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走西口》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走西口》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1-25 21: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走西口》经典观后感10篇

  《走西口》是一部由李三林执导,杜淳 / 苗圃 / 富大龙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西口》观后感(一):从西口走下去

  走西口,是中国历史上五大人口迁徙之一,也是历史持续最长的人口迁移,长达500年。而正是这样的大规模长时间的迁移造就了晋商的繁荣

  田青及同伴如同现在的北漂一样,去外面的世界闯荡,最后发财富贵的有,苟且偷生的有,然而到最后都回到了起点。结尾,最开始的一批人都死得差不多了,他们象征着中国封建的,落后的面貌,以及一个旧的时代衰退死亡。刘一刀代表中国最后一批土匪,这样让人不恨的坏人群体,消亡。田青活下来了,因为他是革命者,敢于跟随时代潮流走下去的勇士,他代表的就是革命烈士(徐伯伯)永存的民族精神,虽然不知道他会不会牺牲,但如果他也倒下,也会有继他后尘的人,不断延续。大院是留不住的,它象征封建,封建终被淘汰。

  通过群体故事告诉我们中国的改朝换代中,艰难与心酸。晋商的繁荣到衰败。挺好看的。

  《走西口》观后感(二):走西口

  《走西口》讲述的是清朝末年民国初期山西祁县大户田家,因为家庭变故和生活所迫而离乡背井“走西口”的传奇故事。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经济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电视剧打破了富贾商战、深宅大院模式,侧重点是山西的贫民百姓如何背井离乡艰难生存,虽然有沿袭了老晋商一贯的“诚信”之主题,却并不是一本唯竞争论的单纯生意经”,电视剧塑造了在走西口的历史现象中山西人的品格,强调了他们“义重于利”的善良为人。电视剧也有一些错误,但瑕不掩瑜,剧情精彩,故事厚重

  《走西口》观后感(三):那时我就注意到富大龙老师

  1.对这种题材不太感冒,和爸妈一起看了以后,莫名被梁满囤圈粉……后来《大秦帝国》一出,哈哈,我太有眼光啦!果然好的演员到哪儿都能发光!富大龙老师是男神!

  2.这部剧很难得的一点,是把正角(男女主)和反角(梁满囤)的故事都叙述得很丰满,两条线齐头并进、相互交织、相互映衬,可以鲜明地看出不同性格不同观念人物一步步走向的命运

  3.对反派(其实不能这么笼统地定义)梁满囤的刻画尤其出彩,甚至我觉得编剧对他的用心程度主角更甚。在他身上,你能看到太多自己或别人的影子懦弱自私,但其实也没有那么坏——至少你自己不觉得。而往往在他人的人生中,你就是个大反派。

  4.这剧还描写了地方文化、商业理念啥的,记不太清了……

  《走西口》观后感(四):谈谈田耀祖和梁父

  我是张家口人,再加上有些方言与其类似,所以慕名看了这部电视剧。

  总得来说还是不错的,剧中人物对比鲜明,但是有些过度美化主人公田青。最喜欢的是田耀祖这个角色,很佩服导演的选角功力,无论在造型还是台词上,都很成功。从一个吊儿郎当的赌徒到精于算计的小商人,每一个细节都演的很到位,对妻子思念,对儿子愧疚,他深知当时社会复杂,而自己又是一个不起眼小人物,再加上胆小怕事的性格,所以只能通过帮助别人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而这个人就是他的儿子田青,也算是这么多年来对儿子的补偿。浪子回头金不换,田耀祖的转变也反映了人的本质最终还是向善的,对田青的所作所为也体现了天下无私的爱还是来自父母

  还有满囤的父亲,他经常说,老话说了怎么怎么样。不难看出作为一个本分的庄稼汉所经历的世态沧桑,总是用一些老话来教育孩子,也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家长最鲜明的特点。他不奢望大富大贵的生活,只求吃饱穿暖,家庭和睦。知足者常乐,在梁父身上很好的体现出来。

  《走西口》观后感(五):《走西口》:一次题材上的胜利

  《走西口》的开端非常像余华的《活着》,一个嗜赌如命的败家子,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族,最后是无法挽回的幡然醒悟,以及身不由己的出走,故事由此展开。但凡这种以人物命运为主线索的片子,都是大制作,五十多集,完全配的上“开年大戏”这几个字。

