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窗外》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窗外》影评精选10篇

2018-07-21 02: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窗外》影评精选10篇

  《窗外》是一部由宋存寿 / 郁正春执导,林青霞 / 孙越 / 秦汉主演的一部爱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窗外》影评(一):电影本身也成了反面教材,我只看到四个大字:人言可畏!

  电影本身有太多的顾及和忌讳,抹去了母亲一手犯下的罪行,略过了教育当局推波助澜可耻行径

  最终的结果就变成了一个不幸的老男人被一个善变女人毁掉的故事

  电影本身也成了一个反面教材,告诉了大家什么叫做人言可畏!

  真实的故事是怎样的?——我穿着那件凝聚了你的感情的寿衣离开人世

  以下故事为转载:

  琼瑶与蒋仁的故事

  1956年 18岁:

  9月,北二女高中部念高三年级。由于考大学压力写作完全停止,课外书籍也不敢碰,消瘦苍白食欲不振精神恍惚同学给琼瑶起了个“林黛玉”的雅号。就在这一年,和自己的国文老师蒋仁先生发生了一段影响彼此甚巨的感情。琼瑶的国文老师比她大25岁,结过婚,妻子已经去世(另有一说蒋仁没有结过婚,只身来到台湾)。只身一人来到台湾,在北二女教高中,已经教书7年。44岁离开台北南下嘉义谋职(另有一说蒋仁在教完琼瑶高三学期后,离开北二女,来到桃园某省立高中教书,毕业后的琼瑶曾经去桃园这所中学找蒋仁,后,蒋仁可能避嫌或迫于某些压力,又离开桃园,南下谋教职,最终在高雄落脚。——这个说法源自某位在桃园这所省立高中和蒋仁同过事的人士之口,据说这所中学师生对于琼瑶和蒋仁的情事都知道。)有人曾于1958年看到其出现在台南街头,约于1979年去世,享年66岁。去世前(蒋仁当时定居南台湾高雄),琼瑶和蒋先生辗转取得联系,间接通信,但彼此都没有勇气再见面(1913年——约1979年)。初中毕业,琼瑶考入北二女(现中山女高),陈若曦继续在北一女上高中,两人的来往才变少了。但是,琼瑶高三那年发生了师生恋爱,陈若曦和琼瑶的来往又变得频繁了。琼瑶步母亲后尘,也谈起师生恋,但,反对最甚的居然就是她母亲,母亲骗到琼瑶和国文老师蒋仁先生合写的一本日记,影印后拿去北二女和教育厅告发,并怒斥道:姓蒋的是教育界的败类。陈若曦也在琼瑶母亲的允许下,看了几页日记,确实缠绵悱恻,但,陈若曦小小的年纪,斗胆替琼瑶说话,恋爱不分年龄地位云云,惹得琼瑶母亲频频摇头,不满道:凤凰就是小说看多了,到了脱离现实地步。两人迫于形势分手,陈若曦受琼瑶委托把一样信物送还给蒋仁先生。对于唯一的见面,陈若曦事后回忆,认为蒋先生气度不凡。蒋先生被迫离职南下谋生,1958年左右,有同学在台南街头看到他,形容憔悴

  琼瑶和蒋仁合写一本日记来表达彼此的爱意。蒋仁烟酒俱全,常会吐烟圈,说:吐一个烟圈,希望圈住你。曾经两人的日记本里记了一段两人合吃一碗面的故事,你一口,我一口,非常缠绵(陈若曦曾在琼瑶母亲的允许下,看了一两页琼瑶的日记,而琼瑶的日记之所以被母亲弄到手,是因为师生恋曝光后,母亲以退为进骗到了那本后来作为老师诱拐女学生的呈堂证供之日记本。)。

  据曾经在“皇冠”供职的杨兆青先生口述,琼瑶高中时代作文非常好,常常因文采佳,恰如其分引经据典而被蒋仁在课堂上当作范文朗读,蒋仁发觉了琼瑶的才华,有心栽培。而琼瑶因为受到老师的肯定鼓励,对于写作更加投入,两人经常在课余相处一起。当时的琼瑶因受到家冷漠,考大学压力等因素夹击,渴望获得情感的温暖和寄托,也渴望获得价值认同,国文老师蒋仁的爱才之情让18岁的琼瑶在情感上得到了满足,继而,两人的情感在没有道破的情境下向更深沉发展。据杨兆青说,蒋仁是未婚,并非原先说曾经在大陆上结过婚。琼瑶和蒋先生的相处惹来了非议,到1957年学期结束,随着骊歌高唱,便没有继续下去。1957年夏秋,蒋仁离开北二女,南下高雄谋职(另有一说是先到桃园某省立高中教书,几年后才去高雄,后,定居高雄,直到去世。)。

  1957年 19岁:

  7月,于省立台北第二女子中学(现为台北中山女高)高中部毕业,参加大学联考落榜。落榜的失败失意,和老师情感上的无着落前途彷徨迷茫令琼瑶感到无比绝望,于是写了首小诗,和老师诀别,搜集了安眠药镇静剂等药片吞了下去,是其人生中的第二次自[河蟹]杀。被救活后,父母快要发疯,而琼瑶自己也快要发疯了。琼瑶和国文老师的感情被曝光了。琼瑶母亲袁行恕的愤怒全体爆发,把所有的罪责归咎于国文老师。她一状告到警察局罪名“引诱未成年少女”,由于没有事实性[河蟹]关系,控罪未成立,母亲又一状告到教育部,说老师“诱拐学生”,教育部受理,解聘老师。

