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解放军在巴黎》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解放军在巴黎》经典观后感10篇

2017-12-27 20:2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解放军在巴黎》经典观后感10篇

  《解放军在巴黎》是一部由让·雅南执导,让·雅南 / 尼科尔·卡尔方 / 米歇尔·塞罗尔主演的一部喜剧 / 奇幻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解放军在巴黎》观后感(一):法国倒爷成功

  这部影片除了部分涉及敏感内容,从中国军队不费一颗子弹就占领法国的情节就是荒诞讽刺的,我跟许多观众一样是抱着猎奇的心态下载种子观影的。影片里对中国人和法国人的描绘多少都带有夸张甚至奇幻的色彩,并且该片是在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之后的七十年代诞生的,因此时代背景也深深烙印在电影中。

  据说当年电影上映后,我国政府曾提出抗议,认为内容涉嫌歪曲丑化中国人。这点本人不做多余评述,在反刍了电影之后,我认为影片的重点是法国人,而且是在国家动荡时期不同脸谱的法国人,对中国人的个体描绘几乎没有。

  影片在豆瓣的分类中贴上了喜剧和奇幻的标签,也许这也是我们中国人自身的一种解嘲。剧情的奇幻也道出了法国人的民族性格自我剖析,我们笼统地知道法国人浪漫、注重享受,这意味着他们离罗曼蒂克更近一点,离政治军事稍微远了一点。所以当剧情设定在中国军队大批进入法国境内,法国人从总统到平民除了逃跑,剩下的包括国防部和老百姓都放弃了抵抗,也显得没太多违和感。

  总督和办事员,应该都是中国驻军指派的法国籍办事人员,总督就是一个傀儡政府首脑,他懂得只能尽量低调地附和中国人,连总督府屈居在了最不起眼的小巷里的小破房子,办事员原先是一名神父,但是去过中国上海的他已经把自己划归为“另一种中国人”。最后镜头里他们跟随着中国军队徒步从巴黎走回北京的路上,总督显得不是很情愿,但是直到巴黎人民夺回政权后,他依然只是窝囊地选择追随中国军队,然而办事员似乎是更为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

  剧中最出挑的女性角色就是牙缝妹(颜值其实很高的),她先后委身于3个男性,第一个是办公室主任(感觉是这样的职位),第二个是裴岩将军,第三个是投机商人。第一个男性本来是她在动荡时期的依靠,但是显然这个男人审时度势能力远弱于投机商人。看到这个现实之后,她半推半就地投身中国驻法国最高秘书的怀抱,并成为了一名美女间谍,成功助力复国计划。投机商人在中国军队占领法国的时期建立起了自己的经济城堡,对于一个普通的法国姑娘是不小的诱惑经历游街剃短发之后她还是明智地站到了商人的身边。

  办公室主任阿雷,从一开始热衷男女之事,到被洗脑后对此事有抗拒心理,甚至被迫举报时把牙缝妹的住址供出去。细节方面,他的穿着从西装到中国式工服,也彰显了他内心思想转变。他从只是遵从中国军队下达的烟囱生产任务,到自诩为共产主义者,当中国人的几个荒诞决策之后他感觉到背叛,于是和几个同样志向的法国人奋起向资本主义发起反击,却发现中国军队早已自行撤退,最终他们稀里糊涂地成为了英雄

  投机商人是这部电影的大赢家,他经营的生意一直在变,身边的女伴也一直在换。从成人用品、杂货、人力车、节庆用品、剧院、防弹衣到夜店,他稳坐亿万富翁宝座。中国军队宣布占领法兰西之后,他就开始穿着中山装以示与当权者站在同一阵营,期间利用女性等各种手段最终甚至可以任意摆布最高秘书裴岩将军,在其非主观意愿之下促成了复国大业。最终带着牙缝妹前往还有中国人存在的意大利,继续寻找商机。

  普通的法国群众呢,在没收所有私家车时,第一个站出来抗议的是法国女人,这似乎也证明了法国男人做派不怎么硬朗的论点。可是当商店、汽车、美酒都被剥夺之后,法国人还是拿起了武器反抗,虽然因为镜头特效处理,中方没有人员伤亡,只是房屋受损。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在市公安厅把没有举报过他人的市民抓起来时,在背后一群中国军人的前方,一个小丑演员哭丧着脸音乐也变得很悲伤低落。

  作为中国人,得知最高秘书裴岩的扮演者是日本人之后还是略微松了一口气。这位将军表现出来的性格就是意志薄弱、耳根子软、没有担当。当然将军和属下住进牙缝妹家里的小房间,甚至连枕头都是木质的,这算是体现了中国人的节俭美德。

  不得不说影片的音乐恰到好处,总统发表不屈宣言的古典音乐与流亡政府回归时出现的音乐是首尾呼应的。中国军队出现时有义勇军进行曲和国际歌,最后那帮共产主义者实施起义时的进行曲都把握得非常到位。包括中法人民联欢庆祝的噪音也是包含了法式音乐和中国传统民乐,突出了两种制度和文明的冲突矛盾以及不可调和。

  《解放军在巴黎》观后感(二):时代感太强烈的一部喜剧!

