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塔莎的传家宝》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塔莎的传家宝》的读后感10篇

2018-08-01 04:1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塔莎的传家宝》的读后感10篇

  《塔莎的传家宝》是一本由(美)托娃·马丁 著 / (美)理查德·布朗 摄著作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1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塔莎的传家宝》读后感(一):塔莎奶奶的手《塔莎的传家宝》

  塔莎奶奶的手《塔莎的传家宝》

  看过两本的《塔莎奶奶的幸福生活》,从第一眼就喜欢上了塔莎奶奶的书,喜欢上了塔莎奶奶的生活,喜欢塔莎奶奶那个四季开满鲜花的大花园,喜欢塔莎奶奶花园里面的牛羊和各种动物,喜欢塔莎奶奶淳朴的小木屋,喜欢塔莎奶奶远离尘嚣的那种田园生活。这里点燃的是烛火,没有电视和网络,光着脚走在泥土上,在大自然中生活。

  书也做得特别美,文字不多,字号很大,但是看塔莎奶奶的书更主要的是看图片,在那个花园中,那那座木屋中,无论你的相机对准哪里,拍下来的都是一幅画,对,对于我们来说,塔莎奶奶就生活在一幅画里。天啊,塔莎奶奶竟然就是靠画画为生,没错,她竟然是一位绘本的插画作家

  后来又出版了塔莎的另一套书,《塔莎的世界》、《塔莎的花园》,《塔莎的传家宝》就这是这个系列中的一本,塔莎奶奶的传家宝是什么呢?我想应该就是她的勤劳灵巧的那双手吧。

  塔莎奶奶的世界非常美,可是我们只能够欣赏,却很难去实践,那种生活中,生活中的一切都要用自己的一双手去创造,每天都要打水砍柴煮饭,对了还要去喂那些动物,忙得哪有时间去看春暖花开,还哪有时间去画画。

  所以只有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人,才能适应这种高强度的农村生活。在城市长大的我们只能去欣赏了。

  塔莎奶奶自己编篮子,自己做木工,自己制作陶器,自己种植物,做干花,自己挤奶,做奶酪,自己做肥皂,做蜡烛,还能做罐头,酿造苹果汁,自己纺织染布,编制被子,织花边,做木偶,做玩具……塔莎奶奶几乎用不上钱,她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有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这在农业社会是太平常不过的了,可是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太神奇了。

  塔莎奶奶的生活,在塔莎奶奶的书中获得了永恒,她的传家宝也许很难被她的孙女外孙女所继承,但是她的美好生活却永远不会消失。在今天美国东部的兰斯凯特郡还生活着很多阿米绪人,他们的日子就过着塔莎奶奶一样的日子,家里竟然没有电,可是他们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他们的家中有钢琴,晚上围着炉火去读书,他们也开汽车,但是只选择黑色的,最传统的汽车,他们尽可能的去保存传统农业社会中最美好的东西,那种东西值得我们永远传承下去。

  《塔莎的传家宝》读后感(二):沉淀生机

  在这个快速消费、崇尚现代化的时代,这本书好像现代家具中的紫檀木一样,纹理细密,古雅深沉,似有暗香,让人立即驻足而观,为这种沉淀的生机所摄。

  塔莎奶奶的柯基小屋所在地方既是花园,也是农场,又是作坊,还是玩具屋,作者仿佛引领我们徜徉于这明媚景致中,看塔莎奶奶如何穿针引线感受她的从容独立。塔莎非常不愿意将她手工制作的东西称为工艺品,我想这也许是因为工艺品越来越被视为用来观赏的,而塔莎做的每样东西不是为了赏玩,而是有其实用性。以我这样的旁观者角度来说,这些手工篮子、蜡烛、小木桶,干花都称得上是工艺精巧艺术品,但塔莎的想法很让人向往,让每样手工品物尽其用珍惜使用它们,如果它们有感知的话,每一样都必然骄傲地活着!

