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皮囊》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皮囊》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6-15 21:02: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皮囊》经典读后感10篇

  《皮囊》是一本由蔡崇达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皮囊》读后感(一):她不只是一个小镇姑娘

  看到张美丽那一章想着小镇严苛一面世世代代遵循的原则,装在所有人心里面,投射在时时刻刻的行动中。在写文展的那篇中,那个对未来彷徨少年怀疑日子不停地流淌并没有什么意义,不知道每星期都要去向长辈请安有什么意义,不知道每天要按时吃饭喝水睡觉有什么意义,这是逝去的前人告诉我们成为一个规律完整的人必由之路。张美丽在爱情面前打破了规则严重错误,不受原谅,在嫁给那个当初爱上的人之后又离婚了,回到小镇掀起一股纸迷金醉的风潮,镇上的人更添鄙夷。

  比起她的勇敢骨子里面那股不服输的倔强让人难忘。回到小镇是依恋么?没有人在等她回家。她想改变这种束缚证明自己没有过错不应该遭受全部人的厌弃,用一种张扬的方式个人对抗群体,她也只能陷在沙发中品尝其中的苦涩压力。我想她心中有一股倔气支撑她一条路走到黑,就像书中母亲执意要建一栋房子一样,她要拆掉小镇的偏见,这比建房子要难的多,不幸得多,终究通过死来结束坚持。倔强不知道来自于爱情,还是未嫁前的遭遇,还是长久积压在心中的郁郁不平

  她是小镇姑娘,却有一颗倔强的心,和一份对被温柔对待渴望,而小镇给不了她。

  《皮囊》读后感(二):皮囊这假象

  不想说这本书写的多好,至少这是一本我正需要的书,在这世上活的辛苦的人远比没吃过苦的人多,所以我相信这本书受众面还是很大的,作者描述的很多场景看似很平静,但我能感受到他在面对这些事时内心巨大波动,这更多的是在剖析自己的回忆啊!作者是在和看书的人谈心。

  不一定谁都懂,但懂的一定会支持。因为它写出了很多人无法面对的自己,很多心酸却是很多人都经历过的,看的过程中有种如释重负感觉,因为这世上原来有人经历过如我这般苦难,我在和作者一起剖析自己,也减压了自己背负的重担,这世界有人懂就很知足,我希望做作者精神世界坚强后盾

  我喜欢这样的写作喜欢这样的作者,喜欢这不完美结局

  《皮囊》读后感(三):我找到了自己的家乡

  正如作者在结尾处写到的,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看完《皮囊》,于我,找到了自己的家乡。

  生长在福州。十一岁时随父母部队转业回到了姥爷定居的江西小城。十七岁时离开去了北京读大学,一度我以为这辈子我都将留在那里。二十一岁来到悉尼读研,不想一待就是九年。每每被人问到是哪里人,我自己都很困惑。部队长大的孩子不会任何方言,一口算是标准普通话,说是福州人总被质疑,久了我也觉得自己不是福州人了。江西对于我不过是一个生活了六年、父母现居的地方。由于爸爸关系我总是出于对爷爷奶奶那边的亲人特别亲近,也认同他们说我是“陕西的娃”,虽然从小到大我在陕西的日子加起来不过一百多日;所以我总是说我自己是陕西人,用祖籍来定义我自己。

  然而看完这本书,我知道自己终究是个福州人,虽然身上流淌的并不是福州人的血。然而抚育我的,是西山的土,闽江的水。我一直认为小时候最开心时光之一,便是爸爸骑着自行车,周末带着我和笨重电子琴,冲下部队大院的斜坡,越过乡村小路飞扬的尘土,穿过跨越闽江的一座桥,去到城里的少年宫学琴。每次回国若是夏季,我定是要在超市看看有没有卖那种青青的小芒果,那是记忆里在部队大院里随便捡根长木棍打下来的水果味道。至今最喜欢的花还是百合,是一次爸爸妈妈带我去鼓山玩的时候无意发掘的满山野百合惊艳到我的花的香气

