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远征军》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中国远征军》观后感10篇

2018-06-28 02:4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远征军》观后感10篇

  《中国远征军》是一部由纪录片 / 战争执导,香港主演的一部2005-08-08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远征军》观后感(一):大年初五,看完中国远征军

  今天年初五,看到胜利会师最后十分钟,哭的嗓子痛,我看到那些老兵,那些衣衫褴褛,终于穿过炮火,活到胜利这一天的老兵,他们凄凉的晚景,当时仅存300人的话,十年后的今天又只剩多少人呢。什么时候,他们的事迹,也能像铁道游击队一样被每个中国人知道呢?最可怕的,是死了还被遗忘,就好像,没活过。

  通过我的团长我的团我三年前才了解到这支队伍,中国远征军,抗战中后期的一支军队。通过松山战役笔记我又深入了解了,滇西反攻过程中的十战松山,战争就像电影一样在我眼前放映:那些士兵,来自四川的,湖南的,河南的,热河的,东北的,他们在战壕里度过了整个滇西的雨季,他们不得不亲吻那些落在他们头上的炮弹子弹,他们傻愣愣的抱着刺刀上去肉搏,有的兵已经长大成人了,有的兵只有十多岁,督战不督战的,反正都是个死,不如冲上去和日本人干死。有的是经过前线好多次会战的老兵,有的是从不知道哪个乡下抓来的乡下大哥,种田是他们的唯一技能。现在,无一例外的,乡下大哥和兵油子们都交代在了这里,还是灰头土脸的,没个人样儿。看到最后的纪念碑被毁,仿佛是你们曾经存在的最后证据也被消灭,比死亡还可怕的,是被遗忘。

  《中国远征军》观后感(二):看了之后想毁灭地球好吗?

  在同学力荐之下看了此片。中途凝噎啊,盈眶啊,泪流满面不在话下,我泪点超低的。

  只是,看完后,我不知道如何组织自己情绪感受

  不知道如何评价。如果需要对此表达想法的话。

  在微博看到个说两年前太阳风暴灾难消息后,我转发说,让歌者把这个地球降维勒吧。真的。。。

  在看三体1的时候,我是由衷不喜欢那帮想毁灭地球的人的。我对这个星球还是充满爱的。

  可是,我现在有点领会到,所谓的对人性绝望意思

  当然我也没有彻底绝望,我只是混沌厉害,不知道我该如何看待这些。

  当历史看呢,那就可以说,不要遗忘过去啊,要看到历史真相啊之类的。

  再要么,可以说,要珍惜和平啊,反对战争啊。

  我是这么感受的,首先我当然是痛恨侵略者了。你们为什么要搞法西斯,无缘无故的去欺负、凌辱别人?——生存的需要,人性的本质吗?

  经过这一层痛恨之后,看到那些国民党老兵的凄凉晚景,我又痛恨起政治。这个东西真是太邪恶了,其存在的理由到底是什么?政治是人的本性吗?这种本性就是恶的,对吧?就是你死我活,就是控制和被控制,就是自私逻辑,对吗?

  你可以想象另一种可能,另一个政府之下,如果是当初的红军八路老兵,是不是能过的很好?不能。这是政治决定的。

  还可以再往大了想,在所有可能的情况下,所以的英雄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尊敬和厚待呢?不是这样的。历史没有公平可言,历史可能就是那条在公平上下波动的曲线,在长河中趋向最终的公平,是不?冲着这一点,我们要积极的看待它。是吗?

  可是我不想这样。我想单独的看待每一个人的生命灵魂境遇。每个人背后的历史故事都能打动我。每个人都权力为自己的人生呐喊一些什么。不过,这样做很肤浅,因为我可能很快就忘记这些瞬间的感慨了。人嘛。那揪着不放是对的吗?也不对,因为你总要move on。

  就是好多的说辞理所当然的毁掉了很多东西。

  你还可以联想起很多历史瞬间,人的邪恶表达的淋漓尽致——普通人也有巨大的邪恶!

  与这邪恶面对面的,经常又有一群勇敢的、正义的、善良的人。

  但谁知道,这群善良的人,哪个时候又不会成为另一帮人的暴君呢?

