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雪山乌托邦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雪山乌托邦的读后感10篇

2018-06-16 21:5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雪山乌托邦的读后感10篇

  《雪山乌托邦》是一本由神山下的访客著作,龙门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雪山乌托邦》读后感(一):一生中,是该有那么一个地方

  当你厌倦了都市里循规蹈矩生活,昨天今天的反反复复,可以逃到乌托之邦,没有电话讯号,没有网路。

  如果不翻几座山,不过几条河,是找不到你的。

  你与现代社会告别,躲进山林,你就坐在永无乡木屋

  看着太阳升起又落下

  看见星辰隐退又闪现

  看了杜鹃花开

  看了冬雪初融

  ……

  作者建好了木屋,独自过了一段山居生活,吃泡面吃到流鼻涕,读了书就写字,天黑了就点上蜡烛……

  孤独丰富

  让我想起了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躲到山林里的那段日子宁静美妙,整个世界都是你的了~~

  像作者那样,换一种活法,哪怕一天,也许将来就有说不同,至少是灵魂有所不同

  《雪山乌托邦》读后感(二):雪山上的小木屋

  今天是周末,房间里很安静,尤其是一个人时候

  我看了看窗外阴沉天空,回到书桌边坐下来,继续看这本书。偶然抬起头,隔着玻璃窗看看外面的树木微光乌云。这时候我能清楚地听到自己翻书的声音,那些藏族朋友面容再次浮现在我眼前。

  小区里有人在骑自行车,与地面摩擦发出沙沙的响声,传来大妈大婶提着菜篮子叽叽喳喳的对话声,这些把我从书中拽回来,让我侧耳倾听这些熟悉的声音。

  我想,这本书我不忍看完。

  这样的情形并不多。

  我也有高原情结曾经一路向西,骑行在路上,幸亏有作者,他还有那种誓不罢休的激情。看到后来我呆住了,静下来了,想起在川藏线上托着下巴故事的情形,简单话语,令人回味的一问一答,和那些纯朴清洁笑容……我不知不觉沉醉其中,又不敢太深陷,提醒自己不要太感动

  我闻到小时候田野上空飘来的炊烟。一种回家的感觉,一种只有爷爷奶奶才有的安全温暖,仿佛没有历经时空清晰地呈现在心底

  读到扎西进城,作者淡淡地说“为什么,为什么在他活着的时候,我没有带他出去走走?”不用多说,我被融化了,漫出热泪,再也不想回过神来。

  可能是我自己的阅读习惯吧,很容易被那些平常话语所感动,迷恋上一句话,一种表情,进而联系到自己,忘记了现实。当然,也可以这么说,是作者让我再一次感知故乡,他叫她“永无乡”,永远回不去的故乡。

  “他们生长自然中,对这日月山川都谈不上爱,因为“爱”还分了彼此。他们看风景,是没有选择的,就好像雪后日出,泥土也是清洁的,可以拿来擦脸。“

  “男的跳舞,女的唱歌,男女都在爬山涉水,他们没有社会上的工作日和休息日,却和大自然四季轮回紧密相连。他们到了那里,那里便有果实,他们是那样的安稳踏实,只因他们从未丢过土地,从未离开故乡。”

  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我要上路寻找,因为我终究还是想回去,回到村庄,回到田野,回到雪山顶上,那里有一个小小的木屋,而现在的我,是不是把生活给弄丢了?

  想起那些一路向西的日子,不喜欢身边的骑友一定要赶到哪个目的地,从而忘了感受藏族朋友真实细致情感,我们错过了好多善意的笑容,劳力,伤神,疲于追赶……

  我要学会通过自己来解决问题,一边走一边看,一步又一步,抵达记忆深处。

  唯一庆幸的是我还是会上路的,这次我要独自一人,去看那个小木屋。

  《雪山乌托邦》读后感(三):回归旷野、藏歌

  听到扎西那质朴嗓音我就被感动了

  这嗓音正好搭配作者的文字,简单、质朴和自然。作者很善于用短句描绘一个人的神态,或者一幅淡然的风景。

  “大哥往下一蹲,抱起一圈空气,说,都是都是!明白,他说的是松茸。“

  “这么一大早,大哥又喊起了藏歌,一嗓子震醒了一条街,惊起无数狗叫。小镇顿时沸腾起来。“

  这样的描绘特别多。这个时代嘈杂了,有时候我们会怀疑身边的所有,包括文字。当作者用最简单的文字勾勒生活画面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藏族大哥大嫂,眼前所有的娇柔做作、城市浮躁瞬间烟消云散

