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搜索者》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搜索者》经典影评10篇

2018-02-24 20: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搜索者》经典影评10篇

  《搜索者》是一部由约翰·福特执导,约翰·韦恩 / 杰弗里·亨特 / 维拉·迈尔斯主演的一部西部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搜索者》影评(一):浅析《搜索者》中的种族观念体现

  《搜索者》是1956年约翰福特的影片,这部影片在西部电影的历史中被奉为经典重的经典,当中许多镜头被奉为不可超越的经典,这部影片从整体上看来其实雄浑磅礴,粗犷不羁,不单单塑造了影片中伊森这个给人印象深刻英雄形象还为大家深刻呈现出了历史的现实问题,让人看了之后内心大为所动。

  简单的概括影片就是主人公伊森数年如一日的寻找被印第安人带走的小侄女黛比并且追杀杀他亲人的印第安人的故事。伊森是一个刚从南北战场上归来的南方军,归来后他住到了哥哥家,可是有一天,印第安部落袭击了哥哥家所在小镇,哥哥一家被残忍的杀害,印第安人还掳走了他的两个侄女,伊森与哥哥收养的孩子,具有八分之一印第安血统的男孩马丁一起开始了搜索的漫漫过程

  影片从很多微小细节都为观众深刻刻划出了伊森用心良苦,顽固、正直叛逆、彪悍刚毅的形象,这也是导演福特的影片中一贯的男人形象。影片中伊森是一个相当顽固男人,有根深蒂固的种族概念,对于他第一次见面的马丁,即使是自己哥哥领养的孩子,就因为他有八分之一的印第安血统,他就已经很明显表现出不屑和厌恶的感情种族歧视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小侄女被印第安人掳走后他穷追不舍的搜索行为或许我们可以看作是他对白人血统纯净追求,他极度的反对异族通婚,这也从侧面隐晦的反映出他对血统的顽固要求。影片中其实对于伊森有一定的批判态度,并不像以前一位的歪曲并丑化印第安人,这是西部电影的一项很大的进步,虽说如此,但片中所刻划的伊森依然是一个成熟稳重特立独行外表冷酷但却内心温柔的人,在影片开头有几处细节为我们细微的透漏出了伊森与哥哥的妻子玛莎之间微妙关系,影片前部分伊森两次亲吻玛莎额头,而玛莎甚至不愿转身进门,而是一直含情脉脉的望着伊森倒退着进屋,伊森与哥哥的再聚也仅仅是以冷静的握手来表达,从这里便可看出伊森内心的感情世界,而和之后玛莎被杀也必定是伊森心中的仇恨根源,所以这这致使他更为残忍的对待印第安人。这一点倒是能够被我们更心安理得的接受。

  搜寻小侄女黛比的过程漫长艰辛,当伊森找到黛比时却发现黛比已经被印第安人同化,而此时,伊森所想的就是要杀掉她,这也是归咎于伊森内心的种族观念。可当他在山洞前将黛比抱起时,往日的亲情都回来了,他温柔的抱着黛比说:“黛比,我们回家。”也许这才是他面对自己的良心对自己最好的救赎。

  而影片最后,伊森一人靠立在门前望着远方一望无际的荒漠,渐渐走远。这个镜头使用了剪影的效果,显得他尤为孤独,屋里的欢乐与天伦好像与他无关,因为英雄这个形象永远是孤独一人,伊森依然是属于浩瀚荒漠的独行者。最后的这个镜头令人无限感伤

  《搜索者》影评(二):被挡在门外的牛仔

  影片一开始用门做景框,打开门看到伊森从荒野中走来,故事由此展开。与荒野一样,伊森从一开始就和门里面的家庭格格不入,他的兄弟不喜欢他的到来。等搜索开始,小队去追时,小队里的人也对他又敬又厌。

  影片的悬念出现的很早,队友告诉他看到大侄女被抢走,这时他已经表示“那不是他的侄女,他的大侄女已经死了”。他对侄女的杀意支撑着他搜索了五年,而他自己却把这当做身为家人该做的事,这样看来,伊森本身比粗鲁的印地安人更加野蛮,这一点从他后来用马丁做诱饵杀死那个生意人也有体现。

  等见到刀疤之后,刀疤称呼伊森为宽肩,又称赞他的科曼奇语说的好,这些都在向读者暗示,伊森就是白人里的刀疤。

  影片在伊森、马丁、黛比相见时到达高潮,至此马丁与伊森彻底站在了对立的两面,各自拾起了保护者和加害者的身份,至此白人与红人不再是文明与粗鲁的代名词。

  影片最后导演改了原著小说结局,让伊森带回了黛比而不是杀了她,但这样的改动后,导演又用门框取景,伊森从门外离去。伊森摆脱不了被挡在门外的宿命——家里生活不属他,荒野才是他的归宿

  《搜索者》影评(三):【48】《搜索者》:无处安放的仇恨——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

  无处安放的仇恨

  《搜索者》 The Searchers 年代:1956年 / 国家:美国 / 导演:约翰·福特 / 主演:约翰·韦恩、杰弗里·亨特、维拉·迈尔斯

  搜索者指的是伊桑,一个对印第安人极其痛恨的白人。这份仇恨主要是来自他暗恋嫂子玛莎被印第安人杀害的事实,所以他玩命地寻找侄女黛比,源动力是来自种族歧视,而并非真的想要解救侄女,相反当他看到黛比已经几乎融入印第安群体,他甚至还决定要杀死她。他的仇恨又是很矛盾的,他的所作所为都在受到印第安人的影响,比如他朝死人眼睛开枪,以及剥下死者的头皮,这都是印第安人的常见做法。在他矛盾的内心深处,潜藏着对自我的不认同,刀疤在杀死玛莎之前曾强奸了她,而这种不洁的行为也曾出现在伊桑的脑海中,因而他对印第安人的强烈敌视,潜意识里是想将他的虚妄欲望抹去。尽管如此,伊桑出现在电影中的形象却是高大正面的英雄,人们都忽视了他是个强烈的种族主义杀人狂。约翰·福特把反面角色正面处理巧妙手法,之后也影响了很多西部片。不过这部不朽之作,60年来的影响面已经涵盖到各种类型片中,像昆汀的《杀死比尔》中,就有一个从教堂里向外拍摄的镜头,就是在致敬该片的结尾。

  亮点

  第1分钟,在悠扬音乐声中,玛莎打开门,走出去,望向远处骑马奔来的伊桑。这是全片第一个镜头,它跟结尾呈现了呼应,门框是主要表现意向。这个意向表达了影片的主题冲突:门内是人们希望怀有的文明,门外刺眼的阳光之下是充满暴力血腥的野蛮屠杀,充满了威胁

  《搜索者》影评(四):《搜索者(The Searchers)》:找一个女人(AFI100 TOP 096)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67509300.html

  The Searchers (1956)

