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在美国钓鳟鱼》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在美国钓鳟鱼》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17 04: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在美国钓鳟鱼》经典读后感10篇

  《在美国钓鳟鱼》是一本由[美] 理查德·布劳提根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17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在美国钓鳟鱼》读后感(一):名字拥有怎样的魔力

Richard Brautigan,现代美国小说家诗人。1935年生于华盛顿州,1984 年加州自杀身亡。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先生讲了一个传说书生遇到“美女蛇”,这种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了那人的肉。这故事显示,名字是有魔力的,日日夜夜附着于人,与那人融为一体

  名字往往隐藏着时代特点,以及,一个人性格指征。似乎,从一开始,一个名字被确定,在重复又重复的叫唤里,主人渐渐地越来越贴近它的意涵。当然,这并不是一个百分百的等式,但这种指涉足以引起作家们的注意

  莎士比亚喃喃发问:“名字里究竟藏着什么?”它们代表的两大家族,分隔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狄更斯擅长以名字注解人物,中译历来注意此点,孩子气的匹普,乔·葛吉瑞听着就是壮实汉子,郝薇香有点孤冷,符合那位老小姐身份。当乔伊斯将他的奇作命名为《尤利西斯》,读者在阅览前就有预感即将的旷世之旅,以及它与奥德修斯的联系。那么,我手上的这部小说呢?

  理查德·布劳提根的《在美国钓鳟鱼》。书名很像游记散文,不是的,“在美国钓鳟鱼”是主角的名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年龄多大,长相如何?他从哪里来?出身什么家庭?从事什么工作?小说全无交代。我能感知的,这是一个男性,并且阅历丰富

  你可曾遇见过这样的小说?它不具备线性,没有高潮没有结局。仿佛许多短篇故事的集合,不,有些连故事都算不上,奇怪菜谱,往复的信件童年回忆或无边际的漫想。假如一定要有内在联系,这些独立章节只能靠——鳟鱼、钓鳟鱼、在美国钓鳟鱼——这些字眼达成一致。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写小说呢?好吧,为什么不呢?

  这部小说诞生在20世纪60年代。有些年代如此重要,只要提及,便有些了然。

  美国进入物欲横流消费社会作者开篇假想《在美国钓鳟鱼》的封面是一张摄于黄昏的照片,一张关于旧金山华盛顿广场上的本杰明·富兰克林雕像的照片。富兰克林,一个有魔力的名字。代表了奋斗、冒险、世事通达、实用主义的美国精神。接着的两章,叫《敲木头(第一部分)》与《敲木头(第二部分)》,作者把安德鲁·卡内基叫做“鳟鱼大王”,一种用鳟鱼炼成的钢铁,用来建造房屋火车隧道

  作者忆起童年某个春日钓鳟鱼的场景,而如今,他发现瀑布变成了木梯,“在美国钓鳟鱼”在信中安慰他,说自己曾把一个老妇人看作一条有鳟鱼的小溪,妇人回答:我不是。玄幻的对话,一条消失的小溪,一个老去的妇人,对应富兰克林和卡内基,对应某种惘然的心境

  就在瞬间,我把“在美国钓鳟鱼”想象成了“最后的印第安人”。“最后的”这种词语,常常显得矫情,不过的确能表达对逝去的往昔的惋叹。就像“与狼共舞”,邓巴中尉脱下白人军服,跨马奔向原野,他选择像印第安人一样,以自然生物为己命名。驼鹿、海獭、河狸、野牛难见踪影,现在,轮到鳟鱼了吗?1963年,蕾切尔·卡逊发表寂静春天》,环境保护意识终于姗姗抬头,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60年代,思潮纷涌。世界文化中心由欧洲转向了美国。摇滚乐、药物、不羁生活……所有这些文化形式都是“自然”的表现,这个时期文学就是揭示这些“自然”的特性如何成为文化的构建、文化的产物和社会的共性作为正在流行的“垮掉的一代”,他们力求突破各类文学体裁的限制。他们的小说,不讲究情节结构,大量运用内心独白旁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表现手法,那些似乎无法构成小说的材料,在他们的笔下却能加工成为一部捉摸不定作品。《在美国钓鳟鱼》正是个中翘楚。

  布劳提根首先是位诗人,他的小说不是厚重的大部头,而是轻盈飞扬的断章简洁凝练,充满隐喻。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利用跳脱的章节尽可能地描摹社会的多种图像。名字,是他最好的写作秘诀

  为“在美国钓鳟鱼”创作的芭蕾舞剧,眼镜蛇草别着的扣子上面写着“支持尼克松”。最后一次看见“在美国钓鳟鱼”之前,我和妻子讨论了海明威。《老人与海》,那不也是关于一种美国精神和一次追寻与幻灭吗?为什么把“在美国钓鳟鱼”的死亡日期定在1824年5月2日,与拜伦同一天?为什么要梦见莱昂纳多·达·芬奇,然后把钓饵叫做“最后的晚餐”?名字代表了作者何种想法时间错乱虚实间杂,而有意以奇异的方式编排在一起,我们需要和作者达成什么样的默契

