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东京偶像》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东京偶像》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03-26 21:2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东京偶像》观后感精选10篇

  《东京偶像》是一部由三宅响子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加拿大 / 英国 / 日本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京偶像》观后感(一):为偶像及宅文化正名

  点点荧光不断摇曳,那是每个粉丝热情

  ——题记

  自从看了《寿司之神》之后,就对英国投资的日本纪录片有点不放心,小野二郎的光辉形象摄影师和编导奇怪思路搞得荡然无存,所以去看的时候还是有几分害怕。

  真是万幸啊,毕竟是影展展映片,不是渣作真是谢天谢地影片的推进线条非常清晰,以RIO(木莉绪)的成长路线为主线索,RIO成长过程中所涉及的偶像概念(如应援,宅男,投票机制,握手会,偶像管理等)及其成因,再以14岁偶像团体,10岁偶像团体引出偶像之未来,以演唱会结束后的RIO独自归家的镜头为结尾亦富有深意。始终不脱离故事主线,让影片不像《寿司之神》中话题过于分散那般尴尬

  谈及其内容,若不是大段的访谈和纪录片发式的剪辑方式,真是个剧情片。对于大部分观众而言,片中的solo偶像RIO和应援粉丝群都颇为陌生,利用纪录片访谈片段优势,无论是偶像还是粉丝还是音乐制作人,其所思所想都展露无遗,比起含蓄的电影,展现特殊生活的纪录片在某些方面反倒精彩绝伦

  “利用虚拟网络构建基础关系在线下通过演唱会握手会加深关系,偶像产业就是这种始于虚拟,却在现实发展的产业”,片中社会学家如是说。很多人抨击宅男人群及偶像风潮,我看则不然,人自有怠惰逃避心理工作繁忙为什么一定要结婚学业繁忙谈恋爱又有什么好处,追个星获得属于自己的“诚挚爱意”这种简单满足感,亦是一种生活。台下的叔叔热情洋溢的打call,这是每日辛苦上班积聚压力的良性发泄,简单高效。

  曾记得在日本的朋友说起LOVELIVE(一部学园偶像动画)剧场版在日本上映时,一排排的中年男性西装革履,面对屏幕前奋力舞蹈的九人团体热泪盈眶。再想起自己看KALAFINA的LIVE时候的表现,不禁感慨

  宅一点,真tm好。

  看到前一篇影评这么尖锐,毕竟看片量太少,难有深度评价,望各位海涵

  《东京偶像》观后感(二):为啥有人愿意给一个只能摸摸手的妹子花钱?

  有人不理解,为什么放着自己的生活不好好过,反而花钱给一个不认识的妹子,还是只能摸摸手的那种?

  东京偶像就是在探寻这个原因

  你要相信人类能进化到现在,绝不是靠做亏本买卖的,市场越来越大,就说明总是满足了合理需求

  比如有时活着活着突然就没劲儿了,光是看些元气的妹子就能满血复活了,看她们笑就被治愈了。

  有些是情感联系需要,偶像这样的距离刚刚好,而且她也不会态度很差地否定自己,毕竟女朋友什么的太烦了。另外应援团本身也是一个组织,加起来就能消除部分孤独感。

  有些是因为放弃了自己的人生,每天无所事事更别提目标了,但心中那团快熄灭的小火苗被偶像们点了起来,「我当初没做到的,也许她们能做到吧」,希望她能走得更远。

  总之这种混杂着对纯洁热血青春怀念,对尚有未来去拼搏成长,还有变化可能向往,加上双方约定俗成的买卖规矩,既能满足情感需求,其带来的距离感也反而减少了人与人相处麻烦,促成了偶像产业的发展。

