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前尘事,岁无痕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前尘事,岁无痕读后感10篇

2018-05-05 21:5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前尘事,岁无痕读后感10篇

  《前尘事,岁无痕》是一本由黄云凯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朗朗书房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3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前尘事,岁无痕》读后感(一):韵味十足之书

  “前尘事,岁无痕” 这书,这书名,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很具文艺范,但难免有些担心它的内容枯燥乏味,然而当你阅读了解之后,便完全没有了之前的担心。

  它是对《醒世姻缘传》的解读,我没看过《醒世姻缘传》,通过它,我了解了,也让我不得不欣赏本书作者。序章提到了四大名著,在作者看来,《醒世姻缘传》缺少了遇者,作者引用了胡适、徐志摩张爱玲、鲁迅对原书的看法,以及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希望通过自己让更多人看到,了解此书。

  本书条理清晰言辞犀利又带有些许幽默风趣作为一本解读之书,客观偏颇。作者对原书精练的解读可谓《醒世姻缘传》的知音啦!同时书中对原书的解读分析也可看出作者的文学功底之深。全文读下来不会令人感觉晦涩难懂,反而是有一种韵味十足之感。

  《前尘事,岁无痕》读后感(二):值得一看的好书

  前尘事,岁无痕。乍一看这个标题,觉得他是在写自己的前尘往事,由此吸引住了我,翻看几页,便觉得有点让我失望 ,它并不是写作者的前尘往事,而是对一部古代文学著作的评价感悟,看这本书由开始的索然无味到现在的兴致勃勃。这本书给了我太多的惊喜

  首先我对《醒世姻缘传》并不了解,甚至是没看过,但我看《前尘事,岁无痕》一点都不觉得吃力,读起来甚至可以说是轻松的,因为《前尘事,岁无痕》里面有对《醒世姻缘传》内容的简要概括,虽然我没看过《醒世姻缘转传》,但是却知道《醒世姻缘传》讲的什么。其次,这部作品里面有搞笑的成分在里面,不会让你觉得枯燥无聊,让你越读越感兴趣

  总之,这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作品。

  《前尘事,岁无痕》读后感(三):不起眼的书名与不容错过的书

  说实话,如果是在书店里看到这样一个书名,我恐怕连扫一眼都不会——它的名字实在太不起眼了。我之所以读到它,是因为一个朋友推荐。至于朋友是怎么读到它的,我就不知道了。

  这是一本解读名著的书。眼下这类书还是比较流行的,不过对大多数人来说,《醒世姻缘传》还是太冷门了。我以前也没看过,看作者在序言里大肆引用胡适、徐志摩和张爱玲等人对该书的推崇,我出于好奇,立即放下《前尘事 岁无痕》,奔向图书馆,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了一套三卷本的《醒世姻缘传》,1993年,中国人民出版社的。真的,就像徐志摩所说的,看了就舍不得放下手,窝在床上,两天一夜,一气读完。那种过瘾的感觉——哎,实在形容不出来。

  徐志摩说,《醒世姻缘传》是中国前五名的小说,我不知道综合起来,它可以排第几,但有一个单项我觉得它绝对是可以拿冠军的——它是中国古典小说里最幽默最有味的小说,人情味。虽然是用几百年前的山东土话写的,但现代人读起来,一样轻松流畅,山东以外的人读它也毫无障碍,而且丝毫不影响你发笑的频率

  看完《醒世姻缘传。,我再回过头来看《前尘事 岁无痕》,有一个感觉就是,作者不愧是他所解读的名著的知音。怎么说呢、一句话,《前尘事 岁无痕》对得起《醒世姻缘传》,而且,我甚至可以说,也只有这样的解读,才配得上这样的巨著。

  作者以深邃思想和犀利的语言带领读者穿梭在历史现实之间,作者可在开篇用一句话概括了小说的现实:这是一个胥吏横行的世界。读到这里时,想起我们当下经历的种种,我有了一种拜倒的冲动

