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的影评10篇
《小男孩》是一部由亚历杭德罗·戈麦斯·蒙特维尔德执导,雅各布·萨尔瓦提 / 凯文·詹姆斯 / 迈克尔·拉帕波特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部电影其实看完我有想到一本书和一部电影,书是《雪落香杉树》,里面也讲述的是身在美国的日本人在二战时所遭受的某些待遇,有些过于残酷的待遇仅仅是因为他们长了一张敌人的脸,哪怕他们已经多年没有回到过故乡,故乡也没有任何的亲人。《小男孩》里面的桥本所遭受的冷眼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就是《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我们说小孩子了解这个世界是用他的眼睛和耳朵,小男孩长不高,而别人说什么有时候他都会去选择相信,像小孩子的眼里总是充满了善良。桥本周围的对他冷眼看待的成年人和小男孩身边对他施以暴力的大孩子都是一个类型,不懂得什么叫做无辜,我们很多时候都充满了戾气,怕人有笑人无,爱看热闹,更多的是忘记了我们应该换位思考,因为风水总是轮流转——保持善良和对世界的真实让我们活得更快乐
不算什么影评,但是短短140字分别从战争,信仰,宗教,人性几个主题去探讨的确有些不足够啊。
逃不过的二战题材,从主客两个视觉去交替,美国人民对战争的憎恨只能通过某个对战争毫无关系的HIMOSHINO丧失和发泄(忽然想到前几年抵制日货,砸几量日本车真的可以抵制日货吗?赶走几个日本小企业可以崛起中国经济吗?抵制日货的根源在哪里?民族科技无法崛起,同时不从上流斩断进口,难道有米吃还非鼓励人吃SHI吗),作为挑起事端的日本方,或许前期在军事上政治上处于主动的日本,而日侨的处境是非常被动的。实际从主客双方的角度去否定战争。
好吧,信仰。信仰应该是整部电影的核心和主线,在这部影片里,成人的对于信仰渐渐淡化,内心纯正的人延续坚固了信仰。LITTLE BOY,和他的妈妈,牧师都是信仰的守护者。这三个人分别演示了信仰中的不同角色:牧师的铺垫,先行引导,LITTER BOY的固执与坚守,信仰的践行者;妈妈的协同与鼓励,信仰的加固者和捍卫者。
Villagers 的态度其实大部分是茫然的,她们去教堂寻求心理的救赎与安慰,但是对于信仰,她们已经不够单纯,无法清空得像个孩子一样去相信一切皆有可能。但是当山被移动的时候,他们的信念被奇迹加固,但是她们只是这场布景的观众,她们是信仰中的芦苇草。
宗教:宗教在西方,不谈稳定政治等主管作用,谈谈客观的作用。宗教以教化为目的,更多是奠定了西方的德育基础,所谓价值观等。在战争中则更多承担了安抚与希望等。
人性:其实电影一开始,或许很多观众对于哥哥这个角色的爱憎倾向比较显著,哥哥更多担任的是人性的代言。有些压力有些绝望让人丧失,但是弟弟的逐步逐步影响,妈妈结婚纪念日盛装让他把自己(的卑劣)看得更清,对HIMO的暴虐态度到最后的担当与施救...让角色的在经历中逆转...这大约是人性+德育的底线。
相信上帝的孩子总坏不到哪里去,(我不是子民)就像说喜欢音乐的孩子坏不到哪里去...
