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刘邦削藩: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为何出局?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哲理文章 >

刘邦削藩: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为何出局?

2017-10-26 05:11:24 作者:泪痕春雨 来源: 史记 阅读:载入中…

刘邦削藩: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为何出局?

  在攻打陈狶时,刘邦曾派人向彭越征调军队。彭越推说自己有病,就让手下将领率军协助刘邦讨伐陈狶。

  彭越的这种行为,说没错,也没有什么错误;因为,他显然接受了皇帝的征调,只是没有自己亲自率军前往罢了。问题是,皇帝在前方与敌人打仗,派人征调你协助,你却在后方吃喝玩乐,就派一个将领前去,你的谱也有些太大了吧!

  于是,刘邦就派人责备彭越。

  在这种背景下,彭越一下也陷入了进退失据的背景下。因为,他向刘邦表示忠心,就有可能让刘邦兵不血刃的解决了他;如果他还保持与刘邦分庭抗礼的局面,就有可能在刘邦的军事打击下走向覆灭。

  在这种背景下,彭越内心痛苦极了。

  楚王韩信、赵王张敖向刘邦表达忠心,让刘邦兵不血刃的活捉了;燕王臧荼、韩王信、陈狶认为向刘邦表达忠心凶多吉少,所以公然造反,结果让刘邦打得亡命天涯了。

  你说,彭越应该选择怎样做呢?

  彭越的手下就劝他,事已至此,咱们不如反了吧!

  彭越知道这种选择的危险后果。因为,一旦走出这一步,那就什么幻想也不用有了。关键是在天下已快变成刘氏天下的背景下,以彭越的实力,反叛似乎是看不到出路的。

  在彭越这种犹豫不决时,刘邦派使者进入梁国,兵不血刃的就把彭越活捉了。

  此时的彭越,之所以不敢选择反抗。大约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最大的罪过,就是没有及时明白,天下是刘氏的天下,所以一直心存幻想,想要裂土封王。

  现在,事情走到这一步,他是该放弃幻想的时候了。关键是,彭越对刘邦还是非常有信心的,他感觉刘邦削了他的藩后,肯定会封他一个昌邑侯的(就如削了韩信的藩后,曾封韩信一个淮阴侯)。而且,彭越大约也会告诉自己,自己以后一定会吸取韩信的教训,被贬为昌邑侯后,一定要本本份份作人。

  却没有想到,刘邦把他废为庶人,让他到蜀地居住去了。彭越对此失望极了,在路上他遇到了吕后,就找吕后哭诉自己的不幸遭遇。总而言之,看在我过去的功劳,看在我一直忠于皇帝的份上,请原谅我过去的种种错误,我的要求并不高,我只希望可以回老家昌邑。

  从某种意义上,彭越就是没有反叛的具体事实;而且,他在被皇帝废为庶人后,也是渴求皇帝理解自己,继续给自己一个享受荣华富贵的机会。在这种背景下,刘邦宽容一些,应该会封彭越一个昌邑侯的。

  吕后听到彭越的哭诉后,对彭越那是一副理解、关心的样子。总而言之,我理解你,我会替你向皇帝求情的。彭越满怀希望的跟吕后走了。却没有想到吕后竟然劝皇帝杀掉他。

  刘邦为什么会决定杀掉彭越呢?

  就我理解,这是因为刘邦对如何处理彭越,也感觉有些左右为难。因为,对杀了彭越,会让英布感觉兔死狐悲的;如果英布感觉兔死狐悲,接下来解决英布时,困难就比较大了。问题是,不杀彭越,彭越的确不是池中之物;如果不先彻底解决了彭越,等收拾英布时,彭越就有可能成为反对派的另一面旗帜。

  有时,人处于两难选择中,而且两种选择之间各有利弊,并且没有明显的优劣差别时。人的选择,自然就是一念之差。所以,刘邦开始饶了彭越,但彭越又主动回来了,刘邦终于忍不住杀了他,而且还是斩草锄根了。

  彭越被杀后,栾布(彭越的小弟)对着彭越的头颅哭得没完没了

  刘邦对此大怒,于是决定活烹了栾布。栾布告诉刘邦,在你与项羽作战时,彭越一直坚定的站在你身后,否则,你早就被项羽打败了。现在,你取得了天下,你就欲加之罪何患无词的,用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往死整彭越。你觉得应该吗?