  本片除了《搜索者》之外,还有一个译名《日落狂沙》。刚开始看到这个名字时,还以为是以前看过的《日落黄沙》。查过资料后,才知道它们本是两部电影,而且本片还有另外一个译名《搜索者》。日落狂沙?日落黄沙?晕……。译名翻译成这样,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同一部电影,本片还是叫做《搜索者》好。

  电影讲述两个男人找一个女孩的故事。一个参加完战争的男人回到弟弟家,打算平静的生活。第二天,村里很多牲口被杀,大家都知道是印第安人所为,于是村里人组织骑兵队去追杀印第安人。骑兵队追出很远后才发现他们中了印第安人的调虎离山计,但回到村子已经来不及。第二天,男人回到弟弟家后,发现家人被杀,两个女孩则被印第安人抓走。骑兵队马上追,追逐中他们遭到印第安人围攻,有人受了重伤。大家都决定放弃,只有男人、男人几年前救下的青年和女孩的男朋友决定继续追下去。一番追逐后,男人发现了其中一个女孩的尸体。他的男朋友知道后很愤怒,一怒之下杀向印第安人,牺牲了。余下的两人继续寻找。一年后,两人回到村子里弟弟的朋友家,打算休息一段时间再去寻找。朋友家的女儿一直很喜欢青年,看到他回来很高兴,不想他离开。但是为了寻找女孩,两人还是离开了。他们两人追寻了很多年,去了很多地方,也遇见了很多事情,比如青年买了一个印第安女人老婆、被人抢劫等等。在新墨西哥,他们终于找到抓走女孩的印第安部落,并见到了女孩。女孩已经成为女人,她不愿意离开印第安部落。男人见到此种情况,要杀死女孩,青年不同意,两人厮打起来,并引来印第安人的攻击。击退印第安人的攻击后,他们回到朋友家。朋友家这时正在举行女儿的婚礼,原来她不愿意等青年了。青年看到新郎之后,两人扭打起来。打斗结束后,军队来通报,抓走女孩的印第安部落要来进攻村子。骑兵队马上组成,并在他们的攻击下,白人们终于救回女孩,青年与朋友家女儿也终成眷属。

  最近看的IMDB250和AF100的电影,让我看到不少的好电影,即使其中很多不算佳片,但也不是平庸之作。但本片却与这些电影不同,是一部让我不可理解的电影。本片我找不到它的中心或者主题,简单的说,就是不知道电影要表达什么。亲情的伟大友情的坚贞?印第安人对白人的同化?还是朋友家女儿的痴情和专一?或者是印第安人的凶残与美国西部的混乱环境?再者是,南北战争后美国人生活的不安定?

  电影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两个近乎偏执的男人对女孩的搜索,一部分是有些滑稽的家庭搞笑。在第一部分中,两个男人搜索的目的是什么,电影始终没有明确的交待。按照常理亲人是应该寻找到,可是没有必要穷尽大半生的精力走遍整个美国,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合乎逻辑!难道两个男人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可是男人是女孩的叔叔,有不可告人目的的只能是青年,但青年是喜欢朋友家的女儿的,他们二人这么拼命的寻找怎么理解都没有来由。不管怎么说,两个人近乎疯狂的搜索是不正常的。或许真的如网上评论说,男人是要寻找家的感觉,青年则是要为了保护女孩免遭男人毒手?但是,通过影片的描述我真的没有看出这一层面!电影另外一部份的家庭搞笑,则让人看起来非常别扭,它与影片的整体风格明显不协调,而且关于搞笑桥段的设置也并不新鲜完全是生硬的搞笑,比如新郎与青年扭打时中众人反应,他们明显是在看热闹,一点都不现实。从以上可以看出,电影在最基本的情节与风格上都难以做到统一合理,这样的电影看起来不让人费解吗?

  此外,电影中对于人物性格的设置也很片面,比如喜欢座摇椅的老头、与男人不合的牧师、喜欢青年的朋友家女孩,这些人之间的关系来得都非常突然。他们之间的关系都没有细节描写或者一些暗示,仿佛人物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带来了这些关系。除非,本片还有一部前传电影。最搞笑的是,当男人与青年回到朋友家时,喜欢座摇椅的老头竟然被印第安人抓住并带到他们的村子附近,有没有搞错啊!刚才还在新墨西哥,一会就到德克萨斯了,编导用一些情节过渡一下好不好!还有,为什么要抓喜欢座摇椅的老头呢?难道印第安人知道他与村里人的关系,这些都没有交待嘛。总之,影片情节整体上有很大的缺陷,而且非常明显的表现在影片各处,本片的编剧该打!

  本片实在让我费解,只好到网上去看一下其他人的评论。很多人都说到本片的种族歧视,但是在我来看,本片中对于印第安人的描写是很正常的,因为美国西部片中印第安人一向都是这个形象,残忍、野蛮、血腥、暴力、滥杀无辜等等。如果本片中这些算种族歧视的话,那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所有西部片都有种族歧视了。因此,关于本片的这个方面根本不值一提

  最后,在我绞尽脑汁的情况下,终于发现本片唯一一个有积极意义之处,既是描写了印第安人对于白人的同化,也可以说是女孩对于印第安人身份的认同。作为一部1956年上映的电影,能有如此超前的意识,反映这个确实存在的事实,这是本片与其他西部片的最大不同。本片中描写的关于印第安人对白人的同化虽然不能与《与狼共舞》相提并论,但是它表现这个现实的勇气与前瞻性,还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这也是本片能进入AFI100的主要原因

  电影的其他方面中规中矩,只有画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电影中有很多壮阔的西部风光,而且都是大全景,荒野、小树林、秃山等等,这是我看过的西部片里画面最真实的一部,当然这与它是彩色片有很大关系。不过,本片中很多画面还是采用了假景,这是它美中不足之处。难道只有到了七十年代,电影才不用假景了吗?假景我已经看够了!