发现自己好啰嗦...对导演和电影公司比较感兴趣,有了解的留言~
这是一部关于信念的电影,如果说这个时代,信念已经毫无价值可言,那么这部电影就是用眼泪来唤醒信念的。
一个小男孩,从小成长发育都比别人慢一步,这个城市里所有人都比他矮小,而小男孩的镜像投射的角色则是日本人桥本,导演安排可谓富有深意。这两个人的处境与人际关系竟然出奇地相似,桥本作为日本人,在美国白种人看来不仅矮小而且还遭受到敌视,就如小男孩的处境一样,没有朋友,被欺负,被歧视,却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桥本说,他什么都不信,但是他却信自己,他的房子里保留的日本物件就说明了他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和对自己国家的认同,他没有过度宣扬也没有自卑不堪,就是这个信念,强烈的自我生存信念,在最后医院濒临死亡的那一刻,他凭着精神信念活了过来。
而小男孩,影片中的主角,他身材矮小,却强大无比,因为他的精神信念足以让地动山摇,一次在魔术师安排下的用意念移动汽水瓶子,再到之后由于巧合“移动”了一座山脉,他的形象在这个城市高大伟岸起来,所有欺负他的人不再敢欺负他,城市里的居民从向来的视而不见,到对小男孩的行为赞不绝口,从心底里佩服,这个单纯得纯粹的小男孩,用父亲素来教导他的——用信念和意志去完成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他不畏流言蜚语,义无反顾,果断决绝地努力下,在他夜以继日,持续不断地坚持下,日复一日地对着太平洋海岸,用“信念”去阻止战争,他做到了。
剧情安排是通过神父让小男孩完成的十个古老而神秘的任务拉开情节,一步步展开的,最后的参加一次葬礼这个任务,所有人都以为小男孩的爸爸不能回来的时候,其实是冥冥中的安排,参加完了“所谓的虚拟的葬礼”,才真正完成了神父所给任务的所有内容,纵然所有人心如死灰,痛哭流涕之后,奇迹发生了,小男孩的爸爸的死,其实是一个误会,奄奄一息的爸爸,用坚强的生存意志,熬过了鬼门关,捡回了一条命,但是却由于重创而失忆,是小男孩的所有付出,让他爸爸回到家人的身边,他看着眼神迷茫陌生的爸爸,把爸爸最喜欢的海盗鞋子递给爸爸,说了一声,partner,我的伙伴。是的。这个信念,do you believe you can do this?partner?这个座右铭,贯穿了两父子的精神世界,小男孩用他的精神世界把爸爸从失忆中打捞回来。
电影的画面制作精良,剪辑也是十分流畅和别具特色。片头和片尾有两个部分,分别运用了平行剪辑,蒙太奇画面的交替出现,在片头,一方面的画面是小男孩被大孩子欺负,他卖给爸爸的海盗鞋被坏孩子在空中扔来扔去,这一节奏剪切到战场上,小男孩的爸爸在战争中深处危险境地的状况,子弹满天飞,海盗鞋在空中没有保护,相互剪切不仅交代了两件事情,还巧妙地暗喻了小男孩爸爸的危险状况。到了片尾,也有平行剪辑,一方面的画面是小男孩的爸爸在当做俘虏的时候,如何在混乱场面准备逃跑,而另一方面是小男孩的妈妈在与军官对话,然后一脸悲痛欲绝地跪在了家门口痛苦不已。在同样交代了两件事的同时,也为后面的情节做了铺垫,小男孩爸爸的死,和小男孩要参加的葬礼。
我特别喜欢剧中小男孩面对着大海,日升日落,残阳斜照和日出喷薄的时分,小男孩用心地呐喊,用力地祈祷,用一贯的超能力手势经典动作,一遍又一遍地坚持着。直到所有的居民把海边围成了一片。
电影中感人肺腑,触动泪点的地方也是恰到好处,如果你不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呢,请一定要准备好纸巾,这部所谓的喜剧,会让你痛哭流涕的喜剧,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动。
