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诺亚方舟:创世之旅》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诺亚方舟:创世之旅》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06-05 21:1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诺亚方舟:创世之旅》观后感精选10篇

  《诺亚方舟:创世之旅》是一部由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执导,罗素·克劳 / 詹妮弗·康纳利 / 安东尼·霍普金斯主演的一部动作 / 冒险 / 灾难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诺亚方舟:创世之旅》观后感(一):编个新故事桑椹,旧故事改吧改吧又是一天

  首先,我觉得诺亚他爷爷实在强大了,强大的不忍直视,我甚至觉得他就是上帝的分身,他可以一剑摧毁千军万马,会做先知药剂,会抚摸治不孕,简直就是这部电影中最大的BUG,最后更是在找到一个浆果后坦然的被洪水冲走,霍普金斯,专注演BUG 100年。。。

  该隐一族的后裔完全就是野蛮人的造型嘛,那犀利胡子真的大丈夫?让我想到了诸神之怒里要干死zeus的那个国王,我觉得整部电影其实就是在说这货和诺亚的信仰,他好勇斗狠,对世界汲取无度,把上帝创造乐土变成了地狱,就是恶的化身,毫无理由的杀了诺亚爹,上帝的诅咒反而成了他暴怒贪婪借口,用血和汗去抢夺残杀,可问题是他还是个演说家,挑拨含做他手下失败)挑拨含杀死亲爹诺亚(失败),让人们变得凶残疯狂,易子而食,最让我觉得疯狂的是,他在逃到方舟之后,因为自己受伤,随手拿了爬行动物直接就吃掉了,实在是比贝爷还贝爷,听到那个动物的支一声,我操,又一个物种灭绝了。。。他觉得人类就是最伟大的,人类为生存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这种凌驾于所有物种的优越感,最后终是输了。

  巨人,第一次见到6之膀子的巨人,巨人在这部电影里的交待是原来是观察天使,后为了帮助被驱逐出伊甸园的亚当和夏娃,毅然落到了人间,上帝不满他们所为,诅咒他们被地所束缚,巨人教会了人类科技,人类却用科技屠杀了巨人,这其中根本也许是人向往自由,不愿意被束缚,接受不了任何比我们更强的存在,所以美帝一直压制我们天朝也是如此吧。巨人最后还是选择相信了诺亚,当然还是看到了神迹。。。,帮他造了方舟,最后还为方舟承担起了护卫职责,最后被疯狂的该隐后裔扑灭,当巨人的带头大哥被打爆后,看着天空说,forgive me的时候灵魂又重新回到了天空,通往天堂的路,一直都为无私者开着(包括像世界末日,康斯坦丁都是这样,讲的就是奉献牺牲),也是最后巨人们没有被毁灭。

  诺亚,作为他的仆人完成他的旨意,但是考验诺亚的不是上帝,而是他自己,做选择的也不是上帝,是他自己,里面国王呼喊上帝跟他对话的时候,上帝没鸟他,他举起了手中的刀杀向了方舟,我要活。诺亚呼喊国王的时候,上帝也没搭理他,他却知道自己要死,其实选择权一直在手中,只是愿不愿意去选而已,诺亚一直在批判自己,一直在批判别人,包括妻子儿子,养女,其他人,这种对公正执念近乎变态,最后当诺亚要杀掉外孙女的时候,我真的猜不到他会不会下手,对于自然来说人类是最可怕的物种,甚至是一个灾难,诺亚在方舟上说的话,我们死了,闪,你要埋葬我们。含,闪死了,你埋葬他。雅弗,含死了你要埋葬他,你就是最后一个人类,私以为这才是真正的诅咒。。。最后,诺亚终是选择了人性,没有杀掉孙女,结尾处又回到了妻子身边,上帝选择我,并不是我是无辜的人,而是我是能完成任务的人。

  其中不得不说惊悚的是,当诺亚去帮含和雅弗找老婆的时候,看见的是人的贪婪和残忍,那一堆人拿自己的小孩去换食物,当活的动物扔过来的时候,所有人都近乎疯狂的去抢,直接就把动物给撕了,这时候诺亚才觉得没有人是无辜的,因为这就是天性

  养女和大儿子就不说了,反正我就觉得大儿子没给曾祖父送坚果,没有信守承诺,熊孩子的话不可信啊。然后他妈让他去找弟弟含的时候,他和养女直接就HIGH起来,根本不管弟弟的死活,最后还一脸性比比的回到了方舟,真是。。。。

  含呢,从一开始表现好奇叛逆,甚至是对欲望执着,但是最后还是亲手杀掉了国王,我一度觉得他肯定会为爱献身,那个找的姑娘中了埋伏的陷阱,被夹住后,含当时也许是想要一起死的,但是诺亚拉走了含,让他眼睁睁的看着无辜的女孩子被一堆人踩死。其实最后我觉得国王真是一个no zuo no die的战士,他锤飞了要杀亲爹的大儿子闪,在快干掉诺亚的时候又来了次地图嘲讽,你的女人是我的,动物是我的,什么都是我的意思,二儿子心想,我擦,洗白的最后机会啊,要是让这逗比上位,我们一家更惨,说是迟那时快,红刀子进白刀子出,国王最后跪的时候还不忘发下心灵鸡汤,孩子,长出息了,没白疼你,来,收下这件至宝装备。。。

  有几个地方还是觉得精彩的,首先上帝的创世,亚当夏娃为何被逐出伊甸园,都给你来了个全彩色PPT讲解,巨人守护方舟的这段也不错,这部电影,给个3星看看樯橹灰飞烟灭的巨人是怎么来的,也算是不错了。。。

  《诺亚方舟:创世之旅》观后感(二):源于史诗、高于史诗!

