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下南洋》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下南洋》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5-05 20: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下南洋》经典观后感10篇

  《下南洋》是一部由周兵 / 祝捷 / 张华 / 张效 / 张效蔡 / 美慧 / 丁执导,历史 / 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下南洋》观后感(一):实在没法认同

  他们是外国人不是中国人这个必须要搞清楚

  猪仔有空研究下..一千多万猪仔?。。。被反复屠杀为什么不走?不给走?1911年开始你们可以回国啊?第七集王赓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主席说:造长城其实是非常的愚蠢的一种方法,因为它完全是一种保护性的。。。。说话跟吐屎一样不造长城难道造大船来打游牧骑兵?傻逼我操。。。。第八集接近结尾处的摇滚乐是这片唯一喜欢地方

  前面6集看过之后完全不记得讲了什么,第七集开始才觉得有点故事

  第10集菲律宾华人志愿消防总队在菲律宾有37个分会,为菲律宾各族人民提供24小时义务服务,2000多个人全部志愿者组成没有酬劳,华人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行动在菲律宾找到一种定位公民不该以种族来区分,应该以对所在国的贡献来衡量。。。。对不起。。老子无法认同南洋华侨移民扭曲的三观。。。简直可笑。。。华侨志愿者免费消防服务来博取菲律宾社会对华裔的认同感。。。低三下四的完全没有自尊了我操。。。留在外边活该遭排斥

  全片400多分钟看下来我都不知道看到了啥。。。讲了几百年的中国向南亚的移民历史居然完全避开近代的屠华,既然讲这些移民的历史还讲的不完整东一段西一段零零碎碎的也不知道拍这个纪录片想要表达什么。。。这是一群血缘基因来自中国的外国人在外国生根了。。。既不能吹嘘南洋华人的牛逼因为他们毕竟是离开祖国的外国人。。。又不能拍这帮人恶心的地方。。。结果拍了个不知所谓。。。。感觉就像犹太人。。保守估计至少一半以上的镜头都是毫无意义的。。。全片基本上都是在听旁白和受访人说话

  《下南洋》观后感(二):下南洋——以血泪铸造梦想家园

  缘由一次在网上看到的纪录片推荐和一次匆忙中的南洋之旅留给我的疑问,我开始追《下南洋》这部纪录片。这部纪录片在豆瓣和知乎的评分呈两极化,这在其他历史题材的纪录片是比较罕见的,我报着不解地心态想要一探究竟。

  起初我以为这是一部叙事加访谈的纪录片,并且在我的印象中下南洋的场景就如明朝郑和那样风光浩荡,结果纪录片一开头就透露出一股历史的沉重感。整部片的基调比较严肃,让我突然意识到今天南亚华人的生机蓬勃并非有一个温和的故事开头。

  第一集 华南之洋

  这一集的影评我是在看完整部后再次回看第一集才写的,因为第一次看完第一集时我没有一个具体概念,也完全记不清第一集的主题是什么,在看完剩下的九集之后我才发现,第一集差不多就是后面九集的混剪吧,对整部片子要探讨的下南洋历史和现实故事作了简单介绍…….我有点不明白这一集有什么意义,如果硬要找出它的优点,也许就是开头前20分钟对南洋岛国的地理成因的介绍比较简洁精妙、用对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几个国家背景介绍以引出本片所指的下南洋是在这几个国家的范围;以及不想花那么多时间看完整部片又想了解一些下南洋故事的人可以只看第一集来达到目的吧。

  第二集 南下之帆

  以某考古学家仿制古时帆船的实验考古为引,这集实际上剖析了华人自古以来下南洋的几大主要因素。整集看下来的观感还是很顺畅的,对于下南洋的原因先是从时代背景为切入点,每当我对背景充满疑问之时,它也适时地用反问句而抽丝剥茧地给出答案总的来说,华人下南洋的动因有外在也有内在,外在无外乎是动乱,贫瘠土地资源紧缺,王朝更迭,南洋殖民者对廉价劳动的大量需求(其中大部分劳工是被迫输出),而内在最主要的是对自由渴望好奇。除此之外也能够道出宗教在此中产生影响。例如对福建广东一带信奉妈祖的思想根源解释也是恰如其分