也许每一个人都曾经是个“小男孩”,但是请不要自卑,也不要放弃,你想要做的事情,只要你拥有强大的意志和不懈地坚持,没有什么不可能完成的,结果怎么样不重要,你所有的付出,冥冥中会有一种安排,不是此刻实现,也会在生命中的某一刻,给你带来意外的惊喜。你要相信。
中国人就没觉得这是美日想忘记历史?父亲的失忆、圆满的结局、与日本人的亲近、合作完成事件、哥哥的救人、母亲的接纳、神父的庇护......在这1945反法西斯的70周年纪念日
中国人就没觉得这是美日想忘记历史?父亲的失忆、圆满的结局、与日本人的亲近、合作完成事件、哥哥的救人、母亲的接纳、神父的庇护......在这1945反法西斯的70周年纪念日
中国人就没觉得这是美日想忘记历史?父亲的失忆、圆满的结局、与日本人的亲近、合作完成事件、哥哥的救人、母亲的接纳、神父的庇护......在这1945反法西斯的70周年纪念日
中国人就没觉得这是美日想忘记历史?父亲的失忆、圆满的结局、与日本人的亲近、合作完成事件、哥哥的救人、母亲的接纳、神父的庇护......在这1945反法西斯的70周年纪念日
中国人就没觉得这是美日想忘记历史?父亲的失忆、圆满的结局、与日本人的亲近、合作完成事件、哥哥的救人、母亲的接纳、神父的庇护......在这1945反法西斯的70周年纪念日
中国人就没觉得这是美日想忘记历史?父亲的失忆、圆满的结局、与日本人的亲近、合作完成事件、哥哥的救人、母亲的接纳、神父的庇护......在这1945反法西斯的70周年纪念日
中国人就没觉得这是美日想忘记历史?父亲的失忆、圆满的结局、与日本人的亲近、合作完成事件、哥哥的救人、母亲的接纳、神父的庇护......在这1945反法西斯的70周年纪念日
中国人就没觉得这是美日想忘记历史?父亲的失忆、圆满的结局、与日本人的亲近、合作完成事件、哥哥的救人、母亲的接纳、神父的庇护......在这1945反法西斯的70周年纪念日
中国人就没觉得这是美日想忘记历史?父亲的失忆、圆满的结局、与日本人的亲近、合作完成事件、哥哥的救人、母亲的接纳、神父的庇护......在这1945反法西斯的70周年纪念日
中国人就没觉得这是美日想忘记历史?父亲的失忆、圆满的结局、与日本人的亲近、合作完成事件、哥哥的救人、母亲的接纳、神父的庇护......在这1945反法西斯的70周年纪念日
中国人就没觉得这是美日想忘记历史?父亲的失忆、圆满的结局、与日本人的亲近、合作完成事件、哥哥的救人、母亲的接纳、神父的庇护......在这1945反法西斯的70周年纪念日
中国人就没觉得这是美日想忘记历史?父亲的失忆、圆满的结局、与日本人的亲近、合作完成事件、哥哥的救人、母亲的接纳、神父的庇护......在这1945反法西斯的70周年纪念日
中国人就没觉得这是美日想忘记历史?父亲的失忆、圆满的结局、与日本人的亲近、合作完成事件、哥哥的救人、母亲的接纳、神父的庇护......在这1945反法西斯的70周年纪念日
中国人就没觉得这是美日想忘记历史?父亲的失忆、圆满的结局、与日本人的亲近、合作完成事件、哥哥的救人、母亲的接纳、神父的庇护......在这1945反法西斯的70周年纪念日
中国人就没觉得这是美日想忘记历史?父亲的失忆、圆满的结局、与日本人的亲近、合作完成事件、哥哥的救人、母亲的接纳、神父的庇护......在这1945反法西斯的70周年纪念日
中国人就没觉得这是美日想忘记历史?父亲的失忆、圆满的结局、与日本人的亲近、合作完成事件、哥哥的救人、母亲的接纳、神父的庇护......在这1945反法西斯的70周年纪念日
中国人就没觉得这是美日想忘记历史?父亲的失忆、圆满的结局、与日本人的亲近、合作完成事件、哥哥的救人、母亲的接纳、神父的庇护......在这1945反法西斯的70周年纪念日
中国人就没觉得这是美日想忘记历史?父亲的失忆、圆满的结局、与日本人的亲近、合作完成事件、哥哥的救人、母亲的接纳、神父的庇护......在这1945反法西斯的70周年纪念日
