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大人》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小大人》观后感10篇

2018-04-09 20:1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大人》观后感10篇

  《小大人》是一部由艾拉·萨克斯执导,詹妮弗·艾莉 / 阿尔弗雷德·莫里纳 / 格雷戈·金尼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儿童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大人》观后感(一):成长的第101种方式

  文_调反唱唱

  艾拉·萨克斯说[小小人]是受到了小津的启发具体影片是[我出生了,但……]和[早安]。里面都有小孩成人世界的交织,以及小孩在遇到挫折时,表达的小情绪以及作出的反抗等。但这只是萨克斯构思整部电影的最初框架,毕竟时代地域不同,[小小人]里的孩子们必须要面对的是美国式家庭问题,以及体验美国式的成长。

  故事本身并不复杂,杰克的爷爷不幸去世,他随父母搬到爷爷生前在布鲁克林的住处房子附带的店面由爷爷生前好友租下,租金多年没有涨过,杰克的父母打算店主商量将租金翻倍,却屡遭拒绝。但杰克与店主儿子安东尼奥已然成为了好基友,成人世界的利益纠纷威胁到了孩子们的友谊。在儿童的世界里,这些原本可以产生强戏剧性的利益纠纷事件,比起他们成长过程中所伴随的大事——下课嬉闹、爱慕女生、谈论理想来说,显得微乎其微。这些微小事物建立起来的逻辑可以打败成年世界的无趣、繁复以及庸常,凸显出单纯趣味,这是这部电影即便诉说的故事略带伤感,但给人的直观感觉就是简单清新、美的原因

  虽说镜头对准儿童,但影片却有着千丝万缕越过儿童身后的意义。[小小人]延续了前作[爱很怪]的话题,提及了萨克斯持续关注的美国移民住房问题。但不同于超越了同性情谊去花更多笔墨描绘美国社会面面观的[爱很怪],[小小人]在描绘成人世界的问题时,显得克制了不少。比如在杰克的父母与杰克的姑姑一家吃饭的一场戏,因为两个孩子的在座,这场原本要“申述”安东尼奥母亲罪行”的揭发宴席,变得隐晦和尴尬。大人自知金钱利益问题的“丑陋”,在孩童面前暂时放弃争执,转而采取柔软态度,恰好阻挡了狂风骤雨。

  这种更为“高级”的情感,还有很大一部分归功于演员精湛的表演。令萨克斯沾沾自喜的是,他“成功选择”了智利裔女演员塔利亚·巴尔萨姆去饰演服装店主,巴尔萨姆拥有凯特·布兰切特的神韵,让观众即便从道义出发,也难以对这样一位厚脸皮神经质中年女性产生厌恶。在由杰克一家邀请律师登门拜访的那场戏里,塔利亚脸上痛苦表情,辅以不出声的哭泣,给了一直隐忍的情绪一个恰到好处的外化出口,引得先前因为赌气一直不愿意与母亲对话的安东尼奥,此时终于吐出了禁言后的第一个词“妈妈”。

  回头再来看看两位散发出青春活力小男孩,有同志情结的萨克斯善于捕捉少年的美。镜头隔着汽车窗、地铁窗,三次扫过两个站在滑板上的少年,轻盈的风吹动他们的T恤衫,看着这两个跑动的身影,你无法不被这种久违的特质戳到。这种生活流式简单的碌碌庸常,营造出一种真实感,可以让你更为真切的去体会少年的烦恼。真实还表现在表演上,萨克斯选了两个现实中的文艺少年,让他们饰演自己,许多场景台词也没有为两位准备好,即兴表演和故意错误告知开关机状态,让萨克斯抓到了感人至深与真实自然的情绪表达。

  也正因上文所说,孩子们专注于自己的世界,而忽视了成人世界里发生巨大变故,以至于巨浪波及自身时做出的反应激烈,细想之又是那么可爱。可是在孩童的世界里,是没有小事的。在成人看来他们因为不满父母对待对方父母的作为先是撒娇、然后是禁言,最后是歇斯底里的大声哭泣,都显示出了那个年龄特有的憨、执拗淘气甚至是傻气。在他们的眼里,再大的事也大不过两个人之间的友谊,但现实狠狠的戳中了两个孩子,他们只能向成年人给他们制造的那个严厉且不可触犯的世界妥协。

