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静静的顿河》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静静的顿河》影评精选10篇

2018-01-26 21: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静静的顿河》影评精选10篇

  《静静的顿河》是一部由谢尔盖·格拉西莫夫执导,彼得·格列博夫 / 叶林娜·贝斯特里茨卡娅 / 济娜伊达·基里延科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静静的顿河》影评(一):邻家少妇——关于静静的顿河

  最近央视的佳片有约重播了前苏联电影《静静的顿河》。

  由于原著浩瀚,90分钟的电影已无法体现原著情节,影片被分为3部分片长共约6小时。而6小时的电影在电影史上也是巨制了!

  每晚22点开始0点结束,连续看了3个晚上,看完还久久不能睡眠!

  一直以来,我是个懒惰的人。这通过我看书的风格可以看出来,象《静静的顿河》这样的1千多页的书我始终没有完整阅读人民文学1988年的一个版本32开4册1696页)。或许是意志力不足,或许是为了腾出时间养家糊口。总之,至今依然看了不到三分之二。不过,即使是三分之二,也已让我对这部细致入微的战争和情感的故事感到震撼,使我深深理解作者的暗示——任何形式革命都是对人民残酷的屠杀,不论哪个统治者也不过是制造纷争的刽子手,沙皇也好,布尔什维克也好,只会把生活在一起的亲人朋友变成相互的敌人!而所谓的共产主义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电影拍摄于1957年,老电影风格。

  葛里高利是一个富农的儿子,他和阿克西尼亚的爱情贯穿始终实际上并不是说葛里高利有多么爱阿克西妮亚。葛里高利一方面爱着阿克西妮亚害怕失去她,一方面在寻求温暖激情时候才找到阿克西尼亚,矛盾的葛里高利正是很多贪图一时情欲后无法抉择的人的真实写照,虽然我说的有些偏颇

  葛里高利是个极其平凡普通的人,可以说始终胸无大志,如果没有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且勾搭上有夫之妇阿克西尼亚,葛里高利普通的一生没什么看点!作者也就是借助这样一个普通人来叙述战争就是灾难这一主题,无论是谁发动的!

  阿克西尼亚是葛里高利邻居妻子性格泼辣,因丈夫战场服兵役,跟葛里高利寂寞成爱,发生了关系。这是一个典型的花花公子勾引邻家少妇的情节,要说这些泛滥的故事今天已经毫无新意。只是作者的文笔让人着迷,而格拉希莫夫的电影更表现出了时代背景男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总是让人若有所思

  人们总是无法改变大事件,而大事件会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不是红军的杀戮就是白军的杀戮,所有的杀戮都是毁灭性的。

  电影有两个核心镜头,一个是勾引。一个是私奔。在泰坦尼克号里面露丝被杰克勾引,最终桀骜不驯的少妇被杰克的活力打动并爱上了杰克,这出浪漫的爱情剧要发展成什么样?如果没有沉船,谁也不会知道,爱上杰克就一定是幸福的吗?或者说女人追求的幸福到底是哪种?是嫁给富豪过穷奢极欲的乏味日子,每天衣食无忧的跟无聊的人炫耀奢侈品。还是嫁给穷小子每天为了一日三餐而拼命,获得了所谓的爱情?但是泰坦尼克号沉没了,杰克死了,露丝也只是平凡的活了很久,她和杰克如果在一起会怎样没人会知道结尾!而葛里高利领着阿克西尼亚私奔了,给一个将军打工,这样的生活注定也是悲剧的,看来葛里高利认为只是偷情而不离开自己土地想法还算正确,虽然这自私了些!漂亮的女人既然跟你私奔,难免也经受不了其他的诱惑。葛里高利参军走了,阿克西尼亚自己照料着孩子,孩子却不幸夭折,此时阿克西尼亚极端脆弱,被将军家少爷插足,葛里高利回来后竟和阿克西尼亚分手了,第一部也就结束了。实际上像这样一部作品已经可以完结了,但是,完结了怎么能表现葛里高利的平凡和渺小呢?于是在第二部里面葛里高利又领着阿克西尼亚私奔了,这次是上了战场,中途由于阿克西尼亚患了伤寒,不得不把她寄养在路过的一个村民家中!阿克西尼亚的悲剧实际上就是相信了这种私奔的爱情,相信某人一定会给她幸福,无论曾经发生过什么。

  葛里高利和阿克西尼亚最后一次私奔,也就是电影的结尾,他们被布尔什维克的巡逻队追赶,阿克西尼亚被巡逻队打中死亡!