中国人就没觉得这是美日想忘记历史?父亲的失忆、圆满的结局、与日本人的亲近、合作完成事件、哥哥的救人、母亲的接纳、神父的庇护......在这1945反法西斯的70周年纪念日
中国人就没觉得这是美日想忘记历史?父亲的失忆、圆满的结局、与日本人的亲近、合作完成事件、哥哥的救人、母亲的接纳、神父的庇护......在这1945反法西斯的70周年纪念日
中国人就没觉得这是美日想忘记历史?父亲的失忆、圆满的结局、与日本人的亲近、合作完成事件、哥哥的救人、母亲的接纳、神父的庇护......在这1945反法西斯的70周年纪念日
中国人就没觉得这是美日想忘记历史?父亲的失忆、圆满的结局、与日本人的亲近、合作完成事件、哥哥的救人、母亲的接纳、神父的庇护......在这1945反法西斯的70周年纪念日
中国人就没觉得这是美日想忘记历史?父亲的失忆、圆满的结局、与日本人的亲近、合作完成事件、哥哥的救人、母亲的接纳、神父的庇护......在这1945反法西斯的70周年纪念日
中国人就没觉得这是美日想忘记历史?父亲的失忆、圆满的结局、与日本人的亲近、合作完成事件、哥哥的救人、母亲的接纳、神父的庇护......在这1945反法西斯的70周年纪念日
中国人就没觉得这是美日想忘记历史?父亲的失忆、圆满的结局、与日本人的亲近、合作完成事件、哥哥的救人、母亲的接纳、神父的庇护......在这1945反法西斯的70周年纪念日
中国人就没觉得这是美日想忘记历史?父亲的失忆、圆满的结局、与日本人的亲近、合作完成事件、哥哥的救人、母亲的接纳、神父的庇护......在这1945反法西斯的70周年纪念日
中国人就没觉得这是美日想忘记历史?父亲的失忆、圆满的结局、与日本人的亲近、合作完成事件、哥哥的救人、母亲的接纳、神父的庇护......在这1945反法西斯的70周年纪念日
中国人就没觉得这是美日想忘记历史?父亲的失忆、圆满的结局、与日本人的亲近、合作完成事件、哥哥的救人、母亲的接纳、神父的庇护......在这1945反法西斯的70周年纪念日
中国人就没觉得这是美日想忘记历史?父亲的失忆、圆满的结局、与日本人的亲近、合作完成事件、哥哥的救人、母亲的接纳、神父的庇护......在这1945反法西斯的70周年纪念日
中国人就没觉得这是美日想忘记历史?父亲的失忆、圆满的结局、与日本人的亲近、合作完成事件、哥哥的救人、母亲的接纳、神父的庇护......在这1945反法西斯的70周年纪念日
中国人就没觉得这是美日想忘记历史?父亲的失忆、圆满的结局、与日本人的亲近、合作完成事件、哥哥的救人、母亲的接纳、神父的庇护......在这1945反法西斯的70周年纪念日
中国人就没觉得这是美日想忘记历史?父亲的失忆、圆满的结局、与日本人的亲近、合作完成事件、哥哥的救人、母亲的接纳、神父的庇护......在这1945反法西斯的70周年纪念日
中国人就没觉得这是美日想忘记历史?父亲的失忆、圆满的结局、与日本人的亲近、合作完成事件、哥哥的救人、母亲的接纳、神父的庇护......在这1945反法西斯的70周年纪念日
中国人就没觉得这是美日想忘记历史?父亲的失忆、圆满的结局、与日本人的亲近、合作完成事件、哥哥的救人、母亲的接纳、神父的庇护......在这1945反法西斯的70周年纪念日
中国人就没觉得这是美日想忘记历史?父亲的失忆、圆满的结局、与日本人的亲近、合作完成事件、哥哥的救人、母亲的接纳、神父的庇护......在这1945反法西斯的70周年纪念日
中国人就没觉得这是美日想忘记历史?父亲的失忆、圆满的结局、与日本人的亲近、合作完成事件、哥哥的救人、母亲的接纳、神父的庇护......在这1945反法西斯的70周年纪念日
中国人就没觉得这是美日想忘记历史?父亲的失忆、圆满的结局、与日本人的亲近、合作完成事件、哥哥的救人、母亲的接纳、神父的庇护......在这1945反法西斯的70周年纪念日
《小男孩》影评(五):相信上帝还是相信自己?
