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截句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截句读后感10篇

2018-05-20 21:1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截句读后感10篇

  《截句》是一本由蒋一谈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截句》读后感(一):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

  初识蒋一谈,是知道他的短篇小说以及出版人身份。在这个阅读趋向两极化的时代,一方面是动辄洋洋洒洒数十万字的各类网文攻占大批速食读者或者长篇严肃作品长期占据各大文学奖项,另一方面是以微博微信代表的精简媒介迅速攻占大众眼球,蒋一谈作为出版人,精确抓住了时代脉搏,他的读图时代取得了巨大成功;作为作家,他却逆流而行,在力求“短”的道路精益求精,短篇小说要求作者克制、自律,对语言规范性和精炼性追求极致。拿作者对短篇小说的追求解释创造“截句”这一文体或许并不合适,毕竟诗歌与小说的篇幅差距甚大,但是,上面提到的克制、自律、规范、精炼这些追求在《截句》中也是一脉相承的。

  “截”字来源于李小龙的截拳道,“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是截拳道的纲领和要义,观《截句》全书,似乎可以同样得出这两句真言。“截”为动词,有别于短诗、俳句这类以篇幅、风格为区分的文体,截句是灵感的瞬间采撷,是滋味的集中迸现,是作者所说的“不瞻前、不顾后的词语舍身”,截句所截是前言后续的决绝,截不断的是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无限情怀和意趣。

  在《截句》中,我们能看到常见的隐喻、通感、蒙太奇等手法 。同诗歌一样,截句所呈现出来的孤独和悲怆感力透纸背苍白页面中三两行甚或短短一句话遗世独立,仿佛白茫茫大地上的寒鸦孤影,惊鸿一瞥却仿若墨汁滴入水中,意蕴缓缓在周边散开,铺满整页而不止,如“孤独 一种骄傲”,如“雾中奔跑”,如“夜雪在飘 雪飘白了夜”。截句也有讥讽,“得体的媚俗 多么难以抵达”;有命运的踟蹰,“她把左手的命运交给右手,右手犹豫了一下,还是接住了”;有初恋纯真婚姻的一地鸡毛、爱与性的纠葛;而我最爱的是“夜抱起了这片湖泊 鱼在天上做梦”“蚯蚓避雨 蘑菇撑伞”这样如孩童般纯真的句子,它展现的是天还蓝、水仍绿,有灵且美的万物安然生长这样宁静安详画卷,人到中年依然有这样的赤子之心是懂得的人才知的可贵

  但是,由于“截句”每篇篇幅过短,不可避免的承载力也有限,有些篇幅或许在作者心中如火树银花绚烂,但是个人意识的传达受限让读者难免摸不到头脑。不过说到底,这也算不得缺点,“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假如生命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却不合我的志趣,那才尴尬狼狈。”看书和观剧同此理,我时常因为追寻作品的意义被批评无趣,直到我读到木心先生这句话。就像蒋一谈在访谈中提到过纳博科夫的话“一流的读者是需要培养的”“ 最好的读者是有想象力的”,《截句》就是这样一部培养具有想象力的读者的作品,“截天截地截自己”,于《截句》中体味千人千面的微妙

  《截句》读后感(二):一个截句,一个故事

  《截句》,没有前言,没有序,也没有目录,就像一个没有开头的故事,可是,没有这样的故事,一个截句,一个人,一个故事;一个截句,一千个人,一千个故事。或悠长久远,或浅淡欢快,或疑云丛生。

  所谓截句,作者在后记中是这样说的“截句是一种诗非诗的文体。”故言及截句,必言诗歌,总觉得,每个诗人都有一颗孤独而骄傲的心,心底深处的那一隅,便是至亲之人,也无法近之分毫,但他却又可以将他的诗毫无保留地呈现给你,因为他深知你读他的诗,悲也好,喜也好,都是你的,不是他的。截句,大概也一样,如果说诗歌是孤独者与世界对话,那么我想,截句,是孤独者与自我的对话。诚如作者在后记中写到“我觉得,截句是一种绝然和坦然,是自我与他我的对视和深谈,是看见别人等于看见自己的微妙体验,是不瞻前、不顾后的词语舍生,是抵达单纯目标后的悄然安眠......截句,截天截地截自己。”