  我也从未看到有人能像塔莎那样对某一个时代有如此强烈归属感,一般人总是顺应当前的生活方式,即使感到格格不入,有所想拥抱的时代,也难以脱出现实的藩篱,最终只能让这种向往化为海市蜃楼般的幻觉。但塔莎不仅响应了内心呼唤,而且还将周遭的一切拾掇得多姿多彩,让人歆羡。她活出了最想做的自己——那个穿着1830年代长裙在农庄里忙忙碌碌的女子,从日常起居到生活器具,无一不契合这个时代,更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塔莎的制作过程几乎都是从头做起,她制作面包,是从种植麦田开始,直至烘焙出面包;做针线活,先种植亚麻,再收割、染色、织布,最后做出成品,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但世俗眼光中这些不可思议对塔莎来说根本不足为道,她立足于对这个时代的认同感上,因而努力为自己营造这份久远;她热爱自己的手工制品,这份热爱赋予了她源源不绝的奇妙创意;她视辛勤劳动理所当然,所以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这让她的工作季节时令紧密相连,仿佛她也融于这大自然中,一同呼吸吐纳,散发蓬勃生机

  身处于这个喧嚣空洞的时代,塔莎奶奶积极饱满的生活方式竟让人有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气息,于是我屏气凝神,努力留住这份静美

  《塔莎的传家宝》读后感(三):治愈系的奶奶

  我认识几位著名的奶奶,会画圈圈的草间奶奶,德丽莎修女奶奶,给渡边淳一写过鼓励信的摩西奶奶, 所有的奶奶里,玛莎奶奶是最有治愈力量的,我的最爱,因为塔莎奶奶是位会做手工的奶奶,会织布,做点心,缝衣服,做玩具。 塔莎奶奶还有一座美丽的花园和看起来像100年的暖和房子

  跟朋友谈起塔莎奶奶时,如同在说我自己的奶奶。

  我会说:那个奶奶有一条做了十年还没有完工的被子,她坚定地说,一定要在她死之前做完它。 被子的花纹名字叫‘北方人荣耀’;

  还有呀, 你知道吗,奶奶送给她哥哥衬衫,是她自己园子里种的麻,取出的线,织成的方格花纹布,缝出来的。 用了三年呢。

  我喜欢塔莎,像书里说的,她做的每件事都无忧无虑,每件事都真实诚恳。 但愿我能像塔莎那样老去。

  噢,坏了。。。我不会做手工,我种的花也快死了,奶奶。。。

  《塔莎的传家宝》读后感(四):柴米油盐酱醋茶也能书画琴棋诗酒花!

  我一直觉得我这种人好在是生在现代,在古代,绝对是找不到夫家,然后被娘家嫌弃的。再贵的衣服也扔洗衣机,即使是羊绒。认为既然洗衣机能先进到洗番薯,那又为什么不可以洗羊绒呢,缩水了也无所谓,反正是穿里面,别人看不见的。饭,电饭锅,菜,买了那种懒人锅,面包面包机做,豆浆豆浆机做。碗,洗碗机来洗,地,拖地宝(可惜目前制作的还不够先进)针线活则完全不会,初中时织针织衫比同桌同学织的还烂。

  但是,但是,这么懒的我却有一项爱好,那就是做各式的中式糕点。而做中式糕点有多麻烦,只举一项我最拿手豌豆黄:

  1.用上好的白豌豆,一粒粒去皮,用凉水泡3遍。

  2.用铜锅烧水,将去皮的豌豆放入锅内,加碱,将豌豆煮成粥状,然后带原汤过箩,将过箩的豌豆粥放入锅内加白糖,炒30分钟,要掌握火候,不能太嫩,也不能过火。太嫩不能凝固成块,太老凝固后会有裂纹。

  3.炒的过程中,须随时用木板捞起做试验,如豆泥往下淌得很慢,淌下去的豆泥不是随即与锅中的豆泥相融合,而是逐渐形成一个堆,再逐渐与锅内豆泥融合,即可起锅。

  4.起锅后的豆泥倒入白铁模具内,盖上光滑的薄纸,防止裂纹,晾凉后即可。

  一直以来我不明白我为什么乐此不疲,因为这是随处可买到的小吃。直到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手工制作的满足感,是商业社会无法提供的。也许你可以省去许多功夫,只需要拿钱交换,但是那是冷冰冰的交易,而自己将自然的食物转换人类美食,那种用双手营造的温暖感是无与伦比的。

  书中的塔莎是个完人,我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度。她似乎不活在商业社会,而是农业社会,一切都会,而且不是那种粗糙的会,而是美好的感受每样东西的质地,然后打造之。

