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类之子》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人类之子》影评10篇

2017-11-24 21: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类之子》影评10篇

  《人类之子》是一部由阿方索·卡隆执导,克里夫·欧文 / 朱丽安·摩尔 / 迈克尔·凯恩主演的一部剧情 / 科幻 / 冒险 / 灾难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之子》影评(一):感动

  我感觉我的泪点还蛮高的,只是这部电影给我的感动太多,不管阿方索卡隆他的拍摄手法是什么,长镜头什么的,我并不是很懂,只是感动。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真的深深的深深的明白,婴儿代表着什么,希望。因为有婴儿的诞生,人类才能够得以生存下去。人类的文明,人类的基因,因为有婴儿的存在,一切才有可能,所以当婴儿出生的那时候,我哭了,在他们走下楼梯的时候,大兵听见婴儿声音时候大喊着停火的时候,难民们伸出手触碰到婴儿那小小的脚的时候,真是忍不住眼泪一直滴下来,啊,是希望,不管是难民还军人,不管是何国籍,也不短语言是否相同,都一样看到了希望。我也明白了,究竟婴儿的意义何在。
  

  《人类之子》影评(二):人类集体不孕不育?10年前的一部电影给出了预言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君君电影院],ID:TVwanda

关于未来,尤其是末日的电影有很多

《2012》《太阳浩劫》《地心毁灭》等等.......

虽然末世题材早已是一个老梗,却始终阻挡不了人类对未来世界的无限遐想

  《人类之子》影评(三):人类之子 Children of Men:人类是什么?你为什么活着?

  人类是自私的,愚蠢的,残暴的。
  高等生物?那是相比其他那些没有什么思考能力的生物而言。人类的进化还处于石器时代,我们的文明甚至还是以水蒸气为基础。我们的智慧还远不足以自称高等生物。
  但是如果真的到了影片中的那种时刻,我相信多数人会做得更好,而不是互相残杀。
  绝望?你为什么活着?其实又是哲学问题,我想到时既来之则安之的人会比较多。
导演有意极端了一些,为的是凸显主题。
影片中的特效实在让我惊讶,尤其是爆炸和战地记者风格的跟拍,让我有玩战地3的感觉。
  作为早就思考过这些问题的我,在这部影片中没有看到什么新颖的东西,对我来说只是老调重弹,也许,你可以在看过后得到些什么,加上我上面码的字。
GL

  《人类之子》影评(四):从世界观设定上就看不懂的电影

从影片一开始就不太明白两个问题:
1.不孕不是应该导致劳动力锐减所以英国应该实行宽松的移民政策吗?且不说现实将如何发展,影片中展示出来的世界并没有特别发达,甚至还有tuk-tuk这样劳动力密集型的工种,自动化程度完全没有达到人口减少也不影响生产的境界。即使不是宽松的“移民政策”,至少也希望大量引进外国劳动力。
2.Kee感到危险的原因在于她是非法移民而英国人会抢走她的孩子。其实她可以有至少2种选择:
a.回到自己的国家。虽然不如英国富裕和平,但自己的国家一定会拼了命地保护这个孩子吧。这件事可以在肚子还没大起来之前做,后来她都怀孕8个月了也能很好地遮掩,所以这应该不成问题
b.如果自己的国家实在太乱——虽然我觉得这个愈发全球化的世界应该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英国不太可能像片中所示那样独善其身(如果那叫善的话O.O)——那她也可以留在英国并像男主所说的那样把真相公之于众,相信有很多媒体愿意花大价钱买这个消息。如果民众从一开始就知道这位母亲的身份,剥夺她做母亲的权利就是极度缺乏道德的行为了。而从影片后半部分来看,人总还是遵守道德的居多。
作为一个达尔文主义者我不尊重人权地补充一句,孩子在那样的大环境下已经如片名所说,不是“人之子”,而是“人类之子”了。每一条生命都太过宝贵以至于即使仅仅是为了找一个更qualified的母亲而把孩子从亲妈身边夺走,我也是很能理解的啊......
——————————————————————————————
不像分割线的分割线。。。。。。
以上内容写于电影进行到50+分钟的时候,看完电影我就更深刻地感到不平。的确,人权是该被尊重的,但是人世的道德伦理标准亦随着世易时移而改变。总而言之,人类被称为道德的东西实际上是服务于整个族群的发展的。利于发展的颂扬从而归入“道德”一类,反之则遭人鄙夷。在剧中所设环境之下,人类已经到了灭亡边缘,此时不管是多么微小的科学进步或者生物奇迹都值得被濒死之人牢牢抓住。从概率上说,这个孩子即使活下来也很难扭转人类命运的颓势,但是这根救命稻草怎能轻易放弃!在人类存亡的关头上,一个从客观条件上讲难以为孩子提供安全的生存环境(不论是出生前还是出生后)的女人,残忍地说,还真的不应该当妈妈。当然,电影毕竟是电影,有它的主角光环和宗教隐喻,如果这发生在现实生活中,这个孩子可能已经死了几百次了,人类仅存的希望竟被一个自私的人剥夺,而可笑的是我们这群局外人还在为这种自私鼓掌叫好。