  而本集唯一的瑕疵是对信仰形成中引入的案例故事叙述很突兀。故事背景解说某福建老人生于南洋,14岁从南洋归国时遇上海难却得以幸存,之后就是老人坐在镜头前用晦涩难懂的闽南话说着几个不完整的句子,并拍摄她跪拜妈祖的场景,既没有说她具体的遭遇,也没有说妈祖在这段遭遇中是怎样让人得到告慰,然后这整段就不明不白地跳过了。这个故事大概是想证实出海航行的危险加深了人们对神灵的信仰吧,可这里确实处理不够好。

  第三集 异乡家园

  以第二集结尾对澳门猪仔馆的描述作为伏笔,第三集开头就描绘出大量契约华工被迫来到南洋从事苦力的场景,对猪仔生活场所、种植园和锡矿厂等艰苦工作环境荒凉的华工坟墓等镜头拍摄让我震惊于他们初到南洋的生活艰难程度。这一集正是讲述华人如何在南洋立足生根的故事。从十九世纪开始,在西方殖民统治下的南洋被当作劫取丰富自然资源和运输货物商贸的领地,而华工散布在各行各业底层,他们中有的人因不堪重压趋于堕落,而另一些人凭借着精明耐劳的品质发展壮大,在南洋的土地上构建出了自己理想的家园。因此可以说南洋的发展中,华人群体也起到了相当重要作用。其中以“吉隆坡之王”叶亚来为例,讲述了他从一个矿业主到甲必丹(甲必丹是由欧洲殖民者任命的、管理华人团体的一个官衔),将吉隆坡变为繁荣兴茂之都的艰苦历程。不得不说任何事业的第一代开拓者,都必须有破釜沉舟魄力挑战未知勇气。而能坚持到这一步的人真的少之甚少。

  本集的bug是,很明显感觉到纪录片回避了某些历史事实,例如,贩卖华工的产业链是怎样的流程,中间有哪些环节,这个产业链中必是有南洋华人从中牵头,但不知为何该集却只字未提,我觉得作为一部讲述史实的纪录片应该尽可能完整地陈述某段历史,这集没有做到这点的确是遗憾

  第四集 血泪南洋

  看完这集后我整个人都有种悲切的感觉,不得不再一次感叹现实历史的残酷与无情。从菲律宾马尼拉,到印尼雅加达,近几个世纪以来南洋华人不断遭受着排挤和杀戮。与以往几集一样,这集也是一层层解读和剖析这些大规模屠华事件背后的动机。黑白色调的画面动画模拟屠杀场景,以及故事解说般的文案,这些组合在一起给了感官以更大地冲击。尤其是文案,这部片的文案真的可以说是满分作文典范了,整个叙述或行云流水,或高潮迭起,或凄楚悲怆,观众的思绪总能被这个解说牵引。

  总的来说这集里对排华事件的解释是,文明冲突。这个解释算是客观的。可以想象,成千山万的华人来到另一个国家,却不愿接受他们的信仰,他们的文化,反而刻意保留自我的原生文化,对于当地人来说这是不合,对于殖民者来说他们则是“另有目的”。我也认为在这种背景下排华是必然发生事情。放眼世界其他地区曾经美国也发生过大规模屠华事件并订立排华法案,主要原因有如下两个:

  1.华人太能吃苦,且劳动力低廉,在市场上形成了极强的竞争力

  2.早期华人不认同美国的文化,不与同阶级力量为伍以争取集体利益,而只顾个人利益。

  试从当时的美国角度想,一个外族群体,占用本土资源,赚取财富,却不认同当地的文化,这就像是把美国当作是纯粹的赚钱之地,这必然会引起美国人民的不满。同样地,发生在南洋的排华事件也有着相似原因。我认为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是华人自身的排外引起了连锁反应。但另一方面,我倒不认为海外华人这种文化自我保留是错误的,也许这并不是刻意为之,只是中华文化几千年的积淀早已根植于他们的基因,血脉灵魂深处吧。

