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北京杂种》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北京杂种》观后感10篇

2018-01-30 20:4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北京杂种》观后感10篇

  《北京杂种》是一部由张元执导,崔健 / 李委 / 臧天朔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京杂种》观后感(一):北京杂种

  1993年的片子,有崔健,有窦唯何勇,有杜可风,气势上绝对牛逼

  90来分钟,我很艰难地看完。绝对算不上一部好电影,满分10的话只能给5分。

  张元,算得上是那个年代活生生的见证者。那时他还年轻,不用在乎拍出来的是怪胎还是别的。我感觉他也不太清楚那种混沌生活是什么,但是他明白自己要拍的是什么。叶京导演《与青春有关日子》是立足现在对过去那个年代的致敬,因此要多唯美有多唯美。而北京杂种是写实,原材料琐碎片段

  那些年北京街道上游荡着的就两种人:小流氓和玩摇滚的。在别人看来这两者是没有界限的,都属于社会异己分子。简陋肮脏的住所或者居无定所狐朋狗友,摇滚或者荷尔蒙,跟女孩子睡觉或者爱情。有交集没交集,总之大家都铆足了力气混日子,窦唯梦乐队的那个女吉他手(应该是吧我不确定)说,她觉得这种生活挺好的。

  何勇的《钟鼓楼》响起来时,画面是一片破败的住宅区,有一堆小孩子在做游戏,老人们慈祥地坐着,这才是和谐社会。北京摇滚与别处的不同就在于它的生活性。生活中混杂着摇滚,包括那些字正腔圆的京骂,包括臧天朔眼的那个流氓和黄叶鲁的抡架,包括卡子无意义的寻找,包括崔健本来就摇滚的生活,包括一个八面玲珑的北京。

  至今我依然喜欢北京这个地儿,如上述所说,这个城市从很久以前起就逐年沉淀着一种举国无双的生活形态,我很迷恋。另外,窦唯那时帅多了,扭来扭去身型那个妩媚,唱的两首歌都是《黑梦》里的,特来劲,特怀念。

  原文见http://blog.sina.com.cn/stillpdl

  《北京杂种》观后感(二):玩艺术就是找个出口

  93年的时候还没上小学,流行明星都不认识几个更别说摇滚。

  就记得那时候纯,电视里除了centre-control TV就没几个台,比起今天整个年代都纯,纯得单调,单调的压抑

  不太确定那时候算不算动不动头上就会有个运动砸下来的年代,但对于搞艺术的年轻人,至少已经开了春。虽然被拥挤的城市挤成了“杂种”,他们还能够叫闹着,唱着,梦着,爱着,挣扎着,无聊着,迷茫着。

  果然是“杂种”,整个电影貌似就没找出个正面角色

  以演“弃妇”起家的俞飞鸿美女继续扮演悲情妈妈

  卡子代表荷尔蒙无处发泄的茫然青春

  臧天朔本色出演的流氓第一次让我看到什么叫“逼真”

  其他几个女孩形象也都是被摇滚拐上了不归路的迷茫形象——那年代的女孩子还以乖巧唯美,就算叛逆了也没太大个性,成了男人身边的某种陪衬。(难怪王菲赢了)

  最重要的是,终于明白为什么老崔唱歌像喘气——压的。

  唯独窦唯比较惊艳,我还没看过年轻时候的窦唯的演唱,我喜欢妖艳型- -+

  有些人觉得真实,有些人觉得倒胃,如果主观屏蔽掉过量的京片儿脏词,那个时代对我来说还算亲切

  “杂种”的摇滚算不算艺术?

