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腾讯产品法》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腾讯产品法》读后感10篇

2018-03-24 21:5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腾讯产品法》读后感10篇

  《腾讯产品法》是一本由李立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元,页数:2018-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腾讯产品法》读后感(一):2星|《腾讯产品法》:标题党,作者只有QQ手机助手的短期产品经验

  全书是作者的一些产品设计运营的经验。如果书名不误导读者,这本书的内容值3星。

  基于书名的误导,读后比较失望,作者只有短暂的QQ手机助手的产品的经验(估计最多干了两年),只有QQ手机助手相关的几处资料算是腾讯的内部资料。其他信息除了作者的经验与感悟外,没有腾讯未公开的资料与信息。

  书中引用图书与科研机构观点比较多,引用的时候都给出了出处。这是做的比较好的地方

  总体评价2星,期望看到腾讯的比较全面系统的产品设计与运营经验的读者要大大失望了。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

  1.看看五种最基础的产品思维,它们依次是:本质思维、相对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以及演化思维。#143

  2.相反的,对前人所运用方案充分理解是“第一性原理”运用的基础,“拒绝同类产品的设计影响”和“压根不懂同类产品的设计”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241

  3.没错!Google+确实在尝试一种更加贴合真实社交关系的产品。不过遗憾的是,它的提问到这里就停止了,并没有继续深入下去。所以,基于这样的理解,“圈子”设计在最初添加好友的时候就要求用户直接把好友拉进某一个“圈子”。#271

  4.最后,根据以上优劣势分析,手机QQ制定了自己差异化产品策略:聚焦年轻群体,以个性化、趣味化为主升级手机QQ;凭借QQ在PC端多年的积累优势,在移动端推出满足PC场景联动需求的全新产品。#364

  5.2017年3月,腾讯低调推出了QQ的办公版产品TIM。这款产品不仅去除了QQ广告和多种娱乐功能,还精简了公众号模块,特别增加了在线文档编辑和日程两项功能。#369

  6.所以,最好的状态大概是这样的:既能用“火眼金睛”看骨骼,也能切换到“肉眼”模式体验。这种在“设计专家型”视角和“白痴级用户”视角之间自由转换的能力,在腾讯内部被认为是产品经理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414

  7.怎样的产品框架结构才具有扩展性,符合演化(即产品迭代)的目标答案是极简,极简是演化的基础,极简可以最大限度地兼容变化。#723

  8.不过,极简并不是指“越简单越好”,而是“当前没有什么可以拿掉了”。它是设计最终呈现的结果而非最初抱持的目标,它来自对产品元素充分、全面的考量、抽象、去芜存菁。#725

  9.在以“降低行动成本”为核心策略的产品中,视频拍摄应用APP“小咖秀”和图书《秘密花园》是最具代表性的。尽管它们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但本质策略其实完全一致。#931

  10.Tecno通过研究,采用眼睛牙齿识别定位人脸,再辅以加强曝光,成功帮助非洲消费者拍出了体验更好的照片爱美全世界人民的需求,传音凭借这一提升体验的策略打入了非洲12个国家,拿下了超过20%的市场份额。#943

  11.ATM机真正解决问题的是如何统计同步数据支持决策,让ATM机发挥战略价值同时不让资金过多闲置,这是一台ATM机设计的隐形特性。#989

  12.最重要的问题是更具体的两个问题——“谁更重要”和“拒绝什么”。因为其他问题的回答可以有回避的空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嘴上怎么说”,而这两个问题是必须直面、无法回避的,因为它们代表了“实际怎么做”。#1250

  13.2004年,美国最大的玩具连锁店“玩具反斗城”把亚马逊告上法庭原因就是它入驻亚马逊后,亚马逊高层立即决定引入了同品类的卖家与玩具反斗城展开竞争。因为亚马逊始终坚持“买家优先”的原则,站在买家角度,丧失对同类商品比较、选择权利,就是对买家权益的损害。#1263

  14.可一旦App【微信】能够“显示消息状态”,那几乎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它传递的信息是“我看到了,但刻意不回复你”。这样的事实在社交环境中可以说是灾难性的。由于接收者的选择权被剥夺,他们在使用这个产品时就会产生莫名的压力。#1283

  15.美国斯沃斯莫尔学院社会心理学教授巴里·施瓦茨(Barry Schwartz)将这种现象称为“选择的悖论”。他提出:更多自由和选择不能带来更大幸福,相反,选择越多,幸福越少。#1525