  走西口、闯关东和下南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口迁徙活动,最初是一种商人行为,后来又点经济带动繁荣的意思人人背井离乡,只为一口饭就放弃家园,和《百年孤独》中那个带领族人一心想开辟新天地的布恩迪亚是不同的。以这个背景拍摄电视剧国内应该是第一次,虽然是借着去年《闯关东》的东风,但在选材上来说已经是非常突出的了。

  然而《走》在整体上没有达到《闯》的水准。就演员阵容来看,杜淳跟李幼斌没有可比性,苗圃去年的曝光率还可以,但长相有点偏怨妇,也就凑合着看看。剧情上正如我之前所说,模仿痕迹重,新意不足情节拖就算了(已经是国产大戏的通病),戏剧冲突点并不是太强烈,以致撑起整部大戏。也就是说,这部剧卖的不是明星,不是剧情,而是一些地域文化和人文色彩东西。原生态歌声,悠长的唢呐,大气的高原画面辛酸的晋商血泪史,如果不是这些元素在作祟,本剧着实有烧钱之嫌。这显然是一次题材上的胜利,且仅此而已,借助大的文化题材概念而不是“豪华阵容与巨额投资”来做电视剧似乎成了另一种流行。这涉及到以前我们很少谈却又最最核心话题——策划。我们在谈演员,谈导演,谈编剧,却就是没人谈策划,而通常这样中心决定都是老板一厢情愿的事。当然电视剧是怎么赚钱怎么来,别人整了一个模子,我们一窝蜂跟上拍摄,直到把这个题材榨干为止,你还不能说我,为什么,我赚钱了呀。这样的结果会导致一种思维呆滞的恶性循环,最终走进死胡同,永远只能干一些低端的事情。因此,即便策划的事情不是说说就能办到的事情,但如果明年又来个什么《下南洋》,我是真的会崩溃掉的。

  《走西口》观后感(六):走西口

  这几天硬是连续看了好多集《走西口》,之前看过前7集,后来就扔下了。最近因为要清理硬盘(硬盘上装了不少影视,被塞满了),想到要消灭一部分,看完删除,于是就从《走西口》开刀,没想到一路看下来竟被剧情给带着走了,一部国产电视剧能让我连续看下去,真是不能想象。本来这样的电视剧应该是在家里吃过晚饭陪着奶奶爸妈看的,权讨老人家欢心。

  今晚看到28集,一共52集实在太长。到网上搜了下每集的剧情介绍,看过后,就不想接着看这部剧了,故事梗概已经知道,再看下去也没意思了,我发现打消你对某个电视剧兴趣的最好方法,就是提前看剧情介绍。其实国产的电视剧,一开始便能猜出故事的走向和结局。这也是我不爱看国产剧的原因

  刚才在豆瓣上看了一些关于这部剧的评论,观众的眼睛还是雪亮的。在豆瓣我给这部剧打了三颗星,应该是比较靠谱的。但因为没有看完,所以总体也不好评论什么,从前面来看,应该是还行的,打发时间不错。同种题材的电视剧也不少了,比如《闯关东》,这部剧我没看过,据说很好看。

  还说《走西口》,我挺喜欢苗圃扮演的豆花这个女人的,还有那一曲“哥哥你走西口~”,听了总有哀婉悲壮荡气回肠感觉,越是淳朴的民间的越能打动人吧。不过《走西口》这部剧与晋商没有太大的关系,而且动不动扯上家国天下民族大义,有点令我反感,觉着假。还有那个田青,完美的还是个人吗?

  《走西口》观后感(七):喜欢富大龙的表演

  之前看过他主演的《天狗》,他应该是属于实力派演员那一类的,演技很好。这个角色给他很合适,把农民小心眼儿的劲头全体现了出来,即使是后来娶了有家产的老婆,他还是不满即骂,不快则打!

  一个西北地区有个性男人保守、顽固、不忠不孝的影子都可以看到,估计编剧也是为这个角色倾注心血了的。

  虽说《走西口》不如《闯关东》那样子辉煌,但它把西北那个贫瘠地区人们的生活完整表现了出来——人身上的那种不服输、不认命、忠孝仁义礼智信的东西,那是我们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

  《走西口》观后感(八):看到第11集,再也看不下去了!