  《人类之子》影评(五):末日阴影下的困兽之斗以及好莱坞救世英雄类电影的经典模式

作为“墨西哥三杰”之一的阿方索·卡隆,纵观其职业生涯,导演的长片作品其实并不多。中国观众最为熟知的便是2013年的《地心引力》,2001年的《你妈妈也一样》,2004年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三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以及2006年的《人类之子》。除了这些长片电影,卡隆也参与了一些短片合集的制作,比如《巴黎,我爱你》。
从墨西哥到好莱坞,卡隆的职业表现可以说比较低调。虽然谈不上风生水起,也并不是每一部作品都口碑爆棚票房大卖,但至少凭借《地心引力》夺下了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小金人。相比“墨西哥三杰”中的其他两位导演,吉尔莫一直沉浸在Cult片的趣味之中无法自拔,在好莱坞商业大片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伊纳里图则依然延续着自己西语片时期的文艺情怀,连续两年夺得奥斯卡最佳导演。而卡隆的风格趣味和职业成就都介于这两者之间,既有视觉大餐系的《地心引力》,也有充满旷世人文关怀的《人类之子》。
关于《人类之子》这部电影,观众们谈论最多的大概就是贝卢兹基的摄影了,关于多次出现的高难度的长镜头,关于精准的场面调度,毕竟是八年之后连续三年拿下一揽子奥斯卡最佳摄影的贝卢兹基。
而在这篇文章中我想着重谈谈影片的剧本,以及好莱坞救世英雄类电影的经典模式。
“个人英雄”是好莱坞电影最热衷于表现,也是西方观众最喜闻乐见的题材之一。从近来漫画改编的超级英雄系列到多年前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辛德勒的名单》、《勇敢的心》和《角斗士》,个人英雄拯救人类社会故事在世界银幕上的表现足够让观众印象深刻。它们沿袭了一种特有又固定的剧作模式,又不囿于一种单一的套路,因此优秀的个人英雄故事总能给观众似曾相识但又耳目一新的感觉。
《人类之子》也是这样的救世英雄电影。影片讲述了在未来世界,全人类失去了生育能力,各个国家在末日的阴影之下陷入崩溃,只有英国还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社会状况。然而英国极力排斥难民入境,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曾经碌碌无为独善其身的警察蒂奥发现了一位怀有身孕的非洲非法移民,为了保住这个“人类之子”,拯救全人类的希望,蒂奥决定将她带离出境,投奔人类专案小组,然而一路上艰难重重。
在经典英雄电影剧作模式中,一个英雄的成长必定经历三个部分:启程,考验和回归,即因敌不过敌人而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随后进入冒险世界接受磨难与考验,最后回到故乡迎接与敌人的最后之战。《勇敢的心》和《角斗士》的故事线索与这个经典模式完美重合,《人类之子》虽有所改变,但依然抓住了其精髓。
启程
这一部分通常有“冒险的召唤”、“拒绝召唤”和“跨越第一道门槛”这些阶段。在启程这一部分中,《人类之子》的特色在于,主人公并非主动跨入冒险世界,而是被一个反政府组织劫持,被迫参与这次逃亡历程,劫持他的人则在这次召唤之中充当了“使者”的角色。一开始并不知情的主角蒂奥自然是拒绝的,因为他想过安逸的生活,然而最终屈服于该非政府组织的暴力压迫和金钱收买。
