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托尼·厄德曼》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托尼·厄德曼》影评精选10篇

2017-11-10 21: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托尼·厄德曼》影评精选10篇

  《托尼·厄德曼》是一部由玛伦·阿德执导,彼得·西蒙尼舍克 / 桑德拉·惠勒 / 米夏埃尔·维滕博恩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托尼·厄德曼》影评(一):用(父)爱扯下精英虚伪的面具吧!

讲的故事虽然是关于父女感情的事儿,但仔细想想女儿代表的精英阶层,维护自己的利益不遗余力,每天做的事都显得是多么重要,尤其是女儿冷静的样子,太不真实了,但这是她选择要的精英生活,必须要的冷静、理性。直到接近尾声,女儿开始有情绪的爆发,我才觉得她可爱了,一个那么善良能干的女人,都变成冷酷的机器人了,这是做精英的代价吗?让我不得不想到她,我那么努力气她,就想看到她情绪爆发,我渴望看到真实的她!但我失败了,感觉只把自己搞得满心受伤了。。。我还太弱了。

大多数人想当精英的人,可惜这个时代戳穿的就是精英的伪善,到头来还是要回归人性的真实,又是何苦呢?那样妥协来的利益,真的有意义吗?

  《托尼·厄德曼》影评(二):托尼-厄德曼:阻挡在人与人之间的假面

又又又是戛纳电影节,去年的戛纳,一部电影横空出世,创造了历史的场刊最高评分,打破记录,无数影评人都惊呼这部电影将铁定拿下金棕榈,以至于最后输给“我是布莱克”时,激起了一片惊呼声。这部作品就是“托尼-厄德曼”。
进入颁奖季之后,这部德国电影几乎是横扫千军,一路遥遥领先,拿下各大影评人协会的最佳外语片。顺带一提,金球奖的最佳外语片爆冷了,法国的“她”击败“托尼-厄德曼”。但毋庸置疑,“托尼-厄德曼”依旧是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头号种子,不少人都形容这部作品是年度爆款,几乎收获了所有影评人的芳心——甚至比“爱乐之城”、“月光男孩”还要热手,这算是YSL的星辰咩?
今天,终于得以看到这部电影,将近三个小时的时长,看得肝肠寸断,感触良多。
这是一部典型的欧洲电影,以生活的小事入手,看似琐碎平凡的生活细节却真实地将电影与现实结合起来,讲述一个身边无处不在的故事,引发淡淡的思绪;同时又带上了属于德国自己的特色,尴尬,冷场到令人手脚蜷缩的尴尬,那种冷幽默简直让观众们满脸问号。
电影讲述了一对父女之间的故事。
父亲已经退休了,居住在德国,患有心脏病,但是常年看不到女儿,他不得不雇佣了一个年轻女孩,假装自己的女儿,陪伴自己生活;女儿生活在布加勒斯特,为大企业工作,事业有成,繁忙到接电话的时间都没有,她不喜欢自己的父亲,甚至以父亲为耻。但是有一天,父亲突然来到了布加勒斯特,出现在了女儿的生活里,突然一切就开始脱离了原本的轨道。
故事就围绕在这对父女之间展开,试图重新找回彼此之间的羁绊,也试图重新找回生活的意义
第一,父亲。
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之中,父亲都是十分特别的一个形象,由于几个世纪以来父系社会的传承,父亲往往肩负着家庭的重任,甚至还有严肃、威严等等刻板的形象,虽然进入新世纪之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许多传统家庭之中,父亲依旧是一个难以亲近,又或者是不知道如何亲近的角色。
电影之中的父亲也是如此,他也记不清楚,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和女儿之间的关系就开始疏远了,以至于到最后,女儿甚至不愿意正视自己的眼睛,简短的日常问候之后,两个人就再也没有共同话题。谁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但谁都不知道应该如何解决。
德国人的内敛、木讷、不善言辞似乎在这位父亲身上得到了发扬光大,他总是渴望说些什么,但话语到了嘴边却又无法表达。他坐在女儿的公司一楼大厅里,足足等待了三个小时,可是女儿真正出现的时候,他却又不敢轻易上前,“我以为你认不出我了。”
这不是一部狗血的电影,没有什么抓马,仅仅只是现实生活里再正常不过的现象,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隔阂伴随着时间的推荐和流逝,逐渐加大,代沟是一部分原因,当代社会之下情感的缺失和疏离又是另外一部分原因。
父亲的不知所措,甚至显得有些小心翼翼,默默地努力着,默默地承受着,默默地靠近着,却让我们不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父亲,已经成为了记忆里最熟悉的陌生人,甚至,他还说不上“最熟悉”。
第二,女儿。
人们总是说,在成为父母之前,子女是无法百分百体会父母心情的。这是事实,却也是现实。换位思考,这是不可避免的现实,因为年龄的差别和位置的差别,导致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隔阂始终存在。
当父母老去的时候,却是子女壮年的时候;当父母退休的时候,却是子女事业如火如荼的时候;当父母健康下滑的时候,却是子女遇到中年危机的时候。这也必然导致一个矛盾综合体:父母需要子女的时候,子女也焦头烂额;而子女需要父母的时候,父母却有心无力
