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黑客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黑客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10-07 03:49: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黑客经典读后感10篇

  《黑客》是一本由Steven Levy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35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黑客》读后感(一):读后感

  从真正的黑客到第三代黑客。黑客伦理一直在变化,于是深究,黑客伦理其实就是社会缩影。能够反应出当代或者跨时代观念

  于是,我很好奇,什么才是真正的黑客,是技术,还是创造财富?我感觉用来创造一个更好更和谐世界是一种方式吧。

  《黑客》读后感(二):谁读谁上当

  我是计算机程序员,当然对黑客感兴趣

  但是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需要一直给自己鼓劲,这是一本经典的书,好书;可是我依然看不下去。为什么呢?

  这里没有写精彩的黑客人

  这里没有写计算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这里没有写黑客特有的哲学思考

  这里没有

  这里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不知所云无聊叨叨,都是些什么跟什么啊

  《黑客》读后感(三):计算机黄金时代的英雄编年史

  封面:很土很天真

  宣传:很傻很不到位

  内容:很赞很牛叉

  份量:很足字数很密实

  翻译个人认为非常好,一些译注画龙点睛

  一部50-80年代计算机发展黄金年代的英雄编年史,三部曲

  真正的黑客:描述了MIT人工智能实验室疯狂黑客们的理想主义生活

  硬件的黑客:以homebrew computer club为中心的硬件黑客们,他们热衷于个人组装计算机,在他们手中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PC机以及伟大的Apple公司。

  游戏黑客:不好意思,我还没看完 :D

  《黑客》读后感(四):没人吐嘈这本书的字体

  译文书一般都吐嘈翻译,我来吐嘈一下字体。

  整本书除了注释和部分引文用了宋体,其他标题正文一律用黑体,英文也是sans serif。作为印刷品读起来还是有点儿费劲的。开始我以为是为了效仿原著风格,可找来原著看,除了目录和每章标题使用sans serif字体,正文还是正常的serif字体。

  不知道出版社在选用字体的时候作何考量。我阅读的时候一直有一种奇怪的感觉。

  排版上,中文版还是尽量在还原原版的,这点比较欣慰

  向黑客前辈们致敬,是你们为世界带来了魔法

  《黑客》读后感(五):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

  从文学角度看,这本书不值得去看!但是作为一本讲述计算机黑客发展的书籍,确实值得每个打算在计算机的道路上走下去的人去看,因为他的每一章都能给你以巨大鼓舞和推动力,也能够让你从历史中发现黑客的价值意义增加你的职业荣誉感!如果你是一个计算机专业的人,我想你一定会从这本书所记述的人物身上找到一条如何成为一名顶尖的计算机高手途径,黑客的精神是什么?如何才能成为一名黑客?这本书所描述的很多人大学都没有读完,但是他们的技术却走在了那个时代的前列,他们靠的是什么?比尔盖茨大学退学了,成了世界首富,为什么你退学了就成了xxx,想知道原因就去里面找答案吧!

  《黑客》读后感(六):计算机革命的英雄(二十五周年新版)

  黑客,熟悉而又陌生名词。有人崇拜黑客,有人厌恶黑客。程序员崇拜黑客,向黑客靠齐,但是媒体留给群众的黑客印象就是那些破坏的人。这本书纯属讨论的就是黑客的文化,不要以为这本书没用,因为最开始我也这么想,不过后来不知道怎么的就买回来了。黑客都是具有创造力的,他们也许身体不好,不懂得人情世故,但是他们却有有一颗改造世界的心,他们总是能想出逆天(在当时是那样的)的想法,并且去实现他。其实我们也应该有黑客们的精神,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当你有这种精神了,你就可以自豪的称自己是黑客了。虽然你不会攻击计算机,但是你能创造出有用东西,这本书会让你体会到黑客的本质

  《黑客》读后感(七):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一直以来对电子计算机早期的发展史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前段时间无意中看到英文版的书的封面和标题的时候,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当发现图书馆可以接到原版书的时候,立马去借了回来。无奈英文的书籍看起来还是太吃力了,还是掏钱买了中文版。中文版翻译地也还不错