  本来对央视这部开年大戏抱有很大希望,想好好学习一下主人公的奋斗精神,但看到第11集实在看不下去了,田青太完美了,完美的太不真实了:

  1 同龄人中长得最帅 完美

  2 所有人都打不过他(包括那个混迹多年的二寨主) 完美

  3 读过多书 在当时的情况下 完美

  4 出身当地最大家 后来败落 后来又起 完美

  5 11集前重来没有做过一件错事 包括当土匪里的好人当的那么完美

  6 最漂亮的女人被他遇到 并全都喜欢他 包括在土匪寨子

  7 遇到任何事情都有人出手相救 完美

  ........很多 很多

  也可能现实生活中或历史上真的有这样的人,但他离我们太遥远了,本来还想从其它人的身上看到一些真实的东西,但到第11集,我实在看不下去,不知道在douban的朋友怎么看,你们觉得应该继续看下去吗?

  《走西口》观后感(九):从我喜欢的说起

  看了好几天走西口,谈谈我对人物的看法,从我喜欢的说起。

  梁满囤:

  梁满囤这个人,不是啥好人,但是演得挺好,挺真实的一个人,活灵活现的一个愣了吧唧、自尊极强又不知如何是好的挣扎着的人,我觉得我心里就有一个梁满囤,没有文化、为了生存出来闯荡、口齿不清不能当外柜,只有一把力气当学徒,三年没有一分工钱受尽屈辱,到最后还没拿到那最紧要的配方,这都不重要关键是有个田青这样的同乡在做比较,如果满囤坏,那田青就是罪魁祸首,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如果没有田青做比较,满囤在学徒当中算是受师傅器重的,将来能安稳的接过师傅的配方,在裘记当个长桌,跟丹丹好好过日子,但是有了万众瞩目的田青,他的日子难过,而嫉妒本身是人类无法克服的原罪,只有什么都有了的人才不嫉妒,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人看着和自己一起光着屁股出门的人什么都有了,如果不难过,那么他不是人。田青放弃了巧巧,这个罪过的机会给了满囤,让满囤彻底迷失了,他不想要别的,他就想比田青好,让巧巧认可他比田青好,要不是巧巧这个从头到尾扫兴的人,满囤的儿子也不会死,这不能完全怪满囤得意忘形。至于说他辜负了丹丹,是不假,丹丹有恩于他,他也曾感激过丹丹,但是当他会想起丹丹的时候,想到的是他尿炕了,被丹丹看见了,如果丹丹仅仅是姐姐或者老娘,他还可以不在意,但这是他的老婆,他的自尊心在丹丹的善良面前不能得到满足,只是看似善意的、让你痛都不能说的羞辱,也就是说,自古以来好人无好报是有道理的,因为你的善良的行为,让自己在自己和世人面前都是良心的典范,满足了善的需要,但你的善行伤害到的人,却是有苦难言,被施善的人的自尊是无人顾及的,于是扭曲如满囤。满囤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理解信任和被需要。

  田光宗耀祖

  这个演员如果没弄错的话,应该也是演日出里的李石清那个人,一个典型的败家大少爷、一个给土匪做眼线 的赛半仙、一个阴气太重的棺材铺老板,一个读书人、一个不能认儿子追悔莫及的老父亲、一个这么活生生的人,他哭他笑他干吗都有意思,关键就是演的好!

  豆花:敞亮、执着可爱、好女人。可惜当了女编辑之后就演跑偏了。

  裘老板:开始演的挺好的,后来也挺像,怎么没装出名堂就死了呢?

  何先生王南瓜:都挺好的。

  不喜欢

  田青:

  演的不咋地,作用类似于乡村爱情里的谢永强,半生不熟的小生一个。人物设定类似于陆涛,一个娘,贤惠如孟母,俩爹,一个全能一个有钱,三个女人,一个生死相伴的贤内助老婆相当于夏林,一个为之发疯的大小姐巧巧相当于米来,一个为之死的未婚妻翠翠相当于谁呢?一个好汉三个帮,不管他是姓啥,有这样的亲友团不赢都难。自身来讲,作为一个山西人,说话基本上是标普,在一个文盲为主的年代里他能文能武心胸是男版大长今,仗义疏财,人见人爱,嘴巴比蜜甜这都是当今电视剧里成功小男人的标志性特征.

  徐木匠:我不知道他一生为谁活着,能文能武漂泊一生毫无所求,或者他就是田青御用的活菩萨,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这个角色太奇怪了。

  田青的娘:这娘好大的胸!

