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荒野生存》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荒野生存》的读后感10篇

2018-08-13 04:51: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荒野生存》的读后感10篇

  《荒野生存》是一本由乔恩·克拉考尔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20图书,本书定价:42.90元,页数:2013-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荒野生存》读后感(一):年轻,就该追梦。

  若干年前,我不会看这本书。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觉得自己人生好像是缺少了什么。但又无以言表。到底是什么呢?在追寻缺失的路上,amazon把这本书推送到了我的面前。断断续续的随着alex的步伐穿越了美洲大陆感动我的不是那沿途的风景和他的死亡,而是他不断追寻内心的步伐。缺失的或许也正是listen to your heart. follow your dream.

  在多源的美国,alex应该也是个另类。但我相信有他类似经历的人在那样的文化环境里是层出不穷的,这或许也是美国强大原因之一吧:一代代的年轻人,怀揣梦想到处闯荡。少部分人开创了历史成就了自己,大多数人丰富阅历了解了自己,带着对自然社会的崭新认识重新融入了主流,成为中流砥柱。最后剩下的一小部分以alex为代表的人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在花样年华逝去了。那又何妨?活的精彩,别人的碎语又如何?

  这也是我们当下社会所缺少的一种精神吧!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时代洪流发生转变,因为曙光已现。乘着年轻追梦吧!!!

  《荒野生存》读后感(二):克里斯,你的魅力,你的人格,永存于世

  当杂志上刊登他的死讯的时候,读者们多数会以为又是一个消极避世,自杀荒野的人。但,他是如此地不同。他厌恶现代文明,却没有任何消极情绪;他渴望荒野生活,却依旧保持清醒谨慎。他无法被定义,他如此地富有魅力。

  从小成绩优异阅读广泛,思想独立。上了大学后,读了不喜欢专业,依然可以做到佼佼者聪慧地令人惊叹。

  在流浪路上认识的人都对他印象深刻评价不同凡响孤独独立,感恩纯真才华横溢热情真诚

  他并不是去荒野里面寻求死亡的,却因为一些错误身体变得很虚弱而无法生还。在最后的日子里,他没有因为这意外自暴自弃,也没有因为无法承受痛苦选择自杀。而是,平静的,甚至是愉悦的,走向了死亡。 “他面向镜头,摆出勇敢快乐的再见姿势。他微笑着眼神无疑流露出,克里斯·麦坎德利斯,如僧侣般平静的走向上帝。”

  他走了,在二十多年前就走了。但他的魅力,他的人格永存。今天,我读到这本书,依然忍不住想去问克里斯,在他的思想里,他的感受里,到底对流浪 荒野 生活有着怎样的认识 怎样的情结呢?我仿佛看到他侧身采集、观察植物树叶样子,瘦瘦高高,神情认真嘴唇紧闭,棱角分明。又转过来看着镜头笑了,年轻的 干净的笑,散发着光,让我移不开眼,深陷于中。

  《荒野生存》读后感(三):生活不是杰克伦敦式的幻想

  先看的电影后看的书。我觉得电影比书还要好看,也许是先入为主感觉影响了我客观评价一件事情吧。但是,一口气都下来感动颇多。

  主人公,克里斯是一个怀揣着杰克伦敦式幻想的年轻小伙。他叛逆、有学识、崇尚列夫托尔斯泰式的禁欲主义生活,渴望荒野,热爱自然,厌恶都市生活的虚伪品德高尚,极度自制。他热爱梭罗,渴盼瓦尔登湖边那样的生活,他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自信乐观。他抛弃了金钱,烧掉身上的现金。在完成大学学业后,迫不及待的开始自己的旅行计划。他诚实正直,对于爱情真诚而纯洁。当然,他也偏执固执冲动急躁。高尚的品格良好礼仪,满腹的学识。在都完原著并且看完电影后,一个完整的克里斯的轮廓在我的脑海中逐渐被勾勒出来。也许,他应该生活在18世纪的法国。因为他的形象完全是一个不折不扣革命者形象,一个激进的毫不退让、不愿妥协的革命者形象。