  阿克西尼亚跟随葛里高利除了获得短暂性爱和寂寞的排遣之外,没有一天是幸福的,第一次红杏出墙,阿克西尼亚要求葛里高利私奔,但是葛里高利惦记着自家的农田拒绝了,就在这次拒绝之后阿克西尼亚只好回到原点,屡次被老公斯捷潘暴打后,阿克西尼亚迁怒于葛里高利,葛里高利竟说“难道这事跟你就没有关系吗?”第二次被寄养必定也受尽苦难,最后不得不回到斯捷潘身边,过起了正常的日子!第三次私奔,则直接就死去了!阿克西尼亚的悲剧应该是爱上了不该爱上的人,一个寂寞少妇禁不住诱惑偶尔红杏出墙,也在所难免。全身心地投入到婚外恋,往往都是悲剧的!虽然阿克西尼亚悲剧有很大的社会因素

  潘金莲爱上西门庆之后被迫毒害了自己的老公,自己因此变成了有罪的人,假使他只是跟西门庆偶然发生一些关系,武大也像斯捷潘一样可以原谅和接纳潘金莲,而潘金莲也不用想方设法破坏婚姻,因此不至于落得骂名!韩道国的老婆王六儿也是西门庆的情妇,只是王六儿走的路线跟潘金莲相反,他既追随西门庆,还维持着家庭,这也不至于发生太大的悲剧(时光秘密在此声明,不是时光的秘密赞扬这种不正之风,只是用事例说明女人在受到诱惑后考虑问题不要过于简单,面对自己红杏出墙不要走极端,跟谁能过上好日子,和玩一时激情,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实际上正常的婚姻永远文明社会的基石!)。阿克西尼亚反复回到家中,老公斯捷潘虽然暴戾,但是,也并没有对阿克西尼亚过多的谴责,从阿克西尼亚始终能回到斯捷潘的身边可以看出这点。所以说一个完整的家庭总是人们所期盼的,没人愿意因为一些感情差错而破坏婚姻!

  时光的秘密太忙了,对《静静的顿河》这个电影和原著还有很多观点要表达,但是时间有限

  在这里评论一部电影太耗时间,时光的秘密还要为了面包和土豆而辛苦劳动!这文就先写到这,如果谁觉得语句还算通顺,表达还算明确就给个评论!嗯就这样。

  感谢庸俗而普通的葛里高利,感谢浪漫风情的阿克西尼亚,感谢忠实漂亮的娜塔莉亚,感谢作家肖洛霍夫,感谢导演格拉希莫夫,感谢翻译家金人。

  《静静的顿河》影评(二):这样的片子,好到无需评论了

  波澜壮阔的史诗性巨著!三部曲全面反映了俄国参与二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保卫苏维埃与白军的斗争等历史事件和巨变对顿河哥萨克族命运的根本性影响,反映出在革命过程的云谲波诡和快速推进中凸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阶级斗争的残酷性),及哥萨克族对革命的不理解、摇摆性和强烈的抵触情绪。作品对大量性格脾气迥异的角色进行了专门的创作,树立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男主角格里高利和几位主要的女性角色塑造得尤其出色小说忧郁向往自由、野性奔放和充满小农思想的哥萨克民族性进行了最为深刻的塑造和诠释,是一百年前对哥萨克(鞑靼)族活化石似的记录,记录了一颗颗破碎的哥萨克人心在革命暴动的洪流裹挟中无处躲藏——最后,格里高利已经厌倦参与任何的革命与反革命队伍了,只求自食其力与世无争,但结局依旧那么悲惨,让人欲哭无泪、痛彻心扉……这样的片子也就在斯大林去世后才能公映,这种所谓宣传“第三条道路”、“小布尔乔亚思想”的作品,的确对主流意识形态是一种不小的冲击!写出这样的作品、敢于将它搬上荧幕,都需要极大勇气(也难怪诺贝尔奖这种带有明显西方价值观意识形态色彩组织会选定这部小说)!!!但只要出于真实的描写,出于道德人性关怀的作品,就应该有其客观价值,即便和主流政治观念冲突

