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的软实力和周边国家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国的软实力和周边国家的读后感10篇

2018-06-25 20:5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的软实力和周边国家的读后感10篇

  《中国的软实力周边国家》是一本由丁学良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8.00,页数:20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的软实力和周边国家》读后感(一):软实力的硬起之道

  “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教授最先提出的,相对于军事技术经济等看得见、摸得着、可衡量的“硬实力”而言,主要包括价值观念、制度文化教育生活方式外交政策,以及通过这些去影响他人以达成目标能力,两者共同构成综合实力。这一概念在二十世纪后期受到人们关注,已经日益成为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领域主流框架之一,也是当下中国政治、外交、传媒精英阶层最热衷谈论的话题之一。

  近些年,人们越来越发现,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增加,军事实力的增强,相应的“软实力”却并没有跟上来,两者存在巨大差距——从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遭遇的各种攻击,到近来围绕钓鱼岛、南海等领土纠纷世界乃至周边国家都对中国充满疑虑,甚至敌视。中国政府就此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全球遍地开花的孔子学院,包括不惜重金重大节庆日时纽约时代广场打出的巨幅广告,都意图快速提升中国的国际形像。丁学良教授在书中对于近年来中国政府及其下属的多种官方团体向海外推展软实力的主要做法,以及它们所产生实际效果和主要影响进行了很细致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些做法的收效甚微

  之所以会如此,丁学良教授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精英阶层在对于软实力的认识上还存在都着种种偏差——把怎么样发展建设、扩张软实力,理解为“怎么搞好对外宣传”,把软实力战略等同于了“大外宣”——所以提出来的对策建议、战略等等也就先天不足。而当中国的官方机构把在国内搞宣传的这一套办法经验应用开放透明、多元、充满竞争的国际舞台上用于软实力建设时,往往事倍功半根本得不到外界认同必然会频频摔跟头,搞得灰头土脸

  丁学良教授在考察和反思这些失误的基础上,对于中国可能采取的策略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可以大致归纳为这三条:

  一是要先内后外,由单极而多元。他认为,美国之所以能够牢牢把握国际话语主导权,根本原因在于在任何观念上“从不缺席”——在观念观点的全景光谱上,任何一个立场方位都有来自美国的声音表达同时也分析了中国在对外交往中,面对形形色色的NGO、CCS时的茫然不知所措。而反观中国,对外界发声的往往只有一个机构,只有一个声音,甚至对很多议题都默不作声,这样的结果是“形像也因此变得贫乏脆弱、易受伤害”。所以,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向美国学习,在国内培养各种观点辩论的肥厚土壤,培育自己的NGO走向国际舞台。同时改变过去只允许一个机构对外发出一种声音的错误做法,让人们可以通过NGO、CCS等多个平台,多种渠道自由的发声,通过多元化的发声和多形式的呈现,让外界在辨别中逐步认可我们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政策主张

  二是要先近后远,由周边而世界。他认为周边国家是我们自身软实力向外辐射关键,这是因为它们是我们经济贸易交往既广又深的基本利益场,构成了我们国家安全的基本地域处境,与我们有历史悠久的、多层次的、高密度人员往来。周边不安宁,我们就不可能会有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当然,高层对此也非常重视,2013年10月24日,***就亲自主持召开了周边国家外交工作座谈会,强调要通过身体力行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体现亲、诚、惠、容的交往理念,使周边同我国政治关系更加友好、经济纽带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联系更加紧密。这种有关共同理念和行为准则的倡导,其实就是软实力的一种体现,也将是中国软实力持续增长的一条光明大道

  三是要先硬后软,由经济而文化。他在书中不止一处提到,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贸易交往,是该国软实力投射的主要载体之一。而象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提高软实力什么都根本无从谈起。所以他就此前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的遭遇,系统的分析了海外中国企业头上所悬的“四把刀”,提出中国的软实力有赖于中国海外企业的运作,要求“赴海外经营的中国企业的管理层乃至普通的中方外派雇员,一定要把自己在异国土地上的谋利行为,放在‘企业的社会责任’一类的新制条件考虑,有意识地将其与中国的软实力投射联系起来”,以通过不断展示自身的形像,展示中国的文化,践行中国的价值,来持续提升我们的软实力。