  这就是人,人嘛。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看完之后的感慨会是这样的。。。

  《中国远征军》观后感(三):群体性的封闭和自私

  看这样的纪录片,总让人无比沉重,无限感慨。

  60多年前,一群热血男儿走向异邦,血洒疆场。

  而今,这样的光荣之师,国之英雄,中华儿女,几乎被群体遗忘。

  1.挥师缅甸

  滇缅公路的建造,由龙云提出,从昆明达缅甸,直抵印度洋。

  这条公路完全是由人工铺就的,可谓二战史上的一个奇迹

  援华物资通过这条路,从仰光到腊戌,转用汽车运往中国。

  抗战时期,滇缅公路是中国通往外部世界的唯一通道,是一条给中国输血的血管,是中国坚持抗战的生命线。

  1938年武汉会战后,日本想早日结束战争,开始封锁中国。

  因此,日本人开始疯狂进攻东南亚,企图扼住中国的咽喉

  这一区域的争夺不可避免

  中缅印最高司令官是蒋介石。

  在抗战初期,中国军人往往是用血肉之躯对抗日本人的强大武装,许多部队都是弹尽粮绝集体殉国。

  而中国远征军,是中国装备最好的部队,由5军,6军和66军组成。

  当时,中国总共15个机械化师,用于滇缅战争就达9个师。

  当然,所有的士兵都是年轻人

  2.同古之战

  1942年3月,200师9000名官兵与饭田中将率领的日本55师团在同古展开激战。

  日本的一个师团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军,也就是说敌人是我方兵力的两倍。

  200师师长戴安澜,安徽无为人

  日本人在同古战场飞机轮番轰炸,毒气弹也用上了。

  阵地战时,两军不时展开肉搏,拼命对抗。

  3月29日晚,敌56师前来增援,色当河阵地失守,敌我力量更为悬殊。廖耀湘率22师掩护200师撤退,历时12天的同古大战结束。

  日本人认为同古之战是旅顺口攻城战之后最为激烈的攻坚战。

  3.仁安羌大捷

  史遇威与杜聿明之间有嫌隙,蒋介石派罗卓英前往作为缓冲。

  孙立人任新38师师长。

  此时,侵缅日军共10万人,四个师团。

  毕业于国立六中的老兵张富鳞回忆,当时日军在仁安羌1000人,围了英军7000人,而英国人不敢动弹,不停呼叫救援

  孙立人也只用了1000人解了围,并大败日军。

  张富鳞分析,此战完全是中国人的运气,背后有大量石油桶,点燃烧至敌军阵地。

  4.缅北大溃败

  1942年,缅北的5月,气温高达42度。

  孙立人顶着抗命的风险带领38军撤往中印边境。

  杜聿明谨遵蒋介石的命令,要把军队带回国内,却走入了野人山。

  1942年5月26日,戴安澜牺牲在一所破庙里。

  解放后,戴安澜被批成反革命

  5.败走野人山

  胡康河谷被称作魔鬼居住地方,又叫野人山,是方圆数百里的无人区,当地人谈及色变。

  5月,兵败的中国远征军进入野人山。

  在野人山,不病则已,病了即死。

  野人山里,遍布瘴气、蚂蚁、蚂蟥、小咬,也有老虎等猛兽。

  侥幸逃出野人山的杨伯方回忆说,遍地尸骨累累,部队把杜聿明抬出野人山,就搭上了二十多条人命

  1942年8月,成功走出野人山的残部到达印度利多。

  40000人进,8000人出,死了一路,全都是年轻人。

  日军想通过怒江天险北进,被国军及时炸毁惠通桥阻止。

  6.空中生命线

  经过数年战争,中国这样一个贫弱之国,半壁沦陷。

  陈纳德在美国老是批评上峰,二十多年只混了个上尉,在中国却受到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厚待。

  蒋介石允诺飞行员月薪六百元,击落一架敌机,再奖500元。

  陈纳德组织了一批空军退役人员来到中国,组成飞虎队。

  飞虎队人员虽然吊儿郎当,却具有冒险精神,第一次空战,没有纪律、不懂战术的飞虎队击落日军九架飞机,只有一架漏网。

  飞虎队员在昆明载着妓女四处招摇,而当地人都宽容以待,妓女被称作吉普女郎

  陈纳德无奈之下,在飞虎队中设了一家妓院。

  飞虎队大约摧毁日机2500架,消灭日本1000多人,后被改编为美军14航空大队

  7.驼峰航线

  缅甸失守,中缅公路被截断,美国只好飞越喜马拉雅山脉,装载物资运往中国。

  因为这条航线接近飞行的极限异常艰险,被称作驼峰航线。

  当时,训练一名飞行员用时10周。

  美国计有1500名飞行员和500架飞机损失在驼峰航线上

  1945年8月8日,陈纳德被要求退休

  8.缅北大反攻

  蒋介石: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在印度的蓝迦姆,国军接受了美国人史迪威严格训练。

