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经典读后感10篇
《太平洋战争》是一本由(日) 山冈庄八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抛弃个人仇日感情;统观二战日陆军,以低劣装备和极其愚蠢的战略战术与美英作战,依然重创英美,可见日军战斗力之强,如有德国军事装备横扫英美绝有可能。
由此可观;中国军队更低劣的军事装备与日军血战,八年未亡国,于这样战斗力强悍的禽兽军队作战,中国军人是勇敢的。
《太平洋战争》读后感(二):珍珠港
作者的封笔之作,更多的是反思战争,太平洋战争的病例单是日本军官的低级错误,但也让我们见到了小感冒小发烧对身体也会产生巨大的副作用。曾经听说过珍珠港事件是美国人的自导自演,老美用这几千人生命的代价换来自己参与二战的切入口,不管怎样,战争伤害大,战争不可有。高呼:我们要和平。
日本人很决绝,很武士道精神。大和民族真是一个奇怪的民族,在战争中尤其显得明显。比如《菊与刀》是战后的一本非常著名的人类学考察报告,说明透过战争,也只有在战争中才能对日本民族认识的更加清楚。
《太平洋战争》读后感(四):太平洋战争
在中国人眼中的日本人是邪恶的,在中国教科书里日本人是残忍的,在电视荧幕上日本人是愚蠢的。特别是在荧幕上中国军队是无敌的,总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甚至是小孩子都能把日本军官耍得团团转。实事真是这样吗?日本人眼中的战争是怎样的呢?被侵略的国家在日本人眼中又是怎样的呢?日本人对待战争,是反省,还是粉饰太平?《太平洋战争》让我能够以日本人的眼光看世界。
《太平洋战争》读后感(五):原来印尼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大概是在电商买了本盗版的缘故,印刷质量不敢恭维,尤其翻到内图插页,有种小时候看抗日题材的连环画感觉,只不过反了反,高大上的反而是东洋人,像巴丹的、瓜岛的篇章里有几张英雄气概十足,看着文字对照着这样的插图觉得很别扭。
书很好看,尤其对于二战感兴趣的,从战争前夕日本政坛震动到瓜达尔卡纳尔岛恶战结束,大致2年时间里发生的一连串影响至今的事件。书中描述了政界的勾心斗角、战争的残酷持久,可以说是部波澜壮阔的纪实色彩很浓的二战题材作品,但绝对不是部反思录,有反思,反思的是要是当时这样决定的话战争就不会输了。
读过渊田美津雄的《中途岛海战》,唯一读过的日本人二战作品,那是很早前了,读完发现原来这场海战可以描写的这么细致、精彩,受此影响开始玩《提督之决断》,所以读《太平洋战争》第一卷看到日本海军将领和舰船的名字也没啥陌生感。
页底的注释很多,特别是战犯的注释,读读也蛮有意思,发现不少刽子手还挺长寿的。
《太平洋战争》读后感(六):确实能从中认识日本人
第一卷在开战前夕部分,在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上,不惜以各种理由粉饰战争,从中能读懂日本人根本就没有对二战反思过,这可能与日本本土没能像德国那样变成焦土而让德国民众刻骨铭心的反思吧。理由很多,在此列举几条,可惜书放在家里了,没有办法照原文敲出来。
2,日本对英美开战,是宁愿承担巨大流血牺牲也要赢得一个有色人种与白人平等相处的世界。
这些内容大概在100页左右。
为了能全面了解二战,买了各个参战国关于二战的书籍,目的就是能全面点的站在各国的立场是看待二战,同样是小说,我觉得德国人保罗 卡雷尔的《苏德战争 东进》《苏德战争 焦土》就好很多。
感慨啊,从山冈庄八的小说中,看到的是日本人的即使再一次回到1941年仍然会无悔的发动太平洋战争这种执着,中日之战也许真的不可避免。
(PS:我怎么没有看出来前面好多人评价所说的日本的战争反思,我看到的是对某些人物处理某些事件失误的深深遗憾。。。)
