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免费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免费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9-02 04:19: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免费经典读后感10篇

  《免费》是一本由克里斯•安德森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9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免费》读后感(一):自媒体盈利方式与免费模式的契合

  人们都爱实惠。若是有免费的商品服务无疑会令人心动。互联网时代免费逐渐成为寻常现象。自媒体受众提供了定位更加明确的信息,并形成了一个个兴趣爱好的集群;与此同时自媒体人不断探寻自媒体的盈利之路。阅读发现自媒体盈利模式与《免费》书中的免费模式有很多契合之处。

  《免费》一书是美国《连线》杂志编辑克里斯•安德森撰写的一本书,内容关于互联网免费模式的观察思考。他的作品《长尾理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商业模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极大轰动

  《免费》

  “免费”商业模式所代表的是数字化网络时代的商业未来。在20世纪“免费”是一种强有力的推销手段,而在21世纪它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

  免费模式

  什么是免费商业模式?

  根据作者说法,这种新型的“免费”商业模式是一种建立电脑字节基础上的经济学,而非过去建立在物理原子基础上的经济学。这是数字化时代的一个独有特征,如果某样东西成了软件,那么它的成本价格也会不可避免地趋于零。这种趋势正在催生一个巨量的新经济,这也是史无前例的,在这种新经济中基本的定价就是“零”。

  免费模式随着“富足时代”的来临而来到。物质充裕使得成本不断降低,利润寻找点逐渐寻找新的出路。最终免费模式与付费模式并存,并逐渐在各行各业演化出多种模式。

  各种免费最终都表现统一实质——交叉补贴,即金钱不同产品之间、人之间、现在和未来之间、免费市场和金钱市场之间转移。

  交叉补贴的免费模式主要分为四大类。

  一、直接交叉补贴。通过赠送产品或服务来培养用户粘性,并为其他相关产品而付费;如送剃须刀需不断买刀片、送手机需继续缴纳话费业务。二、第三方市场。常见于媒体与互联网,通过提供免费的内容、服务、软件,广告商为广大用户的关注而付费,但最终付费的是广大用户,因为广告促成消费后,广告商的投入便得到回报。三、免费加收费模式。常见于网络,有些网站和软件付费可以享受更多的功能。四、非货币市场。寄希望赢得声誉和关注度的信息传播。用免费策略来抵御盗版并同时吸引粉丝来购买其他付费内容。

  免费模式让人无法抗拒。但免费让人会有疑虑,同时在消费时不太珍惜会导致浪费。免费模式下会引起人们对时间与金钱的衡量,在不差钱的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付费来节省稀缺的时间。同时这也是《贫穷本质》中所说到的,穷人拿时间来换取金钱的节省,富人更倾向于为节省时间精力而付费。

  看书后不得不感叹作者克里斯的洞察力,从商业活动高度概括出免费模式,并联系各行各业进行举例与分析,并从历史心理方面进行阐述免费模式,从小见大并逐渐细化。阅读后发现自媒体盈利中有很多免费的模式可以与书中对应。

  免费的自媒体盈利模式

  无论是微信公众账号微博、豆瓣、知乎,这些平台都聚集了一批自媒体人,他们在各自所擅长的领域创造有价值的信息并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他们在各自的细分领域不断分享自己心得体会,撰写文章并获得大量转发,拥有人数众多的忠实受众。

  很多自媒体人能够通过自由撰稿传播而多途径获得回报。而自媒体的很多盈利方式都与《免费》中所提到的免费模式不约而合。

  一、直接打赏

  微博和微信都开通了打赏功能,如果关注者认为文章值得付费或愿意为自媒体人的辛劳付钱,便可以通过网络支付方式随自己的心意打赏任意数额。打赏的钱会直接打给自媒体人。

  这种模式与免费模式虽有所差别,但为在提供免费信息的基础上的部分受众付费,像免费加收费模式。

  二、出版图

  很多自媒体人所提供的文章与信息优质,便吸引了出版社将他们的文章合集或者单独策划图书,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自媒体出书相当于将免费的信息(文章)变为需要付费的商品(书),这也是一种交叉补贴。

  罗辑思维除了出版依托自己的文章出版的《成大事者不纠结》外,还与中信出版社合作首发复活的《光荣梦想》并独享两年平装版版权。这相当于罗辑思维推荐图书之余还帮出版社卖很多相关的书,如《天命不足畏——王安石变法的细节》《爱因斯坦传》《艾伦 图灵传》《慈禧传》等。这些书还都定价超高,《慈禧传》398元一套,《光荣与梦想》160元一套。

