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坦白书(增补版)》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坦白书(增补版)》读后感10篇

2018-04-07 20:3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坦白书(增补版)》读后感10篇

  《坦白书(增补版)》是一本由马良著作,武汉大学出版社·鹿书deerbook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17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坦白书(增补版)》读后感(一):浪漫时光

  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就需要重新审视自己,与过去的自己对话,以获得勇气继续走下去。马良的《坦白书》是他对于逝去时光的追忆,是对其艺术创作观念的阐述,是对生命本身最为彻底的一次坦白。这本身需要巨大的勇气,是一种自我的审判,是自己对自己的严刑逼供,惟有那些勇于直面幻灭的理想主义者,才能直面过去面对自己且宁死不屈

  马良自谦所写下的文字是絮絮叨叨,这本书亦是无用之书。其实艺术本就是无用的,但无用有大用,人的生活如果每一天都是米面油盐,那将多么乏味,惟有在生活中加入艺术的佐料,才能使生活和生命更加丰盈。而且,如马良所言 :

作者之所以能坚持下去,往往都是基于一种天真相信: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无论生活在什么地方,什么时代,过着多么不同的生活,在内心世界一定有一部分是一样的。所以面对自己的提问同样也在拷问这这个世界,对自己的安慰也会安抚无数的人。

  像作者在少年时期在痰盂上的思考:将来的生命里,一定有些事情是很难办的。思考本是无意义的,但这样的思考已经洞悉到人生艰难的真相

  那些童年和少年的生活,让我们难以言说,只好用艺术及文字打造一架时光机,让我们回到过去,重温那时的浪漫。当马良在微博上提出:如果可以回到过于或者未来的某个时间生活一天,你会怎么选择?众多的网友都进行了回应,在网友的回答中多半是过去的回忆和那些未来得及完成的梦想,那些美丽的惊鸿一瞥,随着岁月流逝更显得珍贵,但人生没有如果,谁也无法造出回到过去的机器,我们只能用文字来缅怀那些多情疼痛难忘而已成定格的青春

  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工作艺术家也只是比普通人更为敏感的一群人,与科学家教师厨师清洁工本身一样,并无高下,因为工作总是需要人做的。但艺术创作也是造梦,那些被岁月击破的梦想,在午夜梦回的时候萦绕着你,让你彻夜难眠,在你心中最隐秘角落隐隐作痛,堆成了沉重乡愁,我们不得不面对乡愁拷问自己。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正好看到了马良的戏剧爸爸的时光机》,那些遗失的梦又被重新捡起,让孩子重新回到父亲怀抱,让无法回到故乡的孩子看到自己的乡愁,眺望自己的故乡。

  这些坦白的文字提醒着我们不能忘却生命里的每一次呼吸和那些爱与痛,是它们造就了现在的我们,我们要走下去,除了坦白,别无选择

  《坦白书(增补版)》读后感(二):青春作伴,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

  文:心婧如水

  公众号:珞珈小径

  01 这本《坦白书:献给勇于直面幻灭的理想主义者》的作者是马良。 我想起了马良,那个故事《神笔马良》中的马良。 巧的是,这个作者读的是美院,也喜欢作画,书中给他的标签是“艺术家,出生于戏剧世家”。 书有些碎碎念、意识流那种,有时是整段文字,有时是几句感想,有时是画作摄影艺术品,有时是微博话题合集,作者自称这本书是“无用之书”。 看到出版社我倒是会心一笑。出版社隶属于我的母校,那个素以“玩”闻名的“樱花下的家”。 嗯,很像我的母校的风格。 02 有个故事我很有些感触,讲的是作者“我”的童年。 在幼儿园,每次午休之前老师们总让小朋友们在外面痰盂里小便,完成“任务”的孩子们才可以午休。“我”总是很失败,于是看着小朋友们一个个午休,只能故作努力的与十几个痰盂和发出的那股气味为伴。 我没有那样的经历,可我相信这是那个整齐划一年代的幼儿园的风格。程式化的要求朋友们都一样,思维一样、想法一样,小朋友们的感受被挤压到了一个无比窄小的空间里。你可以称之为“集体”,但其实是幼儿老师为了自己的“方便”漠视每一个小朋友的不同。 记得表姐曾给我讲过一个故事,她的女儿有一次问幼儿园的老师:“老师,我的表现是不是第一名?”老师回答说:“你是独一无二的。” 感谢这个老师的回答,第一不重要,做自己才最重要。 你独一无二。 03 “也许我有个双生的兄弟,他懂事的时候就选择留在了时间某个维度里,不愿和我一起行走于这段生命的最前端。从此我们总是难以相见,因为我被日子推着,这一步黑夜一步白昼步伐是我无可选择的,无论是最美好的,抑或最残酷的日子都不能留步。而他则不以为然,所以我妒忌他,也怀恨着他。”