  克里斯是一个复杂的人,他身上有着圣贤般的人格品格,他关怀底层人士评判上流社会的浮华和虚伪。他有着宽广人文关怀,生于美国中产上流家庭,但却从未受到家庭的影响。他痛恨金钱,痛恨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厌恶金钱的铜臭味。他的成长就是一部斗争史。他和父母之间对立,是自我成熟和自我价值观坚持的一个过程。最终,革命还是爆发了。无数次的失败、妥协在他大学毕业后终于如愿以偿。他可以开始自己的旅行了,开始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他引用梭罗的句子当作自己的人生格言,他想透过荒野思考人生、生活、生命终极意义。他想获得内心真正的平静。他将剩余教育基金捐给了救济穷人组织,然后带着剩余的东西踏上了未知旅程。他烧掉现金,丢弃了自己最喜欢汽车,不断地辗转各地,打工攒钱,成为一个流浪汉,辗转各地,最终就是为了到达杰克伦敦所称颂的阿拉斯加。没错,他做到了。他用近四年时间的流浪成就了内心最终极的梦想,他完成了从男孩男人蜕变。他完成了愚者智者的转变。他最终在这片难以走出的荒野里完成了自我的救赎,完成了朝圣者到圣者的转变。

  人本来就属于自然,最终还要回归于自然。我们无止境欲望和无尽的罪恶都是因为我们是社会人,生于斯长于斯。当我们脱离自然,来到城市时,我们成了被欲望和金钱奴役的动物。克里斯是我们每一个人影子,是我们内心最纯洁善良,最为本真的一面。只是乌烟瘴气的社会风气,对于资本疯狂追逐最终让我们的灵魂迷失其中。只不过,有的人把握好了临界点,有的人却早已成为金钱的奴隶。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为了良好的生活质量,人与人之间变得不再真诚,坦率

  生活、生命的究极意义是什么?也许,二十年前的克里斯比你我都更加明白。成群的疯狂的涌入城市,但是也有少部分的人也疯狂的往相反的方向狂奔。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却向往荒野,渴望荒凉,内心的野性呼唤

  生活很难达到一个平衡点,也许我们需要在一片宁静之地找寻真正的自我。

  《荒野生存》读后感(四):祝所有流浪者好运

  也许,麦坎德利斯不过是另一个你,在另一个时空,代你进行一次期待已久的远行。至于这次远行的前因与后果付出所得,也只有你自己能给出一个合适判断

  人从自然中来,每个人身上都潜藏着亲近自然的天性

  看年初写下的书单,发现自己完全没照着来啊,除了手头的一些书外。读书,好像也变成了这样一种事,可遇不可求。想读的书有时老是总是碰不见找不到,却又总能在不经意邂逅一些意外的惊喜

  《荒野生存》就是一个惊喜。

  图书馆里找《追风筝的人》,按编号找不到,意外看到《荒野生存》,拿下去啃。翻了几页后,想起几年前我也曾这么翻过这本书,那时是真的只翻了几页。

  几个小时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做了一场梦,梦的最后有眼泪忍不住地流。

  乔恩•克拉考尔是《户外》杂志的记者,他说他始终追求的是真相,所以他愿意一遍遍地去探究麦坎德利斯的死因,用大量的文字,亲身的经历去告诉世人麦坎德利斯绝对不是一个傻子,他绝对有荒野生存的能力,否则不可能自己在荒野生存一百多天,他的死去或许只与两个疏忽有关。他不是反叛者,也不是精神病,他只不过在追求自己生命中的某些东西,或者说是在探究属于未曾发现的属于真正自我的一部分。