  在情怀上,作者又时时透着一种悲悯。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才、德、功业样样平庸而又懦弱善良男人。作者在评价这个人物时说了一句:我们都是狄希陈。说实话,我在读《醒世姻缘传》时,也有同样的感觉。

  《前尘事 岁无痕》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书中摘录了大量原文,这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作者投机取巧,仔细一看,才发现,这些引文确实是精彩——基本上将原著中最精彩的部分囊括进来了。考虑到大多数读者对原著知之甚少,我理解了作者这么做的苦心

  不过话说回来,我并不太看好《前尘事 岁无痕》的发行。我觉得它不会太火。作者在评价《醒世姻缘传》时说它是“邋遢外衣惊艳丰满”,认为是因果报应的大结构毁了这本书的口碑。在我看,《前尘事 岁无痕》恐怕也要步《醒世姻缘传》的后尘,这么精彩的让人惊艳的书,却安了这么个不伦不类的书名,这种感觉只有一句俗语来表达: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

  《前尘事,岁无痕》读后感(四):食色,性也——读《前尘事,岁无痕》有感~

  最近看了太多新闻突然想到一个敏感话题,关于“性”。那不得不提到《醒世姻缘传》,相对于其他名著,不过对大多数人来说,这还是太冷门了。很多朋友,甚至一些文章的作者都会说这么一句话: “食色性也”,我们好色也是人之常情嘛。我只能说,这句话对一半、错一半。诸多不求甚解的人随意滥用古人智慧,实属不该。

  李银河关于性爱的三原则是:一成年,二自愿,三私密,我觉得还应加一条——出于情感而不仅仅是性欲

  两年前在古文书店看到《醒世姻缘传》,其实这种关注点本应该不符合我年龄的,可是处于人的本性好奇,我依然拿起了它找了一个角落静静品读。就像徐志摩所说一样,看了就舍不得放下手。 其实在我这样的年龄对于这种描绘晚明社会的寻常人生巨作还是比较难以读懂的,如果没有解读梳理,或许我依然不知所云。一天我们的编辑突然递给我一本书,是黄云凯的《前尘事,岁无痕》,看到题目我第一反应就是学术文艺小清新?可是当我翻开后,我内心是毫无掩饰的欣喜,这是关于《醒世姻缘传》的解读,这也弥补了我两年前对原著的疑惑不解。

  看完有一个感觉就是,作者不愧是他所解读的名著的知音。只能说《前尘事 岁无痕》对得起《醒世姻缘传》,而且,我甚至可以说,也只有这样的解读,才配得上这样的巨著。

  人是自然精灵。美的容颜形体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正因为这样,好色几乎是人之天性——与男女无关,也与年龄无关。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鉴于老先生并没有把自己摘出来,说“舍予之外,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便可就此推定好色与德行也无关。

  所以,从根本上讲,好色不是问题,能不能“发乎情,止乎礼”才是关键。能做到的就是饮食男女,不能做到的,就是色狼——既然是“畜生”,就没有必要再分什么性别了。“食色性也”,语出《孟子•告子上》:孟子与告子辩论,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是告子的论点之一。在这里,“食”是动词,有喜爱意思;色,这里为态度美好的意思,即喜爱美好的东西(也许是食物),是本性使然。要从告子的论点上来理解,而不是单单地望文生义。即好色是本性驱使、人之常情,而用食色性也表示好色是本性使然是很不恰当的,因为其缩小了词义,让人产生误解

  《醒世姻缘传》里对狄希陈的好色着墨并不多,总共只写到四次,我不妨摘录一下:狄希陈跟父亲上京期间,住在童奶奶家里。狄家的厨子尤聪因为“欺主凌人”和“暴殄天物”而被雷劈死了,童奶奶就撺掇狄员外另找一个厨娘——书中称“全灶”,既帮狄家做饭,又为狄员外做妾。童奶奶帮忙找的这个全灶姓刘名调羹,厨艺不错性格也合狄员外的意,只不过