  其实作为半个现役偶像宅,我想说的真相只有一个,因为生活他妈的太苦了啊!逃避,受挫,总会有,这是我获得力量的一种方式。

  《东京偶像》观后感(三):即使是逃避的亚文化也还是会面对生活不是么

  上海电影节展播周,当时选择这部纪录片的原因大概是因为自己的追星狗属性吧。 过程中有挺多思考的,我总感觉日本偶像这个圈子是两群清醒的人在装糊涂给自己建了一个城堡。80%以上的偶像都清楚了解自己除了年龄努力之外没有任何卖点,所以她们格外感谢粉丝的存在,她们清楚知道如果没有这群宅男自然不会有她们的今天,所以牵紧他们很重要,其次她们也都认识到自己作为偶像的职业周期其实很短,如果没办法大众接受时间久了,假装睡着的饭终会醒了,离开的人越来越多,如果没有能力吸引到更多的人,自己将无法再成为梦想中“闪亮”的人;80%的饭其实也都清楚偶像仅仅是偶像,他们理解这样的规矩,不会做出格的事情,仅仅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支持,而这样倾尽全力的支持,我觉得更多程度上是一群自卑孤僻的人通过这样的方式和渠道找到了唯一的一点自信,那样“闪闪发光”的人问了我的名字,夸奖了我,鼓励了我,真是很棒的人啊,我一定要支持她,从这样虚无缥缈地方寻找自己的存在感和归属感,这样的人终有一天会离开的,即使不完全离开,也会淡出吧。他们互相欺骗,但也互相鼓励,互相扶持。 对于追星,我从不否认的有四点:1.超过能力地盲目砸钱就是蠢和脑残。2.有很多性格孤僻的人通过追星认识了很多新朋友。3.有少部分人因为追星增长了新技能。4.那个“闪亮”的人给了他们很多力量,估计很多人做了很多原来从未尝试过的事。 我觉得有好有坏,对于没有方向和目标的人,给他一个临时的信仰,或许能帮助他走得更远,或许能帮助他变得更加勇敢。但是也很容易让人沉溺在这光环里,不去正视现实,或许这从另一方面看也成为了一种逃避,但不是说逃避可耻但却有用么。 但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作为偶像,所谓的积极向上阳光开朗是否只是职业标签下的一副面具?离开舞台摄影机的偶像肯定也会有心情低落萎靡不振的时候这个时候又由谁来鼓舞他们呢?感觉很恐怖的现实会是一份以鼓舞他人为目的的人背后其实是非疲惫不堪的,脱下人设和包装的他们还是他们么?这些并没有被陈述到。 看完之后觉得纪录片其实挺棒的,因为他主要是在讲述一个社会现象,给出多方观点,但不做方向引导。不过即使这部纪录片给了我这样好的观影体验,但其实其中仍旧感受到了一丝丝刻意(在粉丝群体的选择上,大都选择的是男饭,虽然不能否认男饭的数量,但我仍旧相信偶像团体的粉丝里不乏女饭,感觉这里有点刻意把粉丝形象化为年纪大的男性死宅。)

  还有一点就是日本父母对于孩子发展的包容性,觉得真的是太棒了!“如果她愿意,我就会支持她的!”。 我相信存在即合理,这种偶像亚文化存在并且扩大化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但我也还是相信在这种亚文化里有能从偶像晋升到明星的人少,会一直沉溺在偶像梦里的粉丝也少,终究大部分人还是会带着这份经历回归生活,去面对必须面对的生活。

  《东京偶像》观后感(四):《东京偶像》:超越情色的新时代宗教

  我们深爱着偶像,连吃饭和恋爱都索然无味;我们追求着ta们,就像教徒追随着上帝步伐

  “谁制造神像,铸造无益的偶像?”

