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痴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白痴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8-18 04:11: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痴读后感精选10篇

  《白痴》是一本由[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69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白痴》读后感(一):我宁愿做一名白痴

  2017年的8月8日,上午,天算是好得很,我读完了《白痴》。

  从6月5日刚开始读,已经过去了两个月,期间我还抽空读了三本小说。之前已经读完了晦涩,让人心烦意乱的《群魔》,《白痴》自然就多少好读了一些。

  怎么说呢?我现在急切想把我的情感说出来,通过急躁键盘。当读完小说的最后一个句子,我内心是相当镇定的,回想起这两个月的“苦熬”,這点镇定也算是一种宽慰吧。读陀氏的小说,你是需要耐心的,而且非特别注意一下时间线。就像本书中最精彩的第一部分,200页的厚度仅仅是几天的事情,大量的对话以及人们心理构建了一个现实世界,陀氏自己也说过,人们称我是心理学家,这是不对的,我只是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也就是说,我描绘人类心灵的全部隐秘

  在《白痴》中,陀氏用难以忍受,且永无止境的长段对话,来刻画人物,他们口中所说的一切都是反映了他们的三观。所以我们在读《白痴》的时候,必须注意他们所说的话(事实上,不注意也是不行的),这话有可能包含着人生哲理或是对世俗批判,亦或是这个人个性格。就像梅诗金公爵在近乎癫痫症发作之际,在宴会上向公众阐明的一切,他认为凡是没有根基的人就没有上帝,需要用基督的爱来救赎这个苦难社会。这其实是陀氏最美好期望,用基督爱来宽容施虐者,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梅诗金公爵在本书中一直出处逆来顺受境地,即使有人羞辱他,叫他白痴,他也能轻易原谅他,甚至和他做朋友

  他太天真了,天真的一塌糊涂,任何人都能从他那赚的便宜,他丝毫不在意,甚至倾囊相助。这也是将军千金阿格拉雅爱上他的原因,但因为公爵天真的逆来顺受,使得他实在是太懦弱,这也是阿格拉雅离开他的原因,他无力救赎任何他,只是一味身体力行的去感化,但这简直是荒谬的。

  他周围的人无时无刻不为金钱权利人际关系尊严而奔波着,只有他像个孩子一样穿插在这些人物其中,仍能出淤泥而不染。像那个奸诈的列别杰夫,一天天的这恭维那恭维,时不时耍点小聪明,还有无耻的加尼亚,自私自利,鄙视父亲,爱权力和金钱,最终被娜斯塔霞羞辱,却仍未醒悟。

  提到娜斯塔霞,这个人物我觉得是陀氏笔下最为悲惨女性,她正因为悲惨,是在于她对于自己命运抗争却最终失败死去。她有时疯狂,连公爵都觉得她太癫狂了,她高傲,把权贵玩弄于股掌之间,可是她终究还是一个女性,一个一开始就被大地主包养的女性,地主因为不堪于娜斯塔霞性格的乖张倔强,想把她甩掉,才有了加尼亚想与之结亲的念头。因为和娜斯塔霞结婚,会得到一大笔钱。(第一部中,陀氏的思路非常清晰,从火车奇遇到娜斯塔霞把钱扔下火坑里,简直是精彩绝伦,我算是一口气读的)

  我很同情娜斯塔霞,就像公爵无比同情她一样。她如此美丽,甚至公爵没见到她本人单单因为看到照片就震惊了,以致后来发誓要娶她。公爵的心情,娜斯塔霞怎么不会理解?,这种复杂关系,被陀氏用大量对话,以及需要读者细细揣摩才能看清,为什么娜斯塔霞爱公爵,却一而再的离开公爵,去找卑鄙的罗果仁。这是本书最为关键的一个点,公爵爱娜斯塔霞,同样也爱阿格拉雅,这是基督博爱的一个表现,也是公爵本身软弱一个侧影:他无法抉择,无法确定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他觉得结婚是个仪式一面和娜斯塔霞准备婚礼,一面又去找阿格拉雅求原谅,这不是白痴是什么?!