  截句,没有形式,没有限制,有的只是此刻最真切感受。有简单生活随感“浅水与慢舟,不虚此行”引人向往;有深沉的午夜低吟“只有沉默才能解释沉默”引人深思;有天马行空的想象“雨滴在天上跑步,谁累了谁掉下去”引人发笑;有光明正大的窥伺“那几株白玉兰,瞒着邻居开放了”引人窃喜。而往往也正是这种最真切的感受最易触及人心底的那根弦。这种真切来源于作者的截句,理解却是我的。

  截句里,作者给一切赋予了生命,而一切也在我眼中,心里,活了过来。听蚊子讲流血的故事,看干涸的河流挽留孤舟,想夜是怎样抱起湖泊鱼会做怎样的梦?寥寥数语,或是刹那的电光火花,或是百般锤炼,以奇特视角,编织着一个个温暖绵长的故事,只愿读来不愿醒。

  夜和我还在巴巴地等着《截句》继续讲故事,他却打着哈欠催我们睡觉。

  《截句》读后感(三):人生充满痛苦,我们有幸来过

  人生充满痛苦,我们有幸来过

  诗歌大约从《诗经开始就注定不是一种平易近人的文体,它有着自己独立的模样,徘徊在文字和文字之间,行走在情感和情感之间。有人说,诗歌是一个心灵感知另一个心灵,是诗人通过物象或意象表达的情感与理念,并与之共鸣。我想也用这句话来代指我读《截句》的最大感受。

  诗集当中有这么一首,“我时常被雨淋透,我还未遇到喜欢的伞”。不带任何修饰,简洁到不多置一词。一组简单的日常事物的组合,读完之后便能切身感受到那种对于某种事物的偏好,执着。但当你仔细咀嚼时,又岂止于情感的偏好而已,诗歌在悄然之间将诗人对于生活的接纳程度,自我的反思,审查,以及初心的笃定一一呈现于眼前,心间。即使被大雨淋透,狼狈不堪,那又如何,若是有违本心,我又如何让自己执起那把足以挡风避雨之伞。不如在大雨之中不断的冲刷,在这雨水中将灵魂进行清洗,愈加澄明,在澄明之后愈加坚定,去寻找那把灵魂之伞,至此君子之姿跃然纸上。读之,思之,会心一击。高中历史老师说,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外延越加丰富,那么这个事物则具有更加广阔的扩展空间。我想这首诗的魅力就在于它丰富的外延,然而这也是整个诗集的魅力。像这样的诗歌在集之中翻开即是,“剥开你就像剥开一只睡熟的血橙” “尘世落在身上,慢慢变成道袍”。

  诚如作者所说“我自问这些截句是诗歌吗?是诗歌,但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诗歌形式,截句是一种诗非诗的文体”。在这些诗歌当中,非但没有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感,甚至现代诗歌的基本格律也没有。但它还是诗歌,你还是能够从中亲切的感受到作者在诗歌意象上的精心选用。

  在这一百余篇之中,像芭蕉,梦,月,长亭,短亭等,极富中国古典诗歌韵味的意象不说俯首即是,也是占据不小的比例,比如:“雨打芭蕉,芭蕉很烦”“月亮滑入大海伟大的默片”“满月是一枚婚戒,伸出手指戴一下吧” “醒来后,你的梦并没有溜走,而是躲在你的皱纹里睡觉去了”。

  “雨打芭蕉,芭蕉很烦”。雨打芭蕉是典型的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但凡提到雨中芭蕉莫不生出几缕愁意。但作者在这里从另一种角度再回看这一意象,雨滴频频击打芭蕉,而芭蕉是否愿意成为人人品愁的对象?仿佛给芭蕉重生一股新的生命。

  其中也有梦,“醒来后,你的梦并没有溜走,而是躲在你的皱纹里睡觉去了”。这里的梦并不如烟似幻,可以编制动人的幻境。这个人生梦是那么的真实,它陪着我,寄住在我的皱纹之中。皱纹,梦。梦是那样的轻盈美丽,皱纹是如此的疲软而丑陋,但人生梦也会随着时光流逝褪下鲜艳的衣裙穿上一身皱衫,真实的存在于我们的身体年轮之间。

  作者精心的选用这些意象,并不是延续这些意象的生命,反而将这些意象与现代思维相连接,产生一种对旧有的颠覆,进而成为一种创新。

  最后,我想说的是,不论是对于自我的审查,认识还是给诗歌意象注入新的生命力,我认为《截句》带给我最大的感动莫过于“人生充满痛苦,我们有幸来过”。

  《截句》读后感(四):卖书还是卖纸?