《太平洋战争》读后感(七):还是不要对日本人的反思抱有幻想了吧
山冈庄八笔下的太平洋战争, 大概是这样的:
1931年,为了创造一个“五族和谐”的乐土,关东军带着开拓团来到中国东北。之后,日本人成为了有色人种最后的支柱。为了解放被白人压迫的东亚人民,创造繁荣的东亚,日本义无反顾地进入了中国大陆和印度斯坦地区。忽然,美国切断了对日本的石油供给。罗斯福绞尽脑汁想让美国加入战争,但需要先说服本国人民。于是在和日本的谈判中开出了一系列毫无道理、不可接受的条件,比如从中国和印度斯坦撤军。在罗斯福的精心策划下,日本落入了陷阱,偷袭了珍珠港。
战争初期进展很顺利,占领了东南亚各国,顺便帮助印尼和缅甸从英国人手中获得民族独立。不久,美国开始战略反攻。由于以大本营为首的各级指挥部的各种失误,加上物资上的天壤之别,日军节节败退,陷入苦战。在战斗中,军官和战士们发扬了皇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优良传统。在战争后期出现的神风特攻队,更是忠义勇敢的代表。塞班和硫磺岛陷落后,美军开始进攻冲绳。冲绳的皇军英勇顽强,与当地县民万众一心,无间合作。尽管皇军一直保护冲绳人免遭美军的侮辱与屠戮,但还是节节败退。勇敢的冲绳人自发组成了无数挺身队,宁死不屈的县民们不愿被美军杀害,纷纷自杀。
没多久,美国投下了原子弹,相当于对平民的惨无人道的屠杀。苏联背信弃义,撕毁条约,入侵东北,残杀当地士兵、居民、侨民无数。天皇看到纯洁善良的日本人遭受战祸悲痛不已,虽然他和战争没有一毛钱关系,但出于神一样的慈悲心肠,还是越过宪法宣布了投降。
投降后,联合国军没有按照约定及时撤走,反而逮捕了东条英机,而东条英机只是一个纯洁善良的军人、股肱忠臣。之后战胜国们举行了一场毫无公平可言的、复仇式的审判,战犯们在法庭上捍卫了自己和皇国的尊严,但还是作为牺牲品,被毫无道理地绞死了。
我和作者真的是活在同一个星球么?反正作者是极尽花言巧语、偷换概念、遮遮掩掩。我头一次看日本人写的二战,这也是看过的最扯淡的版本。这书确实值得一读,不为别的,至少能了解日本人的想法,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看二战的。也明白一下,所谓的反思根本就是个笑话。
顺便一提,就是这么一本书,作者也没有否认南京大屠杀,只是辩护说那是不可避免的。
《太平洋战争》读后感(八):《太平洋战争1》风起云涌的战争
酣畅淋漓地花费了整整一个礼拜的时间读完了手头这本有关于太平洋战争的书籍。不可否认的是对于二战期间的故事,世面上的相关作品出现过很多。围绕着这场牵涉到诸国的大战,牵引出的话题,例如事件,缘起,分析,剖析,过程,结局,反思等等版本也有很多。不过,假如你有兴趣去了解这场战争,我个人觉得很是有必要来读一读这部由日本作家笔下的《太平洋战争》作品。
通篇的阅读之后,我很有触动这句来自于人文学者,历史学家柏杨评价此书的话语”上冈庄八用意支笔,重新唤起迷惘中的大和魂,使日本再建信心。”毕竟这是一部恢弘的来自日本人手下的战争回忆录。无论是相关的真实背景,又或是著书的有关立场,还或是见证整个事件始末后的反思都确确实实,完完整整地写出了真。不但易于反应和折射那时候普遍日本民众的心声,更是容易引发和触及日本大众的共鸣和震撼。相信这是其他国家的作者无法真正可以达到的写作目的的。
作为如此之大的大部头书籍,它分了上下两册来描写和记录相关的历史。以前我所读到的关于太平洋战争很多都是就战争而论。但在这里,作者却是时刻通过真实的历史夹杂入相关个人的观点和评析。说它写的真,是因为作者自己就是以一名战地记者的身份出入于其中;说它写的细,是因为书中的相关内容刻画详细地把战争的始末,缘起等都书写了出来;说它写的好,是因为文中的字里行间不带任何的偏袒色彩。就战争而话战争;就事实而话事实,就错误而论错误。有别于先进某些日本政客的偏激思想,意味地指责他国,敬拜靖国神社,这本书绝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做的了一个日本人可以站在了中立的立场真正地接受由其引发战争的所需要面对的问题,责任。