  但我就是喜欢这样的白痴,这也是为什么娜斯塔霞爱上他的原因,她之所以一而再离开,甚至最后在婚礼上逃走,奔向罗果仁。其实就是为了不让公爵的名誉受到损害,她认为自己一文不值,配不上公爵,但心里又不甘心被人鄙视,她一方面抛弃公爵,一方面又想得到公爵,在于阿格拉雅的较量中,她疯狂的失态,疯狂的喊叫,乃至昏倒,就是为了怕失去公爵。

  可最后她终究还是离公爵而去,被罗果仁杀害。这种复杂的心理,是全片的一个主线,陀氏没有像其他经典小说的人物那样,让人物最终幡然醒悟,终成正果的那种正派传统描写。他所刻画的是人,一个完完整整,真真切切的人,我们有时会迷惑书中人物为何会做出这种举动,但是联想起我们当下,以及我们和周围人的性格,就不能猜出了。就像娜斯塔霞的摇摆不定,以及阿格拉雅的各种怪异举动,一会说爱公爵,一会又讨厌公爵。这和我们在生活种的一些习性是一样的,没有人能一直保持自己的好心态,难免中间会有各种各样的心情,就像我本人喜欢上一个女孩,一会觉得她很美丽,一会又看到她的缺点,觉得有些讨厌,可是过几天我会重新爱上她。这是现代主义特性,断片性的,不是传统的线性,人也是现代性的,那种才子佳人爱情万岁恶人恶报的小说毕竟真的是太美好了。我们都愿意读这样的励志,美好的小说,可给我们带来的不过是短暂欢愉。像陀氏如此真切描绘人,刻画这个群魔乱舞的社会,它所带来的冲击力是可以让人思索一生的。

  所以,对于陀氏,我认为他伟大地方就是在于对‘人“的刻画,对人性展现。《白痴》里无所谓好人坏人,都是上帝的子民,这些子民做着他们属于他们自身性格的事情,有善与饿,有美与丑,公爵虽然像一个基督者形象,但他并不是完美的,这种不完美也意味着陀氏心中那种用基督爱救社会的幻想破灭。公爵的软弱与其他人的蛮横形成鲜明对比,有的人口声声说着尊严至上,却办着披着羊皮实是狼的勾当。鲁迅喜欢陀氏,两者有一点很相似,就是笔下的看客,鲁迅对中国的看客是毫不留情的批判,陀氏是把他们当作一个大的背景来看待,因为这些俄罗斯的看客,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流言诽谤,想想看,《群魔》里那个可怜的丽莎是怎么死的,不就是被那些自以为是好事者给打死的,这种惨剧一直延续到《白痴》的伊利波特自杀未遂事件上。

  首先有必要提一下,本书中最为牛叉的书信体自白,这可是能入选文学史经典的。伊利波特的自白,阐明了他心中对人生对周围事的看法,以及他怪异的梦(一会提到),他是想自白完,就要自杀的,却发现没有装火帽(他也许是忘了,也许是故意),周围人都哈哈大笑,纷纷嘲笑这是已经安排好的闹剧,这些看客竟然拿生命安危来戏说此事,这让本来就消弱的伊利波特更加愤怒懊恼。这是看客们强大的“力量”,这也是陀氏对当时俄罗斯人民以及俄罗斯现状一种直接的隐射,值得一提的是,陀氏是一直都直指俄罗斯精神的,就像鲁迅对于中国的作用一样,在陀氏作品里,总是会出现,对于俄罗斯现状的分析,以及类似于“我们俄罗斯人“或者”俄罗斯精神“之类的话语,动不动就把俄罗斯整体来分析,这是陀氏对于整个大局思考忧虑,而陀氏也足以撑得起俄罗斯精神的作家。他绝对是有这个分量的。

  因为太激动,所以显得有些语无伦次,至今我只读过《罪与罚》,《群魔》,以及这本刚读完的《白痴》,还有之前读过的《白夜》。所以我想说说陀氏书中对梦境的刻画。《罪与罚》里拉斯科尔尼科夫以及斯维加里德洛夫的梦是让我震惊的,《群魔》里应该也有,但印象深刻了,《白痴》里伊利波特梦见一只褐色带壳的爬虫,和大狗争斗,最后喷出大量的白色浆液,这个梦真是太变态且癫狂了,它不亚于《罪与罚》中鞭笞马的那个梦。我在想,这是如何才能写出如此诡异让人有些恶心的梦啊,而且我还想到不知这个爬虫是否给了卡夫卡的变形计一些灵感呢?