  今年去了趟厦门。我知道离福州,不过是几个小时距离。想了无数次要不要回去看看。但是最终对自己说,算了。小时候生活的部队大院可能已经进不去了。父母早不在那里生活了。儿时的玩伴也很少联系了。最重要的是,我怕它不再是我记忆里的那个样子了。近乡情怯。近乡情怯。我终于知道这种滋味了。其实我心里一直知道的,我心里一直有一个遗憾,就是我的家乡,始终回不去了。但好在它终究是在的。

  这本《皮囊》,喜欢的人很多,骂的也不少。作者笔下的那个闽南小镇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究竟是真实还是虚拟的,我并无心探究。它帮我找到了家乡,这就足够了。让每个人无限接近自己最柔软又最坚毅的内心,这就是书籍力量

  《皮囊》读后感(四):读《皮囊》

  在没有看完一本很感兴趣的书之前不要去搜这个作者 对于我这个外貌协会必要的。看完皮囊 感慨颇多,作者并不是一个年迈的老者 但是经历的生活一直艰难困苦 或许这样的生活才能代表大多数草根人士身体疾病 精神疾病 而作者在身边经历着这一切的时候 自己是一个匆匆看客 不是不想去了解改变 而是没有过多精力,因为要把这些精力放在治疗父亲的疾病的赚钱上

  看更多的别人的故事也许能够使自己对生命理解深刻 更懂得理解和尊重的意义 正如书里说的作者本人一直以一种旅客心态看着窗外的人以及他们迎面而来的生活 这种游客心态是一种轻松快意美好的 可以成为风景 尽管对当事者来说是惊心动魄的 可是更希望自己不止理解这种肤浅的快意 可以更多的去体会当事人的心情

  因为看了这写故事 和这些故事里的人 感觉更能理解苦难 和面对苦难的无助开始看到的时候 作者以一种极尽淡漠眼光来看待父亲 母亲 和自己的内心活动 感觉到的是其实人与人的个体是非常有差异的 但是作者并没有因为这种差异而推卸责任 一直在完成父亲母亲的心愿

  今早突然有一种很奇怪想法 关于外婆妈妈 想的是:我不能因为她们想让我怎样而限制我的自由,我不管想要如何孝顺 首先要考虑的仍然是我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 想做什么事情 想去什么地方 因为 生命是延续的呀,人类需要发展 而她们在这么多年的日子里应该一直是习惯了没有我的生活 我不必过多担忧

  世界真的会给理想主义者让路吗?深知自己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相比起用看似很现实社会的想法来武装自己不愿意承认现实朋友 我可能也许更俗气 在俗气的生活中有一点脑袋里理想的萌芽 就是每天埋头苦干啊然后想想努力终究是朝哪个方向?长辈们朋友们都怀揣着善意的希望提出的一个个建议,但是实际自己的生活自己来过,发现自己每看一本书都带有极强的目的性 想通过书本获得更多的对自己 对人类的了解或者提升自己对生命的感知能力 也许每个人的阅读角度都是不一样的吧

  人类为什么要追求所谓的高级生活?生活本身高不高级 不比较是无法感知的 就像那个何不食乎肉糜的皇帝没有经历过困苦老百姓的生活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是养尊处优的 只有在底层的人经历的不公越多越想要改变生活的环境公民应该普及教育应该是本科教育 在此之前的素质教育可能是称不上素质教育的 看着工业园里面一拨又一拨十七八岁的车间工从我小时候开始就是这样到我十七八岁还是这样 这里的人经历着同样的在工业园流水线生产 然后和隔壁车间的和自己来自同一个地方某个电焊工小伙子恋爱 结婚 生孩子 然后慌慌张张地教导孩子