  本片改编自《圣经》故事,是为地球人都知道的那种家喻户晓级别的存在,故事讲述上帝因厌恶人罪恶降下滔天洪水,审判世界。在审判来临之前,上帝选择了诺亚建设巨型方舟让世界上的万千物种在审判之后能够得以延续

  说实话这原版的圣经故事我还真是没看过,也就是听说过有诺亚这么个人,在传说中他造了艘有点大的船,在发大水之前,保全了这个世界上的诸多物种,至于故事的细节还真是没太了解。过去看的一部《冒牌天神2》好像就是有点略带恶搞的再现了这个故事,这次呢则是抱着真正去了解一下这个史诗般的传说到底是什么个情况,再加上一张充斥着知名演员海报,才去看了这部影片。相信大部分基督徒选择这部影片的动机多少跟我有点相似,而在西方基督国家则是跟咱们看《西游降魔篇》的感觉有点相像了,一个几乎是谁都知道是什么情况的故事,我就好奇你能拍成什么样?你敢拍成什么样?我敢断言,抱着这样想法的人绝对不少。这种带有宗教色彩的影片,稍不注意就会变成亵渎,若想获得虔诚信徒们的认可,最好的办法就是乖乖地按照书上拍,只可抠细节不可随便来。不然的话…………然而派拉蒙这次就是要冒天下之大不韪,貌似是将故事改编的有点离谱,这自然就引起轩然大波,引来无数的抨击与负面评价,然而就跟《天机•富春山居图》有些类似,这越是有争议、越是被骂的厉害,还越是票卖的好,这种抱着引起争议的想法拍摄这类影片,也不失为一种营销策略,毕竟商业影片挣钱才是王道。

  其实影片在主线上还是没敢怎么多做修改,依然是上帝审判世界,只不过老好人诺亚这次除了原本善良之外,还成为了一个优秀猎人、一位异常固执严厉父亲,具有绝对话语权的一家之主。而导演也很自然的给“角斗士”罗素•克劳安排了动作戏,这位堪称史上最能打的诺亚,一路搏杀之下,才保住方舟成功下水,才保住整个家庭成员安全,而几位家庭成员之间逐渐复杂人际关系,尤其是几位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的逐渐转变,也是为影片之看点,导演则恰到好处的在奉上场面宏大视觉特效的同时,为观众带来了奇巧的故事结构曲折的故事情节,另外除了男主角罗素•克劳之外,老牌影帝安东尼•霍普金斯,告别《哈利波特》重新出发的“赫敏”——艾玛•沃森,年轻的“波西杰克逊”——罗根•勒曼,以及扮演诺亚夫人的詹妮弗•康纳利等一票老少影星的加盟,让这部影片显得星光熠熠。也是这部影片最大的宣传亮点

  不过撇开综上所述的诸多亮点,整个故事还是显得较为平淡,除了最终滔天巨浪来袭之时,以及之前的那一波场面宏大的战斗,所展现出的较为华丽的视觉特效之外,除了彰显出编导那较为激进环保主义精神之外,影片总的来说较为一般。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精彩,看的人略带失望

  《诺亚方舟:创世之旅》观后感(三):Darren Aronofsky v.s Christopher Nolan(達倫大諾蘭近2歲)

  1998:Pi v.s. Following

  2000:Requiem for a Dream (不听片商剪片劝告,保留片尾ass to ass那場戲,电影評為限制級,只有小规模放映,票房不佳)v.s. Memento

  2002:Orz v.s. Insomnia

  2005:Orz v.s. Batman Begins

  2006: The Fountain(為這片花了6年…票房评论滑铁卢,不过得了个漂亮女友,btw 诺兰君老婆很丑 -__-//) v.s. The Prestige

  2008:The Wrestler(金狮奖) v.s. The Dark Knight

  2010:Black Swan(娜塔莉•波特曼拿了奧斯卡影后,恭喜她,自己女友瑞切尔•薇兹被007抢走…) v.s. Inception

  2012: Orz v.s. The Dark Knight Rises

  2013: Orz(本来可以导Man of Steel的说…) v.s. Man of Steel(監製)

  2014:Noah(第一次亿万预算大製片,非常幸運遇到百年一遇纽约大洪水,佈景方舟道具全被洪水沖走,現實版諾亞方舟Orz,试映口碑不佳,剪接权争议,目前上映中,陽春檔期,票房周周跌6成….) v.s.Interstella