  这本书一共142页。版权页上告诉我,它的字数是60千字。这个蛋扯得有点大吧?我们用小学数学算一下哈,60000除以142,约等于422.5,也就是说,如果这书有60千字的话,那么每一页至少得有422个字。但实际上呢?本书字数最多的一页出现在作者自己写的后记里,在第140页。我闲着没事数了一下,这页一行里最多22个字,一共15行,我们再用小学数学算一下,22乘以15,等于330。也就是说,这一页即使像福克纳那样不歇气儿不加标点也不换行,也就330个字。如果每一页都像这一页这样不歇气儿不换行都写满,330乘以142,等于46860。也就是说,即使是这本书全像字数最多的那一页那样,也不过5万字,出版方说是60千字,简直就是欺骗消费者!就凭这,消费者都够起诉出版社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这本书除了那个“后记”,正文页面恐怕连42个字都没有,更不要说422。每页都只两三行,其实就是一句话分行说。全书如果碰上一个大便干燥家伙一泡屎的工夫肯定读完。嗯,肯定能读完,这书的话语写得非常流畅,一点都不像诗。

  随便来两句哈:“我在梦里吻过的白云/竟然是枕边的臭袜子”,做梦了,亲了,醒了,发现亲的是袜子,就写这么一句,就发了,就出书了,读者就读了,读了大便顺畅了。

  再看这句:“我的女儿十八岁了/我时常以为她是我的外孙女”,这,什么玩意儿?想外甥女想疯了?还是在装老?再翻:“她时常觉得/自己的阴唇/像鬼的舌头”,就这也是诗?纯属污言秽语嘛。

  值得注意的是,我上面引的那些例子,一条例子占一整页。

  就不能把这些“诗”弄到一页去,每两个之间放三两个空行?估计是不能,一可能是作者也没有那么多“诗”,那么整的话也就整不到142页了,40页也就够了,40页咋出书?读者可能愿意,也可能作者也愿意,但出版社怎么出呢?怎么定价呢?又怎么把字数标为60千呢?

  出版社不是卖书,是在卖纸,嗯,如果这纸不是有点硬的话,擦屁股倒是不错,因为一篇纸上也没有几滴油墨。

  《截句》读后感(五):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与顿悟

  “我想脱下影子/影子也想脱下我/我们同时摔倒在地。”用此段截句来形容蒋一谈的《截句》,大概也说得通。从形式与气质而言,截句与诗神似且气味相投。诗不可释,不可译,只可意会,像生命与影子。当生命与影子脱离,就像从截句中剥离意义,注定徒劳无功,不如随性读之,且保留那些模糊诗意的感受。

  截句之“截”是一瞬的截段,简洁、直接、非传统,充满了个性主义,极简的文字排列组合,形成大大的留白。在《截句》中,可以随处捡拾散落的珍珠,随性、简短、诗意,读来欢喜。上一次有类似的阅读感受,大抵是在阅读冰心女士的《繁星春水》之时,就像那样一幅画卷:“繁星闪烁着——深蓝的太空/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沉默中/微光里/他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这是一种静默而美好感觉,与过分明晰、过度阐释的大世界相比,这本书所营造的小世界,走向袪魅的反面怡然自得

  “只有沉默,才能解释沉默。”无言的自然,在碎片化的叙事与抒情中,反而更容易接近生命与灵魂的本质。于是,在蒋一谈的笔下一草一木天空海洋皆染上了浪漫气场。在这里,“雪花飘落的姿态,仿佛一种爱”,“水不在意自己的年龄”,而逍遥的“采梦人”则在“雾中奔跑”、“披草坐卧,心如澡雪”,他渴望遇到同道中人,那个“耕耘海的人”,也能乐居在自己的空间“推窗远望,远山即远古”。山水灵动内心亦变得通透。在诗人的眼中与笔下,世界有一种特别的生命力,在梦幻与真实之中形成了独特张力。世界静默如谜,月亮滑进大海,无声的默片赋予了意义更大的空间与可能性

