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囚徒的困境(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囚徒的困境(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的读后感10篇

2018-05-07 21:4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囚徒的困境(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的读后感10篇

  《囚徒困境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是一本由[美]庞德斯通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4.00,页数:3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囚徒的困境(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读后感(一):从冯诺依曼的博弈论到核武器的二难推论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看过这样的问题:如果你的母亲你的妻子同时掉进水里,你只能救一个人,救了一个人另一个就不能活命了,你会救谁?这被称为二难推论,类似这样的二难推论还有很多,面对这种二难推论,到底应该怎么做才合适呢?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呢?

  博弈论,这个20世纪伟大发明之一,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什么是博弈呢?博弈论的发明者冯诺依曼一次在和朋友对话中表明了自己对博弈的理解。博弈不是像下棋一样存在解的过程,而是充满了尔虞我诈虚张声势、猜测对方意图的策略拼杀。博弈论研究的其实就是“策略”,在充满骗术、诡计、猜忌的博弈中,到底是否总有一个理性方法?冯诺依曼用数学证明,对于一场两人利益相悖的博弈来说,总是存在一个理性的行动过程,这在博弈论中被称为“极小极大定理”。

  说起博弈论,就不得不提它的发明者冯诺依曼,这个小时候就被人称为神童的人,被许多不知内情的人认为是计算机发明的先驱者以及曼哈顿计划杰出科学家之一,然而其实冯诺依曼的早期成就主要集中在数学和物理上,他对应用数学极其热爱或者说是情有独钟,从他对原子弹计算机所做的工作就可以看出来。一般的科学家并不是通过他们的政治观点闻名于世的,然而对于冯诺依曼来说,这并不适用。冯诺依曼和英国著名学家哲学家罗素一致认为世界上两个同时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不能并立于世。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囚徒的困境(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读后感(二):《囚徒的困境》读后感整理

  尽管在现如今,博弈论和它最著名的囚徒困境几乎已经算是是家喻户晓,但是这本书从博弈论最基本的设定开始,到它的发展,到囚徒困境的发现,到对它的研究,到它的意义,甚至它的破解方法,详尽而有条理

  我不是一个善于言辞的人,写作尤其能令我感到词穷和词不达意。然而我想把我读过这本书后,一些经常出没在我脑海里的琐碎想法写下来。对于新遇到的知识,最快速的学习方法是用自己的理解复述一遍。而且就像我中学的物理老师说的,我们学习的时候,难免就像熊瞎子玉米棒,掰下一个丢上一个。没有什么比写下来更靠谱记忆方法了。

  约翰· 冯· 诺依曼从小就是记忆和数学方面天才一生当中的主要成就可能是发明了电脑和博弈论,当然还有参与了原子弹的设计。其实从电脑和原子弹就可以看出他的兴趣是应用数学。而博弈论也不例外,博弈是世界冲突反应,博弈论是用数学方法剖析人类冲突,并得出理性上最佳策略的学问

  这本书引出博弈论的方法很有趣。如何为两个馋嘴的孩子蛋糕两个孩子都想要尽可能多的蛋糕。无论你怎样小心翼翼的分,其中的一个孩子(甚至两个孩子)总觉得自己那块小一些。如何解决这个矛盾,让两个小孩都分到满意的蛋糕呢?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法是让其中一个孩子切蛋糕,让另一个孩子选。出于贪心,第一个孩子会切得很公平,而且由于是他自己切的,他不会对两块蛋糕是否一样大提出异议。第二个孩子也不可能抱怨,因为他拿的那一块是自己挑的。

  这是一个简单的“二人零和博弈”,并且,“为两个馋嘴的孩子分蛋糕的最佳方法”可能也是阐述博弈论的最佳方法。

  这个问题反映着利益的冲突,而蛋糕最后怎么分,取决于两件事:一个小孩子怎么切蛋糕,另一个孩子选哪一块。并且,结果依赖于孩子的大度或者公平意识,而是由两个孩子各自的利益或者说理智抉择所驱使的。并且,两个孩子都在预测对方做什么。基于以上这些,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博弈”。

  因为,博弈论所要求的或者说所研究的参与者,必须是“理性的参与者”。

  玩游戏又许多种玩法,你可以纯粹为了找乐子去玩,根本考虑输赢,也可以完全运气,希望能靠运气赢。甚至可以假定对手笨蛋,并利用他的愚蠢前提下去玩。但是只有当游戏的双方都是理性的,且好胜前提下。才定义为博弈论所研究的“博弈”。

  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上面的分蛋糕问题,可以做成一张博弈表,表中反映出了博弈双方可以采取的策略,以及所获得的回报(用的是切蛋糕的那个孩子的回报,因为博弈是零和的,所以挑蛋糕的孩子的回报也就是剩下的那些了)。

  《囚徒的困境(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读后感(三):正与反的博弈

  一边健身一边用音频听完这本书,很早就听说囚徒困境、博弈论及监狱举报示例,现在总算都对上号了。果然我还是个文科女,知识储备有限了。博弈论是本书的核心,不过讲的更多的是冯·诺依曼与原子弹,帮我补了一下历史课,二战冷战、原子弹、核武器,冰冷的字眼,离我已很遥远。不得不说冯·诺依曼真是一个天才,奇异的天才,书里有提及他和妻子婚姻,的确外面媒体所问的‘和世界上最聪明男人结婚是什么感觉’围城外的人,都只想到围城内最好的一面,但是好坏往往是对等的,一方面很强,另一方面往往会被削弱,否则就强不起来了,事务往往成对立面,尤其是那些个性鲜明的人,所以鞋子不舒服只有脚知道。。以后多读点类似专业书籍吧,培养一些逻辑理性思维。。