  ——【赛44:10】

  前两天去上影看了一部纪录片,《东京偶像》,非常有意思

  这个时代有一个趋势愈加明显:这是一个正在逐渐失去主流”的时代。在十年前还是“小众”、“非主流”的许多文化现象,到今天,已经成为大家习以为常的事情。

  这些悄无声息改变有力发生在我们周围:李宇春在晚会上演唱二次元神曲“普通disco”,麦当劳请虚拟角色“周泽楷”当代言人,还出现了《我爱二次元》这样的节目……

  这些“小众”文化中,日本偶像工业存在极其引人注目。其诞生背景成熟的发展,巨大影响力,都足以成为一个有趣研究课题

  《东京偶像》观后感(五):人生光有可爱不行,关于偶像的碎碎念。

  对于日本的偶像文化还满感兴趣的,毕竟自己也有喜欢的偶像,虽然说不是狂热的那种。感觉无论是男偶像(以J家为首)还是女偶像(48G为首)最大的特点是:恋爱禁止!都什么年代了,导致现在J家一堆大龄未婚中年男。还有就是“养成系”,J家有Jr,而AKB48就有总选举。这部纪录片主线是一位名叫Rio的地下偶像的日常,还有采访她的一位狂热大叔粉,她的家人,最后以Rio21岁的生日音乐会结束。当中还穿插了其他的一些偶像团体及其粉丝的采访。Rio除了要在台上尽力表演,在台下除了排练外,还要每天在网上直播微博跟粉丝互动。每次握手会要努力记住粉丝的样子和名字,要对粉丝友好热情,以此来留住粉丝。粉丝只看到她元气满满努力的那一面,她的孤独无助不安恐惧,无人愿意去了解。

  其实纪录片很短,资料收集不充分,很多地方都是点到即止,看似多视角实际不算太客观。各位专家大佬似乎对于偶像文化都是持否定态度,受访的粉丝也几乎都知道偶像不过是自己的投射,是用来逃避世俗的一个出口。如此清醒,何以称狂热?也没有全面地展示Rio的日常,应该说只截取了一部分吧,其他偶像团体更是一笔带过。只感受到了追星就是烧钱,就是逃避现实世界,就是人际交往失败,难道偶像对于粉丝真的没有一点现实的意义吗?大概这部纪录片的主创对于偶像文化也是持保留的态度。

  对于路人来说,AKB48是偶像的鼻祖啊!每周定时的剧场公演,成员握手会,每年的总选举,成员数越来越庞大的团体,正在一点一点地影响着这个社会。是呀,以前只听过签售会见面会歌友会,但慢慢地,我们对握手会也不陌生了。AKB48每年的总选举更是日本乃至亚洲世界的一大盛事,君不见中国每年贴吧粉丝群里的各位粉丝集资为海那边的“推”投票。不得不说,48G真的是运营得很成功的一个偶像团体。于是世界各地纷纷相仿出现了各种XXX48。各种名词更是层出不穷,“AKB商法”、“打call”、“应援”、“本命”等。

  我上周也抱着好奇心态去看了一场GNZ48的剧场公演,也不全是好奇,对于青春美少女唱唱跳跳的表演我还是愿意看的。结果从购票开始我就发现这个团体不仅培养偶像,还培养粉丝。因为最开始粉丝只能买低价的普通坐票或者站票,需要在官方商城消费一定的金额才能升级,就可以买vip坐票,而超级vip坐票只有三个,居然是要每周竞价投标的。这年头,当个粉丝容易吗?不,粉丝也是有组织有纪律的。比如说,团体内每位成员有自己的应援色,她的应援灯棒应援毛巾应援团扇之类的都是该颜色。最明显的是你看在场那种颜色的灯棒最多,表示该位成员最有人气。还有,每首歌都有它的“官方call”,粉丝会在适当的时间统一整齐用力喊call。每位成员也有自己的官方call,粉丝也会在粉丝群里为自己的推写call,每次喊call之前,会有人用日语先喊“预备——”。我坐的位置是在站区前边,听到背后一位大概是第一次跟朋友过来的妹子问:“所以你们是觉得这边的位置比较好吗?”一位男生回答:“其实这里每一个位置都挺好,只是我们喜欢站着。”妹子又问:“你们每一场都会来吗?不会很贵吗?”“嗯,其实也就是一天的饭钱。”确实,80元一张的普通坐票也就一天的饭钱,能在两个小时看一群可爱的萌妹子唱唱跳跳让你忘记烦恼,还有一群同好让你有归属感,谁不愿意去呢?虽说算不上健康,但总归是个爱好,而且又是谁规定什么爱好算健康?