  罗辑思维相当于在自媒体之外开启了出版营销与发行的职能,也是免费模式中的免费加收费模式。但有时罗辑思维策划的活动,比如送月饼啊,吃霸王餐啊,都是礼品经济的模式,只是为了赢得声誉和关注度,是罗辑思维与商家的双向共赢。

  三、广告与推广

  自媒体做软文与硬广的很多,其中“石榴报告”是一个关于明星街拍都穿了哪些牌子衣服鞋子的账号。本来博主是做记者的,去年辞职专门做这个号,目前每天都有一个推广,甚至都被邀请去看时装秀;软文写到出神入画,都有人打赏……现在每天都有一个软文,横跨奢侈品、美妆、珠宝生活用品各个行业

  一般的公众账号都会在文章末尾添加广告推广,按点击人数会有一定的收入,相当于微信上的网络广告。广告在免费模式中属于第三方市场,即广告商给媒体付费,将信息传递消费者;媒体则给广告商提供支持,而最终会掏腰包的是消费者。

  四、大V自己开淘宝店

  很多大V有很多粉丝,粉丝很喜欢信任他们。大V自己会开淘宝店,粉丝便会相信店里卖的东西是正品而放心购物。这样做的有@小腻腻的“腻娃小卖铺”、@急诊科女超人于莺的店等等。甚至微博红人自己设计发售衣服,如@小腻腻的“腻娃定制店铺”的关注量与成交量很高,而只是自己在微博微信向粉丝宣传了一下。

  直接开淘宝店的模式有点像直接交叉补贴模式,自媒体人直接变身生产商,一方面提供免费的信息产品,同时提供付费产品。

  五、付费提供服务

  很多自媒体账号在自己的细分领域提供专业化的培训课程。比如吴晓波频道设置的“转型之战——传统企业的互联网机会”课程、V课账号在微信上学手绘、书法的在在线教育、Ayawawa提供的“相亲七日大作战”培训等。

  这类服务就是免费加收费模式,一般用户享受的是普通的免费产品(文章),消费者购买的是付费的专业产品。

  除此之外自媒体还出现了其他的盈利模式,但与免费模式不约而合。自媒体的主体身份超出了传统媒体的角色,更是涉及自己作为销售主体的更加多样化的模式。不过应该还存在自媒体其他的盈利方式是我没有注意到的。

  免费模式对自媒体发展启发

  自媒体作为新兴的平台,吸引了很多关注。很多自媒体人都热衷分享和创作,并且横跨了微博、微信、豆瓣等多个平台。《免费》一书中的免费模式与自媒体如此契合,免费模式的发展也可为探索中的自媒体盈利之路提供引导借鉴

  1.对于自媒体盈利而言,需要大量的粉丝群体,如何提供优质信息并吸引关注是十分重要的。前期吸引关注一定采取的是免费策略,但需要多方引流,利用多个平台与转发推荐来吸引更多的粉丝。粉丝的数量决定了盈利来源的基础人群

  2.自媒体如果自己研究免费模式与自己的定位,便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盈利方式。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并非每种免费方式都适合每一个自媒体。传统媒体也将走向免费,自媒体的免费则需要提供额外的独特价值来吸引注意力,其中自身定位与提供的信息质量十分重要。

  3.免费媒体的新鲜之处在于免费模式向其他在线领域的扩展。这已经在自媒体盈利中有所展现,目前自媒体盈利方式已经扩展至网络购物、在线教育、网络广告等多个方面。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应该有更多的在线领域将会涉及到。

  17世纪之前的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随着第一只黑天鹅的出现,这个信念崩溃了。一只黑天鹅的出现颠覆了一切。黑天鹅事件是指不可预测重大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却又改变一切。《免费》书中所提到的免费模式无疑是一个典型的黑天鹅事件。

  书中列举的五十多种免费模式,是很久之前为之付费的人们难以想象的。但免费模式的出现无疑颠覆了之前的商业模式。在物质充裕的今天,因成本逐渐降低而商品价格逐渐降低,但免费的出现,让在传统模式中不断降低成本与价格的做法难以与之竞争

  凡事都有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带来颠覆的力量。确定与安稳逐渐衰落。尝试新的模式才会有所突破。自媒体盈利模式也需要在不确定性中不断探索,采取免费的方式并探寻更多的可能

  《免费》读后感(二):《免费》——读后感

  《免费》是一种现在最常见的商业模式,我稀稀拉拉的读了将近5个月才读完,一是时间实在是太稀散,二是这本书确实不是很成功

  作者最大的问题是思维不连续,没有形成自己太连贯和凝练的创新思想,攒书的行为比较明显。作者罗列了三种免费模式:直接交叉补贴,三方市场,免费加收费。要说连我这个没有做过生意读书人,对上面的商业模式都非常清楚,我想真正的生意人对这些东西就会更加清楚。而把已经有的商业现象,根据沾边情况做个归纳总结,大致上经常搞些文案工作的人,都能够攒出来。话虽然有些刻薄,但事实便是如此。