  更主要的是,你这样兔死狗烹,不怕功臣们人人自危吗?既然你觉得,我身为彭越的臣属,哭祭一下彭越就该活烹,也用不着别人动手,我直接就跳到锅里算了。

  刘邦觉得栾布说的话非常有道理,于是赦免了栾布,并任命他为都尉。

  其实,刘邦对栾布的处理过程,大约仍然是洗脚见英布的翻版。换而言之,先是把人的心理打到十八层地狱,接上来再让人回到地面,甚至拉一把,让你感觉到了天上。

  当然了,刘邦这样对栾布,也许并不是简单的想征服栾布本人。而是希望通过这样戏剧性的行为,把自己的态度、目的告诉所有的人。放到现在,这就是传说中的作秀与炒作。

  因为,开始刘邦手持大刀,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却忽然扔掉大刀,捧出官印,一副宽容理解的样子。这种表现,充满了戏剧性,所以更容易被人们记住,也更容易被人们传说。在没有报纸、电台的年代里,这种行为取得的宣传效果,那是绝不可低估的。

  刘邦这种行为,一方面会让栾布本人感觉心理踏实,更让彭越从前的臣属,通过这件戏剧性的事件,也感觉心理踏实了。因为,这一切显然可以证明,刘邦不会扩大打击面的。

  栾布开始哭祭彭越,大约也是因为,他对前途充满了迷茫。因为,自己作为彭越的亲信小弟,刘邦诛杀彭越的三族后,会怎样对待自己呢?

  以栾布的智慧,大约知道,刘邦不会扩大打击面的;但是,这种事谁也不敢保证。于是,栾布就用哭祭的方式看了一下刘邦的底牌。换而言之,大家也别藏着掖着,咱们现在就摊牌吧。我栾布绝对是条汉子,所以,我死也会站着死的,我活着,也要堂堂正正的活着。

  而栾布的这种选择,也符合刘邦的意图,于是,刘邦就配合他演了一场好戏。本来呢?彭越被诛后,栾布作为彭越的亲信小弟,实在难以抬起头继续做人了。但是,经过这件事后,栾布依然可以昂着头作人。

  在那种血与火的政治斗争中,你想昂起头作人,就需要在关键时候,敢把头提在手上。否则,你永远无法昂起头作人。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栾布一看自己大哥被刘邦砍成肉酱了,当时就吓得魂也没有了。就算刘邦不诛连他,也绝不会真正重用他了。

  栾布的大哥被刘邦杀了,栾布转而投靠了刘邦。但是,人们也觉得,栾布是条汉子,更觉得,他对彭越太忠心了。这就是栾布的本事。

  当然了,刘邦对蒯彻的处置,也有类似的含义。

  刘邦既然能在一个时代脱颖而出,自然绝不缺乏控制自己情感能力。但是,刘邦表现在外,却显然是说风就是雨,情绪化非常明显的人。

  比如,一怒就要杀人了,而一听对方的辩解,就又让原谅了对方,甚至马上重用厚赏对方(对栾布、蒯彻);比如,对人非常不礼貌,而一听对方的指责,马上就变成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对郦食其、陆贾、隋何);或是依然能让对方感觉,他非常重视自己(对英布)。

  就我感觉,刘邦一再作出这种戏剧性的行为,是希望通过类似的行为,把自己的态度、原则,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让更多的人相信它。如果放到现在,这就是传说中的炒作与作秀。

