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来自纽约》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我来自纽约》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8-14 02:11: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来自纽约》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我来自纽约》是一部由张爵西执导,狄龙 / 宣萱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来自纽约》观后感(一):我来自纽约 影评:合家观赏,流畅不足诚意有余

  内容简介:纽约女孩sarah到马来西亚的外公家住。

  纽约小女sarah在德士抵目的地后,被设计师母亲要求下车。sarah操一口流利美语大呼要回美国纽约。母亲坚持她要留在外公家里,住一段时间

  没打闹,痛哭,趴在地上要求母亲别走,sarah更像个成人,而非上小学小孩。也或,在纽约长大的sarah已养成独立个性

  宣萱饰演的设计师母亲,尴尬父亲,sarah的外公碰面后,把sarah交付给他,就直走了。狄龙饰演的外公,像苦口婆心的老丈人。以中医谋生的他,只晓中文,和愤愤不平只说英语的sarah鸡同鸭讲。

  隔了一代的两人在同一屋檐下,一在沙发上吃着包装薯片,另一在餐桌上吃着捧碗吃白米饭。一瞪着手机微信app,忙着和母亲闲聊,另一正经八百地坐在餐桌前,夹起白斩鸡,下咽后,抓起鸡脚凤爪,啃得开心

  “hahahaha”sarah肆无忌惮地大笑,操着英语说,你这个怪家伙吃些怪东西,哈哈哈

  导演编剧张爵西,置了这么一个场景,让隔了一代的爷孙俩人,在不同文化背景成长基础上,碰钉。用自我文化否定其他文化是容易的,难处在如何觉察两者的区别,并从中认识自己与他者之别,追寻源头

  隔了一代的爷孙,代表着两种文化。西方的放,东方的敛。

  外公在sarah身上加上诸多传统枷锁,如筷子的握法,汤圆吃法等等,守着传统,那看似古得可以的外公,心里却挤满着对孩子的爱:唤邻居胖子,帮忙录了一段视频交待身后事,还提到购了一间新房子孙女sarah未来安乐窝。

  像我爸妈,不说我爱你,但我知道他们是爱我的。也正如我没对他们亲口说我爱你,但他们也知道我是爱他们的。

  arah在返美前,着急地抱着外公痛哭说:如果你跌倒怎么办,如果你生病了怎么办,如果没人照顾你怎么办

  这都是爱。一个隐,另个显。

  庆祝农历新年与圣诞佳节也互作对比,但其间添加过多的笑点破坏了不多的严肃,让这些中西冲突例子,没法在爷孙俩引起破坏力大的矛盾。反倒多一份和气,有点“多庆祝一个节日,也挺好的”的马来西亚过节方式----找机会放假休息,找机会庆祝开party

  中西的冲突文化被过多的和谐幽默,变质的中西传统,就成观众眼底下的笑料。而背后的严肃意义,被和缓和谐和解了。我想这是电影剧本优秀,但执导能力有待跟进的缘由。(也有可能那些暴发户赞助商指导导演如何导戏,这些有钱大款就是不知所谓地干涉创作,有钱儿,就了不起。不过。。。这是真的。。。)

  小胖,小呆,短发妹把电影带入儿童剧场。像周六日早晨九点开始至下午一点电视机里播放的儿童卡通综艺节目。ivy姐姐角色出现很突兀,如不小心闯入片厂的路人乙。谈及的小天地更突兀,我还以为是为一个名叫小天地的游乐园广告

  或导演儿时嬉戏隐秘地,就叫小天地。

  想起小时候我和两个小朋友沟渠旁的小巷打羽球,我常追着掉入沟渠随污水漂流的羽毛球羽毛球被捡起来以后,味道不好闻,但,我们还是乐呵呵地打着特别味儿的羽毛球。那地方,是我小的时候的小天地。

  ivy突兀出现,又口口声声念着小天地的好,像mamak档突然出现一位穿晚礼服金发法国妹向马来大叔问说:could u show me the menu?

  而ivy自始至终都保持着熟悉陌生人格调,让节奏不畅的电影更添顿点,像一部跑车驶在布满坑洞的马路上,不得不放慢速度,就违和了。导演可考虑加重ivy角色重要性不然干脆不要,把她删了,为电影留多一些空间

  突发性的灾难

  爷孙俩突然换上整齐衣服画面色调突然从暖变冷,爷孙俩人突然就骑着单车在一湖边开心欢乐地发出爽朗笑声

  “外公,这里很好耶”

  “喜欢吗”

  “外公,如果没有买这里的房子,我们可以进来骑脚车吗?”