电影将角色设定为女儿,虽然没有提及女权,但花费了大量笔墨描写的职场生活却透露出了这一点,因为在当代社会,女性想要在职场有所作为,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她们同时也因为结婚、怀孕等不可避免的话题而承受着更多压力。
她渴望自己能够事业有成,她渴望能够在事业上证明自己,她渴望能够成为独立自主、傲然绽放的女性,所以当父亲的到来打破生活节奏时,内心的烦躁、郁闷、排斥、乃至愤怒都无处宣泄。
很多时候,她是无奈的,因为她也想要和父亲沟通,却找不到方式;她是挣扎的,因为她需要得到帮助,却找不到对象;她是茫然的,因为她需要坚持下去的动力,却几乎要被压力压垮。
看着突兀出现在自己生活里的父亲,女儿有些犹豫,将父亲推开,又重新靠近,那种陌生又熟悉的羁绊,恰恰是生活里最真实的写照。道理每个人都懂,父母是自己最亲密的伙伴,亲情是自己最安全的港湾,事业的成功比不上健康和家庭的重要……之类云云,但生活的难处从来不在于明白那些道理,而在于实现这些道理。
女儿的茫然若失,甚至开始左冲右撞,挣扎着纠结着煎熬着却也感动着努力着,这也让我们不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在亲情的羁绊之中,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努力?我们又在为了什么努力?
第三,托尼-厄德曼。
托尼-厄德曼是父亲捏造出来的假身份,就好像詹姆斯-邦德一样。和女儿的沟通无果之后,父亲假装自己前往了机场,但当天晚上却再次出现在了女儿和朋友聚会的高级餐厅里,只是,这一次他带上了丑陋的假牙、乱糟糟的假发,化身成为“托尼-厄德曼”,然后以这个虚假的身份不断出现在女儿的生活里,一会是商人,一会是网球教练,一会是大使馆官员……
这个角色不仅仅是父亲和女儿沟通的桥梁,更深远一些,它代表的是我们剥离假面之后的真实。托尼-厄德曼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放下了所有的伪装,幽默甚至有些滑稽地展现自我,只为博君一笑,在许多公众场合,人们觉得他十分丢脸,不愿意靠近,但他身上的那种纯粹、质朴和真实,却在其他浮华的面具之上看不到任何痕迹。
托尼-厄德曼在呼唤出父亲内心的真实,他渴望和女儿重新修复关系;也呼唤出女儿内心的挣扎,她就快被生活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她需要一个怀抱;更呼唤出了整部电影最深刻的核心:在这个冷漠社会之中,到底还有谁是真实的,又或者说,到底又谁愿意展露真实的自我?
在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背景之下,快餐文化和网络社会所构建的便捷,同时也在人和人之间划下了鸿沟,人和人之间的羁绊似乎再也回不到过去了,不要说信任了,就连真诚都已经渐渐消失。谎言,利益,面具,计谋,欺骗,伤害背叛,社会的和谐正在一点一点被破坏,每个人都迫不得己地开始武装自己,然后进一步疏离彼此之前的距离,这又带来了不信任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就连父亲和女儿之间都只剩下冰冷的客套,那么还能指望什么呢?电影的配角设定十分巧妙,女儿的约会男伴、女儿的所谓朋友、女儿的工作伙伴,每个人都是如此,疏离而冰冷的不信任,所以的交情都是一笔交易。在这样的反衬之下,父亲和女儿的举步维艰就越发真实起来。
在电影最后阶段的全裸派对,恰恰就是对主题的呼应——如果将遮掩自己的假面剥去,又谁会不害怕吗?流动在派对上的尴尬和生涩,简直让人捧腹大笑
第四,电影。
电影全程采用手持摄像机拍摄,但却没有太过动荡,而是以一个行动的视角去捕捉人与人之间的空间关系,每一场戏都可以看出这种设计,人与人的空间距离变化都带着特别的味道,在德国人特有的冷静克制光线之下,寥寥数笔就将社会的冷漠勾勒了出来。
电影通篇没有配乐——至少我记得是没有,可是却将生活里的每一个杂音都捕捉了进来,这为电影注入了一种真实感。仿佛什么都没说,却又放佛什么都说尽了。
电影最动人的镜头,莫过于父亲穿着毛绒套装,慢慢地走过公园,女儿不远不近地坠在后面,眼底的脆弱阳光之下若隐若现。然后,父亲和女儿拥抱了,跨越了虚幻和现实的拥抱,也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拥抱,真正地打破了冰墙。感动是淡淡的,却是动人的。
整体而言,这是一部不俗的作品,对于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勾勒十分见功力,但戛纳的场分还是虚高,感觉少了一点真正触动到中产阶级伤口的力道;而且剧本的波澜起伏太过琐碎,也太过刻意,反而削弱了思想的深入探讨;更重要的是,真的太长了!尽管如此,年度爆款还是有爆款的亮点所在,这碗鸡汤,不少影评人买单了,现在就看你的了。
“有关人生那个所谓活着的价值,问题就在于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往往被日常琐事所占据,干点这个干点那个,而时光则如流水一般,人生亦是如此。我们如何才能把握好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呢?有时我会想起你小时候学骑自行车的情景、我在公交站找到你的那一天,遗憾的是我们永远都只是后知后觉,而当你身在局中时却无法察觉。”
在故事的最后,女儿戴上了父亲的假牙,然后戴上了去世奶奶的帽子,恍惚之间,她也脱下了假面,重新找回自己。她站在原地,若有所思