  这件事因为还没有禀明狄婆子,狄员外一时还不敢收纳调羹。

  虽然相处时间不长,但童奶奶在看人上很有一套,对狄希陈轻薄的个性可能已有所了解,于是,背地里嘱付狄希陈道:“狄大叔,我有件事合你说。这灶上的调羹,是狄爷算计要留着房里使用的,这却不可合他凄凄离离的。”狄希陈雌着牙笑。书中没有写在此之前狄希陈对调羹有没有语言或者肢体上的骚扰,我想既然童奶奶这么说,肯定是有过,再说狄希陈自己似乎也没有否认—— “雌着牙笑”。但是不管怎样,此后狄希陈和调羹真的就再没有什么了。

  对那些坚持认为狄希陈好色的人,我只想问一句话:如果现在的制度道德也允许男人纳妾允许男人占有女奴,你们有谁敢对着上帝发誓说,我比这个人好。有人也许会说:我能!那么,很好,我很佩服你——老实说,我也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指责狄希陈以及和狄希陈一样的人。对于制度许可的恶行,批评个人而放过制度是一种欺软怕硬的行为,不

  是怯弱,就是无知

  在那个时代,社会对男人的婚外性行为非常宽容,宽容到几乎没有什么限制(作为一个男人,我当然觉得这种宽容其实也甚合我意,但如果这种宽容只是单方面给予男人就不公平了,可是如果我提出给女人以同样的宽容,又肯定会被全中国的男人拍死)。书中所有的人,无论

  男女,都没有任何人对男人纳妾提出异议。当然,这也反映了作者本人的态度。也正是这种态度,成为《醒世姻缘传》“思想反动”的证据之一。

  黄云凯在《前尘事 岁无痕》里认为这种指责毫无道理。在当时的那种环境下,想怎样要求作者呢?主张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吗?与西周生大约同时的、以离经叛道著称的李贽都没有这样的思想觉悟呢。晚生一百年的曹雪芹也没有这样的觉悟,但没有人说《红楼梦》“思想反动”。

  古人的智慧对我们很有用处,甚至很难理解。很多人追求国外的哲学诗歌,确实,那些彰显着自由博爱,很符合年轻一代的追求。可我国的文学造诣是相当大的,虽然羞涩难懂,可也充满着美感。我们应该细细品读,真正弄懂作者的所思所想,升华自己。当然了,一定要做到上文提到的“懂后方谈”,不然只能自取其辱。

  但话又说回来了,有时候不必太较真。当和朋友一起闲聊、开玩笑的时候,有些词语也可以“随便”用的,就像“食色性也”。但要保证的是,双方都理解词语的原意,要不然只会传播错误信息。一传十,十传百,大家就都用错了。所以,可以随便用,但要在适当情境下。

  在此絮叨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多人都不重视,甚至忽视。古老的只会不容小觑,那是我们民族的“根”,所以,在闲时也多多读读“古物”吧,不要让文化遗失。

  《前尘事,岁无痕》读后感(五):只看,不说话

  不想做什么评论,只想摘抄几段话,好坏自由观者评定。

  好酒的人可分为两类:一类人好的是酒的味,就喜欢那么一口,喝了之后,该做什么还做什么;另一类人图的是醉,喝酒只不过是达到醉的途径,得鱼忘筌,醉过之后,酒就可以丢到一边了。喝酒喝醉的人又分两种:一种人喝醉是为放纵,说些平时不敢敢说的话,做些平时不敢做的事;一种人喝醉酒是为了忘却,安安静静,睡个好觉。

  萧北川属于最后一种。刘伶、阮籍都属于最后一种。

  我常想,心中藏着怎样的痛苦,才连片刻的清醒也要拒绝呢?对这个世界,要怎样的失望,才这么决绝地避开呢?我总觉得,在萧北川的身上,应该藏有一种大痛苦。

  从某个角度讲,《醒世姻缘传》是给将熟而未熟的人看的,什么叫将熟而未熟呢?就是指年过三十还固执地保持着“文艺青年”的某些特征的一类人。这些特征主要有而:第一,生存能力有限,挣钱不多;第二,仍然有不切实际梦想,痴呆而固执;第三,爱好文艺,喜欢电影音乐。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状态,虽然过了青涩年纪,但我还是不喜欢成熟的东西——成熟之后就是腐烂。