  那时柏林墙还没有倒下,苏联还木有解体,越战刚结束,咱们还在唱“东方红、太阳升”,嬉皮士们还在全世界游荡。而法国人中的一大帮进步青年憧憬着像切格瓦拉那样去打游击或者像红卫兵们串联。les chinois à Paris极讥讽嘲弄之能事,夸张但又充满想象力地把那些他们不屑以及好奇事物结合在一起,便有了这部堪称神作的无厘头喜剧。

  为什么要用无厘头一词呢?周星星系列的电影传到了法国,甚是轰动了一番,法国人喜爱并推崇之极,引得后来很多法国喜剧片都有引用到周星驰式的喜剧桥段。但本来法式幽默本身就充满无厘头,不需要效仿,你看这部片~

  我看的字幕组将本片翻译为《占领巴黎》...其实翻译成《占领法国》也不为过,总比《中国解放军占领巴黎》要靠谱,但是故事都是发生在巴黎内,那就由他去吧~

  故事的开端是欧洲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都遭了殃,受到了中国的占领,尤其法国不战而退。听到大军压境,以为7亿中国人要杀将过来,爱丽舍宫已经乱作一团,总统装腔作势向全国人民做电视演讲,讲完就赶紧坐飞机走人。演讲中还不忘提及历史上法国也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鼓励人民相信政府,终有一天将会得到解放。看到这想起历史上法国当局政府多次“觉得形势不妙,走为上着”,我已经笑到失控。

  好了,总统前脚走,解放军后脚到,不一会儿主力已经开进巴黎。军队被接管,警察、新闻界、教会三方面迅速过来跟中国占领军的最高负责人打招呼,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而后来派来的一位长期与中方保持贸易关系的法国人,则被任命为法国总督,作为新法国的傀儡政府的首脑,他也同样是个马屁精,不敢挑一个好的建筑物做政府所在地,而是找了家不起眼的店面来办公。把自己放低到最卑贱的姿态,完全一副,没错,法奸的嘴脸。

  说到总督这个说法,真的充满法国色彩呀!法语中的总督,基本是用于称呼被占领地的首长,比如说法国的海外领地留尼旺,它的最高行政长官就是称为总督。前些天,有一位非洲裔的公车司机问我和几位同学,台湾是不是中国的领地啊(言下之意是问台湾是不是被大陆占领接管的一片土地)?我们只能百般客观地解释目前的局势,用一个好理解的表达来解释台湾地区领导人的说法,以及形成现在台海局势的原因。外国人不了解我们的国情,只好解释。就同本片一样,有很多夸张的对中国人描述的情节,我们只能一笑而过。法国人不了解不熟悉,加上自己的YY和想象,这部法国电影甚至找了一位日本演员出演中方的男一号。如此一来,我们就还是别较真了,把主要精力放在看他们的自嘲上,还要来得有趣些。

  来到法国前,我把片子看了两遍,每遍都是嘻嘻哈哈就完了。来了法国以后我又看了一遍,对照之前的印象,加上现在的了解和观察,又有了新的认识。法国人眼中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还有他们对我们的各种好奇。大多数西方人,限于受教育水平以及阅历,更重要的是本土媒体的报道,总会受到误导和偏激观点影响。但是永远都阻挡不了他们对我们这个东方大国的好奇心。但说实话,我们身边也有相当多的人不了解西方社会,而持有一些更偏激更可笑的观点,那就根本不具备耻笑他人的资格嘛。

  之前很多影评都提及了大家都津津乐道的情节,我似乎没有必要重复了。但是有好些细节大家可能没有在意的:

  1. 背景音乐:大多数人都会听得出一些名曲,比如说《马赛曲》、《欢乐颂》、《国际歌》。可是这些歌曲所对应的情节就有意思了。法国国歌配上的竟是总统出逃,欢乐颂居然迎接前来占领的解放军,而片尾的国际歌居然是配上“哈利路亚”,画面是大主教和两个军代表出现在窗口的诡异画面(恕我真的不懂这一幕),这样的巨大反差确实增添了讽刺意味。