  老实说,我觉得自己就是公爵+斯塔夫罗金+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合体,我有些天真,有些自卑自大感,又有些卑鄙。时常痛苦,时常欢愉,时常宽慰自己,时常又谴责自己。我愤懑这个社会,我不喜欢虚伪人际关系,我无力去处理,很早我是一个激进主义者,后来发现世界真的没法改变,就像陀氏所信奉那样:人世间受苦受难是通向灵魂解救的必经之地,宽恕施虐者,一切顺从吧。其实我当然不会像陀氏那样“极致“。

  我只是想说,我不想被这个世界改变,尽管我恨这个群魔乱舞的世界,尽管我讨厌这个拿钱和权力衡量人的世界,尽管我讨厌这个经常身不由己,被束缚的世界。可又能怎么办呢?我无力去改变,就像公爵无力去改变其他人一样。

  但是我宁愿做一名“白痴“,也不愿意像罗果仁,加尼亚之流勾心斗角追名逐利,不择手段的活着。

  2017 8 月 8日 上午 临近上班之际,语无伦次,作于歇斯底里中。

  《白痴》读后感(二):此心何渡

  第一次读陀氏作品,感觉到一颗真诚,饱受苦难,不断渴望美好的心~

  读完了,感觉读时心时常揪得很紧,一种强烈的痛苦包裹着我。女主娜斯塔霞精神上的洁癖敏感使得她的性格像烈马一样,得不到解脱的灵魂催着她奔向毁灭,我深有同感~公爵这一线希望太微弱了,他理解并预知每个人的美好与苦难,可是无力,谁也没有被拯救过来,自己也重新归于黑暗突然想起贾平凹的《带灯》,那个内心纯洁美好的弱女子,最后也如萤火虫般灯枯油竭,,,难道这个世界只有强者才能改变些许?温柔的天真的敏感的灵魂存在价值在于何处呢?

  另外,深深惋惜公爵与阿格拉雅的未结合,他们俩或许可以协同发出最温暖强大的光明来,可能就是差了那么一点点火候修炼不足,哎!又感到人生的无可奈何之处……

  《白痴》读后感(三):娜斯塔霞、阿格拉雅与梅诗金公爵

  一、娜斯塔霞的“自由

  在故事中伴随娜斯塔霞的,是对于自由的追求执着。而这一自由是“选择的自由”和“自由的选择”。娜斯塔霞要的是“能够”,即:能够做某事,能够如何,而不是“某事”和“如何”。 换句话说,娜斯塔霞要的是自由的可能和可能的自由,而不是自由的实现和现实的自由,例如:为了证明“可以和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娜斯塔霞明知事情真相也将计就计地与把她当情人来养的托茨基交往,但最终还是与托茨基分道扬镳;为了证明“可以和能够摆脱依赖”,娜斯塔霞同意离开托茨基并且向众人表示自己可以独自过着清贫的生活,虽每人都相信她的勇气,但直到最终她也在同罗果仁和梅诗金公爵的交往中过着富足的生活;为了证明“可以和能够得到梅诗金公爵”,娜斯塔霞在阿格拉雅面前夺走了公爵并同他操办婚礼,让每个人相信她可以同公爵步入婚姻,却又在婚姻即将到来的时刻临阵脱逃。娜斯塔霞让人相信她什么都能够做,但终局却是她什么也没有做,她做出了选择却又不让选择实现。 这“选择的自由”和“自由的选择”,便是在选择之前能够做出任何选择的可能性,但可能性终归是可能性而不是现实,选择一旦成为现实就具有排他性,它排挤掉了当初能够选择的其他可能性,比如:选择了上午七点钟在家读书就与此同时放弃了在上午七点钟外出散步,选择了休憩就放弃了同时的劳作。青年们往往周旋在异性之间,同大家保持有节制分寸友善关系若蜻蜓点水。在这一关系中,当事者恰恰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他/她手握可能性,一种能在众人间随意择伴的可能性,但处在中心的当事者却往往不做选择以便保存他/她“潜在”的自由,而代价便是每人都可做伴侣却没有一个伴侣,或自由的尚未实现。 自由,作为可能性,便不是现成的事物,不是固化的对象,不是像零钱一样以便多退少补,所以想靠做某事来证明自己的自由是于事无补的,同时对象化的所谓“积极的自由”与“消极的自由”也与真正的自由现象擦肩而过。自由极类似良知这一现象,良知不能被计算,不能被他物替代,更不能被他人替代,它具有“我”性,例如:从来就没有人在做过某事后便功德圆满,因为现实的善行所填补不了的是始终能做恶的可能性,始终做善事也无法证明自己心地善良,但恰恰认识到自己可以做坏事或做了坏事后的羞赧表现出了本真的良知,而这一本真的良知就是人意识到自己没有良知(人们往往能够识别出他人没有良知,例如:我们站在事外常说“某人丧尽天良”)。同样,自由无关他人,它的“我”性表现在人们常说的“他人做什么是他人的自由,跟我有什么关系”;自由不是现成的物品(因为它是可能性),所以自由不能完成,那种把做事当做零钱来积攒,以便来证明自己什么都干的做法是换不回自由的,因为自由是做着而不是做成。如此,自由不能靠胡作非为来完成,就好比婚姻不能靠结婚来完成。 用黑氏的话说“实现的自由便是主体在他物中但恰恰在自身内”,而娜斯塔霞却相反,本来是她自己的自由却一定要“牵扯”上他人:做给他人看,证明给他人看,表现给他人看。而娜斯塔霞因此恰恰丧失了她的自由,全书中她没为自己做出过长远打算,没有投身进属于自己的天地和事业,没有在自己的生活中回到自己,她所作的一切都“为了”他人但又没有回到自身。同时自由被她当成了物,于是娜斯塔霞当然就要先斩断禁锢自己的枷锁以便“百事可做”如此实现“消极自由”,然后再控制住身边的他人,在她身边要么是她的仆人要么是拜倒在她石榴裙下的乡绅,如此实现“积极自由”。但如上文所说,其结果只能事与愿违:没了自己,自由少了“载体”;掌握一切,自由不会“完结”。