  《静静的顿河》影评(三):回到原著去

  长达五个半小时的片子,却让人没有中途暂停的想法,前苏联《静静的顿河》其波澜壮阔之处,与美国影片《飘》有很多相似之处,只是原著中有太多的人物和情节在影片中并没有一一交代清楚,略为遗憾

  肖霍洛夫的原著是八卷长篇巨作。人物鲜明、众多,历史背景介绍、顿河草原风光和哥萨克民族风情的描写都非常精彩,这些在改变为电影后均没能完整呈现。尤其1917至1922前苏联内战期间,哥萨克族群和主人公在红军、白军和匪帮间或左或右,或离或和的过程没有交代清楚,使得没有阅读过原著小说,直接观看影片的观众不免产生困惑感。

  在我看来,《静静的顿河》并不能算是一部完整的故事片。其对原著的剪裁过度而且简单化、碎片化。但另一方面,本片的表现手法朴实,对原著的内涵给予了充分尊重,这却成就了自己。

  另外,要了解真正的顿河草原和哥萨克文化,我的建议是去读肖霍洛夫的原著,但需注意的是,那可是部八卷本的鸿篇巨制,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虽然苦,但绝对值得。

  《静静的顿河》影评(四):名词解释——哥萨克

  由于历史原因,陷于贫困境地的下层哥萨克具有与生俱来的强烈反抗性。他们为追求自由而牺牲生命。在俄国历史上,数次大规模农民起义,都是首先从哥萨克人居住的顿河和伏尔加河流域发端,并由最著名的是?18世纪由普加乔夫发动的在伏儿加河流域的农奴起义。在一年的时间里,普加乔夫聚集了约10万多人。普加乔夫不但设立了法庭还发放法令,声称要废除地主的特权给农奴以自由,使农奴能够分配到土地。但最终起义还是以失败告终。普加乔夫也于1774年被捕而处死。

  在俄国国内战争时期,哥萨克同样也涌现了许多著名的红军将领,电影《夏伯阳》和《克楚别依》就分别描述了夏伯阳和克楚别依这俩位骁勇善战的哥萨克英雄

  在伟大的卫国战争时期,英勇的哥萨克人为保卫年轻的苏维埃政权,为粉碎德国法西斯的侵略都创立了不朽的功勋。

  然而由于哥萨克特殊的历史背景,使得这些哥萨克的英雄们更具有了一种悲剧的色彩。在电影《静静的顿河》中,顿河边上的年轻哥萨克,天生就是为战争而生的,当他们还不知道战争为什么爆发的时候,他们就莫名其妙地告别了家乡和亲人,走上了残酷的战场,这些年轻人渴望用战争来证明他们世代骁勇善战的荣誉,用马刀和十字勋章来维护他们家族和部落的尊严。这些年轻的哥萨克,他们血管中流淌的是烈性炸药,他们的青春和生命被战争点燃,又被战争熄灭。在残酷的战争中,他们善良天性开始受到撞击,继而有所减损。尽管他们的勋章越来越多,当内心属于武士的光荣却越来越少。他们开始怀疑战争,但却身处战争的旋涡中无力自拔。

  《静静的顿河》影评(五):徘徊

  五个半小时,却一点也不拖沓。

  看得过程很纠结,忍不住思考如果当自己身处在意识形态的夹缝中,该何去何从选择相信的,还是选择有利的?幸好年代久远的电影有种过强的戏剧感,微微有些夸张的表演适时地打断无尽的联想。一度希望布尔什维克被击溃,可能多少带点自私的历史能被改写的幻想

  爱情戏深得我心!对于这种出发点就带着些罪恶和反世俗的男女之情,对我有着莫名的吸引。阿克西尼亚的泼辣、炽热、忠于自己内心的离经叛道都让我不得不爱她。葛利高里被吸引,从而与家庭抗争,再到被伤害,最终还是无法抵御阿克西尼亚引发他心里的蠢动,简直就是我心目真爱的范本。也许生活中太多琐碎,太多需要妥协,太多怨念必须埋藏心底,电影的情节多多少少让情绪得以释放。

  与女人们对于家庭和命运的坦然相对的,男人们在战争中徘徊不定的情绪和被历史裹挟的无奈以及牺牲让人叹息。无法谈对错,这个世界的大多数本来就是注定要做少数人达到目的工具的。可能有些宿命论,但是当面对煽动、情绪和既得利益时,谁能独善其身

