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非常罪 非常美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非常罪 非常美读后感10篇

2018-04-13 21:4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非常罪 非常美读后感10篇

  《非常罪 非常美》是一本由毛尖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元,页数:3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非常罪 非常美》读后感(一):映像旅行的罪与美

  遇上电影,是我们今生做过的最美的事。我曾怀疑哈利波特住我家隔壁,曾跟着跟穿着prada的恶魔互相联系。每次华丽的映像旅行,我总看着夜未眠星星真诚记录映像旅行的感受。在《非常罪,非常美,毛尖电影笔记》里,毛尖笔下的文章在纸上重演20世纪的电影,书中变换的画面展现了异域的风情万种叙述着电影世界带罪的美。电影来源生活但绝不等同于生活,它是生活经验的提炼和升华,它是美好真实

  每当被问到“你会看电影吗?”,常常收到回应是“电影谁不会看!”。罗兰?巴特说过:“在谈到电影时,我从来都是想到‘放映大厅’,很少去想影片。”而宁波籍作家毛尖作为出色影评人,文字犀利见解独到,纵论电影世象,角度新异,总能直入所论对象的内部。她是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学士、中文系硕士,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豆瓣毛尖小组这样介绍毛尖:两地红尘,奔流眼底经历久了,观人论世,自然比乡原辈通情达理。毛尖自言:"我十八岁离开宁波到上海,在香港过了三十岁生日,梦的形状是宁波,情节是上海,细节里有香港的人和事。"毛尖笔下文章与当下的生活完全"不隔"。著作《非常罪,非常美 :毛尖电影笔记》最新增补本于2017年1月出版。有人称之为毛尖"开创了一种电影的新批评方式,文本互涉式的文章指东打西,常常让人惊叹其对电影了解之深之广,读来又饶有趣味"。最新的增补本让经典影片继续上演人性光辉复杂,顺着毛尖见解独到的眼光再追溯回20世纪经典电影。

  在夜里灯光下,一页又一页地翻阅,读她的文字,心情很轻松舒服,就像听有声书一样絮絮叨叨不停地说着不为人知的陈年旧事,总有身临其境感觉时间在“听”有趣的故事流逝,不知不觉翻到了最后一页。对书中的人物事件极为好奇,比如“电影为什么这么‘红’?沟口健二的红色伤疤、拉莫里斯的红气球、安东尼奥尼的红色沙漠、科波拉的红玫瑰、伯格曼的红裙子、阿巴斯的红色上衣,因为是红色演绎不同美丽华彩和凄厉哀愁,动情故事复苏着无数的美好回忆与众多的快活时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当记忆纽带链接起那如梦如幻岁月时,根深蒂固脑海里的经典电影便就一一浮现。毛尖让自己内心演员/导演的内心重叠融汇,叙述着电影世界带罪的美。在毛尖的笔下,那个时代爱情付出沉重代价,都化作了无声的泪痕

  毛尖笔下的《非常罪,非常美 :毛尖电影笔记》透露出电影既是一种艺术形式,又是一种大众消费文化。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需要好好讲故事。作为一种大众消费文化,让看电影的人可以与它对话并交换意见。旨在通过电影与人的交流创造一个更开放活泼、新锐的电影评论环境,推动电影的创造。

  《非常罪 非常美》读后感(二):难引共鸣的罪美

  生活中,当遇上我理解不了,或感觉上难以承受东西时,心里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焦躁感,进而产生一种昏沉欲睡感,可能我是想以此来抵抗那种与我从小以来建立的思维思考方式,可能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去甚远观点吧。很久没有这种感受了,因为在阅读上,我会有针对性地去选择自己能接受的一些书籍。可是今天,很无奈地,我发现当我在阅读这本《非常罪 非常美》时,离我远去的那种昏沉感再次袭来,勉强看了两天,强迫自己慢慢地,仔细地去阅读里面的一些文章。可到今天我还是无奈地放弃了。

