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荒野生存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荒野生存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14 22:25: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荒野生存经典读后感10篇

  《荒野生存》是一本由[美]乔恩·克拉考尔 / Jon Krauer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1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荒野生存》读后感(一):留给人们更多的是思考

续克拉考尔的《空气稀薄地带》之后的第二本一口气看完的书。对真实故事似乎有些上瘾,跟随作者的脚步去追寻事实的真相。书中的主角chris,贴在他身上最显著的标签是年轻,因为年轻,所以他的一切疯狂想法似乎都不那么难以理解。对自由的向往,对现实生活中的阶级生活之唾弃与不满。对人类原始生存的疯狂追寻与迷念。也许他可以在有所追求的同时,对生命多一些的尊重与敬畏;也许在他成长的过程与环境中,父母能多一些精神上的交流和指引;与许他最终侥幸的走出荒野存活下来,像克拉考尔一样,经历了年青的的离经叛道,最后活下来并真正理解的生命了的意义。可惜,没有也许,我们在对年轻生命婉惜的同时,也或许死亡对Chris本人来说,并不是最不幸的事。虽然生命如此短暂,但至少他体验了自己想要经历的,去到了自己想去的地方,还那么年轻就完也了自己目前来说最伟大梦想。试问,我们高中毕业,大学毕业的时候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我知道,他是偏执的,也许他能少一些偏执多一些理智人生或许截然不同。但是,Chris没有那骨偏激劲,他能这么短时间里完成自己的梦想吗?他或许会为每一次的相遇而裹足不前,也许那就不是属于Chris的人生了。很遗憾他最终没有活着走出荒野,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或许是人生,或许是关于梦想,也或者是经历,或者是家庭;专注于你的追求,无关于金钱,无关于太多外在的阻碍,关注于事物本身已足以支撑你勇往向往,梦想有时候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

  《荒野生存》读后感(二):客观的看待麦坎德利斯

阅读时间:2016-8-21
阅读原因:《荒野生存》电影
作者:乔恩·克拉考尔 Jon Krauer
作品简介:
上世纪九十年代,约翰逊.麦坎德利斯(Christopher McCandless),沿途搭车到达拉斯加的荒野,几个月后猎人发现了他的尸体,这本书的故事也是由此展开。
约翰逊.麦坎德利斯出生于美国的中产阶级家庭,自幼喜欢自然,曾今疯狂的爬山、跑步等等,也许骨子里就有着一股非比寻常的劲头;喜欢托尔斯泰跟杰克.伦敦的书籍,并渴拥有类似严格的道德观以及对于荒野的渴望;从小受制于父母亲的管制,并在无意中发现了父亲同前妻家庭之间藕断丝连的关系。在1992年大学毕业之后,捐出自己存款、烧掉钱包里的所有现金,独自一人走上了流浪跟探索自然的旅程。虽然在旅途中经历了很多事情,遇到很多值得珍惜的人,但是内心对于荒野的狂热渴望使他最终独自进入阿拉斯加的荒野斯坦培德小径,在四个月之后他的尸体被猎人发现。
以上主要是讲了原因跟故事的大概经历,这里对于这些不做详细的描述,重点是这个事情的分析:
1.流浪的原因:刨除传统社会责任之类的思考跟家庭关系的影响因素,麦坎德利斯出走最重要的就是他对于生命或者生活意义的一种思考,内心本能的去寻找自然的狂野,不管是从小热爱爬山、还是对于托尔斯泰跟杰克.伦敦书籍的热爱,本质都是他认知中生命本身就应当中大自然中、在荒野中。内心真实的想法决定了对于生活的选择,很多人内心都有着自己的认知,或者渴望稳定;或许渴望狂野,无论怎样的想法,都导致了自己生活的现状。麦坎德利斯内心渴望了自然,自然最终走向了她。
2.死亡:不管是从书籍还是电影去看,麦坎得利斯的一系列作为都是很多人认知中的作死行为,在最后前往阿拉斯基荒野、斯坦培德小径前,不顾他人的建议,仅仅带着十公斤大米跟一把枪、些许子弹,还有很少的东西进入荒野,相比于鲁莽这个词,盲目的信心更加合适。导致他死亡的最终要的原因就是这种幻想般的自信,这也就是为什么夏季到来面对阻道的河水他退回巴士的原因,因为他认为自己可以生存到河水渐缓之时,最后因为误食有毒的种子而虚弱至死(当然他随身的那本书并没有关于这种种子的说明)。
3.感受:如果你曾经想过或者有过,刨除平日生活跟责任去流浪,你也许就会对麦坎德利斯这么做的初衷有所认可。我们可以给他添加许多的标签:浪漫主义、勇敢、鲁莽、不负责任,所有的评论都是基于我们对于生活的态度或者自己的人生观念。盲目的对他下了评断貌似不合时宜,毋庸置疑这件事情有着跟多的意义,更应该带给我们不同的对待生活的视角。当然如果你本身没有关于这方面的思考或者根本不认为这种行为有什么意义,安安稳稳的享受自己现在的生活才是上策;如果你有过这方面的思考,也许麦坎德利斯临终前的话会有很好的启发: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 。生活不仅仅是眼前的苟且,还有更多的方面值得我们思考,诚然这些思考不一定会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收益,但是最起码你了解到了其实生活有很多的方式。花时间去了解自己的内心,而非妥协于生活的一切;去行动,朝着自己所期待的生活努力;生活的真谛在于爱跟分享。