  演员方面都是熟面孔。西部片虽然看得不多,但是John Wayne的电影已经看过不少。本片中John Wayne的形象还是老样子,英雄般的男主角,就不多说了。女主角Vera Miles也是老熟人,看过《精神患者》《历劫佳人》等等她主演的好几部电影。她一个漂亮美女,她在本片扮演的也是一个花瓶式的美女,符合她的形象。只出现几个场景的Natalie Wood同样是熟面孔,《西区故事》《无因的反抗》里她都是女主角。现在来看,老电影看得越来越多,对于老明星我也可以脸熟了。

  总的来说,一部混乱的电影,不统一的风格、不完整剧情、不鲜明的人物,唯一的优点只是第一次涉及到印第安人对白人的同化,仅此而已。它不是一部好电影。

  序列:0593

  日落狂沙.The.Searchers.1956.BD.MiniSD-TLF

  2011-10-18

  《搜索者》影评(五):从《搜索者》和《与狼共舞》看美国电影对印第安的形象塑造

  8.5分。

  The Searchers(搜索者)根据Alan Lemay 的小说改编,本片不仅是John Ford(约翰福特/尊福)拍摄得最美的西部电影,也是一部深受影评人及导演们推崇的经典。 两位主要人物__老练的中年浪子Ethan-伊森(John Wayne约翰伟恩饰)与初生之积的青年Martin-马田(Jeffrey Hunter饰),透过寻找被红番掳走的侄女Debbie-黛比(Natalie Wood饰) ,他们穿越沙漠,花了五年时间历尽风霜的故事。

  南北战争结束后,一派疲累的Ethan退伍回到家里,他弟弟在沙漠中的家,然而,欢乐的时间并不长久,印第安人使计诱使他与弟弟的红白混血养子Martin,联同当地的领袖离家查探,没想到印第安人偷袭了弟弟一家,唯剩下小侄女Debbie被绑架的证据,于是他们拼命追逐,而搜寻过程正是故事的主轴,Ethan与Martin深信Debbie未死,单凭这个信念坚持下去的只有他两个...

  导演所描述的Ethan是一个迷一般的人物,是一个充满人性的男人,他久历风霜见多识广,数次化解了旅途中的危机,他是英雄吗?是的,但英雄也有灰色地带,在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后,不再像少年人般理直气壮...在第一段,Ethan带了不少财富回家,虽然片中末说明那是不义之财,但其实不言而喻,又,从影片模糊的刻划所知,Ethan倾慕嫂子Laurie,Laurie被杀使他充满报复的欲望,这从他偶而疯狂的行为可以窥见,到了中段,他说在途中发现大侄女lucy-露西的尸首,镜头并没交代经过,一切单单出自他的口,这不禁令人猜疑,会否因为她曾经被红番玷染而不堪这个事实?有可能是他所为吗?这是有可能的,尤其后来讲述他花了五年长时间搜索,结果竟找回一个被红化了的Debbie,他想也不想便决定要杀她...。所以,在Martin眼里,Ethan有时像野兽般可怕,幸好Martin的赤诚改变了Ethan的偏见,到了后来,Ethan决定要Martin成为他的遗产继任人,并真心接纳重回文明的Debbie。

  Martin又是另一个典形,他理直气壮,Ethan三番四次想要甩掉他,但他依然死皮烂脸的跟着,五年了,他由一个有勇无谋的青年转变成一位英勇的男人,最后甚至救了Ethan,拥有了大好姻缘,而Ethan,如同所有浪子会做的事一样,再度孤身走我路,总算是Happy Ending。

  固有的西部片模式__白与红的种族冲突,白人代表文明,红番代表野蛮与杀 戮,可是本片并非一面倒去区隔两个民族,比如Martin就是一位红白混血而在白人社会生活的人,故事里以杀戮为乐的红番仅指那一个以酋长Scar(刀疤)为首的部族,Scar因为儿子被白人所杀而迁怒所有白人,另一方面,影片也描述了白人歼灭了一整个红番部族,而在那之前,据Martin的红番妻子之言行,这个部族根本是无害的,诸如此类,就细节而论始终是白人占先,不过在本片上映的1956年而言,这种说法亦无可厚非,无论如何,John Ford(约翰福特)的说故事技巧极高,由这种精彩铺排中可见一班。

  ======

  一、

  搜索者及与狼共舞是两部在美国影史上举足轻重的经典电影,电影的主轴都是南北战争刚结束时,美国西部白人移民与印地安人的互动。两部电影的故事时代背景相同、两部电影的角色也非常相似,但导演诠释的立场不同、电影所拍摄的时空不同,电影所展现的历史意涵便截然不同。本文希望以两部电影中「家」的概念作为切入点,分析美国电影、美国社会,在西部片这个具有丰富传统的类型底下,呈现了如何的转换。

  二、搜索者中的家

  在搜索者这部电影讲述1868年的美国,一位南北战争之后,败战的南军军官Ethan Edward搜索被印地安人掳走的侄女的故事。经历了漫长的搜索过程,电影最后终于重建了圆满的家庭,但却留下主角一人寂寞而孤独离去的身影。

  由故事的脉络,我们可以得知家庭是Ethan进行搜寻的原动力。在对一切事物充满疏离感的Ethan眼中,只有与哥哥家庭成员的互动是快乐的。但残酷的是,这个家庭在他归乡不久后就被摧毁。

  即便Ethan其实还有另一个家人,也就是哥哥的养子Martin Pawley,但他却对近在眼前的Martin极尽排挤之能事。电影中不断反覆出现Ethan说着:「I’m not your family.」,但我们也无法想像Ethan甚至可以对这亲人冷血到,以之做为诱饵,诱杀贪心的老板。

  对Ethan而言,历时多年的追寻其实是在寻找一个他心中失落的家。Ethan不愿意接受和他最亲近,与他有过一段宿缘的Martin,而几近疯狂地执着、苦苦追求他早已忘记长相的Debby。只因为家庭当中,有个具有血缘关系的成员,失落却存活,而他必须让她回到白人世界。而Ethan之所以对Martin异常的排挤,只因为他们没有血缘关系、没有神圣的家庭羁绊,于是不成为家人。

  故事中最美好理想的情节,就是拥有一个传统的白人家庭。这个理想中的家庭,具备摇摇椅、屋顶、冬天的暖炉,以及暖炉前以血缘聚集的家庭。像是Ethan必须找到家庭失落的环节;Martin必须找回家庭的成员;故事的插曲,Martin到Laurie的婚礼闹场并夺回美人心;疯疯癫癫的Mose所说的:「Mose要的不多,只要屋顶,暖炉,以及摇摇椅」;以及受尽印地安人拷打后失心的Mose,只会说的那一个字,摇摇椅。

  全篇电影环绕着对此家庭形象的赞颂与追寻,而所有的冲突与美好,都源自对此家庭形象的失落与拥有。

  而这个美好家庭的追寻在他们追寻到Debby时,成了一个荒谬而可怕的恶梦。当Ethan历经多年总算踏进Scar的帐篷时,发现Debby竟然已成为Scar家庭中,一夫多妻关系底下的、来自不同部族的其中一位妻子。在Ethan知悉Debby已经成为Scar的妻子、并且同化为一个印地安人时,他悍然掏枪,想射杀Debby:完全没有搜索成功的喜悦,有的只是无限的憎恨。因为Ethan真正追寻的不是Debby这个活生生的侄女,而是一个必须被安置在幸福家庭的脉络中,生命才有正向意义的女性。

  像在讨论进攻计划是否要牺牲Debby时,众多白人居然一致认为,Debby应该被杀,只有跟Debby没有血缘关系Pauly的哥哥主张要拯救Debby。Pauly说:「有一个人在那里活着,我们必须救她」。而Ethan却说:「Debby已经变成了一个幼稚的野蛮人,再也不算活着了。」原来Debby这个美丽的女性,只要被认定再也不是血缘家庭中纯净的成员,她的生命便可以彻底被否定抹煞。

