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灵契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灵契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4-12 21:1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灵契读后感精选10篇

  《灵契》是一本由[英] 萨拉·沃特斯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3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灵契》读后感(一):她是她的她

  人在孤独时候,很容易产生幻觉呐。

  不知道怎样描述这个故事,读完后心里闷闷的,像是被冷冰冰而潮湿的蛇爬过。萨拉·沃斯特在维多利亚系列里的主人公设置都很相似,一个富家小姐,一个底层女孩。而在《灵契》中,这种身份差距因为两人联系纽带——牢狱而变得更加遥不可及。在沃斯特的故事里,甜蜜爱意背后,阴谋必然存在。被《指匠》骗过一次的我也多了些警惕,而作为《指匠》之前的作品,她稚嫩的摸索更是被我早早摸透了。

  故事是在中产阶级富家小姐玛格丽特的日记和牢狱中的灵媒塞利娜的旧日工作记录的双线交叉叙事中进行的,对于无辜的、初次接触沃斯特的读者来说,玛格丽特晦暗缠绵心绪带来的压抑使得他们像她一样,不得不将活着的意义都投靠在看似处境更惨的女囚身上,那种用生命浇铸的爱,像是不可缺失空气,缠绕在每一声心跳上。然而这部作品并没有《指匠》中少女芬芳,它满溢的是一个老姑娘悲凉,从开始,一直到结束,因此最终的欺骗感也会更加深重而难以承受。即便是警惕如我,也不免被玛格丽特压抑而炽热情感压的喘不过气来,差点同她一起堕入向着另一片黑暗地狱

  相比玛格丽特的不稳定,塞利娜的冷静比阴冷的监狱更让我颤抖。关于她的第一人称叙述很少,但是从那些篇幅短小的回忆中,我依旧能感受到塞利娜自辩的苍白,那些绚丽成就不过是些骗人的小伎俩。然而塞利娜的隐晦和大篇幅的玛格丽特日记中的依赖使我甚至有些动摇,我看着玛格丽特眼中的塞利娜,苍白、孱弱、优雅,不需言语仿佛就深深嵌入对方灵魂,却被关在这样一个冷漠肮脏污秽阴暗的,不适合她的地方。玛格丽特探访监狱是为了从比她更惨的人那里寻找安慰,她以为她找到了,然而她没有。一个被母亲严密看管,看着同性爱人背弃自己而和哥哥在一起,失去了作为内心支撑父亲,自杀未遂的老姑娘,连她的亲人都是她不可信任的对象,她从陌生的,阴暗的牢狱中找到希望,本身便是一件十分可悲事情。与全世界背离的孤独的人,更易堕入华丽陷阱。她笔下的塞利娜仿佛是另一个她,而塞利娜视角的刻意简略的掩饰使得我们更依赖于玛格丽特的视角,当然,这正是塞利娜所愿。所以一直到塞利娜说出:“看看你的手指。你确定这是自己的手指吗?看看你的身体,任何一个部分可能也是我!你和我,我们是相同的。我们是个闪光物体被切成的两半。”,玛格丽特为这深藏心底的同感而动摇,而当塞利娜说出“他把你送回来,是为了让我拥有你。你对自己的生命漫不经心了,现在,让我来好好珍惜你。”的时候,玛格丽特心里的最后一丝犹疑也熔断了。她太缺少爱了,哪怕拥有一束爱人的香橙花,也能让她幸福到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

  “我们把毛麻裙和丝质裙撩起一些,好让两双皮鞋亲吻。”老姑娘的孤独里,也有小心翼翼爱着的梦,此时宛若少女的甜蜜使得之后的痛楚更加难以承受。我甚至不忍心读下去,不忍心看到玛格丽特在幻象破碎时死灰般的脸。在玛格丽特说出“塞利娜,要是你不来,我会死。”时,我宁愿相信塞利娜是为欺骗着这个一无所有的老姑娘羞愧而脸色变白,若连此时的拥抱都是安慰的欺骗,那实在是太可悲了。然而骗局终有落幕的时候,塞利娜欺骗了玛格丽特,也欺骗了看守,她为了逃离牢狱生活而甘愿摆出一副因她们受苦的样子。为了塞利娜,玛格丽特的灵魂从日渐苍白的身体中抽离,留下一具仿佛走向平和的躯壳,然而真相的显露无疑是对她身心的双重重击,她以为塞利娜是她的,然而在塞利娜的最后一次记录中写下:“‘记住’,露丝说,‘你是谁的女孩。’”,从始至终,塞利娜都是别的女孩的。她不是她的,她甚至是那个其貌不扬仆人瓦伊格斯的,也不是她的。