  蒋一谈的天马行空,并不是一味的浪漫主义,相反,他的截句,在诗意与现实中寻得了幽默的联结方式。他这样写道:“我在梦里吻过的白云,竟然是枕边的臭袜子。”在这层联结中,诗人顺利接上地气,并保持了清醒的头脑。正是如此,面对天空,他亦有了哲思般的感悟:“我离天如此近,我离空那么远。”

  “风吹哪页读哪页,谁也没有永垂不朽。”也许以此来概括《截句》的阅读感受,颇合吾心。

  《截句》读后感(六):“只言片语”里的学问

  说起诗歌,它就像一把雕磨精细匕首,在极为凝练的语句中,被注满高度的情感,往往只是一眼之缘,就让人得以钻心之痛,无需像小说一般拥有任何前奏,亦无需像议论文一样进行精密地论证与总结。只言片语中与内心的契合是如此重要,着实让人着迷。

  蒋一谈历时七年创作的这本诗集《截句》,自是将这种“只言片语”的技术发挥到了极致。它取名于截拳道大师李小龙“精简、直接、非传统性”的思考与行动理念,填补了当代中国短句诗歌写作的空白。用蒋一谈的话来说就是:“截句是一种绝然和坦然,是自我与他我的对视和深谈,是看见别人等于看见自己的微妙体验,是不瞻前、不顾后的词语舍身,是抵达单纯目标后的悄然安眠。”当绝然与坦然化成了诗意的表达,它就变成了一门独特的艺术与学问。

  在这本《截句》中,处处都是这样的“学问”。看似浅浅的几个字,就荡漾开一种无穷无尽的意境。比如“浅水与慢舟,不虚此行”,仿佛一幅山水泼墨图在眼前缓缓展开,比如“尘世落在身上,慢慢变成了僧袍”,那么安静而又朴素的意象,堆砌在一起,转瞬即是一眼万年之变,沧海桑田之感。沉静绵绵,切入肺腑,不由地令人想起泰戈尔的那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蒋一谈的一些诗歌同泰戈尔的诗很是有些相似,清新而又脱离尘世的烟火香气,化意境为字,字字戳心。

  但显然,蒋一谈所能呈现给读者的还有更多。脱离尘世烟火的有之,沾染尘世烟火的亦有之。比如“对大地而言,人类不过是直立行走的粪便而已”,再比如“那几株白玉兰 瞒着邻居开放了”……诸如此类的短句诗倒是不少,让人印象极深的是蒋一谈最后对自己名字的调侃——“蒋一谈,蒋一痰”,当言字旁变成了病字头时,原本所存在的中褒意义顿时带上了某种自嘲的贬义,很有些当今社会流行的“自黑”色彩在内。

  《截句》是一本精巧的小书,初时翻开恐怕会有些失望,苍白的书页里短句横生,又有什么值得解读?但却也是值得在茶余饭后、睡前灯下细细品味的,只言片语中流露出的种种温情,段段思考,皆是一门微妙的学问,不经意间,也许就是触及本心的真实。

  《截句》读后感(七):像雾像雨又像风的截句

  像雾像雨又像风的截句

  ——读将一谈《截句》

  截句是什么?当我们打开蒋一谈这本书,满目即是短小工整的句子,一句,两句,三句,四句皆成诗,那么截句不就是近似俳句格式,又带有现代诗精髓的创作嘛。只因为蒋一谈联想到李小龙的截拳道,而后突发奇想,给自己的文体命名了“截句”。看似自我创造,但仍属于现代诗范畴。来看作者的自我解答:“截句是一种绝然和坦然,是自我与他我的对视和深谈,是看见别人等于看见自己的微妙体验,是不瞻前、不顾后的词语本身,是抵达单纯目标后的悄然安眠……”作者的解释更多从诗的延伸上阐述,与诗的目的性重合。有的诗人认为诗的广义大于语言,而一切解释都将在诗的包裹中,在诗的语言之内。所以截句只能是以其灵秀之气归属于诗之林,这也算是微妙的内部开创。