  刘邦如果在杀掉彭越后,只是通过一系列公告,让彭越的臣属相信,刘邦绝不会扩大打击面,彭越的臣属恐怕未必会真心相信;如果刘邦对栾布的行为,直接给予一定的表彰,虽然也可以起到让彭越臣属安心的作用,但是,效果却是有限的。

  刘邦对栾布一副凶恶煞的样子,而后来又一副温和有礼的样子。让人感觉,他杀彭越也是一时冲动的结果,甚至让人感觉,如果之前有人好好劝谏他(诉说一下彭越的功劳),彭越都不用死了。

  当然了,刘邦这种戏剧性的表现,也让人们感觉到,此时的刘邦已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而刘邦重用栾布,也让大家感觉,只要自己不反对刘邦,刘邦就不会打击自己,相反还有可能重用自己。

  在一个缺乏报纸、电台的社会中,一个政治人物想把自己的态度与目的,很快的让整个社会知道,并且让他们愿意相信,这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适当的时候,编些神呀、鬼呀的话题,自然是平常而又平常的;所以,适当的作一些极尽戏剧性的行为,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

  甚至在现代媒介空前发达的社会中,公众人物为了达到宣传的目的,也会适当的整一些戏剧性的事件。

  但是,处于英布的角度,却感觉越来越恐惧了。因为,韩信五年前被贬为淮阴侯,现在被杀了;彭越一直小心谨慎,现在也被杀了;韩王信被逼得亡命天涯;至于臧荼就更不用说了。

  面对此情此景,英布终于感觉到,刘邦这是在不动声色的削藩。换而言之,刘邦的下一个目标,有可能就是自己。但是此时,英布实在有些孤单了。

  此时,天下似乎已是刘氏的天下了。现在与自己同病相怜的人,似乎只有燕王卢绾、长沙王吴芮。问题是,他们三个人的势力加在一起,与刘邦一系相比,也差的实在太远了。

  现在,剩下的这个诸侯,都有着各自的盘算。但是,他们显然都缺乏挑战刘邦的信心勇气了。

  燕王卢绾也清楚的知道,这样下去,别看自己与刘邦是好朋友,也会被刘邦削藩的。因为,说到关系好,张耳、陈余就是传说中的刎颈之交,后来,陈余一心往死弄张耳,张耳后来把陈余杀了。

  所以,燕王卢绾在臣属的怂恿下,开始想办法保持燕国的独立地位了。

  英布更清晰的知道,刘邦绝不会放过自己的。但是,英布也实在缺乏挑战刘邦的信心与勇气,所以,他全面的计划,就是如何割据东南地区。

  至于,吴芮更不敢多想了。他虽然也不想主动削自己的藩,但是,他也绝不敢反抗刘邦的。只是,吴芮势力太小,所以,他连与刘邦玩阴谋的勇气也没有了,他只是用完全遵守诸侯行为准则的方式,试图保留自己的既得利益。

  当然了,南越王赵佗,更远在岭南。此时的岭南,只是中国历史的边缘地区,所以,赵佗只希望与汉帝国相安无事。而且,从情形去看,实现这种目标,应该是没有什么难度的。

  至少,赵佗相信,自己所占的地区,是一块中原王朝鞭长莫及的地区,只要自己不公挑战中原王朝,就可以与中原王朝和平相处的。此时的英布,实在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皇帝既然有削藩之意,而英布又开始被恐惧迷漫了心头。那英布在恐惧的支配下,自然做出种种防范中央政府的军事布置。英布做出这种军事布置时,从情理而言,他完全是想自卫。但是,从法理上说,这就是要造反了!