  16.同样的,微信团队也运用拆解的思路设计了微信朋友圈的发布按钮——一个不必选择类型的发布按钮。用户轻触“相机”按钮,只触发唯一的操作:发照片(视频)。朋友圈文字链接音乐的发布方式则被拆解和转移了。#1543

  17.管理大师大前研一曾说过,如果一家企业管理者请他去解决问题却说要解决的问题不止一个,那他从来都是直接回绝。因为问题只有一个,现象才是多个。#1659

  18.为了降低用户行动和迁移的门槛,云音乐运用非常规技术手段绕过对手限制,推出了“导入歌单”功能。使用这一功能,用户可以一键导入自己在酷狗、豆瓣、多米等其他音乐平台中收藏的音乐列表,并且还能直接下载列表中的歌曲。#1852

  19.为降低种子用户的行动成本,喜马拉雅鼓励用户在录节目时顺道录一个音频发到喜马拉雅平台上。这种做法为喜马拉雅积淀了第一批精品内容。#1857

  20.增长黑客的火爆似乎印证了建筑大师Frank Lloyd Wright的一句名言人类至今建造过的最好的建筑,往往是限制最多的时候造出来的。#1886

  21.什么样的状态叫自传播状态?就是不用强迫用户去分享,他们自己就会愿意去跟朋友分享,甚至去炫耀产品。只有达到这样的效果才真正说明我们的MVP模型是成功的,也就是从0到1的这个阶段是成功的。#1891

  《腾讯产品法》读后感(二):腾讯产品的DNA

  试问谁不想看这样一本书呢?毕竟现在是互联网天下,谁在书架上看到腾讯两字不会停下来翻一翻呢?

  前些日子,玩头脑王者,终于玩到了头脑王者,然后果断不玩了,害怕掉星星,而我发现像答题游戏开始遍地开花,在我感叹腾讯微信产品这么赞的时候。他们说微信小程序时代已经来临了。不得不说,腾讯一直在推出各种各样的产品,丰富着我们的生活,而我们也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腾讯产品了。

  从QQ到微信,从英雄联盟的王者荣耀,腾讯公司凭借强大的产品力,成为了世界互联网企业中的佼佼者。据说他们的产品设计是傻瓜型的设计,目的是为了使得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不用思考(怎么用,提高便捷性),就是这种极简的理念,让用户驱动战略达到了顶峰,成为了中国互联网行业竞争中值得学习的典范。

  什么是产品的DNA?产品经理们常常强调的产品的DNA,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作者认为产品的DNA是用户对产品综合特征认知,包含功能和品牌,却远不止与功能和品牌,它包括了产品的设计理念,设计规则,产品形象,它通过产品的设计者做出的不同选择来定义产品,鼓励什么拒绝什么,如何架构,如何演进,都共同决定了一个产品的DNA,我想这本书就是完整的讲述腾讯产品DNA的。

  相对来看,全书还是比较简短的,分了五章,从产品思维、洞见需求、产品设计、产品成长与运营,企业战略产品五个方面来讲,总之,好的产品会说话,但每个人听到的都不同。

  这本书向读者完整地呈现了腾讯产品设计的底层思路,阐述了设计者如何开发发现问题,定义问题,拆解问题的全过程,从产品的思维出发,本质思维,相对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演化的思维,最终来挖掘需求,以需求战略产品设计与开发的本质为落脚点,探讨了在互联网新产品时代来临之际如何打通产品思维的脉络,找到产品设计的更远产品设计者的终身课题是什么?需求是什么?产品需求的四归一产品的强度是体验与成本之差,需求的弹性设计流程,用户研究需求,场景分析,产品mvp,产品规则方案出错,拆解问题的三种方法,架构设计,交会视觉产品营销运营的本质。基本上这本书包含了产品设计的方方面面,我们要了解一个产品的用户体验,需要了解这个产品的用户给产品做的反馈。

  这本书是将腾讯的产品法进行了完整的解剖和分析,梳理了其中的知识点,应该是一本值得看的干货书。

  《腾讯产品法》读后感(三):修炼产品思考力

  腾讯公司,互联网企业中的佼佼者。理解腾讯公司,特别是他们的产品思维方式,也是我们这些互联网从业人员产品相关人员需要关注、了解和学习的。《腾讯产品法》这本书名字起得很讨巧,也很吸引人,一下戳中要害,让人想一读究竟。