  《荒野生存》读后感(三):from < Into the Wild>

Some may ask,"why act now? why not wait?"
The answer is clear,the world could wait no longer.
有人会问,为什么现在行动,为什么不等等?
答案很明了,世界不会等你。
You are wrong if you think that the joy of life comes principally from human relationships.
I mean,the core of man’s spirit comes from new experiences.
快乐不是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
心灵的成长来自于新的历程。
Happiness is only real when shared.
When you forgive,you love.And when you love,God's light shines on you.
not necessarily to be strong,but to feel strong
to measure yourself at least once
to find yourself at least once in the most ancient of human conditions
facing the blind, deaf stone alone
with nothing to help you but your hands and your own head
在你的生命中有件必要的事情就是,并不一定要强大,但是要感觉自己强大
至少有一次,能让自己在最原生态中去发现自我
独自一人面对冰冷的石头
没有任何人能帮你,除了你自己的跟你的双手。

  《荒野生存》读后感(四):“I love not man less, but nature more”

其实阅读这本书的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看完电影之后,我还是没有明白男主人公为什么要独自一人穿越美国来到阿拉斯加,然后在临死之前仿佛突然醒悟一般,对我们说他很高兴来到这个世界。甚至,我连对他的这种行为作怎样的评价也有些模棱两可
看完这本书,我终于可以说,我找到了一些答案。
首先,男主人公克里斯托弗生于一个富裕但并不完美的家庭,这种成长环境就像是一颗定时炸弹,总有一天会在沉默中无情的爆炸。他的父亲虽然为美国宇航局工作,但在生活中却像是个伪君子:在自己组建了新的家庭之后,仍然和前妻纠缠不清。男主人公在18岁左右,了解到这一丑陋的事实后,对父亲的行为更是不能容忍。这种家庭环境给了他致命地打击。
因为,他其实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他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天赋。在八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通过买菜赚钱。在学校成绩优异,体育成绩也不错,还是校刊的主编,关心时事并具有自己的见解,人文素养较高。对南非问题、社会不平等问题不仅是思考者,也是观察者,甚至是实践者。而且常年阅读梭罗、杰克•伦敦等人的作品更是加深了他对自由世界的向往和对物质世界的厌恶。这也能解释他为什么在大学毕业之后会独自一人展开追逐内心自由之旅。因为他不能在自己完美的世界里装下这么多令人厌恶的、虚无的、物质的东西。从这种角度来说,他是一个有着极高人生追求并敢于实践的完美主义者。阿拉斯加那广袤的原野正是承载他对自然、纯净、美好生活的完美舞台。充满物欲、自相矛盾的世界就像是一张网,紧紧地束缚着他,他的人生就是要冲破这张网,去追逐那个在众人看来无法实现的世界。
带着这种渴望,他踏上了“超级流浪者”的人生。我想,他之所以要给自己取另一个名字,无非是想与以前的自己划清界限。从弗吉尼亚州到亚利桑那州,从大峡谷到科罗拉多河,从美国到墨西哥的人来人往的街道,从美国到加拿大的皑皑雪原。他的这种渴望愈加强烈。他的良好形象虽然感染了麦子收割工人、吉普赛女孩、流浪者、那位孤单的老人,但却没能让他停下脚步。他甚至像耶稣一样想把自己的世界观传达给别人,让他们也冲脱这个世界的束缚。
但是,在阿拉斯加孤独的大巴上,现实给了他重重一击。雪水融化,河水上涨,食物耗尽,他在饥饿的日子里挣扎。尽管他已经“悔悟”,但是他永远回不去了。在生命的尽头他对我们说:“我已度过了快乐的一生,感谢主。再会,愿主保佑你们!”他的死亡是不幸的,但他的人生是勇敢的。
他起码给了我们行动的理由。
附:
There is a pleasure in the pathless woods. 无径之林,常有情趣
There is a rapture on the lonely shore. 无人之岸,几多惊喜
There is society, where none intrudes. 世外桃源,何处寻觅
By the deep sea, and music in its roar. 聆听涛乐,须在海里
I love not man less, but nature more. 爱我爱你,更爱自然
                                                 ——Lord Byron拜伦伯爵
 