  当然,沃斯特并不只是写玛格丽特,而是写维多利亚时代那些像玛格丽特一样不能融入社会,在情感与生活上被抛弃被背离的女人们。然而玛格丽特依旧还是她自己啊,她在雾蒙蒙的镜子前慢慢跳起快乐舞蹈,然而雾散了,才发现镜中只有自己苍白的脸。快乐?爱?不过是过度孤独而招致的虚伪幻象罢了。那幽深、墨黑、粘稠、冰冷的河流作为她最终的归宿,是否还比她自己的灵魂更温暖一些呢?

  《灵契》读后感(二):试问:谁是谁的灵契?

  文|轻禅

  这世间是否真有灵媒?兴许有,但一切皆事出有因;这世上是否真有灵契?兴许有,但那个人未必是你。——题记

  如果明知是一场骗局,你愿不愿走进一场阴谋里?读过萨拉·沃特斯的《灵契》,我的答案是我愿意,而且心甘情愿。在《灵契》这部书中,沃特斯以娴熟写作技巧精致细节将人一步步引入故事,欲罢不能,总想探知故事结局。即使,最终发现这是沃特斯布下的一场阴谋,也宁愿沉浸其中。

  这就是《灵契》一书的魅力所在,也是萨拉·沃特斯的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那么,《灵契》是一个怎样的故事?简单说来,这是一个救助与欺骗的故事。在《灵契》这个故事里,主人公为富家小姐玛格丽特,在父亲去世后,去米尔班克监狱探望,试图帮助其中的女囚们。意外的是,在这里,她被自称灵媒的女囚塞利娜·道斯莫名吸引。因关注渐生同情,因同情渐生爱意,玛格丽特以为道斯就是她的灵契。可事实却并非她预想的那样……

  《灵契》一书以玛格丽特和道斯两个人的口吻讲述,道斯交代的是她入狱前所发生的事,玛格丽特叙述的是她去监狱探望女囚以及家庭中发生的琐事,这些故事的交叉点在于,玛格丽特想探知道斯身上的故事。沃特斯如此写作手法,仿佛是用两条线紧紧锁住读者的视线,道斯讲的越是扑所迷离、离奇古怪,玛格丽特越是想得知真相。如此以来,读者的好奇心同样被唤起,想要探知道斯的过去,这就大大增加了故事的可读性。

  强大的故事铺垫,即使结局让人出乎意料,也有据可循。故事一开始,沃特斯就开始布局,她用一张大网将玛格丽特与读者笼罩其中。玛格丽特第一次在狱中看见道斯,就被她的眼神吸引,她的身上似乎有一种魔力,让玛格丽特一次又一次去见她。随着剧情发展,道斯渐渐表现出对玛格丽特的好感,还亲切的唤她“奥罗拉”,当道斯对玛格丽特解释“灵契”的含义后,还用灵媒的身份给玛格丽特隔空送礼物。这一切似乎理所当然,因为道斯是灵媒,这点不合理之处也能解释的通,至少作为读者的我是真信了。然而,这不过是作者的铺垫而已……当玛格丽特彻底爱上道斯,道斯就开始了自己的下一步计划——她要逃离!她为何能悄无声息的逃离监狱,逃离国界,这正是前文铺垫的结果。一切的计划,于不知不觉中进行。一切,也只因为她是灵媒,才让一个个内心有需求的人甘愿为她做事,不惜所有,这里有玛格丽特(她内心孤独,需求温暖、爱)、杰尔夫太太(她希望见到丈夫),瓦伊格斯(玛格丽特家的仆人)。