  作者李立曾在腾讯工作过,了解过腾讯产品的设计开发流程。这些一手信息,对我们的工作学习也很有参考性。前言中作者说,思考力决定产品力,提出:“知道如何去做”就能胜出的产品时代已成为过去,产品竞争开始转向“思考力的竞争”,更加考验设计者“问对问题”的能力。确实如此。思考力的提法,在《思考力》一书中是指一种理性地掌控思考过程的能力,其核心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拥有思考力的人,能够随时随地发现问题,能够顺藤摸瓜,寻找到问题的根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也能够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理解的深度。这在产品思维里,也是一种能提炼产品亮点,能洞悉产品场景,能提供合适产品解决方案的能力。我们理解中的思考力,是知识能力和经验的复合体。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思考是行动的先导,经验是思考的动力一念之差天堂地狱,可见动心一念的巨大差别。所以,修炼产品能力,其实也是修炼思考力。

  在产品快速迭代的今天,与其担心产品迅速成被人模仿抄袭,不如不断加强产品本身的领先优势,不断跑在别人前面。不进则退,这也要求产品人员具有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不如不断修正自我的思考力,快速跟进,快速迭代。时不我待

  在此书中,作者根据自己在腾讯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产品思维方式。比如,认识自己的思维能力,看看自己的思维能力是五种基础产品思维的哪一种:本质思维、相对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以及演化思维。本质思维,即洞察问题本质的能力,表现眼光毒辣、直指要害,论述问题逻辑分明、极具说服力。这种能力其实是产品人员最急需的能力,也是一个产品成败关键,能洞悉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产品才能得到客户和市场的认可,而不仅仅是产品或老板自我感觉良好,或UI开发制作漂亮的界面。

  连环追问法是分解问题、深化问题、追溯表面背后问题原因的好办法,通过这一方法,我们也能够与产品真正的需求靠得更近一点。追问一是对事,一是对人。对事,则是多问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基于当时什么前提条件,现在这些条件有什么改变么,随着时间、环境、技术的变化,有引入新的问题吗?对人的追问,则是顺着对方想法深入,站在对方的角度探询和确认对方的观点,直到确认用户最本质的真实需求。但实际工作中,经常是被人说服或者是竭力说服客户,因为产品人员认为“有的时候,客户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连环追问法也是苏格拉底与众人对话的方式,这种方式的前提是:“我们需要发自内心地理解对方,站在对方的立场上鼓励他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其他几种思维方式都是本质思维的补充和升华,最重要最基本的还是本质思维的能力。作者在此书中高度概括了腾讯产品思维的一些提法,像产品需求“四归一”,产品强度=体验-成本,低成本试错,拆解问题等等,这些方式对于产品人员来说,虽然比较偏向书面理论,但也有一定的参考性。虽然腾讯产品设计底层思路,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有恰当的思考力,有正确的思维方法,有直击核心亮点的本质思维能力,那么,产品也成功了一半。智能时代里,博采诸长,取长补短,与时俱进,产品设计才能走得更远。

  《腾讯产品法》读后感(四):建议速读,重点看看案例

  本来给三星,因为标题党减一星

  套路一般,没有一种惊喜的感觉

  概念多与实践案例,且案例不够深入

  整本书串不起来,读完后每块概念都比较分散,不成体系

  先说几个对我印象比较深的点

  1,看到一个东西,都清楚意识到:他背后站着很多个设计者,没有“本来就该是这样子”的产品。把玩其他产品时思考,为什么别人这样设计。

  2,参考竞品:他们当时为什么那样设计;设计的前提是什么?现在还有哪些需求改进的?

  3,相对思维,日光阴影。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像日光照物体一样,不同时间段照的物体不一样。对应有不同要做的事情。

  4,只有实践才可以验证想法对错。知道哪里错了,下次才能改进。

  5,定义问题,拆解问题,解决问题

  6,如何让更多用户使用拼车功能;

  定义问题:用户使用的动力是什么?用户为什么不继续使用拼车功能?

  更多用户:新用户(如何进行拉新),老用户(如何进行留存)

  功能:核心点的优化;体验前/体验中/体验后的功能优化

  书中提到的书籍:

  群聚效应

  理想国

  不确定性,进化与经济管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