  結論:達倫大哥前半段人生完全狂输给现充系诺兰君Orz

  《诺亚方舟:创世之旅》观后感(四):《诺亚方舟:创世之旅》:票房难掩的平庸

  作为历史类型片的一个组成部分,带有宗教色彩的影片历来都不太受待见,尤其是与基督教(天主教)相关的电影很容易与教义发生冲突,以致在上映发行过程中遇到各种掣肘。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马丁·斯科塞斯的《基督最后的诱惑》,曾因刻画耶稣人性真实一面而被宗教人士批为亵渎圣典,在多个国家遭到禁播。具有相似遭遇的还有梅尔·吉布森的《耶稣受难记》,从立项到拍摄再到公映,其间也是步履维艰

  不过与以上两部涉及「耶稣基督」的影片不同,虽然同样出自《圣经》,但「诺亚方舟」这样的题材显然要宽松得多。在《圣经》中,诺亚只是个「义人」,同耶稣这样的「救世主」难以相提并论,因此只要别改编得太荒腔走板,便不会受到什么非难。

  「诺亚方舟」的故事在《圣经》中所占的篇幅其实很短,大致是从《创世纪》的第六章(THE WICKEDNESS OF HUMANKIND)到第八章(THE FLOOD SUBSIDED),寥寥数语,内容也很简单。唯一值得提醒的是,在《圣经》中记载能够进入方舟的动物并非以讹传讹的每种一对,而是分为洁净与不洁净两类,前者(包括禽类)可以有七对,而后者只能有一对。

  应该说,这个故事的粗线条给了编导很大的创作空间,然而相应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把一个情节简单到乏味的故事编得丰圆满,这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导演达诺·阿罗诺夫斯基绝非籍籍无名的鼠辈,《梦之安魂曲》、《摔角王》、《黑天鹅》都是名噪一时经典作品,不过在这部《诺亚方舟:创世之旅》中却未能让观众看到任何惊喜

  在本片中,达诺为了增加戏剧冲突以及拓宽故事的深度,加入了几个虚构人物(土八该隐、伊拉等),并且植入了关于人性救赎和家庭亲情内涵遗憾的是,由于剧本技术方面的硬伤,使得这部影片既难以表现出洪荒时代大灾难的史诗气质,在情节上也显得生硬造作,而着力打造的内涵方面更是充满了说教意味

  受限于资金,影片在特效上的粗鄙是显而易见的。俗话说「花多少钱办多少事」,现在1.25亿美元的成本很难制作出拿得上台面的特效,同样是讲洪灾的灾难片,2009年那部《2012》的成本就已经达到了2亿。如果说技术领域缺憾是编导无法左右的话,那么在剧本上达诺就有点难辞其咎了。最致命的一点就是影片在可有可无段落花去了太多时间精力,前面几乎三分之二的部分中都在时不时地整些有的没的,反而忽略了在人物塑造上的精益求精,除了男主诺亚,其他角色都相当酱油,真为安东尼·霍普金斯感到可惜。反观最后的高潮部分,由于缺乏有序的情节铺垫情感累积,人物的选择和行为动机显得仓促而突兀,予人草草了事的感觉。

  自二十一世纪以降,大多数历史片或者史诗片都走入了「大资本制作、重电脑特效」的窠臼,原本应该具有叙事性特征完全被各种奇观化视效所取代,娱乐性成为了制作方考量的第一要素。在这种情况下,历史片的人文内涵以及角色的神性气质逐渐消散殆尽,跌入了人物故事与影音特效本末倒置深渊。而这部《诺亚方舟:创世之旅》不仅没有动人的故事和人物,在视听方面亦丝毫不具竞争力,虽然在票房上收获颇丰,但终究难掩平庸的实质,只能沦为沧海一粟。

  《诺亚方舟:创世之旅》观后感(五):崇拜谁?这是个问题

  中外神话体系之中,均存在着灭世传说。

  相信很多人看完这部电影后,都会为上帝的神威所震慑。祂让你生,则生;令你死,则死。神威如狱,天意难测。

  然而很少人会想:上帝创造了万物,便有同等的权力去毁灭万物么?——我们暂且假设上帝存在,并且同样假设祂创造了万物。

  对于这一点,我们的祖先和西方人的祖先得出了相反的答案。

  基督教认为,上帝既然创造人类,就也有权力毁灭人类。因此诺亚在面临灭世灾难之时,选择了逆来顺受的态度,欣然接受了自己完成庇护其他物种的使命后也和家人一同走向灭亡的命运;当然,最后人类还是延续了下去。

  但另一方面,从反面人物土八该隐身上,我看到的正是我们人类自己。诺亚太过超然,超然得已然不像是个人类。

  人类从诞生伊始,所能倚靠的极其有限:刀耕火种,茹毛饮血。先祖们艰难求生,与天斗,与地斗。即便是剧情中,经过数千年发展(从亚当算起的第十代,最长的一代有九百多岁),也不过是刚刚步入铁器时代而已。

  人类能够生存至今,靠的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自己的求生意志,是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向天地屈服的斗志。人类凭借短短数十万年,从弱小的猿猴攀登到食物链顶端,其中不知积淀了多少先祖的血泪。可以说,我们如今的优越生活,正是建立在先祖血肉筑成的基石之上。