  娜斯塔霞智慧卓绝,风姿绰约,靠着绝色容颜吸引着各色人物,从街头的下流胚到上层的富绅及知识分子无不为她倾倒。她靠着机智幽默和风趣巧妙着拿捏着、处理着人际关系的分寸,办沙龙搞party,就像那民国时风华绝代的才女们。令她自感卑污的并不是和三教九流厮混,而是她洞穿人性之恶后还加以利用,但正是这一“知羞”使得娜斯塔霞比阿格拉雅更接近公爵。但即便“知羞”,她还是抓住对手的“七寸”大加报复和利用:她让托茨基惶惶不可终日、她让叶班钦将军羞愧不如、她让罗果仁为其赴汤蹈火、她让公爵离开心爱的阿格拉雅,而这又让她在想到公爵时感到自卑。而公爵却恰与此相反,他同娜斯塔霞一样洞晓人性却选择宽恕,他同娜斯塔霞一样能抓住他人的弱点却选择释怀,他同娜斯塔霞一样热爱自己的心上人却选择分离。娜斯塔霞和公爵很相似,因为他们知人且自知,却始终差那么“一点”,因为娜斯塔霞知羞不改,正是这“一点”使得两人咫尺天涯,使得公爵近乎于神,使得娜斯塔霞是人,但是这样有血有肉的人谁能不爱呢?虽然知道他人的内心活动,但是人的内心体验是无法替代的,娜斯塔霞知道她摄人心魄的美令罗果仁神魂颠倒也知道罗果仁因她的若即若离备受感情煎熬,但是她永远无法亲自体验罗果仁自身的痛苦感,就如同她哪怕同情和理解但也无法原谅阿格拉雅因恐惧而对她的泄愤进而反过来对阿格拉雅施加报复,理解不代表感同身受。

  尚未实现的自由,作为选择,其便是“刹那”的;而实现的自由,作为现成的事实,其便是“长久”的(哪怕它在客观时间上延续的很短暂)。上文谈到娜斯塔霞追求着前者,所以描述她的篇幅一直表现出“刹那”,她刹那间的选择,刹那间的逃避,表现的“一惊一乍”出人意料、令人心惊肉跳,她刹那间让公爵感到怜悯,刹那间又让公爵感到恐惧。她不让任何人得到她,以便她能够得到任何人,她抓住“刹那间的芳华”,却不懂“最长情的告白”。而罗果仁最后的谋杀就是一种可笑的长情“告白”,他想让娜斯塔霞不再离开他,却让她永远的离开了所有人;因为他抓不住自由的生者,所以最终得到了不再自由的死人;他为了娜斯塔霞可以不顾一切,而娜斯塔霞却即便为了一切也于他不顾;娜斯塔霞想要一切的自由,而最终却不自由的失去一切。娜斯塔霞像飞蛾扑火一般,明知自己将被罗果仁杀害却还是去做那“俄狄浦斯王”,她为“对自由的执着”付出了预料到的代价。正是不能了结的自由给了她痛苦,所以她从容将其完结。 最终,她不用再担心将来是否会不自由了,代价便是如同海氏所说的“使一切可能都不可能的可能性”——死亡,陀翁天才般的将其定格在文本的终节,娜斯塔霞的毁灭使得她一生为之焦虑的自由兑现了、凝固了、不再是可能性了,她使得罗果仁如愿以偿,她使得公爵有机会宽恕罗果仁的谋杀而更接近神,她的不再自由将故事推向了高潮,一切就像琥珀一样定格在她巅峰般的青春年华。真如“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罗贯中没有将这一不完美的完美给予曹操,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却将它赠给了娜斯塔霞。