  演唱的,写歌的,画画的……不管卖不卖的出去,作品都很有梦很有爱。但论其生活的状态,就是电影里那些各种晃的镜头,那些污言秽语的爽快,那些今日不知明日的混乱,总之是叫一个不堪。

  其实对于他们来说,谁在乎呢。他们要的是一个出口,一个真实的出口。

  只是试图将一个精神出口变成现实的路,会很难走的吧。

  毕竟,我们违逆了社会的大流。

  但就那样,还是要爷一样地走下去。

  这样的精神,才是摇滚吧。

  《北京杂种》观后感(三):人家说的

  主创人员字幕上来的时候我心里有一个声音一直在说,丫的终于完了。耐着性子看得很难受,如果换作电影里的卡子,我猜他一定会说:“操,什么破电影啊,要情节没情节,要画面没画面,要对白没个对白的,你丫想闷死我们啊,真够狠的。”我看的版本质量很差,画面一直很模糊,劣质字幕有点对不上,听不太清的话只能从英文字幕上面猜,这就更更更痛苦了。没有任何故事性的片子总是这么叫人难受,完全不在乎观众的感受,我想起上选修课的时候某个老师说的话,他说这是中国实验电影的一种状态,看着这类电影你会觉得自己在参与中国的新电影运动。但事实上,我是喜欢这个片子的,我在北京待了三年,看《北京杂种》的时候我有共鸣,我猜一部分是因为身在北京的地域性,另一部分就是关于年轻的一切事情都能引起我的共鸣。

  影片由几个琐碎生活引发的片断式小故事构成,事件的叙述总是和摇滚乐队现场演唱交错出现,互相诠释,我看这个片子的时间太晚,以至于里面的音乐我已经在一个崔健迷的CD机里听得耳熟,音乐是北京杂种的亮点。故事一开始就是崔健在夜里打鼓,也是这个晚上,同样在北京,雨夜中,卡子和女友毛毛在大桥下争吵,卡子一定要毛毛打掉孩子,语气轻松倔强,他是男人。毛毛不肯打掉胎儿,她继而愤然离去,从此毛毛失踪了半个月,卡子一面自我解嘲安慰自己不想念毛毛,一方面不断找寻她,却又在青春的刺激中强奸了金玲。另一个故事,摇滚乐手崔健与乐队正在采排之际,突然得悉排练场的负责人要把场地收回的消息,令众人不知如何是好。那一边厢的作家大庆决定为卖书为生的黄叶鲁找流氓袁红海(武啦啦)出头,把被骗走了的钱追回来。故事的所有结果:叶鲁的钱没有了,反而是内哄起来,互相打骂;而崔健始终找不到排练场,只好激情地唱着“我要结束最后的抱怨,那我只能迎风向前!";金玲为着留北京的事情犯愁;毛毛突然在卡子面前出现,并且抱着初生哭啼的婴儿

  我觉得地道的京味普通话是好听的,卡子是我喜欢的那一类型男人,年轻的一个狗杂种,有着所有年轻男人的所有恶习,愤怒啊,自以为是啊,媚外觉得自己开放啊,荷尔蒙分泌过度而滥交啊,但是卡子又是吸引人的,我曾暗恋过这样一个北京男孩,他跟卡子一样的身材,一样的火爆脾气,看电影的时候我想起他,这样的男人是不成熟的,爱上他们是注定要受到伤害的。卡子强奸金玲,让毛毛堕胎,最后金玲还回头来找他,想着能不能靠他留在北京,而毛毛坚持生下了孩子,卡子最后一个人走在北京的街头,漫无目的走着,没有一个实质性的终点,而目标已经明确,那就是摆脱青春的躁动,迅速走向成熟。

  这片子应该是讲状态的,所谓的杂种人生,就是死命折腾,死命玩儿,死命自以为是,然后还一个劲地喊着颓废郁闷,喊着我操你大爷你妈B,每一句话不带脏字儿就不舒坦。就是这么一群人的德行,每个人还都觉得自己过得特好特牛比,还特看不起别人,对着镜头来一些自我剖析,好着面子