  老师在台北已经没有容身之处,只能到台湾南部另觅生计。老师去了嘉义(有人曾在台南街头见到其人),两人等着琼瑶满20岁法定成人年龄时,可以自由相聚。这里师生恋曝光的时间点是据琼瑶自传写出,但,据本人考证师生恋曝光的时间点应该是在大学联考之前,也即琼瑶高三读书阶段

  秋,国文老师蒋仁离开北二女,到桃园某省立高中教书。

  1958年 20岁:

  母亲要求琼瑶再考一次大学,琼瑶答应了。母亲也表态说只要琼瑶满20岁,就不再干涉其和老师之间的事情(这是母亲的“缓兵之计”,年青的琼瑶哪里能猜透母亲的用意。)在这一年间,1957年秋到1958年秋,蒋仁写了几十封信给琼瑶,尝试透过各种渠道把信转入琼瑶手中,但琼瑶都没有收到(这个情况一直到十几年后,琼瑶和蒋仁先生辗转取得联系,间接通信,蒋仁在信里告诉了她,她才知道,可以想见,琼瑶母亲或者家里都把信给截住了,不让琼瑶看到。)。母亲请来二女中的一位数学老师替琼瑶补习,每星期二次。弟妹们也全力配合,找参考数据,麒麟帮忙补物理。琼瑶原想随意念念书,满了20岁时,去嘉义和老师相会,7月参加联考。但,现实却是她又一次陷入了学习的“困兽斗”里,父母亲抱持女儿考进大学的美好愿景,而琼瑶却对再度考大学毫无信心,因而更加强烈思念老师。

  4月20日,琼瑶满20周岁的生日。母亲替一对孪生姐弟大肆庆祝。请了在台湾的所有亲眷参加(当然有陈致平的哥哥陈道一家)。在全体家族成员面前,用母性温情伦理道德打败了琼瑶的“嘉义之约”。琼瑶20岁生日过后,没有去嘉义和老师团聚(其实,当时蒋仁是在桃园某省立高中教书, 非在嘉义,后来,琼瑶也知道蒋仁在桃园,还专程去桃园找蒋仁。笔者认为琼瑶之所以获知蒋仁的行踪,应该是同学告诉她的,而非和蒋仁已经取得了联系。琼瑶的母亲 非一般的母亲,她对于女儿和蒋先生的联系管道肯定要完全切断,况且,50年代末的台湾社会通讯除了有限电话门子,主要还是信件,既然琼瑶自传里说蒋先生寄给她的信都没有收到,那当然是琼瑶母亲和家人的有意隐瞒,让他们两人无法取得联系,但,琼瑶和同学的正常联系是琼瑶母亲和家人无法剥夺的,故琼瑶很可能是通过同学获知了蒋仁在桃园教书的消息。)。

  1962年初冬,琼瑶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窗外》,这部小说记载了琼瑶高三时期一段刻骨铭心初恋,一段不容于世的孽恋——18岁的琼瑶和43岁的国文老师蒋仁产生了感情。18岁的琼瑶,心思细腻敏感,因学业差等因素,享受不到家庭学校温暖和肯定,唯有写作才能寄托琼瑶丰富失落的情感,正是琼瑶不同旁人的文笔气质引起了蒋仁的关注,一个忧郁的,苍白的女孩,一个看起来背负着极大压力的女孩。蒋仁时常在课余指导琼瑶的国文,写作(虽然琼瑶的国文,写作成绩已经很好了),而琼瑶也向老师吐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蒋仁独自来台,独自在北二女中教书过活,他住在学校宿舍,两颗孤寂灵魂互相抚慰,渐渐地,两人走近了,但却没有捅破“爱情”这层纸。蒋仁知道自己的身份,他不敢也不能去直接说“我爱你”,一切,只能是摆在心底,他也不知道自己和琼瑶的未来是怎样的?而琼瑶呢?高三是考大学的最后一年,母亲的“我们陈家的孩子教授的女儿必须要考上大学”的话犹在耳边,除了国文,她没有可以胜任的课目,她知道自己考大学是“不可能的任务”,但,每个学生都要在“大学联考”的“独木桥”上奋力挣扎前行,没有后退,不能掉落水里,一定要拼命跨过去,到达大学的彼岸。琼瑶和蒋仁的感情被隐藏在升学压力之下,学生和老师都是“升学”怪兽下的牺牲品,他们两人无法免俗,无法脱离,只能各自等待命运审判