  2. 革命芭蕾舞剧《卡门》。本人看过三个比较完整的歌剧《卡门》的版本,一个是美国人拍的,完全套上的就是美式的剧情;一个是法国人排的,正本清源原汁原味;最后就是这个浓缩革命样板芭蕾舞剧《卡门》啦,卡门穿着喜儿的红裳,男猪是洪常青版的董存瑞(?),歌剧《卡门》的基本音乐都没变,只不过中间插了个鲍罗定的《鞑靼舞曲》(西欧人直接就把这首俄国作曲家的作的舞曲当做东方色彩的音乐),后来居然加了红色娘子军的旋律和桥段(看的时候很怕父母问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这么一个大杂烩奇妙的很~当然,芭蕾演员们跳得很好,态度非常专业,比剧中的“中国人”们演得好太多了,舞蹈的编排也没有吊诡之处;不过去美国大兵那里喝可口可乐真的笑喷我,是要映射攻占越南的美帝国主义么?不过我身边这里法国人几乎都喝可口可乐,商店里的乐事薯片也卖得很好,这就另作别谈了。

  3. les fumistes这个双关语在这里用神了,法语的“造烟囱的”和“搅屎棍”都是这个词。这一情节既埋汰了法国不像周围国家有专长的制造业:意大利做面条,瑞士制钟表,荷兰生产自行车,德国造家电…“法国既然是最大的fumiste,那就好好鼓捣烟囱吧~”。而它的引申意思“搅屎棍、捣蛋鬼”,暗示法国首先不务正业、没管好自己的内务,其次好管别人的闲事,最后去别人那里捣蛋。所以啊二战期间法国政府跑路了,法国在印度支那的租界和殖民地被小日本攻占,而派遣驻守的军队无上级指挥,也只好开着军舰往别的地方躲了~国内的忧患还没安定,就四处扩张,还有在国际会议上插手插脚、好装大国。《黑塔利亚》对法国的评价是“善渔翁得利”,简直是再精炼贴切不过了!!

  4. 神父变成怂恿告密的警察。一般来说神父会在告解室旁边听取忏悔,然后说天主听取了你的忏悔,将会宽恕你的罪恶阿门…可是这里神父尽管依然听取秘密,却更发挥他怂恿别人说秘密的专长。发动群众告密是文革时期革委会搞阶级斗争的手段,只不过呢,这里要让神父来代劳,是在讥讽教会么呵呵。另外传教士来过中国就成为了中国人,这一点有没有道理呢?说不定有呢!

  5. 马克思列宁主义。片中从来都没有提到过毛泽东思想,反复表达的都是马列。我看着挂在老佛爷那的马列头像,心里想,果然还是欧洲啊,还是铁幕的那一头啊,苏联给他们阴影跟后来的切尔诺贝利的尘埃一样杀伤力大,印象中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仍是马列主义、仍是攻打冬宫,仍是欧洲的巷战(众:怎么跑到军事去了= =)!中国的农村包围城市、党的七大确立领导地位的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直到74年还木有照耀到欧洲!!若是法国人真的有那么谄媚到家,解放军真的是党指挥枪,那就应该在老佛爷那挂上朱毛的画像!!(话说当时朱已经木有被与毛相提并论了…)结论是,拍电影的人还没有研究到家哟,而且马列当时已作古而咱们这还是全国山火一片红(木有红到老蒋那~)。虽然经常从中山装口袋抽出红宝书挥舞,可是语录似乎还未被上升到主义的地位哟,所以也没有神马“早请示晚汇报”的段子。尽管电视批斗有点意思,但是跟开群众批斗大会还是有差距的。炉火纯青地运用和无厘头还是很有差距的。

  话说有位法国老师叫我将毛主席的词“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翻译给他听,我的压力那个大啊~

  6. 大豆。我这么单独拿出来说,是因为法国人对这的议论是在让我不堪。片中有个法国人在看电视的情节里面,电视节目反复说大豆,神马“大豆的歌声在咆哮着”、“我们,大豆的主宰”、“革命就像大豆一样,有成千上万的种子在辛勤地劳作”。说明法国人真的很不感冒大豆,也就是我们拿来做豆腐、榨豆浆的大豆。有个法国老师第一次来中国,问一位吃早餐的同学在喝啥,她回答说是lait de soja豆奶,一听到大豆老师就一脸不以为然了,嘟囔道我宁愿喝酸奶 = =…神奇的是法国超市里能够买到一盒盒的豆浆,还有米浆,还是有机的,只不过完全无糖就是了。普通超市里面能够买到寿司,却不见有豆腐,日本豆腐都没有。其中的奥妙还有待了解~

  7.“法中”&“中法”。顺序不同,立场就不同,外交词汇,你们懂的。在剧中,法国人私下议论的台词都是“法中Franco-chinois”来表达,而只有一次总督跟特派员将军讲两国合作是“中法Sino-Français”来修饰的,或者是标语的书面表达都是中法。说明总督确实跟片尾的结局一样,是站到中方的阵营去了(法奸一个)。