  第五集 百年兰芳

  这一集相对前面几集内容相对单一,看起来轻松了许多。兰芳一词在我过往经历记忆是香港著名餐厅兰芳园,没曾想早在几百年前这是一个南洋的华人社群组织称谓。说它是一个社群组织确实有些片面,然而这个组织的性质也很难定义,它有着华人团体在海外的首次具有政治色彩的试探,它先后以“公司”,“共和国”自居,个中政策制度也都有与其相符的地方,但归根结底它并不是真正的公司或共和国,并且片中对几个史学家的采访也佐证了其不被学术认可这样的性质。所以如果硬要给它定性的话,在我这兰芳实质上还是家族思维的管理下的一个大型的商会或帮派。

  第六集 千年家族

  这一集聚焦了在南洋功名显赫的华人家族,对比寻找出他们的发展选择对他们得以存续至今并将其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关键因素。其中分别就介绍了马来西亚皇家雪兰莪锡公司的杨式家族,新加坡进出口大贾陈氏家族,马来西亚槟城邱式家族,他们面对不同的生存挑战几乎都作了相同的选择,那就是妥协。但同时他们却又都保留着中华传统文化内核,比如,对祖先、对家族的赤子之心。看到片中一处介绍新加坡保赤宫时,我甚至体会到了歌词里唱的那句:“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的精准概述。可以见得中华文化中家族是社会发展的根基。然而在南洋那片曾被西方殖民的土地上,家族式发展与西方依靠经济和市场为准则的现代化社会发展相悖。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趋势,华人李光耀赴英国留学,接受西式教育并回国参与政治活动以试图找到国家的出路,于是新加坡在李光耀带领走向独立民主,而后其子李显龙带领新加坡发展为亚洲最发达国家。(这里还蛮讽刺的,这般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历程却还是由李光耀李显龙的家族式引出……) 这一系列的发展历程给了我两个最直观感受

  1.华人是深受儒家文化浸渍的,而且这种文化感染力来源世代相传教养

  2.华人的行为准则皆服务于他所信仰的价值判断表象上华人容易屈服,实际上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不在乎走弯路也要达到自己的目的。算是懂得曲线实现自我价值吧。

  第七集 母国春秋

  光看题目似乎没感觉到和下南洋之间的的关联,但这一集讲的是近百年来故国对南洋华人的身份认同的态度转变。从闭关锁国,对海外华人的不管不问,视如低贱流寇,到第一个驻外领事馆,第一张护照,第一次外交交涉……即使身处海外,他们的命运也与母国的兴衰有着剪不断的关联。明清两代朝廷的变更也没能改变海禁的传统,而是越发地高筑边墙以自封。片中在对新加坡某教授的采访时,他说了一个充满争议的论点,他认为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意味对外开放大势所趋,而明朝廷只知道一味地建围墙让自己与世隔绝,例如去修长城,所以修长城是愚蠢的做法。网上一些对这部纪录片的质疑,有相当一部分是对这个论调的不满。我对这个说法也是不认同的,抛开长城这一历史工程对于现世的价值来谈,长城始建于几千年前的秦朝,在如此古早的年代,一个农耕文明主导封建国家怎会有对外开放观念?当然,这个专家在此指的应该是明朝加筑长城的这一行为,但当时有元朝入主中原的先例,加之北方边牧民族屡次进犯,加固边防难道不是最基本的自保吗?由此修长城与海禁不能一概而论。海禁也许是愚蠢的,但修长城绝对不是。

  今天,中国越加坚定地走着全球化的道路,这或许是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所换来的这种坚定吧,但愿祖国越来越好。