  1944年,国军分别从印度和云南攻入缅甸,史称缅北和滇西大反攻。

  西线领军人物是郑洞国和孙立人。

  此战历史80天,日军18师团水源少将自杀。

  9.光复腾冲

  腾冲原名腾越。

  叶佩高,海南文昌人,率众攻打高黎贡山。

  1944年5月25日,11集团军在卫立煌和宋希濂的率领下,攻打龙陵县的松山据点。

  松山堡垒由日本著名工程师八宝设计成半永久性工事,首领金光惠次郎少佐,守军1000人。

  日本人声称中国没有10万条人命攻不下山头

  一个月里,国军伤亡3000多人,松山据点仍未攻破。

  何绍周、李弥率领第8军荣一师接替友军继续攻打。

  数度攻击,仍然没有攻下,李弥计谋从正面攻击点挖地道至敌人母堡,放置30吨美国新式TNT炸药,于9月7日才得以攻克。

  据点被轰炸后,敌我在工事内展开肉搏,参与攻击的国军1800人,只剩下200人,

  松山据点方圆不过25公里,攻坚战历时3个月,国军伤亡7000人,敌我伤亡比例1:7,日本战俘只有七八个人,被写入美国西点军校教案

  如此代价之大的战斗,很少有人知晓。民间人士赵晓群对松山战斗深有研究

  10.胜利会师

  龙陵是滇西日军的最后一个堡垒。

  1944年5月始,至11月3日结束,中日拉锯战,历时5个多月。

  11集团军对阵日军56师团,损失6万多名国军的性命,消灭日军2万多名。

  史迪威以15000名美国工兵修筑了一条从印度利多抵达畹町的公路,史称中印公路。蒋介石为这条公路命名史迪威公路。

  1944年6月18日,中国驻印军和滇西军在畹町胜利会师。

  后续

  一位参战的老兵说:真希望日本慢点投降,把他们敲在战场上。

  日本人在中缅战场上投入兵力30万,被消灭18万。

  日本人从60年代,开始寻找战死者遗骸,为他们修建阵亡碑和慰灵塔,甚至为800匹阵亡的战马都立了碑。

  60年代,因为政治上的原因,缅甸铲平了所有中国远征军的墓地

  国内的墓园在解放后也被损毁。

  辛亥元老提议在腾冲建立国殇墓园,埋葬着20集团军的9000名官兵。

  文革期间,腾冲国殇墓园被彻底炸毁,只存留于右任的笔迹,直到八十年代才得以重建。

  至纪录片拍摄毕,活着的中国远征军老兵不到300人,散落在保山和腾冲等地,他们大多贫病交加,晚景凄凉。

  人是自私的,有的时候,群体更是自私的。中国老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现实却让人扼腕叹息

  影片正式放映前,记者采访了很多人,皆不知有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观后感(四):电视剧《中国远征军》笔记

  电视剧《中国远征军》长达45集,叙述了远征军一次撤退两次出征的史诗性故事,剧情主线发展依据历史大势,但采取的视角主要是平视,中层和基层的官兵事迹充填了主线的大部分内容主角韩绍功走过两百师九连,走过新三十八师韩绍功团,基层发生的故事让人觉得真实感人同时这些基层官兵也作出杰出表现,被赋予了四两拨千斤影响力

  (1)铁血符号。在毛淡棉,同胞生命受到威胁,与英军协调小组组长韩绍功进行了一次是否救援的民意投票,投票工具是子弹,子弹用来提醒军人的天职意识,子弹是铁与血的象征符号之一。同意出击救援的票数未过半,韩绍功以个人名义出发,不惜为此违犯军纪受到贬职处分

  刀和枪也是军人世界中的重要符号。戴安澜对韩绍功的临行嘱托时,赠其枪一柄。韩绍功一直保留着,士兵们更换两次武器自己也不舍得换。进入印度兰姆伽营,孙立人暂时收缴,在为其赴雷多送行之际,又将该枪奉还,表达了敬意。此后,韩绍功为砥砺受挫的谢孝章重新站起来,把改枪转赠给谢孝章。李克己缴获日本军刀赠予韩绍功,韩绍功转赠予史迪威将军。同古之役,死难弟兄长眠异乡,在连绵的坟冢跟前,韩绍功鸣枪致敬。仁安羌一役,清点死难将士,将其所佩枪械取下保留。印度普拉村,被视为难民的新三十八师坚持内心尊严,枪械勤保养整齐摆放,不失军容军威。韩绍功被谢孝章收权,同时枪也就被缴,杨文拥护韩绍功重新出山,双手奉还佩枪。

  (2)议论战术时的酣畅淋漓。在同古,戴安澜和韩绍功就拱手把城西让给日本人的战术策划,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建构和表述清晰。戴说“就是”要大方一点,拱手让出城西后铁路就成了双方的前沿,近距离日军的重武器就无用武之地;韩说我们的装备优势“就”可以体现出来打个平手;戴说“接下来”任务就不是守阵地而是大量杀伤敌人;韩说“从此”打乱敌人进攻节奏。对话相互串联环环相扣,从影视语言的角度来说也属于蒙太奇手法,在紧凑的节奏中表现流畅的思维、强大的战术策划能力,同时也表现了戴、韩二人间的亲密与默契。

  还有一个例子,在皮尤河战役,议论战术时,韩绍功一番讲解后说,把敌人赶到预设的重机枪阵地歼灭他们,我们请桥南的日军“免费观战”。围成一圈的众军官全都豪爽大笑起来。所谓“免费观战”意味着日方援军想要支援也无能为力,只能坐视友军灭亡。幽默间显示举重若轻的气度和自信,笑声中激发士气。

  (3)举重若轻的语言风格,又如,在命令敢死队员上前线临行之际脱下草鞋换上军官们的皮鞋时,韩绍功说,这些鞋子还得穿回来,“我借的我得还给人家”。有借有还,多么家常,一场生死大战就这样被忽悠成了出门旅行。

  不经意之间还有这样的命令“你把十号公路打扫干净”,歼灭战被忽悠成了打扫清洁。

  (4)兵营里士气的描绘,通过问答的方式,士兵们同声相和。例一,戴安澜师长视察九连,戴安澜:怎么样弟兄们;士兵1:没怎么样,吃饭照样香;士兵2:外国的小鬼子也不就如此,赞美让他们占着便宜;士兵3:不就是七天吗,咬牙就扛过去了;士兵4:就是昆仑关那时候小鬼子上面守,我们攻,那较劲吧,不照样把它拿下……