  《托尼·厄德曼》影评(三):曾几何时我们见过面

除去外媒的高调称颂,这部片的幽默过度建基在真实上,使得荒诞不羁。

我认为此片从女性视角解读可以一併理解到女性与劳动的窘境。首先,女主担任一家替大型企业避险的风险公司的分析顾问,身居要职,她的工作时有调派驻任国外业务的需求,她是全球化市场下流动工作者的一个缩影。某日,老父假装和女儿在外国机场不期而遇,忙碌的女儿自然无暇陪伴老父,于是这位异想天开的父亲假扮各种女儿世界裡会出现的大人物,藉以潜入女儿的生活圈,不无讽刺地以最熟悉的陌生人登场,才有可能争取更多陪伴女儿的机会。

父亲的角色扮演像是实验性质的,女儿在现实裡同样在扮演各类角色,于父女俩而言,这种扮演如家常便饭,是游戏规则的附属责任;父亲是笑看世事的玩票性质,女儿却像没有灵魂的有机体 ,没得选择个人喜好。导演特地不标记时地,因为时地的标记在快速流失的机会中对流动工作者不具意义。竞争意谓着安全感,搭上一波波潮流,世界自然为你铺展,平行的时间,空间的平面化。因此每一国的入境海关看起来都一个样,或罗马尼亚的公寓与德国的家像是平面图般的A点至B点那么近,却是咫尺天涯。