朱利安·摩尔在影片中饰演蒂奥的前妻朱莉,同时也是绑架蒂奥的反政府组织的首领。虽然戏份少(当我爱的摩尔阿姨在剧情不到三分之一处挂掉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拒绝的又是崩溃的),但是她在剧本中的功能是巨大的,这个角色是影片剧本非常精妙的安排。
首先,她充当的是一个“女神”的角色,即英雄的妻子,为蒂奥的性格中注入阴柔的部分,即便在被杀之后,朱莉也能成为蒂奥的精神力量。
其次,朱莉也作为“智者”的角色而存在。虽然影片中有另外一位更明显的“智者”作为蒂奥的老师,但我认为朱莉这个角色的作用要更大。朱莉是反政府组织的首领,带着冒死将怀孕少女送出英国的艰巨任务,这不仅仅是个任务,更是蕴含着整个人类希望的使命。朱莉将这个任务交给蒂奥,这是一次使命感和奉献精神的传递。
最后,朱莉的死也成为了阻挡蒂奥继续探险的“第一道门槛”,让蒂奥意识到自己要面对的除了抓捕移民的英国警察,还有背叛了朱莉的反政府组织。但也正是这个第一道门槛,让蒂奥下定决心,为了人类的希望而奋不顾身
考验
终于,蒂奥带着怀孕女孩进入了“鲸鱼之腹”——冒险的世界。在这一部分中,传统的剧本通常分为“遇见女神和作为诱惑者的女人”、“赎罪”、“神化”和“最后恩惠”等几个阶段。
如果说“遇见女神和作为诱惑者的女人”能够作为影片中带有较强娱乐色彩的元素,那么《人类之子》完全是一部语调极其严肃的电影,编剧完全摒弃了与“爱情”相关的元素,连片中仅有的夫妻关系都在剧情前三分之一处绝于朱莉的死亡。
在影片第二幕中段,蒂奥已然成为一个反政府分子,他带着怀孕女孩躲避政府军的追查和反政府组织的追杀,他的志向已然和朱莉一样。“赎罪”一词用在这里似乎并不是那么合适,与其说为了过去的平庸而赎罪,不如说向过去那个碌碌无为独善其身的自己决裂。此时蒂奥已经整合了“智者”的原型,他的人格相较于过去更加完整。
与蒂奥共同保护怀孕女孩的还有一个老妇人,然而她在途中被英国警察抓捕杀害。前进的道路上死亡在所难免,这也是每一个英雄故事都含有的元素,然而必不可少的还有新生。在英国境外的一个破旧旅店里,孩子终于出生,这是在经历了死亡之后精神与意志的重生!这个象征式的死亡与精神的再生,就是“神化”,正是这种精神与意志,支撑着蒂奥和女孩冲破了英国警察和反政府组织的围追堵截。
通常,英雄最后都会生存下来,享受自己得到的“最后恩惠”,即胜利和使命完成的时刻。《人类之子》的突破在于,英雄虽然完成了使命,将女孩和孩子带离了英国,但最后不幸中枪,失血过多而死。
回归
既然主角在“考验”阶段就已经死去,那也无从谈论“回归”这一词。如果非要刨根问底和“回归”扯上一点关系,那么我们或许可以牵强地理解为蒂奥的精神和意志已经超越了肉体的存在,回归于他的理想之国。
传统的英雄电影大多数都有一个喜剧结尾,从哪里出发最终回到哪里,这符合剧本的完整性,同时也不辜负观众对于圆满结局期待。而卡隆这样处理《人类之子》的结尾,不仅增加了影片的悲剧气质,也是他作为一个导演和编剧,在传统英雄电影剧作模式的基础上,加上个人情感人性关怀的一次选择。当然,他这么做是有跌票房的风险的。
但无论如何,《人类之子》的剧本依然是一个结构工整内容精良的剧本,影片在三幕式结构的基础上精准地把握了节奏,激励事件、冲突、转折和前后的呼应都在合适的时间发生。主角的“人格面具”,即他希望自己被大家所看到的样子,在情节推进的过程中有很大的转变。在冒险过程中,主角经历了敌人的追捕,整合了妻子作为女性阴柔的特质以及智者的使命感,使得自己的人格更加完整丰满。
影片色调昏暗,气氛肃穆。影片中的场景尽显末日景象:漫天的雾霾,残破的房屋,时不时发生的爆炸,还有每个人紧锁眉头的脸,实在压抑。影片映射了非常多的当代社会问题,如种族主义、恐怖主义、英国孤立主义等,这些都需要读者亲自去感受解读。
但是最后我还是想提出一个疑问。孩子被解救了,即将被送到那个存在与否还未知的“人类专案小组”。那么,仅仅一个孩子,真的能改变人类即将毁灭的现状吗?蒂奥穷尽生命护送人类的新希望,这究竟是改变人类命运的旷世之举,还是在早已注定结局的情境之下的困兽之斗?