  《荒野生存》读后感(五):与人分享快乐

也搞不懂自己为什么会对“荒野生存”如此着迷,看完电影又买来原著拜读。可能是由克里斯想到了自己吧!或许我们心里都住着一个“克里斯”。看完以真实故事为背景类似于纪录片的电影,为克里斯的死亡感到遗憾和可惜。人在大自然面前永远都是那么的渺小。

理想与现实永远不能脱轨,你只有走好了你要走的那条路,你才有机会走你希望走的那条路。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都会有各自的追求。你要善于发现这个世界美好灿烂的一面,你要知道逃避绝对不是一个好办法,因为不管你逃到哪里去,你都有要面对的残局、要解决的问题。而勇敢接受生活赐予你的一切,才是真正的勇气。我们需要做的是一直保持我们身上最难得的部分———你的纯粹、对这个世界的善意、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精神。因为所有的理想主义都要以现实为载体,而你也不能够自私一意孤行,为了追求为了自由,就去抛弃爱你的父母从而放弃世界和生命。这个世界会有恶但也不乏有善有爱。你不能总是以偏概全,你要不断去开垦美好可爱的一面。

得到想要的一切,拥有向往的生活将会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你千万不要试图尝试运用最极端的方式去探取和得到。你需要通过慢慢寻找,一步一步探索得到,我想这样也会更安全、更有意义有价值

  《荒野生存》读后感(六):追寻

他如此年轻;如此孤独;他的身体辜负了他;他的意志使他失望。他微笑着,他的眼神无疑流露着:克里斯·麦坎德利斯如僧侣般平静地走向上帝。
——《into the wild》
追寻内在,与大自然相融的克里斯,最终还是年轻的死去,可是也不至于悲哀。这一段短暂的生命充实且饱满,一路上的自我寻找,流浪,完全脱离社会(即便是精神上的)与大自然水乳交融,这大部分人都未能迈出第一步的种种事情,他便早早完成了。
我想,一个头脑清晰的人眼睛一定会是明亮而又闪烁的,即便浑身邋遢不堪,也有一股清泉从眼中透露出来。
克里斯的专注,聪敏,目标明确,这是许多人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的。可惜的是,在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是浑浑噩噩的度过一天又一天,缺乏一个清醒的头脑,眼睛浑浊,窄小。可想要追寻自我,领悟一些精神上的感悟,获得一个此生受用的道理,让自己喜极而泣。
可这偏偏是少数人能够拥有的,大部分人都不懂,不去理解,只在错了之后才懂得退缩,却不在始端的时候,就开始好好的去感受这一个问题,等到末端的时候才回味起来。整一个书评,说是在说别人,可也都是我自己的通病,苦恼的是,头脑并不清晰就会极其羡慕像克里斯这样的人。
苦恼归苦恼,回归书中让人感受极深的便是克里斯因误食种子而身亡的片段,我将最后结尾的一段话摆在书评的开头,让人极其惋惜又让人忍不住泪水的涌出的一幕场景。我是先看过电影再看的书,而再次看到这个结尾,电影和书籍的结尾相交辉映,重叠起来,再加上电影的插曲《Guarantee》,一种自己也过了一次这种生活,最终身体战栗随后而释然,让人回味无穷的流浪生活,理想主义者的追随!
我在心里想着,天呐!
我语无伦次。
人总是在孤独中寻找自我,在汹涌的人群中前进,在擦肩而过的人海中,却更能够感受孤独。