无意识的空间流动,语言无预期的转换,交由观众在角色言谈间去察觉此刻到底在哪儿,一览女主马不停蹄的漂流与孤独。上司向她提出色诱客户的可行性、全程陪着大老闆的妻子购物、和男同事的性没有一点儿情色意味,有的是堪称生活调剂的活动。当她为着工作牺牲自我,吞噎那男性的精液,看着令人感到她仅仅是大楼裡一块砖,像那块蛋糕是体制的象徵物,其上的分泌物是她不得不忍受的男性的自负,她把适者生存的游戏规则的存亡价值内摄于性格中;她在勘油工人被fire的同时表现出有利可图自私的一面,又教人可厌。父亲想问女儿人生的意义为何,这类大哉问不如下修为「你愿意忍受生活还是享受生活?」在现今高速率淘汰的机制下更为贴近事实。

反观那对村庄父子热心诚实地回赠父亲苹果时,完全不感羞赧,父亲希望父子不要失去幽默感,因为幽默是一种对自身存在自在的展现,若没有开阔的心胸,怡然自得智慧,何来幽默的閒暇馀情呢?

片长163分钟内,导演採取平实的叙述冷对现代企业的压迫,职场女性为一较高下,自动成为附和体制的无情策划者,女主面无表情地刻画疏离的亲子关係,对职场强取豪夺的豺狼伦理习以为常。一场裸体派对意在测试有多少人敢勇于面对真实的自己,包括自己的缺点,并且敢于以真我示众,接受他人的真我。父亲埋伏在她的四周,方便暗中掌握女儿的交友、两性、工作和性格变化,暗暗保护女儿;带着她重返儿时两人相处的时光:像是裸体生日派对代表父母是迎接子女原来模样的第一个人,即使抛弃名利功勛、卸下伪装(衣着),父母仍是唯一接受她的最后一人。片尾,女儿首度和变身吉祥怪兽的父亲拥抱,父亲旋即将女儿推开,此举其实充满亲子相处的智慧,身为父亲当然渴望女儿永远埋在他毛绒绒的安全羽翼中,却不得不断然切断那条依恋的脐带,深怕阻碍子女发展实现自我的矛盾的心理是每对父母最深的顾盼。这段离别戏码早该在二十年前上演过,重複演绎算是给女儿一份交待,让女儿看待亲子关係多一些回头率。父亲可能是个叼念、不请自来令人尴尬的怪兽,但是隻老迈温柔的怪兽,并不似体系的怪兽会吞噬你的同理,篡改你的本性,要女性牺牲色相与攻击自我才接纳妳的努力。

  《托尼·厄德曼》影评(四):撕掉包装,以赤裸的状态面对这个世界

如果说Elle是一个70多岁的男性老导演心中的女人,她坚强,高雅,充满诱惑力有带着女性的柔情,是万里挑一的极品女人(褒义)。那么《托尼·厄德曼》此片中的女主,她会哭,会硬撑着脚疼穿高跟鞋,会需要不情愿的应对工作中的异性同事关系,也会为处理工作焦虑和如履薄冰。她就是这位德国年轻女性导演为我们塑造的身边千千万万普通女性中的一员。
影片的镜头风格是缓慢的,在我看来有着戛纳的风格。
缓慢也分很多种,比如日式的缓慢,处理的非常干净的画面,树木的空镜,那是和小津安二郎一脉相承而来;比如更加传统的戛纳最佳导演风格的缓慢,侯孝贤,哈内克,镜头只是远远的摆在那里,随着人物的移动略微变化,运动是来自镜头内部的人或者物,侯孝贤的《聂隐娘》用薄纱将这种舒缓的运动感处理的回味悠长。
而此片和众多戛纳喜欢的最佳影片一样,是达内兄弟式的缓慢,镜头离的不远,多为中景或者中近景,摄像机多以晃动的现实感表达人物间的关系等。
此片我是最后一天在德彪西大厅排队看的,提前两个小时去排队,只能坐到这样的位置,我还记得达内兄弟的《无名女孩》我只不过提前半小时,可供挑选的余地比这个还要多呢。可见此片在戛纳电影节的火爆程度,其实很多媒体都预测此片或者Elle会是最佳影片的最有力争夺者。Elle显然不是戛纳风格,本来以为此片能有胜算呢。结果今年的结果除了被人诟病的《私人采购员》一个我都没看过。可见有多么爆冷。