  电影最后的结尾充满象征意义,Jorgenson夫妇欢欣鼓舞地接纳Debby成为他们的家庭成员;Debby的干哥哥Martin与Jorgenson夫妇的女儿Laurie结为连理。每个成员都在这个有屋顶、暖炉与摇摇椅的幸福家庭中,找到位置与神圣的羁绊。只有Ethan独自一人,从Jorgenson家中,孤独地走向漫漫的西部荒漠。

  Ethan追寻的是荒唐疯狂的幻梦,幻梦的终了,得到的就是空虚难堪的落寞。这个寻家而无家的牛仔铁汉,在报复了印地安人、从野蛮人手中抢回了家人后,终于大家团圆喜乐了,他却孤单而彻底地成为一个失家的人。

  三、搜索者中的种族

  这部电影「搜索者」,全片环绕在「家」这个主题上:家的美好、家的残缺、家的追寻,以及家的重现。而造就这个美好家庭破碎的外在因素就是种族冲突:印地安人与白人。

  这部电影里的印地安人,几乎没有什么描写。没有多面向的个性、没有个人的思维理想,有的只是平板单薄而单面向的「刻板印象」。在这部电影里的印地安人几乎不是「人」,只是一种形象的再现。是残暴的化身、是破坏的工具、是愚蠢幼稚邪恶的总和。

  作为美国人美好家庭的破坏者,印地安人被赋与了相对于家庭捍卫者的一切负面特质与邪恶形象。导演不去描绘与探究印地安人本身的家庭、文化、与价值,而只单纯而片面地描绘印地安人作为白人家庭破坏者所拥有的恐怖。

  我们可以藉由审查剧中角色的形象,来窥见导演所抱持的立场:

  白人             印地安人

  神圣的家庭观:忠贞浪漫           混乱的家庭关系:淫乱多妻

  武勇             残暴

  男人英俊、女人美丽           男人野蛮、女人丑陋

  男人坚毅、女人智慧           男人狡猾、女人愚笨

  在故事当中出现了许多印地安人与白人观念的冲突与个性的差异,而差异却采取了强调白人的正面特质,与印地安人的负面特质。这种以种族为区别的标准,二分了白人与印地安人人格与品质的优劣。企图创造一种白人皆优秀,印地安人皆野蛮的形象。电影中像是美丽的白人女子Laurie Jorgenson为Martin苦守多年,而此时出现的印第安女人Wild Goose,就成了对照形象:肥胖、丑陋、愚笨。电影中其他角色也肆无忌惮地嘲笑Wild Goose的外号「胖仔」,好像这个印第安女人的丑笨,活该成为白人的笑柄。而Wild Goode在此,也作为忠贞浪漫爱情的对比:随便、没有节操、任凭喜好便投怀送抱。

  而透过剧中Jorgenson夫妇的对话,或许可以作为美国历史白人观点中,与印地安人交锋、交战以维护、捍卫家庭的缩影:

  「Now, Lars, It’s Just so happens. We’re Texans.

  Texans is nothing but a human man.

  Way out on a limb this year and next.

  Maybe for 100 years more.

  ut I don’t think it’ll be forever.

  omeday this country will be a good place to be.

  Maybe it needs our bones in the ground.

  efore that time can come.」

  美国白人家庭的美好美丽,像Texans,要不断抗争对抗凶残邪恶的印地安人才能赢得。以Ethan为代表的搜索者,或许可以说是美国人民的象征;搜索Debby的过程,或许即是美国白人找寻亲人的翻版。最后终有赢得家庭完整性的美满画面,但也有因此失落而残缺的寂寞个人。

  四、与狼共舞中的家

  与狼共舞叙述南北战争结束后,北军的战争英雄John Dunbar自愿驻守西部的前线基地的故事。没有预料到的是,白人驻军此时已经全部撤离。孤单驻守边境的他,逐渐与苏族(Sioux)的印地安人互动密切,甚至爱上印第安文化,也爱上了被同化为印第安人的白人女人Stands With A Fist。电影的最后,John完全认同、并真正地成为一名苏族人,以Dance With The Wolves的身份,脱离白人世界。

  本片与狼共舞,与搜索者异常的相似。同样以美国南北战后为故事背景;两部片的主角,同是战后失家而孤寂的男子;两部片,也同样以一个被印第安掳走的白人女子作为「家」的象征关键。不同的是,搜索者Ethan为了追求空幻的家庭,而向印第安展开搜索与报复;而John却是在印第安苏族文化中,找到、并且建立了他真正的家庭。

  John在电影的一开场就对生命、对战争失去任何认同感与参与感,因此他在战场上寻死,又自愿流放到遥远无人的边地去。但随着情节的不断推进,我们渐渐看到John Dunbar内心的孤寂,仍然需要慰藉与出口。冷漠的掩饰也许在白人世界当中行得通,但在西部广大的草原,这无可遁逃的寂寞就变得巨大而真实。寂寞中,John与野狼Two Socks建立友谊,与马Cisco成为朋友。最后,透过接收苏族的友谊之手,慢慢的,孤寂疏离的白人中尉,变得开朗率真、充满童心。

  是的,John Dunbar越来越常笑,在苏族人馈赠贵重的毛皮助他过冬时、在与双袜共舞时、在双袜第一次接过他手中食物时、在他爱上Stands With A Fist而无法自拔时、在他获得他的印第安名字「Dance With The Wolves」时……

  旁白里,与狼共舞时常说着,他钦慕苏族人与大地无争的和谐生活。而在他成为一个印地安人的那刻,他很清楚地说:我不要再过以前那种生活。他否定了作为一个白人的价值,转身拥抱印地安人的价值。

  在与狼共舞这部电影当中,印地安人才是心灵的归宿,救赎了失家的John Dunbar。苏族人给了John与狼共舞这个名字,也给了他处世的智慧、忠贞的真爱、无私的友情。而这时候的白人,则成为了破坏和乐家庭、和谐部落的凶手。这些形象,正好与搜索者里的白人社会是家庭的归宿、印地安人是残暴野蛮的家庭破坏者恰恰相反。

  再者,与狼共舞里的Stands With A Fist,与搜索者里的Debbie,同是幼年被印地安人掳走并迎娶的女人。但在两片的脉络中,Debbie的印第安化,象征美满家庭中失落的环节;而Stands With A Fist在印地安化之后,不但得到完整的生命与家庭,也令John Dunbar渴求的家庭得以完成。两个同为南北战争军官的失家男子,同样去追寻一个被掳走的女人。一个怀着恨,于是看到印第安人的丑陋与家的破碎;另一个怀着爱,于是看到印第安人的智慧与家庭的圆满。