  人类难道愿意为恶吗?我认为,一切都是生产力的问题。在生产力极度不发达的远古,就连国王也无法享受到舒适的生活。为了生存,不得不将有限的资源在人群中进行分配。如果一味奉行平均主义、仁慈、善良,结果就是不用洪水,大家早就一起饿死。由此而产生的“恶”,尽管不能否认其为“恶”的本质,但也无法避免:这是历史的必由之路,正是有先祖们的前仆后继,才有我们的今天。

  人们费劲一切力气生存着,忽然有一天,他们得知,上帝不喜欢他们,所以要用洪水把他们都杀掉。而上帝只把消息提前告诉了他的死忠,诺亚。

  就如同你去上学,本来一般的同学已经学得很努力了,但是因为不会像班丑那样拍老师的马屁、打小报告,不招老师的喜欢。这天,老师上课时突然宣布提前进行期末考,考题不仅知识面超纲,题量又大,而且还特别难,全班都要挂科。只有平时爱打小报告的班丑不仅提前一周知道要考试,老师还给他划了重点,留了参考题。你会是什么心情?

  人类几千年的血汗,好不容易生存到现在,就因为我们的祖先是你造的,就得引颈就戮?而且你对我们的祖先又不好,只是因为吃了一颗不知道为什么不能吃的果子,就被钓鱼执法,强制拆迁,赶出家园。——你既然创造了人类,就必然知道,你越是让他不要干什么事,还不告诉他原因,一般都会起到反效果。

  非但如此,就连想要帮助人类的天使,也被变成了石头人。就因为上帝创造了他们。

  就像国产电视剧的一句狗血台词:越是薄情寡义的人,在别人背叛他的时候,越是会说一句,“我待你不薄。”

  上帝应该也是这种思路。这颇为类似中世纪西方对待私生子的态度,对于当初不负责任的一夕之欢的产物,用得着了就叫过来使唤,用不着了则每每后悔当初留下野种。

  如果假设圣经的剧情成立,那么后来活下来的人,则是以显性基因遗传了斯德哥尔摩症候的诺亚后代。上帝的顺民。

  拼搏求生的古人类失败了,被扣上“恶人”的帽子。

  对于灭世的危机,华夏的祖先选择了反抗。

  靠自己的双手杀出生存的空间。谁不让人类活,我就杀谁。天有十日,天不叫我活,那我就射日。终于,还人类一个朗朗乾坤。

  所以,中华民族崇拜自己的祖先,胜过任何神灵,直至今日。最直接的体现之一,就是至今仍奉行”百善孝为先“的信条。通过尽孝,把敬仰之情一代一代传递给无穷远方的祖先。并且,将这种精神再经由自己,一代代地传下去。

  那些指责说”现在的中国人没有信仰“的人,简直数典忘祖。宁可去崇拜神灵,而且还是西方的异教神灵,也不敬仰自己的祖先。

  尼采曾经很跟瓦格纳有着深厚的友谊。他们都力求复兴德意志文化,重建德国的精神支柱。但最后他们之间产生了分歧,瓦格纳向上帝屈服了,向神权投降了。(例如《汤豪瑟》。)于是尼采恨铁不成钢地狠骂瓦格纳。想起来就骂,毫不留情面。这是大是大非的问题。

  ——————————————————————————————

  说一点关于电影本身的话。罗素·克劳的演技很好。导演力图拍出老式宗教史诗片的感觉,已经尽力了。赫敏既不好看,演得也一般。

  《诺亚方舟:创世之旅》观后感(六):诺亚方舟,保守派为何愤怒?

  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的《诺亚方舟:创世之旅》,已成为永不消停的文化战争的最新角斗场。上映以来,有关它所引发的争议的报道终于快饱和了。

  我相信,只需稍微关注这场争论,就能发现一个陈词滥调:保守派基督徒对[请插入流行词]“很生气”。不论是格莱美颁奖礼(集体婚礼中有同志新人)、美国艺术娱乐电台、奈尔·德葛拉司·泰森(从事科学传播出名的美国天文学家)、圣诞节、瑜伽、哈利波特(全是巫师啊魔法啊)、天线宝宝(紫色宝宝丁丁是同志),还是现在的诺亚方舟,新闻头条告诉我们宗教保守派对此很生气,他们无法淡然处之。

  以下则是这个老故事的新表述:阿伦诺夫斯基拍了个关于诺亚的电影;宗教保守派感到愤怒;派拉蒙影业努力淡化与保守派的矛盾;保守派并不买账;阿伦诺夫斯基、罗素·克劳还有其他人为电影辩护;保守派怒气不减;电影上映席卷票房;保守派依然恼火。不论有关这部电影的对话走向何处,制造噱头的新闻总还是突出保守派对这部“反圣经的、异教的电影”的声讨。

  公平地说,人们可以找到很多在探索《诺亚方舟》宗教与伦理维度较有深度的博客和专栏,新闻媒体也确实时有报道宗教人士对此片的赞誉,甚至一些保守派对此片持肯定态度。确实,正如我在Facebook上看到的,声称所有基督徒——即使说所有保守派基督徒——都反对《诺亚方舟》是极其不负责的;不论新闻头条如何引导我们,我们必须知道基督徒关于这类事情的态度是有很大差异的。

  此外,宗教保守派并不是唯一不满的团体,阿伦诺夫斯基、罗素·克劳对福音派不屑他们的电影感到不满,彪马叔(Bill Maher)一如既往地对任何虔诚宗教信仰不满,很多其他人也在表达对保守派的愤慨的不满。任何报道宗教保守派态度的文章下的评论栏,都充斥着人们因保守派的愤怒而愤怒的情绪。

  (一个摘自Slate网站的很有代表性的评论道:我真是震惊了,竟然还有这么多蠢货相信洪水的故事,或者说全部的圣经故事。他们仍然相信有一个看不见的至高者在天上控制着地上的一切。太TMD不可思议了!)