  《静静的顿河》影评(六):曾经的那个大时代,终究是离我们远去了

  俄罗斯和苏联文学对中国的影响是非巨大的,我们经常会说我们的父辈整整一代人都受到了俄罗斯文学和苏联电影的影响。在现今这样一个资讯泛滥,娱乐至上的喧嚣时代,电影《静静的顿河》把我们拉回到了那个并不遥远的火红年代。相信在我们回看这一经典的苏联影片的过程中,许多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观众一定与现在年轻一点的观众有着不一样的心情感受

  《静静的顿河》和它的作者肖洛霍夫1965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的评委们的授奖词是这样评价他的:由于肖洛霍夫在描绘顿河流域农村的史诗性作品中,以艺术家的热忱和活力,成功地表现了俄罗斯民族生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个侧面。1925年,年轻的肖洛霍夫从莫斯科回到顿河的家乡以后,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小说的第一部完成于肖洛霍夫20岁那年,而他的绝大部分成功作品也都是以顿河地区人民的生活为素材。肖洛霍夫深深地爱着这片养育了他的土地。即使是在功成名就之后肖洛霍夫也不曾离开过自己的家乡。他通过自己毕生的经历观察和了解着这片土地,向世人展示着这片土地的深沉与厚重。

  作为主人公的格利高里·麦列霍夫,也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很有个性的人物,他在动荡的历史年代走着一条独特、坎坷而又不断探索的人生道路。“我从1917年起走的就是一条弯路,我象醉汉一样摇摇晃晃……从白军里逃了出来,但是也没有靠拢红军,我就象冰窟里的粪球一样漂来漂去……我怀着很大的热情为苏维埃政权服务,可是后来这一切都变了样子……在白军的司令部里,我是一个陌生的人,他们始终对我怀疑……可是后来在红军里也是这种样子。”在短短四五年间,葛利高里两次参加红军,三次投身白军,其徘徊动摇是非常明显的。这一方面反映了葛利高里的徘徊动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时局的复杂性和动荡不安,以及主人公的探索和追求,小说最后,主人公失去了一切,只有他手里抱着的儿子象征着未来。在某种意义上,葛利高里的悲剧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革命的悲剧和历史的悲剧。

  和原著一样,电影《静静的顿河》也史诗般地表现了哥萨克的历史和顿河这片土地。这部电影逐渐在观众面前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从沙俄到苏维埃,从彼得堡到顿河,从文学作品里的格里高利到作家肖洛霍夫,从文学作品到银幕形象,我们发现我们对“苏联”这个令我们本能地产生怀念的历史概念有了更深的审美感受和了解。 但电影版也存在着一个很致命的缺陷,即淡化了原著的厚重与宏大的悲剧气息,用单薄的爱情和花哨的技巧来取而代之。当然,这也是当今主流文化的大势,是无法避免的。这也是我只能给这部电影打三星的原因。

  《静静的顿河》影评(七):静静的顿河:爱情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里是那么的悲壮

  (一)

  ——他们结婚了吗?

  ——他们结婚了。

  ——他们有小孩吗?

  ——他们有小孩。他们什么都有,就是没有运气。

  葛利高里和阿克西尼亚的爱情注定是不平静的。偷偷的恋情早已不是秘密,这样的状态却并没有让两个人的处境有美好的希望。阿克西尼亚继续要忍受丈夫的拳打脚踢,而葛利高里的家人则在村里人的流言和嘲笑里为他娶来一个年轻美丽的新娘。

  影片的开始部分有不少普通生活和劳作的场景,除了展现风土人情之外,更体现了葛利高里和阿克西尼亚年轻热情、充满活力。已然遭遇的命运无法令他们就此屈服,他们选择了私奔。他们在一个将军的农庄干活,生活艰苦却也安逸多了,很快还有了一个女儿。

  父亲为儿子即将到来的兵役做准备,第一次来看望葛利高里。来到儿子这个并不被承认的家,父亲有些不知所措,身上的外套,脱了又穿,穿了有脱。他看见小孙女,显得很高兴,说:一看就知道是我们家的人。而出门临走的时候,他却又对葛利高里说:小心,不要是替别人养孩子。老父亲的矛盾心情,也正是葛利高里和阿克西尼亚生存状态的尴尬。电影选取了多个典型的角度和细节,生动的描绘了理想和现实、爱情和生活的冲突,也为那不可测的将来留下隐隐的伏笔。