  蒋一谈首先是一个小说家,他的小说相对于传统小说,独具一方特色,回归到现实意义或寓言启示。《庐山隐士》这种作者自称的超短篇小说集,形式上比短篇小说要显得更精致,似是成人童话,更是意义朦胧的寓言、暗藏玄机的禅意,蒋一谈的新奇就在于对探索的不懈追逐。他曾在访谈里说到:“写作是一个长期的思考和训练,写作状态类似于寺庙里的禅修。禅修的时间可长可短,时间的长短往往决定着心境的澄明程度。顿悟是刹那间的,是一个极短暂的理念点燃,而非一个过程,此后修行者又要开始下一个阶段的精修。”是的,小说和诗歌都需要修行的顿悟,蒋一谈让小说与诗意并存,自是不会落于俗套。写小说同时又能表现出诗意的空间张力,在这方面表现突出的还有朱文,他的短篇系列常常给人惊喜,在现实主义背景扩展下,对小人物的命运和精神进行剖析。

  蒋一谈写小说的同时不忘诗心,积攒顿悟,形成自己的截句。截句的形式短小精悍,似某一刻身心的突然灵动,悠忽闪念,也似带有一丝对文字的游戏嫌疑。微妙的是,它能让人产生思考,进而回溯更广阔的空间;在脑海里回味,似一幅幅立体画面(每首截句都配上插图也是不错的)栩栩如生。

  由虚象转为实景,这也是朦胧诗的主导手法。截句正是具有了朦胧诗的躯壳,才延伸出哲思和禅意。如果再细致归类,截句应该就是属于北岛那一代朦胧诗的范畴,还不属于第三代开拓的那种自由状态。从朦胧诗之后,北岛之后,第三代诗歌开始打破诗歌固有的形式,结合汉语的特性,开辟了现代诗新的探索之路。所以,从更深层面讲,截句还停留在借力“意象”构建延伸空间的手段上,还没有大的开拓性。虽没有超前新意,仍不失为喜好传统现代诗歌的读者所青睐的对象。截句相伴朦胧,自然就有像雾像雨又像风的感觉了。

  蒋一谈的截句基本是现代诗的套路,也少有古典意味,但不管何种形式,抒情的笔调贯穿始终,因为所有的诗都在抒情。“推窗远望/远山即远古”这一句的空间张力体现在两个“远”字的不同释义上,把它们拼接在一起的就是诗意。最体现禅意莫过于这句:尘世落在身上/慢慢变成了僧袍。而“雨打芭蕉/芭蕉很烦”就带了一点调侃,一丝逗萌。“早晨在早衰”更有些玩字眼的趣味了。

  蒋一谈的截句使意象陌生化拼贴组合,显露思辨的力道,再加上作者对文字的操控力,散发出鬼魅的特质。他在未知空间里留下大块空白,留给读者去体会,这就是诗的诱惑。当然,这也是截句的诱惑。

  《截句》读后感(八):所谓截句,更显人生智慧

  所谓截句,更显人生智慧-评《截句》

  文/信实的精灵

  人生,太多的时候需要的是断舍离,需要的是精简后的人生,需要抛开一切不需要的、冗杂的负担,轻松上阵。文字亦是如此,能够用简短的语句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这才是作家真正的智慧。

  蒋一谈老师作为小说家、诗人和出版人,他尤其是以自己的短篇小说出名,比如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伊斯特伍德的雕像》、《鲁迅的胡子》、《赫本啊赫本》、《栖》、《透明》、《庐山隐士》等。当然,他曾经获得过的奖项也都是关于短篇小说的奖项居多,比如林斤澜短篇小说作家奖和蒲松龄短篇小说奖等。

  正如蒋一谈老师一贯简介的风格一样,这本《截句》里面的每一篇都有着蒋老师自己关于人生的思考和智慧,并且他能够用自己简短的语句写下自己心中灵光乍现的一瞬间。

  至于截句的由来,蒋老师给出自己的答案。当年李小龙创办了截拳道,且截拳道作为一种现代武术体系,它的功夫美学追求简洁、直接和非传统性,讲究用最简单的拳法去达到致命的效果(截拳道,指的是不拘于形式,思想上成熟的觉悟,以水为本质而攻击,反击将一切化解于无形。)。所以,他注意到“截”这个词,试着将一句看似很长、很复杂的一句话分开来看,他把自己这些年写下来的随感,称之为“截句”。