  麦坎德利斯的日记记录了他的全程经历,大量的关于当地植物与动物的描述,以致警方在最初以为他是个生物学家。

  无数与麦坎德利斯相遇的人讲述了他们见到的这个男孩,他们说他是个好孩子,很有个人魅力,可以很容易得与人相处。他一路走过,交到许多朋友,八十多岁老人心扉因他被打开,恳求他可不可以做自己的孙子,甚至听从他的建议离开公寓去营地居住,在听到的死耗后放弃对上帝的信仰,原因是上帝应该保护这个好孩子。他与农场老板始终,摆摊的夫妻始终保持联系,给他们寄明信片,告诉他们自己的近况。他们说相信他一定会回来,渴望拥抱这个可爱的年轻人。一个与他短暂相处过的人说对他的印象非常深刻,很希望再见到他。

  调查之后的结果显示,他,麦坎德利斯,来自一个富裕的家庭,在完成大学学业后,悄声从家人世界里消失。他无限表达出对父亲反抗,偶然发现父亲曾脚踏两只船的秘密更让他憎恨父亲。他说他有机会就会消失。在离开家的两年,他未给予家人任何信息,在发现他失踪后,他的妈妈每日出门都会特地为他留言。他妹妹说我知道他离开后一定过得很快乐

  他的家人和朋友描述他是个天才,很小就表现商业才能,没有富家子弟的纨绔,他很懂礼貌,很有爱心,经常跑去给流浪汉送食物,和他们交朋友

  乔恩•克拉考尔说他理解麦坎德利斯所做的一切,自己与他一样,违背父亲的意愿,将登山作为一生事业;也曾独自走进阿尔斯加,只不过自己足够幸运,仍旧活着。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以为自己想要的一切就是可以得到的一切,我们渴望去冲撞,去流浪,不是傻瓜的冒险,不是没有头脑的冲动,只是想切切实实地去探索另外一个自己。只是想努力活得丰盛

  麦坎德利斯说或许会在回到人中后写一本自己旅行经历的书,他已经准备回去,与荒野旅行告别,只是结局是一个遗憾

  他不是一个傻瓜式的理想主义者,也不是孤僻冷漠高傲的富家流泪王子他喜欢与人相处,也喜欢一个人的独处。

  或许,生命本就如此。

  我想起曾经的事,几年前一个人的旅行,一个人在陌生乡间的迷路。我看到那个自己,被无可救药的痛苦与孤独包围的自己,我感觉已控制不了自己的生活,忍受不了自己,于是我有一段只属于自己的旅程。在陌生的城市走路,与陌生人说话,开玩笑,一个人享受寒冷,在山巅狂掉着拍日出。坐上巴士却到了无从辨认的乡间,我努力回忆来时的路,一个人走,恐惧不安,内心大声呼喊绝望,希望,因为那样的情况下是不允许有绝望的,一旦绝望一切都会完。好在最后的结果是我成功拦截到了巴士。坐在巴士上我庆幸自己终于回来。

  自此,我不再一个人旅行。生活中无助的痛苦开始消失,我对自己承诺,无论怎样,都要自己拯救自己

  只对一个好朋友和一个陌生人讲过这段事。

  我想那样的日子已经彻底过去了。不会再一个人旅行,不会再那样痛苦。

  回头看,想笑,自己也曾这么走过。

  那么祝所有想要去流浪的人好运。

  推荐所有人去看《荒野生存》。

  流浪,一个人的旅行,都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得到什么,收获什么,只有自己知道。

  《荒野生存》读后感(五):心有牵挂,就不会做出这个选择

  《荒野生存—阿拉斯加之死》是朋友来看我时带过来跟我交换的书。

  书的主角是麦坎德利斯,男孩,自称24岁,家境殷实学霸。1992年他4月徒步走进阿拉斯加荒野,8月,几个猎人发现了他的腐烂尸体

  他被证实死于饥饿

  原本以为这就是一个带有冒险精神却又因准备不充分,或者因为自然环境太过险恶而导致年轻人丧命的故事

  结果不是。

  他有心事

  他的家,是他的心结,是促使他走进荒野的间接原因。然而,对于他的这个心结,他的父母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