  第九集 北望之心 & 第十集 开放之门

  之所以将这两集放在一起写,是因为他们都讲述了同一主题:近100年来南洋华人在中国的社会变革中起到了哪些作用。他们或许只是一股不算庞大的力量,但他们却对故土近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作出了不容小觑的贡献。从医学商业到教育,他们凭借一己之力“开化”这个几千年的封建帝国,而另一批革命先驱者,他们中有的是深受西方资本主义的观念影响的学生,有的是受过西方精英式教育的上流阶层,有的则仅仅是迁居南洋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的百姓,可他们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选择与故土同仇敌忾,当参与抗战的华侨老兵坐在镜头前唱着《再会吧,南洋》而老泪纵横时,我被他们对故土的那份深情深深打动。那种一代人愿为故国奉献青春生命精神,伴随着一个崭新的共和国的诞生,而变得熠熠生辉

  第十集 期待南洋

  在满满的感动中追完了整部《下南洋》。看完这集之后我总算有资格对该片作一个全(zhu)面(guan)地评价。我不算是很常看纪录片的人,但这一部可以说是我近几年追得最认真的一部了,看完整部下来我对下南洋这个概念有了更为全面系统地了解,也对南洋文化更加感兴趣。首先说下这集吧。其实在看前面几集的时候我就有了一个疑问:过去的南洋华人秉持中华文化传统,也让他们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学习中华文化,但长此生活在南洋各地的孩子们,他们中甚至很多人都没再回到过中国,他们还会认同自己是华人吗?

  片中介绍了南洋的华人通过创办华文学校,华人社区,华人报刊以传承中华文化,(在这也不得不提将中华文化保留得较为完整的马来西亚,马来西亚是个提倡多元文化共同繁荣的国家,因此过往的大规模排华事件在菲律宾印尼时有发生,而马来西亚却几乎没有这种情况。)但当今的南洋社会还受东南亚文化,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今天南洋华人的中华文化也受这些不同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化,它可被看作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和延续,但它又不同于今天我们大陆的中华文化。

  在这种独特的中华文化教育下长大的南洋华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国籍早已非中国,他们也不会对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他们就是马拉西亚人,新加坡人,菲律宾人,印尼人,他们就是那个国家的公民,他们积极地为自己国家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以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时我突然想起了很多明星:梁静茹,孙燕姿,林俊杰,这些在华语音乐界举足轻重的歌手,被我们以马来西亚歌手、新加坡歌手的标签而熟知,实际上他们的先辈都是华人,他们的祖籍都是中国大陆。所以我想他们大概就是最被大众熟知的,新一代南洋华人的典型代表。

  《下南洋》,一部华人先辈书写的生活史诗,南洋这个远方的家园给人以梦想和希望,也让人付出血与泪的代价。有人认为这部纪录片不够全面,没有提到华人社团内斗,亦或者认为这部片的立场有偏颇。我想说我看完整部纪录片的感受就是,《下南洋》这部纪录片前面几集确实有些不足,但是越往后看越精彩。它是一部纪实类正史,对部分涉及华人负面形象的历史确实有意避之,并且作为中国制作的纪录片,后期还有很多是南洋华人的情况下,它不可能站在一个完完全全中立的角度去讲述这段历史,可是它已经尽量做到客观地陈述,加上其中精彩的文案,代入感极强的模拟动画,低沉富有深意的解说男声,大量历史图片和文件资料的展示,这些足以让它被称为优秀的国产纪录片了!

  《下南洋》观后感(三):下南洋!!!

  第1集 华南之洋

  第2集 南下之帆

  第3集 异乡家园

  第4集 血泪南洋

  第5集 百年兰芳

  第6集 千年家族

  第7集 母国春秋

  第8集 北望之心

  第9集 开放之门

  第10集 期待南洋

  http://www.wasu.cn/Column/show/column/1885300/class/desc

  -------------------------------------------

  第一集《华南之洋》 本集导演/撰稿:周兵、曾欣

  对于中国的绝大部分观众,南洋只是一个十分模糊的地理概念,本集将向观众介绍何以本片将南洋的范围界定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四国,并展示今天的南洋有着什么样的面孔、南洋的生活是怎样的景象、有着怎样独特的文化景观。这是一个多彩的南洋舞台,序幕刚刚拉开,接下来在这个舞台上,历史与当下都将陆续登场。