  我们可以感受到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感,纯粹、淡然、激烈坚定……

  这本游记与一般小资情调的旅行随笔有着本质区别简介上说,这不仅仅是一本游记,时间跨度超过六年。是的,这种叙述的锤炼需要更长的光阴,每个简单的文字都流淌着他对那片土地的爱和深情,流淌着扎西大哥的童年欢乐,流淌着康巴汉子们打猎喝酒的生活碎片,流淌着山顶的流云,流淌着遍地野花纯净和质朴。

  这是一种自信,沈从文、孙犁、汪曾祺,就是如此虔诚地从歌声中闻到了泥土味和蓝天白云下的自然之声。

  光阴不断地流转,我们都变得漠然,当年那个在田野泥土路上玩耍的孩子也步入了喧嚣网络时代,岁月留给我们更多的是麻木和对苦难的漠视。作者当过工程师,出过国,却像所有不愿盲从的人一样,毅然走向了时代的反面:田间地头。他从民间土壤里获得了更多的灵感山野凛冽寒风固执行者吹得脸色沧桑同时也看到了脚下土壤中冒出了无比坚韧种子

  如果说旅行可以改变一个人,那肯定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回归,而不是漫无目的追寻

  这就好像童年的一声叮嘱,事隔多年之后仍然能唤醒你,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雪山乌托邦》可以说是一连串回归的足迹积累了六年的旅行感悟幻化成了质朴的文字。作者到底回归到什么程度,或许只有他自己清楚。从文字中流淌出来的,可以说是趣味盎然的藏区百态,可我们又分明听到扎西大哥哀愁且激荡的歌声,一声声撞击着我们的心门

  无需太多语言修饰,一个故事讲完了,就把感动留在心底。

  从雪山透过的阳光,再次照耀在藏家田野上,他们依旧会背起行囊走在陌生小路上,那里有猎人贩子有踏歌而行的藏药商人,还会有开满杜鹃的高山营地,乡亲们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这,也许就是作者所说的光明

  《雪山乌托邦》读后感(四):有梦为马,随处可栖

  藏区的生活离我们很远。如果你看到这本书,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那些人,那些事,那些不同的经历,将会成为无法磨灭的记忆。

  也许我无法踏上这样深刻艰难的旅途,也许我无法抵达那样不羁的灵魂。

  那么,遇见扎西在雪山下,监造这样一座属于自己的小木屋,,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啊!

  就让这本书带我再一次领略藏区人的生活,踏上这有意思旅程吧。

  《雪山乌托邦》读后感(五):赴梅里前奏

  赶在去梅里雪山前,豆瓣找几本书,这是作者真实的体验,所以毫不犹豫入手。

  虽然和我此次前去的雨崩村相差有点远,也没有太多可借鉴的。但是文中写的藏人的情感和生活,是之前从未在生活和书本接触过的。使我在旅途中和藏人的交流中多了些笃定和交流。

  最大的收获是芒康的松茸。因作者提到芒康的松茸交易,又加上行程增加了芒康千年盐田,便有了到藏民家中购买松茸的一幕。

  我们坚持入住芒康县城海拔3900左右)的另一原因就是要找正宗的松茸干。在市场中找寻未果(10月新鲜松茸已经过季)便求助帅气的小jc,小jc很爽气的告知他自己经常购买的人家,不过没有店面,要去家里买。我们想也不想便答应了。随后在藏民家中享受了一次座上宾的感受,浓郁的酥油茶,和可口的自制小点心(忘记名字了)帅帅的藏族大叔美丽的中年女主。好吧有点扯远了

  本书作者的乌托邦或许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但是怎样去到达却不是那么容易。还是很佩服作者的。当然也有不能苟同的地方。比如作为一个父亲那份使命是任何乌托邦都不能代替的。

  《雪山乌托邦》读后感(六):我们老了,他还在!

  最早知道刘杰文是在小县城的一家画室里,那里放了很多独立出版的作品。画室老板向我推荐一本印得很差的小说《去西藏》,他非要讲给我听,讲里面的段子,说太有意思了,这个人写东西不刹车的。我翻了翻,字那么小都挤一块儿了,看起来好累啊。老板说他看了两遍,都是笑着看完的。我自己是写小说的,不太看别人写的,老板唾沫横飞:你写的肯定没他好看

  好看,是小说的标准么?画画喜欢我也没办法

  刘某的语感是真好,太好了,好得出奇,开玩笑能开出几十万字,每页每段甚至每句都能让人笑出声来。优点缺点都很明显。优点是经得住推敲,人物都在讲自己的话,单拿出来没意思,凑在一起非常幽默,一下把其他的80后甩出去老远。他讲故事是老手,不像第一次写长篇的新人:说话一个味儿。可他写得太急了,前半部尽显叙述天分,到后面抒情特别特别多,抒得很有趣,但一本书放这么多东西就泥石俱下。他写的是那种青春荷尔蒙的东西,第一页就是雪山裸体照,胆子大什么都写,***砍人手嫉妒吃醋等等,是会刺激很多人的,可他却赫然印着“纯情公路小说”。他这纯情一般人受不了