  五、与狼共舞中的种族

  在电影搜索者里失落的印第安文化,在与狼共舞中终于有了相对深刻的描绘。苏族人的家庭、部落有着严明而合理的权力分配;巫师的地位并不是借用神秘的巫术或仪式建立,而是凭藉着冷静、充满经验、深谙人情、为部落决断的智慧;印地安人的婚姻与家庭,是忠贞、质朴而神圣的;印地安人和与狼共舞的相处,都是真诚无欺瞒;苏族在接纳与狼共舞之后,也是友善、慷慨地对待他。就像与狼共舞想要向Stands With A Fist求婚时,苦于身无分文,而Wind In His Hair就说,我会帮你想办法。之后,当天黄昏全苏族的家庭,将珍贵的财物无私地堆放在与狼共舞的帐篷前,全部族真心地祝福他们。

  在与狼共舞逐渐爱上苏族文化之时,电影也一步步的揭露白人的暴行。在婚礼结束后,Kicking Bird邀请与狼共舞一同进入苏族的圣地,作为接纳他成为苏族一员的象征,也与他一同思考苏族的未来。但在苏族圣地映入两人眼帘的,却是白人肆无忌惮的污染浪费与破坏。此时旁白说:我为白人感到羞愧与愤怒。但Kicking Bird却总是冷静、不带仇恨的试图与白人沟通。

  与狼共舞这部电影里,白人的形象与印地安人的形象对照整理如下表:

  白人      印地安人

  欺瞒虚伪     真诚无欺

  破坏自然      尊重自然

  贪婪无知      节制睿智

  权势与利益的人际关系   和谐而友善的人际互动

  强势而充满侵略性   合理地保卫家园

  与狼共舞里的印地安人,再也不是搜索者里平板而一元的形象;这里的印地安人,是多面、丰富、完整的人,出现的重要角色也都有各自的性格、特色。印地安人不再是缄默而只身为负面形象的丑角;相反地,这里的印地安人集合了各种美德,反而愚昧凶残的负面角色是白人。

  同样被掳走的女人、同样圆满的家庭象征、同样的故事时空背景,在不同的电影中,却有着幡然不同的演出。好莱坞类型片的沿袭与翻转,强烈呼应着时代脉动与反思,让人不禁羡慕,美国电影家艺术对于当代文化映照与形塑的能力。

  《搜索者》影评(六):《搜索者》:好故事的力量

  电影资料馆在12月举办了华纳电影主题放映会,包括这部《搜索者》在内的多部经典老片得以在国内大银幕上放映。每场活动上座率9成,影迷热情高涨,我也不例外,在诸多好友的陪伴下,观看了这部这部约翰·福特执导的经典西部片。

  这部电影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传递出的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信号。美国白人与印第安土著从始至终是一对儿矛盾体,土著一上来就是面目可憎的嘴脸,随即杀害幸福和睦的白人一家,并抢走了白人女孩,导演成功得营造了一位凶残的大坏蛋形象。与此同时,约翰·韦恩饰演的老牛仔则是一副正气凛然、放荡不羁、高大雄伟的正面硬汉形象,不畏艰难险阻,历经十载,翻山越岭寻找白人女孩的下落,最终印第安土著不堪一击,成为骁勇的主角枪下之鬼,整部电影透露着美国人的狂妄自大,甚至有几分幼稚的自信。

  当然,这绝对是一部上乘的西部片佳作。影片中,主角没有《被解救的姜戈》中拔枪射击的帅气Pose,没有宏大的爆破场面,英雄救美男女主角激吻的刺激荷尔蒙桥段更是没有,完全是以引人入胜的故事来吸引观众。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开头结尾前后呼应的巧妙画面——以大门开启,主人公策马奔腾慢慢进入观众眼帘为始,以大门一关,主角高大的剪影渐渐远去为终,电影用一种最原始最质朴的表现形式,塑造了一位傲慢、倔强、勇敢、令人记忆犹新的西部英雄。