这时一部关于信仰的影片,小男孩要用父亲从小交给他的信仰的力量(Do you believe you can do this?)将父亲从二战中带回来,而神父和桥本先生则是小男孩追逐信仰过程中两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一个引导小男孩相信上帝,一个鼓励小男孩相信自己,两种不同的信仰模式,也是影片的主线。小男孩最开始受神父影响信仰上帝,相信完成清单上的内容上帝就能将父亲带回来,然而神父只能给小男孩小男孩精神上的指引,他自己也明白奇迹未必能出现(maybe,maybe not)。但是桥本先生又给了小男孩提供了另外一种信仰模式,相信自己。他用日本勇士的故事鼓励小男孩,让他战胜内心的恐惧从大胖子手中抢回清单;他帮他完成清单,提供现实的帮助。可以看出,桥本先生一开始是不同意神父给小男孩灌输一些不切实际的信仰目标的,他认为一切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否则会总有一天会丢失信仰,剧情也是按照桥本先生的预想发展的,战争停止但是父亲还是没能回来,看起来桥本先生的关于现实的信仰模式获得了胜利,但是,接近90分钟时小男孩和桥本先生在海边长椅上的谈话使得本片中两种信仰模式最终融合在了一起,it takes courage to faith,all the love you have for him was contained in the list. 这时人们才明白,其实信仰上帝是让你保持斗志的高昂,相信自己则是让你一步步接近现实的目的。前者是目标和指引,后者是方法和手段,而关于结果,只要你真正付出了,就不会有遗憾。其实我觉得影片最后如果父亲没有回归可能更贴合现实,但是为了温暖人心将父亲带回来也是合理的,不过情节设计得确实巧妙。总体来讲,一部很好看的电影,除了广岛的桥段不喜欢之外其他都好~
《小男孩》影评(六):信仰,信念与仰望
不得不说的是,剧情确实有些微的俗套和简单,前几十分钟小男孩执着于魔术师的片段甚至到了让人啼笑皆非的地步,但父亲生死未知的战争背景还是怎么都笑不出来。战争总是残酷的,为了在战场上有源源不断的兵员补给,强制征兵成了报效祖国的不二之选,这个家里本该是方才成年的哥哥远征,却因为平底足而阴差阳错地让父亲顶替,虽然小男孩日后与哥哥起冲突时口不择言,斥责哥哥是父亲失踪的根源,但即便哥哥当时应征入伍,此时下落不明的是他,这个家庭难道就不会陷入无尽的悲痛之中吗?亲人都在家中享有平等的地位,无论父亲还是儿子,都是家庭圆满的必不可少。
父亲杳无音信,这个破碎的家庭陷入了彼此依赖又彼此埋怨的微妙处境中,天真无邪的小男孩深信牧师的话,以为只要实现了希望清单就能唤回父亲,哥哥无法接受这种错把现实当童话的异想天开,兄弟俩几乎反目。镇上的医生趁虚而入,主动向母亲示好,哥哥话中带刺。这是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再也经受不住的风雨,危若累卵的亲情就在父亲尚有一线生机的希望中艰难维系。
童心未泯的父亲在潜移默化中给小男孩灌输进信仰的力量,钟情于魔术师,一次次问他“do you believe you can do this?”,都是为了让他相信人定胜天。世事难料,谁也不知道意外和挑战何时来临,他需要在战争世界里为孩子培养起一股信念,一股不悲从大流,自我坚定的信念。他的确做到了。在父亲走后的日日夜夜里,他靠着这股贻笑大方的信念,撑过一个一个没有父亲相伴的暗夜。谁都会对他的无谓坚持哄然大笑,在他一次次在海边迎来日出送走日落时,镇上的每一个人都像是在看一场闹剧,一场由这个八岁的小个男孩用相信童话与奇迹上演的闹剧。或许,是我们的世界太过复杂,成长向我们的生活中加入太多琐碎负面的东西,我们长大成人,不再相信天真的想象,不再相信简单的信念,用一切理智逻辑费一番周折分析出来的,往往是能让我们彻底死心的结论。而八岁孩子的世界里,是没有那些所谓理性的,相信就是相信,不相信就是不相信,从来都是是非黑白的泾渭分明。所以他坚信,只要用心实现牧师提出的要求,就能救回父亲。他不管流言蜚语。
桥本先生的出现深化了战争的残酷,就因为身属敌方民族,他在这里受尽了冷眼侮辱。民族从来都没有天生尊卑贵贱之分,战争也只是军队之间的矛盾激化,大多数生活在不同国界的终究都还是平民百姓,无论哪一方,他们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一味地用民族矛盾来侵犯人权只会酿成战场之外数不尽的人性悲剧。牧师特意加上了“与桥本先生做朋友”这一项,大概也是为了让小男孩明白这一点吧。战争能够让原本不相干的两人因国籍之差反目成仇,信念就该用超脱世俗的宽容为他们冰释前嫌。