  听说每当到了总选举时,饭们都是以一张投票券的价格单位来算日常开支,尽量节省钱来给偶像投票。比如说,这件衣服要300元,300元可以投6张票呢,我还是不买了吧。(以上例子价格是我乱说,实际我不知道多少钱。)但是看似忠心耿耿的饭可是说翻脸就翻脸的,一言不合就脱粉的人。比如说,偶像必须是恋爱禁止的(这明明是灭人欲)。岚的队长大野智被爆出有女友,立马就有女粉丝烧光周边,宣布脱粉。大野智不得不发声明宣布与女方不会再见面。AKB48的须藤凛凛花宣布要结婚,掀起轩然大波,粉丝感觉受到了欺骗,团员爆粗口diss说也想谈恋爱,路人批评她破坏偶像规矩,最后须藤凛凛花退团。所以说,恋爱是偶像的绝对禁忌,偶像必须永远保持纯洁?谈恋爱就不纯洁了?这骨子里真的不是男性的处女情结作祟?还有,以青春活力为卖点的偶像(女偶像为主),年纪大了以后怎么办?毕竟,年轻漂亮女孩子永远无限量上架(刘嘉玲语)。年轻是万能的借口,唱歌不好听?还年轻,多努力一下就好;跳舞不好看?还年轻,多训练几次就好;外貌不够美?还年轻,以后长开就好;不会待人接物?还年轻,长大就会成熟了。仿佛年轻时不够好的一切,随着年纪的增长自然就会变好。年轻真好!每一位偶像都知道自己是吃青春饭,偶像的生涯极为短暂,到了一定的年纪,个个偶像都在拼命地转型,拼命地撕掉贴在自己身上的偶像标签。好讽刺不对

  “人生光有可爱可不行。”偶像大概是对这句话理解得最透彻的人了。

  《东京偶像》观后感(六):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2017年6月17日,借着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机缘,有幸观看了这部曾在2017年1月20日在圣丹斯电影节上映的电影《东京偶像》。

  作为资深电影迷,电影给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东京偶像》的电影名和海报都很吸引我,但为了保持观看时的那份惊喜感,在观看之前,我并没有做任何预习。

  日本动漫电影的魅力是世界上任何其他类型电影无法取代的。《东京偶像》这令人浮想联翩的电影名,和动漫化的电影海报令我误以为这会是一部少女心满溢的励志动漫电影。然而,并不是。

  《东京偶像》是日本女导演Kyoko Miyake操刀,加拿大、英国、日本三国联合制作的一部关于日本少女唱歌跳舞梦想成为偶像的纪录片。

  影片中不断强调现在是一个数字化信息时代,网络与通讯的发达促生了一个新兴的职业发展模式——女团偶像,实际上就是由少女组成的网红个体或团队。

  透过镜头,看着那些年龄在10岁至19岁之间又歌又舞的少女们,这本该是读书的年龄段,她们却满脑子想的是努力唱歌跳舞、维系粉丝,然后希望能被娱乐公司看中正式出道,她们认为这是工作,并且是她们应该努力去做的工作。

  究竟是什么令她们在这样的年龄段就有了对未来工作如此清晰的认识和目标。

  残酷又现实的真相是:虚荣心和金钱。

  唱歌跳舞是很棒的才华,如果有人认同和欣赏则会带来继续下去的更多动力,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和欣赏则可以满足无限的虚荣心。

  伴随着虚荣心得到满足,金钱也不会缺席,这种名利双收的事情才是少女们努力拼搏的动力源泉。

  不可否认,除了虚荣心和金钱,少女们也会有其他的动力所在,就是那些可以大大方方说得出口的动力和目标,但虚荣心和金钱是不言而喻的公共知识,当走上这一条路时,大家都心照不宣这点,不需要拿出来过多的讨论。

  彼时援交少女盛行,主因也是虚荣心和金钱,和年龄大的人交流确实会收获很多,毕竟用时间累积的人生阅历是真实又宝贵的,与年龄大的成功人士做朋友对于小女孩来说是很有趣又很满足虚荣心的一件事,在经济没有独立的年龄可以通过自身的条件换取想要的金钱和虚荣心也是一种人生选择。