  终于,命定的审判到来了。琼瑶落榜,更致命的是琼瑶和蒋仁的感情在考学前被曝光,一段师生爱情被无情地擹在了阳光底下,任谁都可以踩上几脚。此时的琼瑶,已经无心考学,只想出走,去到一个谁也不认识她,她也不认识谁的地方流浪。母亲更是气急败坏地告到学校当局,告到教育部,告到警察部门,并扬言:姓蒋的是教育界的败类!一个19岁不到的女孩,怎能主宰自己的情感和命运,她无法不考大学,她更无法保有自己的情感,甚至,她还遭受着各种奇思臆想——她还是个处女吗?她和他到底有没有发生性关系?这些问题直到琼瑶和马森庆新婚,还在被马森庆不断质疑,不断询问,不断追究。但,只有琼瑶和蒋仁最清楚,他们是发乎情,止于性。蒋仁在1957年秋离开了北二女,去到桃园某省立中学教书(琼瑶于1957年高中毕业后去桃园这所省立中学找过蒋仁),他离开了琼瑶,离开台北的是非之地,他是怕了,一个孤身男人如何和社会舆论,社会机构对抗,他对外否认自己和琼瑶在恋爱,即保护自己也保护琼瑶,但,显然,这样的逃避伤害了琼瑶清纯的心和情。19岁的青少女明白社会的压力,但却不明白面对社会,人性人情会不得不低头,会软弱,甚至会欺骗。几年后,蒋仁又离开桃园,待过台南,最终南下高雄谋职定居。1967年或1968年左右,琼瑶几个北二女高三的老同学相约一起去高雄探望生病的国文老师——蒋仁。原本琼瑶也是要一起去的,后来却没能成行,但,她委托某位同学带给老师一封亲笔信。那些同学到了老师住处,带信的同学把琼瑶的信递给老师,蒋仁看了,又把信给同学:你们也可以看看这封信,我就不回信了。琼瑶最近的几部小说,我都看过,写得不错,希望她继续努力。同学们上前看琼瑶的信:……老师,知道您病了,原本打算来看您,但一些事情羁绊着,无法前来,请老师谅解。随信寄上2000元钱,望老师买点补品。以后,我会每个月寄点钱给您……一时间,几个同学和蒋仁都默不作声,大家同时陷入了某种氛围中,似乎琼瑶已经来到老师身边,轻声情深地对老师述说着。而后,琼瑶果真每个月都寄钱过来,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蒋仁并没有花费掉这些钱,而是把钱存起来,积蓄到一定数额后,去定做了一件料作高级制作考究的寿衣,他对朋友说:我要穿着这件凝聚了感情的寿衣离开人世。约在1979年,蒋仁穿着这件凝结了琼瑶情意的寿衣去了天堂终年66岁。

  《窗外》影评(二):所爱隔山海 山海不可平

  第一次知道《窗外》还是小时候妈妈天时从她那里听来的。忘年师生恋,大叔,非常符合我的口味。前几天非常偶然的情况下翻到了这部片子,看过之后又找出书来,打开电影做背景音,一遍遍的读,心绪久久不能平静

  我相信雁容对老师的情意是真。只是她太年轻,完全不懂得什么是爱。坦白说,甚至有点自私而不自知。每个人需要感受到被爱,特别是在少年这样敏感纤细的年龄里。因为在父母那里没有得到,这样的感受便渴望从其他地方得到,恰巧又是一个春心萌动的年纪,爱慕上年长稳重又对自己非常关心的国文老师太正常了。只是这是真正的爱吗?她只是需要一个救赎,一个带她逃离当时苦难超人,而缘分使然,康南便成为了她以为的那个英雄

  反观康南的爱才是最让我感动的。一个四十四岁前半生饱尝风霜中年男人,他在不顾一切的深爱之前,是非常清楚自己为了这份爱要付出什么代价的。他也并不是滥情的人,甚至因为经历过的苦难,他一直都压抑着自己的情感。相比书里一再说雁容是个勇敢女孩子,我觉得康南才是真正的勇敢。雁容是无知无畏,而康南确是了解真相之后依然为了爱而一步步走向火坑的勇。但命运却没有给这个勇敢的男人一些慰藉,那个赔上了自己原本可以安稳平静的后半生去爱的小姑娘,在最后甚至没有让他看上一眼的勇气。现实中的男主人公蒋仁老师,据说最后把琼瑶每个月寄给他的钱攒起来定做了一件用料考究的寿衣。他说他要穿着这件凝结着对方情意的寿衣离开。我猜想蒋仁老师内心也是有怨恨的。少女的情意是真,却不是真的爱。就是这样一份真挚又无知的爱慕之情,葬送了自己的后半生。

  罗校长对他们的评价我觉得算是十分中肯和客气。只是一对有情人,不是一对有缘人。错误的时间里,不懂爱的情况下,除了孤独的灵魂相似,什么都是不合适的。而琼瑶奶奶在写这本书时,也不再是彼时坐在窗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那个少女了。嫁人生子,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我想她也明白这样的爱情终究是无望的,却也不会以死明志。这份遗憾,只能是留给了漫长的人生去苦捱。

  想来谁的人生,不是充满了遗憾和苦难呢。

  唏嘘!感叹!又无可奈何。

  只是我自我刨析的这样清楚明白,却依然会想在最后的结局里,让康南能够看到雁容一眼。哪怕相顾无言。哪怕终究还是要散。却不敢说,如果雁容也像康南那样勇敢的爱着,两个人的结局会是什么样。即使没有了父母的干预,又有什么办法能抵挡得了整个社会对他们的攻击呢。在这样的攻击下,多深刻的爱,才能无论困苦磨难都绝不放开对方的手,相互扶持的走下去呢?

  我相信这世界上有这样深刻的爱情,只是我从没见过,也不相信自己有天会有幸得到。胡奇老师也是帅的 我心目中的康南

  《窗外》影评(三):替李立维说说话吧

  今天刚看过一篇「内向者的力量」,

  是说内向者需要独处的时间,

  思考,阅读,写作,再把成果贡献给社会。

  我深深理解江雁容独坐窗前发呆的时刻,

  曾几何时,我也久久坐着发呆,

  明明一堆功课没做,却只想发呆。

  这样内向而敏感的人,

  很难见容于世俗,是软弱而适应不良的,

  所以一定要找到一个肩膀来依靠。

  如果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

  康南是名门之子,有家族的力量,

  20岁的差距又算得了什么。

  可是,若让康南这样一个同样内向敏感的人撑起一个家,

  那么两个同样适应不良者,

  只好贫贱夫妻百事哀了。

  徐志摩娶了陆小曼又如何?

  何况康南还没有徐志摩的勇敢!