  8. 改造思想。其实这个情节讲得有点怪怪的,本来就是搞地下抵抗运动的法国人,去了三个月改造思想,就完全“脱胎换骨”了,后来还带头破坏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来着。是想说法国人根本没有什么坚守的立场呢,还是讥讽文革的洗脑呢。

  9. 资产阶级窃取物无产阶级的革命成果。片尾前总统在解放局撤离后又马上跑回法国,将解放法国的功劳据为己有。革命又复辟再革命在复辟,历史上一再地出现不是什么稀奇的事,那么在电影里这样的假设也当然可以成立了。

  其实还有很多法国人自嘲或合理改编的地方都值得一说,但仍要批评电影里那些让我不满的要素。

  长塚京三。这位先生我怎么都看不出他年轻的时候居然是混法国电影的主儿!在《笃姬》里面他演宫崎葵的老爸,当时看他的武士发型、传统和服的穿着,在对比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根本不能想象他跟法国妞“滚床单”的样子;就跟看惯瑛太平时现代剧的感觉完全不能接受他幕府时期的造型一样(好吧我把《笃姬》全部看完了)。为毛要他演中国人啊!他跟里面很多演员演中国人的感觉都是错的,鞠什么躬啊?!行军礼没见过啊!!右手五指并拢举到齐眉处啊!!

  人力车。我宁愿看法国人跳忠字舞也不要他们拉人力车,这都对中国什么年代的印象啊?还是当时台湾还有?

  中国人不是禁欲主义者!!片中有两幕,一个中国人是怕香烟,一个是怕酒精,你当中国人是什么修道院的苦行僧之类的吗?领导人抽塔山喝茅台没见过吗?也太把我们当成怪物了吧?!

  还有很多我觉得无聊的地方,比如说解放军后来被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腐朽了呀,财色酒气弄到将军只能撤退无法坚持驻守啊,虎头蛇尾了。

  但无论如何,这部电影被打上了很鲜明的时代的烙印。要是法国人还是拿这个年代的电影去认识中国,还真是conard.

  不过我们国人看这部电影来了解法国,却还未完全过时呢:因为我们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变化较大(一位法国人的原话)。而他们的社会体制基本定格了,什么社会补助金、一年365天放几乎200天的假,依旧是存在的哟。

  《解放军在巴黎》观后感(三):不要往自己头上扣屎盆子

  为什么只要老外电影里一有非高大全的中国形象,就会认为这是在羡慕嫉妒恨下对中国的丑化呢,这分明是部自讽自嘲之作,没看见人家老法口口声声说“团结的中国”么,没看见法国的BOSS宣读完愚民口号后就落荒而逃么,没看见在法国边境时法国民夸张化的互相残杀死光光么;还有一个暗示就是出现在电影中不时被调侃到中国人口多,形成传物不用跑,传话不用喊的现象,但是我们却能很好的利用人多的优势,并且不费一兵一卒的占领巴黎,这些都是法国人自省人口稀少却不能团结的佐证。

  个中片断拼凑的似乎有点乱,不那么连贯吧,但大致意思是表达出来了。中国队,哦不,是中国解放军败走麦城是必然的,对他国国情有误读,同时还采用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文化值入及思想的禁锢是很欠战略的。但是剩下的一小队反对派却是送去中国洗脑后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中国解放军灰溜溜的连夜逃走了,但是政治思想留了下来,造福后方。虽然看的不太仔细,但是个人认为电影就是在最后传达了这样的信息。

  也许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吧,这里说的是“经”够精贵,当时文化大革命的政治之火一直燎原到了国外,即使在日本也有忠实的狂热分子追随,对中国着了魔的人儿是真心崇拜我们的。不要抱着“疑人偷斧”的思想,把赞扬当成贬损埋汰自个儿人,伤不起啊。

  《解放军在巴黎》观后感(四):论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国家

  英国脱欧已经霸占全球新闻排行榜一段时间了,朋友圈被刷了一轮又一轮。

  先是有外媒报道脱欧之后腐国人民疯狂谷歌“脱欧对英国意味着什么“,接着马上就有文章澄清报道不实;英镑大跌,日元大涨,卡梅隆辞职,保守党内一时无人背锅;大家纷纷预言苏格兰为了留在欧盟马上就会迎来第二次公投脱英,”玩脱了“的说法不绝于耳;公投具体分析出炉后,年轻人开始指责65岁以上的老人不顾年轻人的未来,以至于要闹到脱欧的地步,而老年人又反过来指责年轻人,既然这么想留欧,为什么当时不去投票表达立场,反而要马后炮。

  (65岁及以上的投票多选择了脱欧,而18岁层面的年轻人则多废票和弃票)