  我很喜欢喝酒的那几个画面,特别是喝醉了蹲在路边一边骂脏话一遍哭的那一段,大二的时候我和几个同学忙着学校的一个活动,忙到最后特累的时候也干过这种事。像是集体拼酒,在外通宵冻得发抖的事情我也有过,看摇滚乐跟着一股脑儿劲激动我也有过。但我的日子过得不如他们彻底,不如他们使劲,看的时候我真想我也当这么一个女杂种,天天喊着我他妈你他妈我操你大爷妈了个比你丫挺的过一遍,但是我已经没有机会了,我猜我如果这样一定会有人说,嘿,都这么大人了还装什么女流氓。就是年轻时候的所有事儿,过了两三年,所有人都会逃出这个状态。电影拍得好还是不好撇开不说,我觉得张元是表现出了他想表达的这种状态的,看着他就没好好写故事剧本,讲状态的话这片子足够了。这拨人,在中国转型的时期充当了最先锋的力量,男孩抽烟,喝酒,玩摇滚,女孩堕胎,也抽烟,也喝酒,不论是作家还是摇滚乐手还是流氓画家无所事事青年,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状态活着,在北京,金玲有句话说得很实在,“留下来总比离开好,留下来机会多。”对,没错,现在我们这些人就是这么赖着,在北京赖着,等待着机会。

  电影里有很多日后的大腕,崔健当时就已经红了不说了,其他的譬如脏话说得最溜的臧天朔,演那个有些脆弱但两旁清秀的女孩毛毛的俞飞鸿,还有武啦啦……我相信他们最开始倒腾这个片子的时候或许都没有想到日后自己会成为中国的大腕级人物,特别是张元,我宁愿相信卡子就是他,就是他年轻时在电影学院或者更年轻的时候的写照。

  有大量的镜头都在拍北京的街头,人和车都在马路上行走,这样的镜头铺满了整个电影,似乎在每一个故事转场的时候都有所出现,伴着崔健或者何勇或者窦唯的音乐,音乐是极其出色的,在当时的条件下。大概是在传递着一种不安意思,青春的躁动。这些年一直坚持订阅新京报,理由是够八卦和三八,记得有一篇窦唯烧车的报道,看片子的时候我想起了这事儿,我突然间觉得这些人里只有窦唯没有变,张元已经功成名就了,顶着大导演的名号,而俞飞鸿也是个怎么说都拿得出手的女星,臧天朔在流行乐坛也折腾出了一片天地,只有窦唯没变,像这个片子里的那种状态一样,为着自己认为的那种充实的生活活着,为着自己的某种可能他也不知道的东西妥协着,我宁愿相信在某些事件中窦唯是无辜的,因为我真的真的真的很欣赏他,我欣赏一切诚实的即时面对媒体也不撒谎的人,或者这片子的音乐制作人之一的何勇也是这样,不过何勇已经疯了。

  我高中的时候喜欢许美静,许美静也疯了~唉。

  去年见了一次张元,邹师哥在当他的助理,拿着不少的工钱跟着张元满世界跑。张元来学校放映《看上去很美》,做一个导演交流会,带着我们的大眼儿师姐李晓枫坐在大礼堂的沙发侃侃而谈,那样子就是一个事业有成的中年男子。我知道,北京杂种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对于我们和张元都一样。像崔健的歌曲唱的,我们只能抱怨,而那个排练场的大架子,随着我们杂种一般活着的青春一起崩塌,你能听见那一声轰隆隆。

  《北京杂种》观后感(四):浮躁

  十五年了。之前找过可是没找到。然后钱小菜前天说你要不要。

  看到有评论说这些人里头只有窦唯没怎么变。有道理。名导,明星,名教父,名摄影,名录音。全乎了。

  那个灰扑扑的年代。这种异己分子的状态显得多么耀眼。即使痛苦虚无甚至无聊。短发的窦唯晃的迷死人。记得前两年第一次看魔岩三杰那演唱会就明白了为什么王菲甘愿跟他住小四合院。这会更明白了。相比来说,崔健看上去野蛮很。我承认我对他有成见。

  篝火时候窦唯唱的那歌调子像哦乖,可是词好像不是那个。钟鼓楼飘渺的很有感觉。俞飞鸿还跟他们混过。没看出来。还以为是台湾出来的。短发那妞儿点烟的时候真好看。傻乎乎的金玲讲话温柔。怎么哪个年代都有这么多傻女孩。好吧。我不是在自我检讨。

  国骂有点反胃。看来北京话也不总是那么好听。摇滚跟荷尔蒙老是纠缠不清么。欲望都市。我开始理解那些禁欲主义者了。他们是完美主义加洁癖。可是看上去也很病态。大概原始的脏的才是正常人类吧。

