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影评精选10篇
《名校》是一部由安建执导,马跃 / 张仙衡 / 王茜华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近才看《名校》,被张一白老师的执著和真诚感动!不管他的教学方法是否可行,甚至是否正确,依然被他作为老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感动。
我想只要是正常人,感情都还是有的,不论是多么顽劣不堪。所以和学生或者孩子沟通的最好方法是建立感情和信任。如果他们相信你,和你有了感情,就不会总站在你的对立面来看待你的教导,这样就给了他们机会来考虑你的意见是否是正确的,也就给了他们改正的可能性。
老师和家长还有所不同,其中之一就是老师和学生是有距离感的,和家长一般是没有这种客气,因为是血缘之亲。老师可以对学生很好,也可以只是尽到自己的本分就可以,那就是疏离的,所以如果老师对学生付出真情,学生是会感激的,因为老师也可以不付出真情,这和家长和子女的关系就不同。家长对子女的好往往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实上也确实是天经地义的。这样子女在享受家长的爱的时候可以恣意妄为,可以撒娇,任性,因为这种爱不会收回;但面对老师则不是这样:一个老师对一个学生真诚的关怀,学生在继续坚持顽劣的同时或许会想到这种关心会因为他的屡教不改而消失,那么当他在意老师的这种关心的情况下,他可能就会认真考虑老师的教导,并且尽量改正自己的行为。也许这种距离感反而可以使老师作为教育者,比家长更能起到外力的作用。
《名校》影评(二):看《名校》有感-- 他们会是我们的未来吗?
这几天陪着家人在看这一部电视剧,里面反映了中国教育的一些很突出的状况。
为了上名校,家长们想尽各种办法,但是当他们为自己的子女铺着锦秀前程的同时,
却忽视了,原本最原始的一些生活教育,这些孩子,不懂得生活自理,不懂得亲情及对他人的爱。
以自我为中心。。
张目,为了能留在奶奶家,不用妈妈管,将小狗从楼上摔下去,那一刻,张一白震惊了,我也被深深震动了,
那可是一条生命,这么小的孩子,怎么那么残忍。。。当张一白冲进屋里要打自己的女儿时,反尔被爷爷打了一个耳光,一个孩子,六个家长围着她转,难怪会成这样子。
电视剧中,这样不可理解的行为,还很多,比如:林阳为了进理科班,怕林磊能考入,自己少了一份希望,竟然将自己的兄弟,推向了汽车,被撞了。
还有左昊仗着自己家里有钱,折老师,打老师同学,用钱买通打卡等等行为。
一个本来寄托着所有家长希望的理科班,原来都是一些太子太妹,他们都是家里很背景的人,都是独苗。也因为这样,他问题百出,冲突不断。
本片就是集中的反映了中国教育的问题。虽然后来,张一白通过改变教育方式-(通过关门集训)矫正了这些人,
但是谁都知道,这有点天真。10几年的习惯及人生态度,单单通过几个月,是很难改变的,还有即使可以改变,
这样的教育方式,在现实当中,也是很难的,现在老师随便打个学生,都会引来很多麻烦。张一白这样的老师在现实当中,是否能出现。
市委刘世芳说:无论哪一个官,即使他再清廉或者不喜欢钱,但是一遇到自己家的孩子问题,就马上没有了立场与原则。
沃伦说:这不是一个理科班的问题,一个独身宝宝的问题,是一个体制的问题,这问题比他想像的复杂得多。
看着这部电视剧,想想自己身边的孩子,他们身上,是不是也有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是否也都在犯着同样的错误。
我们的教育方式,是否要有所改变。。。
值得深思......
《名校》影评(三):关于教育,关于90后
记得《名校》播出是在2008年7月,在我参加某个重点高中面向全省招收省招理科实验班的考试的前几天,入学考试时人山人海的场面就在几天后在我眼前重现,让我觉得,最起码这部电视剧是真实的。
中学阶段,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既是目前教育体制下对进入哪所大学影响最大的阶段(说句题外话,虽然都在抨击高考,但高考是目前已知的最公平的方式),又是一个人一生中思想最为活跃、最为叛逆的阶段,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也是巨大的。
马老师无疑是现实的,而张一白老师则是一个理想主义之,在生搬硬套的英凯的实验失败后,继续做自己的教改。很多人说90后是自私的,不如说他们是独立的,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不愿意随便听从别人的教导,这时候老师和家长应该做的是去倾听和以身作则,而不是大发脾气急于树立权威。孩子们是有理性的,他们反抗的事他们认为不合理的事物,而一旦让他们觉得这是对的,会很主动的配合的。他们也是有感情的,当已经被认同的张一白老师要调走之时,孩子们也会挽留他。
艺术作品是可以有适度的夸张的,《名校》做的很好,适度的突出和集中了矛盾,又贴近生活,不会让人觉得远离大众。它反应了社会和教育的现实,体现了学生的诉求和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有则改之无则加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