  这本书,文笔闲淡,书中配有大量塔莎制作的工艺品,可以说是相当的赏心悦目

  也许我们永远不可能像塔莎这样一针一线自给自足,一切自制,但是我们可以看这本书,从而间接享受手作的甜蜜和美好。

  《塔莎的传家宝》读后感(五):不过一场家家酒…

  话说,虽然之前就知道塔莎这个人有名,但是写她的书这还是我看得第一本。这书我看了三遍,第一遍刚刚生病,随手翻了翻,心烦意乱的丝毫看不进去;第二遍病榻之上,挑捡着我感兴趣内容,跳着看过去;第三遍病情好转,终于有心情彻读了,从头到尾仔仔细细的看了下去。

  常听人说“人生如戏”,但直到看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原来现实生活中真有人能把自己的生活弄得跟一出大戏似的~!就像是书里的主人公塔莎……小的时候,她玩玩娃娃、摆弄娃娃屋;到后来长大了,干脆就自己建了一座娃娃屋住了进去。她玩了一辈子的假扮游戏不说,自己一个人玩儿还嫌不够,不只是她自己要玩,还要让让周遭的人都陪着她一起玩,甚至想要和她来往的人也都得陪着她一起玩儿才行。

  书里的玛莎奶奶,一辈子活得跟个过家家似的。简直就是活在了一个自己臆想世界中的狂想症患者,但是她有理智的,她清楚的知道自己与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于是,她不惜重金的为自己打造了一个梦巢,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伊甸园——儿子亲手建起的柯基小屋,一层甚至没铺地板(这大大的减少了工程),虽然建筑里通水通电,只是,她【已经有六年没有用过室内上下管道了】,都是自己担水用(至少书上的写法给人这种感觉),甚至于除了机械需要,通常都不会用到电。

  当然,她倒没感觉自己的这种莫名其妙坚持幼稚什么的,反倒是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方式很为自豪,这让她像个小孩子一样的迫不及待的炫耀。……不管怎样,这也是个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反正只要不妨碍到别人,我们旁观者看法无关紧要,只要当事者自己过得舒心就好了。

  我是喜欢手工的,所以对这本书也抱有很大的期待值。总感觉个人手工做出来的东西,才能真正的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所以在开始阅读此书的时候,内心也是欣然的。只是,这本书着实令我大失所望

  书是以文字为主的,图片没有预期中的多,插图和文字匹配也不算高。而以本书的定价,图片的清晰度为毛居然能差到跟从别的书上直接扒图下来翻印的一样?可能全书令人满意的,就是书里的字码大小了,即使视力衰退老人来看这本书,也不会感觉太费眼睛。当然,反过来看,也可以说是这本书里根本没多少东西,只能用放大字码的方式来注水增厚。

  从没有想过,一个内容题材很好的书,能够被糟蹋成这个样子。话说,这书的可读性这么差,作者和译者功劳不小。一个笔力欠佳的作者,加之一个毫无诚意的译者,真的是毁文不倦。

  先说作者。书的内容疑似作者整理的自己的日记随笔,拣选部分内容的攒书,所以,书里都是些作者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的内容。从作者的角度看来,自然是无需任何注解诠释,反正她没什么看不懂的。可读者是需要诠释的,尤其是我们这些外国读者就更需要了。

  也可能是作者想要让笔下的玛莎奶奶更接地气,显得更加年轻活力,想要形象描绘出她是一个多么多么可爱老太太吧,在作者笔下,【带着困惑语气】这样可能是为了凸显玛莎奶奶可爱形象,却只给人感觉异样的形容,才会屡见不鲜。让本该不俗睿智太太摇身一变成了个不服老的‘老妖精’,【“对于这么甜美可人物件,真的不希望有人比你出价更高啊。”她俏皮的笑着说。】——艾玛,如此娇嗔,不知道的还以为自己在看的是个小少女呢!