  他们只是意识到麦坎德利斯变了,可是又不知道为什么变了。

  麦坎德利斯的母亲比莉在儿子流浪两年后终于有了他的消息,死亡。她用眼泪大声抗议: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我真的一点儿也不明白。

  可怜的母亲。

  她不知道在她眼里一个善意隐瞒竟然让麦坎德利斯觉得“整个童年都是谎言”。

  那一年,麦坎德利斯在一次无意回老家旅途中,知道了他的父亲——沃尔特,在年轻的时候曾经脚踏两只船,而且在比莉生下麦坎德利斯后仍继续这种生活。后来沃尔特结束这种不堪的生活,与比莉带着孩子搬到了新的住所

  在沃尔特和比莉的眼里,这件事已经到此结束,但对麦坎德利斯来说却不是。

  他不能接受父母的隐瞒,不能接受父亲曾经犯下的错,也无法理解母亲对父亲的原谅。他没有告诉父母他知道他们的秘密,而是以其他的方式来发泄愤怒,比如沉默和孤僻。

  内心单纯的人一旦遭遇变故做出的反应总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他表面顺从父母的安排实际上却在积蓄着所有的力量去反抗;他继承了父母的生意头脑,却鄙视过有钱人的生活;他时而感激父母,时而觉得这是两个糟糕的人。

  毕业后,他终于摆脱他们,随心所欲,带着对阿拉斯加荒野的美好向往,带着远离人与人之间复杂关系念头,带着天生对自然的崇拜之情,走进了那片荒野,最终再也没有走出来。

  我一直想,如果麦坎德利斯内心有牵挂,有对父母的依赖,有对家的依恋,他也许能避免这个悲剧

  因为在离他离世的不远处共有四个可以与外界联系的暂住点,里面有储藏的食物;他可以将双亲的联系方式留给曾经搭载过他的人,他的父母也许能知道他的行踪……

  很明显他没有。在他决定冒险旅程时,他把仅有的24000美元存款捐给慈善机构,把身上所有的现金烧掉,他改了名。在旅途中,他给朋友以及帮助过他的人写信报平安,报行踪,却没有一封信是给家里人的。

  一开始我并不懂麦坎德利斯。他的父亲脚踏两只船,婚内出轨,这些都是伤害比莉的行为,并没有伤害到他。因为他在麦坎德利斯懂事之前已经结束这种荒唐的生活,并与比莉携手共创夫妻事业,让麦坎德利斯兄妹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让他们有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直到我突然想起他,我才开始明白为什么父母的隐瞒对麦坎德利斯的影响那么大。

  我不知道他的生日,而这几年更是在忙碌自己的生活中忘记了他的祭日。

  如果他还在,现在也应该23岁了吧。五六年过去了,我依然不愿意跟他的父母有过多的交流,能做到的也就是路上偶遇到,不带感情的打声招呼。

  他们是他的父母,是他曾经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而我,只不过是他的一名亲戚而已。为什么当他的父母已经释怀他的离去,而我却仍耿耿于怀?

  因为他曾经是我心里觉得重要的一个人,觉得有义务去好好照顾的人。当这个人受到了伤害,并因为这种伤害而带着遗憾意外离世,我纠结带给他伤害的那些人那些事。

  在我的理解中,麦坎德利斯从某种程度上也是这样。

  他曾经爱父母,爱他的家,觉得父亲伟大,母亲慈爱。发现了父母隐瞒的秘密后,他在自己最亲最爱的人身上看到了人性丑陋一面。所以他接受不了,释怀不了。

  如果他的父母知道隐瞒会带给麦坎德利斯性格上这么大的转变,会改变他对整个人生规划的话,我想他们宁愿与他坦诚相待!

  好好爱孩子吧,用一颗坦诚的心!

  因为为人父母者永远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在孩子的心里打了个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