  但是世界也需要多种多样 只是我自己的视野狭隘生活太单调 圈子太小才不知道别人的生活 会对别人的生活经历感到惊讶

  人生独立的 比强制义务更能让人接受的是情感立场,生在没有一个人可以强迫另一个人去做不心甘的事情的社会真好 而同时这样 独立也显得更有意义 因为依赖靠不住的 但是并不是说不能依赖就是没有爱 是不能用爱去绑架强行依赖 而愿望一旦没有实现就觉得自己被世界抛弃 爱你的人一直是有的

  我对世界有十万个为什么 最喜欢的东西还是中文

  《皮囊》读后感(五):《皮囊》梦想原来是卑微执着

  已经很久没有披着被子,在台灯昏暗的光下仍然想要执着地读完一本书。

  《皮囊》,人的皮囊是给人用的,不是给人供着的。现在的社会,人们奉行看脸的主义,不过这个主义并不是无风而生,人类在解决物质上的需求必然有着不理宣泄的力量,人们转而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只是这种享受不是诗歌,不是正义,不是理想,我没有资格评判这种肤浅的主义,因为我本是一个俗人芸芸众生中跟别人毫无差别的人。

  我自知逃不出俗人的桎梏,那么便只能偶尔酌酒一杯,借着微醺,灵魂出窍,偷做一会圣人,也能自嘲自己一番,随后酒醒,便继续在欲望沼泽泥潭挣扎

  当我读到“梦想原来是卑微的执着”的时候,突然仿佛被醍醐灌顶,那么多年以来,人们高举着梦想的旗帜颓废中寻找希望,仿佛一句梦想就能登顶人生的巅峰。知道读到这句话才知道,梦想,其实是最不值钱渺小,它一直被慵懒的人们冠以希望的名义,人们总以为有了梦想就有了一切,可是现实中真的是这样吗。其实读到这句话时,我一直不明白作者想要强调的是执着还是卑微?可是思索及今,以我不成熟人生观理解,我认为所有的执着都是卑微的,因为没有人拥有一步登天的能力,每个人的执着都是渺小而卑微的沙粒,慢慢积攒成一望无垠沙漠,所以这才是梦想吧,梦想是卑微累积成的。这只是我肤浅而且幼稚的理解,我没有作者的经历,达不到他的深度,所以只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作者在最后说,他写书的目的是要记住每一个他珍爱的人,每一个他想要了解的人,我学会了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母亲看我的眼神,那种离别在即的不舍,九个月的分别,我把自己放在母亲的位置,这即将到来的深沉思念竟然压得我呼吸不畅,母亲该如何面对长征漫长而久远的岁月……我不知道,因为我不想知道,我在逃避着现实,我怕自己没有母亲的坚强,承受不了如此绵延的思念。

  人们都有一副皮囊,人们的皮囊各色各样

  《皮囊》读后感(六):认心,认人。

  如果皮囊朽坏,我们还剩下什么?

  好吧,你告诉我,还有灵魂。

  有吗?

  有的吧。

  可是,那脱去了皮囊的灵魂啊,他们在忙什么?下地狱或者上天堂或在荒野上游荡?我读古人的记叙,总觉得,那些孤魂野鬼,它们所渴望的,不过是转世为人,再得一具皮囊。

  温暖的、逸乐的、疼痛的、脆弱的、可耻的皮囊。

  蔡崇达写了一本书,是伤心的、伤痕累累的心。

  但伤痕累累的心是好的,流泪,流血,结了痂,留下疤痕,然后依然敏感着,让每一次疼痛和跳动都如同初心,这是好的。

  除非死心,除非让心睡去。怀着死掉的,睡着不醒的心,皮囊就仅仅是皮囊。

  皮囊可以不相信心,可以把心忘掉。但一颗活着、醒着、亮着的心无法拒绝皮囊,皮囊标志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在值得过,也许就因为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唤着人的挣扎、愤怒、斗争、意志、欲望和梦想。