但是谁都没有错,谁都不应该受到责怪。不管是一直对桥本心存芥蒂甚至刀枪相向的哥哥,还是差点让桥本丧命的Sam,他们都是失去了亲人的可怜人,他们对战争无能为力,却又无法对已成事实坦然接受,无处发泄的苦闷驱使他们将与战场上的敌人有着同样肤色的桥本先生当作假想敌。他们太苦了,一个失去父亲,一个失去儿子,这都是世间极痛,痛苦与绝望是足以让一个人丧失理智的。只是令人欣慰的是,哥哥最后还是迷途知返,救了桥本先生一命,其实他们又何尝不懂得桥本先生的那句话,杀了他也换不回逝去的亲人。这就是冤冤相报的病灶,像是痛苦的轮回,用仇恨换取对方的痛苦,获得一时的快感,紧接着迎来的又是下一个痛苦,生生不息,永不停歇。
故事的情节设置得山路十八弯,起初以为小男孩清单上剩下的最后一项埋葬死人会是可怜的桥本先生,捏了一把汗后却又传来父亲身死的噩耗,似乎小男孩面临了一个艰难的抉择,要么救下桥本先生,清单无法圆满,父亲永远回不来,要么完成清单,换回父亲,桥本先生离世,这是个怎么看都要牺牲一个人的左右为难,却在编剧巧妙的安排下峰回路转。
总之,最后的父亲凭借强烈的求生欲望活了下来,阴差阳错地让人虚惊一场,桥本先生也顺利痊愈,健康出院,看起来是足够花好月圆的结局。小男孩的坚守信念得到了该有的回报,他换来了父亲,也得到了走向漫漫人生的力量。
只是其中影射出的战争残酷是无论如何能让人无法如释重负的,这个家庭是在虚拟电影里走向圆满了,但真实历史中那数以万计的家庭呢?有多少在战场上牺牲的士兵就有多少个破碎的家庭在经历家破人亡的悲恸,他们的人生不是电影,没有编剧为他们设计转机,甚至在盼了很多年后才会知道自己日夜期盼的人早就惨死沙场了。
真的没有什么,比战争更残酷。
《小男孩》影评(七):信念的力量
真的是一部温情又好笑的电影,笑中带泪。我几乎是饱含泪水看完的,特别受不了小男孩哭,他一脸哭相的样子,我就已经受不了啦,。整部电影的表现手法很新颖,把战争描写的很虚幻化,但是也不那么的令人讨厌,把小男孩的心路历程和爸爸的战争场面对比在一起,看似相似又奠定了影片的结局。当我们都以为小男孩的爸爸死了的时候,小男孩的那场哭戏堪称完美。结局时候欧亨利式的结尾也是点睛之笔,让整部电影满满的温情。
当然,这部电影除了温情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很励志,信念真的很重要。我们可以用外貌、能力、知识的多少等等来衡量一个人,但是这些只能看到一个人的某一面,而不是全部。真正让我们成为一个人的是我们心中不变的信念,每个人都应该心中都有信念,即使开始的时候信念没有这么坚定,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会变得强大。这也就是众人说的,不要被别人的眼光左右,做好你自己,并且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成功的!
最后,很想要一本这部电影的周边——桥本先生的武士书,看起来很精美啊!
《小男孩》影评(八):回到小孩子的样式。
知道这部电影,是在我的外教英语老师的facebook上看到的,他是一位牧师,在自己的脸书上推荐了这部电影。 不知道为什么,凡是涉及到战争的电影,总会一下子戳中我的泪点。
里面的日本人告诉小男孩说,不要测量从地面到头顶的距离,而是测量头顶到天空的距离,那小男孩就是这个镇子上最高的人。
圣经上耶稣对众人说:你们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种,就是对这座山说,‘你从这边挪到那边’,它也必挪去,并且你们没有一件不能作的事。——马太福音17:20
“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能进天国”——马太福音18:3
拥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但是信仰总会在慢慢渐长的过程中变的不再那样笃定。因为我们不再是小孩子的模样,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总是限定在自己理性的范围之内,越来越难有单纯,纯粹的信念去相信。 所以圣经说我们要回转为孩子的样式,孩子多么纯真,他们的眼里相信一切都是可能的。
恨能挑起纷争,爱能遮掩一切过错。
大概这三句经文,就是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真谛吧。
《小男孩》影评(九):When you find it hard to believe
难以置信时
——迟到很久的《little boy》影评