  帮助与沦陷。《灵契》这个故事,于一开始就表明,玛格丽特去米尔班克监狱的任务,是帮助狱中的囚犯,鼓励她们。可故事于结局处却来了戏剧性的反转,她也许有帮助其中的人,甚至阴差阳错的“帮助”了道斯,可她似乎却沦陷其中。如此,整个故事变得韵味深长,即使合上书,也不由的慢慢回味。兴许,这就是故事最为精彩之处,也令人震撼之处。

  囚禁与被囚禁,似乎也是《灵契》这一本书的看点。米尔班克监狱,看似囚禁的囚犯们,可在这里的工作人员,几乎也是整日被困在这里,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又何尝不是被囚禁了?这一点,还从侧面体现了维多利亚时代社会机构的不人道,这监狱,就比如米尔班克监狱,囚禁的不再是囚犯了。

  总体来说,《灵契》一书,通过“灵媒”这一元素,叙述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错综复杂的故事。透过这一故事,我们似乎发现了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所需求,否则灵媒也不会有生存空间,人内心的孤独、渴求也表现的淋漓尽致(玛格丽特的孤独、缺爱;道斯渴求自由,逃离)。《灵契》又仿佛是一个小小的窗口,让人从这一个小窗口窥探到维多利亚时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这无疑是一个令人震撼的故事,这也是我为何明知被骗,还乐在其中的缘由。 

  《灵契》读后感(三):我的女孩

  当老处女有个好处,就是身体和心灵都是自己的,不必为那些个毫无血缘关系之人的鸡毛蒜皮瞎操心,有大把的精力自怜自艾。但“老处女”这个词在许多情境下又是个贬义词,人们觉着女性没有献身于爱情,必定是孤独的,是没有实现身价值的,便只好再去宗教慈善一类更伟大事业中寻求慰藉——至于没有博爱光环加持的老处女,便被归为没人疼没人爱的边缘人群:总之再做什么都不对

  萨拉·沃特斯在《灵契》里把这样老姑娘的心境写得波澜壮阔一事无成人生在一本日记里呐喊哭泣,临到咬牙攥拳好不容易争取到“一间自己的屋子”,一转眼又被小贼猫扫荡而空,徒留日记里的秘密心事在封皮底下张牙舞爪。这说的便是大龄未嫁女青年,啊不,女中年玛格丽特。精力过剩又无事可做的二十九岁,在失恋和丧父的忧郁中承受着妹妹这个新嫁娘和母亲的冷嘲热讽,玛格丽特只好把大半的活力释放在监狱探访中,用塞利娜的话来解释,“您来米尔班克,是为了来看看这些比您更可悲的人们,希望借此让自己好起来。”

  这话说得未免恶毒,恶毒在直白,一针见血。维多利亚时代的大家闺秀没有多少日常消遣,就如《指匠》里小苏的想象,“伦敦的女士们”会“互相拜访”,消磨下午的美好时光。只是在《灵契》里,这种拜访不能满足学问的老姑娘,于是进化出了不同变体。

  玛格丽特自述,“女人生来就要人云亦云,这是她们的职责。只有像我这样的人才会搞破坏,才唾弃这个体制……”她聪明,看得见社会观念的偏狭,清楚自己的困境,却只能无计可施地羡慕着旁人的“幸福”。她敢爱敢恨,便要为自己发言,为女性发言。华老师将她选为女性权利的发言人,却又深知时代和思想的局限性,一个因为学会了自己穿衣打扮沾沾自喜的大家闺秀是不会有什么在意大利的阳光手拉手自由奔跑的未来的,理想须得让位给现实,于是玛格丽特最终也落得为她人作嫁衣的下场

  场景跳转到玛格丽特在牛津街的大商场里挑选成衣,山羊绒、天鹅绒、丝绸、花边、披风、带面纱帽子,维多利亚时代的宽大裙摆。可以想见,这些美丽的衣饰包装起多少欲语还休的少女心思啊。而蕾丝与蕾丝之间又藏起了多少秘密和隐喻:系得太紧的腰带,形如屋顶的裙撑,干燥的小羊皮手套,看守的黑色制服斗篷,《指匠》里莫德那身不合时宜的连衣裙,《灵契》中惩罚室内展示的紧身衣……