  二、阿格拉雅的“浪漫”

  三、梅诗金公爵的“宽恕”

  《白痴》读后感(四):只有俄国人,才会有这种扭曲的爱恨情仇吧

  陀翁的思想之深邃和厚重,心理分析的细致入微让人咋舌!那种俄国式的有时甚至歇斯底里的描写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不同于托尔斯泰、普希金、果戈里等等同时期俄国作家,陀翁出身没落的小贵族,后因为政治活动在枪决执行前数分钟获知流放西伯利亚、之后政治的迫害、经济的窘迫并伴以间歇性癫痫症的身体摧残,终究将其画风定格在了夸张的人性描写,直击十九世纪俄国的惨痛现状并且有相当多色彩鲜明的阴暗人物和阴暗性格。然而就是这一切的“冲突”“撕裂”造就了托翁的浩瀚巨著。

  《罪与罚》和《白痴》可谓人物内心描写的巅峰之作,寥寥几页即可将一个新出场人物从外在到内心揭示得极为明晰,让你仿佛与其本人早已有了深交的了解。而且罪与罚塑造的主人公犯罪心理纠结和白痴主人公的那种乱世中的一股清泉形成了强烈对比。复杂和单纯得都极具俄罗斯式。

  《白痴》读后感(五):娜斯塔霞·菲立波夫娜为什么必须死?

  上一篇简单提到了男主人公,今天认真地说一下女主一号娜斯塔霞·菲立波夫娜。 故事梗概:娜斯塔霞在少女的时候家道突变,父母双亡,因其绝色的样貌被彼得堡大富豪托茨基霸占后变成他养在乡间别墅的情妇,后托茨基想要结婚怕她从中破坏,于是想以让她嫁人为由将她甩掉?托茨基等人为她选中的加尼亚是个无耻小人,只是看中她的嫁妆钱财,娜斯塔霞在婚前那场著名的晚宴上用烧钱的方式狠狠地羞辱了加尼亚,并跟随热烈追求她的罗果仁扬长而去。在离开之前,善良的梅诗金公爵因为对她悲苦命运的无限怜悯而当场向娜斯塔霞求婚,但是娜斯塔霞觉得自己配不上纯白的公爵,仍坐上离去的马车。后来,娜斯塔霞在选择公爵还是罗果仁的问题上,经历了极其痛苦和矛盾的心理挣扎,并做出各种乖张举动,最终被阴郁的罗果仁杀害,结束悲苦的一生。 娜斯塔霞是极富才情,风华绝代的奇女子。她以一己之力与她痛恨的腐糜的上流社会作斗争,虽然最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告终,却留下来浓墨重彩的一笔。