一、
又是一篇迟到了很久的影评。
又是一篇被我改了很多次的影评。
二、
我一直是很容易相信别人的人。
虽然我自认为没有智商缺陷,但这毛病一直不怎么能改好。
三、
所以有时候我觉得我确实像个孩子一样。
像个小男孩。
四、
电影里的小男孩,是整个镇子里最矮小的小男孩,总是招人欺辱。
他所有的希望,在他父亲身上。
五、
而他父亲,因为一些原因,要跨过太平洋,去参加二战。
从那以后,小男孩的愿望,就是让父亲回来。
六、
父亲过了服役期,依然没有回来。
小男孩拿着用装满很多分币和角币的玻璃罐买来的,父亲心仪已久的鞋子,失落而不知所措。
七、
然后他听见牧师说,
「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种,就是对这座山说,你从这边挪到那边,他也必挪去,并且你们没有一件不能作的事了。」
--马太福音 17:20
八、
然后在众人的嘲笑中,他举起了他的双手:
感动了魔术师,移动了苏打水瓶子;
感动了神父,移动了酒瓶;
感动了大地,移动了大山;
感动了世界,释放了“Little Boy”(广岛原子弹代号);
感动了祂,让他父亲死而复生。
九、
剧中有一位美籍日裔,叫桥本。
他一直以一位唯物主义者的姿态,贯穿着整部电影。
桥本不相信有一位“想象中的朋友”,会用他神奇的力量,把小男孩的父亲带回他身边。并奉劝神父不要伤害无辜的小男孩。
十、
而这位桥本先生,却对小男孩说过这么两句话一点也不唯物的话:
“Don't measure yourself from the ground to here. Measure yourself from here to sky.”
「你的身高不是地面到头顶的距离,而是头顶到天空的距离。」
“You are not stupid. It takes courage to believe.”
「你一点都不傻,Believe是需要勇气的」
十一、
信念。信心。信仰。
elieve这个词太好。
本就值得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鼓起勇气。
十二、
我时常失去信心。也总是缺乏勇气。
我不敢相信这个世界,会有一些超乎想象的力量,帮助我在绝望时站起来。
看看小男孩吧。
看他勇敢的身躯,如同穿着重装厚铠的日本武士骑在骏马上一样:
「但那等候耶和华的,必从新得力,他们必如鹰展翅上腾,他们奔跑却不困倦,行走却不疲乏。」
--以赛亚书 40:31
Q.C.
20170212
《小男孩》影评(十):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簡單的情節 深邃的感情
Little Boy的情節簡單,因為戰爭,小男孩的Partner-他的父親前往戰場,小男孩用真誠的行動盼望父親回來的故事。但是簡單的情節故事中任何一間小事都是基於人物內心最真實、深邃的情感,正是如此,我們才覺得小男孩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合理的、動人的。
絕境中 除了埋怨與等待 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多
當得知小所有人男孩的父親被俘虜后,鎮上幾乎都覺得他是不會回來了。就連大兒子london也默認沒有父親的生活,及時母親不允許別人提丈夫離世的話,但是她的內心還是承認他永遠不可能再回來。對於小男孩來說,他的唯一的partner,最值得信任、最親近的人可能再也回不到自己的身邊,對於他的打擊是無法想象的。小男孩所面對的絕望是所有人都無法感受到的,但是他並未如其他人那樣去接受這個事實,而是相信Father的話,完成古老列表上的事情后就能讓父親回來,牧師的善意讓人無奈又欣慰,但是對於小男孩來說這是讓父親回來的唯一辦法,所以他努力做到自己或者別人都不曾做到的事情-至少與日本人交朋友這件事別人無法做到。面對絕,所有人停滯與放棄,但是一個小男孩卻表現出令人敬佩的偉大情懷-無懼與勇氣。
當所有人教我們妥協與變通的時候 Little Boy告訴我們要堅持
我們都相信堅持與信念,都認為他們會有偉大的力量。但是在長久的絕望中,我們更願意聽信“妥協、忘卻”的教誨,而難以堅守“堅持、信念”的真理。因為放棄與 變通是最容易做到的,或者說“性價比最高、經濟性更好”。我們無法在這個快速前進的浪潮中去癡癡等待、默默堅持,所以常常的沒有看到信念的曙光時就已經回頭。
信念與堅持可以撼動任何事情,是最偉大的力量,正如《一代宗師》中的台詞:念念不忘,必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