  在影片的高潮部分,向来连笑容都很少在脸上出现冷酷少年杰克,情绪冲动的冲出房门泪流满面的向父母诉说愤怒。不止是杰克的表现异乎寻常,这场戏的所有人都似乎找到了一个爆发的出口,悲伤笼罩着整个屋子,但就在这里,情绪已经渲染到最高点时,萨克斯把镜头转到了下一场戏。蛮以为经过这一番哭闹过后,至少收场不至于那么难看的观众被打脸。下一个镜头是杰克站在被搬空的店铺外边往里张望不好意思,这不是电影,这是生活。孩子们的痛苦只是一团透明空气,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影片还在继续,三个月后杰克蓄起了长发,当他在美术馆偶然遇到安东尼奥的时候,他只在远处张望却没有上前,任由曾经挚友以一个帅帅的背影消失在他的眼前。俗气的说,这是一部关于成长的电影,个体命运道路上前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多的无奈遗憾与痛苦,不是年过花甲是没有办法站在时光河流的末尾,去看这一段成长过程中的得与失,何况是初尝痛苦滋味的少年。而对于成长到大人的我们,回想起来这样的痛楚也太过于遥远陈旧,但却也的确有些趣致。[小小人]的处理刚刚好,没有痛彻心扉,只是一丝浅淡的忧愁飘然而过。

  这种瞬间长大的感觉,让人想起一部俄罗斯独立小品[小鸟],一对恋人相爱,外围两个分别恋着这一对的男孩女孩成为了捣乱同盟,他们想尽了各种可爱淘气的办法去拆散这对情侣,当得知他们已经发生了性关系时,两人各自痛彻心扉了一番。末尾,男孩对女孩说:“我爱你”,女孩不解,男孩答到:“我长大了”。

  本文刊于《看电影周刊》,转载请务必说明

  《小大人》观后感(二):成年,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少年,

  托尼想念爸爸的时候,杰克带他一起畅想:如果这时收到了两个来自非洲的机票,你和妈妈登上了飞机,看到了爸爸,看到了蓝蓝的星空黄色星星....这是少年之间才会做到的彼此安慰

  杰克被同学嘲笑的时候,相比于杰克的退缩,托尼的挥拳相击显出纯真义气

  托尼告知杰克,妈妈要被他的家人赶走了,杰克哭诉:他们要一起上梦想高中,可以步行,爸爸上班更加便利,把房子租出去,租金给姑姑.....这是少年的天真

  还有彼此通过静言对抗双方的父母,显现的手段的无力。

  他和他收获了这个年纪美好的一抹相遇,懵懂心事有人分享,孤廖的身影有了伴,梦想有了相互的映照.....

  但不管愿不愿,他们的情感不再只能由自己控制,会有很多的无奈,这不是因为父母,因为社会,是成长本身,必然会遇到的。这与幼小没有话语权无关,像影片《契克》,麦克最后即使抵住父母的重压,没有在警察面前出卖契克,终究还是换来了社会的暴揍,在这套规则体系中,友谊的小船,究竟能坚持多久呢?这是导演好奇的,也是我们每个成长过的人体会过的。

  《小大人》观后感(三):无论怎样,我始终相信感情是美好的

  我只是觉得最受不了地方是,为什么大人的矛盾要牵扯到孩子,关于商业的部分为什么要牵扯到人情,之前一直以为我穷我有理是一些地方才会出现的,原来是世界性的。

  说点别的吧,小杰在东尼帮他拿东西的时候,东尼主动分担了很大一部分,有男生照顾女生的感觉,有种暖暖的不是兄弟的感情在流动,我很喜欢导演笔触细腻,两个人一起去做对方喜欢事情陪伴在一起,细细的感情在滋生。

  最开始的时候,我以为导演是要揭露出不一样的感情,比如东尼妈妈和小杰爷爷有过一段感情这样,要不然很难解释,东尼妈妈在面对房租问题的时候为什么会频打感情牌,直到律师过去,东尼妈妈哭起来的时候,才知道是真的付不了那么多的房租。