  刘某有过血性的青春,这点让我羡慕。他热情洋溢有使不完的精力,同时骨子里又无比的柔软脆弱,他应该知道好小说是悲喜交加的,所以他没有只开玩笑,要“笑出青春的泪水”。

  刘某是个激情的家伙,适合写《在路上》,比冯唐要好

  圈子里对他的第一本褒贬不一,我觉得已经很好了,因为有声音有读者的声音,好多诗集除了几个要好的朋友根本没人评价,至少我看到了超级棒的语感——你看下去会不知不觉受他影响

  后来在一个场合见到,听到他说话特别快,跟他的小说是一样的,我们中很多人是分裂的,他好像免疫了——我原以为他是北方人。他的《美国啊美国》——这名字比后来好多了,在外面特别火爆,被推上好多论坛首页,可在圈子里反应并不太好,客气说法是,太多俏皮话影响了风格。我想他是把锋芒藏起来了。他自己说这是游记,真人真事不能把朋友都得罪光了。听他谈小说,发现其阅读量很惊人,且都是严肃经典小说,你能感觉到他看得激动却无处交流,一个文艺心的工程师会不会太孤寂了?他要用口语找到自己的出路实话说这点我还挺赞成的,我不太看朋友们的东西,因为野心都太大了,都在玩文本游戏,能够在原来的基础找出路,其实是很踏实的做法

  他一直在说别人哪里写得好。

  再后来听他说要去野外生存,当时有个导演朋友还说他事儿逼,他说他热爱摇滚乐热爱80年代的探险家。他把错给讲得绘声绘色,画面感如同亲历,我立刻被感染了,那是从心灵里投影出来的诗意。我觉得这个人应该上电视节目

  他讲他跟老婆吵架,如何深夜来回讨论这件事儿。一般朋友说吵架,不断强调自己是对的,他却总在引用老婆的话。他知道老婆的难处还要拼死做决定,这是真执着。我想,刘某的老婆,那个上海姑娘,肯定是个了不起女人

  几年过去这本书快出来了。我在朋友圈看过几篇,松茸传奇,扎西的情人,还有最近的那个阿珍,他到火候开始走心了。这条路很适合他。他有自己的态度旗帜鲜明。他的执着他的勤奋他的不惜体力,时常让人感到羞愧,刘某同学热情的,他身上那股劲头让我都感动了,不管对他的书如何评价,有一点肯定没错:这家伙是个行动派!

  我们都想写出心中的东西,真正坚持的越来越少,跑出去采风的几乎没有,有刘某在,催人振奋。

  我们都老了,他还在。

  《雪山乌托邦》读后感(七):《雪山乌托邦》读后

  书看完了,有些感慨

  书的前半部分写作者在梅里雪山脚下盖间小木屋的经历,因为我也曾在神山脚下走过,景致相同的,就有了共鸣。唯一可惜的是作者眼中最美之地—措给的描述图片很少,只有自己亲眼去看一看了。

  书的后边部分写人物,是作者这几年在藏地遇到的“神山下的居民”。这部分看着就激动了,往往看两三段便放下书,去做其它事或者喝口水,把这些人这些故事再回味回味,也是舍不得一下就看完。作者放下一线城市和家人的生活,来到神山脚下生活,把这些神山下的居民写活写细写深入了!我每年浮光掠影地从藏区漂过,对这些人这些人的性格是有所了解的,作者笔下的人物强烈地震撼我。

  《雪山乌托邦》读后感(八):乌托邦早已存在

  这是一本可以让人笑出眼泪的书,笑得回味无穷,笑得打开房门,大喊一声,找他们去!

  作为一个爱好文艺的工程师,作者辞掉工作走进大山深处,经历6年的荒野生活之后写出了这些故事。整本书都是一个个形形色色的人物,太生动了,你不禁要想,真有这样的人吗?书里还收录了辞职信、写给姐姐、写给女儿的信,一个理工男竟有如此细腻心思货真价实地感动了我,还有那些毒片、那些永无乡的人们……

  这本风格独特的游记,更像回忆性的散文集,作者在用简洁清爽的文字传递着旅行的见闻和感悟。在感情上,他和藏族人贴得那么近,一个浪子扎西的内心世界,被他描绘得如此的丰富和感人。大家都爱旅行,对行走,对村民,对山川河水,总是会有一种态度的。从他的行文中,你能感受到一种敬意,他把这种敬意传递出来了。那是一种人性的光芒,恰似燕子啄起了春泥,人们爱怜地望着,望着她们飞进了自己的家门。大地由此丰饶。