  而作者给老人话尾添加了大量完全不必要的语助词,那些什么“呀”、“啊”、“哦”、“呢”、“嘛”、“哎”、“么”的大量充斥,连带的把好好的内容给弄得幼稚起来了。相信作者绝对不是因为很恨那位玛莎奶奶,想要毁她的形象什么的吧,应该只是个人笔力有限关系(﹁”﹁)反正,和图片上玛莎奶奶的形象对比起来,作者写的玛莎奶奶的一言一行,没显得人有多可爱,反而充斥着种“老黄瓜刷绿漆”的装嫩感觉。

  当然,这本书也有着其他畅销书系列常见问题,出版的书越早内容就越精彩,越往后书的内容就越乏味。当然了,同一个题材写尽,作者却急着捞钱,不肯花时间来酝酿文字,结果自然是显而易见。虽然还有个内容情节之类的支撑,但本身作者的笔力就不够,细节方面处理不好,加之译者的水准,这书的可读性就更差了。

  再有,不知道是译者翻译漫不经心,还是作者本身写的就很成问题,书里总有一些地方读起来怪怪的,甚至我们还能时不时的在书里看到,诸如,【柴火上放着一大锅的汤,上面悬浮着一根链条】之类,冗长累赘可怕的句式。

  实在受不了这书了,感觉这本书根本是糟蹋了这个内容素材!书里有的句子不只是缺乏逻辑性,甚至读起来都不通顺。就跟用机器直接翻译出来的一样。所以从文字方面而言,与其说翻译是个中国人,在用母语翻译外国著作,不如说翻译是个学中文的外国人,用自己学的外语在做转译。

  像什么,【塔莎手上总是拿着一件玩意儿,几乎能在所有工作中发挥作用】。这句本该是倒装句式,单独来看还可以,但是联系前后文,读来总给人种非常别扭的感觉——正常来说,这句话该是译作,“塔莎几乎能在所有的工作中发挥作用,她的手上总是拿着一件玩意儿”,又或者是,“塔莎的手上总是拿着一件玩意儿,她几乎能在所有工作中发挥作用”,读起来才通畅吧。

  而且,大概是译者本身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比如说书中做乳酪的那段,这句【第二天早晨醒来,她去找一块上好的乳冻甜食】,就好像奇峰突起一样,根本无法联系前后文。总之,这样的问题在书中描写制皂,和做蜡烛之类的地方都有出现。大概是作者根本没弄懂这里作者的原意到底是讲什么,直接就那么马马虎虎的硬译过去的结果。反正,翻译的不上心的书往往会出现这种乌龙,是因为直接机械的硬译,才将原著国人会心的俏皮话,给译成了莫名其妙的东西。

  事实上,最令人不解的是,像“塔莎系列”这样内容选材出众的优质畅销书,不是该千挑万选的找个好翻译吗?可我们读者看到的却是,三本书出版社分别用了三个译者,至少从网页介绍上看起来是这样的,但是,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这本书的翻译依旧烂到令人失望,语言看不出什么优美来,可读性依旧不高,压根是换汤不换药。

  语句通顺是出书人对读者最基本的尊重吧,翻译本身就等同于二次创作了,译者和作者一样,都是作为作品的创作者。生活的平淡与否,和文笔的优美本来就不是一回事,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中发现美的闪光点,并将之凸显放大,本身不就是创作者的责任吗?

  玛莎奶奶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绿山墙的安妮》里安妮的收养人卡斯伯特女士一样,都是典型的老派美国北方女性形象。她们同样的对无所事事深恶痛绝,同样的“热衷劳碌”,也同样都是非常有主见的人。和我这样好逸恶劳的都市宅截然不同。虽然我爱看各种各样的描写田园风光的书,但也只是如此,就像是攒了一层书架的烘培书,我也没能亲手烤个蛋糕什么的。于我而言,喜欢看,不代表非得一定要亲身去尝试。但是玛莎不行,她想要就非要做到不可!