  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也把灵魂叫做心,永远贪婪这个皮囊。也就是没有哪一个人真的向往过冰冷的天堂、哪一个不是希望回到人世,希望把经过的再过一遍。

  不管这具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

  这颗心很多时候是睡去了,有时醒来。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

  荒野中就有了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和人由此辨认。

  西方之巫说:认识你自己。认识你自己就必须认识你的他人。在生活中,行动中遭遇的人,认识他们,照亮他们,由此你就知道自己是谁。这就是苏珊·桑塔格所说的人的世界。人必须在人的世界里求取意义。

  人生的旅途,是一条漫长的成长之路,不管你是过目不忘,还是转眼烟云,眼前再清晰的路,后来都有可能发现,那时不过是一叶障目

  聪慧理智如作者蔡崇达,看似把路走得那么好,也曾不自觉逃避过现实,隐藏过自己,恍恍惚惚一路往前冲!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正如蔡崇达对待人生的态度,基本不去考虑太长远的事情,很多事情想大了会压得自己难受,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好一点点事情,然后期待,这么一点点事,或许哪一天可以累积成一个不错景观,至少是自己喜欢的景观。

  对待路痴问题,也可以如此,如同海在作者的世界里,既然藏不住,也圈不住,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去寻找和它的相处方式。显而易见,我很幸运,我已经找到了和这问题最好的相处方式,而这个完美处理方式,是在蔡崇达的指导下发现的。

  都说好的文字能带给人两种感受,一口气读完或者舍不得读完。而我,在书店书架上,相中了《皮囊》之后,既想一口气读完,又舍不得读完,在两天时间间隙里,总算读完了,没有猪八戒吃人参果的不知味,亦没有来不及未读完的惋惜,刚刚好,所有的美好皆收入囊中!

  《皮囊》就是作者以自己人生几个时期的故事,引申到生活态度。父亲的生病、母亲的爱情、年幼的伙伴、自己内心挣扎、大学期间的事情,节选的都是影响很深的事情,而作者有自己想法,认准自己目标并实施规划,保持自己的节奏,不被皮囊以外的事情所带偏。评论家李敬泽在这本书的推荐语里说:“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我们也都该给自己一些清醒的时刻,让自己从纷扰的尘世中暂时释放出来,看清自己,放松自己的情绪。

  翻开这本书,作者始终围绕自己周边熟悉亲密的人展开:倔强的瘫痪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坚持爱情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世界”和“理想”而遭受沉重打击的厚朴......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透过蔡崇达的眼睛,仿佛能领阅到了特有的闽赣小镇风情,那里的人如同你我身边熟知的人,发生着你我熟知的故事。透过作者的文笔,我看到他眼里的“他人”,也看到了别样的人生。

  他的童年那么艰难,却依然走出了康庄大道;成长的路那么长远曲折,他却走得那么简洁有效;他故事那么精彩,却也真实的如同我们自己!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很多时候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工作到深夜,但是有几个人会因为这样的辛苦付出而快乐?有几个人能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自己想做的,成为自己想成为的,学自己想学的。假如喜欢看书,就一本一本的读,想写字就写,没有限制,就像每个人的人生一样不设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找到自己想要的就足矣。把生活过在自己心上,而不是别人的嘴上,这一副皮囊只是为了让你的灵魂更丰富和深刻。

  《皮囊》读后感(七):皮囊有心

  很多人在说,《皮囊》是一个重度直男癌患者兼小镇凤凰男飞黄腾达后骄矜的无病呻吟,有太多雕琢的、捏造的、狭隘的痕迹,难以下咽,对不起韩寒刘德华齐齐鼎力推荐的阵仗。

  有些不可置信,但又仿佛可以理解。许是自来水铺天盖地的好评过度堆砌了期许,让部分知乎豆瓣上饱览群书的才子佳人失望下痛批蔡崇达“用写特稿的模式写书做秀”;又许是那些怒骂蔡崇达“思想贫瘠,文字贫乏”的书友本来就是厚朴般愤世嫉俗、渴望特立独行之人,才会在草草阅读一章后就给他贴上“loser”的标签。