  宗教保守派愤怒,人们又因这愤怒而愤怒,这一切让人们容易忘记去深入思考“究竟是什么让宗教批评家对此电影反感”。表面上看,主要问题是阿伦诺夫斯基对圣经中洪水故事采取的自由派立场:他既没有恰当地描绘某些关键细节,又增加了一些明显不符圣经的内容。一方面,支持阿伦诺夫斯基的人们反对这样的指责,另一方面,支持者和反对者都同意的是关于影片的争议存在于影片是否忠实于圣经的记载,正如Annette Yoshiko Reed最近在本网站的一篇文章中所探讨的。

  是否“忠于圣经”,或者说是否“按字面意义理解圣经”是问题焦点所在。对很多保守派信徒而言,这个原则好像个神圣的密码:在恰当的时间说出它,你就是我们的一分子。然而评论家却会对这种智识的天真和道德的苛求翻个白眼。

  但这样的原则并没有真正回答为什么只有保守派这么反对此片,毕竟一方面各种基督教派别——保守的、自由的、介于二者之间的——都努力忠实于他们所理解的圣经,另一方面完全按字面意义理解圣经是不可能的,正如很多自由思想的反对者洋洋得意地强调的那样。

  同时,没有任何人能与保守派基督徒争辩说,这部电影其实是非常忠于圣经原文的,不论他是多么厉害的辩护士或他的论据多么有力。因为不论支持者和批评者多么明确地表态,是否“忠于圣经”或“按字面意义理解圣经”其实都不是争论的根源。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可以对比保守派对梅尔·吉布森的《耶稣受难记》的态度。

  与《诺亚方舟》一样,《耶稣受难记》也招致了“违背圣经”的批评,认为导演向影片注入了大量个人风格,加上了不属于圣经原文的属灵信息(如吉布森加入了18世纪安妮·凯瑟琳·艾默里克的神秘主义,和阿伦诺夫斯基加入了21世纪的环保主义)。二者的差异在于,《受难记》受到的批评来自于除了基督教保守派的所有人(包括主流的基督徒、犹太教徒、进步派人士、宗教学者、电影批评家),而保守派极力肯定这部影片对圣经原文的忠实。

  这个对比——保守派对《受难记》的肯定与对《诺亚方舟》的否定——说明并不能简单地对影片是否忠于圣经或对导演是否按字面意思阅读圣经进行评估。两部影片都激发了热烈的反响,因为它们触及到了保守派的信仰核心:即对于圣经经文在个人宗教意识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的特殊理解。

  圣经主义(Biblicism)是一个当下可以恰当界定保守派对圣经权威理解的通用词汇。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可以思考基要派与现代派在20世纪早期的争论(the Fundamentalist-Modernist controversy,该争论最早产生于基督教长老会,而后迅速扩展到所有其他教派)。争论的核心围绕着美国社会在世纪转折点所发生的一系列文化的、知识的、技术的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如何影响了传统的新教信仰模式。其中,保守派们尤其感受到这些变化的威胁。达尔文主义提供了与创造论不同的宇宙起源学说,德国的历史批判法(higher criticism)将圣经看做一系列古代神话和民俗故事的合集,引导圣经学者将这部神圣经典当作与其他古代书稿无异的作品、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来研究。

  对于像哈里·福斯迪克牧师(Harry Emerson Fosdick)一样的自由派而言,基督教对科学、历史、文学研究的恰当回应,应该是将这些领域的新发现融合进已有的基督教信仰中,而他认为一直以来基督教也是如此回应历史中的新知的。“新的知识和旧的信仰应合二为一,”他在1922年著名的讲道中说道,“基要主义能赢吗?”他认为,在这样的新的科学的时代,没有“童女生子”和符合字面意义的“主将再来”及其他一些教条的基督教信仰是可以存在的。

  相反,保守派认为新的科学发现和历史批判法是对传统圣经真理的挑战,而当两者冲突时,基督徒有完全的义务去顺服圣经的权威,尤其是在受世俗的现代主义攻击的方面。1910年美国长老会提出圣经真理的“五点基要”(The Five Fundamentals,分别是圣经无误无谬、耶稣基督由童贞女所生、耶稣基督的死是为人类赎罪、耶稣基督肉身复活、基督神迹的历史真实性),此后其他原则也纷纷被提出。

  二十世纪初,基要主义作为对现代主义的回应的重要意义并不在于一系列看似盲目的原则的提出,而是,如Kevin R. Kragenbrink写道的,基要主义的意义在于它“是对美国社会变化的回应,是一些保守的新教徒面对这些变化选择的回应”。基要主义者选择了圣经主义,选择将圣经看作是动荡的现代生活中的坚固堡垒,选择有意识地顺服圣经的绝对权柄,不论后果如何。