  虽然在波士顿这样的城市出生长大,但她【更向往的是大自然和乡下农场的田园风光,在她个人丰富的想象中,她认为自己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人的转世,因此热衷收集古代工艺品和纺织品】。所以,现在她居住在农庄里,过着忙碌而充实的生活。她那些心爱的狗狗猫猫、家禽小鸟和成群的山羊陪在身旁,用种植以及烹饪、绘画种种事物,填充着她本可能平淡而乏味的晚年生活。而且,总有那么多的亲人朋友、熟人或者陌生人与之共同分享。

  拥有我们喜爱的,才会为之幸福,塔莎奶奶的世界,是充实而喜悦的。当然,至少她自己看来是这样的。相信于大多的旁观者看来,这样的生活未免太累。毕竟,一个人喜欢DIY,闲来无事的时候DIY一下无所谓,但现在是( ̄_ ̄|||)要这个人一生始终坚持不懈DIY的生活下去——你可以说她活得很精彩,也可以说她活得很神经,【因为塔莎把每一寸光阴都真实花费在亲手制造美好的事物上,所以她根本不用靠想象来捏造虚构】。

  那是一座18世纪的欧式古典乡舍,那是一种19世纪生人的生活方式……【她很喜欢四季更迭的自然节奏,而坚持回避违背自然的矫揉造作】,这是一位非常热爱田园农舍生活的人,不断从中获得各种乐趣的经历。总觉得她像是古龙笔下的小李探花一样,就是为了诠释美学的人生而被人为创造出来的产物。或者,这就是那种所谓的“实验性生活”吧。

  赞叹于书中塔莎奶奶的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但也只能是赞叹。“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她的生活方式是令人畅想、向往的,但看了书里的故事,才发现那种童话般古典的生活方式的背后是个执着、专注的身影在支撑。从【塔莎的手从来就闲不下来】【让手里不闲着】这些描述可以看出,她是个闲不住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坚持这种生活方式。若要我这种都市宅去亲身体验,忆苦思甜一下尚可,天长日久下来、怎么可能-_-|||

  其实,这本书看不看无关紧要,重要的,是通过塔莎的生活,这种更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为我们展示的另一种对待自然的态度和尊重传统的心态——不去向自然过分索取,只满足于拥有足够我们生活所需的这部分,懂得珍惜与感恩的心情!

  塔莎的人生理念,也许只是简单的想要过田间自给自足的生活,但她对复古生活的狂热,令她的生活里充满了手工、艺术。是的,‘艺术’,艺术正是来自生活。所以在我们的眼中,她才活得那么有美感。

  塔莎所拥有的是一种需要勇气才能获得的生活,纯粹而自然,宁静而安详。她的生活是如此的简单,手到之处即是幸福,农庄,花园、香草、菜园……

  【鸡蛋是早晨刚下的,山羊奶是几个小时前刚挤的,蔬菜是锅里的水烧开时才去摘的,香草是从园子回屋的路上才采集的】,图画上的花园如此纯美,看上去像假的一样。可对塔莎来说,这并不是关键的,【花园的首要功能,是用值得赞美的食物填满她的餐桌】,于是,她的花园里充盈着植物的芬芳,盛产出自然的馈赠……

  她是如此充满了欢欣的亲自动手制作每一件她能做出来的东西。木工编织、纺线织布、制皂做蜡…,从种植到收获,采摘、纺线、染色、织布,亲手做出各种巧妙的手工产品来,那是因为这种‘劳动’是她所喜欢的,能带给她快乐!

  有人说,塔莎奶奶是在过一种现实中的童话般的生活,是的,如童话一般的美好,闪烁着水晶般透明的勇气……在这本书里,我们会看到梦想在闪烁,照进你的生命里。

  若说本书的亮点,我想是在于真实。平淡中那一点一滴的坚守与热爱,总能打动你的心——其实,“人最后悔的事,莫过于活的不勇敢”,我们的生活中总有太多心血来潮的浅尝辄止,最难的是人能一辈子都这样的坚守下去!每个人都有自己向往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是有些人默默践行,而更多的人只是随波逐流。所以,能够勇敢的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介意做他人眼中的异类,就是最大的成功了。

  遗憾与塔莎错过了那么久…于是,塔莎的故事还在继续,塔莎的故事已经过去。

  .【】内或摘自原书,或来自网上,非原创。

  《塔莎的传家宝》读后感(六):人间有味是清欢

  合上这本书,我指着封面颔首针织的塔沙奶奶对身边的朋友说,若是在我年老之时能够是这副模样,那我这辈子一定是过的幸福安逸没有什么遗憾了。

  这本书大受欢迎。一来塔沙奶奶的手作生活的确充满魅力,而书的精美装帧和插画又都与内容相得益彰、甚至锦上添花。

  但它最吸引人的地方,或者最大的成功之处,于我而言,是其所反映出的一种朴实务实、而又充满情怀的生活态度,舒适而不失活力,这种张弛有度并且积极向上,鼓励劳动、关怀大自然的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让我们这些奔波于城市生活之繁琐、沉重、急促的红尘之人感到一股清新之风迎面扑来。

