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重说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重说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10篇

2022-04-05 03:33: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重说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10篇

  《重说中国近代史》是一本由张鸣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3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一):破除所谓“政治课式”近代史

  张鸣老师批评现在的学校历史教育“不是当成历史课开的,而是按政治课开的,即使在历史系也是如此,这种课的主要目的是想给大家灌输一种世界观,一种意识形态。所以它其实是一个观念史。所谓史实,是被要求服从某种观念的…”在当下中国,这种观念是什么不言自明。张鸣老师在这本书里所做的工作,就是破除这种教育桎枯,让政治的归政治,历史的归历史。

  书中撷取一处来说明:讲到义和团,张鸣老师说“我们过去研究义和团,研究农民起义时,总有一种不好的导向,就是一种机械的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这就是在阶级论先行下导出的狭隘史观。那么该如何正确地认识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呢,张鸣老师接着说:“我们不能轻视人民的力量,但是,人民的力量要想被整合和发挥出来,必须要通过一系列的机制,靠义和团这样的低效能组织是没戏的”;那么群众运动如何能推动历史前进呢,张鸣老师举了两个例子:“每次农民起义能够成事,一般都是由于有地方精英的加入,比如太平天国起义;而武装群体之所以能够成事,在于这一群体中有熟练的武装人员的加入,比如明末陕北的起义,就是因为裹挟了大量劲悍的边军戍卒”——不再局限于粗暴的阶级划分论和狭隘的群众决定论,我们看历史就能更加明智通透。

  《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二):理清了近代史的脉络

  我之前也看过不少近代史的著作,但是很少有将近代史的逻辑脉络理清楚的,大多只是从某一个点切入然后进行长篇的论述,对于想要了解完整的近代史发展脉络的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但是张鸣的这本《重说中国近代史》却不一样,他完全是以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为线索,从鸦片战争开始写起,一直写到五四运动,他对这本书中的每一个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全面的阐释。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文中写到鸦片战争。一般写鸦片战争都是从林则徐禁烟开始写的,但是张鸣却不一样,他从乾隆时候的马嘎尔尼访华开始写起,讲到英国对中国强烈的商业上的需求,而中国却始终保持着闭关锁国的政策,再到中国对英国贸易上的出超,由此而引发的鸦片交易。这就是整个鸦片战争的背景。之后,才有了林则徐的禁烟,以及更后来的鸦片战争。

  这种对一个事件前因后果的论述可以令我们在最大程度上了解一个历史事件,这点是教科书和很多近代史的著作所做不到的。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更直接的好处呢?我觉得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让那些对近代史不是很清楚,或者一无所知的人,立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点对于学生而言是更加重要的。

  《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三):历史到底是什么?

  《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四):中国如何真正走出近代

  当我看到书封面上那句“中国如何真正走出近代?”的文案时,我的内心一下子被戳中了,立刻买下了这本书。

  大概是在三年前,我和孩子在镇上逛街,突然前面的人群就停住了,隐隐约约听到有人喊:“抵制日货……”之类的口号,身边的人群一阵涌动,后背被人用力推了一把,我心中害怕,赶紧将孩子护在怀里,小跑着退到路边。之后,形势的发展越发激烈,有人甚至当街打砸日货,我那时心中是很惶恐的,看着身边孩子呆呆注视的目光,不知道该怎么和孩子解释。

  当时内心就想,怎么都21世纪了,还发生这样的事情呢?之后一直怀着这样的困惑,直到看了张鸣的这本书。

  其实只要看了这本书你就会发现,现在发生的这些事情其实近代都曾经发生过,无论是民间的排外情绪、还是盲目地相信迷信,这些都不是现在才有的,所有一切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近代。记得张鸣的《重说中国近代史》中就提到,之所以爆发义和团,就是因为晚清以来民间强烈的排外情绪,最终酿成的恶果是什么呢?就是自以为神灵附体的义和团,冲进了大使馆,杀了列强的使节,最后惹怒了列强,发生了八国联军的共同侵华,而这些之前张牙舞爪的义和团,此刻却一点儿用都没有,只能落荒而逃。