  例二,韩绍功给连队弟兄发烟抽,韩绍功:怎么样弟兄们,还吃得消吗;众弟兄:吃得消;大秦:没问题,十天就十天,生死文书都签了,再挺两天也没问题,对不对;众弟兄:对。

  例三,与英军丛林对抗演习前夕谢孝章的动员训话,说要力争第二个仁安羌,弟兄们鼓掌喊好。

  (5)无时无处不遵循的行动的集体性。

  集体冲锋,冲锋场面多种多样。在仁安羌之战,我方战士蹚水而过,冲向河对岸的敌军阵地,敌军炮弹激起一排排水柱,倒下的战士鲜血把江水染红。在另一次战役中,指挥官要求战士们冒着炮火匍匐前进,卧姿射击。回想起电视剧《战雷》里最经典的冲锋方式是滚雷前进。

  除此之外还有集体隐蔽,集体埋伏,集体参与格斗,听从口令集体射击,在同一瞬间枪炮齐鸣,将弹药和烈焰向敌人倾泻。

  战争过程中保持步调一致性。在同古战役中杨文要求他的战士们“能上房的上房,能穿巷的穿巷,一见着小鬼子就给我打,大量杀伤敌人”,在各显神通的同时,他要求整支队伍每前行五百米,及时归建,统计伤亡,计划下一步行动。但是杨文的队伍还是孤军深入,与其他队伍策应乏力,最终几近覆灭。每支队伍都配备必要的通讯设备,通讯在战斗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韩绍功向其他排报告,身处七号位置,通知向四号位置靠拢。战斗中地图是共有的,建立了共享的认知图式。

  集体行军,集体撤退。跋山涉水,翻山越岭,野人山的崇山峻岭、长林古木为撤退的远征军增添了浪漫色彩。扛着枪,挑着担,逶迤曲折的队伍,相互伛偻提携。按照长官部的要求,撤退时要纪律严明,不给敌人留下一兵一卒、一枪一弹,以显示我军军威,对于逃兵则严加惩治。

  (6)学生新兵连训练的士气旺盛,孙立人夸奖比军官参训的热情高得多。列方阵跑步,步伐齐整,尘土飞扬,高喊口号,声音嘶哑。按照传统,学生代表着道统,“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投笔从戎标语具有比莽夫之勇更强的感染力。学生新兵连训练的场景采用虚实结合的拍摄手法。顽强训练体魄和军事技术的过程中,徐庆东的脑海中浮现着国内高校集会时高举标语高喊口号时的场面,姚四木的脑海中浮现着师哥就义时的情景,作为老兵,木匠的脑海中则浮现着战火纷飞,浴血拼搏。不同的回忆如同多重旋律一齐演奏。在穿越水塘的训练科目中,全知视角回忆了仁安羌战役中的炮弹、水柱和染红的江水,暗指新兵训练科目不只是过家家,一切为实战。

  (7)绝境中的坚持战斗,几个案例是秦大岭营和李克己营在于邦,以及同古战役中持久得不到补给支援的两百师。

  秦大岭说:“最后一次检查弹药,把手榴弹都集中起来,交给劲大的扔出去。子弹必须保证一颗打死一个,小鬼子让咱们打惨了,一命抵一命,咱们值,听见了吗?”众人:“是!”第一,物资作最后的集体性的检查和调配,第二强调最后的拼搏,要准要狠,杀小鬼子这一目的,死而后已。

  李克己营也是一样,子弹集中起来再重新分发每人三发子弹,要求干掉三个敌人,要求先各自隐蔽起来听从口令统一开枪,子弹打完,不管上刺刀还是拿枪把子,拼到死为止。有一幕敌人向我方阵地投了多枚手雷,在我方阵地被炸的当口我方勇士还设法把落到跟前的手雷重新掷还给敌人。

  在发起进攻之前,还有一段磕头的情节,向家乡、向亲人磕头,连同丧失行动力的伤员也一并行注目礼。

  两百师内,师长戴安澜带头牵下生死文书:自我以下,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按番号先后以团长代之,团长战死以营长代之。前仆后继,誓与阵地共存亡。

  (8)保护战友、减少牺牲、同袍之间生死与共的感情,这是贯穿全剧始终的重要主题。本剧在战友关系刻画方面不遗余力,为此荣获乌克兰第七届“共赢”国际电视节电视类奖项“战斗的兄弟情”一等奖。本段辑录韩绍功等人物与普通士兵之间关系的一些细节。

  韩绍功到达九连下达的第一个命令是重新整编,要求秦大岭了解每一个弟兄,判断其真实的战斗力,以最佳组合编制在一起,从而避免“在战场上只能有一个结果”。

  杨文带队推进太快,韩绍功努力接应,但仍不能避免孤军深入导致的重大损失。当杨文捏着弟兄们生命换来的杀敌数目清单向韩绍功请功时,后者严厉谴责之:作为一名指挥官最不可饶恕的错误就是把你的士兵带入绝境。

  为了减少伤亡,韩绍功向戴安澜要求换鞋,草鞋换皮鞋,从全师上下的军官脚上扒下皮鞋。除此之外,他还向孙立人要求过增加一倍的药物和医护兵。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把握战机是决定胜败和减少牺牲至关重要的因素。谢孝章不谙军事,一味求干大事情,考虑大问题,草率指挥令韩绍功团付出惨重的伤亡代价。重掌指挥权后,韩绍功表现出对战机的深刻把握,该延迟就延迟,当拿下则拿下。一切以获得胜利并且减少战士伤亡为标准。韩绍功和黄敬山有一段激烈争执,后者抗议他不把弟兄们的命当一回事,警告他十年之前就犯过类似错误。韩绍功痛心疾首地说十年前的错误永远不能也不敢忘记,如同警棍时时敲打自己。但是,捏住敌人的七寸,挽回败局,付出巨大的牺牲,正是为了避免付出更大的牺牲。在这其中,韩绍功对待弟兄的深挚感情和洞察战局的深谋远虑在矛盾中相得益彰。

