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纽约拾荒客》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纽约拾荒客》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8-05-21 20:5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纽约拾荒客》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纽约拾荒客》是一部由Jon Alpert / Matthew O'Neill执导,剧情 / 纪录片 / 短片 / 传记主演的一部美国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纽约拾荒客》影评(一):往何处去

  昨天跟朋友聊起快乐这个话题,觉得如果以10分来定义的话自己的快乐值并不高,不管处在哪个人阶段,似乎总有数不尽的愁苦烦恼。朋友说起自己近几年的生活感悟,最后说:“我妈以前说我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现在想想,不能再正确。”深以为然,我妈对我说过一模一样的话,还是过得太顺了,没真正苦难过,才总喊着愁。真正苦难的人,是发不出多少声音的。

  看到有人评论说不太喜欢片子叙述风格导演在片中似乎隐去了意见,没有导向作用。相反我还挺喜欢的,这种近似于“无立场”、纯客观的风格能给人更自由思考视角,看片时不停的回想起一些东西。比如开头那个瘦瘦的拾罐头大叔,絮絮叨叨他曾经当过厨师,一杯星巴克咖啡值几十个罐头,一栋联排房子值一百万和罐头。曼哈顿除了绝大部分体面人,乞讨者随处可见,或睡在地铁里,或蹲在路口胸前挂一块纸板乞讨。但拾荒者少之又少,我来了这么久也没撞见过几回。想起了今天下午见到的那个流浪汉,他一直固定出现在35街的街角,坐在黄绿色的破沙发里。他有灰白色头发和乱糟糟的胡子,用纸杯装着硬币,嘴里絮絮叨叨,每当有人路过时就会把杯子摇得叮当响。那种硬币敲打在纸板上的声音非常独特,我第一次听到还是在一部小动画《法国炒咖啡》里,跟中国乞讨者习惯用搪瓷碗或者铁碗装钱不太一样,西方的乞讨者通常更喜欢拿着喝过咖啡的纸杯来制造这种咚咚咚的声音。我突然想,不知道他以前是做什么的呢?

  拾荒者的境遇也分不同,有住干净整洁政府楼,每天送女儿去上学带着小儿子捡易拉罐的单身妈妈。不会说英文性格开朗的中国大婶。也有因为社保金不够用来捡罐子的犹太大妈。片子里有一个拾荒者给我印象特别深,是个日本人,叫John。其他拾荒者介绍他时也带着些同情,他似乎特别惨,没有家,没有亲人,没有任何生活保障浑身臭哄哄,没有理发店愿意为他服务。John原本在世贸大楼里做电脑方面工作,911发生后他失业了,算到如今捡了十几年的瓶子。他看起来憨憨的,英语讲得也不太利索不善言辞表情非常麻木,是那种过惯了苦日子的人经年累月风霜雨雪砺出来的麻木。他双眼眯成一条缝,眼袋很大,长得有一点点像我的爷爷

  这部片子还勾起了我一段回忆,在上海当过半吊子的义工,和几个人一起去采访拾荒者,去垃圾收购站打听情况时,骑着破旧的三轮板车驮了一大堆废旧物品大爷一边指路一边说:“我算还不错的,你们去那里,那里住着的是真的可怜人。”一路摸过去,进拾荒者的家门后,路过一间房,昏暗的室内透出一点点光,我好奇的多打量了两眼。房里有两个孩子看着我们,他们坐在一张上下铺的铁床上,除了床一件家具都没有,地上洒满了撕成一丁点一丁点的卫生纸,被水洇过后皱巴巴的铺了满地。我那时候真是受了不小的冲击,早就不记得那些孩子长相了,但回想起来他们的眼神至今都会让我觉得有些堵得慌。我还记得那些大人挤在一间只有15平米大小房间里住着,从地上到天花板堆了满满的杂物,人就睡在那些想象不到的细小缝隙里,没有灯,异常昏暗。他们用一个废弃的涂料桶当炉灶,锅里煮了面条和从垃圾桶里捡来的菜叶,房间里的空气味儿是所有垃圾搅合在一起腐烂发酵后的闷味,非常难闻。 从那个地方走出来时,发现这个小小的拾荒者蜗居的马路对面是一处高档小区,绿树掩映,有穿制服的门卫。贫富差距第一次如此对比鲜明的撞到我眼前。

