点的惩罚,甚至有权继续掩盖真相,歪曲事实。

我个人的猜想是,美国政府想要查明这枚中子弹是否真的像原来设计的那样无害,因此政府选中了一座无人关注的小城市,这里的市民把时间花在没有意义的事上,这里的企业也濒临破产或向外迁移。然后,他们向这座城市投射了一枚中子弹。毕竟他们没法在别国城市里做爆炸试验,那样很容易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如今这片土地已经成为政府资产,从私有变为公有了。任何人都不允许开着自己的车踏入围墙界内,或在里面随意走动,哪怕这片土地上曾有他的生意、他的亲人甚至他的一切。我们看到了几个拍摄人员,他们严禁我们碰任何东西,即使有些东西无疑曾是我们的财产。我们就好像身处国家公园一样,里面全部都是濒危物种,我们连摘朵小花闻一闻都不行,因为那朵小花很有可能是这个品种里的最后一朵了。

  冯内古特在本书序言中写道:我将中子弹描述得如一根黑魔法魔杖一般,杀人可谓“手起刀落”,但周围的建筑却丝毫未损,这源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狂热分子的幻想。

  正是这种前后文的强烈对比,让《神枪手迪克》保持了冯内古特一贯的风格,可笑又可怕,荒谬又不失真实,因而更具警世意味!也更值得玩味!

  四、或许,我们依旧身处黑暗时代。黑暗时代,还没结束呢。——冯内古特

  小说以二战为背景,将真实人物和虚拟故事相结合,展现战争时期及战后各个阶层的生存状态。以一种鲁莽而怪异的幽默直面个人与公众的灾难,悲哀地庆贺着生活的无序。嬉笑怒骂之间,让读者感受到时代的荒谬与黑暗,以及美国中产阶级的集体焦虑与迷茫。除了正文部分,另外还添加了“剧本”与“菜谱”部分,使小说更具戏剧性和趣味性。

  随着多丽丝•莱辛、诺曼•梅勒、格雷厄姆•格林等国际文豪的推荐。《神枪手迪克》已经成为真正享誉文坛的名著,《纽约时报》评价“这部作品让我们看清自己的处境”。

  那么,我们的处境终究是怎样呢?

  《神枪手迪克》全文最后一句话,应该就是冯内古特醍醐灌顶式的定论。或许,人类并没有我们自己想象的那么文明。

或许,我们依旧身处黑暗时代。黑暗时代——还没结束呢。

  (t图片来自网络)

  《神枪手迪克》读后感(七):也许,我们依然身处黑暗时代

  最近看了很多二战背景题材的外国小说,不过这本《神枪手迪克》与其他二战小说有所不同。首先来讲讲作者库尔特·冯内古特,美国黑色幽默作家,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囚鸟》《五号屠宰场》《没有国家的人》。他的作品以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内容,在灾难、荒诞、绝望面前发出笑声,这种“黑色幽默”风格始终是冯内古特小说创作的重要特质。

  一说到“黑色幽默”这个舶来词,我脑子里突然蹦出的是美国电影大师卓别林,他电影中“黑色幽默”的调调至今仍为很多作品所用。说回库尔特·冯内古特,1922年冯内古特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印第安纳波利斯,祖先是19世纪中叶来自德国的移民。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社会反德情绪甚嚣尘上,德国人及其后代备受歧视,这给冯内古特幼小的心灵留下浓重的阴影(这也许是他一生悲观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美再一次成为交战国,德裔美国人的原罪感更深(这会不会是作者在写《神枪手迪克》时,让鲁迪在成年后还一直为童年的过错赎罪的原因),所受歧视比一战期间有过之而无不及。1945年,冯内古特在向英裔美国人简·玛瑞·克可斯小姐求婚时,克可斯的一个叔叔还问她是否“真的想和所有的德国人混在一起”,不快之情溢于言表。冯内古特说:“直到今天,在德裔美国人和英裔美国人之间还存在着一条圣安德里亚断层。”这又会不会是冯内古特在《神枪手迪克》中,所说的那句“或许,我们依然身处黑暗时代。黑暗时代——还没结束呢”的深层原因呢!