  这就是好故事的力量,纵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依然耐人寻味。

  《搜索者》影评(七):英雄,不止光辉

  《搜索者》作为一部经典的西部片,依旧以表现不同种族文化间的差异与斗争为主题。然而,这部电影中的种族文化观念却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转变,不同种族文化间似乎有了缓和的迹象。片中,白人和印第安人的一些共同性得以体现,印第安人的形象不再似以前的完全暴力和粗野,而是带入了一丝人性和理解。英雄的形象也被注入了一些挣扎与残忍的因素。   影片开头,从一头牛被偷开始,到伊森家人被残忍杀害,伊森作为正义的化身踏上了复仇的旅程,最后伊森带领着众人冲进了印第安人的营帐痛快杀死敌人并救回自己的侄女。这样的故事看起来很圆满,英雄复仇成功,野蛮被消灭殆尽。但如果,我们从刀疤的角度来看一下,他的两个儿子被白人杀害,最后全族人民遭到残忍杀害。这个时候,我们的大英雄伊森俨然成了另一个刀疤。种族间的差异,归根结底还是立场不同。当你隶属于某一个种族,你世世代代都以此为生,你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奋力争取,不计代价,遇到敌对势力,奋力搏斗,争个你死我亡。种族间哪有什么对对错错,不过是各自想要守护自己最珍视的东西罢了。我忘不了最后伊森和众人冲进印第安人营帐的场景,他们策马奔腾,嘶喊着叫嚣着,刀起刀落,疯狂地屠杀者印第安人,整个画面非常激动人心,可以说是整个电影最大手笔着重的场景了,这看似大快人心的场景却让我心里阵阵发冷。我想起了伊森的家人们,当他们被杀害的时候,印第安人也是这般惬意自在么?最终,伊森一行人成了和印第安人一样残忍的存在,他们已经没什么区别了。这一段的讽刺意味简直让我看的毛骨悚然。约翰.福特用一种几近冷酷的手法给我们诠释了种族文化间的对照,不同的种族在某些方面某些关头也可以毫无差别。不同种族的人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都可以不择手段。   对比伊森代表的白人和刀疤代表的印第安人,我们不难看出,约翰.福特还是保持了印第安人野蛮凶残的刻板印象。从两个种族的家庭氛围表现就能看得出来,片头伊森和侄女的趣味对话,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吃早饭,又或者马丁和他喜欢的女孩的书信往来等一些的事情无不展现了白人家庭间的温暖和谐的气氛,让人感觉到活力十足,充满人性。而当我们把镜头转向印第安人时,不难发现,即使是家庭中,气氛也是紧张凝重的。伊森去找刀疤的时候,刀疤说到他的老婆们在替他死去的两个儿子默哀,镜头转到那几个老婆,她们一个个佝偻着身体,簇拥在一起,脖子缩得紧紧的,非常防备的样子。当刀疤让黛比,也就是伊森的侄女拿着白人头皮让伊森看的时候,黛比整个人都缩在一起,不敢直视任何人,畏畏缩缩,躲躲闪闪,一切都烘托出了一种印第安人家庭间的凝重气氛,让人时刻都绷紧了头皮。从大的线索来看,本片还是有较为强烈的种族主义,带有丑化印第安人的成分,但它的进步性也是不容忽视的。   《搜索者》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古典的西部片类型,人们从这部片子开始反思种族主义,开始进行观念上的修正。人们不只看见印第安人是凶残的,英雄是永远光辉的,而是双方都是文化和暴力的共同载体。种族之间的对立,文化与暴力的对立,这些对立都在本片里有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它们交织在一起,共同谱写了这个充满人性挣扎的故事。但本片还是沿袭了西部片的既定结尾,也就是英雄的离开。这也正是类型片所创造的一种前提,观众在看的时候就知道,英雄一定会离开,所以带着这样的想法一路看下来,每一个平凡的细节都能被赋予不同个意义,观众也能根据自己不同的感受来定义每一个细节所表现的的内容。   英雄是西部片永恒的主角,而到头来,英雄也永远是那个被排除在文明与暴力、繁华与荒芜之外的人。就像片中最后的场景,伊森在空荡的门廊前留下落寞的背影,渐渐走远,消失在视野。英雄们为了争取文明的到来,历经劫难、满身伤痕,但他们采用的是暴力的手段,用暴力的手段来争取文明,这本身就是最大的矛盾,他们无法融入文明,也更不可能融入暴力,他们只能自己离开。片中的伊森和刀疤在某些方面极其相似,他们都充满复仇的热血,伊森为了救回自己被掳走的侄女对刀疤穷追不舍,刀疤为了报复杀死自己儿子的白人割下白人的头皮。文明和暴力的确是对立的,但当我们在看待伊森跟刀疤所代表的不同种族时,我们怎么就能清楚的判断谁是代表文明的,谁是充斥着暴力的呢?打着正义口号的杀戮就不是杀戮了么?   伊森,作为本片的大英雄,有了不同意古典时期正义化身的英雄的特质。马丁也许是约翰.福特给我们的一个线索,他跟着伊森,并不是出于对英雄的崇拜,而是像他自己说的,他要去阻止他。片中,马丁喜欢的女孩儿请求他为她留下来,马丁却说,你知道的,我必须走,伊森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失控,他需要有个人来阻止他。是的,伊森的确会失控。伊森在第一次看到黛比的时候就毫不犹豫的要杀死黛比,他眼里的凶狠让人胆寒。当影片尾声,伊森奋力追赶惊慌失措的黛比时,我们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大家都认为伊森一定会杀死黛比的。马丁也是这样觉得,他奋力想要阻拦伊森,却无济于事。而当伊森终于把黛比举起来,就像黛比小时候一样的时候,他的一句“走,我们回家。”简直让我瞬间心都要融化了。还有一个场景,当伊森走过峡谷时,他出来的时候重重地跌下马来,失魂落魄。马丁问他衣服怎么不见了,伊森说,也许是丢了吧,但我不想回去找了。看到这里,我心里咯噔一下,我已经大概猜测到发生了什么,却不敢真的细想,实在太残忍。后来,伊森拉住要冲去敌人阵营的少年,哑着嗓子说道,她已经死了,我用衣服裹着她,亲手埋葬了她的尸体。我看到了一个英雄的脆弱,他的无助和隐忍,我甚至都想拍拍伊森的肩,告诉他一切都会好起来。原来古典时期那永远正义光辉的英雄形象在这部片里有了很大的颠覆。伊森不再是完全的正义化身,他为了拿回自己的钱杀死了店铺老板,他为了保护家族尊严要杀死自己的亲生侄女,他为了报仇而屠杀一整个印第安族人,他做了那么那么多以前的英雄不会做的事情。伊森是一个真实的人,有血有肉,有泪有爱,他不再是几近完美地存在,他也会动摇会迟疑,会脆弱会迷茫,也会有让人心碎的温柔,一切一切都似乎在敲碎人们的一个英雄梦,同时也在建筑一个新的英雄形象。约翰.福特似乎是一副旁观的态度说,你看,英雄也不过如此。   最后,伊森离开了,得到拯救的人们开心的走进门里,英雄被永远地关在了门外。

  《搜索者》影评(八):殊途同歸

  前幾天看了經典中經典, 搜索者, 1956, 尊福(約翰福特) + 尊榮(約翰榮恩), 史上十大排第七的佳片, 西部, 牛仔, 俊馬, 果然名不虛傳, 兩個多小時毫無冷場, 大銀幕的 紀念碑山谷 雄偉浩翰, 英雄們在那里策馬飛馳, 令人心向往之, 心神俱醉, 真能在那飛馬一次, 死而無憾!!!

  精彩的當然不只風景......感覺是殊途同歸, 竟跟這段時間看的電影, 再一次 殊途同歸!表面是個復仇加救人的故事, 內里說的仍是 尋找一個家, 一處安身立命之地, 和葉問, 我外公, 湯唯, 加埋我啦…..有何不同?再看了湯告魯斯 攻.元2077(直譯叫遺忘). (下有嚴重劇透, 如未看湯哥的請轉臺)

  感覺都是殊途同歸, 竟跟這段時間看的電影, 再一次 殊途同歸!兩部表面都是復仇加救人(復仇外星人救地球)的故事, 內里說的仍是 尋找一個家, 一處安身立命之地. 和葉問, 我外公, 湯唯, 加上我啦…..有何不同?

  尊榮最後將侄女送到溫暖的家,自己慢慢走開, 他想不想入呢. 阿湯獨闖虎穴卻有復制品去世外桃源陪愛人, 我則在香港找到電影院這個安樂窩, 大概是吧?

  尊榮走上獨狼之路恐非完全自我選擇, 外公如是, 我跟隨, 感覺我和外公在慢慢重疊,我最深刻的是他說去戲院看了 <<江山美人>>十次, 林黛.趙雷主演, (順便一提林黛樣子跟我姨媽很象) 50年後我同樣在大銀幕看到林小姐絕代風華, 外公在香港如同49號那樣機械生活, 我象52號那樣生活機械.原本尊榮想殺變成印第安人的侄女, 後來改變主意, GO HOME, 他大聲說.阿湯跟愛人相認於帝國大廈, 準備跟她同死, 轉頭留下了52號.老婆和孩子.

  葉問紅顏知已識於微時, 伴她終老; 湯唯離開一段本不應開始的關係, 也重遇MR.right於已成陳腔的帝國大廈.外公等來了外婆, 等不到一個美好結局.找個安樂窩, 比如帝國大廈(金剛也找過來), 同他她雙宿雙飛……中間包裝好點, 快意恩仇, 冷寞科技, 熱血拳館, 華美愛情, 成功上到少年PI嘅岸.我呢, 是那只頭都不回的老虎.