  最后那个凝视,真的很触动,久别的人,看见一个相似的背影,都会凝视很久,导游留了白,不知道两个人最后有没有相遇,有没有抱在一起欢呼,只是看见扎着小辫子的小杰,在凝视那个背影的时候,没有太多的动作,却传达出了一种害怕一眨眼对方又会不见,却没有勇气确定是不是对方的感情。

  突然的就想起了小时候,早早的离家,和要好朋友分开,真的是太小了,那时候还没有QQ,手机也没有普及,没有任何联系方式,试过写信,却没有寄出去,因为没有办法寄信,最后只能选择默默的想念。直到有一年,回老家时,在菜市场,一个抱着小孩儿的女生在买东西,第一眼看着是她,再看好像又不是,有压不住的喜悦,却因为突然想不起来名字而不知道该怎么去打招呼,该怎么去确定是不是她。直到两年后,经过辗转加了微信,聊天时,她说两年前,在菜市场看见一个女生很像你,可是又觉得不像就没有去说,我说,我和你有一个一样的经历......

  《小大人》观后感(四):艾拉·萨克斯的温情世界

  电影中的一个场景对于我们理解这部电影非常有用:那是一个景深镜头,画面前景是两个孩子相互打闹的活动情景,而在后景中父亲正与妹妹亲密地交谈。前景的清晰声响,和后景的模糊与静默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此,整部电影的逻辑便呈示出来了:作为主角的孩子从成人所处身的社会关系中凸显出来,而成人世界的利益交织则潜在地隐藏在孩子温情与真挚的世界中。

  《小小人》是以这两个相异世界的并进展示来进行的:温馨的儿童世界有机地穿插进成人的利益纠纷中,正是为了削弱电影的戏剧性。比如在开头的一个场景中,为了引入肇始整部电影的事件——祖父去世,导演巧妙安排了小男孩去接那个陌生来电,并在对方传来的话音中暗示观众这个事件已然发生,而孩子一脸茫然的表情则告示他对此的不解,既可能是孩子的无知,也可能是父母对此事的刻意隐瞒。这种隐瞒是为了不让成人世界冲击儿童纯真的世界。

  这一点同样表现在导演对全片唯一一处戏剧性冲突的处理。这一冲突直到电影开始很久才能被观众发现,虽然之前已经埋下诸多伏笔。比如在一家人刚到来的时候,父母在车里的对话已经提前透露站在门口的吸烟女人将会在后续故事中产生的重要作用,其后再通过介入妹妹这一角色(也即开头提及的那个场景中兄妹俩的秘密交谈),在户外的晚餐中,大人们带有忌讳地提及了这个叙述冲突:楼下的店面已经租出十几年却从未涨价,而一家人的到来就是为了处理父亲死去留下的这个问题。整个场景被安置在户外的黑暗中,并同时让东尼(裁缝之子)在餐桌上,因而大人间的对话只能断续、暧昧地进行。

  这种对戏剧性的瓦解,在艾拉萨克斯的电影中已经成为标志。在前作《爱很怪》中,有相似的处理:两位老人侨居新家的甜蜜、Ben弥留之际的痛苦及离世后的悲伤都被省去了,因为这是一些动情的时刻,都将引发观众的情绪波动。艾萨克非常聪明地戗止了观众的这种移情,从而让影像塑造的世界饱含温情。这种温情的设定同样反映在《小小人》中,成人尽可能阻止了大人间残酷的利益冲突可能对孩子们产生的影响,当然没有人对这个残酷的现实世界有完全的抵抗能力,他们只能缴械投降。但他们至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保存孩子世界的纯真。这种存真,更进一步,可能还存在边缘性质的同性恋情

  《小大人》观后感(五):事情是这样的,事情总是这样的。

  没想到美国人拍清新脱俗是这种感觉。是枝裕和三十岁再看可能更好,《小小人》却戳中了成长的切肤之痛

  我小的时候,和父母一起去比我小一岁的妹妹家玩,每次到了晚上都不愿回家,必然要大哭一场挨几句骂之后才不情不愿地跟父母走。我那时觉得,为什么人们一定要在晚上分开,为什么人一定要回到各自的家呢?