  另外,在对待战友违犯军法的问题上,韩绍功也敢于尽一己之力保护战友免受极刑。他终止了对逃兵的死刑,将其释放,甘愿亲自接受军法惩治。杨文杀害了战俘,他以机智的辩论打动史迪威,减轻了对杨文的判刑。战士应该死在战场上是很有分量的一句价值判断,正当与否的辨析从来都不容易,重要的是个中显现的呵护同袍弟兄的态度和作为。

  顾虑到阵亡的战友,九连向日军提出停战搬运尸体,“今天我们突围转移,没有理由把他们弃之荒野”,前文已述建起一座座坟冢,鸣枪致哀;顾虑到伤残的战友,李克己营放弃了突围的打算,坚守待援,拼死一搏,“你可以拼,我可以拼,这受伤的三十多个弟兄怎么办?”

  醉卧沙场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件,横七竖八死尸遍地的场景数不胜数。姚四木来来回回把牺牲战友背来集中到一处,码放成整整齐齐的两列,大秦面对战友的牺牲,敬礼、悲愤、无声流泪。

  韩绍功团返回缅甸之际发现一座中国远征军无名将士之墓,生者人手一掊土,环行撒下,“弟兄们,我们回来了,一定会为你们报仇的,安息吧。”

  在招募志愿军的高校集会上,韩绍功发言:“军人之间的手足之情是我见到过的最温暖、最有力量的感情”

  (9)睹物如见人,战友的遗物是纪念战友的载体,兹列举数处涉及战友遗物的情节。

  早在第一次出征缅甸,韩绍功赴五九七团九连任上校连长之际,戴安澜送其步枪一把,系原九连连长留下的唯一遗物,后此谢孝章沉沦之时,韩绍功又将该枪转赠于谢,他说这把枪是有生命的。

  姚二林师哥萧义死后,韩绍功拾起他的衣物,胸章后面印着“不怕死、不贪财、爱百姓、爱国家”,烈士的精神长存,战友们侍死如生,韩绍功要求为他换一套干净衣物,让他走得体面。

  野人山撤退,路遇新二十八师牺牲战士,韩绍功从口袋里翻出新婚照片一张,随后下令清理牺牲战友的个人物品。

  木匠牺牲,镜头掠过其弥留之际伸手往衣内抚摸媳妇的衣物。

  密支那战役,少尉谢孝章为国捐躯,整理遗物时就找到一块手表,孙立人转交韩绍功保存。

  (10)负荆请罪

  与英军丛林对抗演习失利,谢孝章在校官们面前称自己在师长面前承担了全部责任,不惧其重,在师长面前却又把责任推卸给了校官们的战术指挥错误。倒是以李克己、黄敬山为代表的校官们虽败不失硬骨,“是带把儿的就跟我走”,赤着上身,挂着腰带,到师长面前列队下跪请罪。鲁莽如是,然而军人的血性和勇于承担的精神毕现无遗。

  同样地勇于承担责任,韩绍功在释放逃兵触犯军法之后甘愿受刑,被发配到雷多当劳工,也是“诚心领受,毫无怨言”。

  (11)团长的信

  这一情节简直是神来之笔,不过我相信有史实依据,最美的故事源出自然和真实。

  一封给团长的情书被李营长拆了,他又下令由士兵们轮流保管,于是阴差阳错被全团官兵传阅和倒背如流。战士们都感觉这封信仿佛就是为他们每一个人而写,它代表了女人对男人的依恋,反映了英雄对温情的渴望。一封私人情书为全团将士浴血奋战提供了动力,最后一位保存信件的战士怀揣着信件战死沙场,血染字里行间。

  官兵一体,上下同心,一封情书也折射了军人之间的手足之情。

  上文辑录了关涉普通士兵的一些情节,以下对重点人物关系的发展线索略作梳理。

  (1)韩绍功和谢孝章

  两位主演之间的搭档戏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这一线索本身包含显隐两个层次,分是显线,合是隐线。两人性格、抱负不同,也许可以说对于兄弟的看法也不同,随着剧情的发展,两人的分歧不断发展,直到激烈对抗、破裂、毁灭;然而在这条显线的发展过程中,作为隐线的合,亦即兄弟关系本身,持久地延续着。

  早在毛淡棉,两人的矛盾就开始了。韩绍功秉着性情要去营救素不相识的小学师生,而谢孝章则认为执行上级命令、保护高级人员更重要。然而韩绍功执意救援,谢孝章协同配合。

  第一次入缅作战,韩绍功不介意上校军衔,请命到基层当连长。谢孝章则回到大后方重庆任战略研究处副处长。韩绍功认为军人应该上前线马革裹尸,谢孝章则声称要追求他的人生大目标、大跨越。韩绍功毫不掩饰怒斥他临阵脱逃,表达了他对于得失算计、血性缺失的蔑视。