  尽管隔了小半个地球,但是我等吃瓜围观群众也能从这种互相指责中看到,似乎每一个人都充满了愤怒和失望。在历史的进程中,不管是短暂的进步或是后退,这种对于自己国家的愤怒和失望在每一个阶段都如影随形。好像这个国家、这个时代总是不尽如人意,好像这个政府作出的任何决定都与我的意愿背道而驰。这种愤怒和失望往往会带来一大波的反思和对于国家未来命运的种种猜测,而《解放军在巴黎》也是这样一部被特殊历史时期催生的奇特又搞笑的产物。

  — 剧情:和中国人没有半毛钱关系的解放军 —

  废话不多说,先上剧情为敬。

  解放军入侵西欧,法国总统一边发表电视演说,鼓舞民众反抗到底,一边在发表演说后迫不及待地登上了逃往美国的飞机。

  《解放军在巴黎》观后感(五):一场严肃认真紧张活泼的神吐槽

  神吐槽。

  在欢快的欢乐颂旋律中,人民好儿子我的好兄弟,兵不血刃登堂入室,一展宏图大显威风,可惜最后在很丧的欢乐颂旋律中打道回府了。

  这警示我们:他年真杀入哔——,务必严防资产阶级肉弹侵蚀!多么大的波我们也要坚定的视而不见!像女主一样靓的妞我们也要当做浮云!脱离低级趣味那是必须的!(哦哦哦哦哦我不是战争贩子我只是随便说说)

  资产阶级的妹子让你疲软是很轻松的,疲软的后果就是从前坐黄包车让人拉,现在拉黄包车让人坐。

  另外诚问:哪来这么多群众演员资本主义国家不是都人口稀少么!

  再另外严肃认真紧张活泼的诚问:敢不敢别弄个十一区的演裴同志!

  又及:同志,你们说的中国话我一点都不明了啊!

  最后一句:好兄弟,带爱马仕的包包给我吧,如果我说我是四娘的话。

  《解放军在巴黎》观后感(六):请抛开意识形态的立场,这只是法国人对“Mai 68”的思考

  Jean Yanne在音乐和电影上的造诣始终不高且倍受争议。这部影片在公映之初就引起的媒体和舆论的广泛关注。争论的已经不再是影片本身而在于对68年那场风暴的评价。

  Yanne的观点还是比较中立的,影片一方面在讽刺法国政府的无能,另一方面,则将东方意识形态的特点进行了夸张和批判。这也或许是为什么影片会引来争议的原因,68年的弄潮儿尚未愈合的伤疤又一次被揭开,而反对者们也认为影片刺痛了高傲的法兰西民族。

  很显然,Yanne对于中国近代历史是很了解的,样板戏、批斗和三面红旗屡屡出现在影片的片段中。只可惜,片中的解放军的扮演者都是日本人,最大的败笔莫过于在教授片中演员中文的时候,翻译还带上了某种很浓重的西南地区口音。。。

  影片中的每一个片段似乎背后导演都暗示着某些特定的历史事件。解放军横扫欧洲的背景设定几乎就来自于56年的布达佩斯事件和与五月风暴几乎同时布拉格之春。导演或许是在暗示东方的意识形态具有的某种侵略或者扩张的特性,只是将主角换成了中国。电影中,解放军在占领了巴黎之后对法国工业生产的重心进行了调整,几位领导人的对话体现出这整个过程中的无序、盲目和脱离实际。这多少也在暗指当时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早些年的“大跃进”。影片中一尘不变的样板戏和永远高举着的三面红旗也在暗指中国当时文化生活的乏味和政治活动的单一。另一方面,面对节节逼近的解放军,影片中的法国将军竟不知前线在何处,政客们依然在忙于勾心斗角,甚至对于服装的关心都胜过了前线的战局。以至于解放军进入了总统的办公室,法国人依旧没有找到至关重要的钥匙,而这个过程,解放军只用了2秒钟,这或许是Yanne在抨击戴高乐政府在应对“Mai 68”时出现的混乱和对形势彻底的估计错误,也或许是在暗指法国政府在二战中近乎弱智的表现。。。这样的细节还有太多太多,或许将影片设定为解放军不费一枪一弹就占领巴黎、大量的市民不惜以中国人自居来讨好占领者这样的背景,本身就刺痛了高傲的法兰西民族最为阴暗的一面。

  这是一部政治喜剧,荒诞的剧情和令人捧腹的台词背后蕴含着的思考却怎么样都不能令笔者发笑。导演毕竟是一个法国人,无论他对法国政府的抨击如果尖锐,将法兰西民族的劣根性批判的怎样地鲜血淋漓,最终,影片中的法国人还是在觉醒之后光复了巴黎。