  确实,当前中国的问题是硬实力正在继续硬,软实力仍是一如既往的软,这于我们提升综合国力有害的。而丁学良教授的建议无疑就是提升软实力的最佳配方,指出了软实力的硬起之道。所以,我们应该从丁学良教授的这本书中汲取经验,不断改进与外部世界,特别是周边国家的打交道的方式,更好地参与到全球价值观念这种自由开放的竞争中去,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软实力。

  《中国的软实力和周边国家》读后感(二):道阻且长的软实力

  “软实力”( Soft Power ),这个词据说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创的。看到这个概念我感觉既有点可笑,又有点悲哀。可笑的是这种包含着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的吸引力、文化感召力的软实力,在中国的文化中并不陌生软硬兼施,软刀子,温言软语,枕边风,离间计,良言一句三冬暖,春风化人…这些不就是说的软实力吗?悲哀的是,似乎这种中国已经有的东西,还需要引介外国的概念来来阐释,才能获得重视,实在是不知道说什么好。当然,前面说的内容大多是在国内的日常生活行为,而这本《中国的软实力和周边国家》是要强调“软实力”对国家形象的提升。

  在本书中,丁学良先生用六篇的内容,阐述了“软实力”对国家建设及巩固在周边国家的战略地位方面的重要意义。而且辨析了使用“软实力”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目前存在的不足。这些内容,无疑为我们重新审视国际间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一个宏观视角

  以往,我们已经知道了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科技力量等“硬实力"的重要性,而并未重视到“软实力”的重要性。这一点,从国内健设上就可以看出来。我们曾经号召,先建设物质文明,后建设精神文明,殊不知,两种文明的失衡是造成,社会戾气增多的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进步,国内的文化市场却被很多国家悄然占领,我们经历过哈日潮,遭受过韩流,沐浴着美国精神,模仿着欧洲娱乐,然而我们自己的“软实力”在哪里?

  其实“软实力”在中国文化中是有传统的。“圣人知兵乃凶器,不得已而用之”“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怀柔政策”,这些说法我们早已耳熟能详。尤其是自汉唐开始,中国的文化广布周边地区,对内形成了多民族统一的制度形式,对外形成了至今依然存在的“汉字文化圈”,这些无疑并不是完全靠“硬来”能做到的。

  不过,好汉不提当年勇,据现在世界文化发展的格局来说,中国要想考硬实力在世界上打拼,还是比较艰难的。虽然,我们在经济领域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也出现了很多国际性的大企业。但是,如果没有软实力做后盾,我们很容易丧失自己的本来的面目,而成为他国文化的一部分。由此,我们可以从新的角度来认识“孔子学院”的意义。

  然而,完全靠国家行为推行的孔子学院,毕竟只是一种“应激反应”,在作者看来,还需要发挥民间机构的重要作用。的确,从目前来说,真正的跨国民间文化机构尚未形成规模,也就无法做到官方和民间并行的“双管齐下”。反观美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无论是硬实力方面,还是软实力上,均是势头强劲,即便是我们周围的亚洲国家印度有“宝莱坞”,泰国有旅游业,韩国有“外科整形”。我们有什么呢?在文化宣传上,在文物保护上,在环境保护上,在申办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我们依然还处在起步阶段。要想达成作者的愿景,恐怕还有很长路要走。