  但是书中讲免费的事情不是很成功,但是却让我看到了另外一个很深刻道理。当一样东西足够便宜使用它的人足够多的时候,就一定会围绕它形成新的商业链。

  比如,当电力很贵的时候,只能成为贵妇人家里的电灯家书抵万金的电报。但是当电价足够便宜,以至于在整个商业盈利中略微不计的时候,就构建了目前整个的工业社会基础。当石油开采很贵的时候,石油是作为疗养的药剂,而石油很便宜的时候,却成为整个能源的基础和化工产业的基础。计算机贵的时候,只能给科研中心使用,但足够便宜之后,家家都能用的起,却开启了信息时代。现在我们需要寻找的是,下一个值得大规模推广应用的产品。是什么,我真的不知道。

  《免费》读后感(三):这些只是很初级的东西

  看了只是初步认知,应用还是学壹玖的。壹玖的是高級实操版

  为什么3块钱的东西卖30000也有人买。

  一碗牛肉面1万元,4个座位,全世界的人飞的都要来吃。

  壹玖免费模式,袁国顺创始人

  真正的免费模式专家

  如何让持续亏损的有20家连锁店的超市瞬间扭亏为盈

  如何不花钱开100家连锁店?

  如何让一个面临倒闭的工厂瞬间收回5000万现金,并获1亿授权?

  如何运用10万资金撬动22亿项目

  如何让五星级酒店在资金断链的情况下零成本融资2400万?

  如何让一个大型商场在开业当天融资1.5亿?

  如何让一台十几万价格的洗碗机免费送出并能持续带来高额收益

  如何让美容美发连锁店在1年时间内营业额从2000万增长到9300万

  并不花一分钱开六家新店?

  学壹玖的才有用

  《免费》读后感(四):相见恨晚

  第一版书名是《免费 : 商业的未来》,2009年出版,遗憾的是我2011年初给供餐项目起名前没看到这本书,算是相见恨晚。当时只是因为爱心午餐、午餐计划名字都被同行占用了,就借鉴了2008年柳州政府免费午餐工程的名字。当然,杜兰、弗里德曼等人说的“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是传统经济学最重要的原理,起这样的名字能够引发争议,促进传播。当时的口号“因爱而生”是借鉴强生的广告。免费午餐基金四年结余不断增加成长见证了在公益领域免费午餐是可持续的,这背后是几百万捐赠人和志愿者努力。之前了解"首次开始供餐的学校"是1889年的日本鹤岗市私立忠爱小学校,书中提到美国1872年前就有相关报道,3000家免费午餐酒吧每天能给为六万人提供食物,比芝加哥所有NGO救济总数还多。

  有14年历史的维基是更著名的例子,它曾是全球第五大网站、每月超过4.5亿人使用、无广告、无利,前四个都是由亿万美金投资的企业推动的,已经有240年历史的大英百科全书已经停止出版,这是公益改变世界的明证,由于美国国安局的监控给该网站造成了伤害,维基媒体基金会于最近对美国国家安全局提起诉讼。当年第一次看到维基不断更新的捐赠页面时很激动,后来免费午餐基金也有机会聚沙成塔挑战饥饿

  在商业领域,最有名的免费服务可能是谷歌搜索。“唯一能够限制谷歌增长势头的是互联网自身的拓展步伐,因此谷歌设计众多产品,以拓展包括免费无线接入和免费存储在内的互联网应用。”这也是为什么谷歌要通过卫星、气球基站等提供免费上网服务的原因,平等的接入权将改善教育,终结贫困。IBM Notes 号称是用于提高员工生产力的社交商务客户端,用户可能不这么认为,收取高昂费用的邮件系统容量只有500M,单个邮件不能超过30M,垃圾邮件超过工作邮件,每天都要删除,经常需要备份,浪费了大量时间,唯一的优点是所谓的安全。体验和稳定性远不如免费QQ邮箱,不限容量,方便讨论。