  作为一个中国观众,我们既可以将这部影片当成茶余饭后的甜点图个乐子,也可以静下心来跟着影片一起去思考一些问题。

  导演将解放军“请”到了巴黎,如此尖锐的批判法国,这并不是因为他不热爱他的祖国,只是因为只有这样的做法才能刺痛一些尚未平复的人一起来客观的思考过去发生过的一些事情。或许,我们也要带着这样的胸襟去看待这部影片,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思考许久。

  《解放军在巴黎》观后感(七):解放军还是德军,想象还是回忆?---法兰西国民性

  很多人看过这部电影后觉得它是在反映中国式社会主义与法国资本主义的区别,以一种夸张的手法,放大两种社会体制的区别,通过大胆的想象来将主义的冲突放在一个舞台之上。正观看这部电影时我似乎也在有意识的,先入为主的这样思考。但当我看完这部电影时,突然觉得:有些荒谬,有些却似曾相识。

  荒谬的部分是关于中国解放军及其体制的描述,有人甚至觉得影片很有创造性的通过夸张手法来讽刺中国社会主义。其实,这部电影里有关中国及其制度的大部分描述和表现都带有一种闭塞无知的特点,似乎导演和编剧对中国的情况的得知只来自于塞纳河边某个旧书摊上的某本附会的小册子或者某个逃难到法国的华人的只言片语。在影片里,将汽车换成人力车这类的镜头只能反映影片制作者对中国的了解停留在清朝末期而不是社会主义阶段。那些描写中国军队不抽烟,不喝酒,禁欲的桥段更像一种想当然的幻想。从以上种种看来,如果说影片对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或者说法国与中国有某种深刻认识未免牵强,这也正是影片的荒谬之处。但考虑到影片拍摄在1974年,正值中国的文革,东西方的交流极为不畅,这种差池也是可以理解的。

  为什么又说这部影片让人似曾相识呢?正如上面所说,这部电影对于中国式社会主义和中国文化的了解只能用肤浅来形容,所以要是我们认为这部电影很带有像小说《1984》那样的色彩就难以说通了。相反,在这部电影中,影片制作者对于法国人自己的观察可谓细致入微,深入到了各个阶层。我有一个想法,当你把这部电影里的解放军全都换成占领巴黎的德军,是不是发现这些法国人的众生相突然显得似曾相识,好像这影片不是在想像而是在影射那段被占领的历史,重点反映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法国人自己。

  也许影片制作者想假解放军占领巴黎这种想象来影射曾经历史上巴黎的那些有占领军的岁月;抑或是影片制作者确实想通过合理想象来描写解放军占领巴黎,但由于其本身生活的经历,所写出的剧本,拍摄的影片难以摆脱昔日被占领岁月的影子。但无论原因究竟是怎样的,这部片子里法国人的形象都是深深植根于法国的历史和法国人生活的土壤的,绝不是一种凭空想象。在这里,有几个镜头似乎特别具有代表性。

  镜头一:当解放军撤出巴黎后,那些在解放军占领期间与解放军有染的妇女被游街,剃光头。这哪是想象啊,活生生的再现了1944年盟军收复巴黎后那些与德军有染的法国女人的遭遇。对于法国人来说,个人之间的情爱与是不是占领军又何干呢?其实不光是法国,难道这个道理就这么说不通吗?

  镜头二:当法国政府回到了巴黎,在总统下飞机时甚至都没有与那些在巴黎的抵抗组织代表人员握手。政府懦弱的撤离,当局势掌握以后,不费吹灰之力又重新执掌了政权。而那些抵抗组织成员则像《百年孤独》里的小镇和人民一样消失在了历史的烟尘里。从这点上看,影片制作者对于法国政府的作风是颇有微词的。

  镜头三:在解放军占领时期巴黎人民一派花天酒地的场景,广泛的与占领军的合作就体现了法国人对被占领的态度。大部分人们首先想到的并不是怎样反抗,而是在一种稍纵即逝的快乐中麻痹自己。在二战中,法国作为一个显赫的大国,其人民的抵抗占领的情绪反而比很多小的国家和民族都差很多。在这里,影片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来透视这群法国人,透视他们的行为。

  这是一部抑或想象,亦或是带有某种隐喻的电影。但不管如何,它都试图去深刻的剖析法国人,也就是剖析他们自己。这是一部法国人写的,法国人拍的电影,在我看来,这部电影也最是拍给法国人看的。

  《解放军在巴黎》观后感(八):论视觉的来源

  看这标题我是准备要往50万字的专著那边去了……

  不会的不会的,大家别怕。

  68年,法国的大学生在闹事,兰波的“生活在别处”,相信你们已经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里学习到了。那个“别处”,让我们再自豪地回顾一下,那是中国,更准确的说,那是北京。让-吕克戈达尔的《中国姑娘》和贝托鲁齐的新片《梦想家/戏梦巴黎》,是这段历史最好的可视性教科书,看看法国人对中国文化大革命所投注的惊人的热情吧,他们流行收听北京的短波,自发组织学习小组学习马列著作,最后终于演变成了街头示威的流血事件。