  字幕真古老

  A跟B是反的。晕。

  《北京杂种》观后感(五):《北京杂种》我的电影理想和伪摇滚

  日前看张元的《北京杂种》,到底是“闻名不如见面”还是“见面不如耳闻”的感觉,我也说不清楚。这篇完全没有影评的自觉了,连谈感想都不是。只能说是因为看了这部片子,我胡思乱想到的一些东西。

  其一,就电影本身而言。我是比较喜欢的。因为我喜欢这种“写实”的风格,有点像贾樟柯的电影。虽然这些都是虚构的,但是总让人觉得这些事情、这些人物是可信的。看他们的电影,就好像是回到了那个年代,那个地方。原来不太熟悉张元的风格,只看过《看上去很美》,当然《看上去很美》也是我喜欢的一部片子。也因为喜欢他的这种风格,我特地还找了《疯狂英语》等出来看看。在我看来《疯狂英语》绝对不是什么宣传片,绝对可以当作纪实片看。特别是在最几年疯狂英语的学潮热过去之后,回头看这些东西,真的很真实很感触

  对于这些经历,我肯定是不可能全都在现实中接触,看他们在那哭哭笑笑闹闹,好像是自己也经历了那些故事,是自己人生的延伸一样。电影把时间凝固在那一段,无论是美丽的、丑陋的、尴尬的现在觉得老土的,都那么真真实实地重现在你的眼前,就像是那些被凝固了的标本一样。不一定完全真实,但总有真实的地方,让我触目惊心

  我觉得最理想的2种电影就是,表达导演的人生观价值观,或者真实的还原历史状态。这2类电影,都能够在最大限度上给人以启迪思索,是那种可以扩充人生的电影。虽然其他类型的电影也有其需要市场,但那些多还是以猎奇和消遣的居多,看的多了,忘记得也快。

  其二,谈谈摇滚吧。我除了是个伪愤青也是个伪摇滚。看《北京杂种》的时候,突然觉得那些摇滚人也曾经“年少轻狂、幸福时光”。听过了流行音乐、电子音乐、高雅音乐e等,觉得自己应该还是喜欢摇滚的。也不是说有多么多么热爱,只是这些音乐会让我觉得快乐些,特别是在加班的时候。音乐不是食物,也不能带来钱财。但是我们的生活就是离不开它。我觉得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音乐就好,也没有必要抬高某种音乐、贬低其他音乐。因为只要是有人喜欢,那么这些音乐语言就应该和某些人的灵魂相通吧。那些某些人觉得低俗或者廉价的东西,只不过是你不喜欢,仅仅凭借着一己的喜好,来定义音乐,这是件挺2的事情。

  为什么说自己是伪摇滚呢?是因为我觉得我除了喜欢他们的音乐之外,似乎也从来没有关心过那些摇滚明星,或者那种可以称之为摇滚精神的文化东西。摇滚精神在我这样的人身上也是完全找不到的。我除了是个愚蠢的人,一向还是个俗人。所以不能对我有太多的期望值。因为我不可能和你如数家珍一样报出很多很多的名字和乐队,也不能对那些摇滚大事信手就来。

  93年的这部电影,94年堪称巅峰的香港红磡演唱会,也许中国摇滚最巅峰的时代就在那时吧。可惜还太年幼的我,错过了那些年的盛宴。很多人都很奇怪,觉得我这个年纪的人,应该听听周杰伦或者其他什么欧美流行音乐。我只能说,我老土吧,没办法老土就老土了。真正好的音乐,相信无论时光的流逝,但它还能够感动到某些人的。那些音乐对我来说,就是这样。

  诗人张楚、才华横溢的窦唯、像妖孽一般存在的何勇,这就是“魔岩三杰”给我的印象。那个时代对我来说是陌生的,但他们的音乐到现在依旧触动着我,让我变得不是那么孤独。

  :据说“魔岩三杰”今年7月5日要在上海大舞台再聚首“树生长的声音”,虽然有些不安,但是还是有些期待。

  《北京杂种》观后感(六):躁动、焦灼、愤怒的青春才会拥有欲望、金钱和梦想!