  如今,在媒体上为人们所熟知的“保守派”人士正是极力宣传圣经主义的人,正如一百年前常被称作“基要派”的那些人。Ken Ham,作为创世纪中的答案(Answers In Genesis)和创世博物馆(the Creation Museum)的负责人,和对阿伦诺夫斯基《诺亚方舟》的明确批判者,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他反复强调以正确的圣经认识论为基础的年轻地球创造论,认为进化论象征着人类对久远的过去发生事件的不可靠信念,因为它直接违背了上帝话语的权威。在他看来,创造就是在6000多年前的七天里完成的,与此不符的进化论是应被舍弃的。

  当然,Ken Ham代表着有关进化论的最极端的态度,很多其他的保守的基督徒找到了调和进化科学和传统信仰冲突的方法,当然这种方式和态度是Ken Ham所不愿看到的。而将Ham和当今其他保守的基督徒团结在一起的正是百年前将保守派凝聚的圣经主义:因为圣经是神的话,是生命苦难的避难所,所以我们应以全部的诚挚来阅读它,从信仰出发,顺服于它的权柄。

  尽管关于《诺亚方舟》争论的措辞一直是影片是否忠实于圣经原文,但更贴切的说法是,保守派在乎的是,阿伦诺夫斯基是否抱以谦敬的态度来诠释神圣的文字,是否把自己置于圣经真理的权柄之下。或者说,问题在于圣经主义(Biblicism),而不在于直译主义(Biblical literalism)。保守派的批评家或许都不用看过影片再评价这电影,因为阿伦诺夫斯基是一位坚定的无神论者。而阿伦诺夫斯基也承认说这是部“最不符合圣经的电影”,并认为创世纪只是神话,和其他的古代神话并无二致——这也呼应了基要派与现代派争论中历史批评学家的观点。但对基督教保守派批评家而言,圣经不能根据读者个人心血来潮的方式来阅读,随心所欲是对神圣文本的亵渎。

  从这个角度来看,保守派对于《诺亚方舟》的愤慨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不论人们属于哪个宗教传统,不论人们处于怎样的宗教维度,每一种宗教的信仰者都有最珍视的信仰内核,他们温柔地培育它、竭力地保护它。而对保守派基督徒来说,这个内核就是圣经的权威,而在阿伦诺夫斯基的《诺亚方舟》中,它的很多方面的确受到了冲击。

  作者:Dan Mathewson (美国Wofford College宗教学系副教授) 原文地址:http://www.religiondispatches.org/archive/atheologies/7749/noah__cosmos_controversies_not_about_biblical_literalism/ (英文)

  http://www.religiondispatches.org/archive/culture/7856/_/(中文)

  《诺亚方舟:创世之旅》观后感(七):《挪亚》观后

  电影明显不符合《圣经》,从这一点来说,中国电影局把这片子枪毙了,禁止在大陆公映,也不算完全没道理,——这个问题同样不知道答案。

  另一方面来说,作为好莱坞娱乐产品,本片相当具有“基督教精神”,可以说难得一见。它反映了一些信仰的张力或者叫冲突,作为戏剧性的需要,用“属灵”的话说,就是“争战”。“戏剧”的根本在于争战,争战的对象本不是人,但的的确确又是人自己。

  挪亚这个人物,作为上帝计划的执行者,被塑造成一个顺服的,信心满满的(对于神),同时又是冷漠严酷的(对于人)形象,这在相当程度上非常接近(照某种教义)那个“信徒”(义人,跟随者)的形象。(就好莱坞娱乐产品或流行文化氛围而言,相当令人惊讶,给人突兀的印象)。影片或许并不十分成功或重要,作为主流文化的一个符号,又是一部有关“当下”的重要作品,流露的价值取向可谓重大。

  影片的自相矛盾之处,主要体现在对二儿子“含”这个人物的态度上,这个人物作为《圣经》中比较明确的一个被咒诅的形象,影片对他流露了典型的“好莱坞式的”(人文主义的)同情,“我不属于这里”,就像一个决定离开教会的人,含最终踏上了他个人主义的不归路,带着对“正义”的不同理解,或者说不同的“信”。如果忽略 “含”作为迦南七族的父亲的含义,好莱坞对这样一个人物的立场,从来不同于教会。

  正义。“公义”是什么?问题的实质是是否存在一个上帝以外的“公义”的标准?答案是否定的,上帝就是公平公义和正直,正义是 神的属性。即使有时候 神的正义从人的角度看是如此冷酷无情。当上帝决定灭绝全人类的时候,就像陶匠决定亲手毁了他自己的一件作品,他有这个权力(同时他必须承认他的失败,因为这件作品之所以不成功是他自己做坏了),——如果上帝是陶工,我们是他手中的工作,那我们的问题都可以归结到上帝那里,人类的败坏上帝难辞其咎,上帝是一切的因。——听上去这符合逻辑。——更要紧的是,上帝并非全能,既然他把人做坏了,他照着自己的形象和样式所造的人,投注了他最大关切的作品,结果“全然”失败,我们的上帝简直太失败了。——人大概可以恶作剧到这样一个程度,就是宁愿毁了自己,也要看上帝一个笑话。上帝当然不允许这样的事发生,祂早料到这一切。