  虽然同情康南,却无法认同他,

  这段感情始于雁容的义无反顾,

  终于雁容的移情别恋,

  悲哀于雁容的重逢渴望,

  康南始终不是主导的一方。

  一个这样的男人,也只能找个果断决绝的女人去依靠,

  永远无法成为当家作主的那一个。

  为什么雁容会移情别恋?

  因为李立维更勇敢,更坚持。

  就算没有江妈妈的从中撮合,

  雁容也早晚会被打动。

  在一段感情中,如果男人不做主动的一方,

  那么女人永远不会幸福。

  试想,雁容如果去找康南,

  她丢掉了父母,丢掉了社会地位,

  丢掉了学业,丢掉了朋友和熟悉的环境,

  凭康南微薄的收入,能否没有怨言的生活呢?

  如果真是这样,康南会珍惜雁容吗?

  不会,因为康南会埋怨正是因为雁容,

  他才失去了台北的教职,

  还背上了沉重的生活包袱。

  如果他们再生出几个孩子,

  还能有什么精力和心情去互诉衷肠?

  恐怕吃饱饭都很难。

  江妈妈可恶在她手段太过狠辣,

  如果她能够温和的分析给雁容听,

  雁容也未必会对康南念念不忘。

  可是,如果江妈妈是一个温柔的妈妈,

  又哪来的雁容从老师处寻求温暖?

  所以,真正造成一切悲剧的其实是父母的冷漠,

  但愿这样的悲剧能够越来越少,

  但愿孩子都能幸福成长!

  青霞姐姐幼齿时真是清秀可人啊!

  《窗外》影评(四):錦瑟年華誰與度——台灣文藝愛情片類型分析

  【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

  前言

  文藝愛情片是台灣的電影類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份,不同時代背景的文藝愛情片,各有何種千秋呢?從這些異同中間,我們又如何了解這個類型更多的特質呢?本文透過宋存壽的《窗外》及侯孝賢的《戀戀風塵》這兩部經典文藝愛情片的比較,經由剖析時代背景特點,加之主題、技巧、風格幾大方面的深入分析,勾畫出由七十年代進入八十年代的文藝愛情片之發展軌跡。

  解讀文藝愛情片的類型

  (一)如何詮釋“文藝片”

  首先讓我們探究一下“文藝片”究竟屬於什麼樣的範疇。蔡國榮先生在《中國近代文藝電影研究》中提出,文藝片這一類型影片可作如下定義:“大凡以現代或清末民初為時代背景,在感情方面用力描繪,加強刻畫,全片核心經由感情凝成,題旨也在彰顯感情的影片。”1

  (二)開啟台灣文藝愛情片的鑰匙

  在1965年至1983年這將近二十年的時間里,根據瓊瑤小說改編的文藝愛情片成為台灣文藝片的主流,這一類型的影片為觀眾製造了獨具特色的愛情夢境,一度引領時代潮流。 1965年,瓊瑤小說《煙雨濛濛》被買下版權改編成電影,而李行導演也在中影的支持下拍攝了《婉君表妹》及《啞女情深》,一時轟動,開啟了瓊瑤式文藝愛情片的風潮。由此可見,小說改編,尤其是瓊瑤小說的改編,成了那個時代一把開啟文藝愛情片的鑰匙,這扇大門打開之後,便又形成了一條別具一格的文藝愛情片之路。

  縱觀時代背景的更迭

  分析電影類型的開端,我們不得不提出重要的問題——什麼樣的時代造就了這樣的電影呢?那麼,從《窗外》到《戀戀風塵》,十多年間,台灣時代背景有怎樣的變化?

  (一)“窗外”之幻象

  《窗外》拍攝於1973年,六、七年代的臺灣,政治經濟各個方面都發生著快速變化,各種知識、經濟與社會階層不斷擴大的社會中,差異往往成為台灣各階層之間衝突的原因。不難看出,瓊瑤式文藝愛情片,大多以差異為故事的前提,而超越差異是主要敘事內容。在差異的前提下,超越差異便成為故事的目標。爲什麽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呢?從時代背景下的觀眾及創作者的角度出發,我們可以說,這種文藝愛情片擬造了超越差異的一種幻象,能夠減低觀眾在現實生活中的焦慮、挫折感,尤其是女性觀眾,替當時的勞工女性沉悶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條出路。

  (二)“風塵”滾滾襲來

  而《戀戀風塵》拍攝於1987年。從《台灣新電影興起的背景》發展至八十年代,已是台灣政治、經濟的重大轉型期。此時的台灣,經濟的迅速發展之下,被視為“新型工業國家中的高 材生”;政治上,也醞釀著強而有力的改革;電影文化逐漸有了愈加開放的氣氛;而同時期的另一個華語電影的重要陣地——香港,已有了香港新浪潮的崛起……種種變遷之下,此時,無論是新一代觀眾的觀影需求,還是新一代導演自覺的創作欲求,都已經決定啦此時的電影工業不能再是維持及延續“整個七零年代台灣出品的影片,以瓊瑤式文藝電影與宣傳性軍教電影佔據大量本土市場,其他則是模仿香港功夫武俠影片的跟風之作”1這樣的境況了。新電影應運而生,《戀戀風塵》也是其中的一部傑作。

  歸納文藝愛情片的發展軌跡

  理清了這種更迭的背景之後,我們也就不難分析出以這兩部不同時代的經典影片為代表的兩種文藝愛情片的特質了,從而再從中歸納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台灣文藝愛情片的發展軌跡。

  首先我們可以比較一下這兩部典型影片的大致特點。

  根據蔡國榮先生在《中國近代文藝電影研究》中所指出的文藝片的兩種創作取向,依據七種的感情描寫,《窗外》所代表的瓊瑤文藝愛情片具有“浪漫取向”,專事描寫感情波折、強調感情的力量;而《戀戀風塵》所代表的新電影中的文藝愛情片則具有“寫實取向”,重視客觀、強調環境的力量、透過冷靜的態度觀察人生。

  那麼從瓊瑤文藝愛情片到新電影的文藝愛情片,這個創作取向轉變的歷程,有什麼樣的重複性,又有什麼樣的發展、突破呢?