  之所以会选择这本书,其实还是和我一直爱看电影故事有关。而这本书宣传的卖点是影评。是的,对于我只是再一次单纯自以为是地认为,这是一部针对具体的某部电影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一类的影评。当然,翻阅一部分文章下来,我发现其实并非如此影评。感觉作者更多的是挖掘演员与导演,甚至是制造影片本身所在地方背后一系列八卦,从这些八卦中,作者去挖掘他们的人生,并将此带入到电影产生的来源中。比如在一篇叫《朗》的文章中,这并非以电影片为名,而是以一位出生于奥地利,一战后到了柏林,1933年又离开德国,后来到了好莱坞,最终病逝于厮的导演弗里茨朗,这位的名字命名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首先是浓墨重彩地去描述朗与戈培尔的见面,并一再强调朗对记者提问回答是前后矛盾的,越精细,越不真实。似乎看上去是在强调朗的这种欺骗性,可到导演的最末尾却笔锋一转,强调他所拍摄的《月宫女》有多伟大,以至于影响到今天的火箭发射,依然以他天才想象现实模仿了艺术,将倒计时引入到了火箭的发射之中。

  然后又由这部电影引入到他的情人这一小节,再次花费大量篇幅去描述了他的私生活这一块,虽然朗本人在媒体面前,对自己的私生活是极度低调,甚至是保密工作做得相当好了的,可是作者在此再一次发扬了八卦精神,从他的前任妻子冯哈布,挖到了他与《月宫女》的主演茅茹的近似《色戒》中的虐爱关系再进一步又去挖掘了前前任妻子,而这位妻子更是隐秘得只剩下一个L字母,连名字都是作者根据各方资料去猜测出来,这里我就不写出来了。说真的,要去看一篇影评,我对演员及导演背后的那一系列隐私真的没有太多兴趣。我只是单纯地想知道,比如这位导演,他拍了《月宫女》,那么这部电影,是用什么手法拍摄的,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或者说想表达的主要是什么样的主题。我对影片背后的一些故事,其实真的不像一些资深影评人那样,关注太多,只要是与电影相关的所有,都是吸引他们的兴奋点。

  另外有个比较让我不适的地方,可能还是文化上带来的差异,或者是因为我是一个接受文化知识不太多的人,或许是我从小到大,受到太多的本土中国文化的影响,对国外的电影,更多的是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要我能感同身受地去理解那种罪,那种美,我真是表示做不到啊。

  翻看本书,从一篇篇文章的题目可以看到作者关注的点,以西方电影内容居多,可随意翻开一些文章,虽然是一些比较有名的导演或演员,可是文章中大量充斥这些长串的外国人名,在我头脑里,只能是一团浆糊,越到后面,我越会陷入到那些对我来说无意义的人名漩涡之中,毕竟对于看外国电影比较少的我来说,这些名字基本是无意义的。我无法让自己沉浸到那种氛围中去,也因此一直游离在书本之外,在想作者想表达什么?

  很奇怪的是,当我在阅读作者写的三篇后记,却找到了一些共鸣。我不知道是因为她终于开始描写地气的现实生活的缘故,还是因为我也有过一段长长的观影历史原因。在这里,我找到了一种共鸣。她在津津乐道制作假票去看电影的历史,我却想到了因为父亲是放映员,每每我凭了放映员女儿身份,不用花钱买票,昂首阔步进入影院那种骄傲。其实本质上我和她没两样,一个是借助了技术手段逃票,一个是借助了身份特权逃票。当然这依然和电影本身无关,这只是我们对生活的一种记忆。

  看到她的文章中对西方电影描述特别多,少有的几篇涉及国内的,也依然是围绕导演和演员来说,没有演员的,那就把电影制片地述上一通。我依然难有什么感触,可能我俩对待事物的角度还是有着极大的不同吧。

  谈到中国电影,就不能不谈张艺谋,而他拍过的诸多电影中,影响我最深的就是《红高粱》和《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两部。而里面的演员,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巩俐和姜文了。高粱地里的野性释放,面对日军时的那种倔强不屈,以及里面的一首让人印象极深的歌曲《酒神曲》:九月九酿新酒,好酒出自咱的手,好酒…… 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感受历经了二十多年不衰退,而《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那种红,红得压抑,在压抑中的反抗,总是让人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力量骨子里翻腾。

  不过因为这影评,让我想起了《红高粱》,再一次找出这影片,小时候看不懂的地方突然明白了。影片结尾的那个日食,以及日再现。现在突然明白了里面的隐喻: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这代表叫日食开始,黑暗开始笼罩着中华大地,而这日食却是如此短暂太阳的光辉终将重现中国大地。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我们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而本书中作者将张艺谋导过的电影给归了个类,找到他拍的电影中的一些共性“奔跑”,并从中得出结论,因为“奔跑”之美,所以他拿了一个又一个的奖项。我不知道她是怎么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并认为张止步于这个“长跑教练”,当然他是最好的。起码在色彩的运用,故事的讲述上,她着墨不多。所以我是完全接受不了这种讲述,这种评论电影的方式的。