  如果不是无所事事和贾樟柯随笔中的提醒,我是没有耐心把张元的《北京杂种》看完的。没来得及下载,用优酷在线看,整个画面完全是花的。这无碍观看,反倒是给电影涂上了更加粗糙的边线,看起来还有些带劲!

  93年的时候,张元、崔健、窦唯还很年轻,还没有像后来那般靠着自己的理想。他们共同演绎的这部原生态实验电影,不用我很专注地跟着影片的情节走,我只是把自己丢进张元讲述的杂种圈子里,随意地畅想一些事情,也不会影响我的观看。

  看着这一群北京杂种,我感觉并不陌生。当我们在大学校园里一起聊些什么的时候,也实在离不开那些听起来很顺耳的脏字儿。可是我又觉得我们和他们离得那么遥远,崔健窦唯们的血液里流淌着愤怒,他们的每一个毛孔都在愤怒地呐喊;而如今的我们早已丢失了这份让我们难过的感觉,只是多了一些所谓的梦想和名副其实的奴性。他们的血在沸腾心在飞扬,我们的血平和缓慢我们的心精打细算精心计划。

  影片的主题围绕着:欲望,金钱和梦想。在一个圈子里搭起了三个故事的架子,这故事实在是粗制滥造的东西,可是放在北京杂种的圈子里显得恰如其分,一点也不粗俗。他们就像是一个娘胎的三兄弟。恐怕每个人的肚子里都藏着这三胞胎,谁不必否认。

  卡子对着镜头说:这种姑娘真没劲,和毛毛比差远了。其实毛毛也挺没劲的,你说她要是死了或者跟别人跑了也没什么,可就是这样消失了,也没个音信,卡得人特别难受。

  欲望就是卡在人心里的一块鱼刺,谁要是动它谁就难受!

  大庆对着镜头说:我知道是他俩干的,其实他俩也是穷鬼。尤其是周明,他媳妇刚怀孕了,挺难的。这次他也算是顶风作案了,都折进去两回了。

  金钱对于我们来说,与其留着不如做份人情送给别人吧,钱是最不值钱的东西了!

  没有人对着镜头说关于梦想的主题,别说。说了也是白瞎,自己折腾吧。别整天把梦想什么的挂嘴边,真俗!

  影片的最后,毛毛(卡子的女朋友)没有堕胎,她把孩子生了下来。婴儿的阵阵啼哭宣告了影片的结束。在一个鲜活的生命面前,欲望、金钱、梦想都显得不值一提。

  这三样东西只属于,青春。躁动、焦灼、愤怒的青春!

  《北京杂种》观后感(七):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在于记录了那个年代北京摇滚和摇滚青年的生存状态。

  片子放出来发现里面都是眼熟的,崔健,何勇,窦唯,刘元,臧天朔,唐大年,刘晓东(出现时间很短),当年困惑,懵懂,放荡,现在步入中年了,生活安逸了,不迷惑了,不愤怒了,也写不出当年的气魄了。

  有人觉得烂是因为看的角度不对,在当时能有勇气尝试拍摄这样的片子已经很了不起了,而且明显张元拍摄时是带有实验性的。有没有情节对电影的表达不是最重要的,没情节的电影多了,电影不就是用画和音来写文章吗?文章不也有小说和散文,小说里还有意识流呢,电影也一样,要情节的话那还是看商业片去呗,都是迎合大众口味的。

  这部电影的制片人里还有香港电影人舒琪,当年欧宁搞缘影会的时候,就从舒琪这里得到了很多内地难得的片源。杜可风居然也在其中。这些人当年应该都是抱着支持独立电影的心态吧。片子的赞助主要也都来自国外,贝纳通也在 其中,人家的商业企业做大了,反过来支持文化,还是别人国家的文化。其实到现在中国的独立电影也主要依赖国外基金会等资助,中国的企业应该多拿出点前来支持这些边缘文化。

  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在于记录了那个年代北京摇滚和摇滚青年的生存状态。所以值得一看。

  《北京杂种》观后感(八):夜晚。

  昨天我看了很久以前一个人送我的礼物。其实也不是很久以前,大概半年吧。那个人在送礼物时说的话和热忱的表情似乎很真挚,但是那个人已经不在我的生活里了。同一个地方再多呆一年是个一个错误。就像参加聚会一样,最好迟到早退,免得厌倦。

