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在世界尽头相遇》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在世界尽头相遇》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1-02 20:3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在世界尽头相遇》经典观后感10篇

  《在世界尽头相遇》是一部由沃纳·赫尔佐格执导,沃纳·赫尔佐格 / Samuel S. Bowser / Regina Eisert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世界尽头相遇》观后感(一):孤独自由科学家们

  其实没想写影评,字数超了……

  在这里哲学家开挖土机,语言学家种菜,生物学家也是摇滚迷……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各个都有故事

  几个镜头比较深刻:1、我们保护动物,保护植物,却不曾意识到每三到四分钟,将有一种语言从世界上消失。

  2、海豹的电音。一群人趴下听海豹的声音万物神奇总会让人保持好奇之心。

  3、套着塑料套迷失方向的初到者。南极生存条件恶劣可见。

  4、那只义无反顾的企鹅。这只企鹅绝对是这部片子的亮点。对了,还有那个因长时间不与人交流习惯孤独的企鹅学家。他说,有的雌企鹅会为了石头和雄企鹅交配。呃,我想人和动物向来都是很相似的。

  5、这些人是自由的,是么?人最多只有百年人最多只有百年的生命自然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几万年都不会变的。他们孤独么?

  6、被打上人类烙印的南极。人类的踏足,本身就是一种破坏,但是,这种破坏,将它的美呈现于世人面前。矛盾。美国哲学家亚伦瓦茨曾说过,透过我们的眼睛宇宙才能理解自己。透过我们的耳朵,宇宙才能听到自己的和谐之音。我们是宇宙的见证人。透过我们,宇宙才能察觉到自身的荣耀辉煌

  《在世界尽头相遇》观后感(二):End Or Begging

  What has been the most memorable event in your life - Living.

  Who are the people that you most admire and why - Comedians and people who laugh easily without pretensions or arrogance.

  What do you consider to be your greatest achievement - Being happy, contented with my life, surrounded by good friends.

  Likes - Anything that pleases me and does not hurt others.

  Dislikes - Politicians - absolutely vile breed of self serving, dishonourable, corrupt, self aggrandising liars without a shred of integrity when their self-interest is threatened. Should all be put in a sack and drowned.

  Ambitions - Live long and remain happy, wealthy and healthy... (fat chance!)

  《在世界尽头相遇》观后感(三):放下

  今天看了这一年来看过最好的电影,纪录片。没有之一。文字太难表达我的想法了。但是真的想有生之年去一次南极。每个人都在规规矩矩的生活着,有时候觉得某人已经非常了不起有冒险精神了,那也是在我们传统价值观下的"冒险",其实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没有走出束缚绝大部分人一辈子的圈子

  边看我就边有很多想法出来。

  很开心今天没去电影院而是在家看了这个纪录片(幸亏看了下超级骇客的评分只有6。7)

  最近非常的浮躁和悲观。被功利心驱使的晕头转向

  其实也好,起码我想了很多我以前从没想过的可能

  世界尽头的奇遇让我的心在这么多天的纠结中终于平静下来了。

  很欣赏片中出现的那些人。

  他们的生活在我们的眼里也许是匪夷所思不可思议的。

  但我们仅仅是缺少勇气

  缺少向这个庸俗功利的社会的妥协说不的勇气。

  别人不理解你,那就去有人理解你的地方

  《在世界尽头相遇》观后感(四):我们会相遇在世界的尽头么

  赫尔佐格问,为什么我们相遇在世界的尽头。

  在这里做司机的一个哲学家说,这是一种自然选择,我们朝着一个方向。所以一定会在这里相遇。这里是尽头,不再有南方。在这里的都是一类人。

  有这么一群企鹅,一些奔向觅食地,一些跑向栖息地,只有一只企鹅呆在原地很久,最后跑向群山。那是一条对于企鹅来说未知但是注定死亡的路。旁白说,这是企鹅中的拿破仑。

  我在想,如果我们永远呆在原地,我们和很多人在一起,谈论爱情友谊,但是这些其实都是虚妄的。朝着一个方向走到尽头。我们会和真正与我们一样的人相遇。只有相遇,没有别离。那个时候爱情与友谊说出来都是肤浅的。因为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爱情便是孤独的证明。