  在《香港制造》中,作者简略说了说麦兜的故事,却花了一些篇幅去介绍到了香港必须要吃吃鱼蛋及蛋挞,并认为这是资产阶级隐秘的一部分。不知道这种联系是怎么扯上关系的,一些普普通通的食物,却和资产阶级扯上了关系。如果要说从中我看到了什么,也许那就是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的篇幅去介绍外国的导演与演员及他们背后的生活原因所在吧。而这些恰恰是我所不关注的,这种资产阶级式的,嗯,换个表达方式来说,腐朽的生活方式,并不是我关注的重点。包括对《胭脂扣》中张国荣的描述,更多的也是从他的同性气质去讲述那场妖娆之美,这与题目的罪美,我想是符合的。

  通观而言,也许这个罪,这个美,真的是蛮符合作者所向往或所喜欢的一种生活方式或状态,可是通篇下来,我找不到我想要的东西,也许我根本不知道想寻找什么?是寻找一种当时观影的感受,还是真的想通过一篇篇的影评,更加深入地了解电影本身,或是生活本身?

  《非常罪 非常美》读后感(三):不罪不美

  本书的作者毛尖是浙江宁波人,除了是作家之外还是个大学教授。她经常写一些影评,同时她还是上海电影评论协会会长,近期我发现她出版了不少有关于电影方面的书籍,这本就是其中之一。说来也巧,不知道是否是地域原因,我在北方的朋友很少有看看书或写文章的,而宁波和上海的几个朋友闲暇时候都会动笔写点什么。阅读量对于写作水准有着很大的影响,从毛尖的字里行间就能看出她读书很广、很杂,她读书所涉及的面跨度十分大。她选书的方式和我大致相同,就是看到一本好的作品,接着就会去找与其相关的作品,这样一来无限延伸,想要看的书也就越来越多了。

  毛尖好像中外什么电影和电视剧都看过,写出来的文字很有现代感,甚至含有不少网络语言。因为之前读过复旦美女赵荔红书,总觉得江浙一带喜欢电影的才女不在少数,不过她们的风格也不尽相同。值得一提的是,毛尖可以在若干部电影之间进行比较和联想,甚至能分析出一些人物和事件的关系,感觉视角独特。我本人也经常写影评,但是我看到的往往只是一部电影的表面,毛尖在这本书中记录方式刚好体现出她这个人的风格。本书是完完全全的一本随笔,她简直是想到哪就写到哪,好像总有说不尽的话似的。在书中,毛尖谈了制片公司著名导演、著名影片、各个导演之间的联系和风格的对比等等。

  毛尖在谈电影的时候,她善于将自己的看法加以长篇论述,这是难得的,其实那些大家早就知道的答案没人愿意看,而她却总能给读者带来惊喜比如说在那篇《“长跑教练”张艺谋》中,她先介绍了影片《Lola Rennt》,从这部影片中带出了“跑”的元素,继而联系到张艺谋的电影。她提出了一个被导演们看好的电影词汇,那就是“奔跑”,这个词在电影中被使用次数数不胜数,回过头来一看确实如此。接着她把这一元素在影片中的作用用经典电影作举例说明,她支出:奔跑,在很多时候代表了一种人与世界的不和,一种人在时空里的受挫或遇难,是我们对世界的某种不适应。由此看来,她看电影的角度的确异于常人,并且细致入微,看她讲电影,不亚于看影片时的那种揪心

  其实在书中你找不到什么明确的消息,毕竟是随笔,看起来随心所欲一字一句中都透漏着文学的气息。我还没有她这么有文笔,所以由我来评这本书有些喧宾夺主了,强烈推荐这本书和毛尖的其他作品。

  《非常罪 非常美》读后感(四):流动的记忆流动的美

  文:薇薇爱阅读

  走进影院看电影已经是好久以前的事情了, 很多时候是在家里的电影频道或者网络上看电影。 这本书介绍了很多关于电影的。 对于这几年在家带孩子不怎么外出娱乐的我来说, 在家看电视, 或者看电影也是孩子的题材的电影, 每每到春节档, 都开始播熊出没系列的大电影。 其实这类型的我都是后来在电视上看的, 相对很多人喜欢3D大电影, 我更喜欢自在的在家看。