  (一)重複

  創作:都是初戀真實事件改編,帶有自傳性,反應了文藝愛情片“源於生活”的創作特點

  題材:都涉及青少年愛情的挫折,選取當代的台灣本土作為背景

  劇情:感情發生變故,難以圓滿的現實,保證文藝愛情片的故事的可看性、複雜性

  內容:“愛情”是展開整個敘事的出發點;對“家庭”都有一定的描摹;對“代溝”的反映;阻礙、壓力往往來自所處的社會環境。

  感情:一種是濃烈的感情,另一種是淡淡的感情,但都是一樣的質樸純真

  從上述這些方面來看,《戀戀風塵》所代表的新電影中的文藝愛情片對《窗外》所代表的瓊瑤文藝愛情片有所傳承。

  (二)發展及突破:主題、技巧、風格

  1. 主題:“較為純粹的愛戀描摹”與“貼近現實的集體回憶”

   《窗外》較為集中地對“畸戀”進行敘述,並且也涉及了另一些方面的主題:

  A. 著重於愛情,細膩地表現了江雁容架構于憧憬的少女情懷

  . 在“愛情”以外,也突出了康南這類知識份子于離亂時代的孤寂心緒

  C. 間接反映出“兩代人的疏離”1 ,尤其是兩代人愛情觀、婚姻觀的差異,以同情的角度看這段離經叛道的感情,對自以為是的家庭與社會提出了質疑

  D. 從詩意化的結尾我們也可以推測出,歲月變遷、青春老去給人帶來的不可磨滅的痕跡,也是重要 的一筆

   《戀戀風塵》則更像一副廣闊的人生畫卷:

  A. 青少年愛戀的脆弱及不確定性

  . 又並不是純粹愛情片,在人的成長中、在周遭變遷中,反映出臺灣社會現代化的發展進程與城鄉之間生活、價值與人際關係互動的差異

  C. 以“現實”為主題的一代人的集體回憶錄,強調當時周遭社會環境的重要性

  “這些影片透過神格化的英雄與俊男美女形體,提供大眾超脫國際挫折的夢境,麻痹大眾長久處於權威統治下的壓抑情緒。” P43八十年代台灣(新)電影的社會學探索《當代華語電影論述》

  六七十年代的瓊瑤文藝愛情片可謂是青少年的“幻想罐頭”,但它最薄弱之處大概也就在於這一系列電影並不反應廣泛普遍的社會問題。

  於是,八十年代新電影的文藝愛情片,則密切關注了現實,有了很大的突破。故事是根據根據編劇吳念真入伍前後的片段經歷改編而成,“就內容題材來看,新電影與八十年代以前傳統電影最主要不同 的地方,就是它們與戰後台灣現實社會有著緊密的切合性”,它們得以史詩般地記述不同年代台灣社會的轉型,各種文化之間顯著的距離差異,及其中的困難與成長。

  2. 技巧:“傳統”與“高度風格化”

   《窗外》

  敘事方式上,情節跌宕起伏,繼承了傳統的中國電影敘事方式以及借鑒了荷李活通俗情節劇 (Hollywood Melodrama)的敘事方式;鏡頭語言上,剪輯十分的規範、嚴謹,經常使用(zoom in/ out)來突顯人物表情神態的變化,進而豐富形象、深化情感。

   《戀戀風塵》

  敘事方式上,“寫實而又淡化劇情,帶著距離審視著卻又清新而深沉⋯⋯《戀戀風塵》是極為文學化的電影作品”1 ;鏡頭語言上,《戀戀風塵》作為侯孝賢的代表作之一,是帶有強烈的侯氏美學特點的。影片色調自然、沒有特別的布光;經常採用長鏡頭、定鏡頭描摹事件發生的經過,甚至有不少對話場面也是全景構圖;意象豐富,有大量的空鏡頭,捕捉風景、人物身邊的環境,也將“信件”作為一個重要載體,大量使用畫外音及字幕。

  由此看來,我們可以說,在電影技巧上,八十年代新電影的文藝愛情片所進行的實驗,是有了革命性的突破的,也較之前的影片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價值。尤其是侯孝賢的鏡頭語言,各種長鏡頭、定鏡頭、空鏡頭,將中國古典美學發揮到極致。並且,他的電影節奏並非來自敘事,而是外部敘事進展中的心理節奏。這寫都是六七十年代的瓊瑤文藝愛情片所未能企及的技巧風格化的高度。

  3. 風格:“延續鴛鴦蝴蝶之傳奇”與“獨創出台灣性”

   六七十年代的瓊瑤文藝愛情片:

  A. 中國傳統風格濃厚。根據陳飛寶先生《台灣電影導演藝術》中“宋存壽的畸零感傷世界”一文,宋存壽有三、四十年代中國傳統電影和五十年代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影響。我們或多或少,可以看見那種“傳統”,从唐代传奇到民国“鸳鸯蝴蝶派”小说,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曲折离奇的情节发展、通俗易懂的叙述方式、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坚持。