  然而这又不是一本单有着浪漫情怀的出世之处,反倒是处处基于生活并回归到生活,不管是食物、衣服、农作、陈设,都是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但又是我们在当今的生活中相距甚远的——或者是说,迫于现实,我们现在首先在追求的是生存,称不上生活。

  比较久之前,我曾问过自己,怎样才能够生活的快乐呢?要么去创造所需,要么去节制欲望吧。单纯追求欲望的满足,或单纯去锻造一个无欲的苦行僧状态,这两种方式都太过极端。唯有将创造和灭欲良好的结合起来,把握好其中的尺度,才能够真正生活的幸福快乐。

  这本书所呈现的塔山奶奶的生活,在我看来就是这样一个良性的状态。

  我也喜欢做许多小手工,喜欢改造废旧物,喜欢自制许多东西,大到自家店里的榻榻米沙发,小到一盏台灯,一个手工的笔记本,一个小荷包,那种创造的乐趣是别的任何事情都无法取代的。而这对我而言,都是生活中极为宝贵的东西,但却并未成为我生活的常态。

  认识的一位大朋友,曾有着月薪数万的国企高薪工作;讲起为何后来辞职,他说,生活总要回归到一个最为平凡幸福的状态。

  这是一个经历过高峰和辉煌之人所感,而作为初入社会的年青人,无论对塔沙奶奶的生活有多么向往,我都明白,奋斗、向上的活力我不能丢。而我如今奔波劳苦奋斗之最终梦想,也恰是为了自己能够更早的更有资本的去放缓自己的脚步,更好的去感受平凡生活里的每一份淳朴的小幸福。

  《塔莎的传家宝》读后感(七):用一生供养了一个梦想

  为了缝一件亚麻衬衣,就从种植亚麻开始:

  为了吃一块奶酪,就从养一群羊开始;

  房子是自己建的,蔬菜、水果、肉类是自己劳动收获的,家具、器物、衣服甚至孩子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

  你会相信,这样的生活方式是现下的某个真实存在吗?

  这就是塔莎奶奶的生活。

  手头这本《塔莎的传家宝》,只看目录。我们就可以揣想什么是所谓的“传家宝”了——源自土地的手工(篮筐•木工•陶器):田野与花园(植物•干花•胡麻);大大小小的动物们(乳制品•制皂与制蜡•羊毛制品);怀旧的味道(罐头制作•炉灶烹饪•酿造苹果汁);关于杂草和长歪的植株(染色工艺•编织工艺•亚麻织布); 及时缝补(缝被子•织花边•缝纫);微缩模型里的世界(木偶•玩具•玩具屋)。

  但是,仅仅是勤劳,仅仅是巧手,远不能描绘塔莎奶奶之万一。如果你不能揭开她身世的面纱,对她的钦慕和研判就不能真实客观。

  出身名门的她年幼时萌发了对古老事物和乡居生活的浓厚兴趣,她的婚礼就在农庄举行。拥有出众美术才华的她用自己作画的版税买下了一个19世纪的农庄。在丈夫不能忍受没有自来水、电和取暖设施,自己挑水、烧饭、种菜的艰苦偏远生活离开后,塔莎奶奶用画画养活了四个孩子。在孩子们长大成人后,塔莎奶奶又买了一块新的土地,亲手建造了自己心目中美不胜收的农庄,并一直坚守这样的生活直到离世。

  书中美轮美奂的每一幅插图都是塔莎奶奶家居生活的摄影照,暗旧的壁橱里温暖的炉火,浓荫遮蔽下耀眼的繁花,古老织布机上五彩的棉布,手工编织的篮子和旋转中的陶胚……跃入眼中的不仅是美,更有对古老岁月里所有安宁、淳朴、万物静默流转的感动和回望,以及,思之不可得的无奈与心痛。而塔莎奶奶的执着,使旧日时光一一重现。