书中娜斯塔霞·菲立波夫娜画像

  然而,娜斯塔霞的悲剧命运来自何处?作者对娜斯塔霞的悲剧描写的是富有层次的。第一层:我们看到的就是她被一群迷恋他姿色的男人推来抢去,她可以选,多的是男人供她选,看起来非常风光,风光得让很多女人嫉妒且恨,但是在这风光的背后是什么?迷恋她的那些男人,要么图她姿色到疯狂程度的罗果仁,要么是图她钱财的野心勃勃的公务员加尼亚。她只能从一个火坑掉入另一个深渊,且没有弃权不选的权利。第二层:其实她还是有一个选择的,她可以选光明的梅诗金公爵,公爵当场就跟她求婚了,并且求得真挚感人。 求婚选段:梅诗金公爵:“我什么也不懂,娜斯塔霞·菲立波夫娜,我什么世面也没见过,您说得对,但我……我认为,是您将给我荣幸,而不是我给您。我是个一无足道的人,而您受过许多苦,能出这样的地狱而不染,这是了不起的。您何必感到羞愧而想跟罗果仁走?这是狂热……。您把七万五千还给了托茨基先生,并说要把这里所有的一切通通扔下,这是此地任何人都做不到的。娜斯塔霞·菲立波夫娜……我……我爱您。我愿为您去死,娜斯塔霞·菲立波夫娜。我不允许任何人说您一句闲话,娜斯塔霞·菲立波夫娜……。如果我们穷,我可以工作,娜斯塔霞·菲立波夫娜……” 我看过一些评论,有的人很不解,觉得娜斯塔霞老是纠结于是否要跟公爵结婚的行为就是“作”,是美丽女人的“作病”;还有的人觉得不是“作”,而是娜斯塔霞终究放不下纵情声色的她骨子里早已习惯的糜烂生活。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看作者要表达的悲剧第二层深度。娜斯塔霞之所以折磨得公爵快疯了也没跟他结婚,是因为她本身觉得自己肮脏不堪,她不想成为纯白公爵生活的污点(尽管公爵不在乎)。甚至傻乎乎地撮合公爵与同样光明的贵族小姐阿格拉雅。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脉络把握清楚了,“嗯,这差不多就是烂俗偶像剧情节,男女主爱而不能,专门虐观众的。”非也非也!我们思考一下,为什么娜斯塔霞会有这样的想法,明明从公爵那里很轻易就可以完成救赎,从此过上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但她为什么不呢?她那样敏锐聪慧,对上流社会那样鄙夷不屑,行事又是那样率性乖张,为什么不? 因为不敢,因为吃人的社会永远不会放过她,不会宽恕她。因为她知道不会得到宽恕,所以她自己都觉得自己很肮脏,尽管从来都不是她自愿的,她只是个受害者。“那个美丽女人曾是某某某富豪的情妇”这个帽子至死她都摘不掉。张爱玲说过:“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她爱公爵,所以她不愿意让公爵再戴上她的帽子,不愿意把光明的公爵也拉下深渊。 可怜的娜斯塔霞·菲立波夫娜! 谈古以论今,娜斯塔霞·菲立波夫娜的悲剧并不是那样封建的时代所仅有的。它可能是整个父系社会所共有的。无论古今中外。 2017年4月27日,26岁台湾美女作家林奕含自杀身亡。父母在她死后在网上声明了关于女儿自杀的真正原因是女儿十几年前被老师诱奸,并长期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曾先后两次中断学业进行精神治疗。 我搜索了这个报道,震惊地发现林奕含的故事竟然与娜斯塔霞·菲立波夫娜的悲剧完全吻合。在这个真实的故事里也有罪魁祸首“托茨基”,也有明朗的“梅诗金公爵”——林的丈夫。并且这个女孩试图自救,一直在与命运作抗争。她把自己的故事写在自传体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她有一颗博爱的心,希望以小说的形式挽救更多的少女,她同样希望以这种方式完成自我的救赎。 林奕含在采访中说:“很多人看完小说会觉得是一个老师诱奸学生的故事,但准确一点说是一个被诱奸的学生最终爱上这个诱奸犯的故事。” 林奕含又说:“我原谅他(诱奸的家庭教师)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但你们不能原谅他,是为了让更多的女孩儿活下去。” 可怜的女孩最终也没有完成自我救赎,她的死无非是给社会又戳了一针,疼一小会,就又过去了。大家还是照样刻薄地活着。女人还是有了“污点”便很难再洗掉(自内而外的),供大众津津乐道。何时我们的文明能再先进一点?我们的社会能再宽容大度一些?让娜斯塔霞房思琪式的女孩子有个缝隙能活下去。

  小说发表后,林奕含在采访中说:“他说集中营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但我要说不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是房思琪式的强暴。”

  可爱的女孩们,无论周围环境是怎样得恶劣,永远要把自己当成高洁的荷花,如果你觉得环境不友好,你就选择不世故,你可以像梅诗金公爵一样傻,亦或是装傻,把自己解离于世俗之外!人生的路那么长,过着过着就会遇到更多的事,更好的事,或更糟的事,更有意义的事。当你站得更高远的时候,当初占据生命二分之一的丑陋可能变得越来越小,离你越来越远。聪明的女孩,不要让你们的智慧才情变成伤害自己的利刃,好好活下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白痴读后感精选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