  之前看过一部飞屋旅行记, 一个年老的老伯伯, 独自一人居住, 要被送到老人院的时候, 他用了很多的气球把房子慢慢的升上了天空,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冒险生活。 家里有很多关于他和妻子的回忆, 所以带着房子旅行, 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走到哪里就在哪里驻扎下来。 当然整个的过程也是很惊险的, 乱入的一个小朋友, 本来老人家没有想要带着, 却意外的也加入了这场旅行, 让旅行变得更有趣了。

  说的有点远了, 回到这本书上来还是。 一般晚上的时候我喜欢翻开这本书看, 关于希区柯克, 关于金焰,关于阮玲玉,关于妮可基德曼,或者是关于张国荣的。 这些都是之前看过的一些影视剧里面出现的演员, 他们有的人仍然活跃在大荧幕上, 有的人如鸿雁一般,惊鸿一瞥之后消失在云端了。 好像阮玲玉, 她的一生短暂又留下了美丽的一笔。

  作者还介绍了很多演员, 这些演员的影视作品,内容详实。 读完之后又几部想要看的, 也用笔标注了下来。

  关于电影是人生的缩写, 很多影视剧来源于生活, 人物身上发生的事情, 有着时代的标签, 也有着当时人们的特点。 一直比较喜欢有着东方古典气质的女演员, 在阮玲玉,胡蝶的那个年代里, 女人们的穿着是旗袍,一直觉得那是从画里面走出来的人一样。美人已逝, 但是电影却留住了她的一颦一笑。 流动的影像里记住了这个曾经在电影史上惊鸿一样的女子。

  《非常罪 非常美》这本书里面, 记录的内容多是特别详细, 如果算作是一本影评笔记的话, 它的详细和列举的多个演员, 多人都是人们耳熟能详,或者是在电影史上有着浓重色彩的演员。 值得细细的品读。

  《非常罪 非常美》读后感(五):电影是心灵的沟通

  有时间回去电影院看电影,去电影院,是以一种放松的心态去看,会随着情节的节奏走,有时感动的痛哭流涕,有时会跟着同仇敌忾,但是看过后,也就忘记了,很少会认真的静下来去思考。但是从影评人的角度开说,看电影是一门艺术活,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影评人不是简单的眼睛随着画面走,制作者是怎么拍摄出眼前的画面,为什么要这么拍,而是要看穿背后颇得玩味的内涵,由于某些原因,有些时候观影很容易存在偏见,误解,抵触某些有价值的电影,要学会去接受不同类型题材,从而可以开拓思想境界。

  电影呈现的人与光影世界的心灵沟通,电影可以给人带来的伤感和快乐,也能带给人力量和信念,。作者在本书的开篇,写了一篇关于瑞芬舒丹的影评,作者的写作手法,不是从电影的情节入手,而是从导演和演员的角度,从他们的人物经历和人生际遇写起。瑞芬舒丹的纪录片《意志的胜利》《奥林匹亚》让她的艺术生涯走向了巅峰,但同时也是因为带有政治色彩也将她的人生轨迹改变,因为这两部纪录片的出身,已被宣判永远地无法走出希特勒和纳粹的阴影。也因为这个原因而入狱。伴随着她一生。但是从电影的角度,它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她大胆尝试,为了表现百米短跑的真实速度,她创造了自动前行的摄影机,运行速度和运动员的速度相当。拍摄跳远时,她在沙坑边挖了一个洞,以此达到仰拍跳远的效果。她的敬业,她的付出,她的才华,成就了她的艺术辉煌。但是没有人是完美的,因为为希特勒工作了七个月却影响了她一生。

  作者写作角度,是我很喜欢的,不是单纯的讲影片内容,讲音效,讲情节,而是从背后的故事说起,从导演、演员、创作人员的生活说起,就是导演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和境遇下拍摄的。让我能够理解更多的电影的内涵,能够更好的理解所想表达的深层内涵。

  作者的影评都是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力的电影,有很多独特视角的电影,看完影评后会有一种想再看一遍电影的冲动感,这或许就是一篇好影评的魔力吧。