  现在的英布,你让他主动向刘邦表达忠诚,因为有韩信、彭越的前车之鉴,他实在不想干这种傻事了;你让他公开叛乱,因为有燕王臧荼、韩王信的前车之鉴,他也实在不敢这样做。

  于是,英布就是暗中调动军队,希望制造一种形势,让刘邦不敢对他轻举妄动。但是,英布的这种计划,因为贲赫的逃走,马上就无法继续执行了。

  英布怀疑贲赫与自己的宠姬有染,所以就想捉拿贲赫。贲赫逃到长安后,就把英布的种种不法行为(暗中调动军队),报告给了刘邦。

  刘邦为了安抚英布,于是先把贲赫抓起来关进牢房;并且派人到英布的地盘上调查。刘邦的意思非常明显,总而言之,现在有人告你谋反,我不相信这是真的,但是,我派人告诉你这件事,希望你不要因此害怕。

  当然了,刘邦更可能会让使者暗示英布,你是不是应该到长安城向皇帝亲自解释一下这件事呢?总而言之,皇帝相信你没有反叛的意思,但是,有小人造你的谣,你如果不向皇帝亲自解释一下,会有意无意的证明,那个小人所说的话,并不是虚言。

  如果放在几年前,英布还没准儿,真会钻进这种套里面的。现在,英布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诱人的套。因为,英布真敢到长安向刘邦解释这件事,肯定会被刘邦抓起来的。关键是,抓起来以后呢?韩信、彭越就自己的未来

  所以,英布一咬牙一跺脚,我操你大爷,既然你不给老子活路,老子就反了。

  刘邦一看,英布竟然没有中计,所以只能派军围剿他了。

  夏侯婴召来楚国的令尹薛公询问英布的事。

  薛公说,英布是应该反叛的。你想吧,皇帝一手拿着胡萝卜,一手拿着大棒,把韩信、彭越都兵不血刃的消灭了,现在,皇帝还想玩这种把戏,估计是有些不灵了。

  夏侯婴把薛公的话告诉了刘邦。刘邦一听薛公的话,说得比较有意思。就亲自去询问薛公。总而言之,你既然明白英布的心思,那你处于英布的位置上,你会如何做呢?

  薛公说,我处于英布的位置上。我有上、中、下三计。如果我用上计,关东六国故地,就会脱离汉帝国了;如果我用中计,那天下就有可能处于翻盘的关键时刻,换而言之,谁胜谁胜就难说得很了;如果我用下计,您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刘邦问:“什么是上策?”薛公回答说:“向东夺取吴国,向西夺取楚国,吞并齐国,占领鲁国,传一纸檄文,叫燕国、赵国固守他的本土,山东地区就不再归汉王所有了。”

  刘邦又问:“什么是中策?”薛公回答说:“向东攻占吴国,向西攻占楚国,吞并韩国占领魏国,占有敖仓的粮食,封锁成皋的要道,谁胜谁败就很难预料了。”

  刘邦又问:“什么是下策?”薛公回答说:“向东夺取吴国,向西夺取下蔡,把辎重财宝迁到越国,自身跑到长沙,陛下就可以安枕无虑了。汉朝就没事了。”

  刘邦问:“英布将会选择哪种计策?”薛公回答说:“选择下策。”

  刘邦说:“他为什么放弃上策、中策而选择下策呢?”薛公说:“英布本是原先骊山的刑徒,自己奋力做到了万乘之主,这都是为了自身的富贵,而不顾及当今百姓,不为子孙后代考虑,所以说他选用下策。”刘邦说:“说的好。”赐封薛公为千户侯。册封皇子刘长为淮南王。

  就我理解,英布放弃上、中二计,主要原因是他缺乏与刘邦放手相争的信心与勇气。

  因为,从已知的条件去看,英布与刘邦绝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在这种背景下,你让英布鼓起勇气,一举取代刘邦。估计有些强人所难。