  对待这场巴黎大学学生运动,法国各界的态度是不同的。政府是象征性地遏制了一下,后来引起的波澜也不算大。知识分子阶层,多半是带着看小孩淘气的心情在观望。也有象贝托鲁齐这样的,用一颗赤子之心在人性的深处翻腾了一把,当然,众所周知,他是意大利共产党员,他能理解这脑袋发热的时代。也有人恐慌的,想从这恐慌里得到某些启发,所以在风波过去之后的1974年,著名演员,也是导演的让-杨恩拍摄了这部准确地说应该叫《中国人在巴黎》的电影。

  电影幻想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全欧洲,和平进入巴黎,法国总统去美国流亡,把一片花花之地拱手让给中国占领军的支书裴岩将军。中国人把巴黎改造了个天翻地覆,食物配给,汽车没收,不许酗酒作乐,不许淫乱,号召大家多吃大米是其中比较搞笑的一招。照理说这是个大片的题材,在74年的法国,怎么组织出数百万中国占领军的场面是个问题,那时候的红色中国,不可能派人支持你拍这么个荒诞的东西啊。裴岩作为主角,演员叫Kyozo Nagatsuka,是日本东京人,不知道什么本事,法语和中文居然都讲得还不错,听得过去。其他的就只好对付对付了,听了一耳朵,广东人,香港人,越南人,日本人……弄不好缅甸柬埔寨泰国的都有。

  导演估计没来过中国,我的兴趣点完全集中在看他那些视觉元素是从那里得来的。

  比较有特点的笑料是解放军搬什么东西都站一长串手递手,这个一定是从359旅南泥湾或者大跃进的某些纪录片里学到的。

  军服的颜色不太正,偏灰绿,而且裤子型还不错,不是典型的缅裆裤,看来法国的服装设计师改不了的臭美脾气。

  旗帜上好像没看见五星红旗,只是一没图案的大红旗,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规避外交麻烦。

  中文的方面更是扯淡,直接拿以前中共中央开会的一些文件扫描放大在画面里滥竽充数了,我惊鸿一瞥哦,像是毛主席在西柏坡会议上的讲话。吼吼。

  上兜里常装小红宝书,这个看了文化大革命的照片都知道。军车司机停下休息时就看红宝书,这个应该是来自雷锋叔叔那类著名的照片。

  裴岩回北京开会的场面,窗外的远景竟然是北京火车站,这个就太离谱了。中央任何机构的后窗都不可能看得到火车站吧?看来火车站作为建国十大建筑,中国人民很自豪的把它的大照片到处发,剧组能找到的也就这个了,连个天安门和大会堂都没搞到。

  最厉害是后面照搬《红色娘子军》的芭蕾舞《卡门》,学得太象了啊。还证实了我小时候由来已久的一个怀疑,关于《红色娘子军》在法国很受欢迎云云,看来真是我国文化人士自欺欺人的自家说法,这里的感觉很明白,法国人就是拿这个当笑料啊。

  法国伪政府的部分,也没什么新鲜的。全部视觉来自于二次大战德军占领时代的回忆。包括法国警察巡逻时后面跟着一个占领军小分队啊,抵抗组织的小红袖箍和鸭舌帽啊,和中国人睡觉的法国女郎被群众剃光头发啊,这些您别找我们算帐,要找找德国人!

  电影的结尾我喜欢:中国人退走之后。法国人民犯贱,又想念了,还得自费上梵蒂冈去看望中国驻军,那里的还在,倚着栏杆,坐着黄包车,在教宗的身边永恒地微笑着……

  《解放军在巴黎》观后感(九):令人印象深刻的几个反转

  1、人民解放军占领巴黎后,本该是社会主义死敌的资本家和传教士主动向中国人靠拢,当了法奸;

  反而是被社会主义思想洗脑的几个法国红卫兵见识到法国人的堕落麻木之后坚决参与到了抵抗中国军队的行动之中;

  2、资本家为讨好解放军向其献言献策,先是为解放军制作了“电视批斗节目”,效果寥寥之后又献上“以娱乐业腐化法国人”的计策,结果却使得中国军队也受到腐化,最后偷偷地离开了巴黎;抵抗组织的成员试图唤醒沉湎于纵欲享乐的法国人的爱国热情,结果一无所获,最后一枪未放意外地获得了胜利

