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风雨北大 水木清华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风雨北大 水木清华读后感10篇

2018-09-20 03:17: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风雨北大 水木清华读后感10篇

  《风雨北大 水木清华》是一本由阿忆著作,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8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风雨北大 水木清华》读后感(一):令人向往的清华北大

  清华北大多少人梦中的理想学府,它离我们很近却仿佛又很远,那些远去的历史,那些尘封的回忆,那些永远大师们留给别人的是永远的财富吧。本书的作者花费了很多心思查阅史料,将那段历史重新展现在大家面前,历久弥新

  《风雨北大 水木清华》读后感(二):回到过去的北大清华

  随手翻起同事桌上的一本书看看,一看就是一下午,就是阿忆的这本《风雨北大,水木清华》,从大学到大师,从文到理,从文化精神,从轶事到考究。。。我看到了更多对神圣学府所不知的一面突然觉得更走近了它们,也多了一分崇敬之情。

  《风雨北大 水木清华》读后感(三):历史名校 名人琐事

  书写的很一般 有些失望

  感觉就是把两大名校的历史描述了一下

  然后就是把那些有关联的名人串起来说了说

  写的有些杂乱

  感觉有很多BUG和重复 写的较繁琐

  还是值得一读 只是留下的可能不会太深刻

  《风雨北大 水木清华》读后感(四):远去的大师,永远的历史

  西南联大人才济济文学哲学数学物理大师云集,当年联大竟有834名学生,跟随校友孙立人统领的中国远征军新38师开赴缅甸印度充当从军翻译,当中更有联大临时校长梅贻琦的儿子。 《风雨北大 水木清华》带你走进那段渐渐远去却永远印刻在历史上的日子

  《风雨北大 水木清华》读后感(五):谈而泪流 戚戚不止

  比如说开始带你走上某条路的东西 不论给你指引方向光明还是黑暗 不论你最后走向失败辉煌 所带给你的 是一生都不能磨灭的 但是某一时候开始 却开始在道路背道而驰 越走越远。这些人眼里都有一个旧时代 内个时代里有这个古老国度应有的样子 谈而泪流 戚戚不止。

  《风雨北大 水木清华》读后感(六):中国大学的精神

  北大清华正因为与国家命运相连,从而缔造了一个世纪中国的标签。而今,这个标签日渐成为过去。我们不仅仅在慨叹学界大师日渐远去,也在慨叹中国的大学日渐失去了世纪岁月中的家国情怀。我们不禁感慨万分感慨是因为失落追忆是为了反思,或许只有读了阿忆这本《风雨北大水木清华》才能体味到大学的主旨所在

  《风雨北大 水木清华》读后感(七):中国大学精神永存

  一本书,厚重悲伤愉悦~

  笔者,对清华北大, 一向只知皮毛,只知是中国最高学府,只知是“学术”的代名词~读了阿忆的这本,却读出了一种精神,中国大学的精神,亦或是说中国精神,——心忧国事慷慨激昂,虽血光四溅,宁死不屈风云岁月,为求真理不屈不挠,尽身心摧残,傲然屹立……

  远去的大学,逝去的大师

  唯一不会远去,不会逝去的是精神,中国精神~

  《风雨北大 水木清华》读后感(八):一个国家没有军舰不要紧,但不能没有大学

  风雨北大 水木清华》这本书为我们展示两所名校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建国前的那些岁月,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蔡元培的包容,无论政见如何,只要是某一领域宗师就可走上北大的讲台;我们可以看到熊庆来的慧眼识珠,敢于把只有小学文凭的华罗庚请到清华授课,这种开放、包容和不拘一格的学术环境,促进各种学术思想交流,也使众多学者可以保持独立思索空间,这才造就众多大师的诞生