  美丽的藏家村庄,使得两个都市人停下了匆忙的脚步。他们跟着藏药商人扎西去走家卖货,去翻山越岭,去欣赏绝世美景。云彩被镶嵌在天空的蔚蓝深处,他们背着行囊,走向花丛中的虫草营地。一个有着憨厚笑容的猎人,正拿着青稞酒等待着他们。猎人以美酒款待,也留给他们喜悦和感动,然后送他们上路,送向那布满鲜花和白云的山谷。

  他们要去建一个叫永无乡的小木屋。

  燃起营火,感受着孤独,在大雪飘落之前,天空中凝固着让人窒息的彤色云朵,远处传来了马蹄的声音……

  是的,那是彪悍的藏族书记和乡长,过来审问他们了。

  这段审问太精彩了。

  一方是爱美的上海理工男,另一方是务实的藏族乡长。

  我敢担保,这一段所有人都会笑出声。没有人能够真正通过语言去理解一个为理想而孜孜奋斗的疯子,更何况这里语言还不通。当下户外运动蔚然成风,恐怕还没有人这么干过。如果以“江湖”去解释,那就是为了修炼叫“永无乡”旷世神功,他们拜访了各大藏地掌门:书记、乡长、村长、虫草老大、松茸大哥……真的,还没有人如此的疯狂,且有趣。

  一篇篇翻下来,《雪山乌托邦》应该不只是指那个小木屋,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叙述那些真实的藏民,他们有着如何坚韧的生命力和超强的感染力。藏区小人物的一生传奇和内心实录,和作者所渴望的自由,形成了一种呼应。

  不依靠优美的媚俗抒情,而通过真挚的情感来演绎,我们所有的旅行者,都应该这样去关注大地上灿烂的生活——乌托邦早已存在。

  旅行的意义在哪里?归根结底还是需要我们自己去行走和感悟,而不是过于在沉浸在自己原有的世界里,否则为什么要走出去?我想,大家看完这本《雪山乌托邦》,你会同意这样去书写大地和生命,肯定比脆弱的小情调来得痛快淋漓。

  《雪山乌托邦》读后感(九):那是我们都很要好

  发小级好友推荐了一本书叫《雪山乌托邦》,听名字就像是一种寄托,一种向往,那样的地方....

  看了点开篇,也许叫前言,他讲了一个关于铁匠和鞋匠的故事,让我想到了我的好友们,那时我们很要好....

  那年我们一起放牛,一起抓鱼;那年我们一起幻想外面的世界;那年我们一起逃课,一起看小说;那年我们一起上课打瞌睡,一起偷吃东西;那年我们一起传小纸条,一起八卦;那年我们开卧谈会议;那年我们一起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

  也许现在我们已经不再联系,也许我们已经没那么多的话题,也许你们有人已经把我忘记......

  有时候我也会看看微信朋友圈,有时候也会进QQ空间看看你的动静,有时候听别人提起....

  无论如何,我的好友们,我永不会忘记我们的曾经,也不奢望有多少的想起,只要,只要大家都开心,我便不忧心

  心态变了,我正视所有的过去,即便....我也可以...

  《雪山乌托邦》读后感(十):理工男的那份执著

  在这个世界里,有梦想的人很多,敢于追逐梦想的也不少。真正坚持实现梦想的却不在多数。我们大多人就像这个世界海洋的龟,缩着脑袋,活得缱绻,却忘了有一个“远方”需要到达。那里有什么,不知道。只有在去的路上,“远方”所存在的才渐渐成形。而它也只有你自己才能体会。

  这个所谓远方的存在,就是心灵的成长。

  作者刘杰文是一个敢于走出常规世界的人,敢于撕破社会体制烙印在他身上的标签,敢于挑战亲情常理,去到远方,富裕心灵。

  他的改变,无疑经历了疼痛。然而痛过之后的重生确是极好的。因为他找到了自己,了解了自己,能和自己愉快的相处。那么他这一生就没什么可遗憾的了。

  读过他的文字,了解到他的经历,突然发觉,自己已经渐渐喜欢上这个单纯、倔强、执著的男生。他就像一只鸣钟,把你从浑浑噩噩中惊醒,让你开始审视自己,努力做出改变,换一种活法。

  他因一处美景,换了一种活法。那我呢, 因为遇见他的文字,换一种活法。

  对于这本书的内容。我是极为喜爱。他专注于写他所遇见的人,把一个极为偏远的小山村写得那么令人向往。他不虚构情节,不去渲染,看到的听到的,都用最简单的文字呈现出来。往往这类文字是最有力量的。却是也是这样。那些经过的人:扎西、酒鬼猎人、卓玛、阿珍、藏药老板、乡长书记……都被他写活了。通过这些人,也把景写美了。

  一个理工男,有如此细腻的笔法,实在令人佩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