  写的真好。 最近,常给我三个月的宝宝歌曲《小小少年》,也会想起那个《彼得.潘》的故事。童话中,孩子会飞,因为心灵足够轻灵。孩子们长大了,有了各种功利的想法,于是便不会飞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正是幼升小报名之时,据说沪上享有盛名的盛大有5000人报名,录取率只有7%。我读了朋友圈的那篇《写在幼升小失利之后:多年之后,请你自己还击》,看到妈妈因为孩子做不对题目崩溃的大哭,听她写到自己努力在保留孩子的纯真成就孩子的学业中努力平衡,多少有感同身受。 我也妒忌那个“双生兄弟”,也怀恨着“他”。 只是不知道,多年后,我们的孩子是不是连“怀恨”都没有,因为他们的“童年”失去的太早太早。 04 书中的画很有意思。 有一幅画是70年代装束的父母结婚照,边上是回形针、各种工具。马良的原话我懒得去翻了,大意是艺术总要有些回味。 我不懂艺术,知道的艺术家无非是梵高、莫奈、高更,看过的画作很多,有印象的不过是《蒙娜丽莎的微笑》、《向日葵》云云,还是拜这些画作的盛名所赐。每每看到很抽象的画作,我总是感到莫名其妙,也许是因为我生性严肃,所有的感性都留给了文字。 可我觉得书里那些画挺有意思。 比如我提到的那张画,让人回想起那个年代的生活,想起现在家庭里鲜有人用缝纫机,想起一部电视剧名字叫做《父母爱情》。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吧,不知道马良创作的原意了。 这本书,不属于“实用之书”,但当你坐在回家的火车上,或是在阳光下的周末的自家阳台上,品一口咖啡,读这本书,应该会觉得惬意。 懒得看文字,翻翻画作,也是好的。

  《坦白书(增补版)》读后感(三):对自己坦白,然后整装待发

  看到“马良”这个名字,如果不了解这本书的作者,首先会想起的肯定小学课本中的《神笔马良》,那个有着一支神笔,画什么都会变成活物,却依然善良惩恶扬善主角

  《坦白书:献给勇于直面幻灭的理想主义者》这本书的作者马良,不仅仅是个画家,还是摄影师导演等,用一个词概括的话,就是艺术家。早在2007年之前,他就被日本《Mac》杂志评为了“当代最重要的50位国际视觉艺术家”。

  这次《坦白书》的“增补版”不厚却精致内容丰富,涵盖有作者马良的绘画草图、素描作品图片拼贴作品、摄影作品、装置作品、收集的明信片和他收藏的作品等80余幅。你可以说这是马良的作品集。但这里也收录了马良的一些创作手记散文,共三万余字。

  “上次出一本画册,出版社也收录了我的一些创作散记,可惜也许是遵崇图片的心理,或是篇幅的问题,刊登的文字都没有分章断句……这事儿几乎成了我的一场心病。”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已然没有了这个问题,甚至装帧和排版中文字字体的设置和页面的留白,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都是舒服的,是留有空间想象的。

  在这本“增补版”的《坦白书》中,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以下几个点:

  1、父亲的无用之书

  在新版序中,作者马良提到自己的父亲想要烧了自己的“作品”:“没用了,我写的那几大箱导演手稿,都没有用了,没人会再看,我排的那些戏,也都过去了,不再有人提起,那些字那些纸留下来有什么用呢?烧了吧。”但他跟父亲要了这些手稿,排戏的那年也读过父亲的那些导演手记。