  . 借鑒了荷李活 (Hollywood)電影傳統的通俗情节剧模式。简单方法处理剧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夸张的戏剧语言来渲染人物的感情,并试图达到教化的效果。因此,剧中突如其来的灾祸、出乎意料的巧合或者是爱情的阻碍者突然醒悟而成全男女主人公等情节频频出现。

  C.本土化程度不深。演员講國語,与台湾当地人的语言方式习惯有较大差异, 在传递台湾人的民风民俗民性民情上仍止于浅表的层次。

   八十年代新電影的文藝愛情片:

  侯孝賢被評論界稱為“抒情詩人而不是說故事的人” ,他的表達具有中國式的抒情方式。他那種影像詩化的傾向,也正與小津安二郎的風格有異曲同工之妙。侯孝賢電影的另一大特色是啟用大量的非職業演員,格外自然真實。

  這一批新電影在本土化程度上,有了質的飛躍。新電影的創作者很注意商品經濟和現代生活方式對於傳統觀念、習俗的碰撞和衝擊;不回避嚴峻的社會問題;演員的角色創造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他各項電影視聽元素都刻意營造真實本色的臺灣本土文化氛圍。由此可以看出,新電影中的文藝愛情片相對於此前的文藝愛情片,已經具有了相當的“台灣性”,它們有了那樣深刻的烙印。

  並且,“侯氏美學”等風格鮮明、具有濃厚“台灣性”的新電影,事實上也取得成功,令台灣電影舉世矚目。

  結論

  綜上可知,侯孝賢的《戀戀風塵》所代表的八十年代新電影的文藝愛情片相對之於宋存壽的《窗外》所代表的六七十年代的瓊瑤文藝愛情片,在主題、技巧、風格幾大方面上存在著一定的繼承關係,同時又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新的實驗、嘗試,每一方面又都其發展空間,甚至出現較大的突破點。

  參考資料

  (一)電影

  (二)中文資料

  宋子文(2006)。《台灣電影三十年》。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林志明 等譯(1999)。《侯孝賢》。台北:電影資料館、

  李天鐸、陳蓓芝(1996)。《當代華語電影論述》 。台北:時報。

  蔡國榮(1985)。 《中國近代文藝電影研究》。台北:中華民國電影圖書館出版部。

  黃建業(1995)。台灣新電影興起的背境。《楊德昌電影研究》。台北:遠流出版社。

  陳飛寶編著(1988)。《台灣電影史話》。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陳飛寶(2000)。《台灣電影導演藝術》。台北:亞太出版社。

  (三)English Reference

  Yeh, Emilie Yueh-yu. (2005)Taiwan Film Directors: A Treasure Islan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四)網頁

  香港電影資料館

  http://www.lcsd.gov.hk/CE/CulturalService/HKFA/index.php

  《窗外》影评(五):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窗外看完了。感慨颇多。怎么说呢,有琼瑶的一贯风格。最后的结局不是很理想。你知道我爱看爱情电影就是因为他们的结局都很好。圆满的结局。电影在我心里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为它能赋予我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感觉和想象。而类似窗外这种题材的小说我也看过很多,只是结局都是好的。高三学生江雁容爱上了比自己大20岁的老师康南。是什么吸引了她?他的学识,他的文艺气息,还是他那每每想到亡妻时眼神中的失落。开始雁容是勇敢的明明两人都了解了彼此的心意,而康南却选择了逃避,是对亡妻的愧疚还是内心的放不下。他逼迫自己不要去想男女之情,只能把雁容当作知己,当作女儿。全班出游猜字谜他们那么有默契,他对她给他的日记本仔细的翻阅,每一篇都认真批复,她在他的心中真的与众不同。他对自己说、他不能往前走。但当雁容在康南办公室说出,老师,你在逃避什么?他的心理防线接近崩溃,让她走,越在一起他越难以自拔。终于,康南知道这次他真的逃不了了。他不想再和自己斗争,他低声说:从没有一个时候,我这么渴望自己年轻些。雁容以为她的美好生活开始了,殊不知灾难都在后面,学生与老师谈恋爱,这注定是一场禁忌之恋。雁容想过放手却都失败了。如何才能舍弃一个自己爱也爱自己的人?这简直是太难了。到后来雁容的母亲知道了这件事、拼命的逼着雁容和康南分手,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受伤害,但是路是自己选择的,不走一次怎么能知道风雨之后是彩虹还是暴雨?文章后半段的雁容向母亲妥协了。她为什么会妥协是为了康南还是真的对他们的未来感到不安。虽然一开始他有过犹豫,那也多是怕自己会毁掉雁容,怕自己配不上她没有资格娶她给她幸福,但是经不住雁容的几句话便又踌躇满胸地把这个“矛盾可爱的小东西”紧紧地揽入怀中,在来自雁容母亲的强大阻力下,他显得比雁容更加坚定决绝,他要她等他,等到过了二十岁自己可以支配婚姻的时候来找他,他会娶她给她幸福,这时候雁容已经在母亲的强大攻势下对自己的未来不再那么有信心,反复着“我会找你,如果可以我会去的……但是我可以吗?……未来一年谁知道会发生些什么……”。这时候已经不是康南在逃避,而是江雁容在逃避,康南还是没有忍住,在离开的时候回了头,望着江雁容愈来愈远的背影自言自语到“她不会来了。”从开始她的性格是有缺失的。爸爸喜欢弟弟妈妈喜欢妹妹,或许就像她爸爸说的她喜欢上康南到底是爱还是为了弥补她内心缺失的那一块父爱?不管怎样她妥协了。决定放弃康南,也决定放弃和康南约定的20岁时去乡间结婚。她最终成为了他人的新娘,她是真心喜欢李立维还是为了逃避自己依然爱着康南的这个事实?从后面不难看出是后者。李立维占有欲很重,他了解她的往事,他嘴上说着不在乎,却总在吵架时拿这些事情重伤雁容。他最终明白他娶到的只是雁容的一副躯壳。雁容知道自己放不下康南,去乡下找他,却先遇见了康南的好朋友罗亚文,他很现实的讲事情讲清楚。让雁容放手,或许又过了五年大家都改变了。雁容死心准备离开却看见了已经头发花白步履蹒跚的康南,烟酒的侵蚀让他早已经失去了原来的风采。这一刻雁容明白了,康南早已经不在了,她的康南早在她所谓放手时随风飘走了。是雁容把康南害到这个地步的吗我觉得不能说全是,因为雁容为了她的家庭声誉为了旁人的目光自己做了一次次错误的选择。她害了康南的同时也害了自己。爱一个人最应该懂得的不是怎么去爱,而是控制自己的私欲。