  免费来自少数用户的贡献,但当基数足够大时,只要有1%的参与者投入其中,大部分志愿者社区就会逐步完善和发展。如维基访问者中活跃的条目贡献者不到万分之一,“搭便车者”(用户)的巨大数量是维基编辑这一职位最诱人之处。YouTube上传自制视频的用户仅为千分之一。在具备百万分之一回复率的情况下,群发邮件的广告商就能够赢利。传统杂志直邮订购低于2%回复率就被视为营销失败。免费午餐基金几百万参与者中了解日常收支的不到万分之一,报名志愿者中实际参与活动的不到百分之一。曾经有一个五百人的志愿者Q群因没续费被解散几周后工作人员才知道,大部分人加入只是为了被认可,聊天都很少。互助教育计划的助学读书群日常参与交流的人也不到10%,但经常有人被唤醒,读书奖也发了65期。出版商蒂姆说“作者的敌人不是盗版,而是不为人知”,免费是使最大多数读者接触作品的低成本方法,作者可以通过咨询、讲座等方式收获更多。书中还介绍了免费教科书的案例,将价值160美元的生物学课本按照不同版式和购买需求分解成若干部分,抢占二手书市场,在线版本免费,按需印刷的彩色图书只有59.95美元,作者两年后得到更多版税。

  书最后一部分总结了免费法则,充裕思维的十大原则对于习惯节约的我们有很多启示,免费加收费策略,建立在免费基础上的50个商业模式等可供创业者和市场营销经理参考。面对竞争对手提供的免费服务,行业巨头一般会经历“悲痛五阶段”:否认、愤怒、商讨、接纳。“在传统市场中,如果有三个竞争对手,市场份额一般为60%、30%、5%。在网络效应较为突出的市场中,这一比例更接近95%、5%和0。网络往往会造成力量的聚集,导致“富者愈富”的结果。”

  《免费》读后感(五):别让鲜花变成牛粪

  “免费,不免费”就像“To be or not to be”成为现金互联网行业乃至整个世界经济谈论盈利模式甚至商业模式必不可少的话题之一。

  追溯“免费“的历史,自然是来自那些足智多谋的传统行业销售人士;继而被各行各业的商业人士发扬光大的。从传统行业的营销层面总结,分为以下4大类免费模式:

  1、 直接交叉补贴:

  什么免费:吸引你掏腰包买其他东西的商品;

  谁享受免费:以某种方式最后掏腰包的人。

  2、 三方市场:

  什么免费:内容、服务、软件等;

  谁享受免费:任何人

  3、 免费加收费模式

  什么免费:和付费版本相匹配的任何商品;

  谁享受免费:基本用户

  4、 非货币市场

  什么免费:人们选择免费赠送的,没有寄希望别人付钱的任何东西

  谁享受免费:任何人

  纵观商业发展的历史,“免费”的商业模式不管如何变化,都是在以上4种模式的基础上变换。商家在正价格、零价格和负价格之间不断徘徊和博弈,以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管怎样,消费者的基数才是决定一个商家能否盈利的决定因素。而免费模式说到底,也是为了吸引更多消费者才“被迫”采用的营销手段。

  当我们把在交易中最具弹性的因素“价格”发挥到极致,零价格,自然对于人的心智产生强烈影响。作为微支付,确实这方面的冲击不够。所以,不管是否免费,大家其实就是要好好考虑客户交易时的心智状态。“心智交易成本mental transaction costs”是免费模式取得胜利的原因,而非经济因素的心里成本却是限制免费模式的利刃。为便宜、为省事;同时,也面临着质量无保障、被冠以“爱贪便宜”的名头。如何在这两种心理之间周旋,并发挥各自效果的最大化,着实是个技术活。

  所以说,免费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是最大化推广产品和服务的上佳手段,但如果这并非你的终极目标的话,那么就会产生反作用。“如果你所生产的东西能有规律地降价,那么你不妨尝试一下看似有些不可思议的定价方法。你可以不必按照产品如今的售价来定价,而是按照它今后的售价来定价。”

  互联网的发展,让免费模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舞台。产品的定价等于边际成本。而由于互联网信息非常充裕,各种力量生产出大量的信息,信息成本相比以受众来说很低,而且可以以近乎零成本来传播,因此信息可以做到零定价。这种以信息服务为核心服务的企业就可以考虑将服务完全免费,当然也要求这种提供虚拟化服务企业具备卓越的技术研发和管理控制,使得自己的成本越来越接近于零。无论是开始收费后来免费,还是一开始就免费,信息传递和获取的0成本使得“免费”成为商业获取更多用户的不二法门。那些无法免费的公司,甚至以负价格也就是“补贴”方法吸引广大网民消费者。

  和所有东西一样,用的好是利器,用不好就只能是一坨。通过免费带来收费,从而实现两者相应相生,达到整个商业模式的盈利是每个公司渴望的愿景。但纵观现金的互联网行业,先想出一个在网上能吸引人的点子,然后运营到一定规模,然后找风投融资,然后继续烧钱做规模,然后靠流量设计出商业模式,然后趁着规模还在增长,讲个好故事到股市上圈笔钱继续烧。天使的利润在A轮,A轮的利润在B轮——无穷尽矣。

  从单纯的营销手段,经过历史的验证发展成为一种商业模式,免费自有其不可限量的魅力和潜力。但万变不离其宗,消费者的体量才是一个公司能否盈利的最有力的评判标准,这一点在互联网时代尤为明显。免费模式说来简单,总结起来不过4大门类,但面对如今愈来愈贪婪的消费者,想要运用自如并得到正效应还是需要下大功夫的。

  《免费》读后感(六):读克里斯.安德森《免费》有感

  免费由来已久,也处处体验在我们的生活中。例如超市中的免费试吃,你免费使用的百度百科,你免费玩的手游。你获得这些商品的时候,并没有付钱。那么这些商品是怎么赚钱的呢?免费的模式有几种呢?