  在我看来,我更觉得这应该是非传统意义上的诗歌,但是又是一种诗非诗的文体。正如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它们讲究以打破旧体诗的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尤其是以北岛的《一切》、舒婷的《这也是一切——答北岛的《一切》》、余光中的《乡愁》和《天问》、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席慕蓉的《抉择》、《一棵开花的树》和《前缘》、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而独领风骚。

  另外,截句也不是俳句,截句应该是更加独立的文体。截句相比较于现代诗歌和俳句来说,更具有现代精神和开放姿态。截句似乎更是写得“无所忌惮”,没有任何规章、规律可言,完全就是作者内心的真实表达。

  蒋老师的截句中,有时候可以简单到只有几个字,甚至于连句子都不能称之,比如“雾中奔跑”(关于这句截句我们可以有太多的理解方式。例如:第一种,很直白的理解方式:“我在帝都的雾霾中奔跑”——应对于北京11月份的天气,我们整天都作为人工净化器存在于这个城市当中;也可以理解为“最近正处于抉择的阶段,我彷徨犹豫,我看不清自己前进的方向和目标,所以我在犹如迷雾一样的摸索中前行”等等);也可以是一句很完整的话,然而却可以让我回味良久。比如,“若有来生 我愿做一名采梦人”;这句话暗含的意味似乎也可以用更多种的解释方式。

  蒋一谈老师打破这些传统写作的方式,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正如他自己所言,历时七年的时间,他写了一千三百多首截句,首先选出三百首,已经耗费很多时间,之后又筛选出来现在的一百多首,所以它们堪为至宝。

  美中不足的是,他的截句过于简单,我们甚至于编辑们都不能单单凭借字面的意义就去解读进而为它们分门别类。另外,关于同一首截句,不能心境的人能够读出来不同的味道,所以不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进行肆意阐述。这就导致目前我们看到的这本书里面没有目录,没有章节,没有主题,有的只是他的截句的顺序编排。

  生命中的美好时刻或者悲伤时刻,用截句这样的方式去记录,不失为一种智慧的方式。期待着蒋一谈老师更多的作品出炉,如若可以,加上简单几句话说明这句截句的灵感来源,再好不过。

  :作品虽有限,但均为原创。如需转载或者另作他用,请豆邮或664591856@qq.com联系本人。谢谢您的尊重~

  《截句》读后感(九):回忆

  《截句》是作者蒋一谈用了7年的时间创作完成的,他用短短的几个句子讲述着我们普通人的生活。

  本书以诗歌、短句的形式呈现,内容涉及人的个性、面对生活的心情,对婚姻、对爱情的看法,还有小动物在我们中产生的微妙关系。虽然句子很短,但是不乏说出了尘世间的真理,生活的无奈以及自我的调节。

  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笔者曾六次写关于孤独的话题,他展现了一个孤独人的心理,骄傲、空虚、无助。孤独的人其实很需要别人的关心、陪伴,可是因为他们内心的骄傲,却离人越来越远。这正如作者写道的,“干涸的河流,紧紧抓住这条木船:请不要离开我”。虽然我们生活在喧嚣繁华的大都市之中,娱乐丰富,可是内心的孤独却难以掩盖,尤其是单身的人。不禁想起美国的好友,她一个人在美国留学6年,虽然天天都有她的美照,可是当与她聊天时,就会发现她内心的孤独,她想念家人,每晚她都会喝一杯红酒来缓解她的失眠。有时候,我好想去看她,在那大洋彼岸给她温暖,可是事实是不能实现的,我只能尽量有时间的时候多陪陪她,多多聊天,让她可以安心。人虽然孤独,但是生活还是要照样过,“鸟群飞走,留下河,留下岸,留下今年的日常生活。