在《太平洋战争1》中,我更加进一步地认识和知晓着这场发生于1941年的战争故事。尽管事情发生在1941年,但是真正在日本的引发却早在1923年。为了方便读者有关的阅读,此套书籍的一大特色便是时刻有着相关的备注和注解。而且哪怕就是书的最后几页还有年鉴般的时间表格罗列。让读者可以看得一清二楚,条理明晰。尽管这是一场战争,但是在这套一里面,但是作者写到的点点面面却是诸多的。全文划分为三大不同的篇章。比如最初的记录了战前日本的动荡政局,天皇和内阁之间的相互关系。读到的更是会促使日本开始这场战争的原因。随后,第二章节中主要集中介绍了开展之初的日本攻防。最后的第三章中则是主要介绍了南太平洋上的日本生死战。围绕着太平洋战争,里面其实保罗着众多的战役和残酷------
风起云涌的战争之下是我们需要透过历史看到的和需要深思的话题。看一本太平洋战争,我们不仅在了解着历史,我们更看到的是一个全面的出自于日本历史小说家对于这场战争的反思。相信这本书的重要意义对日本,对世界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奈何风雨乱人间
——我读《太平洋战争》
文蠹鱼
这是日本山冈庄八作家利用十年时间倾力写就的一部小说,小说再现了太平洋战争的整个过程。他也是一位亲历太平洋战争的见证人。作家用最通俗的语言把战争的始末用小说形式呈现出历史,读着似有日记体小说的味道。十年的心血,是他心底发出的声音,无论其内容论述有多少过于庞统,都要感谢给读者带来的这份丰厚的厚重的大部头作品,使读者从他的笔下了解大和的民族精神以及触动他写作的因由。
因八年抗战,我几乎不看日本任何一部作品,也怀有一种决绝地痛恨之感。时至今日,了解日本途径有两点。一点是:通过各国作家、作者描写日本的文章,其次就是从家乡走出去的陈喜儒教授。他是日语专业毕业,曾是巴金、冰心等人访日时的贴身翻译。他也翻译过好多日本文学作品……。当初回家乡给我们文学作者讲座的时候,也谈到这个问题,同样有着纠结的情绪,同时也用另一种观念说服自己。听他的想法,使我转变了观念,才有阅读山冈庄八作品的缘分。
前面说了,有日记体小说的味道。打开它,就好像读着一个人的日记。行云流水的写作,我是在一种最轻松自然的状态下阅读。因内容,你会觉得非常的沉重,读了使内心不得平静。但是看得见一个大和民族的精神;用生命做赌注,做交换来挽救国家的命运。一息尚存,就决不放弃。也就是这样的可爱之处的民族精神,也是最值得欣赏的地方,同时也把国家带入战争的深渊。用露丝•本尼狄克特的话说:“日本人生性及其好斗而又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足以清晰透彻写清日本人性格特点。柏杨在他的杂文里面也曾提到:“一个日本人一条虫,三个日本人一条龙”,也足以见证了日本人的团结合作精神。这使我们不难看出,日后在战争深渊中迅速崛起的日本是如何令人刮目相看。他们的正义与忠诚是任何外力无法阻挡的。——杂文家,历史学家的人文学者柏杨先生评价山冈庄八的这支笔,“重新唤起迷惘中大和魂,使日本人再建信心。”给予作家最高的赞誉。
面对历史,面对战争,谁的对错已经无法更改,只能在沉重的历史中哀叹曾经的过往,再吸取一些教训吧。作者90万字洋洋洒洒详细叙述了这段战争史,再现血雨腥风的太平洋战争。“四海之内皆同胞,奈何风雨乱人间”,这是明治天皇的亲笔诗,天皇高声朗读!非本愿,日本毫无胜算投入这场硝烟的战争,这也是罗斯福下的一个圈套,诱使的结果。日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换句话说,是在逼迫下进入这个巨大的陷阱而拼死一搏。这就是武士道精神,也是大和民族的魂!从中我们可以更多的思考;思考一个民族的精神,思考人性中的弱点,思考人的信念。 “奈何风雨乱人间”,我想这样沉痛的历史,这样的苦战,这样的教训,谁也不希望看得见。山冈庄八带给我们的不单只是历史中的真实内幕,更是通过战争来进行洗礼式的反思。