  Jacob的父亲对他说:“摆脱旧东西是好事,最开始是有点困难,但之后就会好了。”成长确实是一件需要时间博弈的事,我们和自己打架,和时间拉扯,最后不情不愿地长大。没有必要过头来嘲讽自己的幼稚,因为在那个时候,你近乎撕裂的疼痛是真实的,是你自己用尚且稚嫩双手,用眼睛用心感受到的。

  一天比一天活得更熟练,渐渐懂得到了晚上就该回家,相聚短暂,分离才更长久。这些道理,没有人逼你,是你自己发现的。

  说来残酷吗?

  然而事情总是这样的。

  Jacob有预感要失去自己最好的朋友的时候,他终于开口了,哭着向父亲求情,以为造成现在这个局面的人是自己,是自己不同父母讲话,最后惹怒了父母,才让Tnoy和他母亲搬出去。他开始一五一十地坦白自己的种种“错误”,措辞恭慎,极尽讨好;他想要一个完美结局,以最不切实际想法设计了一个自以为更好的解决方案。他开始挽留,恳求,同时也妥协,不是对父母,是对时间,对成长,对人生

  “我有个好主意,我们住回旧公寓,然后把这个地方租出去,钱给奥德丽姑妈。我和Tony都会去曼哈顿,在拉瓜迪亚高中学表演艺术。所以我不需要坐地铁或者什么去学校,我可以走路。你能离剧院更近些。”

  “……我喜欢那个表演,爸爸,我真的喜欢。Tony也喜欢,我们后来都聊了很多。我觉得你非常棒,我觉得剧情非常复杂。我抱歉之前没和你说,对不起。但我真的很喜欢,真的。”

  Jacob哭着抱住父亲的时候,我想,还有什么比让一个孩子心碎更让人难受的?

  影片从头到尾没有戏剧性的情节,前半段的铺垫显得毫无生气却异常真实,内向的孩子,逝去的老人,往来的宾客,扔垃圾的时候躲在楼梯下面才能哭出来的成人的防备和脆弱,种种一切都真实得令人恍惚。影片的人物刻画得不那么立体,而着重讲述情绪,讲述孩子和大人的殊同,稚嫩和成熟之间的对冲。以至于看完整本片子,对人物印象反而模糊,内心的触动和共鸣却异常汹涌。

  或许和是枝裕和比起来,导演巧就巧在讲的是孩子的故事。观众不一定老过,不一定经历过生儿育女,亲人离丧,但一定年轻过。但凡一点点细微的情感,都会触动观众潜意识里曾经身为孩童的那份神经,稚嫩的,像花蕊一碰就碎的,不容侵犯和质疑的童心。

  然而事情是这样的,事情总是这样的。

  人会随着时间慢慢长大,朋友会在人群中走散,亲人会相继离你而去。然后茫茫天地,Jacob终于变成他的父亲,在某一个噩耗的夜晚躲在楼梯角落的垃圾桶旁,背过身哭泣。

  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午夜梦回,你爱怎么回味就怎么回味。但人前人后,我要你装作什么都没发生过的样子。你可以的,我们都可以。”

  故事结尾的地方,Jacob恍惚中好像看到Tony的背影,鲜红的T恤,外显的张扬,一成不变的样子。而Jacob却早早束起了长发,换下了墨绿的衣衫,“在某个瞬间忽然意识到有些事情已经过去了。”

  他想,成长大概就是这样吧。

  《小大人》观后感(六):两部佳作告诉你,每个人都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原文链接

  2017-03-08 麦香 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展映单元

  以《点亮灯光》《爱很怪》而逐渐走进影迷视野的美国导演艾拉·萨克斯在去年带来了他的最新作品——《小小人》(2016)。区别于前两部作品,《小小人》的主角是两个性格迥异的初中生,这是一个关于如何成长的故事。

  性格孤僻的小杰克在祖父过世后,搬进了祖父的房子,很快便和租住在楼下热情开朗的托尼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两人倾听彼此的梦想,认真给出建议,谈论同龄的女生,约好考同一所高中。然而,两家大人之间由于利益之间的纠纷,阻止了两个孩子之间的往来。