  如果有人对早期的计算机也很感兴趣的话,可以浏览下这个网站:http://www.computerhistory.org/

  有机会去圣何塞的话别忘了去山景城参观下这个博物馆

  《黑客》读后感(八):一个侧面的近现代计算机史

  解决了一个很大的困惑,从60年代一直到当代可以媲美当时阿波罗计划的iphone,计算机都有哪些变化。

  正如制造一座通天塔可能里程碑,但更难的是将其变成一个普适性的工具带给所有的普罗大众。30年间天赋异禀个性鲜明的黑客努力不可或缺

  同样伴随着计算机产业的不断升级(大型机构&学院-》兴趣社团-》IT公司),所谓自由精神与商业社会及官僚体制矛盾从未消减,但却在各个时代表现各异。同样这样的矛盾也影响下一代黑客的塑造特征

  互联网时代的成功者与30年前MIT实验室中的黑客大佬相比,

  少了些事物本质与创造的痴狂,多了与现实社会交流自如同时对商业的唾弃早已烟消云散

  《黑客》读后感(九):很不错的书,喜欢热情是最重要的。

  一.分清黑客(Hacker)和骇客(Cracker)的区别

  或许大部分人眼中的黑客还是指入侵系统,盗取信息,犯罪之类的人。一般人这样认为很容易理解,但是如果是学CS的,那么就更应该分清这两个概念了。

  二.七条黑客伦理。

  1.对计算机的访问(以及任何可能帮助你认识我们这个世界的事物)应该是不受限制的、完全的。任何人都有动手尝试权利

  2.所有信息应该可以自由获取。

  3.不迷信权威-促进分权。

  4.评判黑客的标准应该是他们的技术,而不是那些没有实际用途指标,比如学位年龄种族职位

  5.你可以在计算机上创造出艺术和美

  6.计算机可以让你的生活更美好

  7.就像阿拉丁神灯,你可以让它听从你的召唤

  三.我觉得对CS系学生最大的启示就是热情和喜欢才是最重要的。

  每一位黑客都是出于对计算机的疯狂的热爱才做出一大堆东西的。这在Steve Jobs的《Three Stories in My Life》的演讲里也被反复强调。

  四.计算机真是太神奇了。再次庆幸自己选对了一个这么有趣的专业和以后要从事的行业

  从事IT行业,你可以不是码农和苦逼的程序猿。是的,你可以把成为一名优秀的黑客当成目标。 黑客与画家。是的。

  五.balabala.向三代黑客前辈致敬。

  《黑客》读后感(十):黑客的野性

  今年暑假,无意中完成了一条推理链。然后,如同感召一般,这本书伴随着这条道路摆在了我面前。

  矛盾源自有限,而人对信息与资源遵从了不同分配关系,对于资源而言,人与之的关系是“占据”,所以资源是有限的;而对于信息而言,人可以“共享”。由这个意义上而言,信息,具有流量上的无限性。无限的资源,不应该存在分配的问题

  我一页一页的翻完这本书,闭上眼睛,高斯帕,沃兹尼亚克,菲尔森斯坦,斯托曼……一个个的身影浮现在我面前。我突然明白了,黑客的诞生,源自内心中那磅礴生命力。为了宣泄,所以创造;为了弘扬,所以蔑视。

  计算机,只是一个触媒。即便没有计算机,诗歌音乐也能成为那种生命力的寄托

  是想?没有计算机,李.费尔森斯坦就不会有他的政治理念了么?他依旧会开个专栏,成为类似于乔治奥威尔的人物。

  就算没有计算机,鲍勃.戴维斯就不能把《尤里西斯与金羊毛》写成小说了么?

  再看看东皮耶,这个让Altair唱歌的人,连机器都能在他手中唱歌,又何况一支乐队呢?

  由这个意义上讲,黑客的精神从没有消逝,因为这种精神本身既是十分人性的:每个人,都有那种想要创造些什么的欲望。而这种动力,由计算机引发了出来,所以成就了黑客。

  或许斯托曼怀念的,那个钻研,共享的黑客时代确实已经消逝了。

  但他们真的走远了么?

  他们为之奋斗的那个人手一台电脑的时代已然到来:

  廉价的信息,便捷传播,被拍平的世界。

  黑客精神失落的原因,因为在这个时代,人人皆是黑客。

  不过,作为一个逼格稍微高一点的人,就让我尽绵薄之力,来两斤品味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黑客经典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