  2018年2月2日 (11:35)北京

  ------------------------------------------------------借 鉴 部 分 ----------------------------------------------------------------------------------------

  冯·诺依曼的传记和原子弹氢弹的早期历史穿插其间。这三者的关系,可以说若即若离,自有一番耐人寻味奇特张力。冯·诺依曼是最早提出博弈论模型的人,但后来,他诸多事务缠身(其中当然包括最著名的在数字计算机和氢弹方面的工作),至多只是博弈论研究的一个精神领袖,基本上并不具体参与博弈论的研究。同时他是一个原子弹的积极支持者,并且曾强烈支持在苏联研制出原子弹之前进行一场“先发制人战争”,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还主持了氢弹项目的计算。

  约翰· 冯· 诺依曼从小就是记忆和数学方面的天才,一生当中的主要成就可能是发明了电脑和博弈论,当然还有参与了原子弹的设计。其实从电脑和原子弹就可以看出他的兴趣是应用数学。而博弈论也不例外,博弈是世界冲突的反应,博弈论是用数学方法剖析人类冲突,并得出理性上最佳策略的学问。

  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上面的分蛋糕问题,可以做成一张博弈表,表中反映出了博弈双方可以采取的策略,以及所获得的回报(用的是切蛋糕的那个孩子的回报,因为博弈是零和的,所以挑蛋糕的孩子的回报也就是剩下的那些了)。

  切蛋糕的孩子在选取两种策略(即两行)时,他预测挑蛋糕的孩子的选择会令他得到其中较少的回报(即两行当中的极小值),因此他的最佳“可实现”的结果是其中的极大值,所以左上的格子被称为“极小的极大值”。同理,挑蛋糕的孩子的最佳“可实现”的结果也是左上角的格子,所以它又可以被称为是“极大的极小值”,当“极小极大值”与“极大极小值”重合的时候,这个格子就被称为“鞍点”, 当一个博弈有鞍点时(并非所有的博弈都有鞍点),它意味着这个博弈的解 。

  左上的格子是这个博弈的自然结果,无论让哪个孩子首先宣布他的策略,或是两个孩子同时宣布策略,在理性的参与者的前提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极小极大定理告诉我们,在两个利益完全相反的人之间出现的有精确定义的冲突,总存在一种理性的解,所谓理性的解,就是在给定冲突性质的前提下,双方都确信他们不可能期望有更好的结果了。

  《囚徒的困境(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读后感(四):冯•诺依曼——未成人

  在计算机、原子弹和博弈论的发明中,都少不了冯•诺依曼的身影,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成年之前的故事

  1903年约翰•冯•诺依曼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一个大家族生活在一套三层公寓里,大家族雇用了德国和法国的保姆,这和冯•诺依曼日后能流利地说德语和法语有很大的关系。这个大家族对宗教态度是很不一致的,冯•诺依曼的祖父对犹太教的虔诚并没有被这个家族的其他人所继承,可以说冯•诺依曼的一生在宗教信仰上都是混乱的,他的父亲信奉基督教,冯•诺依曼在成年以后基本上信奉不可知论,然而在他第一次结婚时名义上改信了天主教,有编辑曾写信问冯•诺依曼媒体把他称为犹太人是否正确

  从小冯•诺依曼就被外人称为神童,他有着非凡的记忆力,当然这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和智力的培养和冯•诺依曼的家庭环境对他智力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冯•诺依曼的父亲在一次拍卖会上买下了一个图书馆,并且腾出一个房间专门存放这些书,冯•诺依曼就是在这个家庭式的图书馆中读完了很多书。

  冯•诺依曼接触过很多方面的知识,通过一个亲戚,他接触到了心理学;据他的弟弟尼古拉斯回忆,冯•诺依曼从小就对欧洲文学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他的弟弟相信,冯•诺依曼提出的关于计算机的概念,很有可能来源于音乐;冯•诺依曼在对科学产生兴趣之后,开始在家中做起实验,可以说冯•诺依曼日后的成就和他小时候的知识面之广是分不开的。身为数学家的冯•诺依曼,在中学时的数学老师很快就发现了冯•诺依曼在数学上的天赋以后,就让其参与一个数学项目的研究。

  《囚徒的困境(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读后感(五):冯•诺依曼的早年经历爱情

  当冯•诺依曼快上大学时,他想攻读数学专业,但是老诺依曼认为学数学将来并不能挣足够多的钱,于是找到工程师朋友劝说冯•诺依曼经商,最后选择了折中方案,冯•诺依曼决定攻读化学

  1921年他在布达佩斯大学注册,但没有在该大学修过任何课,与此同时,冯•诺依曼在柏林大学开始攻读化学一直到1923年,之后他进入瑞士联邦理工大学攻读化学工程,1925年取得学位,最后于1926年,冯•诺依曼在布达佩斯大学被授予数学博士学位。冯•诺依曼的大学经历可谓传奇,横跨了三个国家,虽然开始学习化学,但最后取得的事数学博士学位,看来父亲的意见并没有阻挡冯•诺依曼对数学的热爱。

  1926年,学业结束后,冯•诺依曼在柏林大学担任私人讲师,这相当于美国的助理教授,冯•诺依曼是有史以来担任这一职位的人当中最年轻的。冯•诺依曼在这个岗位上整整3年,直到1929年,冯•诺依曼到了自认为是人的数学才能走下坡路年龄,就在这一年,他接受普林斯顿大学的邀请讲授一个学期量子力学,也在这一年他决定和第一任妻子玛丽艾特结婚,于是他跟普林斯顿大学申请处理一些私人事务(向玛丽艾特求婚),然后再去普林斯顿大学讲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