  刘邦质问英布,你为什么要造反?英布说,我想当皇帝。但是,英布显然没有这种雄心的。

  其实,英布的中计,归纳为一句话,就是率军一鼓作气打到函谷关门口。

  这种打法,其实与项羽当年破釜沉舟攻打章邯一样。现在,他们能不能取得胜利?主要就看有多少人会响应自己了。

  在巨鹿之战时,项羽抱着必死之心与章邯决战。于是,诸侯们纷纷跟进,所以项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在英布叛乱后,如果英布抱着必死之心与刘邦决战,自然就率军一鼓作气打到函谷关下。到时,只要六国故地不满刘邦的力量,纷纷响应他,他就有机会一举把刘邦构建起来的帝国打得砖崩瓦解了。

  为什么薛公认为这是中计呢?因为,这太冒险了,这种孤军深入的打法,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响应他,他随时都会进退失据的。就好像,如果项羽率军冲入秦军阵地后,却发现反秦联军,谁也不响应他,项羽虽然牛逼,估计也得死在那里。

  但是,以弱胜强,又想迅速取得成功,这是别无选择的一种打法。想当年,陈胜率领九百人,就敢高歌猛进,一路直奔秦国统治中心杀过去。结果呢?陈用虽然只率领了九百人,但是因为整个天下纷纷响应他,于是庞大的秦帝国,突然间砖崩瓦解了。

  陈胜当年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然后率领九百人,一路高歌猛进,直扑秦帝国都城而去。于是,陈胜从一个普通的老百姓,突然变成了一个历史的标志性人物。

  现在,如果英布振臂高呼,刘邦想把天下变成刘家的私人财产,它就是传说中的窃国大盗!然后率领数万大军,一路高歌猛进,直扑函谷关而去,会是什么结果呢?谁也不知道。

  英布的上计,归纳为一句话,那就是先占据项羽从前的地盘,再把齐国占据了。同时联合燕国、赵国一块造刘邦的反。

  从军事上考虑,英布似乎有这种能力,因为,英布一出手,就把吴国、楚国的军事主力打败了。从某种意义上,英布已席卷了项羽从前的地盘。只要他能取得赵国、燕国的响应,齐国应该就看不到出路了。这样一来,天下就又恢复到了战国的格局。

  英布不敢选择上计、中计,绝不是简单的因为他的魄力不够,而是因为在当时背景下,到底有多少人还想挑战刘邦?到底有多少人,还希望天下回到战国时的格局?英布实在一点信心也没有。

  如果普遍的利益群体,都想接受现在天下统一的局面。英布造反,本身就无法得到关东六国故地的普遍响应。而无法得到关东六国故地的普遍响应,所谓的上计、中计就都失去了基础。

  事实上,这绝不是英布估计的比较悲观,而是因为,当时的形势,实在不容英布乐观。

  所以,英布的主要盘算,还是割据东南。而这种打法,从理论上是难以看到出路的。因为,这就是传说中的以一隅之地与天下对抗。

  因为,大家都清晰的看到,英布实在没有勇气冲在最前面,与刘邦决一死战。既然英布都没有与刘邦决一死战的决心,其它人哪敢站在英布背后挑战刘邦呢?

  就好像,如果陈胜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后,却不敢高歌猛进直逼秦帝国都城;陈胜肯定不会成为历史上的陈胜。就好像,如果项羽不敢破釜沉舟冲向秦军,项羽也不会成为历史上的项羽。

  如果当时天下是众多诸侯割据着,中央政府用武力削藩,就会按倒葫芦起了瓢,这样折腾下去,中央政府有可能会接受英布用武力割据地方的事实;如果英布占据着一块边缘地带(比如南越王赵佗),中央政府用武力削藩,自然会觉得一切得不偿失。这样折腾下去(甚至中央政府都会有自知之明),中央政府也会接受英布用武力割据地方的事实。

  问题是,英布起来反抗的时机,实在有些太晚了。此时,天下已几乎就是归刘氏所有了。在这种背景下,英布再起来反抗,多少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孤单。