  《托尼·厄德曼》影评(五):听说它要被好莱坞翻拍……

不愧是戛纳场刊最高分,《视与听》去年第一,虽然有些地方因为文化差异并未完全理解。有人说是“电视”风格,设想如果搬到美国(恰好好莱坞准备翻拍),那可够“电影化”了,但也少了很多味道。其实这个故事让好莱坞拍,倒不是问题,关键是导演风格。同样的故事,放在欧洲,它拥有了作者风格。放在美国,则可能沦为工业流水线产品,虽然这条线上也不乏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为什么好莱坞要翻拍它呢?大概是看中了这是一个好故事,虽然它有好几处大胆的裸体场面。文德斯的《柏林苍穹下》去了美国,成了《天使之城》。真的成了一部爱情片啦,但艺术成就远不及前者。同样,对于好莱坞翻拍,不抱太大期望,当然,这并不等同于承认翻拍就是垃圾。

这里要提下麦基的《故事》。好莱坞看中的翻拍故事,不会是晦涩难懂、陶醉于自我宣泄的电影。如果把本片和麦基的《故事》相对应,可以看出并未脱离其所述。欧洲艺术片当然也是要讲剧情的,好莱坞更是重视剧本,除非是戈达尔那种后现代拼贴画的实验电影。曾以为麦基《故事》是好莱坞大俗套集合,其实并非如此。想讲一个好故事的人,还是要想它取经,不论你是欧洲还是美国电影。但是如果你想模仿美国电影的风格,则可能是死路一条。比如本片,如果按美国套路来拍,可能更加爆笑,更加炫目,然而也因此少了本片中那种现极具现实风格的影像带来的思考空间,沦为廉价的煽情。所以,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本片,的确有个好故事,导演的风格同样功不可没。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好莱坞的剧情套路并不可怕,关键是拍出自己的风格。

  《托尼·厄德曼》影评(六):死亡,衰竭,平庸

我几乎不敢相信这是一部女性作品,之前看到了众多的关于16年女性导演爆发的帖子,今天看到托尼厄德曼,实在是欣慰,带着假牙,人到老年,离异,有一个老狗和并不亲近的女儿。人生可以用失意去形容了,但是他富有幽默感和善良。剪辑和叙事就像生活一样,是那么破碎平常和经不起考验的,导演其实在用极尽浪漫的内核用这么长的时间来描述这个故事。对妇女关系的描述,对死亡和生命的思考都在其中了。电影是充满审视的镜子,可是它所传达的情感是对一个创作者关怀等等考验。喜欢这部作品,很想我奇奇怪怪的爸爸,感谢这样的作品出现在我现在的生活里。

一开始我以为这张海报是一个姑娘的发型,影片内容应该是一个跳桑巴的巴西女孩的故事,这个乌龙太好笑了,女主侧脸像大表姐和Carey mulligan 演戏也像,又很像据说我的男神

Nicholson會演美版!太期待了!!

  《托尼·厄德曼》影评(七):托尼厄德曼

#影卡#8《托尼厄德曼》今天看影评终于找到一个词恰当的形容今年戛纳电影节的影片——温吞。对,164分钟十分考验耐心,你要忍受一个无厘头的爸爸对女儿的各种搅局,有些甚至是幼稚至极,但你又生不起气来。女主真的为这部片子做了很大的牺牲,不可描述之吞精和裸体派对,从压抑到完全释放,女主一直是好孩子。你幸福吗?来自父亲的终极问题让女儿经历过一团乱麻、魂不守舍才明白答案,片尾的拥抱也将电影推向了高潮,父亲扮演的角色一直很玄妙,心酸的humor。

孩子总是赤裸着出现在父母面前,而后逐渐将自己层层包裹,直到令他们难以触及;而将这些壳层层褪去又是另一个艰难的过程。我们上一次赤身裸体地站在他们面前是什么时候?上一次对他们坦诚相待是什么时候?上一次将自己的生活毫不遮掩地展示给他们又是什么时候?Nite