  我觉得古代的人不像现代的人这么有幽默感,这是我对历史的愚见。而幽默这种性情也是从上帝来的,是上头赐下的,或者说,如果人能够越来越了解上帝的话,如果上帝允许的话。幽默这种性情是伴随自由的。我们读神话,究竟是“历史”还是“神话”?历史就是神话。

  上帝可不可以灭绝全人类?祂是否有权利也有理由这样做?当然可以。这是否违背祂的“公义”?当然不。——他会不会这样做?不会。这就是上帝,如果你想发出赞美之声的话。

  认识 神是我们一生要做的唯一的事。只要在这个“方向”上努力,就全是对的。否则全错。

  不存在上帝以外的“公义”标准,朝向虚妄的人,总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含”就是这样一个人,以及你我,我们全然相信上帝就是公义,同时不知道公义在哪儿,公义不在这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里,任何一个小地方,公义也不在“教会”里,我所在的具体这间教会。可是上帝说 祂在,你信不信?

  “守望者”是上帝从石头里兴起的,这是上帝的幽默感,天父上帝有时候对我们这些愚顽的人(祂心爱的作品)的确有些无奈。

  我们不爱上帝,不懂 祂的恩慈。

  《诺亚方舟:创世之旅》观后感(八):真心是一个大片还好未错过

  一两个月前就开始在影院见到诺亚方舟的海报,眼风扫到罗素克劳的销魂背影,我只以为是卡西莫多。当时就打了个寒战,不想看此片。

  到了上映,影评又多见差评,更加不想看。

  最后周末实在无片可看,不是这个就是杜汶泽演的《黑色喜剧》。。。

  于是看了预告片,发现竟然有大群人抄家伙上的动作场面,马上感兴趣了。

  最后值回票价,还得感谢我这几年同基督教朋友一起学习圣经的经验。虽然如很多网友所批评的一样,情节上有与原文重大不同之处,但是根据我的理解,上帝他老人家,做事绝壁就是这个风格。剧中的每个人想法,我觉得都非常合乎情理,没有绝对的好坏,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矛盾和挣扎,精彩绝伦,这就是我认为此片乃是经典大片的缘由。影评各种说法评价不一,也是一个大片的特征。

  但是要扣回3.5分,因为此片强烈的男权主义,还有素食主义,都是我所不认同的。

  以下随意剧透啊,预先警告。

  首先罗素克劳算是顶上了大梁,完成任务。他是对上帝绝壁是真心,也是片中唯一一个与上帝有交流的人(说交流又有点不妥,因为只有接受,没有反馈,看,他老人家总这样)。只是领会他老人家的意图真是太TM难了,诺亚钻点牛角尖那绝壁是难免,这真的不是发疯或变态啊。如果是上帝的意思,亲手杀掉自己的孩儿也是再正常不过啊。圣经名人亚伯拉罕就干了这事,但是彻底合乎上帝他老人家的指示,结果没有人认为他是脑残啊!

  其次康奈莉才是我全片最喜欢的演员啊,导演选了她真的是最英明的一件事啊。虽然戏份不蛮重,但是全部恰到好处,高潮处她的贡献也很大,不然只靠那几个小年轻跟罗素克劳对阵那是万万不行滴。只能怪万恶的男权主义,诺亚做大事,诺亚老婆只能做背景,唏嘘不已。。。

  说到小年轻们,这片还真是难,太过架空了,完全没有生活经验作为依托。圣经时代的人如何生活,什么想法,实在让现代人北都找不着。像老大和老三那种清秀空灵派的,还真看得过去。其他几个包括打酱油的女孩,一看全是90后,每次他们出来我都要狠狠地被拉回现实啊伤不起。。。。。。所以大家都吐槽爱玛沃森,其实她真不是那么烂,也就是烂得很一般,还不至于能破坏电影节奏的地步吧。但是刚在imdb看到导演本来可以选Bella Heathcote,不由扼腕。

  含姆这个角色更加扼腕。这个角色得到的戏份之重,性格之复杂,我认为真的是应该令演员激动兴奋彻夜难眠的一个机会。罗根有很努力啦,但是太欠缺层次了,高潮处只有一个惊吓加紧张的表情反复出现了n次。。。。。。老爹不给解决媳妇儿问题了,看他内着急的神色,也就是好像不给买游戏点卡内感觉。。。。。。

  最后当然还有大牌“反派”雷温斯顿(饰土八该隐)。他应该是反派,可是非常有说服力的一个角色,令我非常有共鸣。他的加入可说是导演“脑洞大开”的结果,也是与圣经不符之处,可是正因如此我才觉得这个故事变得可看,好看,甚至精彩纷呈。吸引我来看此片的"冲突",也就是抄家伙上的大片人群,正是由土八该隐这个角色来代表。