  《荒野生存》读后感(七):是不是所有崇高而纯粹的人都真诚地像个孩子

这本书朋友推荐了很久,我当了中文版和英文版,开始看后者,看得很慢,对我来说太难了。在无聊的聚会上忍不住看起了中文版,一发不可收拾,很快就看完了。
看书的时候很感动,忍不住要落泪。仿佛在阅读他的内心。
在他心里,是否深藏着一个流浪的愿望,一颗忍不住要拥抱大自然的心?是不是所有崇高而纯粹的人都真诚地像个孩子?
当读到克里斯的妈妈深夜惊醒,说她的孩子在向她呼救时,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相信,相信他呼救的声音生存的渴望穿过遥远的阿拉斯加,触到了他母亲的心,只是,妈妈不知道他在哪里,不能及时地将他挽救。
有点担心有一天他也会追随克里斯的脚步,走上流浪的不归路。我们不能说什么对一个人就是好的或者对的,每个人内心都有自己的选择。克里斯内心有不能克服的伤痛。他太优秀了,所以一定要用这样的方法表示他和父亲的不同,来挑战父权。其实,他很爱他的父母,真因为深爱才不能接受他们的不完美。
克里斯真诚地面对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他从来不妥协,也不打算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给自己找一个位置。他的理想就是流浪,有一个我们年少时都有的梦,离开父母,独自去流浪。也许他在逃避什么,也许就是无法停止追寻一个个新奇而未知的新世界。他有热情,不幸的是有了一个悲剧的结局。他无法找到一个合适他的生活节奏,最后选择做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异类。死亡固然是悲伤的,但这是他的选择,不是吗?
发觉自己喜欢像孩子一样单纯和这个社会有点格格不入的人,也许是因为自己选择了妥协,所以更欣赏他们的坚持!
可是这样的人怎么生存呢?
也许在某个社会他们能找到一个平衡点,找到一个深爱他们完全接纳的人,继续自己真实的人生!

  《荒野生存》读后感(八):Into The Wild

  亲人在渐渐远离
  
   朋友在渐渐背弃
  
   被社会排斥
  
   被梦想丢弃
  
   一颗泪,沿着脸颊而滑落
  
   落在尘埃
  
   迸裂,蒸发
  
  
  
   因为我失去了太阳
  
   所以极力挽留群星
  
   沿着前辈深浅的足迹
  
   去走到一个没有悲伤荣辱的世界
  
   一路洒下泪水
  
   无论是喜悦和悲伤
  
   总可以在自己的世界里完全拥有自己
  
  
  
   可是
  
   人生的道路宽阔又狭隘
  
   无论走到哪
  
   都是匆匆的人影
  
   然而
  
   拥挤的是身影
  
   寂寞的永远是人的心灵
  
  
  
   当一个不甘寂寞的人
  
   却只能整日与寂寞为伴
  
   会做何选择
  
   人生苦短
  
   如果甘于继续落寞
  
   那么,转生人世的那一刻
  
   注定了人生道路上的孤独、悲凉
  
  
  
   既然如此
  
   还等什么
  
   带上他人的“Into The Wild”
  
   向着故乡
  
   向着我前世的一个梦
  
   起程

  《荒野生存》读后感(九):一滴水的死亡

 
    “ 死亡仿佛水消失于水中” 博尔赫斯说这是另一次死亡。如果chris 回到城市中呢?继续履行他的社会责任,继续选择,选择家庭,选择工作,选择a new car,选择生活,最后,选择死亡。就像是一滴水回到了大海里,跟着一次又一次的浪潮拍打在岸上,前赴后继,轰然作响。
     我不评价chris脱离家庭into the wild 的行为是对或错,我们最好奇的是他为什么这样做。我在评论里看到了最多的是说他自私,放任父母妹妹的担心于不顾,让他们在焦虑思念中惶惶不可终日。我不觉得他是要惩罚父母的不当行为而出走,书我还没看,刚看完电影,chris从名校毕业,在和家人聚餐的时候,父亲想要奖励他一辆新车,他断然拒绝了,还神经质般地发问“我为什么要一辆新车why?”我开始以为chris以前的车开久了有感情不想换,直到后来他捐出了24000.86美元,在遗弃陪他多年的车时毫无留恋,拒绝了卡车大叔给他的靴子,我才发现,他生来自由。他身边的东西越多,就越会妨碍他亲近自然,感情也是。
    关于这个世界,你越认真就会越痛苦,所以思考就到此为止吧。chris的出走既不壮烈也不平凡,只是平常。就像大海里的水蒸发去了天堂,他只是上了岸,去浇灌一颗叫作自由的种子。
              很爱电影最开始那首诗
    