  一场看似简单的事件席卷了两个家庭,全片视角一直游走在两个孩子和大人模糊的道德感之间。可贵的是,每个人物的选择都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就像故事里的两个小孩子,一边死守着来之不易的友谊齐力对抗父母,一边在目睹父母的苦苦挣扎之后软了心意。

  为了描述成长,理查德·林克莱特曾用十二年的时间拍出了一部《少年时代》,艾拉·萨克斯则在不到九十分钟的时间里,在琐碎的日常中,看似不经意地挑出了一些片段。杰克在听托尼谈论女生的时候,产生的一些从未有过的感受。最终不得不接受父母的选择时的声泪俱下,以及结尾再遇见托尼时的止步不前。

  就是这些渺小的情感促使他做出选择,在无奈和放下之后迎来成长,也让片子有了重量。

  常有人将导演比作美国版是枝裕和,的确,和是枝裕和的作品相似,这部《小小人》也有着大量对细微情感的捕捉和描述,画面清爽干净,自然的光线下一丝丝的喜怒哀乐擦肩而过,如春雨无痕,却别有一番湿润在心底。

  无独有偶,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还有另外一部影片把视角同样放在了孩子身上,即刚刚拿下柏林国际电影节泰迪熊奖评审团特别奖的《人生密密缝》(2017),该片由日本著名女性导演荻上直子(代表作《海鸥食堂》等)自编自导。

  《人生密密缝》主要讲述了几乎被母亲遗弃的小女孩小友和叔叔牧男及他的女朋友凛子(生田斗真饰演)同居在一起的故事,有一点与众不同的是,他叔叔的女朋友凛子是一位变性人。

  影片从小友的视角出发,纪录着温柔善良的凛子的一言一行,她用实际行动关爱和保护着受过伤害的小友,消除了孩子因未知产生的偏见,让小友逐渐成长为一个懂得包容和理解的少女。

  就是这样一个听起来有些猎奇的故事,被导演用真切的情感和清新的镜头语言融合在一起。

  小友成长在一次次冲破世俗眼光和巩固心房的过程中,在安静的结尾带来排山倒海般的力量,轻而易举击中人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中国电影资料馆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宣传团队

  撰稿 / 麦 香

  编辑 / 郭 舟

  《小大人》观后感(七):记录一下导演Q&A场的一些内容

  1.这场Q&A是英国某城市的一个Queer cinema活动,而这个活动本身就是受Little Men的导演Ira Sachs在纽约办的Queer/Art/Film影响(在纽约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所以导演才会欣然同意过来做Q&A,他说是“Sister Festival" (笑)

  2. 看到有评论说这部电影有小津的感觉, 其实导演确实一开始就是从小津的电影受启发的。他提到两部《我出生了,但……》和《早安》,里面都是有小孩子和大人闹矛盾、抗议这类情节,于是他才有电影最早的框架。后来再加上关于Gentrification的情节。

  3.说到这里就要一定说一下两位小演员【演的都很棒啊!】首先是演Jacob的Theo Taplitz,导演说自从Little Men拍完后,Theo就自己编,导,演了四部短片,在各种电影节上展映。他会把他的短片发给导演Ira Sachs看,像是导师和学生的关系,然后Ira就会说”You can do better than this!"之类的(笑) 然后演Tony的Michael Barbieri拍这部时候是第一次演戏。他电影里的口音就是自己的,选中他以后导演还特地为他改了一点剧本设定。然后演完这部后,Michael真的考进了LaGuardia,后来还被cast进了各种大片比如新版蜘蛛侠!然后导演问他在里面演什么角色,他就说“如果我说了要被杀掉的"=0=

  4.关于片中两个男孩的关系,导演说,之前他拍的两部电影《点亮灯光》和《爱很怪》分别是描写青年和老年的gay的生活。然后写这部的时候,他自己是与Jacob这个角色有共鸣的:一个敏感的、有艺术才能的gay的男孩。但是和小演员说的时候他不想直接告诉他们是如何的,强加他们不是的东西在他们身上,所以最终效果是由两位小演员带来的。他特别提到了最后一幕Jacob望着Tony的时候,Theo为这个角色带来的一种意识到“It's over"的感觉,就那种在某个瞬间意识到有些事情已经过去了。(TAT)