《太平洋战争》读后感(十):止战之殇——读山冈庄八的《太平洋战争》
关于太平洋战争的书读得不是太多,以往只是通过各种资料拼贴起一个大概轮廓。在网上偶然看到有关介绍,意识到对太平洋战争有些印象模糊,产生了再行了解的想法。拿到书后觉的与传统历史书籍和畅销写史书籍不太一样,意识到这是本小说,而真正去读的时候,发现它的确是一本历史书。
本书比较客观地对太平洋战争作了全面回顾和检讨,详尽展示了日本方面的谋划、指挥、装备和表现。不仅如此,书中还对日方战争决策者和执行者的思想、性格、心理及情感有作细致入微的描写。从天皇到大臣到普通士兵,作者常常转变为他们的视角,将其对战争的思考、感受一一道来。通过作者的叙述和描写,我们看到了日本人贯穿始终的忠诚、聪慧、坚忍、守序及狂妄、愚蠢、狡诈、凶狠等特点。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独特的文学视角和写作风格,没有哗众取宠,没有标新立异,只有平静的叙述。
书中对于细节的描述非常多,正是这些细节让书中的历史变得鲜活生动,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战争中个体的焦灼,并以此重新理解这场战争。本书对于细节的描写可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作者没有过分渲染战斗过程的精彩或惨烈,而似乎更希望读者明白,战争的发动和它的结束一样复杂,充满不确定性,有太多难以预料的随机因素。尽管战争驱动力量显而易见,对战局的预测和权衡往往有迹可循,但正是这些随机因素为我们刻画了战争天秤的倾斜过程,让人逐步陷入无力回天的困境,感受到了宿命中的困顿和绝望。
无论是当事人还是后来者,对于这场战争的理解往往掺杂了太多的感情因素,以至于其本来面目有时反而被蒙蔽了。作者也未能摆脱这个陷阱,书中注入了非常多的悲情,站在平民角度伤感战争给日本人带来的巨大伤亡,站在中下级军官的角度批评日本中央及各方面军高级指挥官的愚蠢,站在日本中央的角度斥责当时的美英等强国。作者虽然感慨战争的不仁,却未曾觉悟日本的不义,对于受害国人民遭受的苦难着墨不多,使之对战争悲情的渲染显得造作,缺乏说服力,暴露出些许的自私或偏狭。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虽然没有直接点出天皇的战争责任,倒也并没有刻意回避,而是通过天皇的言行特点及决定间接承认其对于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话说回来,这毕竟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正是因为有了天皇的首肯,因而尽管日本内部存在各种势力,相互之间立场迥异,但在进行战争上基本达成了一致。同时,正是由于天皇的纵容和支持,日本举国上下才对于这场战争趋之若鹜,不惜飞蛾扑火,宁为玉碎。
关于日军在战争中的表现是作者着墨的一个重点。从日本的装备和战术看,海军胜过陆军,但海军只在战争初期尤其是偷袭珍珠港时有上佳表现。当中途岛一战海军优势丧失时,日本便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而其曾一度叫嚣的本土决战最终化作声声哀鸣。陆军虽然主导着战争的进程,但经历过初期的荣耀后,由于海军的受挫,也成为一系列失败的主角。海上战争中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但由于对于后援的严重依赖全身而退也比较困难。同时,日军对于古代武士精神的盲目崇拜,也使得其在美军的强大物质力量面前只能化作团团灰烬和累累白骨。