  选择这样原始的生活形态,不是因为经济所迫,也不是由于世代相传,只是源于——梦想。塔莎奶奶用自己的一生供养了一个梦想,并将它化为真实的生活样貌。在家人的难以理解中,在丈夫的抽身离开后,哪怕在孩子们的怪怨里,她始终未曾怀疑和放弃自己的初衷。用巨大的财富去换取一生的劳作,在世人眼中,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举动。但塔莎奶奶用她的选择与坚持让我们知晓世间有这样的存在——远离尘嚣的、自力更生的、恍如梦境般美丽的田园。

  她创造了一个传奇,留下了一个奇迹。

  《塔莎的传家宝》读后感(八):快乐的塔莎——读《塔莎的传家宝》

  如果你读过《塔莎的传家宝》,你就会发现世界真是太美妙了,因为塔莎会教给你如何去用心倾听美丽的声音,感受美丽的世界,虽然她不曾说过什么。优美的文字,如清泉般在你心底淌过,精致的摄影插图,更带给你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在桃花源中,一切烦恼和忧愁都不易而飞了。

  对于塔莎来说,一切都是那么美妙,“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不知道怎的忽然想起这首诗,用来描述塔莎的生活再贴切不过了。她是那么的热爱生活,每一个走近她的人都会感受的到。她爱每一朵花,也爱每一片绿叶;她爱每一个季节,也爱每一个日子。

  塔莎生来就是一个优雅的贵妇,这种感觉源自于她那颗美丽的心,事实上,她的母族确实是来自于英国皇室。似乎她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忙碌着,却是那么优雅从容,在她看来,生命中每一分钟都应该不停的劳作,她甚至把小偷偷鸡时留下的鸡毛收集起来做成玩具。她习惯自己去制作每一样东西,塔莎生命中的每件事都是提前计划好的,无论是制造肥皂还是蜡烛,其准备工作是在很久以前就开始筹备了,这些东西都不是一夜就能完成的。”塔莎总是这样告诉每一个前来帮忙的人。

  塔莎有一本让她引以为傲的家庭食谱,每当她在厨房的时候,那本食谱总是放在她身边的,虽然她从来不曾照本宣科。这是一本手写的书,用绳子装订面成,这本书汇集了塔莎的妈妈这一支家族传承下来的烹饪智慧,还加入了塔莎所邂逅的厨师们的补充,纸张都是折叠伸拉的,便于塔莎随时更新。事实上,相较于斤斤计较的西式煮法,塔莎的烹饪手法更倾向于中式,她从不用刻板规矩的方法去称量调味品,而是凭着自己的感觉,用品尝的方法来确定食物的味道,这是一种天份。

  在所有的节日中,圣诞节是塔莎的最爱,她几乎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热情,而她的烹饪才华得以充分施展。于是圣诞树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糖果、水果馅饼、各种口味的蛋糕……多到吃也吃不完。

  她尝试着参与制作全过程:为了烤面包她种小麦,为了织布她种亚麻,为了染毛线她种各种适合拿来做染料的植物……她甚至为每个前来参加舞会的女士缝制礼服,基本合乎每个人的品和轮廓。她坚持认为女士一定要穿裙装才是最美的,而她自己最爱的那款则被她亲切的称为“静水连衣裙”,她生活的如此自在,又是如此随心所欲,她甚至觉得自己更适合生活在1830年,于是她建造了18世纪风格的农庄。

  在塔莎的世界里,你永远不会感到无聊,因为她随时会为你制造惊喜,而她的精力似乎怎么用也用不完,我甚至无法想象她是如何来分配她的时间的,要照顾农场里的各种动植物,还要画画,天黑的时候她放下画笔,或是绣花,或是编织,她对各种手工制作的热情从来不曾消退过,她亲手编制精巧的篮子,制作各种干花,她对玩具的喜爱不减童年,在她的孩子年幼的时候,她亲手为他们制作各种玩具,她邀请他们的同学一起来参加她的木偶表演秀。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桃花源,而塔莎的桃花源则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她的快乐感染着每一个人,她也从不吝啬与人分享她的的手工,她的美食,她的快乐,她的生活。记得有人曾经说过,快乐与人分享,你会得到双倍的快乐,而我则是通过阅读来感受塔莎的快乐,于是,我便也快乐了。