  《窗外》影评(六):时代的局限性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也许在那个时代,《窗外》无疑是先锋的,so就变成了现在的经典。外加是林青霞的成名作,无疑又给该片平添一分光坏。

  好吧,我承认林美女的颜在片中感觉还是很惊艳,有着跟雁容一样的“懂事”,生就敏感的气质,外加命运的多舛,造就了雁容与同龄人不相等的成熟和透彻,看了让人心疼,17、18岁花儿一样的年纪,不应该承受那么多,但有故事的人,就连皱纹都是深刻的,so过目不忘的依然是林美女那含情脉脉,有着太多故事的灵动双眼,和那倔强的嘴角,千言万语,真心欣赏年轻时候林美女的颜,看多久都不厌,灵气,英气,倔强~~

  整个片子看完,还是很郁闷的。师生恋的话题现在也许并不新鲜,但当时应该还是有轰动效应的吧。一直纠结为什么会是这样悲剧的结局。。事后想想,觉得跟女主的性格有关可能也跟时代有关吧。雁容无疑比她的同学先锋,有个人意识的觉醒,敢爱,但终究还是懦弱的,而且经常处于前后游移不定状态,感觉此女个人意志不坚定,容易受周围人的左右,可悲可叹,一年的时间不长,也许母亲的唠叨毁人,也许本来就对这段感情没有把握,anyway,我还是觉得雁容太懦弱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应该义无反顾的坚持下去。。也不至于害人害已了。。

  可能我看的版本不对,87分钟的片子太短,感觉很多都没有交待。原来当时的文字是由右向左的,哈哈,有趣。另外,当时的台湾感觉跟大陆还是很像的,尤其像的是北方的普通话。。

  现在想想,该片之所以经典,跟林大美人分不开,抑或师生恋的话题性。长大后真心不喜欢琼瑶阿姨的林妹妹似无病呻吟,呵呵,看多了不利于健康。。。。

  《窗外》影评(七):花非花,雾非雾,窗里又窗外(琼瑶剧晕轮效应之一)

  因为最近在看林青霞的《窗里窗外》,开始关注她拍的电影。处女作《窗外》也是琼瑶阿姨的成名作。虽然,早就听过这个作品,早在什么时候呢?恩,好像是初中。 但,对于从小没有阅读习惯的人来说,看小说,真的不敢奢望。而且,那是个没有手机,没有电脑的时代,哈哈,大家知道小戴有多老土了吧。

  林青霞在书里说,她演这个的时候才18岁左右,看照片里面的清纯样,确实有点迷人。 昨天晚上本来就打算下载的看,但没找到下载链接,有的都是在线视频,但画质不好。 今天看的也是在线,但效果好些。 片子真是老得吓人。1973年的电影,这样算来,青霞应该是54年生人。这,比我老爸都大也。

  觉得这电影基调蛮伤感的,幽幽暗暗的画面,虽然是清秀逼人的青春,但,总透着慢慢的哀愁。是文艺片该有的范儿。

  江雁容是某女子中学学生,理科成绩很差,国文很优秀,有才气,有文采。 但,父母对她的表现并不满意,所以,经常要受家里各种闲气,非常苦闷。 转眼高三,这次带班的据说是这所学校里面国文教得最好的老师。他叫康南。 为了训练大家的写作能力,康南在班上宣布,每周必须交一篇周记。 爱好写作的江雁容开始将自己的遭遇与困惑写了出来。 康南非常同情这个透着灵气的女学生的遭遇。 写了一封长信,夹在她周记本当中。 寂寞无助的江雁容仿佛一下子遇到了知音。 她开始慢慢接近康南。 跟同学一起到他家,让帮忙看手相。 经常跑去帮忙改作文作业。 后来,她发现她爱上了这个儒雅的国文老师。 是的,她恋爱了,这是她的初恋。 康南虽然内心里非常欣赏,但起初那或许只是父亲对女儿的爱。 因为,他曾经有过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儿,但是没有养成就夭折了。 况且,规矩上,年龄上,都不允许他对这个优秀的女学生有什么非分之想。 他让她不要过来了,她哭了,他递纸巾给她,她擦眼泪,她对他说,她在家里已经受够了她们的坏脸色,她不想看他也这样对她,他道歉了,她破涕为笑。