  就像作者在这本书中写下的文字,落笔的瞬间,并不知道它是否有用,但因缘际会之下,出版,被阅读它的读者喜欢,从它们这儿获取了力量,它们也就成为了有用之物。同时也联结起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羁绊

  这一份坦白,让我们直面自己追求的梦想,即使之后梦想会渐行渐远,也依然无愧于自己曾经执着付出真心

  2、11岁时候的一张漫画

  “胖爷爷画像”这一张漫画,是作者在11岁的时候,送给离开家的父亲的恩师的。一年之后,作者进入美校开始学习画画。这过程中,他画了很多画,也丢失了很多画。多年后,当他在微博上遇到胖爷爷的孙女,他重新得到了这张画。

  或许作者已经忘记了自己曾经画了这幅画送给胖爷爷,但是他却一直记得胖爷爷的一句话:“无论生活强加于你什么,都不能被摧折改变,应该保有自己的尊严风度,这才是真正的绅士”。

  有时候,我们总会忘了自己赠予了别人什么,却总是记得别人给予了自己什么,对于别人赠送自己的礼物,我们铭记于心。

  这一份坦白,让我们感恩别人对自己的赠予,即使缘分有限,未来不能常伴于身边,但关键时候,那些有意无意间获得的力量,都会在我们需要的时候指引我们前往正确方向

  3、关于如果时间倒回的选择

  “如果可以到过去或者未来的某个时间生活一天,你会怎么选择?”这个问题,是马良六年前在微博上提出的问题,800多名网友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本书中收录了部分网友的答案。

  在这些答案中,有关于对亲朋好友离去的不舍或遗憾,有关于感情的勇气和离合,有关于梦想的追逐和坚持……

  这一份坦白,让我们在一个假设命题中,回顾自己的过去,坦白自己的过去,面对当年自己未尽的遗憾,在时间不曾停歇的未来,更懂得珍惜拥有

  作者马良在这本书中,并未给出自己的答案,但通过这本书中的文字和马良作品的呈现,我们看到了艺术家马良在身份转变过程中对于梦想的执着和坚持。即使未曾实现,也依然值得让人感动

  “我要在你平庸无其的回忆里做一个闪闪发光的神经病。”

  《坦白书》是马良献给那些曾有过无穷幻想,却因为现实离梦想渐行渐远的人们的一本书。记得对自己坦白,时刻保持天真,勿忘初心,整装待发之后,我们依然可以很好地前行。

  《坦白书(增补版)》读后感(四):读来就像读生命,一字一句皆坦白

  你有没有试过把自己解剖开来给人看?当然,是通过文字的方式,而非真的医学解剖。

  带着面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早已习惯。面具下的脸孔,谁也看不到,谁也摸不着,甚至就连自己都快要忘记掉曾经真实的自己模样。在这样的面具下,你可以尽情的哭,可以尽情的笑,却都一样的无法感觉到真实的自己,偶然想要把面具摘下来时候,却发现它早已和脸庞融合一起,难以自拔。

  这个既熟悉陌生的面具,是你想要的吗?夜深人静,你是否真的问过自己?我想,马良大概是真的这样扣心自问过罢。

  “我所有的自负都来源于我的自卑,所有的英雄气概都来源于我的软弱。嘴里振振有词,是因为心里满是怀疑深情是因为痛恨自己无猜。这世界没有一件事情是虚空而生的。站在光里,背后就有阴影,这深夜一片寂静,是因为你还没有听见声音。”

  这是马良在《坦白书》中最广为流传的一段,既深刻,又现实,细细读来,甚至让人有些羞愧——我们是自己,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又担心不受待见的自己;我们是自己,可以把真实隐藏起来,精心打造一个个会让人喜爱面具的自己;我们是自己,讨人欢喜,却又迷失方向的自己,这样的我们自己,其实不是我们自己,所以,我们都需要马良和一本他的《坦白书》,启发自己抛下面具,活出真我。

  马良曾说,作家就像绣花的妇人一样,将自己的生命中那些时光一点一滴绣在了文字里,于是也正因为此,你买到的每一本书,都是他们的生命,你们现在所阅读的,也正是他们的生命。