  一、免费试用 用户使用时间很短,继续使用需要收费。典型的例子就是超市的各种试吃和一些试用免费的软件。另外一种是基础版不用钱,但加强版就需要钱了。例如印象笔记提供免费版,你想要更多酷炫功能,就需要收费了。

  二、基础内容免费,其他内容收费。服务和商品本身是免费的。但是它会提供更多的收费服务供你使用,引导你付费。 典型的例子游戏领域。 你玩CF是不收费的,但是它提供了更多的道具,每个道具都是需要收费的。

  三、礼品经济 人们的需求除了赚钱以外,还有其他更高的需求,例如名誉、声望和个人成就感等,人们处于这种目的,会免费提供一些商品和服务,比如维基百科,有肉(一款把不需要的物品免费分享给他人的app)。所有的社交目的,事实上被证明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而这种目的让人们免费获得一切。而在此之前,没有哪个平台可以做到这些。

  以我所在的城市为例,逛万达广场现在已经成为很多人杀时间的方式,我们在万达广场里可以享受到干净的厕所,齐全的公共设施。在反光的地板上磨高跟鞋的时候,你可曾想过,这一切都是免费为顾客提供的,万达广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是的,有一句有名的话就叫: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他的目的:为了吸引客流量。

  而客流量可以吸引商户。

  商户向万达交纳租金,商户在为万达的客流量买单,所以万达真正的客户是商户,而不是消费者。

  换而言之,万达通过自身商业形象的营销换取客流量,而客流量才是他们真正的商品,商户才是他们真正的客户。

  但我们可能从未意识到,我们是被免费吸引过去的商品。免费让我们成为了商品。

  为什么会有免费的网游?因为有愿意为了虐免费玩家而付费的人民币玩家。

  《免费》读后感(七):安德森一本书的内容,KK二十年前就讲完了好吗!

  安德森这一本书近300页,其实就讲了一句话——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是免费加收费模式!

  这本书就是一个下午翻完记住一句话就可以扔一边的类型,会来写评论是因为受了KK大神的刺激。

  今天读《失控》第十二章,发现安德森在今天讲的免费,KK在二十年前就讲了,而且一章节的内容丝毫不比一本书的内容浅显!

  互联网时代,免费确实是一个大趋势,而且目前很多互联网企业最致命的弱点就是除了广告以外没有商业模式,还把广告弄得相当畸形,实在是很愤愤。所以安德森的这本《免费》写的虽然烂,但是至少也探讨了一下除了广告模式以外的收费模式。

  原子经济与比特经济

  《免费》是一本彻头彻尾的畅销书,认真找里面还是有那么一点好理论,但是安德森也没有打算做解释。。所以作为一个研究僧为了证明自己看了点书,来挖挖理论~

  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1995)中提出原子世界和比特世界两个概念。他说构建我们这个社会的基本要素,正在从原子变为比特。也就是说,我们面临一个失去重量的经济:交换无形的信息、服务、知识产权而不是有形的物品。

  物质的最小单位是原子,而网络信息的的最小单位是比特。在互联网出现以前,我们的思维都是原子世界的思维,对物质有着狂热的崇拜和掌控欲。而比特世界是另一套完全不同的逻辑,它是自由的,没有边界的,中心的,无法控制的。你没有办法阻止它的流动,它的复制,它想要变得越来越唾手可得的趋势。

  正如安德森说 ”20世纪的经济主要是一种原子经济,而21世纪的经济则是一种比特经济。在原子经济中,想要得到任何免费都需要换一种方式把钱给付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传统的“免费”优惠让人看起来像是诱饵,你最终还是要付钱。而在比特经济中,真正的免费是存在的,账单上的钱真的可以一笔勾销。"

  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免费,比如说买汉堡送可乐,买吉列刀片送刮胡刀,也正是从这些传统的商业手段中,我们明白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而在互联网的比特经济中,免费随处可见,我们获取海量信息,下载任意的音乐,看视频聊天通话,除了给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网费以外我们不需要支付任何的费用。而这些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又是怎么使他们的内容免费的呢?