  服兵役的日子很快来到,接着是漫长的战争。阿克西尼亚拽住葛利高里已踏上马镫的一条腿,痛哭不舍。这样的分别,不仅可能就此亲人一去不复返,而且还会有不可预料又难以抵抗的不幸的发生。当葛利高里回来的时候,女儿生病死了,而阿克西尼亚在痛苦和压力下不得已又与地主家的少爷有染。

  阿克西尼亚的两次外遇,当然状态和性质都很不同。而她两次因此被男人打,影片有详细的刻画,意义也不一样。已知道她和葛利高里的事情的丈夫斯杰潘,服完兵役回到家,先装的若无其事,然后突然爆发。挑衅的眼神,愤怒的脸,挥起的拳头,越起的背影,阿克西尼亚摔倒在远处,然后又追打出屋。面对无法改变或者说不受其影响的事实,在女人身上发泄愤怒,显得粗鲁而无能。葛利高里也由克制到爆发,不过他主要要收拾的是那个趁人之危的少爷。当他面对阿克西尼亚,愤怒的和委屈的脸,苦苦的追求和不回头的背影,镜头的交替,是爱与痛苦的折磨。在这两个表面以表现男人为主的段落里,更深深的衬出一个女人的不幸和无奈。

  (二)

  “你是这么陌生,就象这月亮,不冷不淡。我不爱你。我觉得对不起你,而我的心里却是空荡荡的,感觉就象站在这空旷的草原上。”

  娜塔莉娅是无辜的。当葛利高里在木车里躺在她身边、对她说出上面这翻话的时候,她的眼泪流到了心里。冷月高高在淡淡的浮云之上,骤然的落雪覆盖大地。那最迫人的寒气,是来自为爱而绝望的心。

  第一次见到葛利高里,情窦初开的娜塔莉娅就被他吸引。娜塔莉娅的爱情不需要多少的浪漫,就象她对生活没有太高要求,只要一个家,一份普通人的正常生活。她不只是个可爱的小姐,她愿意做个任劳任怨的主妇,照顾丈夫孩子,照顾这个家。可怜的她呀,心随着葛利高里的忽远忽近而起伏。一段时间的回归和平静,无法彻底平复她受伤的心,反而为最后的悲剧加重了砝码。当听说葛利高里和阿克西尼亚又在一起后,她彻底绝望了,竟向天诅咒起这个她爱着、并为其生为其死的男人。

  影片在表现娜塔莉娅的时候,用了大量的近景和脸部特写。那张原本天真美丽的少女的脸,在一次次被抛弃之后,渐渐变的憔悴、惨白、痛苦、甚至扭曲。从最初的含蓄憧憬,到最后将死时麻木绝望,从少女到怨妇,一步步加深的对比,将她的命运的悲剧渲染到最高潮。

  那变幻陌测的天,忽而又阴云密布,狂风暴雨接踵而至。不仅社会的大环境是如此的动荡不安,极易变脸的天也预示着个人的悲剧。如同冷月、落雪一样,自然之物在这时显得是这么的无情。

  两个女人也终是要相见的。娜塔莉娅找到阿克西尼亚,无助的哀求,阿克西尼亚恶语相加,甚至讽刺她因自杀未遂而落下的残疾。而当她离开之后,阿克西尼亚也悲从心起,乞求上天原谅自己。她们不是天生的敌人,她们只是遇上了同一个男人。她们也不是嫉妒对方,只是本能的要保护自己。

  一个女人的不幸,并没有成全另一个女人的幸福,于彼此都是更大的不幸。

  (三)

  ——我们之间已经没有话说了吗?

  ——我想,该说的我们都已经说完了。树一年只开一次花。

  ——你认为我们的花已经谢了吗?

  ——你不这么想吗?