  同时,在书中有八次雪的描写。相信笔者很喜欢雪天,他在雪中得到过快乐,为雪花的飘落而懊恼,看到大雪,他想念家。他说,“雪花飘落的姿态,仿佛一种爱”,我同意这种观点,雪花是冬天的舞者,它带来了欢乐,孩子们在雪中蹦蹦跳跳,大人们为孩子们堆雪人,在这些过程中,增加了友情与亲情,甚至爱情。而在外打工的人们,看到了雪,就意味着年要来临了,他们高兴,终于要回家了,回去看望父母,看望亲儿。雪天也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记忆中,初中时的同桌是个非常内向胆小的男孩,吃亏也不会吱声,往往一笑而之,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暴雪天竟然推着我的自行车走了两站地。大约2000的秋天突降暴雪,雪深已经没过了脚脖,我一愁莫展望着白色的天,骑不了车,我同桌看看了我说,“帮你推,一起走吧”。我当时真的很惊讶,这么大的雪,你帮我推?结果他真的帮我推车到家,而当晚我的耳朵就变成猪八戒一样大,本想第二天好好感谢,可是他笑话了我一天,感谢的话再也没说出口,这件事就悄然而过了。对于我来说,每年的雪天我都会记起这件事,它是最美好的青春记忆。

  作者说,“《截句》是一种绝然和坦然,是自我与他我的对视和深谈,是抵达单纯目标后的悄然安眠”,而在我眼中的截句是坦然面对生活,回忆过去。

  《截句》读后感(十):我还未遇到喜欢的伞

  第一次翻开蒋一谈的《截句》时,被这书的排版、装帧惊到了,因为每一页都是寥寥几字,剩下的全部是空白。我不禁有些失望,难道这是一本为了出书而出的拙作吗?这算什么书呢?四五个字,十来个字就占了一页,整本书都不过几百字,但我又有些好奇,这个几个究竟能写出什么呢?

  待到翻阅后,却又真的被这些短小的句子迷住了,它或许不能被称之为诗,但却与诗一样,有情感有想象,有节奏有韵律,它把意境描画出来,却又没有过多的语言铺陈,个中情怀都交给读者自己体会,真真是“石不能言最可人”。

  “孤独

  一种骄傲”

  这整本《截句》中,似乎每一句都在解读孤独,但这孤独又不只是落寞的,更是骄傲的、坚韧的,心怀浪漫与温情的。

  “今晚哭泣的时候 她让眼泪滴在制冰盒里 她不想辜负自己的眼泪”每一滴眼泪都不可白流,每一分辛苦也不能白白承受,这是一种隐忍的坚强,对孤独与生活的反抗。

  “我时常被雨淋透 我还未遇到喜欢的伞”,多么骄傲的一句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但是这其中却也暗含了作者的无奈,那喜欢的伞,是多么的可遇不可求啊。

  “雪花飘落的姿态 仿佛一种爱”,这是浪漫的孤独,雪落很美,但每一片都只能独自飘落。

  “那几株白玉兰 瞒着邻居开放了”,哪里需要瞒着,不过是无人在意而已。但是,花有花的使命,无论你看还是不看我,我都要盛开,越是无人欣赏,便越要开的鲜艳。

  “遇见鹅毛大雪 我便回到故乡”,思乡之情,大概每一个远离故乡的人都会有,但离乡越久,思念之情越甚,却也越发明白那久违的故乡是不能再回去的,因为纵使空间上可以回去,时间上却回不去,故乡如今也早已人非物也非了。

  他的截句中,有对人生的悲观与无奈,“深秋的长椅 半开的棺木”读来竟让人觉得心声寒意,“我在梦里吻过的白云 竟然是枕边的臭袜子”,梦想与现实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两极,梦想是在残酷现实中支撑我们继续前行的光亮,而现实则是我们追求梦想时必须一步一步踏过的土地。

  “夏末初始,夏天开始了 夏末秋初 夏天过去了”结束是开始,而开始又何尝不是另一个结束。

  “雨滴在天上跑步 谁累了谁掉下去”这句话让我想到了那个在悬崖峭壁上攀爬的人,如果不努力向上爬就要落入万丈深渊粉身碎骨,而努力攀爬虽然辛苦还可能伤痕累累,但还有登顶的可能。

  于我个人而言,对这本书甚是喜欢,它很美,有些话发人深省,但也不觉得可以把它上升到何种文学高度,就如某些类型小说一样,符合一些人的兴趣,但也不能说有多高的研究价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截句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