  小说自诞生之始 ,经过了无数形式和实验,在20世纪中期,繁花渐散,霜林入晚。莱斯利·费德勒、菲利普·罗斯、苏珊·桑塔格、约翰·巴思纷纷宣称“小说死了”。真的吗?现在我们当然知道,这些大师的预断都错了,不久之后,就会迎来拉丁美洲文学的爆炸。即便在他们发言的当时,譬如理查德·布劳提根和《在美国钓鳟鱼》的文学创作,就是不容小觑的。

  《在美国钓鳟鱼》在60年代的风靡,时至今天的经典神话证明了这部小说独特的永久的魔力。

  《在美国钓鳟鱼》读后感(二):“这个东西毛病再多,有,也总比没有好”

  一本期待了十几年的中译本,看到发行的消息,匆匆下单,截至收到快递,走马观花的读了一遍,豆瓣上标准已读的人数是32人。

  书的内容,不用多说了。

  就说一下对这个版本印象

  1,封面。拆开快递包装,书只露出一个角的时候联邦走马的气味扑面而来,也说不上是好还是不好,联邦走马的粉丝一定喜欢这种一贯性的设计,但是我这种中立读者来说,还是希望能看到更大方一点的设计。

  2,开本。和上一条差不多,联邦走马的气息太重,如果能破掉一些,做个大方点的开本会更好。

  3,翻译自然而然地会和2000年那版《在西瓜糖里》做比较。不知道是《在西瓜糖里》的翻译太有特点,还是因为我对那个伴随着成长的时代太眷恋,比起来《在美国钓鳟鱼》的翻译显得缺了一点诗意,缺了一点美感,缺了一点鲜活情感,略微多了一些刻意地追求了当下传播环境中语言的标准性。

  平时很讨厌一句话“这个东西毛病再多,有,也总比没有好”,这句话用在《在美国钓鳟鱼》的中译本上,反而没那么招人烦,的确,它的中译本有,比没有好。

  《在美国钓鳟鱼》读后感(三):内心浪游式公路小说

  有一阵子我不是很理解国外年轻人的娱乐清单里有“钓鱼”和“观鸟”这些内容,虽然明白亲近自然,可总觉得需要长久耐心和专注力,这些都是我所缺乏的。

  《在美国钓鳟鱼》不是一本厚书,阅读它不需要非常持久的耐心,它甚至也不是一本完全说钓鱼的书,但它倒确实需要一定的专注力,需要你探明:这本书究竟会带我们去哪里。

  从形式到内容,这都是一本暧昧模糊的书。诗歌?散文?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更不要说其中散见的菜谱、告示单、书信等实用类文体。一遍皱眉一遍翻读,困惑累积疑问增加传统文学作品想言说的大意义或小欢欣都没有,它像老友的手稿,又像离家出走者写下的最后告解。

  人在最开心或者最悲伤时刻其实都很难写作,只有阅读稍微不费心神,可以稍微带我们从情绪病中离开。布劳提根就有办法用他的文字,让我们一次次回到心内的公路去远足,以一半嬉皮一半严肃的方式,对这个世界发出无力却必要声音

  这本书包含着许多无用的小知识,它们是属于布劳提根的独特幽默。在《酒鬼们的瓦尔登湖》里,落魄艺术家们商量着开办跳蚤马戏团和去精神病院的可能性;《在永恒之街钓鳟鱼》里,每次钓鱼平均逃走10.8次的鳟鱼像某种对生活溃败的暗示;而《驼背鳟》被食用时感到的“爱斯梅拉达之吻”,又是汁液充盈的日常与文学交织的静默。

  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布劳提根,与我们之间横亘着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但他这份“献给无名酒鬼的颂诗”,却依旧魔幻般地只要舔舐就会遗留在我们的牙龈上。他说人们行过黑暗森林,想去脑海中想象无数次的“美国”,他谈论灵魂地狱玻璃制品……当你认为这一切意味不明的时刻,有些话恰巧会变成闪电,劈中你闪念间错失真理

  书的第125页有一篇墓志铭,它令人想起《老人与海》,想起《逍遥骑士》,想起《恶魔人》或者毕加索晚年的一些画。

  我钓了。

  至今为止,我已钓鳟鱼七年,

  没有抓到一条鳟鱼。

  每条上钩的鳟鱼最后都逃之夭夭

  它们要么是跳着逃走了,

  要么是扭了几下逃走了,

  要么是弄破了我的捞鱼网,

  要么是扑通一声掉落,

  要么是他妈滚开了。

  我的手从未抓住过一条鳟鱼。

  尽管沮丧不已,

  我相信这些失去仍是

  一次有趣探索

  但明年还会有人

  得去钓鳟鱼。

  还会有人

  走上我的路。

  我们要如何从混乱中摸索规律,再被规律狠狠戏耍,在成人世界里被教条掌掴,再对着教条冷笑,从今天开始跋涉,两手空空就上路,承认“尘世失败”,做一个认真绝顶的垂钓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