  5.演Tony的妈妈的是智利女演员Paulina Garcia,导演很欣赏她,觉得她有一种凯特布兰切特式表演,"she never disappears in a film"(基本就是说气场和存在感很强) 然后写她的台词的时候导演有想过会不会太刻薄了,但是导演希望Jacob的父母和Tony的妈妈两方的所谓“好/坏“不停地转变,一开始大家觉得那么刻薄的人后来哭的那么伤心,没有哪一方是真的”坏人“。

  6.全场有各种涉及到cinematic realism的问题,集中一下。为了做到贴近现实,选角的时候,特别是群演,比如一开始参加葬礼的人,都是真的生活在电影里Brooklyn Bay Ridge区域的人。再比如Tony表演课上的学生和老师,他们其实真的就是Tony的演员Michael的表演课同学/老师。导演说,因为生活在那个特定区域的人和其他地方的人是不一样的,哪怕我们看不出区别,但是细节上比如说话的方式等等一定是不一样的。还有客串饰演了Tony家律师的Alfred Molina(他是导演前一部《爱很怪》的主演之一),他本人是伦敦人,导演说如果让你来演一个西班牙裔的律师角色呢?Alfred说可以,但那样就会缺少一些真实性。

  7.拍戏的时候,导演说他是不排练的,他知道有些导演是排练很多遍再拍效果也很好,但他不是这种方式。他对演员说的最多的就是”Act less." 然后有人问到全片有多少戏是即兴发挥的。导演说他个人比较偏好演员按照剧本,因为他不认为演员即兴发挥出来的台词会比专业的编剧写出来的好。这部电影里大概90%是按照剧本的,只有一小部分比如葬礼戏和Tony的表演课的内容是即兴的。

  8.导演全场提到了几个影响。除了开始提到过的小津,有一部Peter Sellers主演的电影叫The World of Henry Orient。还有Henry James的小说。还有肯罗奇。

  9.有人问到这部电影从开始构思到成片用了多久,导演说2014三月开始,年底写完剧本,2015年中开拍,然后剪辑了10-12周。所以总的来说一年到一年半。导演说比起他之前的来说算是很快的了。然后导演还说到去电影节展映的时候是最没自信的时候,因为电影节是很残酷的。评论什么的。

  10.最后关于片名Little Men, 导演说其实是指每一个角色。

  《小大人》观后感(八):为何长大后一切真挚的情谊都将变质?

  我看电影基本不先看概述,基本凭个感觉或者老婆推荐了才去决定看还是不看。不看概述的好处是你只能通过片名去设定电影的大概内容,《小小人》的片名显然太直接,对于内容来说我喜欢随着剧情的推进去慢慢理解后面的情节。

  本片开始对于两个小小人的人物设定是强烈反差的,阴柔和刚正的两个极端让我这个从来不喜欢看概述的人误以为是个同志片…

  两个小小人父亲的人物风格设定恰恰表现出关于少年的人物性格的原因。

  阴柔男主父亲也因为童年孤僻很少结识到好朋友,对于儿子结交的朋友以及其家庭特殊的同情也不断的流露,但是现实的窘迫让他不得不做出选择,致使让儿子由于朋友的离开和自己反目。

  喜欢刚正小人这个人物的设定,父亲远在非洲,由于离开的时间长他说自己几乎忘记了这个人的感觉,但是朋友的假设让他心里的渴望毫不掩饰的流露出来。

  为何长大后我们的真挚都会变质?童年是一个回不去的天堂,那里没有那么多复杂的因素,情感也是纯粹而又美好的。就像一场梦,你不可能永远做下去。

  《小大人》观后感(九):不是影评!