  《塔莎的传家宝》读后感(九):诗意生活的创造者

  如果你读过《塔莎的世界》或《塔莎的花园》,那么对这样一本收录了塔莎老奶奶各种小物什的《塔莎的传家宝》一定像我一样喜欢。塔莎老奶奶的手从来都有不闲下来,编制蓝筐、做木工活、制陶、印染、编织、缝纫、做木偶玩具、制皂制蜡、服装设计。。。你可以想象得到的各种纯手艺,塔莎老奶奶都非常拿手,在她手上,每一件事什都焕发了生命,万物有灵且美。本书的作者与塔莎-杜朵是朋友,作为一名痴迷园艺的爱好者,作者也时常惊叹塔莎“令人难以置信的勤奋”,围炉而坐时,一边聊天,一边织袜子,不织袜子的时候,就织个蕾丝边或者手缝一件自己设计的连衣裙。。。书中附有塔莎老奶奶制作时各种工作照、难得一见的工具,以及漂亮得不像话似工艺品的成品。塔莎老奶奶的花园、小屋、收藏以及所有的制作都好别致,好喜欢,令人向往。也想像她一样学着做手艺。

  别的不多说了,《塔莎的传家宝》与《塔莎的世界》或《塔莎的花园》一脉相承,插图美、文字美、情致也极美。以前观《塔莎的世界》里有上百幅精美的照片,素描作品,以及塔莎的珍贵插画。而《塔莎的花园》则如梦幻,如仙境,又如精灵人间初现。她的花园是出落于尘世之外闪着梦幻的美丽童话,而她的世界则是那个带领我们穿越这时空的神奇魔术师。在这样充满灵性与生机的花园里,每一天都会笑着满足着醒过来吧。喜爱塔莎的一切,她的花园,她的世界,她的传家宝们。

  建议大家塔莎的几本书一起看,先看前几本,再看传家宝就对塔莎奶奶的故事清楚了。

  附曾写过的评论地址:

  穿越时空的梦幻童话----评《塔莎的世界》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423157/

  最好的时光----评《塔莎的花园》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083346/

  《塔莎的传家宝》读后感(十):诗意的生活须用诗意的文字呈现

  文/杜鹃花儿开

  2014-6-22

  久仰塔莎奶奶的大名,她的《塔莎的幸福生活》尚未来得及看,《塔莎奶奶的传家宝》倒是先睹为快了。

  要如何评价这本书呢——塔莎奶奶是位值得花笔墨描述的传奇式人物,她的生活和技艺也值得大赞,然而这本书质量实在不怎么样,作者和译者的文学功力都欠佳,使得塔莎奶奶和她的传家宝们没有得到应有的、更好的呈现。

  先谈谈塔莎奶奶。

  在写这篇书评之前,我没有看过塔莎奶奶的简介、生平,只是听说她是位传奇式的人物,只是知道她有一双灵巧的手、聪明的头脑、浪漫的生活和勤劳的个性,只是知道她有很多传家之宝。而在本书中我也的确了解到了这些。纵然塔莎奶奶有满屋子宝藏,纵然她有浑身技能与手艺,在作者的笔下,感觉她在精神和心灵层面上也就是个过着田园生活的普通老太太。

  就在准备写这篇书评时,我翻阅了塔莎奶奶的简介,方知塔莎•杜朵原来是位一生成就卓越的女性。她是美国著名插画作家,是绘本界相当有份量的凯迪克大奖获得者,是女王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而获得这些成就所经历的积累、沉淀、滋养,必然使塔莎奶奶在心灵层面、在精神层面无比高雅有内涵,而在书中完全读不出这份意境与层次来。

  再说说塔莎奶奶的传家宝们。

  对于塔莎的那些手工作品、所饲养的动物、生活的庄园和生活用品等等,该书只简单罗列了部分照片和进行稍微的介绍,而对于这些物件背后的故事、详细的面貌呈现、塔莎奶奶诉之于其中的感情等这些灵性部分,作者一概未描写,作者没有把物件写活,也没有把塔莎奶奶这个人升华到应有的高度。所以,整本书读下来,感觉淡而无味,仅仅是一篇记叙文而已。

  像塔莎奶奶这么诗意的生活,应该配以诗意的文字描写才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