  在重庆,谢孝章时刻关心缅甸战局,告知韩绍功情势严峻做好撤退的准备。对谢孝章来说,对缅甸战局的关心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兄弟们个人安危的关切。韩绍功则在电话里主张谢应当替兄弟们喊上几嗓子,让重庆那帮不敢打硬仗的官僚和秀才也听一听前线将士带有血色的声音。他更倾向于主张作为兄弟应当共享血性和斗志。

  谢孝章加入了军统,韩绍功一如既往的愤怒,告诉他这不是他该干的,军队派系繁多纷争不已,国家为此吃尽苦头,讽刺谢孝章竟在国家危难时刻做这等春秋大梦。末了感叹谢孝章早晚自己把自己害了。

  韩绍功因私放逃兵入狱,谢孝章动用关系解救,并且以助手名义把他带去印度兰姆伽训练营,让他重回战场,前提是他也加入军统并配合完成任务。为了继续战斗,韩绍功同意了邀请。但谢孝章希望“一起联合起来创造人生当中最辉煌的一段”。韩绍功则强调“不会与你一起创造奇迹,道不同不相为谋。”

  反攻缅甸,韩绍功被任命为先头部队的团长,而谢孝章则成功自荐任随行的督战队长。矛盾的高潮在此次于邦作战的战机把握和决策。谢孝章一心想着干大事情,要让于邦的名字摆到开罗会议的圆桌上,因而对持有异议的韩绍功剥夺了指挥权,关其禁闭。然而罔顾战情、不谙战术的草率出击导致惨重的牺牲,付出了沉痛的代价,谢孝章本人也受到了军法处置。

  韩绍功从禁闭室走出,把谢孝章单独拉到野外,痛斥且狠打了一顿,让其自行去军法处报道。谁又能说这不是兄弟关系语境中的重要环节?

  在谢孝章处于低谷时,韩绍功也回报了谢孝章,把他拉进自己的军队。他送谢孝章枪,那是对他自己有特殊意义的一把。他为他挡了子弹,写信劝勉重新站起来,以新的胸襟重新携手,心地无私地、像一个真正士兵一样地去冲锋。

  (2)韩绍功和秦大岭

  初次相见秦大岭对韩绍功并不待见,揶揄他一个上校怎么被发配来当连长,但韩绍功却并不心存芥蒂,对秦大岭及其弟兄的情况了解不少,下令将九连重新整编,秦大岭不屑地撇嘴。

  同古一战,韩绍功笑谈战策,轻而易举拿下胜局,秦大岭打心眼里信服,向他提出两项要求,第一在九连多呆一段时间,第二别着急去死,自愿亲为挡子弹。

  夜聊故乡,没事杀猪,说啥啥香。

  二次出征,秦大岭自愿投奔韩绍功,愿在手下当勤务兵,在韩绍功和谢孝章以及其他军官的矛盾中,始终保持对韩绍功的忠诚,甚至为维护韩绍功拿枪指向谢孝章。

  回前线之前为与韩绍功通话与卫兵发生争执,而这成为最后的话别。二营覆灭之际托姚四木传话请韩绍功出山,至死保持忠诚。

  (3)韩绍功和杨文

  韩绍功到九连任职,杨文目睹南京大屠杀惨状,国仇家恨蓄势待发,“卑职慕名而来,愿追随长官打小鬼子”。负责同古城西地形敌情的侦查,后又率队亲征。但因贪功冒进,孤军深入,接应乏力,伤亡惨重。归建后杨文向韩绍功来请功,韩绍功怒责其所犯错误之严重。

  杨文负伤,韩绍功焦急为之寻求搭载回国的渠道,后托付给本地一位外国医生。

  二次出征,杨文在谢孝章手下当督战队长,但身在督战心向韩。在督战队和前线战士枪口相向时,杨文当机立断带头拥护韩绍功,释放并交还其枪械,同时撕下督战队的臂章。

  秦大岭牺牲后,杨文负责学生连。

  杨文误杀战俘,韩绍功奔走解救,托玉姝为他在重庆觅职,劝勉其好好面对未来生活。

  (4)韩绍功和李克己、黄敬山

  大概是在印度训练时初识,从美军官金尼森的严酷训练和误伤事件开始,双方发生分歧,李、黄二人带头联名抗议,韩绍功把签名的几页纸撕了,李、黄二人把金尼森绑起,被韩绍功怒斥为兵痞。李、黄等人自以为天之骄子,韩绍功却称这些中国军官的素质低下,李、黄对韩绍功不放在眼里。

  韩绍功称,有本事训练场上见,有本事战场上见。结果如韩绍功所料,兰姆伽训练的这批军官在与英军丛林对抗训练中打了败仗。

  返攻缅甸,韩绍功被任命为先头部队的团长。但谢孝章以副师长名义兼职率领督战队,李、黄有谢孝章撑腰,与韩绍功对峙。矛盾激化时,韩绍功被剥夺指挥权。然而谢孝章的作战指挥出现严重错误,让三个营都陷入绝境,李、黄在战场上又一次如韩绍功所料地失利。

  韩绍功复出,把握战机,在李克己营覆灭之际及时驰援解围,李营长亲自提刀拜访韩绍功,谢恩致敬。韩绍功缴获了葡萄酒,胜利者的对饮。黄:“过去狂得没边,多担待”,韩:“我们是兄弟”。