  《非常罪 非常美》读后感(六):那些年的罪美

  毛尖,一个天性温婉柔和的江南女子,以茶为名。她的文字就和她的笔名毛尖一般,让人回味无穷!作为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她一边教书一边看书,一边看电影一边写影评。看书的人很多,看电影的人更多,但能把电影写成书的人就不多了。除本书外,毛尖还著有《当世界向右的时候》、《慢慢微笑》、《没有你不行,有你也不行》、《乱来》、《这些年》、《例外》、《有一只老虎在浴室》、《一直不松手》、《永远和三秒半》和《我们不懂电影》等书。

  毛尖曾写过《我们不懂电影》一书,虽然我至今还没有读过此书,但通过《非常罪 非常美》一书,我并不认为毛尖不懂电影,相反,我觉得毛尖是一个很棒的影评人。仅仅就本书的名字来说,一个“罪”字,一个“美”字,精炼准确的道出了那些经典电影的真谛!老实讲,作为一个95后,本书中提到的20世纪那些经典的老电影我都从没有接触过。但在毛尖的笔下,我跟着她的文字,探寻了那些年电影世界的台前幕后。毛尖的文字很感性,很美,书中所展现的变换的画面之美构成了一部令人发狂的电影浪漫史,仿佛众多著名的导演和演员重现人间。明暗交替中的声与色、亦真亦幻间的罪与美,仍在继续上演人性的光辉和复杂。

  一本简单的电影随笔,居然可以被毛尖写的有声有色,有血有肉。似乎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电影又重新回到了我们的生活中,罪与美交织在一起,不罪不美!电影本就是美好的,经典老电影更是有种令人怀念的美好!有些东西,之所以被称为经典,经过岁月的洗涤,仍然是自己所在领域中不可超越的神话,绝对是有一定理由的。

  在本书中,毛尖分两部分来写:《没有人是完美的》和《看啊看,看啊看》。第一部分主要写人,电影导演、演员以及这些人之间戏里戏外的爱恨情仇。第二部分写电影中的细节,这部分的文字更是抓人。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很让我吃惊的,和我的预期有很大的不同。本以为影评就和书评是类似的东西,只不过一个是点评电影,一个是点评书籍罢了,大同小异的东西。不过,我很喜欢,也很享受毛尖的影评,不落俗套;另一面,我也很好奇,她是怎么知道这些影片背后的故事的呢,又是怎样可以把它们讲述的这么挠人的。着实佩服毛尖这样的女子。

