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刘伯温临终遗言,有何玄机?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哲理文章 >

刘伯温临终遗言,有何玄机?

2017-11-13 00:36:49 来源:智斗 阅读:载入中…

刘伯温临终遗言,有何玄机?

  在古代谋臣中,刘伯温名气极隆,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着称于世,治军打仗、治国理政都是拿手好戏,朱元璋多次称之为:“吾之子房也。”

  却说朱元璋登基后,大封功臣,刘伯温固辞不受,仅受封诚意伯。树欲静而风不止,当时朝廷暗流涌动,皇帝猜疑,大臣多陷入党派之争!刘伯温深知其中危险,小心行事。

  洪武八年三月,刘伯温自知来日无多,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后事,留下遗言,他将平生所学《天文书》交给刘琏,嘱咐他“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令长子赶紧呈报皇帝,刘家后人不能学,不能看,免得受到朝廷猜忌。此外别无多话。刘琏除了有文行,别无长处,且性格过于柔弱。在刘伯温看来,刘琏可以长子身份袭爵,衣食无忧,守成而已。

  按照后人推测分析,刘伯温遗嘱虽没有直言,其实并不希望长子入官场,只是不便直言而已!

  可以说,当时朝堂之上局势微妙,刘伯温本身已受皇帝猜疑,尽管是遗言,也不得不谨而慎之,倘若明确告诫长子不入官场,避免卷入各种官场漩涡中去,一旦传入皇帝耳中,乃不忠行为,有违君臣之道,生怕留下祸端。

  对于次子刘璟,刘伯温更加不放心了。

  历史记载,刘璟弱冠通诸经兵,性刚直,喜谈兵,这一点很随刘伯温。关键一点,刘璟跟皇家走得很近。刘伯温归老于乡后,朱元璋“每岁召璟……入见便殿,燕语如家人”。朱元璋特别喜欢刘璟,在刘伯温看来,刘璟迟早是要在官场上混的。为此,他则特意叮嘱次子:

  “夫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宜与京师声势连络。我欲为遗表,惟庸在,无益也。惟庸败后,上必思我,有所问,以是密奏之。”

  刘伯温是个慷慨有大节之人,凡事不耐繁剧,说话注重骨架,不谈细节。他这话,从大处上讲,说的是如何治国、理政;从细微处,则说的是如何修身、处事。首要叮嘱若要从政,要学会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可谓用心良苦

  可刘伯温万万没想到,两个儿子都未曾领悟他话中的神医,最终双双惨死。

  刘伯温死后,由于胡惟庸从中作梗,刘琏不但没能袭爵,反落了官司,这恐怕是刘伯温没想到的。后被朱元璋赦免。如果这样一直下去,也许好了。然而,刘琏终究进了官场,洪武十年任考功监丞,试监察御史,后放了外差,出任江西参政。最终,刘琏“为惟庸党所胁,堕井死”,以跳井自杀结束了一生。这大概也是性格使然。

  再说次子刘璟。刘伯温死后,刘璟漂在京师,和各年龄相仿的皇子均有,却无官职在身。刘璟棋艺高超,曾跟燕王朱棣较量过,把朱棣杀得丢盔卸甲。朱棣说,你不能让让我?刘璟把脸一沉回答,“可让处则让,不可让者不敢让也”。朱棣个性强悍,哪受过这等窝囊气,于是“默然”,不欢而散

  洪武十四年,浙东山贼叶丁香作乱,唐胜宗带兵前去镇压,命刘璟随行,平叛行动“决策于璟”。朱元璋很高兴,夸赞刘璟“真伯温儿”。后被擢升为谷王左长史,随朱橞前往河北宣化一代。

  建文元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刘璟“献十六策”,但没被建文帝采纳。后来,刘璟成为草包将军李景隆的帐下参事,跟朱棣对杀。李景隆兵败后,刘璟回到浙江青田老家。建文四年,朱棣攻破南京称帝后,“召璟,称疾不至。逮入京,犹称殿下”。因对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刘璟被捕入狱,在狱中自缢。

  由此可见,终究官二代出身,未读懂刘伯温遗嘱的深意,终引来杀身之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