  有时候人类当中也会有那种企鹅,倔强的探索未知,他们绝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这群企鹅当中只有这一只被摄像机记录下来。而人类的那些伟大的先驱,上帝会记住他们。

  《在世界尽头相遇》观后感(五):南极遇见心中藏有诗意的人

  通过南极的冰雪、安静等自然特质和导演拍摄的富有诗意的画面、低沉缓慢的配乐把南极之地拍摄得像大教堂一样圣洁、美丽

  当然,刚开始到达南极时拍摄的卡车、一个一个纯色的长方形的屋子,还有被压出车辙的泥泞的道路感觉像一个阴冷的工业城市,布满一个个枯燥无味的厂房。没想到,南极还有这样的地方。但是,进到屋子里面,你会发现一个个带着故事的人们,他们就像那个语言学家说的:“那些不受束缚的人一般都会掉到地球的底部来。”我喜欢这个说法轻松有趣

  导演提到一个细节,就是潜水员在每次准备下水前都不说话,像是在做一种神圣的仪式。每一次下水都意味着可能永远的告别,我无法想象每天这样生活的人们内心到底是什么感觉。但是,冰下的世界召唤着他们,我想他们的内心一定是有自己的信念

  潜水进入到冰下的世界,就像漂浮到宇宙的宇航员。这一段导演拍摄的有种神秘可怖的感觉,像是要进入到另一个世界。让我想到《碧海蓝天》中选择和海豚游走的杰克。想象一下,一个潜水员看到闪着橘红色亮光的海母,想着冰层之下的深处游走,被吸引到另一个世界,那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呢?也许会回到生命最初的形态,进到单细胞的微观世界经历一些神奇而又危险事情

  室内的拍摄,常让我想起雅人叔的《南极料理人》,不管是弹奏摇滚乐,接受体检,还是旅馆一样的房间,都在《南极料理人》里面有体现。不管在地球的任何角落,生活在继续,除非生命终结。

  整个片子,最令人为之动容情景就是那只孤独地朝着群山出发的企鹅了。那一刻觉得它不是一直企鹅,而是一个人,感到难言的悲壮。

  三个穿红色外套的人侧躺或跪着静静地听冰层下海豹的叫声,像拉警报又像发射电波的声音,让我想到静谧的森林里热闹的鸟叫。冰层之下仿佛是一片人类还未开垦的原始森林,因此更加引人入胜

  最后那低沉的吟唱和漆黑中的蓝色亮光,仿佛要把人的灵魂带走一样。

  《在世界尽头相遇》观后感(六):stories to tell

  除了南极独特的生物和景色 这部片子更关注的是每一个独立的人 他们所在做的事情 他们经历的故事 来到南极的原因。 我想正是这些故事 让这部片子 更打动人。

  how did he/she end up in this place?

  驾驶铲车的哲学家说:

  quot;I think that its a logical place to find each other because this place works almost as a natural selection for people that have this intention to jump off the margin of the map, and we all meet here where all the lines of the map converge.

  I think there is a fair amount of the population here which are full time travellers and part time workers, these are the professional dreamers. Through them the great cosmic dreams come into fruition. Because the universe dreams through our dreams, and I think that there is many different ways for the reality to bring itself forward, and dreaming is definitely one of these ways. "

  导演的旁白说:

  “those few who have experienced the world under the frozen sky often speak of it as going down into the cathedral.”

  照顾着温室的语言学家说:

  quot;if you take everybody who's not tied down, they all sort of fall down to the bottom of the planet. We all at loose ends and here we are together. PhDs washing dishes and, linguists on a continent with no language..."