  错位的爱情最终导致了各种不好的后果。学校里开始传他们的风言风语。 各种不堪入耳。 他害怕了,她义无反顾。 最后,她能做的就是,自杀。 她写好绝笔书,喝了药。 还好,洗胃,救回来了。 父母已经知道这个事情。 母亲单独来找康南,言辞激烈, 希望他做正人君子,正人君子应该放过她的女儿。 他答应了。 她很绝望。 她要杀了他。 但当她看到他的那一刻,心一下子就软了。 是的,这只是一场误会。 他们拥抱,接吻。 老妈冲了进来,数落他的失信。 言辞间又要他三日之内写求婚信,正式求婚。 信到了,她父亲很欣赏他的文采。 答应了亲事,母亲不允。 纠结中,要以一年为限,等到法定结婚年龄再结婚,其实是缓兵之计。 利用这一年,跟他介绍男朋友,在家里为她们开聚会。 她偷偷地去会她的情人了。她的情人,康南。 她们被发现了。 然后, 康南去了另外一个城市,在老同学的学校谋一份教职。 他们约定,一年到后,要她去看他。 她对未来没有信心,他预感到这将是永别,她让他转过头去,不许回头,不许。 他目送她的背影远去。

  一年,她终于不能战胜时间,她答应了追求者李立维的求婚,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李立维其实介意她的过去。 结了婚,一直要在她面前提这个她想努力忘掉的人。 其实,这反而刺激了江雁容。 使她感觉到不被信任。 没有信任的婚姻毕竟不会长久,终于有一天,他们彻底闹翻了。 李立维打了江雁容。 她哭喊着。

  她坐上火车,去到他说的那所学校。 遇到卖水果的女子,主动载她去学校,说康南是她老师,说他脾气怪,嗜酒嗜烟。 是个怪老头,怪老头。她在走廊里。 罗亚文也就是他说的那个老同学,接待了她,他们认识。 康南去上课了。 康南真是有情种,这么些年,为情所痴,毁了自己。 罗亚文说他现在需要安静,你的出现只会使事情变得更加混乱, 建议,还是不见的好。 说,你们只是有情人,并非有缘人。 江雁容听了劝告,在康南就要下课的时候,走了出来,下课铃响了,她看到了他。 她躲到廊柱子后面,偷偷看他。 他走过来了,胡子拉渣, 目光呆滞,满面愁容。 他要抽烟,在取烟点火这个过程中,本子掉了一地,他佝偻着下去捡,像个乞丐。 她哭了,心在滴血。 影片在这样的氛围中结束了。 下来,我下载了电子书看了看,差不多就是这个地方结束了,她回去了。 还跟刚刚载她的小女孩说了下话。 走了·······走了,走到哪里呢? 走进世俗里面去,走进日子,走进庸常的生活里。

  好吧,我承认,看了琼瑶阿姨的《窗外》,我的文艺腔更严重了,据说她新近又出了新剧叫《花非花,雾非雾》。主题曲用的也是这首民国老歌。 连跟我学琴的小屁孩都会唱了,不行,我得看看。 恩,还是把这首歌的主题做为这篇文字的结束吧。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2013年8月16日星期五 凌晨

  《窗外》影评(八):我们都输给了时间

  “雁容是再见到了他没错,只是躲在暗处,看到了那个在双重压力下已经腐朽堕落的老师康南。他不再有精神、气质、魄力,足够面对明天。连教小学的工作也已力不从心,酗酒,抽烟,头发白了那么多,俯身捡散落的书本竟似老朽那般吃力……”

  看到曾风度翩翩,书卷气、爱干净的男主角变成一个又脏又腐朽的糟老头,她当然会心痛。

  然而她呢?

  假使多年以后,男主角在一个平凡的午后,突然不打招呼来到女主角家里,他也一定会失望甚至心痛。经过岁月风霜、工作辛劳、应付上司、家务琐事、伺候公婆、相夫教子......曾经令多少男生魂牵梦绕的校花,已成一个蓬头垢面的中年妇女,肥胖的身躯穿着洗旧的睡衣,满面油光,满脸不耐烦和疲倦。

  不食人间烟火的俊男美女,最终都输给时间。命运并没打算放过任何一个人。

  《窗外》影评(九):不能释怀的《窗外》

  我实在不明白 一个男人 老师 关心一个缺爱的孩子有什么不对。不管后来发展成什么样 起点是人之常情啊。而在这个女孩的世界里 他就是全部,她爱他也是水到渠成。而其实老师的内心也是缺爱的 当他遇到这个女孩如此热烈地表白,内心能不为触动吗?他也陷于矛盾痛苦之中。也许是因为彼此都是性情中人,才会酿成悲剧。但试问古往今来,哪对痴男怨女不是如此呢?

  也许是两个人的起点太纯洁了 是人性的真善美。 让我无法拒绝这样的爱,即使不符合伦理道德。 因为爱的真谛胜过所有的条件。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窗外》影评(十):草色遥看近却无

  上初中的时候看的琼瑶的小说,看小说的时候心里就在想,如果这小说拍成电影,该是谁来演这对有情人呢?

  看着陈旧暗色调的银幕,我深深的被电影打动。第一次一部电影看完再看看完再看舍不得放下,心里酸酸的仿佛被什么东西融化了。

  康南和江雁容分手的时候,康南最后说的一句:雁容,你一定要来,我等你,觉得心酸到了极点。康南知道雁容不会来了,知道这段感情不会有结果啦,仍然任由自己掉入了这个无底深渊,该是怎样的爱可以让人如此奋不顾身。

  不知道该怎么讲,初中时候的我真的像极了江雁容,而我心中的康南,现在再也不知道在茫茫人海中的哪个角落。

  看电影的时候想,如果我是江雁容,必定会奋不顾身的和康南一起跳进火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