  好感源于未知,能简短尽量简短。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会这么想家。对所有的事情都提不起兴趣。难做的事情都留到最后一刻。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每天早上大梦初醒发现还可以多睡半个小时的时候是最幸福的时候。电影看多了,发现电影很难表现的就是人的无聊,无聊的定义颇复杂,表现起来需要时间。

  所以我还挺喜欢最近看的这个北京杂种的,卡子这个人物好真实。只是这种真实有时令人心生厌恶。我特别喜欢他赶走金玲以后,金玲走出楼然后走远的一个长镜头,那麽长,长的貌似没什么用一样。可是昨天我躺在床上,突然就总想起这个镜头,然后就不由自主的总是回想,当你看着那个让你矛盾的人离开的时候也许时间就会变的很漫长。很微妙。

  有时候总想往生活里添点事端,似乎有矛盾才能有情节才能让生活往下走,但又没有勇气。

  通常我在思考这类问题的时候都很浪费时间。

  你看着他离开你,但你肯定不会追上去,因为你还没有找到一个足有说服力的可以让自己不失自尊的理由,要么就是你已经对这个关系判定成了没有意义。

  《北京杂种》观后感(九):过去的事情就这么过去了

  拿到这个传说中的片子有点亢奋,总算又终结了一个传说,就是那种一直故老相传口口相传的传说中的东东,就这样真的就在你手里出现,既神奇,又泄气,……就是这个了?

  确实字幕出来的时候我长嘘一口总算tmd完了,片子讲的什么,不知道,有谁都没认权,片子的清晰程度比我十五年前看的录像带A片还差……

  满篇的京片子的污言秽语倒是有点亲,生活性很强,一比《绿帽子》显得绿帽子确实做作和幼稚,呵呵,爷们和愤青的区别。

  魔岩三杰缺张楚,何勇没露面但是歌儿一直飘,窦唯出来唱了晃了半天,那叫一个年轻啊……挺妖的,确实帅,怪不得王菲得嫁他。

  崔健老师藏天朔老师也是晃,不过一个是真唱歌一个是假流氓。

  翻回头想想,十几年过去,天翻地覆,那样的浓缩飞跃,中国这样的大实验田,再也没了。

  为最可爱的八十年代这十年默哀。鞠躬。

  《北京杂种》观后感(十):《北京杂种》&几处细节

  我个人一直觉得张元作为导演是一件有点勉强的事情,这部《北京杂种》并算不上中规中矩的电影,它剪辑突兀、情节模糊,但这些其实不重要——不重要到它们的存在甚至不构成对于影片的诟病。《北京杂种》的最大价值却在于记录了当时那个圈子里的人和他们在做的事。今天如果还有人记得他们,认为当年的他们和他们所做的事是值得回忆的,可以从《北京杂种》里寻见。张元的电影是有味道的,《儿子》、《妈妈》和《北京杂种》都成功地在沉默中营造出某种感觉,那里没有台词、没有配乐、只有镜头,你却会在那一刻体会到某种韵味,而它恰恰是张元植于其中的筋骨。如果说《北京杂种》是一部摇滚电影的话,也仅仅是一个巧合,不过是因为张元混迹其中的是一帮搞当代艺术的家伙,而其中玩摇滚的居多而已。它能打动人们的地方也在于它记录了当年北京城里有那么一伙人在做着那么一些事,过着那么一些日子,所有这一切恰恰是这些人后来做出为人称道或指指点点的事情的前传,让后来人对他们有根可寻。那时他们年轻,恰好喜欢摇滚,如此而已。《杂种》里除了崔健和魔岩哥仨的live视频,有几处细节也是弥足珍贵的:

  1.开片不久,叫儿子起床的母亲就是张元另一部电影《儿子》中的母亲。

  2.窦唯《黑梦》的live片段,窦唯身边的吉他手就是吴珂,也就是盛志民导演的作品《再见乌托邦》里所要寻找的天才吉他手小柯。他们当时的乐队叫做做梦乐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