  与其说衣物附着于女人,不如说女人附着于衣物。裙撑便是直立行走的衣架。胸衣便是彰显身份的骨骼。《指匠》中借换装完成的角色互换便是一个极好的例证,而在《灵契》里,衣服种类更多样,其种类也更清晰。当米尔班克监狱土黄色的高墙与其中女囚土黄色的麻毛囚衣浑然一体,当玛格丽特固执地用丧服束缚住自己最后的青春,这现实再显眼不过了——衣物将成为她们的堡垒,禁锢她们的灵魂。伍尔夫在她著名有关女性创作演讲中提出“一间自己的屋子”是女性创作的基本条件,殊不知,一件自己的衣服又是多少人的基本诉求

  《灵契》的台版封面有着华丽的哥特紫,相比而言我更喜欢现在这一版,沿用了“维多利亚三部曲”的极简配色,封面上挂坠盒打开成两面互为阴阳的镜子,镜中是被囚禁的灵魂。灵魂与灵魂的彼此吸引,囚禁与囚禁的相互张望。想起华老师如何写两个女子在监牢里偷偷摸摸地亲热,也是这般的克制,似两面冰冷的镜子:“我们把毛麻裙和丝质裙撩起一些,好让两双皮鞋亲吻。”灵契,便是灵魂的对话约定。诚然,《灵契》讲述的是一个哥特故事,女灵媒的降灵会细节生动真切,但塞利娜心中与玛格丽特相反的冷静,无疑更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她到底是加害者,还是受害者

  唯有一件事情是确实肯定的:她是女孩的女孩。她们都是。萨拉·沃特斯曾坦言自己是个女同性恋者的事实影响了她的写作,“我的人物对她们的性倾向仍然很自信,没有人因为性倾向而内心挣扎煎熬。”当她在文中以色盲症诠释通灵体质,似乎也以同样的方式诠释了同性情结自然本质。于是狱中的塞利娜,相比玛格丽特而言反倒显得更为自由,因她年轻的心不曾被往事所束缚,亦绝少为俗世教条所牵扯:“解脱女人和男人身份的束缚,是需要做的第一件事。”

  《灵契》读后感(四):维多利亚时代的幻梦

  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帝国耀眼时期工业革命驱动着社会滚滚的车轮财富科技文化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人们追逐生活的品质和情调,讲求礼节和稳重,而在浮华背后,则是那个时代施加于人身上所谓道德和文明近乎僵化的要求。

  对于女性来说,那些固化的要求更像是黄金做的枷锁,那种高贵的“美感”更适合旁人来感受,她们背负着淑女的标签,从内到外都要与之相匹配。

  她们多穿着拖至地面的长裙,铁制的裙撑将裙子撑起一个时刻优雅的倒扣杯型,似乎是这围绕着她们纤细下肢营造出来的空虚形体支撑起她们的身体;上身则是束身的鲸骨胸衣,交叉的束带远比鞋带密集,将腰肢紧紧缚住,似乎要将身体里对自由的任何一点幻想都挤压出去。

  在“道德”层面,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们必须恪守男女之间交往的界限,不得有过于亲密的接触与交流;她们的举止谈吐必须“得体”,(一个“得体”就扼杀了其它所有想法)在固定的符合自己身份的圈子中谈论更像是取悦于人而非自己的话题,再挤出适可而止的笑容,情爱已经是危险的话题,性更是不能言及的大忌。

  有人可能觉得言过其实,但也倒不如说那是因为对今日社会女性的自由,以及被平等、优先对待的习以为常。狄更斯的不少小说恰好是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的,从中便可一览彼时女性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不过,狄更斯的小说更像是整个社会的“百科全书”,三教九流和边缘人物都在其中活灵活现,相比之下,萨拉·沃特斯“维多利亚三部曲”是描写女性的“专著”,其中的《灵契》则是“淑女”的专著。

  《灵契》颇有点反面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意味,一个享有“社会地位”和尊重的“上流”淑女最终却帮助了一个装神弄鬼的下等罪犯越狱,单单是这样的情节就充满了对所谓女性的道德规范的讽刺,轻松就刺破了社会引以为傲、怡然自得的美梦。