  还有朝着群山狂奔赴死的企鹅

  even if people caught him and bought him back to the colony, he would immediately head right back for the mountains

  《在世界尽头相遇》观后感(七):就這樣被你征服

  (修訂版本載於突破書誌《Breakazine》#21,與原文有很大出入)

  我忽發奇想,早晚在南極會出現北極熊 --- 或許會是一齣拍得極爛的偽科幻驚慄片,說科學家把變種北極熊帶到南極的實驗室研究應付全球暖化之法,猛獸卻跑了出來吃人;而最後救人的是企鵝……

  科幻片的情節或許是虛構的,也蘊含著一些真實的基礎和洞見,關聯著科學家的想像,和恐懼。以前的人恐懼自然,會敬畏之;現在的人越恐懼自然,卻越想控制它、改變它。人與自然之間有這樣的一種辯證的關係:人欲以科技征服自然,同時也恐懼著自然界更強力的反撲,便加強那控制的力度。

  地球上還有多少未被征服之地?德國導演華納.荷索(Werner Herzog)獲Discovery Channel邀請到南極拍攝紀錄片《在世界盡頭相遇》(Encounter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先旨聲明不要拍一齣有關企鵝的電影。他的主題總是在極限處境中的人,以及那些處境本身。這次他就把鏡頭對準了南極的科學家。荷索初到南極, 飛機降落在外圍的基地,大吃一驚,發現眼前跟本不似想像中的南極,而是各大城市的建築工地,分別只在於這裡駕拖拉機的是哲學教授,種花收果的是語言學者, 使他心裡戚戚然。地球三極(南北極與珠峰)早已被人類征服,大自然彷彿被收納在一個水晶玻璃球內,一個任由人類掌握手中的玩物。

  那裡有一個冰川學家說,二十世紀初的探險家在南極的外圍,遭遇到那些破不開的冰山雪層,以為那是穩固不變的,但今天從衛星影像卻看出,那些冰山像一隻小蜜蜂,是活的,在海裡打轉,慢慢向北方漂流、融化。融化了的冰山,成為海水,海平面升高,那是全球暖化的後果。在遠方,人類以發展之名,移山填海;鋪陳出來似乎是兩種山的決戰:泥石之山倒在海裡成地,冰雪之山則消解成潮,淹蓋新岸。於是人類只有繼續移山,冰山也繼續融化……

  在海還是冰的時候,一名生物學家則在鏡頭前宣佈,這是他最後一次潛進冰海裡了。他帶著鏡頭潛游冰層之下,身上沒有牽引的繩索,以換取更自由的活動,方便觀察冰海裡的生態。不過,若他忘記了回去的方向,就會永遠被困在這凝結的天空之下。這個科學家也喜歡彈結他,以及看老舊的科幻片,例如核輻射製造了變種怪物之類。戲裡有有個角色見到怪獸出現,就說,也許《聖經.啟示錄》裡說的末日要來了……科學、幻想與玄秘之事看似對立,卻在人類足跡和知識的邊緣交集。

  有些人相信他們終會掌握一切,有些人卻默然不語。像那個長期觀察企鵝而幾近失語的動物學家,觀察而不干涉迷路的企鵝 --- 鏡頭下一片白茫茫,有些企鵝朝大海而去,有些則向巢地而行,卻有一頭企鵝,孤身奔向遠方冰峰,而牠終必斃於途上。那是為了甚麼?連那個動物學家也不知道,他只是解釋,即使他把企鵝抓回來,牠還是會再往冰山走去。荷索還是拍攝了企鵝的鏡頭,也許牠們與人類有一些共通點。但與其說那「發瘋」的企鵝就像那些探索極地的冒險家,以及追尋生命本源的科學家,不如說牠像一個朝聖者,把自身作祭牲的,被視為瘋癲的人。但荷索並不認為那企鵝是「發瘋」,也對 那些諸如「翻筋斗到南極」的「冒險家」不以為然。

  我認為電影藝術也有一種magic在裡面,跟大自然的奧秘一樣。因此這電影絕不能在智能電話那樣的小屏幕裡播放,必須在戲院大銀幕裡看,才能看出導演想拍出來的,是企鵝拼命朝向雪山奔走,以及人冒著永遠迷失之危險,在冰層下潛水時所感受的雄偉壯麗(sublimity), 那是很多現代人無法觸及的一種感知:當他們以凱撒大帝那「我來了,我觸目之處,我征服了(I come, I see, I conquer)」的傲氣來掌握自然 --- 就像掌握水晶球裡的雪山模型,或在手機裡看這齣電影 --- 的時候,一切玄秘的、使人吃驚的、可敬畏的事都消散了。然而,源源不絕的科幻電影卻揭示了一個真相:那些可畏之事,只是被推延、隱藏、壓抑;人永不能逃避。但我們只能對抗它,或征服它,二擇其一?我們可否在一個永恒的距離之後,於沉思中欣賞其壯麗與玄秘?