  《搜索者》影评(九):犹他之花

  本文标题和电影内容真真没有联系,只是突然想到了《血字的研究》中的一章,为了替妻子露西报仇小杰弗逊带着他所有的一笔为数很少的金钱出发,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在美国各地寻找他的仇人,一刻也没有动摇,一年一年过去,头发由黑变白因为过渡劳累心脏衰竭,仍旧继续流浪,就象是人类中的一只不肯罢休的敏锐的猎犬一样,他的全部心力都贯注在这个复仇事业上,为了这个事业献出一生,而片中的Martin为了找到Debbie差不多也执著如此。

  和大多数西部片不同,这儿没有一般意义上的英雄,Ford把重心放在了一个退伍回乡性格复杂的军人Ethan身上,而Wayne也不再是stagecoach中那个英俊潇洒风度翩翩的少年了,那个时候俊美但后面大概是空的,而现在除了身材有些发福外,更有了岁月历练后沉淀下来的某些无法形容的东西,也许会显得刚用自愎残忍冷酷。

  所以这部电影无法让人酣畅淋漓大呼过瘾。头发花白的D被打得奄奄一息还闭着眼睛喘着气说rocking chair,I only want my own rocking chair,Wayne心情复杂的对Martin说那淡金色的头发就是从你妈妈身上剥下来的头皮,印第安新娘“look”无辜的死在政府官兵枪下,麻木地看着白人和印第安人之间的相互屠杀,这笔烂账怎么也是算不清楚的吧,到最后心情无比复杂的看着Wayne抱着Debbie上马回到她阔别已久的家园(我和Martin还有其他人一样都以为Wayne会一枪打死她的结果是没有)

  虽然片中有很多好笑的地方,比如类似福克纳小说中的“愚者”,这儿就有好几个,除了永远嘟囔着rocking chair的D,还有Laurie的未婚夫,最可爱的还是年轻的笨上尉,可是这些只不过苦难岁月中的点缀,让人觉得日子不那么难过而已。

  《搜索者》影评(十):这片子教科书般地告诉我们悬念和惊奇的不同效果

  先说题外话,这电影笑点比我想象中得要多,就像某人说的,这片子种族主义态度太明显了,荒野搜索部分总是压抑、严肃、紧张,而一到白人家庭内部则充满欢声笑语。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电影也就分成两条线索,一个是家庭线,一个是荒野线。当然按我的解读这倒跟种族歧视没关系,事实上传统西部片里家庭与荒野、文明与野性一直是作为对立项而存在的,而作为西部片主角的西部英雄则总是身兼两种属性又无法真正融入到任何一方里去。

  男主角伊森其实整个是与文明世界格格不入的,无论是他对待他亲人的葬礼、他对自己嫂子的暧昧、以及他的残忍和不合时宜,都显示出他本质上更接近于他所憎恨的印第安人(事实上他的印第安语说得跟刀疤的英语一样好)。他其实就是白人中的刀疤。但他又渴望融入文明,渴望回归家庭,渴望得到自己嫂子的爱。他对自己侄女执着地搜索,其实就混杂着这两种情绪,一是野性中不可遏制的复仇和嗜血冲动,二是对已经逝去的家庭的浓浓情结。

  电影一头一尾都是用门作为景框,片头是打开门看见伊森从荒野中走来,结尾是从门框看见伊森转身离开这个家,门随之关闭。一道门隔开了家庭与荒野、文明与野性。英雄总是试图走进这道门,却发现永远也走不进来。

  马丁的形象与1954年《原野奇侠》里的乔伊以及1969年《大地惊雷》里的马蒂是一致的同一组类型人物,他们都是作为青年人重新见证英雄的行为。所不同的是,乔伊从一开始就极其崇拜肖恩,他的见证不过是反复确证了肖恩那神话般的身手。而马蒂则是一开始对警长非常不信任而且不屑,但一起经历磨难后才发觉英雄依然还是当年那个英雄。则都折射了当时青年对父辈的态度,以及父辈渴望挽回声誉的努力。而在1956年的这部《搜索者》中,马丁与伊森的关系则最值得品味。马丁并不崇拜伊森,他之所以一直跟着伊森一起搜索,不是因为信任伊森,恰恰相反,他感觉到了伊森的疯狂,从一开始就预见到伊森可能会亲手杀害自己的侄女,从而决心阻止他。父辈的神话形象、西部英雄的神话形象,在这部电影中首次被青年所警惕,并且质疑他们的杀人行为。

  马丁的家庭线是这部电影在荒野搜索线之外的一条副线,这条副线是这部电影最妙趣横生的部分,也是洋溢着欢乐的部分。作为马丁的女友罗丽,她如同所有西部片女性那样始终劝说马丁放下枪、走下马,回归到家庭中来。但马丁出于对伊森的不放心而拒绝了罗丽。之后马丁虽然写信给罗丽,但送信给罗丽的人却借机追求罗丽。最后罗丽居然与这个送信人结婚了。婚礼当天,大家载歌载舞的时候,伊森和马丁回来了,然后马丁和那人展开了一场决斗,打了场流氓架。

  这一段看得我相当欢乐。而且在搞笑之外,导演其实也是与伊森做了对比。马丁仍然是一个有家可回的人。事实上他最后也的确跟着罗丽一起进入了那道门。只有伊森是真正的永远孤独一人的。他在门口徘徊了一阵,掉转马头,离开,然后门关上。英雄与家庭就如此被隔开了。门的背后就是文明、社区、家庭。英雄永远不得进入。

  印第安人在这部电影中好歹有了行为的动机,而不再是过去西部片那样完全是一种推动剧情发展的道具型人物。刀疤杀人的理由是白人杀害了他的儿子。其实刀疤跟伊森非常像。但印第安人作为主体性的地位依然不存在,那个可爱的印第安女孩“看”,出来就是为了搞笑的,她莫名其妙被马丁买了当媳妇,而马丁懊恼地将她一脚踢下了床,说实话这段我虽然也看笑了,但也觉得蛮不舒服的,真太不把人当人看了。而“看”最后也无辜地被白人军队杀死了。

  马丁的半印第安人血统身份,在这部电影里其实毫无意义,因为根本没有对马丁的行动造成任何影响,也没有推动剧情的发展。很多人喜欢强调马丁印第安人血统这件事,但在我看来,其对影片意义不大,也丝毫不能证明这电影因此而更加同情印第安人。

  ——————以上全部是题外话,华丽的分界线————————

  好吧,我其实想说的是,这电影很多部分让我联想到了希区柯克,因为它对惊奇和悬念的使用是挺明显的。

  影片中两处都是毫无预警地让观众惊奇。一处是片头,伊森哥哥一家人和牧师开心地吃着饭呢,只是有人在进屋前说被偷了一头牛,他还开玩笑说以后养猪算了,没人会偷猪。导演没给出任何暗示,这句话就像他们说的所有话一样感觉无关痛痒,走神的话可能根本不会注意,但谁能想到这被偷的牛导致了伊森哥哥一家被屠杀的悲惨结局?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是希区柯克来处理这一段会如何?他也许会预先让观众知道这是印第安人偷袭前的一贯策略(就像《精神病患者》所作的那样,先表现一个被害者如何被杀,之后每次有别人进入那家旅馆尤其是接近那个浴缸,都会让人提心吊胆)。这个预先让观众知道的“定时炸弹”,会让接下来整个原本平淡无奇甚至枯燥乏味的早餐场景显出一种紧张感和焦虑感。尤其是当男人门决定集体出去追踪头牛贼的时候,观众会在心底呐喊,求求你们千万别去,他们就是要诱走你们,然后再偷袭你们的家庭!