  看着她的书,很难把这些文字和课堂上的大学教授形象联系在一起,想想都有些不可思议。这也是毛尖的独特之处了。

  《非常罪 非常美》读后感(七):非常爱,非常恨——读毛尖电影笔记《非常罪 非常美》有感

  电影是成人的童话。大多数成年人是喜欢欣赏电影的,但现在能用文字记录电影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毛尖是一位非专业的专业影评人。她是华东师范大学的专职教师,教学的主要方向是对外汉语,但她的影评却是非常专业的。 我喜欢她的电影评论集《我们不懂电影》,很亲民,很搞笑,老百姓也喜欢毛尖的段子评论风格。当然,我也批评过毛老师的商业媚俗倾向很浓。王朔小说标题“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是我阅读毛尖《我们不懂电影》最直观的感受。 《非常罪,非常美》是我阅读毛尖电影评论的第二部作品。当我翻完最后一页的时候,我甚至觉得这不是那个调侃电影,戏谑生活毛老师的作品。这部作品语言风格很学院,很文艺,毛尖透过文字穿越经典电影人物和场景,似真似假,似虚似实。我很佩服毛老师,她的年龄和我们大体相仿,她的生活经历和我们大体一致,毛尖是怎么做到大量观影和大量写作的完美结合的。这本书几乎每一篇文章稍加修改就会刊载在专业的电影评论杂志上。毛老师的电影阅历,文化底蕴,和女性特质使她的影评思想深刻,逻辑严密。 《非常罪 非常美》是毛尖的成名作,也是让毛尖成为职业影评人的重要作品。书中内容主要关注国外尤其是好莱坞早期的导演、明星经历。郎、嘉宝、黛德丽,基德曼,这些好莱坞女星在毛尖的笔下风华绝代,性感妩媚,让我们爱慕和唏嘘;格兰特、刘易斯、特吕弗、希区柯克这些男导演和明星魅力无限,个性显明。毛尖的这些影评饱满深情,她把自己的爱恨情仇很巧妙地融合在影人身上。读者开始会疑惑,这是毛尖的故事,还是嘉宝的故事啊,但当我们阅读全文之后,我们会莞尔一笑,这是我们的故事。 纵观国外的电影史,很多导演和明星我们是无法回避的。电影想要进步,我们需要了解基本的电影常识。国内的影评人大多就事论事,缺少深度和广度。毛尖是一位有学识,有底蕴,喜专研,爱思考的影评人,中国电影更需要这样的专业人才。 《电影为什么这么“红”》《“对不起,亲爱的,我要杀你”》《一个世纪的缠绵:电影世界的同性恋歌》这是我喜欢的几篇文章。书中第一篇关注经典电影的意象,“红”有电影主创们更多的思考。这篇文章值得中国电影主创们研究。第五代导演张艺谋就是运用电影色彩的高手;第二篇梳理归纳国外的恐怖电影。国内的影片如何在类型电影上更上一层楼,这是我们应该关注的方向之一;第三篇涉及国外影人同性恋现象,这是中国回避不谈的题材之一。我不评论这篇文章,但我很佩服毛尖的文笔。书中有关影人同性恋的文章让我很感动,这就是毛尖文章的艺术魅力。 对国外电影熟悉的读者一定非常喜欢毛尖的这部作品,但不了解国外电影的读者可能对《非常罪 非常美》不感冒。这也是我们爱毛尖,也恨毛尖的原因之一。我阅读毛尖的两部作品正好是她电影评论的两个极端,一个过于媚俗,一个过于小资。如何达到两者的巧妙融合,这是毛尖日后值得思考的问题。 毛尖《非常罪,非常美》有几篇关于中国影人的文章有些不伦不类。张艺谋是陪跑教练,张国荣是倾国倾城的男人,香港制造等几篇文章,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语言锤炼,都挺符合毛尖的另一部作品——《我们不懂电影》。如果有机会,《非常罪 非常美》再版的话,这几篇文章还是删掉为好。个人之见,仅供参考。 毛尖,想说爱你不容易。在平时,我很喜欢撰写电影评论,毛老师的文笔是我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我也在逐渐摸索自己的语言风格。这两部作品让我有种冰火两重天的感觉。非常爱,非常恨,这是我心声,也是我对你的致敬。

  《非常罪 非常美》读后感(八):电影是一场华丽的诱拐

  对你来说,电影意味着什么?对我来说,电影保存了旧日的一段时光。在我看来,电影就是给时间涂上一层淡淡的金光,使其免于腐朽。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喜欢看电影的原因吧,当我们看过一部部精彩的电影,多年后回想起来,不仅回想起电影中的情节,顺带着记起的,是当初看电影的那一段时光,以及当年陪在身边一起哭一起笑的那个人。

  早就想写些关于电影的文字,但很长时间一直没有落笔,总觉得自己对电影的而理解不完善不成熟,对一些问题展开探讨的时机不当,也可能引起某些违背初衷的误解。所幸,在我踌躇不决时,我遇到了《非常罪非常美》。

  《非常罪非常美——毛尖电影笔记》这个名字起的很妖娆,丝毫没有违背作者毛尖一贯沿用的语义学法则,它与同样妖娆的封面联合起来,散发出蛊惑人心的气息。不可否认,惟有这样的名字才与作者的审美情趣相匹配,才与文章内容相契合。毛尖的文字骨感与性感兼备,使得这本书有让你心痒手痒的魅力。

  《非常罪 非常美》读后感(九):光影变迁

  之前时候不怎么看影评,后来才发现影评的好,可以发现许多自己没能想到的方面,从同一部电影里看到自己看不到的东西。光影变幻,时代变迁,经典的作品也可以重新定义了。

  毛尖这本《非常罪 非常美》早有名气,具有独特的女性的细腻与质感,用故事来装点电影娓娓道来,讲述了许多电影明星的趣闻轶事。以电影为线索,不仅仅局限于电影本身,把导演、演员和电影的故事展开给读者,让我们看到一部部讲述悲欢的作品后面的悲欢。

  毛尖的这本书里讲了很多《欲望都市》、《卡萨布兰卡》等上个世纪新浪潮电影运动前后的作品,总是会觉得有年代感的作品更纯粹,更有质感,也更能表达创作者的想法。有人说,观众看电影的过程就是对电影的二次创作,的确是这样,观众的所思所感,是对电影创作意图的解读,也是个人提升的好途径。