  《在世界尽头相遇》观后感(八):尽头在哪里?尽头在那个somewhere where we have to stop.

  我的纪录片计划#1

  第一次用新版编辑器,然而我就是不用老版编辑器以外的功能LOL。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位德国导演迥异于本民族大多数人的糟糕英语口音……哦不,是配乐。音乐的选择使用了许多的靠北极地区居民使用的乐器和演唱技巧,苏格兰风笛让人觉得悲凉,间接出现的女声和男声让我想到而北欧神话中的Asgardians。使得本来就在拷问人生和人类的片子——我认为这位德国导演并没有掩饰自己的想法,他使用了许多的留白,看似客观的采访了几乎“所有”的在南极的居民,似乎留给了观看者许多自我想象自我解释的空间,但是他应该是倾向于末世之类的——更多了些宗教色彩。

  南极是个神奇的地方。经线在这里交汇成了一点,没有比这里更南的地方了,指南针不是朝天空,就是朝地面。冒险有尽头么?的确有,就在这里。

  这里的"divers are like astronaurts floating in space",这里的海的边缘是像是冷冻的海浪模样的冰川,这里的水下像是蓝色的冰封的巨大教堂,门口“跪拜”着大批的贝壳类朝圣者,这里的生活的海洋生物像是科幻片中的异形,这里的海豚?的叫声像Pink Floyd一样莫测,这里的企鹅有些像一心殉道的教士决然赴死。最神奇的地方是人,像是科学家想要触碰的某种粒子一样spiritual的“力量”召唤至此的人们。

  各种“奇葩”汇聚在此,毕竟“如果我们人类全部掉下来,都会落到南极”。看到他们,我明白我所处的世界果然乏味。有像是唐僧师徒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热衷表演把自己装进行李袋的科学家,有开卡车的哲学家,有因为自己研究的语言被放弃于是自我“放逐”到没有语言的大陆的语言学家,有决定stop somewhere的生物学家……他们给我种逃避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之感,但是又觉得他们和“世界”如此之近,近的似乎可以掌握“真实”的世界。我有种不是很了解从何而起的感觉:相较于大多数中国人,对于世界的理解,包括人类的走向和西方人相距太远,我们的哲学实在是不一样。庆幸我们没有像那个一直向镜头展示自己的手的秘鲁皇室后裔一样孤单,虽然我们最后还是会“brothers and sisters...walk hand in hand into distinction"(True Detectives)。

  最喜欢的是那位开卡车的哲学家说的最后,“通过我们,宇宙才可以看到自己是多么的magnificent”。大约,像lou reed歌词中所说的那样,“it must be nice to disappear",等待几千几万年以后的某种生命,深入到南极零下七十度的隧道中,把“目光”投射到被爆米花环绕的纸花和旁边的冰冻鱼干上。

  .s 新版编辑器并不好用。

  《在世界尽头相遇》观后感(九):在世界尽头相遇

  在我叛逆的时候,我爸爸曾经问过我,你是不是不那么喜欢这个世界?当时我脱口而出的是不喜欢。而后我步入大学开始成长,爱上旅行,我才渐渐发现,自己确是在逃避着身边世界的一些什么,同时也追求着些什么,比如:「为什么大猩猩完全可以骑在一头山羊背上,在夕阳中扬长而去,可是它不」。

  《在世界尽头相遇》是一部关于南极的纪录片,却不着眼于南极风光,而是关于在这冰天雪地的世界尽头麦克默多站生活着的人——在这里生活的究竟是些什么人?他们又因何而来?