  KK在二十年前就说,“这就是网络的逻辑,也叫做“收益递增定律”。这个定律和那些传统的基于均衡交易的经济学理论截然相反。按照那些理论,你是不能无中生有的。但是事实上,你可以做到这一点。在网络经济中,多能带来更多。这就是为什么给予会如此频繁地成为一种有效手段。“

  经济学遵守守恒定律,即有进有出。所以会有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特别是在中国版权意识缺乏的互联网环境中,几乎所有的创业公司都是首先提供免费的服务,并且需要不断的刷新用户体验来积累用户量。而在有足够的用户之后,再考虑把流量进行广告变现。在原子经济中,一切信息的服务的复制和传播都是零边际成本的,越多的复制和使用会带来越多的价值递增。

  互联网的特性要求从里面生长出来的信息和服务免费。这是对整个互联网的洞察。用户从免费中获取了自己的利益,那么这些互联网内容提供商付出的人力财力要怎么收回呢?

  三方市场与受众商品论

  如果探讨媒体发展的历程(互联网不是媒体啦),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也是经历了一个从付费到免费的过程。一开始媒体作为公共服务的工具,例如英国的BBC是靠政府出资以及用户交纳一定的订阅费用运转。而在媒体资源变得不再稀缺,商业媒体出现后,广告就进入了广播电视,出现了媒体、受众、广告主这样的三方市场。也就是政治经济学派学者斯麦兹提出的“受众商品论”,媒介通过提供免费的内容以获取受众的注意力,转而将受众的注意力出售给广告商,以获取自己的经营利润。受众在这里变成一种商品。这也是政治经济学派批判经济对媒介的入侵的一个主要观点。

  在网络时代,这种三方市场依然是最主要的商业模式。所以我们免费使用搜索引擎,需要看竞价排名广告。我们浏览网页,有弹窗广告和banner广告。这些提供信息的网站,运用着直接粗暴的广告模式。而在社交这一大市场,为了保持用户体验以获得更多的用户,所有的社交产品都小心的避免广告对用户的干扰。像TWITTER,人人网,新浪和微信这些产品在用户数上亿之前都不敢贸然做广告。因为在这个领域永远会出现比你做的好,并且不做广告的产品。只有成为用户不可或缺的那一个,才敢做广告。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新浪微博在探索广告模式的艰辛和畸形。什么信息流广告,弹窗广告,做广点通,用户自己花钱买推广等等,简直是无所不用其极。但是在毁掉用户体验之后,微博依然赚不回本钱。现在微信做的朋友圈广告也是瞎到没法看。

  所以,可以看出这种服务完全免费,以广告作为主要盈利模式的方式在实践中困难重重。

  而微信的大东家腾讯其实有很好的商业模式,可以说是安德森提出的免费加收费模式的很好案例,比如说腾讯扣扣聊天免费,但是会员功能收费,小游戏免费,点卡收费。正是这种向用户收费的模式使得腾讯比新浪的盈利能力强出太多。

  充裕是另一种匮乏

  安德森看到了网络要求免费的趋势,但是又依然不放弃收费的概念。

  他说,“商品化的信息(人人都能得到的版本)想要变得免费,而客户定制化(你得到对你而言独特、有意义的内容)的信息则想要变得昂贵。”换句话说“充裕的信息想要变成免费的,而稀缺的信息想要变得昂贵”。

  在工业时代,我们的电力是充足的,那么生产电力的煤炭资源就会变得越来越匮乏。而在信息自由流动的网络里面,信息可以说是十分充裕的,而接受信息的我们的注意力却是固定不变的,我们的注意力就变成了稀缺的物品。我们如何用稀缺的注意力去获得有用的信息就变得越来越困难。那么这种个性化的,定制的,高端的信息注定会把自己从免费中解救出来。相比与杂乱无章的免费信息,总会有人棉衣为优质的信息付费。因为在这个时候,人的时间精力成本是最为昂过的金钱成本。

  所以,免费加收费的模式,就是让80%的人免费获得信息和服务,而从20%的高要求用户手里收回成本。或者说免费加收费模式的核心是,在免费服务上赔钱,但在溢价的付费服务上赚钱,同时把前者作为一种廉价的推广手段。

  这种免费加收费的模式在微软和谷歌这些生产软件的企业中时常见到,比如说大众版的OFFICE软件是免费的,而专业版的OFFICE软件则需要花钱购买。他以免费的服务占领了市场,逼迫一些高要求的客户为了配合市场来购买专业版。

  一些疑问

  1、市场的数据在哪儿?