  《风雨北大 水木清华》读后感(九):建议这样的书都不要发行了

  估计大部分人看了题目以为是一个来叫骂书垃圾的读者,其实书是好书可惜它的存在就是对现在文化的一个侮辱,因为比起当年的北大清华乃至全国的学风来说,现在的文化就像大便一样臭不可闻,我们不再有蔡元培,鲁迅和胡适,也没有了陈独秀,李大钊。看了这本书比起我看胡适鲁迅先生作品更让我觉得无地自容,以至于对于自己大学生产生强烈的痛恨,然后放眼全国来看,我发现这种痛恨是多么无奈和无趣,也许在他人眼里不过是一个幼稚的人的幼稚表达。鲁迅常笑人说“世风日下”,胡适也笑“主义”太多,可是如今的我们除了世风日下的悲鸣和XX主义的前进之外我们还剩下什么?然而鲁迅先生总是那么的风趣,知道久而久之大家都阿Q了:“我再这骂什么?北大清华还不是好好的?”是啊,总有人叹息如今的北大清华已经失去灵魂,尤其是北大,早已没有当年的风采。可如今当我们想起北大清华的时候我们能想起什么呢?哦,北大同方,清华紫光,原来都是赚钱玩意。北大再也没有胡适,而更多的人连胡适是谁都不知道了。而清华呢,我想大家恐怕连他们出过什么名人都不记得了。不过我只看了前面,后面的悲剧历史,我已经不愿意再温习了。不过还是要说一句,给这本书一个推荐原因是这本书虽然写了历史,但是在关键问题上仍然保有太多的政治因素在其中,未能还原一个完全真实的北大清华。

  《风雨北大 水木清华》读后感(十):为什么是北大清华?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前清华大学梅贻琦曾给大学下如此定义。按照如此标准,恐怕当今能称得上真正为大学的寥寥无几

  何谓“大师”?毫无疑问,大师首先要有令人足以称道的高深学问。近代中国百年历史,北大清华风云际会,囊括了近代中国的半壁学界精英。蔡元培、鲁迅、胡适、梁漱溟……一位位大师的名字闻名遐、响彻耳边。这里不仅仅作为中国思想的发源地,更一直承担着引领中国近代文化急先锋角色

  五四那一代人承续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因子,他们更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旧的远未逝去,新的逐渐纳入。兼收并蓄继往开来便成为当时学人的鲜明特征。北大清华也因此明显烙上了时代的印记。北大在蔡元培的主持下聘请名师,辜鸿铭、黄侃、刘师培、陈独秀、胡适、梁漱溟……清华则有吴宓、王国维、赵元任……一时名家云集,如此构成了20世纪初叶中国知识界的一大风景一时间孕育的学术因子,也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中国。乃至后来的闻一多、朱自清、钱穆、陈寅恪等人,无一不对中国的后世学术界产生着举足轻重作用。这一点上,恰恰就是得益于“大师”们学业的薪火相传。

  然而,仅仅将学术作为“北大清华”的表征,未免小看了“北大清华”。自近代以来,北大清华的诞生、起步、发展一直伴随着国家时局变迁。因此,北大清华正是国家的一个缩影,正是一个民族奋斗不息的真实见证。北大清华处于国家的权力中心,政局的变动,对北大清华产生着切肤影响。而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恰恰与中华民族的时局密切相连。中国自近代以来就遭受西方列强欺凌,一战后在西方巴黎和会中遭受不公平待遇,因此北大学生毅然引领了席卷全国的“五四运动”。国难当头,北大清华学生走上街头,不畏强权,奋勇抗争。艰难岁月,西南联大偏居一隅,不舍不弃,枯灯下书影依旧,炮声中孜孜以求。民族危亡之际,师生们心忧国事,慷慨激昂,虽血光四溅,宁死不屈。风云岁月,为求真理,不屈不挠,尽身心摧残,傲然屹立……此种精神正是中国大学之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内在的卓然体现

  诚如马寅初在1927年讲演《北大之精神》中总结:“回忆母校自蔡先生执掌校务以来,力图改革,五四运动,打倒国贼,做人民思想之先导。此种虽斧钺加身毫无顾忌之精神,国家可灭亡,而此精神当永久不死。……”

  北大清华正因为与国家的命运相连,从而缔造了一个世纪中国的标签。而今,这个标签日渐成为过去式。我们不仅仅在慨叹学界大师日渐远去,也在慨叹中国的大学日渐失去了世纪岁月中的家国情怀。我们不禁感慨万分。感慨是因为失落,追忆是为了反思,或许只有读了阿忆这本《风雨北大 水木清华》才能体味到大学的主旨所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