  但约翰·福特选择了惊奇而非悬念。当一群人发现了被杀害后扔在路边不要的死牛的时候,他们突然意识到自己中计了。这时候画面马上跳到伊森哥哥一家人那,他们远远看到了印第安人在接近他们的房子。但这最后的惊奇却是以早餐场面的冗长乏味为代价的,因为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的重大转折,所以早餐那一段根本无法吸引起观众的重视,他们的谈话也就变成纯粹的家长里短。

  另外一处使用惊奇,是伊森搜索回来,却什么也没有告诉马丁他们,然后晚上,当有人说看到伊森的侄女的时候,伊森突然告诉他,你看到的是穿着她衣服的印第安人,因为那个女孩已经被杀害了,是我在搜索的时候看见了她的尸体,并将她掩埋。

  这一段用惊奇效果,我觉得就比悬念效果好。因为当那人说找到伊森侄女的时候,观众会一喜,长久的搜索终于有了结果。这个时候伊森突然告知那个女孩已死,就会马上让观众情绪由喜转悲。这种对观众情感的调控,处理得相当好。

  而贯穿影片始终的最大悬念,就是伊森最后会不会杀死自己的侄女。因为影片前面已经多次表现伊森的疯狂和他准备杀死自己侄女,所以后来他的搜索行为就出现了对观众复杂的情感调动作用。一方面,观众希望他的搜索能成功,因为已经持续五年了(而且早点找到,马丁就能早点回去阻止罗丽和那个送信男的婚礼了);但同时,观众会担心他的搜索,因为一旦他找到自己的侄女了,那么他很有可能会马上杀死她。

  这种复杂情绪,在最后部分让观众的心彻底被调动起来,马丁策马追赶自己的侄女,所有人都以为他要杀死那个可怜的姑娘了,谁知道他一把将女孩抱了起来,他说,孩子,我们回家了。

  另外由此我会想到类型片的一些心理机制。所谓悬念其实是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导致后面所展示的场景的内涵完全被扭曲。比如希区柯克最具有实验色彩的《夺魂索》,这部电影是完全不依赖剪辑而达到最大的悬念效果,这让人惊叹。因为悬念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剪辑引起的。但《夺魂索》的悬念不在于任何剪辑,而纯粹在于“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两人杀了人后将尸体藏进桌子里。因为这具藏有尸体的桌子(而观众知道这一点),导致了后面所有生活场景都具有了悬念、紧张、恐怖的色彩。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夺魂索》缺乏这个前提,假设观众不知道桌子里藏有一具尸体,这是一部多么乏味而糟糕的电影啊!从头到尾就是一群人吃饭、聊天、收拾桌子,毫无内容、毫无变化、毫无剧情冲突。直到最后,一个惊奇。但因为观众预先知道了桌子里的尸体,同样的场景、同样的对话,却被赋予了完全不同的内涵,会引起观众完全不同的情感反应。死者父母就在藏着他们儿子尸体的桌子上吃饭,而凶手还在跟这对父母说着俏皮话,这让人感到毛骨悚然;每一次有人收拾桌子时,试图打开桌子,都让人紧张,因为尸体可能马上就要被发现了。

  于是,因为有了一个“前提”,所以整个叙事可以通过无关紧要的小事而让人紧张,使人产生期待。

  类型片很大程度上就是人为去创造这个前提。比如《原野奇侠》,我们知道这是一部西部片,于是男主角肖恩刚出现的时候,虽然没人去介绍他,虽然他表现得很隐忍、很自我克制,甚至有人当面侮辱他、对他泼酒,他也没有反抗,但我们都不会真的以为他就如同表面所展示的那样是个窝囊废。我们知道,他必然身怀绝技,他肯定是个英雄。于是,前面所提到的每一次别人对肖恩的挑衅,就被赋予了一种不同的内涵,使观众产生了不同的情感,一种悬念、紧张、期待的情感。这次肖恩会不会出手?肖恩还能忍耐到什么程度?肖恩到底有多厉害?

  所以,虽然《原野奇侠》这部电影里,肖恩真正开枪只在最后几分钟,他真的只用几分钟就搞定了所有坏人,然后电影结束(冲着精彩动作场面来的观众要失望了)。但前半部分不会让人感到丝毫沉闷,事实上,因为导演把气氛营造得太好了,那种紧张和悬念一直刺激着观众,每一次我们都期待肖恩马上就要大开杀戒了,然后期望落空;然后是更加紧张更加期待,然后再次落空。直到最后肖恩的一怒拔枪,真正让你体会到什么叫“高潮”。而导演的这种调度,显然不全是导演个人的功劳,而更大程度上是源于观众对类型电影套路的默认造成的期待和悬念。因为我们知道,肖恩一定是英雄,肖恩一定会拔枪。

  同样,恐怖片其实也依赖着这种类型的默认和悬念。很多人认为恐怖片主要依赖惊奇(惊吓),这其实是不对的。因为在那最后一秒的惊吓前,是长长的悬念和紧张感,这种紧张感才是恐怖的真正来源,而最后的那一吓,反而是释放了你的恐怖感。

  这种长长的紧张感,在于你知道一定会发生什么,你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会如何发生。但恐怖片这种类型,与观众的约定俗成告诉你,当固定的场景出现、当诡异的音乐出现,一定就会有恐怖的事情发生。而电影中那个傻乎乎的角色,显然还不知道这些。他还在像平时那样行动着,而观众知道他马上就要被杀害(当然有时候导演会故意开玩笑)。于是,在一种紧张、悬念、期待、提心吊胆的状态中,我们等着那个约定俗成的恐怖一刹那,而那个一刹那拖得越久,观众会越痛苦、越紧张、越害怕。当那个鬼怪(或者凶手什么的)真的如约出现,杀死角色时,观众反而松了一口气,因为悬念消失了,紧张也就消失了(这个时候如果还有什么恐怖效果的话,那就是血腥程度和恶心程度了,而与悬念无关)。

  所以,类型片很大程度上就是为观众营造一个“前提”,观众只有带着预先知道“前提”的心观看电影,才能体会到快乐,和解读出画面背后的隐藏含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