  《皮囊》的确不是利刃,没有开天辟地惊世骇俗的孤勇,只像是击打在棉花上榔头,没有清脆的迸裂、唯有一圈圈震荡开的余音,有些钝、不太痛,有些重、不太沉。

  它的朴实里带着心机,平静里夹着波澜,无畏下藏着私利,狂热下掩着悲鸣。它没有厚重到字字心酸,却也不是轻松愉悦的语调;生离死别不曾大动干戈,求神问卜不曾羞于启齿;克制的泪水与愤怒,并同所谓嫉妒、艳羡一起呈在桌面,娓娓叙述着有关泉州的温情、残酷与现实。

  是的,《皮囊》是现实的。

  没有中国传统式的大团圆,没人能有一帆风顺的生活。疾病、流言、财政赤字、孤僻成瘾、格格不入……没人能够善终。

  但依旧要朝着善终努力。

  网评里都说蔡崇达冷眼旁观着昔日呼风唤雨的旧人归于平庸,自己却卖弄着自己算得上优渥的生活。但我却觉得他自己大概是不爱这样的日子的。

  他也想做阿小,做厚朴,做文展,可他不能。只因不计后果的肆意妄为是少年心性,成人的世界却是胜者为王,要立足北京,要改变生活,就不得不学着平静漠然、虚与委蛇。生活变幻千万苦难,不得不将自己打磨削去,多么不情愿,多么无奈。

  但依旧还是要咬咬牙坚持的。

  「他以为他现在到达的,是整个世界的入口;他以为再走进去,就是无限宽广的可能。」

  也许做自己是对的。

  也许皮囊真的不是用来用的。

  可不走走看,谁知道呢。

  《皮囊》读后感(八):哭倒没哭

  花了三天时间看完这本书,作者写故事时用词强而有力。

  可能因为我在读高中,经历还远远不及作者那样丰富,有几篇文章没有产生共鸣,比如阿太、Hpoe、张美丽和母亲坚决要建房子,即使看了也很难体会作者的感受。但是阿小和文展倒是给我很大感触,每个人都有儿时的伙伴,可能是一群也可能是一个,但是从小玩到大的我没有,更小时候的我只要觉得不欺负我,可以跟我一起欺负别家的孩子就可以是小伙伴,再长大点,我就不会继续和儿时的小伙伴玩在一起了,即使偶尔见面也是尴尬的一笑,打个招呼,问候一下,然后他就成了我生活中的匆匆过客,我们今后的生活也许也各不相同。而文展倒是像父母口中的邻居家的小孩,他聪明,他优秀,他能干,让我要多向他学习,但是我们一起长大后却发现他不如我了,为什么?我也想不清楚。只是心中会暗暗地感到庆幸我没给父母丢脸,我在想或许我也是别人父母口中的邻居家的孩子。

  最后还是书中马塞尔·普鲁斯特那句话,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皮囊》读后感(九):清醒是痛苦的

  好久没有一口气读完一本书。

  《皮囊》——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就被吸引,没有犹豫就买了下来。

  虽然拖了很久才打开这本书,但是,好书就是好书,你始终会与它相遇。

  或者由于作者是一名记者,文字里对于人与人性的剖析是那么准确而残忍。

  那些怀抱梦想却被现实狠狠击垮的人,那些不堪重负而选择逃避的人,那些最终被生活压断了脊梁与志气的人,那些永远离开的人……

  作者用他平淡的笔触为我们讲述了他生命里的那些人。

  “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个人,都参与了我们,并最终构成了我们自身。”