  韩绍功与黄敬山仍有矛盾,黄抗议韩指挥决策时不顾惜弟兄们的性命,韩绍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黄也在无奈中把这支队伍的生死托付给了韩,并主动带队上前线,在付出巨大伤亡之后取得大捷。韩与黄将继续搭档。

  (5)两位外国军官查尔斯和金尼森

  同样是先抑后扬。

  查尔斯,先是不了解其在缅甸战场的所作所为而对其贬低,尔后在中英对抗训练中知耻后勇而取胜,并且被任命为新任丛林作战训练教官。

  金尼森,被戏称为大叫驴,训练严苛,参训军官负伤,后反遭众军官的戏弄,在训练期间,甚至还对既是学员又是情敌的韩绍功实施了特殊惩罚。但是韩不计前嫌,尊重对手,在金尼森最困难的时候给予信任,在雷多工地遭遇突发情况时戮力合作。金尼森则努力克服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你、我、兄弟、打鬼子!”

  (6)木匠(李木生)和徐庆东

  两人不是主角,但我觉得同样俊朗可爱,两人之间的搭档戏也拉得出一串。

  学生连刚到印度兰姆伽,木匠是负责训练的教官,随后组织狙击人选,木匠和徐庆东的师徒关系便建立起来,徐庆东一口一个“师父”叫得欢,木匠传授了许多狙击经验,比如要耐得住寂寞,即便有只马蜂叮你也要纹丝不动,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有时打个串糖葫芦,徐庆东称枪法要练得像师父一样准。

  徐庆东为木匠背诵一首军歌,歌词摘录如下:

  君不见 汉终军

  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 班定远

  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

  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

  羽檄争驰无少停

  弃我昔时笔

  著我战时衿

  一呼同志逾十万

  高唱战歌齐从军

  齐从军 尽呼枕

  誓扫倭奴不顾身

  初上战场,徐庆东向木匠打手语示意毙敌3人,木匠还礼——5人

  夜晚宁静祥和的兵营,战士们就地歇息,木匠喝着小酒,徐庆东吹起口琴,美好得仿佛战争已经远离和忘却。

  徐庆东向木匠背诵罗星的信文,感动得木匠真个泪流满面。

  最终,两人并肩于巷战,徐庆东成功毙敌,木匠拿自己当诱饵壮烈了。

  《中国远征军》观后感(五):一寸山河一寸血 十万青年十万军

  第一次知道中国远征军 是高中时候读一本叫《野人山女兵》的小说 大概是这个名字吧 记不清了 正是在中国军队兵败缅甸 退走野人山回国的背景下 印象很深 倒不是因为这本书有多纪实 实际上有点黄 基本上是讲述十几个女兵在茫茫原始森林中 如何通过出卖自己的肉体来依附于一个男兵 在这个男兵死后 又是如何拉帮结派 相互间勾心斗角 以图能最后走出野人山 更准确地说 这部书是人在被逼到最原始状态下的各种心理的描写 除了几个女兵的身份 与滇西抗战的大背景就没有更直接的关系了; 当时 现在 对这段历史的全貌都并不了解 这部纪录片恰好给出了这个全貌

  关于国共抗战的关系问题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承认国军的贡献 最是自然 滇西 中缅边境 及至缅甸山林中在累累白骨 弹壳 墓碑 就是明证 自不必多言 中国人 中国军人是有血性的 在此谨记残存第8军阵亡壮士纪念碑底座的文字 以铭其功

  岛寇荼毒 痛及滇西 谁无血气 忍弃边陲 桓桓将士 不顾艰危 十荡十决 甘死如饴 瘗忠有圹 名勒丰碑 懔懔大义 昭示来兹

  最后讲到日本人在战后连战马都在缅甸立碑筑塔以纪念 而我们的老兵现在大多贫病交加 晚景凄凉时 相当不是味道 这些从战火中走出来的老人很多终究在默默无闻中走向了最后的归宿

  《中国远征军》观后感(六):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这是几年前凤凰卫视制作的纪录片,并不是2011年各大卫视放的电视剧。那阵子看了两本相关的书《父辈的战场》和《国家记忆》,纪录片中也看到了一些书中提到的人和事,进而有些更全面的感性认识。

  对于中国远征军的最初了解,大约是十几年前某些地摊杂志上的野人山奇闻异事,其中颇有些文学加工的耸人听闻。这几年不少人关注对于国民党军队抗战老兵的晚年养老抚恤问题,以及流落在东南亚国家的老兵返乡问题,这实际上是很难解决的,我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其实回头看看这些年的新闻,那些老红军、老八路、老新四军、老解放军、老志愿军,过得也不见得有多好。至于那些曾经的国民党军队成员,不管是提前退伍的,还是参与抗战的,解放战争中被俘的,起义的,又好到哪去?大概最幸福的反倒是那些留在缅甸的远征军,以及在台湾过上了新生活,娶妻生子的老荣民。有人说,参加抗战的都是民族英雄,都应该获得国家的尊重和生活保障,不管如今的政府是不是原来那个。然而,历史是复杂的,感情亦然,要想照顾到各方面,制定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最终得出一套可以操作的办法,谈何容易?也许我们需要的并不是对哪个阶层哪个群体有什么特殊待遇,而是一个全社会的保障体系,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抗日战争,已经成为了建国前的历史。那时我们几乎亡国灭种,中华民族的主体力量在盟军的支持下最终战胜了侵略者。那时甚至十几岁的孩子都冲上了战场,以血肉之躯与日寇搏斗,看到照片上那些还一脸童真的孩子模样,再想想放牛的孩子王二小,他们是英雄,但残酷的战争本不应让这样的孩子参与。可是一旦爆发战争,又有谁能置身事外呢?历史是复杂的,就如人性一般,世界上也从来没有绝对的公平和正义,妄图以此来衡量一切都是痴人说梦自找麻烦,我们不知道是否该给那些曾经的浴血牺牲树立纪念碑,也不知道如何用冠冕堂皇的书面语言来定义喜欢沾花惹草惹是生非的飞虎队,以及积极联系美国获取战略物资支持同时用驼峰航线运钢琴的宋美龄,至于蒋介石,更是不好说了,但那句“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还是无比的热血。