  《中国的软实力和周边国家》读后感(三):软实力决定未来

  关于“软实力”的研究,我最早是从美国的国际关系研究专家约瑟夫•奈从了解到的。约瑟夫•奈所谓的“软实力”,主要包括文化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吸引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软实力发挥作用,主要靠的是自身的吸引力,而不是强迫别人做不想做的事情。在这本书中,“软实力”主要包括价值观念、制度、文化、教育、生活方式,和通过这些去影响他人以达成目标的能力。两者之间的内涵基本上是相同的。在国家关系的研究中,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基础上用“hard power”和“soft power”这两个学术概念来讨论和阐述。在这本书中,丁学良先生尽管偏向于把“hard power”翻译成“硬力量”,把“soft power” 翻译成“软力量”,但考虑到这两个概念在中文翻译上的约定俗成,姑且用了“硬实力”和“软实力”这样的译法。

  这几年,中国政府在“软实力”的投入也是越来越多了。这说明中国政府中很多有识之士对于发展中国的软实力也是越来越重要。按照这本书中提供的数据,中国政府推行行的“软实力大战略”工程2009年便已经达到450亿元人民币,等于当年全国教育经费里面来自中央财政教育支出总额的22.71%(总额为1981.39亿元),以我的理解,诸如在海外成立推广中国文化的孔子学院就是其中的重要项目,尽管形式上获得了一些效果和影响,但投入和效率比也是并不很理想的,一些学者认为是形式大于实质效果。

  这本书在考察中国软实力战略的推进过程及其影响力时,把重点放在中国周边的区域特别是东南亚。正如作者指出的那样,连连身边的邻居都搞不定,何况其他!在考察周边国家时,作者又把重点放在东南亚区域,主要考虑到资源约束具体原因。毕竟经验研究是很费钱的操作,没有充裕资金做后盾是很难开展实地考察的。

  对发展中国软实力大战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经验考察和观念反思,有利于改进中国和外部世界的互动,帮助中国更好地参与全球价值观念的自由开放竞争。可以这么说,中国的软实力决定中国的未来。这是开展中国软实力研究的意义所在。应该事实就是地说,现在中国学界对中国的软实力的研究越来越多了。那丁学良先生的这本《中国的软实力和周边国家》无疑是其中的一部力作。这本书比较关注软实力的现实政策含义和具体部门操作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因此不仅仅有理论上的参考价值,也有较大的操作上的参考价值。

  《中国的软实力和周边国家》读后感(四):“软实力”决定成败

  “软实力”决定成败

  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竞争日趋“白热化”的语境下,丁学良在《中国的软实力和周边国家》一书中,分析了我国“软实力”研究及构建中的重点热点问题,并提出了战略性、前瞻性的思考和对策。

  “国家软实力”(soft power of the nation)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其中,“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当前,作为中国战略依托的周边环境日益复杂。不论日渐强大的中国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是和善的,还是以善意换取善意的“睦邻、安邻、富邻”,“中国威胁论”的阴影始终如影相随。也正因为如此,我国不能像美国那样靠霸权、靠武力解决问题。

  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看,软实力建设正成为一个国家提高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书中,作者重点讨论了我国的“软实力大战略”和“周边国家战略”。在讨论这两项重大的对外政策之时,作者把“国家利益”的抽象界定逐步“具体化”。这一具体化的过程,亦即在我国现有的国内条件和国际处境的综合局势下,我国的“国家利益”所应该具有的目标取向

  其实,一如小约瑟夫•奈在论述美国的软实力时所言,“就软实力而言,虽然像美国这样的大国处于领先地位,但政府却常常无法控制它。而且,由于软实力在信息时代变得更加重要,因此有一点就值得我们牢记:软实力是非政府组织及其网络着手准备竞争的领域……”抑或,“软实力并不像硬实力一样仅仅由政府占为己有。”

  从中国软实力向外投射的具体实施过程来看,中国的软实力建设多是“政府行为”。即便是国际人士评价最多的软实力成果——“孔子学院”,也曾招致国内外的“一致批评”,甚至有世界知名的大学拒斥开办“孔子学院”。

  显然,我国的“软实力”建设还是有差距的。在国际竞争中,各国也在“斗智斗勇”,争取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应把握好国际交往的场合和机遇,在扩大开放的同时,又能兼顾好自身的软实力建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