  影片主要透过三个视角纪录了如今日本少女网红的奋斗历程,分别是:奋斗少女视角,咸鱼粉丝视角、客观视角。

  梦想着走上偶像道路并以后以此为职业的奋斗少女会精心准备每次或大或小的演出,在舞台上又蹦又跳卖力演唱,积极开粉丝见面会,用与粉丝亲密互动以维系粉丝对自己的喜爱,回到家还要进行网络直播和粉丝继续互动,似乎全天除了演出就是直播,目标就是跻身国内著名女团,然后走上人生巅峰的偶像道路。

  日本御宅文化深入人心,盛装打扮的少女们如同从漫画中走出来的,宅男们便成了奋斗少女们最大的粉丝后援团,咸鱼粉丝们会自行成立后援团,自发的为喜欢的少女网红搞人气拉赞助组织各种活动,少女演出时,他们会在台下疯狂呐喊尖叫,似乎比少女还卖力还投入其中。

  为什么我直接给他们冠以咸鱼,因为三次元中,他们确实是咸鱼。影片中咸鱼粉丝们纷纷晒出与喜欢的奋斗少女或女团的合影,表示照片他们都无比珍藏,这些少女们是他们人生的希望,因为看到少女们在努力就好像弥补了多年来无所作为的自己,以至于有40多岁都未曾恋爱的人,因为他自认为自从喜欢了某网红少女就不再喜欢现实身边的人了,同时自发成为网红少女的后援团后,每天也要为喜欢的少女造势、积攒人气根本没时间考虑自身甚至家庭的事情……

  在粉丝见面会,能与喜欢的网红少女握手私聊一分钟,或者合照都令咸鱼粉丝们开心不已,甚至是他们生活中最开心的事情了,被喜欢的网红少女问到姓名也会开心好一阵,镜头下每一个的他们追捧网红少女的细节都真实暴露他们碌碌无为的咸鱼人生,很多娱乐公司抓住粉丝这种乞求卑微的想法,不断组织女团成员开粉丝见面会,让咸鱼粉丝们近距离接触网红少女,自然也是多赢多收的局面。

  如果人生的幸福感和优越感仅仅来自于追捧的网红或偶像,那会是多么失败的人生,不过咸鱼不会觉得失败。

  客观镜头下充分解释了网红少女和咸鱼粉丝这两种不同方向的人生,虽然人生不止这两种,但神奇的网络时代将这两种对比鲜明、发展相反的人生轨迹进行了糅合。

  虽然表面上,咸鱼粉丝们通过和喜欢的网红少女交流得到心里的满足,开心一时,同时也会以追随她们为生活动力,可迟早有一天咸鱼们会发现事实并不是他们所想,当在他们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完全建立起来对网红少女的精神依赖开始坍塌后,他们并不会越来越好,只会越来越糟,把人生寄托于他人的人还能有什么希望呢,所以不是说他们因为网红少女不找女朋友,而是现实中也不会有有脑子的妹纸看上他们这种人,他们用对网红少女的追随掩盖着自身无能和失败的人生,不要以为他们在台下卖力为偶像叫喊,别人就看不出他们是LOSER。

  追星也是一种填补内心空虚的方式,理智的追星很重要,要么远远爱着、支持着自己的偶像,要么努力成为一个可以和偶像并肩的人。

  奋斗少女们为了梦想而努力的样子确实很振奋人心,但咸鱼们并不会因此开启自己的人生,所以不可避免的形成对比。

  其他的同龄少女们还在学着难懂的数理化,读着文章学着外语;而奋斗少女们学着如何在舞台表演,如何维系粉丝,如何处理人际交往,如何应对那些对她们色眯眯的人……多年以后,当读书少女们毕业,开始步入社会开启职业人生,或许奋斗少女们已然身家百亿,但精彩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虽然职业起点相差很大,但自身修养不同,幸好时间充足,20多岁的年纪是多么的美好,无论对读书少女还是网红少女,她们都有更多选择和自由走好接下来的人生。

  愿每个奋斗中的少女的梦想都能开出灿烂的花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