  有些扯远了吧,但对于一个只存在了三千年的文明来说,讨论一场发生在一百年内的战争还是有些意义的,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那么我们来看看这支二战期间,中国主动出击的精英队伍吧。中国远征军经历过巨大的溃败,以至于日军从缅甸打进了云南。但最终通过英美的支持,尤其是武器装备和培训,并随着日本在持久战中的消耗,远征军通过血战,挡住了日本军队的进攻,最终中国没有亡,没有成为日本的新国土以及资源后方,并相当程度上拖住了日本的军事力量,为盟军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远征军的出征是中国正规军事力量在清朝覆灭之后首次出境作战,滇西反攻是盟军对日战略反攻的开端,在云南腾冲,是日军仅有的几次“玉碎”(被全歼)。当时英美与中国联系紧密,在美国为中国培训空军,中国取得胜仗,英美首脑都赶紧发贺电。当然,后来这些战斗力强大的美式装备机械化部队就被送去了东北华北抢地盘打内战,成为我们小时候所知道的国民党王牌部队,动不动就被解放军全歼的绣花枕头。有些老兵说不愿打内战,我相信很多人都是发自内心的,因为民族和国家终究是比政府和政党更大更值得为之付出的概念。可无论怎么说,感情上,当我们看到纪录片中提到的日本人每年都去缅甸墓地祭拜,并有组织的在亚洲各国收集战争遗留物品,对比我们,还真是缺少点儿国家记忆和情怀,很多东西都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甚至到今天还有很多人对于抗战胜利中国共两党军队的作用认识不清。仿佛就是: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秉承“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思想命令张学良不抵抗,丢掉了东三省,七七事变后也不积极抗日,一门心思打红军,要不是因为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还死不悔改,好歹国共合作,毛主席从大局着想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原来我们红军长征那就是为了北上抗日啊!几次正面战场的会战也都失败收场,战线不断溃退,结果就是日本鬼子占领了大半个江山,酿成了南京大屠杀。多亏了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阐明的战略,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抗日革命根据地,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打出过平型关大捷、打过百团大战,用过地雷战地道战,把奉行三光政策的日本鬼子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最终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随着无比英明的改革开放,中国人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包含各种各样的观点,以及花边秘闻等等。这些都利于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我们对历史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当然,历史教课书也跟着思想政治书一起不断地变换着版本。也许我们还搞不清楚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于政党、政府和国家的概念也晕头转向,起码我们知道那时候国民党除了牺牲的几位将军,也有许多是浴血抗战的。21世纪,我们有了《亮剑》,李云龙和楚云飞都是抗日英雄,解放战争中的生死相搏不过是阵营不同立场不同,依旧是惺惺相惜。尤其在原著小说中当李云龙自杀后,楚云飞在海峡对岸也对这位老朋友老对手有所表示。小说不是历史,改编后的电视剧也没有后面的情节,却依然大受好评,证明主流文化已经接受对国民党军官的如此刻画。那么我们能够以这样的标准看待国军抗战老兵么?要知道,当年新四军、八路军也是国军啊!抗战中还有许多地方军队,譬如川军,恐怕还算不上国民党嫡系,一样在战场上舍身赴死,那时候,挺身面对日寇枪炮的,是我们整个国家,是中华民族的子弟兵!抛开那些政治斗争,那些强拉壮丁,那些见识短浅,我们应该敬畏生死,如《集结号》宣传中所说,每一个牺牲都永垂不朽。我相信那些战士心底总有些他们愿意为之牺牲的信念,不管是为了生存、生活、家园、爱情、亲人、朋友、祖国还是天下、和平,总之他们甘愿为之付出生命的一切,战争是由这样的无数个体组成的,战士们不是什么特殊材料做成的人,相反,他们和我们一样普通。珍惜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并为之奋起血性,这种勇气无关于阶级,无关于意识形态,无关于成王败寇,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早已融入本能的,甚至刻在大脑的动物本能中。这种个体意识伴随着群体意识形成的行为,千万年来在每一个世代重复上演,不断强化,是人性的一部分。是的,我们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有韩信忍胯下之辱,每个人也都有懦弱的性格成分,但我更相信,甘于屈服的种族最终只会在历史中消亡,所以,一旦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再次受到威胁和侵略,中国人还是会以无比的勇气和坚韧,舍生忘死,血战到底!

  这是我在2010年看的最后一个片子,相比那些娱乐片,总是更有些心底的触动,以此片作为2010看片活动的收尾,我很欣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