  每个作家在书写作品时,总是会不自觉地引用自身的经历和所处的时代发展,写作的根本与生命的根本基本一致,都是苦痛人生的展示。所以,一次意外地扣动扳机,让人生的苦痛毫无预警地赤裸裸呈现于人前。美国的枪械案件层出不穷,但是案件中的施暴者很少有像鲁迪这样一个12岁男孩因为无心之失误杀孕妇,在12岁的错误中迅速成人,并在之后的人生中,总想着为自己错手杀死孕妇的行为赎罪,可以说鲁迪是以放弃自己的一生在赎罪。

  但是,人性的愚蠢在于,人们依旧没有放弃对鲁迪的日常审判,他们嘲笑、排挤、取笑和指责这个男孩。可是,同样的人在面对那些真正的罪大恶极时,又在做些什么呢?

  “或许,我们依旧身处黑暗时代。黑暗时代——还没结束呢。”

  《神枪手迪克》读后感(八):冯内古特——在黑暗的世界里,用荒谬逗乐。

  文刘韶馨 ——《神枪手迪克》译者

  从事笔译多年,《神枪手迪克》可以说是我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独立翻译的文学作品。我是怀着能接手这本书的无上欣喜和对自己能力的巨大怀疑开始翻译工作的——冯内古特是广受世界各国读者喜爱的黑色幽默大师,这本书又是首度引进国内出版,而且冯内古特之前出版的作品,比如《囚鸟》等,都是董乐山级别的大师译作。相较之下,如果我的翻译不精,被读者唾弃倒是其次,搞砸了原著,便真的是大罪过了。

  所以《神枪手迪克》出版之后,是心怀忐忑的去看读者的反馈的,幸好大多数读者都是觉得故事很有趣,冯内古特很有趣,我才总算松了一口气。

  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便是对小说中的意象的理解与把握。在西方文学中,很多意象是东方人并不常用甚至不太好理解的,比如《神枪手迪克》里开篇提到的“小孔”。作者在后文点明,“小孔理论”是美国深南部黑人关于生命的论述,用以指代人的生命。但刚开始翻、还不知其背景的时候,我一直对此深感迷惑,网上也查不到相关资料,直到后来作者说明了这一点,我才彻底明白过来。

  整个翻译过程,让我收获不少,所以我为这本书添加了很多注释,希望同样能帮助到读者。

  语言对我来说也是一大考验。使用英文写作时,我们会用很多分句垒砌成一个长句。分句不可或缺,因为它们承载的补充说明内容是保证小说完整的重要部件。但中文追求精炼之美,过长的句子会让部分读者觉得有点艰涩。如何在尊重原文的同时,以尽可能优美的语言精悍地表达出来,对我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我的办法就是在翻译经过不少于三次校对、保证意思正确之后,再跳出译者的身份,以一个读者的视角看译文,对译文进行精修。

  《神枪手迪克》并不难读。虽是以二战与战后为背景,却并没有太多对战争及局势的宏大描述,而是讲了一个连作者本人好像都在忍着笑的荒谬故事,尤其是模仿剧本的那些段落,简直可以说是荒谬的精华——伪正义的警察滥用私刑,牙尖嘴利的夫妻互相诋毁,以及葬礼上突如其来的尴尬等等。另外还有那些突然出现在严肃事件中的烹饪菜谱,令我在翻译的时候常会不由得笑出声来。笑过之后却又心生悲凉——权威的趋炎附势、狂妄的成全放纵、私刑的放任自流、政府的绥靖说辞、核辐射的危如累卵……鲁迪的一生折射出的世态炎凉让我们在笑声之余也不由得战战兢兢——毕竟这些也都是当今社会依旧存在的问题。

  但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想这件事——哪怕世界再黑暗、人生再坎坷,你都可以像冯内古特一样,用荒诞到欢乐的笔触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大概也是一种乐观吧。

  《神枪手迪克》读后感(九):神枪手的故事

  第一次看库尔特•冯内古特的小说,我百度了作者,他是20 世纪美国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黑色幽默文学代表作家。他的作品通常以喜剧形式展现悲剧内容。讲真读完这本小说,却不能轻松的笑出来,它带给我的是深深的思考。

  这个故事有点自传的味道,原本父亲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整日游手好闲。那是母亲节儿子鲁迪十二岁时,因为一次射击练习中,表现得特别好,得到了“枪械室的钥匙”这一奖励,几乎是在他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命中了一位孕妇(《号角观察报》的都市版主编乔治.梅茨格的妻子埃勒维茨.梅茨格)的眉心,造成一尸两命。父亲没有退缩,一肩担下了所有责任。