  首先是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站的军用飞机,简陋的机舱内没有坐席,穿着朴素的旅行者们席地而坐,安静的读着各自的书。而后飞机降落在一望无垠的雪地上,超级大巴士把旅行者们接到麦克默多——一座孤独而破旧的工业小镇。

  大巴司机曾是银行家,工作两年后突然意识到「世界上重要的不止是钱」,于是去往危地马拉参加和平队,在当地玛雅部落的经历使他学会了一种特殊的玛雅方言凯克奇语。根据后面一位语言学家的描述,我们知道这或许是世界上正在消失的成百上千种语言中的一种,而就在我与大巴司机的谈话间,操持着类似这样语言的文明或许就又消亡了几个。

  第二个与我交谈的是开拖拉机的哲学家,他的幻想之旅始于外祖母读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对世界的迷恋最终促使他来到南极。「这个地方会对人进行自然选择,来这里的人都抱着到达世界尽头的想法,地图上的经线在这里汇成一点,我们在这里相遇了 ... 我们是职业梦想家,而我相信梦想是使现实进步的途径。」

  在这里生活着的人们,他们在冰山移动的轰隆声里入睡,在海豹鸣叫声中醒来,在他们看来,这都是天籁之音。当你潜入冰层下的海水,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新世界,这里有陆地上完全不同的生态环境,像是外星球。

  到达南极的第一件事是学习极地生存,这里的一切是那么自然纯净又充满危险。七八个人头戴塑料桶模拟暴风雪来临时的感观效果,地质学家在探险火山口时被岩浆灼伤,内有精美结晶洞穴的冰烟囱会释放有毒气体。

  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一位女旅行者画家,坐垃圾车从伦敦旅行到非洲,通过下水道里从秘鲁偷渡厄瓜多尔,躲在大货车运送的钢管里搭顺风车,现在她在麦克默多的酒吧里用吉他讲述她的故事。

  说到南极片子自然没有错过企鹅,有一只离群了的企鹅独自朝着冰山走去,对它来说这样的选择毫无生还的可能。人在这里的准则是不能干扰动物的行动,而在生物学家看来,即便是我们把它重新带回营地,它也一样会再次朝着大山走去,这是一只倔强而疯狂的企鹅。在这里,梦想家们亦是如此,坚定不移的探索着宿命之路。

  100 年前来此探险的英国人在南极留下了一幢木屋,而今一切未变,只是陈列的罐头上已布上了厚厚的一层灰尘,大英帝国也不复存在。「南极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一个梦想,但又有谁能预测,有一天,这个梦想不会如同当初的大英帝国梦一样变成历史的尘埃呢? 」

  我们就像是海滩上嬉戏的孩子,在好奇心和发现欲的驱使下,完全不知晓致命的海浪何时会来到。科学家们在南极零下 70 度的地下隧道里留下一条冰冻鲟鱼,文明灰飞烟灭后,后来人会在这里惊讶的发现我们曾经存在的痕迹。

  影片结尾援引了一位美国哲学家亚伦·瓦茨的话说道:

  透过我们的眼睛,宇宙才能理解自己;

  透过我们的耳朵,宇宙才能听到自己的和谐之音;

  我们是宇宙的见证人,透过我们宇宙才察觉到,自身的荣耀与辉煌。

  或许这才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在世界尽头相遇》观后感(十):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如果说现阶段的我更对文艺剧情片感兴趣的话,那么其实自己一直以来对纪录片有一种别样的好感,或许这份莫名的好感源于自己从小对历史和地理的喜爱。

  沃纳•赫尔佐格这部纪录片当年在爱丁堡国际电影节首映的时候座无虚席,IMDB评分更是高达8.4(《微观世界》也不过7.9而已)。我想喜爱村上春树的朋友肯定都会在脑海中浮现中《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封面。

  “国家科学基金会邀请我去南极洲,而我已经决定,不会再做一部关于企鹅的电影,我告诉他们:我对自然的疑问,是别的。为什么,人类总要用面具或其他东西来掩饰自己的身份……”与雅克•贝汉纯粹表现自然的视角不同,这部纪录片除了极少篇幅的自然风光外,更多的是对麦克默多南极考察站工作人员状态的反应,以及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