  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bug在于他一直罗里吧嗦的举了很多不痛不痒的例子,大多是微软谷歌这种大型公司。他们成功了,因此这些模式可以是一种后验的方法。但是这类公司的问题是他们的产品体系过于庞大,商业模式是很复杂的,单靠简单的话语陈述不能说明问题。

  而更多的一些互联网初创的小微企业,他们目前整体的一个商业模式的发展状况是怎么样的呢?他们是否在广告这个市场上分到了一杯羹,或者探索到了自己的收费之道?

  2、格局呢格局呢格局呢

  这本书谈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安德森300页纸就讲了一个问题,就是信息想要免费,商业模式应该是免费加收费。互联网的大趋势都被它吃了,像大数据、互联网金融(说出这些词求不喷我,我是只会卖煎饼的O2O狗)这些思维对公司商业模式的重塑不可小觑吧~好吧我也还没想清楚要怎么重塑。。

  (写困了。。想清楚了再来改)

  《免费》读后感(八):货币经济和“声誉经济”共同构成了社会这个名利场

  昨天,收到移动公司的短信,说免费赠送20G的流量,两个月内有效。平时手机每月流量不足百兆,移动为何送我天量免费服务呢?背后当然必须有一个讲得通的逻辑:我最近换了一个新的手机,安装了不少新应用,数据流量猛然增加。移动公司为了培养和鼓励我这样的用户使用手机上网的习惯,赠送了天量流量。先让你放开了用,等你习惯养成后,他们便会通过收费模式赚取利润。这是用未来的收益补贴现在的成本(况且,这成本对移动来说几乎为零)。 这正式本书里讲到的一种免费模式。

  免费是一种策略。

  很多提供免费服务的公司都赚的盆满钵满,比如Google,Facebook,腾讯等等。我们搜索不要钱,聊天不要钱,那他们的钱从哪儿来的呢?他们当然有自己的盈利模式Google有AdSense;Facebook有广告收入,有第三方app分成;腾讯有各种各样的增值服务。其实,你的每一次搜索,每一次发帖,每一次聊天都在为这些商业帝国们增砖添瓦。

  免费是一种态度。

  最典型的便是开源项目。每天,都有无数的技术极客和爱好者们不知疲倦得为开源项目免费提供代码。他们不辞劳苦,不求回报,最大的快乐就是分享自己的智慧。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个优秀的项目不断诞生,互联网因他们而更加开放。

  免费是一种模式。

  开源项目的发展和维护都是需要成本的。无源之水不能长流,再好的项目,也需要有可持续的收入来源。

  维基百科是最好的免费知识库,创始人Jimmy Wales为了保证好的用户体验,坚持不代理广告。每当资金紧张时,就会在首页呼吁大家捐赠(貌似不支持中国用户,我两次捐赠都失败)。不过,像维基百科这样有号召力的网站毕竟是少数,免费+收费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Linux是免费的,但是很多公司提供收费服务。QQ是免费的,但要活的增值服务需要交费。还有很多软件提供免费的试用期。

  每一种充裕都创造出一种新的匮乏。

  随着科技的发展,免费的东西越来越多。软件免费了,信息免费了。但正如一句古老的经济法则所说的,“每一种充裕都创造出一种新的匮乏”。免费事物的增多则导致了注意力匮乏。你写一个免费app放到已经拥有几十万app的应用商店里,会有几人发现?你发一份文章免费给大家看,会有几人关注? “物以稀为贵”的定律是永恒的。当注意力称为稀缺时,我们发现即使免费的东西也需要花精力去推广,求关注、求赞、求吐槽... 在货币之外发展起克里斯.安德森所称的“注意力经济”和“声誉经济”。

  正因为市场上既有货币经济,又有“注意力经济”、“声誉经济”,这个社会才是名符其实的“名利场”。

  《免费》读后感(九):天下有没有免费的午餐?

  免费吃零食,免费享大餐,免费乘专车,免费去旅行……每一天,我们都可以听到很多种有关免费的声音。相信大家都一定有过这样的感受:免费的午餐来啦!

  可是,免费的午餐真的免费吗?