  从此改变了这个家庭的一生,使整个家庭背上了承重的心里枷锁,不能自拔。鲁迪由于误伤而得了一个神枪手的绰号,这个绰号他背了一生,直到成年后仍然有人这样叫他 ,即使内心愧疚异常,甚至觉得自己应该以死和变成中性人来赎罪,但没有用。父亲虽然纨绔子弟,但变卖了几乎所有家产进行了赔偿。从此,年轻的鲁迪承担了下了所有的家庭重任。

  想比幼小的鲁迪和爸爸因为无心误杀,背负心灵的枷锁,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影响了一生。相形之下那些真正罪大恶极的人们,反而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犯罪,理直气壮的屠杀。甚至过得风生水起。嬉笑怒骂之间的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我们不禁感叹那个时代的荒谬与黑暗。具有高辐射性的水泥,虽然很多人都知道但还是以军用物资的名义在售卖,当出了问题就草草以白蚁的问题拆除,还被冠以国家的名义,有谁开关心过感染高辐射的人群呢,谁有为这件事来承担责任呢。为了利益,甚至在一座城市中投入中子弹,谎称失误,难道真的是失误么?

  “我们依旧身处黑暗时代。黑暗时代——还没结束呢”。这句话我觉得这句话用来概括这本书一点不为过,有时候好意往往结果却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很多时候,人的命运似乎都有定数,但当劫数发生时,怎么选择走下去又成了关键点。生活原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好好珍惜当下你所拥有的事物,不要抱怨生活的不公,好好活在当下吧。

  《神枪手迪克》读后感(十):瞄准自己喜欢的目标,你的人生愿望,才会梦想成真

瞄准自己喜欢的目标,你的人生愿望,才会梦想成真

  每一个人都喜欢梦想成真,当心中愿望实现的那一天,心中是最快乐的,但是,一个人要实现心中的梦想,就一定要瞄准自己喜欢的目标,而不是漫无目的。

  而《神枪手迪克》讲述的是12岁的鲁迪•沃茨,因射击成绩良好,得到了父亲的认可——获得了枪械室的钥匙,沉浸在喜悦中的他,却在无意间伤害到了他人,这一事件,彻底改变了他和家人的命运……

  此书的作者,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1922—2007)美国黑色幽默作家,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译者刘韶馨,香港浸会大学国际新闻专业硕士研究生,新闻工作者,同时书中也向读者传达了一些观点。

  人生要有目标

  书中“神枪手迪克”说:“我当时没对准任何东西,如果我曾有目标,现在是真不记得了。反正我是神枪手,如果我对准的是虚无,那么我打中的是虚无。”

  是的,人生应该拥有自己的目标,如果没有目标,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人生会感到很茫然,你不知道你将要去哪里,即使路程再短,也会让人感觉到路途是如此遥远。

  就像看不见太阳的天空,天是阴沉沉的,你会觉得人生的希望到底在哪里呢?但是,如果你拥有自己喜欢的目标,无论你遇到什么困难,你心中总会有清晰的方向。

  即使今天是雾天,但那又如何,你依然在向着目标前进,相信有一天,你一定会到达你喜欢的地方。

  如果瞄准的不是梦想,又如何梦想成真

  书中说,如果我们瞄准谎言,又怎能击中真相?

  是的,如果你想知道真相,但是你不去靠近真相,不去了解真相,不去调查真相,又如何解开谜底呢?

  同理,如果我们想梦想成真,我们不去拼搏奋斗,不向梦想靠近,那又如何实现呢?如果你不为梦想去努力,恐怕梦想会离你越来越远。

  所以,当我们心中有梦时,就要珍惜每一个今天,在清晨醒来的那一刻,就要精神饱满地去奋斗。

  清晨,是最美的一刻,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那带着希望露珠的绿叶,那含苞待放的花朵,也在迎接清晨最美的那一刻,仿佛是在告诉我们,新的一天开始了,若你要实现梦想,那么,就从此刻努力。

  青春时光有限,人生的时光有限,我们要在有限的时光里,瞄准梦想,在美好的时光,为自己的梦想奋斗不息,将人生的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过得充实,那就是一个快乐的人生。(首发今日头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