  对电影最初的记忆,是小学时候学校领着我们排着队长途跋涉,向市里唯一的逼仄的影院行进的步伐,在影场等候入场就花去了好长时间,放映的也总是《小兵张嘎》和《纸飞机》之类的教育片。《纸飞机》里的一个场景至今记忆犹新,戒毒所高墙里,毒瘾发作的妈妈痛苦挣扎,高墙外,小男孩叠纸飞机飞进墙院。后来在《放牛班的春天》里也见到类似的场景,还是很感动,那样炫目的飞机纵横于银幕,光是想象,就很令人动容。

  《非常罪 非常美》讲述了德国导演瑞芬丹舒的人生故事,希特勒拍摄的两部记录片《意志的胜利》和《奥林匹亚》,为其辉煌之作,却也带来了之后无尽的痛苦。要说出艺术与国家的关系或许需要一本很厚的专门著作,但其实我们更应该不那么苛责导演个人,毕竟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谁又不是一点浮萍。

  嘉宝在《茶花女》中最后的台词是“我的心,不习惯幸福。也许,活在你的心里更好,在你心里,世界就看不到我了。”寥寥几句,仍可以冲破泛黄的时光,直击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导演加瑞尔认为拍电影不需要专业技术,完全不懂电影的人也可以玩电影。“日常生活可以多么动人”,而且,人人可以是导演或演员。如今,这样的想法也确实变成了现实。电影是造梦的,但很多时候,我们也有着创作电影的电影梦。

  《非常罪 非常美》读后感(十):毛尖的电影星光

  前一阵子豆瓣影评上了人民日报,一时之间豆瓣电影打分制度登上了风口浪尖。与此同时,关于影评人的评价是否有价值,是否能够代表专业性及技术性,又是否能够为普通大众做代言,这些质疑被纷纷提出。但影评人何以成为影评人,她们是如何评判一部电影是精彩伟大还是恶俗无趣,又是怎样去带动观众去关注或是抹黑一部电影的,在这本《非常罪非常美》里面,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毛尖,可以称之为资深影评人了,这本书的内容有许多是曾经发表在《万象》杂志上的影评。毛尖其实并不是影视类专业的专家学者,只是因为喜爱电影,也愿意去研究电影,就这样慢慢走上了影评人的道路。资深影迷大多都是由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影片开始启蒙的,在那时,有卓别林,有赫本,有葛丽泰嘉宝,还有许许多多让人惊艳让人难忘的演员。那时的个导演也与今天有所不同,那时电影正在高歌猛进的创造阶段,导演们纷纷实验各种拍摄与表现手法,他们少有束缚,也更少的屈从于现实。所以那个电影的黄金时代成了毛尖心中念念不忘的朱砂痣。

  在这本书中,有太多的内容是在讲黄金时代的电影,明星和导演的。毛尖用哈姆雷特小姐来称呼嘉宝,嘉宝的出道,嘉宝的风靡,直至嘉宝的息影都在毛尖的笔下一一展现。对于电影《热情如火》,毛尖同样写下了盛赞,她感叹在那时电影审查的严格要求下,怀德可以做出如此精心的编排,而梦露也在电影里面展现了无限风情为人们留下了可以永久怀念的记忆。毛尖还写出了黛德丽和导演斯登堡的互相成就,黛德丽的风情和魅力成就了导演的电影,而斯登堡导演对黛德丽美的把握也让女人变成了女神。

  在毛尖的影评里,美女和帅哥都拥有了无上的魅力,但是如果你去搜索那些老照片,可能会大失所望。因为照片里定格的影像是无法展现一个人真正的美,那一颦一笑,一悲一喜,那些娇嗔,那些忧愁,那些让人为之心折的场景都存在于电影里,而非一张照片中。毛尖用她的影评打动了读者的心,让人们愿意去重温那些老电影,去领略黄金时代的风采。

  黄金时代精彩但也遥远,因此这本书也显得离普通电影爱好者有些距离。中国的观众心中的经典可能更多的是90年代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吧,可惜在这本书里,只简单的提到了张国荣和电影胭脂扣。对于港片以及国产电影影评的缺少不能不少是一种遗憾。

  电影凝固了时光,让那些美好成为琥珀,永存于人世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