  ——这事有点奇怪。我呀,阿克西尼亚,心里还是忘不掉你。我的两个孩子都大了,自己的头发也花白了,可是我仍然想着你。我常梦到你,我依然爱着你。

  ——我也是……

  葛利高里和阿克西尼亚在河边再一次相遇了,这里曾是他们调情、定情的地方。一个喂马,一个挑水,就如同当初一样。那静静的顿河,流淌着的是热情的血液。

  在分开的这段日子里,葛利高里和阿克西尼亚都回到了各自的家中。战争和动荡让两人没有机会相遇。但爱情之火并没有熄灭,再次相遇又重新燃烧起来。这一段对阿克西尼亚的描写非常生动。当葛利高里突然闯进家来时的紧张激动,在河边相遇时避免尴尬的冷漠,再到贿赂大嫂主动相约,那种渴望又克制又情不自禁的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娜塔莉娅死了。后来阿克西尼亚的丈夫斯杰潘也在战事中死了。

  相遇然后又分别,似乎渐渐成了习惯。漫长的煎熬和等待,一次次的欢聚和悲伤之后,似乎终有了属于他们两的生活。可悲剧总会在最遐想的地方给人最大的打击。

  阿克西尼亚跟着葛利高里一起逃亡,在路上,阿克西尼亚中了枪(几个士兵突然冒出来,胡乱的朝他们开了几枪。“好象打中了”,士兵一边随意的说着,一边骑马离去。此刻,阿克西尼亚和葛利高里还在画面之外,但那深深的凄哀和不幸已扑面而来)。她没有来的及和这一生的爱人说上一句话,就永远的闭上了眼睛。葛利高里欲哭无泪,无处诉冤苦。

  天空阴沉,背后的大树压抑恐怖。这最后的悲剧来的有些突然,但似乎又在这纷乱之中由来已久。个人的不幸和着历史的冲撞,那闪耀的火花也终被大潮淹没。

  埋葬了阿克西尼亚,葛利高里从顿河的另一边朝自己的村庄走回来。他将自己的步枪和子弹都丢进了河里。他失去生活、失去了亲人、失去了爱情,而这无奈背负或遭遇的历史,就让它留在大河中,留在历史的记忆里吧。

  《静静的顿河》,我最喜欢的一部小说。这部旷世巨作被改编成总长超过五个小时的电影,无论小说还是电影,内容都太多太丰富了:历史社会的变迁,个人情感的纠葛,信仰与怀疑,环境和景物,以及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就着电影的再现,只简单说说关于主人公的爱情,稍稍的感悟有关“静静的顿河”的波澜壮阔。

  欢迎关注我的影评公号“星期三噪音”(noiwed)

  《静静的顿河》影评(八):关于革命、人性、爱情、家庭……

  1、哥萨克,意思是“自由的人”,他们向往“无政府主义”,反对剥削与控制,满足于自给自足的游牧生活,因此无论是白军还是红军,都无法真正控制他们。

  2、政治的实质是权力分配,背后是社会资源的分配。革命就是打破原有的分配机制。

  3、道德与秩序并不会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性的光辉在50年前的作品中依旧闪光,而且历经风霜更显珍贵和纯朴。他们热情、善良、勇敢、礼貌、真诚,坦然面对恶劣自然条件和残酷战争,现代人有着优越的物质条件,不见得有他们那种人性品质。

  4、敢爱敢恨,敢于冲破藩篱,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电影刻画的深刻,让人为之感动、震撼。

  5、时代洪流滚滚向前,每个人都应该顺应时代发展。人生有悲欢离合,但应争取“四合”:天和、地和、人和、己和,演好人生大戏。

  《静静的顿河》影评(九):并不能反映原著

  对比新世纪新拍的一部,只能说西方人真的演不出俄国味。格里高利是老了一点,但是觉得这就是格里高利。

  演员选得好,电影也颇有史诗感,但是和原著比起来,还是很不足的。我并不擅长语言,更不擅长影评,这么说吧:原著我从没有一字一句读完过,因为后面太血腥太恐怖,实在无法忍受。

  在别处写过,格里高利是个好人,甚至他对阿克西尼亚的感情,看了原著,都会觉得是可以接受的。他是个有正义感,正派的人。他的乡亲们热衷抄布尔什维克的家,抢劫俄罗斯腹地“庄稼汉”的财产,而他对这些是一种蔑视的态度。。。可是就这么一个五好青年,在时代的洪波中,却成为刽子手-寻求正义和真理的结果。这种荒诞吊诡,我觉得才是肖洛霍夫想说的,而不是什么革命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云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