  将历史与现实对照,我们会发现一种奇特的熟悉感,似乎过去曾经发生的事件正在不断重演,但可惜的是很多国人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原因当然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对近代历史的认知是存在问题的,从小受到的教育使得我们对历史的认知产生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偏差,反抗与革命的历史观让我们变得更容易愤怒与仇恨。张鸣的这本书,意义就在改变这种错误的认识,重新将近代史的真实面貌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因为只有真正冷静地去审视这段过去的历史,我们才能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这种反思历史的意识应该是从小就树立起来的,所以,我很干脆地把这本《重说中国近代史》送给了我的孩子,以作为其15岁的生日礼物。

  《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五):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历史

  在考试周前这个星期,既要考试又要上课期间,看这本书着实是需要巨大的勇气……对于书中并不是所有的观点都赞同,但是这本书可以给人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思考。

  很喜欢书中的这样一句话“历史无非是过去发生的人事,凡诸种种,跟今天的事情一样,大抵都会找出其中的因果链条”,大概这就是我们需要学习历史的原因吧,尽管有时候,有些教材等描写确实比较枯燥。但是,因为有历史,人和事之间才有了维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才有了属于自己的不一样的那段经历。一段历史,无论是用来纪念还是缅怀,还是一种羞耻,总有它存在的意义。

  对于书中有些部分,例如书中对大学的历史课的评价,认为其是政治课,大概作者的个人看法过于强烈,作者认为教科书里面的近代史,其实是观念史。个人认为,历史事件本身的“既成事实”的部分都是确定性的,那些历史时间、地点、参与人物,只要这个事件发生了,那么这些就是无法更改的。然而,一个历史事件背后的意义则是需要岁月去沉淀和检验的。而历史的编纂既然是需要由人来完成的,那么每一个编者或作者必然有自己的立场。在写出的无论是历史教材还是其他的历史类书籍,不会是完全纯粹的。再者政治和历史本身就是分不开的,而就中国近代史而言,更是国与国之间弱肉强食的写照。

  我们看历史,无非就是从一个历史事件中能够学到些什么,迸发出一些不同的观点。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人们因为立场不同、生活经历不同等都会产生不同的评价。这就像每个人都拿着不同的标准去衡量历史,但是这些都不妨碍历史就那样真是地存在过。一段历史带给那些参与者,经历者和后人都必然有着不一样的感受,或许,这也是历史本身存在的意义。

  以上是个人因这本书产生的一些对于看待历史的看法。无论是对待历史还是其他,每个人看待的角度都会不一样,这本书或许能给大家带来一个不一样的视角。

  《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六):《重说中国近代史》中那些不一样的历史人物

  近代史上对一些人物的评价,在我们所受到的教育中,其实都是固定的,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脱离这种传统的叙述模式。

  这么多历史人物,他们似乎都被戴上了脸谱,每一个人的形象都是千篇一律的,但是张鸣在书中会告诉你,你所了解的这些人物,其实有着与传统历史叙述截然不同的另一面。袁世凯其实是非常有能力的一个人,他之所以称帝,是为了增强自己的权威,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欲,他只是想要让手下的人听话;而慈禧,她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但是她往往将对权力的渴望置于国家之上。历史人物不应该被脸谱化,他们是非常复杂的,这一点,这本《重说中国近代史》表现得很出色!

  这本书将我原先对于近代史的认知彻底颠覆了,每一个人物都鲜活了起来,而不再仅是教科书上干巴巴的文字。

  《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七):重新认识中国近代史

  全书读来非常流畅,引人入胜,真的比小说还要好看。

  接着又了解了太平天国起义的前因后果,同历史教科书上介绍的差距有些大。整个过程就是洪秀全是个读书人,考试不中伤了自尊,想通过外教自己成立宗教赚回尊严,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发展成了起义组织,第一次看到“降神附体”是怎么回事。中学课本中讲到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说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balabala一大堆好处,而这本书却说这俩政策和制度对于社会进步根本没有任何推进作用,该相信哪个我也不清楚。因此最好是能附带上两个政策的代表性内容,才对提出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书中对于戊戌变法的讲解和之前看过的罗辑思维中说的一样,康有为当时只是一个进士,皇帝召见只是例行公事,而梁启超是广东人,当时只会说粤语,光绪压根也听不懂他讲的是什么,更不会有多深层次的交流了。康梁二人之所以说和皇帝聊了两个小时,估计是以此来做噱头,使得更多变革的文人士大夫聚拢在自己身边。