  关于电影《小小人》little men

  也许我们曾经怦然心动,也许释然了…

  青春期的无可奈何,失落和焦虑

  在现实迅速的成长中只剩下微微一笑……

  只看过Ira Sachs的爱很怪,当时被电影里满溢的生活感迷住,安静朴素的的琐碎生活,感情柔软绵长,被两个老爷子的爱情所感动…小小人和爱很怪的风格是一致的,依旧缓慢的将一些微小的情愫串联起来,矛盾和冲突都给予足够的缓冲,很多时候,电影呈现的生活化让我觉得自己像一个电影中没有入镜的老邻居,沉默的注视着这两家人的喜怒哀乐,当jacob玩着直排轮经过小公园,那阵午后的微风混杂着阳光和泥土的味道,轻抚过我的脸,仿佛jacob刚刚经过我的身边旁,我捕捉到了他和tony的相视一笑……

  故事关乎于两家人,敏感内敛的艺术小天才jacob有着一个郁郁不得志的演员父亲和一个忙碌持家的心理医生母亲,叛逆洒脱热爱表演的tony那未露面的父亲也许在非洲拼命的工作着,阴郁焦虑的母亲经营着并不景气的服装店…两家人因为jacob爷爷的去世而联系到一起,jacob的父亲成为了tony家新的房东。两个男孩暧昧的友谊火速升温成为了最要好的朋友。此时,双方家长因为实际的经济利益产生矛盾,期间父母和孩子的矛盾爆发,经历了短暂的焦灼和反抗后,两个男孩随父母的决定就此分开,也许再遇见也只是远远的注视…

  tony和表演老师练习解放天性的那场戏特别有趣,现场的所有学生以及表演老师都是本色出演,特别真实,不禁想起了我大学上表演课时的各种撒泼卖丑,就这么疯得自得其乐。

  导演Q&A中,最后关于片名Little Men, 导演说其实是指每一个角色。

  题外话,jacob和tony两个人的面相模样神似emma和小evan(这对貌似订婚,可怜的小快银哈),我默默在心里期待了好久cp!

  《小大人》观后感(十):《小小人》:不谈钱,和冷血

  小杰的爷爷生前一直住在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两层房子里,爷爷住在二层,一层的店面租给了一对母子:东尼和他做裁缝的妈妈。去世前,爷爷把这座房产留给了小杰一家。爷爷去世后,小杰和他的父母顺理成章搬了进来。

  因为年龄相仿、兴趣相投,13岁的小杰和东尼很快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二人一块玩耍,一块打游戏,甚至梦想着一块上高中。

  然而,因为经济拮据、生活所迫,小杰的父母不得不向东尼的母亲征收更高的房租(只是和布鲁克林市场租金价格持平。之前,小杰的爷爷只收东尼的母亲很少的租金),以供给家庭开支。但,东尼的母亲却以“我和小杰的爷爷是很好的朋友”、“这个店面为这条街增色不少”、“比起你们(小杰的父母),我更像是小杰爷爷的亲人”等理由,拒绝支付更多的租金,以及在小杰父母驱赶的情况下拒绝搬走。为此,两家人从友好相处,走向了纷争。

  因为大人之间的争吵,小杰和东尼之间的友谊渐渐受到影响。东尼的母亲迫使他不要和小杰玩耍;小杰的父亲不再留宿东尼,甚至不让东尼来他们家打游戏。为了报复两家父母对自己友情的干涉,小杰和东尼都决定不再和父母讲话。

  最终,小杰的父亲用法律手段,赶走了这对不愿支付更多房租的母子。小杰和东尼分道扬镳。

  这个故事就是导演艾拉萨克斯电影作品《小小人》的剧情。从父母之间因为房租而产生的对峙,到两个孩子受到父母纷争的影响,导演用细腻而缜密的镜头、生活化的静水流深,探索着孩子之间友情的微妙变化,而这友情无论多么纯真,都敌挡不住成人世界的算计。

  “大人看利益,小孩重感情”,电影里的这份细腻,折射到现实生活中,直触每一个有相似经历的人的心底。回想你小时候,有没有因为父母间的不和,就被迫使成为那句“不要和他/她玩!”的牺牲品?

  反观这个故事,小杰的父母有没有错?没有,因为他们是在合理的市场价格内提高房租的。两个孩子有没有错?更没有,难道交个朋友,还要受到天谴?但二者搅在一起,就搅出了问题:孩子的感情遭到大人利益关系的扼杀;父母因为孩子间的亲密关系陷入选择困境。

  人们常说,“谈钱伤感情,谈感情伤钱”,但是却给不出解决之道。钱与感情如何做到同时不伤?是不是只有不谈钱和冷血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