  3、解放军离开巴黎后,抵抗组织煽动人民惩罚“法奸”,这个场景一方面反映了法国人欺软怕硬的性格特点,但话说回来,被社会主义“洗脑”的抵抗组织难道不是真正的“法奸”吗?而被判为“法奸”的资本家及其情妇却是使用“美人计”意外逼退解放军的“护国功臣”,不得不说这是多么荒诞的讽刺

  4、影片的最后,信仰了“红色思想”的抵抗组织成员去机场迎接资本主义的前法国总统,而被迫害的资本家及其情妇却离开巴黎前往意大利寻找中国人,这又是一个有趣的错位

  《解放军在巴黎》观后感(十):三叔vs阿叔

  解放军进入巴黎,三叔与阿叔(asceticism译为道德禁欲主义者)狭路相逢,阿叔兵不血刃,用纪律和效率狠狠嘲笑了花花世界的阿叔一把。巴黎呀,奢华的堕落的纸醉金迷的小资的浪漫的让人又爱又恨的城市,这里住着大把艺术家,他们喝酒淫乱自由散漫,革命者看来,这里太他妈三叔啦!瞧瞧自总统到军队,官僚体制效率低下,市民自私自利,大敌当前不是享乐就是自相残杀。

  阿叔来了,雄纠纠气昂昂地来了。巴黎人开始不太了解阿叔的底细,以为全世界都是三叔当道,性趣商店对远方的客商大优惠,新总督给占领者展示巴黎堂皇的宫殿。阿叔就是阿叔,性趣商店变成杂碎店,来自中国的侵略者首领选择超市办公、蜗居于街角平民屋的厨房。巴黎成了阿叔的烟囱(法语烟囱有讽刺的味道)制造地,阿叔要拯救堕落的资本主义纸老虎,开出革命理想主义药方,从禁欲开始,关掉夜店,没收汽车(跟抢劫没两样)。阿叔相信只要主义真,铁杵也能磨成针。阿叔鼓励告密,鼓励亲朋好友之间检举揭发,威胁利诱,为求自保,出卖亲密爱人在所难免。

  三叔被阿叔打得一点脾气都没有,巴黎处在诡异的气氛中,巴黎人民不快乐,这让阿叔很恼火,在革命理想光芒照耀下,人人应该发自内心感到愉悦。投机商出场了,自从占领者来到巴黎,他就赚得钵满盆满。巴黎舞蹈团出场了,现代巴黎舞剧卡门将影片带入高潮。大家很满意不伦不类不中不法的表演。阿叔杀死迷死人的卡门,阿叔对异己毫不留情,阿叔排斥任何不道德的人及事情,阿叔扼杀一切有损于自己的诱惑。

  ……

  一本正经的阿叔看起来油盐不进,架子摆久了,总会露馅。三叔杀回来了。美酒、美女、金钱,革命小将羞答答地堕落了,虽然他们理由冠冕堂皇:为巴黎稳定与统治。巴黎恢复靡靡之态,甚至比原来更颓靡。受外来革命者影响,本地的阿叔要赶走巴黎化了的三叔,像一出闹剧,解放军撤离巴黎,巴黎继续上演三叔与阿叔的pk大战。导演用虚构的场景,将法国官僚、市民、商人一股脑扔进麻辣火锅中。据说中国政府曾提出抗议,说影片涉嫌诋毁我中华形象。实在是自作多情过了头,对自己民族文化充满自信且有自省精神的法兰西人一门心思开涮自己人,解放军和中国元素也就是一碟酱料(中国乐器演奏的西洋音乐喜感十足),为了艺术,人家总统都下海了,政府出面抗议,小家子气,没有一点幽默感。

  阿叔来了中国后,我们的笑点变得很奇怪,表达幽默的方式变得无聊,阿叔不喜欢个人主义,阿叔不喜欢自由思想,阿叔喜欢画饼充饥,阿叔习惯将人民养成脑袋空空的猪猡,阿叔喜欢下一盘大棋,作为棋子,猪猡们最好随时表演猪欢乐,剧本要由阿叔写,表情的尺度要由阿叔来控制(电视批评上对奸商阿叔有精准的设定)。想象力被尺度剥夺,幽默便成无根之木。听说这部片子的导演是位左派人士,同样是左派,差距真是天上地下。

  现在的世界是三叔的天下,除了少数几个地方阿叔当道,我们这里三叔羞羞答答,阿叔时不时要敲打敲打三叔。作为好吃懒做喜欢帅哥不排斥美女的俗人,俺更喜欢三叔。虽然咱不会原创,山寨和跟风还是比较拿手的,话说一夜之间,华夏大地只播放一种叫做感恩的节目,出版一种类似知音体的书籍,开放一种可以监测用户的网络……

  呃,趁还没到这个地步,赶紧喝酒花钱谈恋爱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