  《托尼·厄德曼》影评(八):这是一篇看完了却不舍得写下的感受

好久没有看这样的片子了,这种安安静静的,却在每一个安静的瞬间蕴含了太多太多可以细细咀嚼的东西。

好喜欢那一个个固定机位,好喜欢那一个个留白。

有时候觉得看这样的欧洲电影和日本电影就是一种奢侈,因为要用大量的时间和心力去看。

而你不舍得像看其他片子一样快进一点点。

特别喜欢的一个细节,就是女儿砸了脚,父亲自然的去摸了下头。

那一刻,很想永远回不去的那个小时候。

一直没觉得这片子是个喜剧,直到女主脱裙子那一段,忍不住一直笑。

因为某一刻觉得女主机器人式的动作好像卓别林。

但是笑着笑着又开始悲伤。

因为那就像自己无数个仓促的瞬间。

你想去做一件事,想要去做得好完美好完美,但结果却好混乱好混乱,你好想哭好想哭,却只能挤一下眼泪然后接着去做。

疯狂的悲伤。

真的没想到女主接下来的行为,那一刻,我真的由衷的赞叹这位叫做桑德拉惠勒的女演员。

真的是位伟大的演员。

开始特别喜欢她。

喜欢她梳的头发

喜欢她把西装穿得那么好看

喜欢她走路的样子

在追过去叫papa的那一瞬间

泪水终于喷涌而出

玛伦阿德

没有用任何配乐

莫大的悲伤与感动在一片安静中爆发

这样的功力

问究竟有几位导演能够具备

伟大的导演

于是我终于明白了

最厉害的喜剧

竟是最让人悲伤

耳边依然回荡着女主唱的

如果有一天,你的梦想之地引领你走向孤独

那就从爱中寻找力量吧

然后听到papa说

你知道吗

你在布加勒斯特时问过我的那个问题

有关人生那个

所谓活着的价值

问题就在于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往往被日常琐事占据

干点儿这个 干点儿那个

而时光则如流水一般

人生也是这样

我们怎样才能把握好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呢

有时我会想起你小时候学骑自行车的情景

还有我在公交站找到你的那一天

遗憾的是我们永远都只是后知后觉

而你身在局中时却无法察觉

  《托尼·厄德曼》影评(九):平淡似水 平淡是真

看似父亲是个“滑稽”的角色,就像一开始不合时宜的出现还是小丑的装扮,其实是一个真的有为女儿着想的人儿,不光光看到女儿光鲜艳丽和忙碌的工作,更是发自内心的想去关心女儿,所以有了一次突然起来的降临,打乱了女儿全部的工作和生活,也开始了一段不算开心甚至乎令女儿生气的周末,所以有了女儿以为离开。但父亲选择用一个新的身份从新参与女儿的生活和工作,为所欲为的使用自己的身份,在这里更多是褒义,更准确说以自己想象的理想生活在女儿周围,也帮助女儿想清楚了工作的意义,或者说其实现在的工作并不是自己所追求和向往的,嗯父爱如山不言语是种陪伴的支持和理解,电影很平淡,就是平淡的真实的反映了一个故事。或许更让人深思,我是谁,什么生活才是我真正想要的。

  《托尼·厄德曼》影评(十):气喘吁吁的大黑熊

现在,我终于能看懂海报的意思了。

女儿临时起意举行的裸体派对上,父亲穿着罗马尼亚的传统服装前来祝贺。厚厚的黑毛,活像头大黑熊。女儿回过神来,裹住睡衣,追上父亲,给了他一个期待已久的拥抱。此刻,女儿完完全全地被父亲那身浓厚的皮毛深深裹住,唯有一头金发,格外显眼。

这是父亲对女儿的爱,那样浓密,深沉如海。你沉在里面,仿佛要被淹没,无法呼吸。

身为德国高企的主管,女儿面对着极大的工作压力,不得不遵从上司的命令,解雇工人。

父亲当然不常见女儿,相伴多年的狗儿死去,老父第一次感到了无法承受的孤独,没有任何招呼,他兀然出现在女儿身边,想要走入她的生活,看看她过得是否幸福。

可是女儿并不欢迎父亲,总觉得他是个甩不掉的大麻烦,毕竟,自己的工作是那么忙。但是,又不能轰走他,毕竟是自己的父亲。

尴尬的和解之旅开始了。虽为父女,但各自的奔忙,已然疏远了彼此。怎样才能打破隔阂,重新走进彼此的心?