  他在讲述那些人,同时也在讲他自身。

  他在讲述他的人生,却也是我们的人生。

  我一直觉得与文字打交道的人都不能快乐。

  因为他们比谁都深刻地认识到这个世界的冰冷与残酷。

  却也正是有这样的洞察力,才能写出直击心灵的文章。

  这两年,我开始慢慢地觉察到自己的改变,变得知足,变成有点小快乐,其实最大的原因,是因为我抛弃了写作。

  我不再去关注那些让我闷闷不乐的世界的真相,不再写那些解剖自我的表白,不再用敏感的情绪去感知这个世界。

  我开始变成我所不屑的那些人,看着综艺哈哈大笑,玩着游戏打发时间,不再思考,不再想象,活得庸庸碌碌,活得自我满足。

  其实,也不能说这样活着不好,这世界上许多人都是这样活着,抱着今天所拥有的小成就,抱着对明天的小憧憬,努力地活着。

  清醒的人才是痛苦的。

  思考的人才会有烦恼。

  当你意识到精神世界的广阔与自身皮囊的局限,当你无法平衡现实与梦想之间的矛盾,当你发现你的能力无法改变你的命运,你会陷入无限的纠结与悔恨。

  因此,活得世俗,是逃避,也是救赎。

  这个世界上,只有少部分人愿意随时保持着清醒与这个世界对抗。

  因为这种对抗往往带来血淋淋的真相与疼痛。

  你愿意活得庸俗而轻松,还是活得伟大而隐忍,都取决于你自身。

  《皮囊》读后感(十):你所有的努力无非是为了愉悦自己

  这几天看的是蔡崇达的《皮囊》,今晚本来规划去跑步,可是等忙完已是略晚,就趁着睡觉前把剩下的几十页看完。

  许是和作者有着诸多共同点,都是80后,都是小镇出生长大并出门在外(当然作者在首都,这个没法比),他是闽南人我是潮汕人,而潮汕和闽南有太多相似的风俗人情,这本用平淡文字记录的那些情绪,不能不引起我更多共鸣。

  《母亲的房子》描写的是一位不管如何困难也要建房子的母亲,她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这口气比什么都值得”。我想到在海的那边靠近作者家乡的我的老家,也有那么一个母亲一心想着建房,原本打算盖五层楼的房子现在只是一个三层的半拉子,虽然今年来她没怎么提起建房,但心里想必还是觉得必须把楼建好的。一方面是潮汕的父母天生的责任要为子孙后代谋取尽可能多的保障,而房子是第一位的,有房就有家。一方面我总狭隘地理解为小镇父母的虚荣,当然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虚荣心,那栋在周边都是四五层楼环绕俯视中的半拉子房子是她的掩藏起来的痛。这些年有时总免不了带着居高临下的姿态劝导父母,莫虚荣、面子不重要,没那本事就别整那么大筐子,实际上只是自己无力帮助父母完成心愿的借口,尤其悲哀的是自己无力改变现状的挫败感。当人面对现实而又无能为力时,似乎只有逃避——埋首书堆,抛开困难,忘记现实世界的一切烦恼——读书未尝不是一种逃避。相对于朴实的父辈,也许我们真正缺的并不是钞票,而是担当。母亲去年也开始步入老年人行列,几十年辛苦劳作使得身体零件老化,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有时细想起来倍感担忧。她们都是为了生活过度消耗自己身体健康的一代。

  《回家》里说到作者将父亲的骨灰迁入梅陵古园,享有十平方的墓地,但作者还是感觉遗憾,因为他无法为他修建祖辈那种传统的大坟墓。“那种大坟墓至少需要四五十平方米的地方:中间是隆起的葬着先人尸骨的冢,前面立着先人的名号和用以供放祭品的小石台,围绕着这个中心,是倒锥形的高台”。如此类似。半个月前爷爷仙逝,因“找人问过”的下葬日子是前天,没有假期的我不得不缺席爷爷的“葬礼”,虽然多年在外并不清楚家里的丧事流程,但还是知道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时刻,母亲因而不能和我同时来琼,暂时有空闲的嫂子带着两位小朋友也因此留在家里帮忙。虽然没有参加,但爷爷的坟墓我还是见到了,家族群里及时上传了几张照片,很大很气派,和小时候常常见到的那些庄严但略森冷的大坟墓一样。虽然在家时我也和母亲开玩笑说“现在都火化了却依旧少不了大棺材,而且还是需要有个地方安葬。我看呐,等到城市建设发展到我们这边,地被征走,生人又不断地建房,以后的人死后大概就只能存放在一个个小格子里,和大家共用一面墙了”,然而,看着爷爷几年前就已修建好现在派上用场的坟墓,竟油然而生莫名的自豪感。