  很长一段时间不愿意去回忆这件事,因为当时和伙伴们一时意气跟拾荒者们许下帮助他们的豪言壮语并没有实现,我并没有真正能帮助他们的能力持之以恒信念,这些人的生活也并没有更好一些,他们从外地汇集到这个地方,也是抱着大城市更好讨生活的想法,然而还是过着拾荒的苦日子。就像这部影片所反映的,不过是换了更大的背景,不同国度不同种族的拾荒客,做着同样的苦力工作,没有保障,看不到未来,是富丽的大都市里最底层的人,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以自勉。

  《纽约拾荒客》影评(二):78、纽约拾荒人,生活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困难

  纪录片《纽约拾荒客》不长三十五分钟,制作者并没有用后期剪辑手法进一步加工,而是通过最简单方式呈现了这三十五分钟内的纽约拾荒者们。

  从拾荒者身份来看,美国的经济萧条明显,越战老兵、曾获得贡献奖的科学人士、从不同国家来的外乡人……看得难于言语心酸,无法平复心情

  有些人会说为什么日本人、中国人、第三国家的人都不回家而要在纽约捡瓶子,这些人或许没有体验过真正的生活也没有站在当事人立场考虑。不懂语言讲着广东话的中国女人如果在老家有生活舒适处,为何当初不懂英文还要来纽约,寡言无家的日本老头在世贸倒塌后如果在日本有家可去为何要留在纽约,也许他曾结过婚妻子在世贸倒塌中死亡,也许他曾在日本有家,但在日本大地震全部死亡……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容易,为什么不回家、为什么要辛苦的留在纽约,都是各自有着难以开口的难处,《天堂电影院》中有句台词“生活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困难”。

  在纪录片中展现了美国梦下的美国现实诸多问题,经济萧条、社会保障制度完整、越战老兵遗留问题、贫富差距过大,社会岗位的种族、年龄限制……这些拾荒者们基本都是找不到正式工作,这也一部分反映到了美国的养老问题,在中国养老基本承担在了子女身上,而在18岁便成人独立的美国,即使有子女养老也是需要自己解决

  但想想孤身一人老年其实很恐怖,你在60岁开始退休,由于年龄过大餐厅服务员、洗盘子超市售货员……你都赢不了年轻人,你找不到可以做的工作!!而你完全没有足够的存款,或许你要每个月都要花钱在医药费上,你将如何生活!你可以去收容救济处、可以去寻求任何帮助,也可以去街上捡瓶子赚钱。

  纪录片以唐人街回收站,在辛苦的工作中用镜头记录了一段温情互帮互助画面,而在一对第三国家来的姐妹家庭,展现了大多数普通异乡人的共同追求,她们要在这里生活下去,要为未来与子女创造一个更好的希望,当妹妹倔强自卑的说着“这也是一份正常的工作”时,谁能否认她们所追求的公平诉求不公平。

  在观影中令人震撼的是在纽约捡瓶子真的可以赚到钱,而且居然维持了一群人的生活,这或许是个悲伤但又值得庆幸的事情,而纪录片中展现出的人们乐观努力的生活着。

  学会感恩反思,当你觉得自己的生活糟透了,看看他们,你会庆幸自己还有住的地方、还有一份可以维持温饱的体面工作、还有家人与朋友!

  《纽约拾荒客》影评(三):纽约,在这里什么都有可能

  各种民族,各种语言,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为了生存,在纽约的街头巷尾拾荒。

  爱与人打交道有了钱就去买咖啡的越南人,曾在IBM供职的犹太老奶奶,竖着中指的中国大妈,痴痴呆呆不会讲英文的日本人,独自抚养孩子的妈妈,很有时尚品味黑人老头,想跟着火车走的文艺思乡人。。。。。形形色色的他们构成了纽约底层的一道风景线

  有的人怨天尤人,有的人安于现状,有的人善于获取别人劳动成果,有的人喜欢关心他人,有的人饿肚子。。。。

  印象深刻的几点:

  说粤语的中国阿姨还蛮注重生细节的,并且他人真的好善良,好喜欢他。

  越南阿叔有风湿,走路一瘸一拐的。

  有孩子的阿姨是我认为最温馨的一个拾荒者,因为他拾荒是为了他的孩子,他有希望,有了希望,就不是行尸走肉了。

  说粤语的阿婆和说日语的阿叔闲暇里在路边剪头发好温馨。虽然他们语言不通,虽然因为没钱,没地位有理发店愿意给他们剪发,但是当剪完后,阿婆夸阿叔帅的时候,阿叔还是笑得好灿烂

  希望我以后可以做一个关爱他人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