  所以,在书中,马良是“18时遇到现在的我,会杀了自己的”的马良,也会是“要在你平庸无奇的回忆里做一个闪闪发光的神经病”的马良,他足够坦白,像是一把手术刀,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大卸八块:在《坦白书》里,他冷酷严峻,却也激情澎湃;他感情真挚热烈,却也忧心重重;他无畏勇敢,却也怯懦逃避;他时而赫拉克勒斯,却也时而阿喀琉斯。当你读到这一切,会不禁感慨这些巨大的反差居然能同时出现在一个人的身上,且是那么有魅力,那么迷人,读他的著作,就像在读生命,一字一句皆坦白。

  我们都是带着面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我们早已习惯,夜深人静,却也因为找回自己的需要,想要找回真实。

  如果仍是暂时缺乏解剖自己给人看的勇气,不如先从《坦白书》开始思考自己吧。毕竟,不能坦白的生活是很无力且无趣的,如马良在书中说的:“一直想把所有道貌岸然的失眠的夜晚都交给魔鬼,交换哪怕只有一半长度的放浪形骸的生活,至今未果,可惜了。”

  《坦白书(增补版)》读后感(五):一位艺术家的独白——《坦白书》有感

  lue编辑

  坦白,这个词一般出现在犯了过错的人在回忆交代自己的问题的时候用到的。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承认过错,如实地说出自己的错误或行为。无论事情对错都能老实的交代出来。一般来说这个词都是用在负面的场合。但是在看到出身上海戏剧世家的艺术家马良所写的这本追溯自己的前半生的点点滴滴的书名居然是《坦白书》,着实让我看到之后感到一阵好奇。

  在这本书中作者不是坦白什么自己的前半生做错了什么事或者后悔做过(没做过)什么事,而是单纯的想通过随笔的形式将自己前半生尤其是儿时的一些记忆一些经历以及一些感受表达出来,宣泄出来罢了。

  作者在这本随笔中的文字不像其他随笔那样使用了很多文学技巧,也没有特别华丽的词藻。但是作者将自己的另一个身份摄影师的身份利用了起来。在本书收录的这些短文随笔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基本上为每一篇短文都配上了相应的摄影作品或涂鸦,这样使得每一篇随笔无形之中增添了很多不一样的味道,充满了回忆感。

  在这本书中,作者将其少年时的这些经历归纳为六个部分。每个部分里面的文章的文字朴实而又有那么一丝味道,例如在“痰盂上的先知”一文中,作者就会回忆了自己在幼儿园时期的一件可能我们看起来非常稀松平常的小事——中午拉便便,由于老师要求所有的小朋友都要拉一次,作者由于是当时惟一一个不能够按时拉出来完成任务的小朋友,当其他小朋友都去午休,老师们也已经离去,自己却只能够和一排痰盂在一起的时候,作者回想起来的感受不是孤独也不是羞愤,而是‘将来的生命里,一定有些事情是很难办的’,有这样的事件产生这样的感想是比较有趣的,但是仔细一想却又有那么几分道理。

  当然,文字有趣而又透露作者感想的随笔在本书中不少见,但也有一些文章就单纯的类似新闻报道那样不带个人的主观看法,如“断臂记”一文中所谈到的我小时候由于没人照顾,一个人经常在临街的窗户前看着外面,在姐姐的视角中我是一看到她就‘拼命地挥手傻笑’,在妈妈的视角中却是看到我一个人趴在窗玻璃上‘熟练地抓苍蝇吃’。正因为这样,一个远房亲戚就来照顾我了,而事情也就随之而来,中间的激烈场景在这里就暂且忽略,故事最后的结果是:‘再后来,姐姐的意见受到了父母的重视,而我,又一个人站在窗台上了’。虽然在这个故事中,作者并没有说什么心酸孤独的体会想法,但是从叙述的文字中我们却能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那种孤独,那份心酸。

  如果看了这些觉得比较沉重的话,那么书中也有其他欢快的经历。例如在“11岁时候的一张漫画”随笔中通过偶然从海莹妹妹那里得到自己儿时的一张漫画,从这幅漫画中引出了‘胖爷爷’的故事,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叫坚强,什么叫乐观。当然,如果对于随笔这些没有什么兴趣的话,在本书中你还可以欣赏作者的这些摄影作品,其中还有行为艺术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