  书中还提到闽南清明祭祖的习俗,那个情景因为太过相似,我又陷入了以前跟随爷爷和父母上山扫墓的回忆,每年清明,在先人的坟墓前献上供品、放满彩纸、点一串鞭炮,跟着长辈和血脉相连宗亲们按着祖传的仪式祭拜完,四面八方回家祭祖的亲人得以相聚一堂唠唠家常,就在先人的坟前,就像在和先人聊天。出来十多年,虽说几年前一直念叨清明节要找时间回去扫墓,可是因为假期过短路途过远,竟已是缺席了十多年。如今,清明祭祖时又多了一个——爷爷的坟墓。九十多年的人生,出生于民国时期、见识过鬼子进村、躲过国民党军队败逃台湾途中抓壮丁、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和土地改革、三年困难时期也挨了饿、也经历过十年混乱、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子孙满堂……然而,人生就这样结束了,不管你经历了什么,不管你走得有多远,最终都会消失于历史长河中。只要,还有人记得你,在另一个世界你就不会消失。《寻梦环游记》上映的时候我跑去看,被感动得泪眼汪汪。潮汕传统习俗中每逢初一十五就要履行拜神拜祖先的“非宗教仪式”,这是在家的女人们逃避不了的一项重要工作。生活在这片传统浓厚、世俗陈规强大的土地上的人们,习惯于借着祭拜仪式向祖先问询、汇报家常、祈求保佑,这也许是潮汕文化中尊重和缅怀先人的情结表现吧。

  《我的神明朋友》里作者的家乡也是有许多庙宇,他母亲有事没事就到庙宇里上香、投掷“圣杯”(我想这是音译过来的名词,我老家也这么叫),好像这些神明就是她的亲戚。我上面也说了,在潮汕,拜神明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然而就它的意义和功效我以前一贯是否定的,虽然我现在依然不认可,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似乎已经可以理解这种能给潮汕人灵魂安慰、坚定信念的方式了,不再简单地认为是一种迷信。年底“节日”多,需要拜神,前阵子母亲很委曲求全地问我能否“放她”回家几天,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有拜神的,今年没拜总感觉心神不灵,而老爸是个典型的潮汕男人,做不来这种女人的活,好在后来嫂子和弟媳从惠州回去,她则一路开视频指导她们拜神需要的供品以及流程,这才了遂心愿。多亏了嫂子和弟媳,也感谢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

  其实,看完《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朴》也很有感触,不得不说,《皮囊》这本书里作者在回忆中思考,也成功地带动读者陷入沉思。这是一本适合慢慢翻阅的书,它不是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精彩剧情,有的只是接地气的淡淡的生活,真真切切的生活。

  最近一段时间,我也思考了很多,究竟我们要怎样的生活?我们为自己设定了目标、做起了许多美梦,并为之努力,可是现实生活的样子明明和想象中的不一样。又或许,过什么样的生活并不重要,拥有房子车子票子也没那么幸福,在别人眼里行走的是你这具皮囊,它会老去、会消失。当躯体不再光鲜亮丽,你又能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满足灵魂的需求?最近我总觉得生活中并没有那么多重要的事情,也没有那么多必不可少的人,你的生活只是你自己,你所有的努力无非只是为了愉悦自己,别人是你永远也改变不了的远方。不好意思,有些消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