                                       There Is A Pleasure In The Pathless Woods
                                                    by George Gordon Byron
                                         There is a pleasure in the pathless woods,
                                         There is a rapture on the lonely shore,
                                         There is a society where none intrudes,
                                         By the deep sea, and music in its roar;
                                         I love not Man the less, but Nature more,
                                         From these our interviews, in which I steal
                                         From all I may be, or have been before,
                                         To mingle with the Universe, and feel
                                         What I can never express, yet can not all conceal
                                    面对自然,全无顾忌
   

  《荒野生存》读后感(十):我曾那么渴望逃离生活

    《荒野生存》是由美国作家乔恩•克拉考尔根据真实的案例所撰写的纪实文学,讲述了1992年一个死在阿拉斯加荒野的二十几岁年轻人克里斯的故事。克里斯出生于美国一个殷实的中产阶级家庭,大学毕业后,他放弃攻读哈佛法学硕士的机会,把仅有的24000美金捐给慈善机构,改名换姓开启了自己的流浪之旅,而他的终点站则是阿拉斯加的荒野。经过两年的背包旅行,学习与积攒经验,他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理想,独自走入阿拉斯加,却再也没能活着回来。
    第一次知道他的故事是在两年前背包旅行的途中,由这本书改编的电影《荒野生存》。当时印象最深刻的是电影里的一句台词,“有些人问,为什么要现在行动,为什么不等等,原因很简单,因为世界不等你。”那时只觉得天降知音,因为周围同样没有人能理解为什么一个女孩要独自一人搭车徒步远走西藏。重温这个故事是在今年的九月,在城市生活又一次消磨掉我大部分热情的时候,我翻开这本书,寻找过往两年的影子。书的内容相比电影更加充实,不仅详细描述了克里斯的旅程,还添加了不少其他类似旅行者的经历,以及作者本人独自登山的经历。“天气不错,路线清晰,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但由于我是独自行走,就连最平凡的小事也充满了意义。和想象中的景象比起来,眼前的贝尔德冰川更冷,更神秘,天空也更蓝。冰川上的无名山峰显得更大,更秀丽,也更险恶,如果我是和他人结伴同行,这种感觉就要弱得多。在这种环境下,我的情绪也变得更加激昂起来,高亢是更加高亢,绝望时更加绝望。”这是作者描述自己攀登魔指峰的一段文字,使我想起半年前骑行泰国的一段独特经历。
    我的计划是租摩托车从清迈出发,沿东部的边境线骑行至南部海边,再由西部的边境线折返回清迈。我在清迈逗留了半个月的时间,熟练摩托车技术,购置装备,制定详细的骑行计划(包括路上停留的每一站以及距离上一站的公里数),跟朋友拿着地图不断探讨,思考路上可能出现的一切意外以及解决办法,力求将风险和不可控的因素降至最低。即使是经过如此周密的计划,那些天的心情依旧是兴奋,惶恐,担忧,因为人最难克服的是对于未知的恐惧。前面几天一切顺利,就在我渐入佳境时,它却发生了。