  而义和团则和小孩子过家家似的,一个想评血肉之躯阻挡工业革命的欧洲国家的枪炮,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惨败。义和团失败后签订了辛丑条约,赔偿各国总共四亿五千万两白银,这个我们大家都知道,但历史课本中对于新教教会帮助中国的部分却只字不提,或许是为了激发青少年们的爱国热情吧,但对于了解国家的真正历史是无义的。这本书对于这些教科书中没有提到的知识给予了补充,值得为这本书点赞。

  五四运动的起因也和教科书中讲得不太一样,与北洋政府的合裂相联系,了解了北洋政府是为何分崩离析的。就像作者在书最后说的那样,五四运动的确是一场很重要的运动,它的意义和价值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挖掘。

  其实很多历史事件结束后都要总结经验教训,如果这件事情没有一个合理且道德的理由的话,那么就需要找替罪羊了。而且历史上的学生或者农民运动也存在着被别有用心的人操纵的可能性,利用民众的善良和爱国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行为是会被所有人唾弃的。

  想要将历史研究明白透彻,首要的问题就是研究者生活的时代是自由平等的。近两年来看过不少为曾经定义为昏君灾臣的历史人物们翻案的,如隋炀帝、李斯、以及本书中的李鸿章,他们都是一时的能臣雄君,而历史的书写者却只书其害而不表其功,这对整个中国历史的传播是很不利的,期待作者能挖掘出很多真实的历史呈现给我们,让我们真正了解历史,传播历史文明。

  《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八):抛开教科书,重新审视近代史

  我们大多数人的近代史知识都是从教科书中来的,正如张鸣在此书的导论中所说的那样,虽然我们一再地贬低教科书中那些教条化的历史知识,但是当我们在和他人聊天时,依然不自觉地使用这些知识,这显然并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只能说明我们获取近代史知识的途径是非常匮乏的。

  这本《重说中国近代史》从很大程度上瓦解了教科书的教条,为我们重新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近代史领域,很多观点都是非常具有启发性的。

  比较典型的是张鸣在本书中对于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的论述。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其实对清末新政的了解都是片面而零碎的,“皇族内阁”、“预备立宪”、“五大臣出国”等等,很多认识都是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而张鸣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将教科书中没有讲到,或者有意略过的东西给补全了,并得出了一个与教科书不同的结论。清末新政为何失败?很大的原因其实是皇族的收权,在太平天国之后,清朝的权力格局其实已经变成了外重内轻,地方督抚的势力十分强大,而皇族却在此时将所有的权力都收归己有,大清的江山本来就是靠着汉人督抚在撑着,这时一下子将大清的顶梁柱给拆了,大清也就垮了。虽然如此,张鸣却对新政本身抱持着乐观的态度,认为清朝的新政如果继续下去,很有可能中国能走上英国那样君主立宪的道路。姑且不论其观点是不是正确,但是这种思路我觉得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众多新鲜的观点加上精彩的论述、晓畅的语言,张鸣的这本《重说中国近代史》的确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推荐给所有想要更深入地了解近代史的读者。

  《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九):不一样的历史

  《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十):重新审视

  我喜欢历史,但一直无法认真去读中国的近代史。跟大多数人一样我一直认为这段历史是我们的屈辱史,每每去读总是满腔愤恨。就如作者所说的“怨妇”心态。把所有的错,所有的恨都推给西方国家,从没好好的去审视自己内部矛盾。张鸣老师字字珠玑,让人叹绝。

  看完这本书,让这段历史变得生动、复杂颠覆了我所了解的一切。它和我记忆中古板截然不同。教科书上永远是非分明。然而人没有绝对好与坏,哪能用一句话就能评价。这本书还原了这段扭曲的历史,让我重新审视了这段历史。正如张鸣老师说的”如果我们不知道或者完全无视这个过程,就很难在历史长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很难安放好自己的位置,在世界格局中也定位不好自己的位置。”

  在书中我了解到完全不同形象的历史人物,重新审视了我自以为很熟悉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这段历史,看到了在这时期中每个人所扮演的各种嘴脸,打破了我所认识的表面现象,深入探索审视了这段历史。孰是孰非,谁说的清呢!

  这本书以时间为轴客观评价了中国近代史,不像教科书书上着重抨击,似乎在那段历史中没有任何可取之处。我喜欢它的客观,它完整的为我展示了一切,好的,坏的剩下的自己去思考。没有强加给我观念,它说事实,我来评判。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看法总不一样,但不妨碍我们去探索审视事实真相。教科书给我们太多框架,导致我们无法真正了解事实背后的真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