  在对“淑女”的描写中,也带着无奈和辛酸的嘲讽:主人公去监狱本是为了“治愈”犯人,实则是为了治愈自己;她赌上所有去寻求生命的光明,却取道黑暗以实现目的;她是万千女性中的觉醒者和反叛者,却又因为其觉醒和反叛受到愚弄,最终不过是可笑又可悲的幻梦一场。

  作者对于故事集中的发生地监狱的选择也很值得体味:监狱是约束和黑暗的,它是时代的阴暗面,将暴力、残酷、欺诈囚禁在一起,而主人公实际上恰恰要去狱中寻求慰藉,解开自己心灵的束缚;监狱外的社会是“自由”和多彩的,可那些随时存在的约束和桎却让她感觉身在狱中,如坐针毡,书中也多次通过人物之口喊出,主人公宁愿自己被关在狱中,而非家中,社会中。

  这样的故事显得荒诞、离奇,但即便用今天的眼光去观察又不难理解它的存在,那个时代一面是爆炸似的繁荣,相对而言则显出另一面深渊似的压抑,仿佛月球那样,极度光华背后是极度的黑暗,而在这样的黑暗、压抑中,偏见和愚昧才有机会出来横行肆虐,人的理智与情感才会被扭曲,也才催生出了荒诞的梦。

  小说的奇巧之处在于,它呈现荒诞是全景式、浸入式的,两条叙述线路都以第一人称推进,使围绕读者的气氛更显浓厚,结局之前尽是同感,结局之后尽是荒诞;而最终揭露谜底的过程形式上虽然也是侦探小说式的案情分析,但却是通过另一受害者讲述的,所以还保留着在“案件”中的沉浸感,没有“破案者”直接讲解的突兀;读者则仿佛处于双重观察之上,即主人公观察另一局中人为一重,读者观察之下的二者又同处于局中为第二重。

  维多利亚时代是物质世界闪耀荣光的时代,但萨拉·沃特斯却似乎更偏爱它的阴暗一面,《灵契》的文字不动声色地掀开时代厚重漆黑的窗帘,带我们窥见人物在狭仄屋内的幻梦。

  《灵契》读后感(五):外表纯情的道斯&内心丰盈的玛格丽特

  周六的傍晚结束了对这本书的阅读,北京在三月中旬的这一天下了过去冬天的第一场雪,雪停之后天气阴郁的仿佛凝固了一般——就像这本书,都那么哥特风。

  这是三部曲里最后一部读的,过程中可能不如前两部畅快淋漓,但就在你快相信的时候,结果几十页完全的完全颠覆逆转,让你忍不住去回忆之前的细节,于是之前那些琐碎也有了意义,整部作品都有了意义。

  这部算是最不像同性恋的一部了,或者说作者本身的主题就不是同性恋,而是女人本身。和现在比起来,维多利亚时期对女性实在是太不友好了,有钱&不自由好像比没钱&不自由更加可怕:玛格丽特就活在这样的可怕中。恋人嫁给了哥哥、开启自己精神之门的父亲去世、遵守上流女性规则的母亲严苛刻薄,她生活在这样的精神桎梏中一度要自杀。去监狱探监让她本是让她看到更多丑陋从而在对比中感受幸福,但却无意间被一个神秘的女孩道斯吸引,进而一步步慢慢爱上她。帮道斯逃离监狱,也是在帮自己逃离监狱,逃离阴郁压抑的伦敦,去和父亲相约未果的意大利——我简直都要相信他们会成功了,结果却如此急转直下。

  女人狠起来比男人更可怕,尤其是表面纯情的女人。而女人傻起来自然也比男人更可怕,尤其是内心丰盈的女人。玛格丽特太压抑了,她通过自己的想象、诉诸日记笔端的重复,孕育和加强了与道斯之间的感情,或者说加强了自己的感触吧,应该是。当大梦初醒,她才明白,在这段关系中,其实自己什么都不是~

  感觉萨拉在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才倒出了世间的真相。前两部都像童话一样,美好的结局总让人觉得不够回甘。而灵契的结局,算是可以为整个三部曲画上个句号了~看完三部曲,算是确定今年的阅读主题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灵契读后感精选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