  林林种种的免费归根结底都表现为一个实质:让钱在不同的产品之间、人之间、现在和未来之间、不与钱打交道的市场和金钱市场之间转移。如果用经济学的一个概念来说明,那就是“交叉补贴”。具体的表现形式有如下几种:

  首先是直接交叉补贴。如超市做活动,我们一开始被吸引进入的原因一件超低价的打折商品。但当我们拿到超低价的打折商品后,又被琳琅满目的其他商品吸引了目光,于是“满车”而出。超低价商品的“让利”就很顺利的通过其他商品填满了。

  其次是三方市场。我们最熟悉的就是电视节目、观众和广告商盈利模式。电视节目免费提供给观众,费用由广告商买单,而广告商获得了足够的曝光,被曝光的人群巨大的消费能力足以补偿高额广告支出。

  再次是免费加收费。迅雷、印象笔记、QQ音乐、百度云盘等产品都采取类似的模式。产品的基本功能免费开放给所有用户使用,高级功能通过收费开放给VIP客户使用。随着每个人年龄的增长,人生阶段的前进,时间与金钱的关系会逐渐开始发生逆转。因此,聪明的商家用免费加收费的模式涵盖了消费者的各种心态。

  最后是非货币市场。这里的免费并不是用金钱作为衡量标准。交换动机是其他选项,如声誉、关注度,当然也有可能是纯粹的表达需求和分享需求。现在很多的知识型IP,各平台上的大V,都是采取的“非货币市场”免费。他们的高质量免费输出,需要换取的除了个人的成就感外,更多的是声誉与关注度。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免费”?

  因为“免费”足够诱人。免费常常会给人们造成一种情绪冲动,让人认为免费的物品大大高于它的价值。因而,它成为了一种十分“高效”的商业手段。现在正是一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在注意力经济的盛行下,免费能够吸引足够的目光,并带来更多的消费。

  从我们最熟悉的“包邮”说起。这是我们日常的电商生活中最熟悉的一种“免费带来更多消费”的体验。这里“包邮”有很多的形式,如两件包邮,满30包邮等。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因为“包邮”而凑单。于是本来我们只需要一件商品,但最后往往却购买了两件甚至更多商品。

  然而,“免费”的泛滥也会带来负面效应。从“不付出成本,就不会重视”的角度来说,我们免费获取的物品,如果本身承载着一些“商业任务”,就有可能因为不被重视而被忽视。这对于商业行为发起者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它付出的成本并没有获得它最需要的关注,当然也不会带来后续的潜藏消费。于个人来讲,因为免费而主动或被动获取的大量的重复性的物品,势必会造成浪费。如通过多次扫码免费获得了六把随身小风扇,而作为个人只要一把其实就够了,那么其余五把可能会作为垃圾被清理掉。除了物品本省的成本外,这里浪费的还有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更严重的是,一旦养成了“免费”的消费习惯,就会变成一个“便宜不占就不舒服”的消费狂人。如有人可以为了花掉美团里的优惠券,而强迫自己进行消费,就像微信里的小红点,不点就不舒服。

  尽管免费是一种商业模式,它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促进消费。但凡事皆有度,迎合真正的自我需求而不是欲望,有时候“午餐”也是可以用“免费”来买单的。

  《免费》读后感(十):付费时代免费商业模式还有效吗?

  2016年,微信支付、支付宝对线上、线下支付场景的支持,让知识付费、共享经济付费忽然间爆发起来。

  可以说2016年是中国网民“付费元年”。

  于是不少吐槽“免费商业模式”已经失效的声音出现。今天推荐这本《免费:商业的未来》,反思付费浪潮的兴起,是不是就意味着免费不再是商业的未来?

  免费是源于非实物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降低,就是程序员写出一个程序费时费力,但复制给1万个人用,基本不费吹灰之力。

  安德森总结的四种免费商业模式:

  第一种:直接交叉补贴。买水送你饮水机。

  第二种:三方市场,第三方为消费者付费。免费的视频网站,其实是广告商付费。

  第三种:免费加付费,一部分人免费,另一部分人付费获得更好更多的服务。比如免费看视频节目,收费可以看幕后花絮。

  第四种:纯免费。比如维基百科,大家积极贡献免费内容。

  不难发现,这些模式在现在的商业中仍然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一个新的产品出来,想获得用户,不用免费的方式几乎不可能做到。

  得到、分答、喜马拉雅FM、知乎LIVE、付费社群等,虽然都成功的收到了用户的钱,但并没有违背免费模式。

  首先,这些收费的产品都有部分免费,比如得到的专栏你可以先“试读”,想读更多,就必须得交费。知乎、分答里面成功收费的作者,都是长期免费写作先获得了粉丝基础、个人品牌知名度。

  微博问答、分答等,每个问题一次只能收一个用户的钱,已经不算是某种产品的收费模式,而是付费咨询的线上版。作为产品性质的售卖“围观”,只能收用户1块钱左右,近乎免费了。

  付费社群与课程,用户掏钱购买的并不是产品本品本身,是社交关系、认同感、归属感,卖的是运营服务,不是产品。而且付费课程的产品,通常卖了一次之后,想要以同样的价格多次售卖,几乎也是不可能的了。

  看似热闹的付费模式,很多是将过去本来就可收费的商业搬到了线上,仍然没有改变或否定免费模式的效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免费经典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