父亲将要离开,女儿不慎撞伤了脚趾。阳台上,看着父亲的出租车远去,女儿终于忍不住痛哭流泪,她何尝不能体会父亲的心,那份孤独,那份想要抚慰,却无法靠近心情?

但是父亲仍旧放心不下看似坚强的女儿,他没有离开,又是那么突然,带上假牙和头套的托尼出现在女儿与友人聊天的酒馆里,主动搭讪。里奥当然一眼就认出了父亲,可也只能装作不知道,匪夷所思地观望。

既然赶不走,那就只能带着了。里奥带着托尼参加酒会,视察工地。托尼也很识趣,冒充着老总,说女儿是自己的秘书,积极配合。

究竟怎样做,才能让女儿卸下包袱,过得轻松些,自在些,不再受着压力的煎熬与折磨。关键是在这样的工作中,女儿渐渐失去了一个人该有的喜怒哀乐,商场的激烈竞争中,必须忍耐,必须伪装,不再有自我。

又是突然的决定,父亲带着女儿来到之前在宴会上结识的朋友家,让她们教作如何在鸡蛋上画画。父亲觉得这样可以让女儿得到放松。谈何容易?女儿无论如何都无法进入角色,即将离开,父亲弹琴,请求女儿唱首歌:最起码,就让咱们共同完成一件事吧!

琴声响起,面对众人的期待,女儿无法拒绝。开口清唱,竟出奇地好听。掌声起处,里奥头也不回地赶紧离开。我想,她是快要流泪了吧!

下一场戏就是令人目瞪口呆的裸体派对。女友无法接受,先行离开。只有里奥的秘书仍然对她言听计从。老板先是呆住,不料之后竟然脱光了,要求参加。

究竟何以做到这种地步?平日里总要面对各种高雅的正派人士,铆足了劲儿地严谨高效,不能出任何差错,在这样的环境里呆久了,人也就习惯了虚伪,再也无法回归最本真纯粹的欢乐了。

吞吃射满情人精液的小蛋糕,也是这种压力的体现。受厌了高潮处的喷射,真是无聊至极。难道我只能承受,没有权力支配吗?让我看看你,里奥提出自己的要求,不再想只做满足男性泄欲的工具。

裸体派对,射精蛋糕,如果真有所谓女权,这才是真正合乎语境的表达与反抗。

里奥大喊着爸爸,扑倒父亲怀里,那样坚实的拥抱,已胜过了任何语言的剖白。我理解你,也明白你竭尽所能让我快乐的心。

不论怎样,你仍是我最温暖,最高大的父亲。

如此真实,竟至于奇特的电影故事。你说现实无趣,可如果认真审视,找到合适的表达,它永远会超乎你想象的边界。

我们看过了太多的戏剧化处理,但唯有真实,才能撼动久经生活的心。

毕竟,成人的痛楚与无奈,根本就是无法言说的。真实的东西,同样往往无法言说。

不然,怎会有辛弃疾的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我愿做你永远的大黑熊,只想在你疲倦之时,紧紧抱住你,温暖你,给你继续前行的勇气。

我们总是后知后觉,将人生浪费在琐碎的事情上面。女儿装上父亲的牙套,再戴上祖母收集的一顶草帽,拌作鬼脸,想要逗父亲发笑。

老父亲竭尽全力,气喘吁吁地帮助自己重拾微笑,自己也该为父亲做点什么。托尼去拿照相机,里奥呆在原地,她摘下了牙套和帽子,望向远处,未来的路,还得一个人走。但是父亲的这份爱,她已经感受到了,接受了,这已足够。

我们都在爱,可如何将心意传达给挚爱的那个人,并非易事。应该说,多数时侯,多数的人,总是颓然地,接受了失败。

托尼和里奥的困境,我们其实都身处其中。

艰难的人生,艰难的和解,艰难的爱。

正因为艰难,才更该努力。最后,你才有幸发现,其实,也并没有那么艰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