  《庄子•应帝王》里记载了一个名为“混沌”的神祇故事:南海的帝王名叫倏,北海的帝王名叫忽,中央的帝王名叫浑沌。倏和忽常跑到浑沌住的地方去玩,浑沌待他们很好。倏和忽商量着报答浑沌的美意,说:“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听、吃、呼吸,而浑沌偏偏没有,我们干嘛不替他凿开呢?”于是倏和忽每天替浑沌开一窍,到了第七天,浑沌就死了。

  狄希陈就是人世间的混沌,他的人生用一个词就可形容:漫无目的老实说,我也不知道人生是有目的好,还是没有目的好。愿意认同“人生无目的”的人很少,而认为“人生有目的”的人似乎也无力说清“人生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爱情魔力,一半来自相守,一半来自相思。如果说相守是爱情的水分,那么相思就是爱情的阳光,二者缺一不可,没有相守,爱情之花就会枯萎,没有相思,爱情就会窒息而死。可是现在的大多数婚姻中却只有相守没有相思,叫爱情如何能够茁壮高大能够日久弥坚?由此看来,有情人终成眷属,不是对爱情的祝福而是对爱情最恶毒的诅咒。爱情的结果不应该是婚姻,至少不应是现在这种婚姻。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之所以令人神往,不是因为它比我们的爱情纯真真正的爱情都是纯真的),而是因为它在最美丽的状态中惨烈地结束——从这个角度讲,孙兰姬比童寄姐要幸运。

  可是,没有哪一个人希望自己是贾宝玉或者林黛玉。所以,我们都选择了婚姻来作为爱情的归宿。虽然有情人终成眷属是对爱情的恶毒诅咒,但白头偕老却绝对是对婚姻的最好祝福。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婚姻破裂了,爱情将死无葬身之地。

  ……

  有人说,你说的只不过是婚姻的保全之法,我想知道的是一个走入婚姻的男人如爱情何?那么我借用一句西方谚语告诉你:“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婚姻是婚姻,爱情是爱情,合起来山穷水尽,分开来柳暗花明。所以,一个已婚的男人如果对爱情仍存向往的话,不妨到婚姻之外去寻找——我不是支持婚外恋,而是爱情本就在婚姻之外。

  我最羡慕狄希陈的是,他在八岁时就知道自己将来会做什么。而我呢,一直到二十大几岁才总算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但仍然不知道老天会让我做什么。到现在呢,不仅老天会让我做什么依然不知道,连本已知道的自己想做什么也不知道了——或许,对一个年过四十仍然籍籍无名的文人而言,已经没有未来——清代的鄂尔泰就有诗云:“看到四十犹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不过,人家鄂尔泰后来可是做了宰相的。

  但是,我还是觉得我比狄希陈过得快乐。狄希陈知道了所谓的天命,又怎样呢。幸好他是一个胸无大志的人,做中书也罢,做府经历也罢,对他来说,只不过是排场的差异而已,如果换了像刘备或者班超那样的人,听了那两神将的话,当时说不定就一头扎在洪水里起不来了。至于我自己,到现在虽然上天仍然没有告诉我会让我做成什么,但我觉得这正是生命的神秘之处。人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哲学的动物,不仅活着,还要为一个目的活着。人生的帷幕一天不降下,人生的结局就一天不可预料。李小龙的儿子李国豪英年早逝(1993 年,27 岁的李国豪在美国拍摄《乌鸦》,被人在道具枪中装入真子弹而一枪毙命),他的墓志铭上写的是:“一日未尽人生路,一日始信路漫漫。”如果我愿意的话,我仍然可以尽情设想我的后四十年。“春当三月原如客,人过中年欲近僧”,是说人到中年后要认清天命一切随缘,可是既然天命到现在还没有显示,我就只能尽我所想的做了——欢迎老天随时指点。

  所以,我觉得,人到四十还能有梦想,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