  问题是,英布所占据的地方,绝不是赵佗所占据的那种,天高皇帝远的地方。

  从这层意义上,英布当时最优的选择,就是亲自到中央政府解释,就算被刘邦活捉了,也有一半对一半的机会。因为,刘邦让他继续裂土封王,估计是没有机会了,但是,刘邦却有可能封他一个侯,让他继续享受荣华富贵。当然了,他也可能会被刘邦找碴杀掉。

  想当年,英布作为骊山刑徒,突然崛起于乱世之中。现在,英布坐拥淮南为王,却发现自己似乎陷入了绝境。因为,向前、向后都似乎是危机重重。

  现在,面对刘邦的无形压力。英布知道,自己就象一只陷入猎人包围圈的猛兽。是勇猛的冲出去?是继续后退?还是负隅顽抗?英布觉得,属于自己的路越来越窄了。

  英布之所以敢选择反叛,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得到的情报说,刘邦现在身体一天比一差,所以,英布觉得,刘邦亲自率军攻打他的可能性并不大。

  如果不是刘邦前来,一个普通的统帅,绝对无权让关东各大藩国全力支持他的行动;更无权调动关东各大藩国的军队。在这种背景下,追随在英布身后的人,自然敢于更坚定的站在英布身后,因为他们觉得中央军不具备打败他们的实力。在这种背景下,只要英布取得几轮胜利,汉帝国中央政府自然会选择和谈的。到时,英布就有机会拥有割据的机会。

  但是,刘邦亲自率军前来,一切就不同了。

  刘邦最初计划叫太子刘盈(也就是后来的惠帝),率军平定英布的叛乱。如果是太子率军,从自然有权让各大藩国支持他的行动,更有权调动各大藩国的军队。

  问题是,一个文弱的,毫无战争经验的太子,领导一群身经百战的将领,太子肯定不会拥有实际的指挥权,到时众多将领之间,如果谁也不服谁,这种仗还怎么打?

  关键是,刘邦授予太子的权限太大了,太子在外戚集团的支持下,就有可能会失控(到时刘邦就可能需要提前退休了);如果刘邦授予太子的权限太小,让太子率军攻英布,还不如让曹参、周勃之类的人攻打英布。

  在这种背景下,刘邦考虑来考虑去,觉得这仗,还得自己亲自去打。

  英布起兵反叛的时机,实在有些太晚了。要知道,燕王臧荼、楚王韩信、韩王信、赵王张敖、梁王彭越一个接一个的,都已被淘出局了。英布现在才想起反叛,自然有些太过孤立了。

  而英布保守的打法,让他更看不到出路了。因为,英布本人都不敢全力以赴的与刘邦决一死战,其它人,自然更不敢跟在英布身后与刘邦作对了。

  在这种背景下,英布与刘邦打仗,就是传说中的以一隅之地与天下对抗。于是,英布很快就失败了。在打败英布之后,刘邦的霸业就算接近尾声了。

  一方面,整个天下似乎都已真正臣服在刘邦脚下了,另一方面,刘邦的生命也快走到终点了。

  刘邦从48岁起兵,在后来的13年时间里,几乎一直都在战争中渡过。虽然很少有人认为,刘邦是第一流的统帅。

  但是,在13年的征战生涯中,刘邦一直奔走在战争的第一线;亲身经历的战役,就有不下百次;在战争中,还曾伤痕累累;而且好几次,还与死神擦肩而过。别的事都不用说,作为一个大军统帅,愿意时刻亲临战争第一线,直接面对死亡的威胁,本身就是常人所不及的。

  关键是,在13年的战争中,他越打越强大;并且所有的竞争对手,一个接一个的淘出了局。我们可以说这是因为刘邦幸运,问题是,这绝不是一个幸运可以解释的。

  别的内容都不用说了,单凭项羽在四五年的时间里,都一直无法把刘邦击倒,本身就可以证明,刘邦的军事才能,绝对是第一流的。如果项羽在长达四五年时间里,集中军事主力,都无法把一个二流的统帅打倒在地,项羽的军事才能,又是第几流的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