可笑的是,至今不少日本人仍喜欢用“阴谋论”解释盟军对太平洋战争的责任,认为日本是一步步被西方国家引入战争的,本书也持这种观点。从偷袭珍珠港开始,作者认为日本就已经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以后包括每个阶段、每场战斗几乎都是如此,胜利如此,失败更是如此,这正是书中悲情的由来。而当时日本对于战争的态度,可称执著或疯狂,总之就是死不悔改。回顾历史,日本的对外战争历来都是举全国之力,一旦发动就不会轻易停止下来,直到撞到头破血流,太平洋战争再次印证了这点。
战争无疑是改变世界政治版图最直接最有效也是代价最大的方式。但正像人们所说,日本的最大缺陷是不知进退,只企图一击必胜、以小博大、回家数钱,这种赌徒意识表现在各个层面,尤其是日本中央从始至终都希望以丰额战果及巨大杀伤来赢得与盟国和谈机会,从而尽速结束战争,保有吞入口中的食物,显然贪婪和狂妄背后是其胆怯而卑鄙的内心。这种心态历经三代天皇早已根深蒂固,而正是在这种心态驱使下日本被锻造成一柄锋利的战争之矛,随时准备投向任何一个敌人。
对于这样的赌徒只有除恶务尽才能以决后患,可惜当时有美国没有这样做。毕竟历史是复杂的,人类决策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是人的损失,而当时美国也已经承受了巨大的伤亡,对于逐渐形成的美苏对抗局面的预判也让美国有了顾忌,进而把日本纳入自己的战略布局中,作为对付苏联的棋子。这已经超出了平常人的理解,只有掌权者才有这样的意识。而日本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废墟中恢复过来,逐步实现了现代化。
今天的日本人在追求所谓“正常化”过程中,正陷入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纠结之中。随着实力和影响的增强,他们的野心正在恢复和膨胀,而根本不顾及邻国的忧虑。换言之,他们更在乎国内的支持率。而同时,由于太平洋战争未彻底清算日本的罪行,导致其心存不甘,对于饮血的渴望始终在暗地里汹涌,无论是对美国还是中国,在某些人看来都欠一仗,战争的叫嚣恐怕永远都不会消停,危机感将始终伴随着这些国家的人民。这是今天东亚地缘政治的现实。
直到今天日本都没有都出对于战争的妄想。也许是因为他们在美国的羽翼下蛰伏得太久,也许是因为他们对于自己的经济、军事、科技实力有足够的自信,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他们国内有一股极右翼的思潮和势力。他们不甘于二战的失败,寄希望于新时代的的再次崛起,这样的日本、这样的日本人始终活在过去,活在自己的想象里,通过营造更大的仇恨满足着迷醉着自己。
战争是人类不得不收的圣诞礼物,当战争来敲门时,几乎没有人能够拒绝。到了适当的时机,人类渴望血液的兽性就会暴露无疑,这可以理解为生存的本能,但文明时代却又显得异常荒诞,只能用人性的非理性来加以解释。战斗愈是惨烈愈是能够引发恐惧,愈是恐惧愈磨亮刀剑、枕戈待旦。而人类的野心也随之膨胀,以至布武天下,为战而战。因此,战争又是人类自己配制的一杯苦酒,交战双方无论如何掩饰都会流露出难以抵制的悲情。
.S.看过一些调侃古人的写史书,开心之余不禁感到一丝郁闷。其实我们又未尝不会是后人取笑的对象?每个时代的人在自己的时代语境中都有其行动的理由,而这只有通过对细节的追索才能发现。这些细节可能微不足道,对于历史的宏观叙事没有什么影响,但真正能够给人以启迪和警示的却往往正是这些细节。但愿我们捕捉历史细节不只能够获取新奇,更能修正我们的历史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