    在前往桑卡拉布里时,Google地图显示了两条线路,一条绕行北碧,650公里;另一条穿过一片国家森林,170公里。泰国的国家森林很多,在清迈时我也去过附近的几个,除了人少并没有什么其他的危险,因此我没有多加思索,便选择了170公里的那条路。上午的四个小时路程一切正常。进山后,沿着曲折的盘山路骑了一小时后,一丝担忧爬上心头。首先是路况开始变差,公路坑坑洼洼,一看便是很久没有维护过的。其次是道路两旁疯长的树木,相信我,“疯长”绝不是写作的措辞,即使是在山的背阴面,参天的树木依旧遮天蔽日,底下的灌木也有半人高,各种植物交杂着蔓延上陡峭的山壁。林子里壁虎的叫声清晰地如同鸟鸣,我不敢想象这只壁虎的体积,草丛里不时传来有东西蹿过的声音,我不敢骑太快,因为这是山路,而且路况不好,但也不敢骑太慢,因为担心草丛里有蛇。半小时以后,公路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车轮压出来的碎石子土路。我胆战心惊地在这条土路上又骑了一个小时,中间走错几次岔路,终于来到了地图上显示的湖边。这里只有一户人家,由于语言不通,我费尽地跟她比划了15分钟才知道轮渡的码头离这里不远,但是今天已经没有船开往对岸了。已经下午5点半了,我没有勇气再走回头路,因为太阳落山后,林子里的动物会开始活动,每个骑行的人都知道,太阳落山前必须走出森林。我筋疲力尽地在湖边支好帐篷,天很快黑了。森林里的夜漆黑地伸手不见五指,40度的气温,帐篷里又闷又热,我辗转反侧无法入睡,孤独像虫子一样啃噬着我的心。手机已经没有信号了,当然有信号我也不敢用,因为不知道明天还要走多久才能到达目的地,导航非常费电,我不能冒险。
    那一夜过得既疲惫,又有些开心,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一个人在这个四下无人的荒山野岭过夜,静谧的湖水,漫天的繁星,繁密的树林,偶尔从湖上吹来的一丝凉风,在今夜,只属于我一个人。孤独固然难熬,可如果我不是一个人,倘若还有朋友一起,这一夜也许在相互抱怨或者闲谈中也就轻易地过去了,我不会有这种天地万物只属于自己的美妙体验。天快亮时,我迷迷糊糊地睡了过去,大约一个半小时后又热醒了。收拾好东西,赶上最早一班的轮渡去到河对岸。路况依旧很差,在干燥的沙石路面上骑摩托车需要非常小心,因为不能刹车。我精神紧绷,小心谨慎地骑了3个小时以后终于还是摔车了。那一瞬间,我绝望了,这蔓延的土路似乎没有尽头,一直把我引向原始森林的深处,除了那户人家和轮渡的船家我再没有见过其他任何人。这一路的提心吊胆,担心手机没电,担心导航出故障,担心车轮爆胎,担心摔车……种种情绪终于压垮了我的神经,我哭着扶起车检查了一遍,除了倒车镜歪了之外没有其他问题,这才发现膝盖处的裤子已经完全烂掉,腿上的伤口已经惨不忍睹。依旧不敢在路边过多停留,我骑着摩托车又走了一段路,终于在路边发现了一间当地人进林子收橡胶时临时休息的屋子,我停下来开始处理伤口,整理情绪。
     四小时以后,在经过了无数的岔路后,我终于看到了久违的人!两个卫兵把守在一个路障口上,正以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我,路障的旁边是一个警示牌,上面写着自然保护区的英文以及各种动物的图样,大象、蜥蜴、蛇……许多我似曾相识却不敢想象的动物,而这时,我的手机只剩百分之二的电量了。他们告诉我,这条路一般只有四轮驱动车和卡车走,他们这么久还是第一次看到有人骑着摩托车从里面出来,沿着这条路再走3公里就是公路,上了公路跟着路牌就能到达目的地。
    在桑卡拉布里休息了两天后,我到达了曼谷,再次回到人类社会的感觉真的太幸福了。由于之前走得都是边境小镇(最小的一个骑车5分钟就能逛完),人口很少,大多不会讲英文,语言不通导致我有一星期的时间都没有开口讲过话。在曼谷,我认识了许多新朋友,也改变了之前的计划,不再往南继续走,而是在曼谷住了十日,然后按原定计划返回清迈。
    年轻总会与莽撞联系在一起,如同我一头闯入未知的丛林,如同克里斯毅然走入阿拉斯加的荒野。在此之后,我经常想起那次险象环生的冒险,都十分庆幸自己在最后一刻走了出来,如若不然,也许会就此迷失在了茫茫丛林,也许已经成为某个动物的食物。只是,在这二十几岁的年纪,死亡,尤其是自己的死亡,如同中百万大奖一样,遥不可及。
    我也常常想,也许我们只是生错了时代。我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往“东篱把酒黄昏后”,向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向往“把酒话桑麻”;而克里斯向往脱离现代生活,向往脱离物质欲望,向往自由,自然,质朴的生活。然而,我们这群逆时代潮流而动的人,现实则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经过那惊险的两天一夜,我不再想着避开人群,也不再想着逃离城市,我渴望倾诉,渴望被倾听,渴望与人在一起,与家人朋友在一起,那些旅途中所有焦虑不安的情绪终于在分享与倾诉中变成了快乐。
    在克里斯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他写下了这样的话:没有被分享过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尽管我们有那么多想要独处,远离人群,远离社会的时刻,尽管我们有那么多关于城市,关于现代文明,关于喧嚣人群的抱怨,不可否认的是,完全彻底的过上独自一人的生活并不会带给我们快乐和满足。
    尽力而行,量力而为,方得始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