  翠翠:被欺凌的小媳妇到女土匪转换的也忒快了。

  满囤的爹娘:

  如果以演员激起观众的情感强烈程度来评价演技,这老两口演技了得,那恨得我牙根痒痒。

  如果说满囤是大混蛋、警察署署长是大恶人,那么这个两口子就是真小人。子曾经曰过,小人难养,遇上这样的人,我一定能气疯了。满囤的爹娘这样的小人,非常棘手,首先他们本性不恶,但绝对不善,自私自利溢于言表,而且乍一看还挺合情理,比如梁满囤拿着田光宗的十个大元寄给家里,那老两口乐得够呛,这真是合情理,但是当丹丹说咋没有田青的份儿,他们居然说,那就是田青没寄钱呗,那个老娘还十分仁义的嘱咐丹丹,不要告诉田青的娘,这真他妈的不要脸到家,两个老东西对自己的儿子是半毛钱也不了解,还一个劲吹,我靠,简直受不了了,满囤经常跟别人提起:俺爹说了……,由此可见,满囤的自私和不识好赖完全是有遗传因素在内的。后来殿魁夭折,那个老东西又来了,说这两口子和不和好完全取决于巧巧,可怜一个飞扬跋扈的小姐落他们手上,真是倒了八辈子霉,那两个老东西的一通说辞我就不重复了,全是自私到极点的屁话,我要是巧巧我就他们给我滚远点,恶心的,但是为什么没有?就因为他们是真小人,人们不愿意跟小人计较,小人也愿意拿一些冠冕堂皇的幌子给自己开路,所以他们还貌似好人一样,老东西一进门就打满囤,说他不好,但你要是真有脸,就不应该抛下丹丹来包头啊,这种倒霉人家,唉,气死我了。

  《走西口》观后感(十):(转)走西口观后感

  从剧中看到了当时社会的民情风俗,看到了军阀混战和政府的官僚腐败;也从田青这个年轻人身上,看到了一代青年的成长和看到了社会发展的希望。 从田家大院遗训的变革,也反映了这一点:田家有一块乾隆皇帝御赐金匾,上书“仁、义、礼、智、信”为田家的家训。田老太太对它的解释是:大忠大爱是为仁;大孝大勇是为义;修齐治平是为礼;大恩大恕是为智;公平合理是为信。后来田青《走西口》创立了“志同贸易公司”,而公司的训诫仍为“仁、义、礼、智、信”。他接受革命党人诺颜王子、徐木匠(宝音)的影响,其意被徐木匠修正为:天下一统为仁;民族兴亡为义;自强不息为礼;福亏自营为智;以义取利为信。后来田青从一个努力复兴家业的年轻人,逐渐接受了先进思想的熏陶,成为一个忧国忧民,为之求翻身解放的共产党人。重新赋予了“仁、义、礼、智、信”新的内涵::世界大同为仁;祖国山河为义;家国天下为礼;刚柔并济为智;一诺千金为信。而为之奋斗。 《走西口》既描述了山西人走西口的艰辛与悲凉,是一部山西人用血泪、坚韧、诚信写就的奋斗历程;也写了我们党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成长壮大的历程。 我之所以喜欢《走西口》的姐妹篇《闯关东》,是因为我在参加革命前闯过关东。幼小时妈妈给唱的儿歌,就是“我娃亲,我娃亲,我娃大了走关东,毛兰布,幞头青,虾米、海带吃不清”。我曾经在辽宁清原县的一个叫谦聚海的烧锅(酿酒厂)和沈阳中街天益堂中西大药房当过学徒。同样我也喜欢《走西口》,因为我的祖辈也走口外。《走西口》是走包头,而“走口外”是指出了张家口的大境门,就是“口外”了。我们家是以“走口外”经商起家的,爷爷他早年在库伦(现在的外蒙古乌兰巴托)附近,开设了一个农场。一是种植;二是做皮毛和茶叶生意。父亲毕瑞万和哥哥毕秀珍都去过。那里容易赚钱,但是往返非常艰辛。听父亲讲,爷爷在那里还成过家。俄国十月革命后,外蒙独立,生意无法继续做了,就都回来了。积累了一些财富,置房子买地,家庭兴旺了起来,…… 。 我之所以喜欢《走西口》这部戏,不但因为《走西口》是一部气势磅礴,描述了那个历史时期山西人用血泪、坚忍、诚信勇往直前的经历,是一部讲述中华民族为了生存而顽强拼搏的作品;而且因为自己本身和自己的家庭也有相似的经历,看了它引起我对往事的无限思念。 看了它,同样也可以激发人们继承祖辈自强不息的精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