  麦克默多南极考察站夏季时人口可达1000人,有各个领域的科学家、有工作人员,也有旅行者,他们抛弃优越的工作,抛弃喧哗的城市,抛弃现代的生活。改变始于选择,选择决定改变,选择改变生活,选择改变命运,选择改变人生,来到在这个远离“现代文明”、没有黑夜的“世界尽头”,就是他们的选择。他们来到这里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改变自己,或者说是实现另外一个真正的自己。LP说能呆在那里的都不是“一般人”,的确,小小的麦克默多聚集着形形色色的梦想家,他们敢于冒险,为梦而活着。

  大海豹和小海豹都懒洋洋的躺在冰上晒太阳,它们不用担心堵车迟到、不用担心股票下跌、也不用担心信用卡透支……一丝丝羡慕划过心头,或许在那样的一个远离大陆的地方让他们变得那么温顺,不惧怕人类也没有攻击性。因为这个片子,第一次去注意海豹的声音,有点像合成器做出来的电子音乐,空洞、飘逸、梦幻,就像一位科学家说得它们得声音象是“Pink Floyd”的音乐。

  通过摄像机,我们看到厚厚冰层下的另一种海洋世界,空灵、深邃,好似梦境,也好似太空,你想看得更远,却只能看到身边,你想走出这里,但始终没有尽头。

  “企鹅也会发疯吗?”,导演问爱恩利博士,他回答:“我从未见过一只企鹅用头撞岩石,但它们的确会迷失方向,它们会去到它们不该去的地方,远离大海是有的,即使他抓住它,带它回到栖息地,它也会立即掉头朝群山而去。”镜头中雪地里,一群企鹅向着海边走去,剩下两只企鹅站在原地犹豫着,其中一只向栖息地走去,另外一只继续迟疑了一下,向另一个方向的群山走去……后来——“一只像这样迷失方向或是发狂的企鹅,出现在新港的潜水营地,离它应该去的地点80公里远,人类的原则是不能干扰或阻止企鹅,只能静静地站着让它继续前进,在这里,它朝着这片广袤大陆的深处而去,它还有5000公里的路要走,终将难逃一死。” 那个方向对他来说意味着死亡,然而这只企鹅却一如既往的奔去,憨厚的体态掩饰不住那份急切,好似一个虔诚而又悲壮的朝圣者。看到这一幕心底不知是酸楚还是感动,LP说也许它原本就不是迷失方向或者“发疯”,或许它就是一只另类的企鹅,想去到那个同类不曾去过也不愿意去的“世界尽头”,这是一只企鹅的选择与梦想,这也是一只企鹅的执着和坚定。

  “出于这个和别的许多原因,我们在地球上的存在并非是可持续的,科技文明使得人类格外脆弱,科学界多有对于气候变化的谈论,许多科学家相信人类在地球上的末日必将到来,人类的生存是一系列无穷浩劫的组成部分,恐龙的灭绝只是其中之一,我们似乎就是下一个,当我们消失后,未来数千年后会发生什么?会不会有外星考古学家前来…试图找出我们在南极做了些什么?”

  一位美国人说过一段很美妙的话,他是位哲学家,叫亚伦•瓦茨,他曾说,透过我们的眼睛,宇宙才能理解自己;透过我们的耳朵,宇宙才能听到自己的和谐之音,我们是宇宙的见证人,透过我们宇宙才察觉到自身的荣耀与辉煌。(Throughing our eyes,the universe perceiving itself. Throughing our ears,the universe is listening to its cosmic harmonies.

  We are the witness through which the universe becomes consious of its glory,of its magnificence.)

  影片中反复说到,南极是一个无聊枯燥的世界,“我”本不愿来到这里,但是因为有了人的存在,这里复杂了、生动了,也因为有了人类的研究,南极才被人们所了解,我们才能看到涌动的冰层,冰层下精彩奇妙的世界,冰层上懒洋洋晒太阳的海豹和迷途的企鹅,它们本来如一切我们所未知的存在一样自生自灭,但是因为有了“宇宙的见证人”,它们的美被发现了。遗憾的是“见证人”不只见证,也在干预,研究发现本身也是一种破坏,宇宙在以此为代价展示自身的荣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