  《人类之子》影评(六):《人类之子》:阿方索卡隆的末世谨言

       阿方索卡隆的电影总是带有一种乌托邦色彩和末世感,可以看出,他应该是一个存在主义哲学的爱好者。在风格方面,他极其注重场面调度,喜欢使用大量的长镜头表现一个主流故事,他的电影风格颇具个人色彩,剧作中规中矩,符合经典,这种对于主流的认同和对创新的渴望让人想到夏布罗尔。正因如此,有些影评人把他的影片归为“作者电影”。
        《人类之子》的故事,广义上说是个公路片,主人公带着人类的最后一个孩子,经过一段旅程,到达了一艘叫做“明天”的船上。在这其中,他们经历了一些盟友的死亡和背叛。故事被设定到了未来,人类失去可生育能力,末世的到来也只是时间问题,世界的秩序开始崩塌,像赫胥黎所说,“人被自身的欲望毁灭”,在面对既得利益时,人的动物本性和政治本性被暴露出来。相比之下,《地心引力》更加的个人化,着重探究自身处境。而《人类之子》更具社会性,给人一种强烈的反意识形态感,影片最后在雾中划船的场景让人想到《雾中风景》—— 其中有同样关于寻找乌托邦的议题。“明天号”船有如乌托邦,而男主角在这之前死去,颇有一些哲学韵味。
       卡隆的其中一个最杰出的技能,就是他对于影片背景的设定,他的设定往往完美切合了他想表达的议题,同时也显得与众不同,增加了可看性。在2013年大卖的电影《地心引力》中,女主角就被抛弃在一个无人的“空洞世界”中。主角除了自身的存在外没有任何其他感知,存在主义的题材在背景中就被设定。《人类之子》更是如此,极权主义盛行的未来,政治家们在暴乱中尽力维持秩序,某些地区政治崩溃后,大量涌入发达国家的“难民”被关押和屠杀……社会学的概念一开始就被导演在背景中强调。
        电影中的几个人物也颇有意思:男主角是政府工作人员,却是具最少政治属性的人,他被塑造的更像一个古典主义的英雄。影片还出现了两个理想主义者:朱丽安•摩尔饰演的造反派头目和迈克尔凯恩饰演的嬉皮士。前者带有“切格瓦拉”色彩。后者的意向更具双重性,“嬉皮士”代表了一种人类的拯救,同时也标识了人类的崩塌。
        从叙事角度来说,影片犯了和《地心引力》一样的毛病,尽管起承转合的戏剧结构很明显,但当中的冲突却没有升级,除了少数反转,全片都在简单的追杀——逃难——死人——追杀——逃难——死人中重复。就像《地心引力》中出事——逃——出事——逃的结构一样。影片的建置阶段也让人有些昏昏欲睡,让我第一次打起精神的,还是是二十八分钟那个车中的长镜头。
        当然,卡隆的电影让人最让人无法忘怀的就是摄影。其中摩尔被射杀的长镜头,摩尔鲜血飞出、挡风玻璃慢慢破碎、车外摩托车上双人的摔倒……摄影机能在一个如此小的车中自由移动,而且通过玻璃拍室外没有过曝,实在让人佩服。这里就不做赘述。
       卡隆是个聪明的导演,他能很好把握观众脉搏,运用标准的好莱坞类型片剧本,在拍摄中注入自己个性。他同样也是个不错的技匠,喜欢炫耀技术。他今后可能会越来越依赖技术,随着制作成本增高,作品必定越来越趋向主流。