  -------------------------------------

  第二集《南下之帆》 本集导演/撰稿:张华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涉足南洋岛国?以当时的航海技术,人们是驾着怎样的船只经过怎样的航线,来到南洋?是什么推动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离乡背井、远涉重洋?帝国的思维传统与统治基调,与历时近千年的下南洋是否有着内在的联系?而一旦出洋,对于船舱中那一个个脆弱的生命来说,又意味着一趟多么凶险与艰难的旅途……

  --------------------------------------------

  第三集《异乡家园》 本集导演/撰稿:张效

  这是华人初到南洋之后,建立的新生活:他们如何适应新的环境?他们在什么行业工作?他们与当地原住民的关系怎样?在这个过程中,华人又展现了哪些来自其文化背景的品格特质?在一片几乎未被开发的处女之地,中国人是如何建立起异乡的家园?

  ------------------------------------

  第四集《血泪南洋》 本集导演/撰稿:张效蔡、美慧

  当殖民时代开始,西方以国家行为组织化地进入南洋,他们不可避免地与已经在当地生存下来的华人产生协作及冲突。在南洋的不同地区,在不同殖民者的统治下,华人的命运亦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最极端的,是有规律的周期性屠杀。血流成河的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经历了血泪苦难之后,南洋社会是否已走向更健康理性的社会架构?

  -----------------------------------------

  第五集《百年兰芳》 本集导演/撰稿:丁英锋

  在南洋的历史上,曾经出现一个存在长达百年,叫作"兰芳"的政治体。它其实只是南洋先后出现过的众多华人政治体之一。但是因为曾经有学者把它称为"兰芳共和国"、"兰芳公司",而让它负载了更多意义。扑朔迷离的"兰芳"到底是怎样的组织?它与隔海相望的母国民间社会组织形态有着怎样的血缘关系?它是否真的负载了中国人的"现代国家"之梦?

  ----------------------------------------

  第六集《千年家族》 本集导演/撰稿:丁英锋

  在中华的传统中,家族的繁衍时间远远长寿于王朝的更迭周期。是什么赋予"家族"这一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如此顽强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又是如何在南洋的舞台上扎根蓬勃?而这份蓬勃的背后,付出的又是什么?血缘——这既是中华最大的宗教,也是中华走向现代社会不得不面对的最根本问题。

  -----------------------------------------------

  第七集《母国春秋》 本集导演/撰稿:董力

  在早年下南洋的华人心里,故乡只是以留在家乡的亲人为中心,以村镇为半径的一个很小的地理范围,在这之上,不是故国,而是朝廷。千年来,在天朝观的笼罩下,朝廷是如何对待出洋的子民?南洋华人又是从何时开始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由此自认为中国人?本集将站在母国的视角,描述南洋华人身份的变迁,由此,也映射出母国的变迁。

  --------------------------------------------------

  第八集《北望之心》 本集导演/撰稿:董力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百年来的动乱与曲折,南洋华人是最切身的旁观者或亲历者,他们由早年间悲剧的主体变成了想要改变国家整体悲剧命运的人。随着国民观念的建立,他们面对母国,曾以怎样的热忱和决绝参与着国家的变革,但他们北望母国的赤子之心却总要面临冰或火的考验……

  --------------------------------------------------

  第九集《开放之门》 本集导演/撰稿:吉凤颂

  长久以来,南洋都是中国这片大陆与外界连接的一个重要门户。现代的思潮、物资的流通、人才的进出……或多或少都通过这扇门。变革的潮流既有澎湃一时的波澜,亦有润物无声的涓涓细流,南洋之门到底曾经试图带给中国什么?如今留下的又是什么?自此,我们的视线开始由历史转向未来。

  ----------------------------------------------------------

  第十集《期待南洋》 本集导演/撰稿:周兵、曾欣

  对南洋华人的纪录与书写,揭开的只是南洋舞台的纷繁一角。

  全球自由迁徙和自由生存是全人类获得的现代财富,随着全球化进程在全世界的深入,有着共同历史源流的文化同胞,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之下,与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习俗的邻居分享社会资源,将是整个人类的未来景象。面对多民族社会和谐共荣的美好愿望,南洋既是悠远的发端,也是现代的启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