  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批评此片令他厌憎之处,即是说全片似乎都表现了“上帝厌弃人”,与圣经所宣扬的“上帝爱人”几乎可说是背道相驰。我只能说上帝对待人的态度不可能是单一的。而大反派土八该隐,本来在大洪水来临时该默默死去的一名龙套,竟然托导演的福,出来嚎出了自己的心声:上帝才不管我的死活,那我就自己来生存,我不去夺取我所要的那才该死呢!我觉得也许这种反应才更符合现世的价值观。就好像一条从小好吃好喝喂大的宠物狗,因为咬坏了主人的苹果手机(你懂的)被逐出家门,成为流浪狗。那流连不去,回头上门乞怜的,或许能得到主人一点慈悲,虽不让进门但还施舍一点食物勉强不至饿死,时时还盼着主人丢出一只球便要冲出去捡回;但也有那每日去垃圾堆翻拣吃食,形状肮脏遭到的主人厌恶,加上或许在外染病的,又有跟母狗生了一堆狗崽搅乱邻里的。本来以为主人只是抛弃自己的流浪狗,这个时候竟见主人要痛下杀手,那种整个斯巴达的心情。。。。。。

  倒不是为反派辩护,我想他最大的问题还是对上帝没有信心吧。所以他才那么急于把一切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在最后关头被炮灰,他的一切努力都打了水漂了,令我吃惊的是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并不是愤怒绝望或不甘,他为了曾经帮助过他的人感到欣慰。我想他如此平静而又迅速地接受了自己的结局,大概他早就做好心理准备了。他不信任上帝,拒绝把自己交托给上帝,而是只能交托给自己,但他并非是不知道上帝的大能。我想他只是字典里面没有放弃这两个字。

  哦哦,老戏骨霍普金斯就不用说了赫赫。

  最后吐槽一句圣经设定的繁衍问题.虽然影片没有触及,但之后情节难免也是一些兄弟姐妹,伯侄,甥舅结合的关系。。。。。。对这个一直接受不能。。。。。。

  《诺亚方舟:创世之旅》观后感(九):耶和华神是个专制冷血的神吗?

  虽然没有完整的读完《圣经》,但对基督教信奉的神还是有诸多疑惑。神创造了人,制定了律法,然后要求人必须对他百依百顺,如有违逆要么降天火,要么发洪水,要么弄乱人的语言。人的功过是非全由神来判定,人永远活在神的阴影里,被神的价值观约束、操控。所谓“义人”专指严守神的律法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蒙恩”。

  既然“上帝爱世人”,为什么不能容忍人犯错?为什么不在人犯错时引导他改过?为什么要冷酷到搞大屠杀? 人在神的眼中到底算什么?神创造人到底是为什么?

  基督教的神给我的感觉是心胸狭隘、残忍冷酷的暴君形象,人类必须无条件地顺从,人不能有自由意志。犯了罪就清洗,再犯罪呢?人性里的恶单靠以暴制暴的方式就能消抑得了吗?

  电影拍得倒还不错,就是看到大洪水吞噬生灵的场面实在不忍。

  《诺亚方舟:创世之旅》观后感(十):【电影】14030[7.8]《诺亚方舟:创世之旅》

  呢次唔再喺20世纪最伟大嘅博弈论数学家John Nash,时隔13年,罗素同詹妮弗•康纳利重逢于公元前,化身为亚当嘅后代,拉麦之子,诺亚使神力喺堕天使嘅帮助下造方舟,挽世间生灵于大洪水中。

  改编自《圣经•创世纪》嘅诺亚方舟故事早已为世人皆知,想当年我都兴致勃勃咁买佐本大陆教友会出嘅正版圣经嚟睇,但怎奈何实在太枯燥无聊,未睇完《旧约》本书就俾我劈埋一边了,更唔使讲《新约》。老实讲,文化差异喺睇本片最大嘅障碍,就好似叫一个外国人睇《西游记》一样,我只能一边百度一边睇戏。为佐应对呢个问题,本片嘅电影风格改得完全冇半点宗教味道,佢唔似得《上帝之子》嘅中规中矩,变得现代味道浓重,原本喺一个平静嘅世界末日故事,最炫目嘅镜头却变佐亚伯后代同该隐后代嘅方舟攻防战,但我唔太认同呢种宗教叙事,佢增加佐娱乐性,但令电影整体霎间低端佐好多,配上原本其实并唔刺激嘅故事,如同爆米花电影,显得不伦不类,不知导演意为何欲。

  好多观众可能会觉得登上方舟后嘅诺亚变得暴戾专制,其实睇旧约嘅时候我就一直觉得所谓嘅造物主其实就喺一个独裁嘅暴君,可以由只言片语就断定一个人嘅好坏,可以由一次偶发嘅不尊而降下地狱之火毁灭一座城市,呢啲根本唔叫先知,咁样嘅神点解还有无数信众?只能怪古时候平民百姓文化生活过度空虚,当年呢啲故事嘅作用或者在于震慑,但今日我却只睇倒残忍。

  高达1.3亿嘅特效实在不敢恭维,粗糙得就好似贴图一样,阿伦诺夫斯基已难现《黑天鹅》嘅神奇,罗素亦变得越嚟越邋遢,但值得庆喜一睹艾玛有女初长成!

  全方位觉得很一般,唔推荐,准备删除。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