  《人类之子》影评(七):生命的接力

生命的接力
片子的最后20分钟里,听着婴儿的啼哭,我一直手足无措地流着泪,像电影中所有18年没有听过婴儿啼哭,没有见过新生命的人一样,受到感召,仿佛遇到基督降临,见到人世间的神迹。
为一个新生命的降临,他们一个接一个无畏惧地牺牲——因为怀抱希望,所以无所畏惧。一个新的生命,18年来第一个新的生命,要竭尽所有带她到明天,她不属于政治,不属于国家,她属于自己的母亲,属于所有失落了希望的明天。
从来没有觉得孩子的笑声、哭声这么动听。电影中描述了一个绝望的世界,没有新生命诞生,是神抛弃了我们?是地球嫌弃我们?没有答案,人类开始互相仇恨,既然没有希望,即使破坏也没有关系,因为一个新的世界再也不会建立,100年内人类就会灭亡,人们会对最年轻生命的消逝而流泪,即使素不相识,但是却放任炮弹剥夺其他人的生命,枪杀了Julia的那个Feesher也只有19岁,明明也是这么年轻,却无足轻重。人被分成了三六九等,最讽刺的却是,人类之子诞生在最低等的Refugee里面,不被当作人来看待的难民给予了世界新的希望。
里面的狗和猫特别多,有两个特写是小猫在爬Tio的裤子,人类没有了生命能力,但是其他动物却仍然生机勃勃
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到tomorrow,综合影片中表现的社会现状和相互对抗的势力来看,明面上的地方对于一个一心只想寻求生存的婴儿来说,没有安全的地方,孩子将会成为政治工具,成为宗教工具,这样就迎来了一个悖论,是希望孩子作为一种神迹公诸于世,成为拯救全人类的关键工具,还是给孩子一个没有打扰的生存环境,让她健康成长?我们看到影片中“就义”的人选择都是后者,与其说为的是一个宏大的目标,还不如说是为了一个独立的,值得敬畏的新生命所做的选择。

  《人类之子》影评(八):人类和人类之子都是人类,以及,他们都是上帝之子

1.乍眼看分类,冒险,剧情,悬疑,科幻,不怕饿死,只怕撑死,但109分钟看下来,兴味索然,头衔什么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的内核,苦大仇深的失独父亲母亲,沉郁顿挫之余变身007改行不孕不育专家门诊。
全世界人口都不孕不育了,小广告是不是可以农奴翻身做主人,来个街头老鼠变主教的大转变?
2.看了半天果然对奥斯卡还是没好感,炸弹混战残破街头毫无新意。看似场景恢弘,其实不过是田园现成景致和伊拉克大麻小自由集中区的取镜转切罢了,所谓绝望,其实就是绝望本身,渲染一大堆,大体是可以称之为艺术的东西,但真正看到了,却没有那么多的震撼力和张力,仿佛是bbc记录片的再现,不能发现更多,最多感慨两声。
3.宗教气息浓厚,题目大体可以看个了然,人类乃上帝之子,搞得人类之子好像就不是人类一样,人类之子还是人类,人类还是上帝之子。如果逻辑链真的存在,题目就是一句废话不是。
4.影片所传达的“上帝从不犯错,犯错的只是人类”这种无语结论恕不能接受,虽然是大白话不错,但是做了等于没做,仗打了等于没打,移民了又被驱逐,驱逐不成还被枪毙,血流了等于白流,那你拍片子总不能等于没拍片子罢。
 5.如果真的存在tomorrow号这种人类补完计划的天才领域,为什么他们对于战乱和死亡无动于衷呢,最聪明的人在一起开大会就一定能得出最优秀的结论啦?为什么那个爱抽草莓味烟草的大叔就那么想不开呢?
6.众人所祈求的和平到底是个什么玩意?是一切如君所愿包您满意,还是排除异己,一统天下?如果是前者,你为什么不要求对话得到尊严,而选择流血和暴力?如果是后者,又为什么打压毫不相干的平民,总是选择在混乱的街头作战不选择市政府和击毙领导头目,但后者又岂是大麻爱好者的囊中之物?
7.说话很冲最后又被枪杀的苏珊大妈,伪道学,一口一句教科书,但完全没有抵达,没有智慧,悲伤和愤怒懦弱都写在脸上,如她也信教,最多只算是背会了一些咒语。
8.影片最后,黑人姑娘抱着孩子,浮游在水中央,诺亚方舟缓缓而来,忽然就想,人类没能生出小孩子,那狗狗猫猫鸡鸭牛羊是不是也不能生了?如果不能生,人类吃什么活呢?

  《人类之子》影评(九):希望换个结局

剧情的陈述干净利落,暴力的表现直接实在,正是我喜欢的那种类型。至于片中NB的长镜头,我认为它们在恰当的时间出现在了那些恰当的情节处,这使影片在略显松散的构架下增加了不少张力,同时也让影片在思想探索和商业运作之间取的了令人愉快的平衡。这对于象我这种,既不希望下了班后在一部超级闷片前费心思考昏昏而睡,又不希望在轰轰烈烈的好来坞大片前嚼薯片的挑剔之众,有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惊喜。 影片临结束之处,导演对于“希望”的平铺直述让人觉的十分困惑,就好像一位头顶扫把头身铺刺青跨着哈雷摩托的朋克青年,张口却来句风情万种的“侬好”一般不着调。在这样一部电影运用了这样“温情”的结局处理,或者是出于商业上的考虑,或者是导演黔驴技穷,总而言之有点令人扫兴。

  《人类之子》影评(十):爱情+宗教

这女孩各种让人觉得她就是玛丽亚 theo就是约瑟夫(继父) 只不过god is a girl 其实也对 女孩代表生育繁衍的能力/希望
开始觉得不错啊 真要这样大家都生不了孩子真tm好啊 后来看到大家敬畏的眼神 发现我被电影给带走了 我也怕了 可见各酱油演技都多出众 但一听到片尾孩子的叫喊 醒了 还是算了 别生最好
这个长镜头 真的好难 对演员 各部门配合 尤其是摄影师 都太难了 错一点什么都要重新来 太不容易
片中各种动物演员、完美风景各种精彩,导演明显相信 地球没了人类转得更好 不过身为人类 难免为自己的可能消失难过两分钟 而且导演很看好人类的就是爱情/美/宗教信仰(多半还是基督教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