  “那我们就买吧”

  整整几十秒钟的广告,以完全协调不搭调,像一莽撞大汉把一头可爱的羊咩咩给X了一样,马星地产用低素质劣制的手法,把一段几十秒的广告直接插入电影里。直接上演马星强暴电影的A片剧场。

  mahsing group马星集团,用几十秒钟毁了一部电影。我这部电影以及所有本土电影感到悲哀难过

  在此默哀三秒钟。。。1,2,3,继续XD

  宣萱与狄龙的对戏,虽然两人说起普通话有些变扭,但演技上佳的两人交出不错亲情戏码回忆片段里的两人留着长发有点怪之外,无可挑剔。小孩的对戏,基本以儿童剧呈现,欢乐惹笑,一家老小喜欢的格调。当这两者在电影不同时间占居主导地位时,就有些违和。我想部分观众给予劣评的原因在于,电影《我来自纽约》的整体性较逊色

  十分给六分半,本土电影,支持一下吧。适合合家观赏。

  原创:https://chenghui0706.wordpress.com

  推荐阅读

  quot;一開始,狄龍大哥不是我筆下的公公阿根,因為狄龍在我記憶和印象中是個大俠, 大佬, 影帝。《林鐵根》卻是個古板固執,思想封建的孤獨老人。在2012亞太影展看見龍哥,他神情威武,氣概非凡,嚴肅且不拘言笑的坐在貴賓廳沙發上,我的心跳 加速,“我的阿根,就是這樣的!”。"----------张爵西jess teong谈男主角狄龙 facebook

  “徐若瑄表示第一次看到剧本很喜欢,「这个题材幽默又温暖,给社会带来更 多正面力量,我觉得是现在社会很需要的。」看了剧本后,她觉得编剧一定是一位内心温暖的人,而在和张爵西碰面后,她说:「导演美丽又有才华,而且觉得她对 电影很诚恳,又很用心接触到这个故事,认识导演都是很有缘份的事,在这份感动下,决定支持并参与这部动人的电影。」”----------baidu《我来自纽约》剧本幽默温暖, 徐若瑄首任监制盼电影感动全世界

  quot;btw,狄龍不知道什麼是麥當勞這件事真的讓我無法過得去,還有狄龍、林家冰以及眾多演員的捲舌音也是,讓人疑惑這些人究竟身在何處。我的感覺是:你來自紐約,但是你去了哪裡?然而,《我來自紐約》絕對不是爛片,甚至可以說是好的,只是我不喜歡。"-------插班电影人facebook link

  “這就是我很在意一部電影呈現出來的文化真不真實的原因,因為電影是紀錄文化很重要 的一項工具,也是別的國家認識該國文化的重要媒介,這也是為什麼每每看到不真實的台灣電影,我會提出嚴重抗議的原因。當然很多人會希望國片多被鼓勵、台灣 電影能蓬勃發展,可是也不要去當個溺愛小孩,造就一堆媽寶(電影)的怪獸家長呀。而文化的呈現也很常表現在語言(尤其是俚語)上,像是「飽死荷蘭豆」(廣東話)、出頭鳥(在台灣不曾聽過這種用法,在電影《功夫》裡第一次聽到)、長氣婆(廣東話)。”--------------Mr.闕小豪影评:《我來自紐約》世代衝突與文化認同

  **推荐cari forum<【2016年3月10日】我來自紐約 狄龍/ 宣萱/ 陳沁霖/ 陳智深>----(除了看众人恶评好评外,还有许多其他资料,挺长的)

  《我来自纽约》观后感(二):《我来自纽约》是一部反映马来西亚华人生活和家庭的爱的电影

  我一共看这部电影两次,然後才写评论,因为还有许多细节要慢慢品味。真的,第二次看这部电影,感动到哭得比第一次多,笑得也更多。首度担任编剧兼导演的张爵西真的是有天赋的人,不但剧本很用心的写出我们每位马来西亚的华人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的电影,包括爱要讲出来,不要等死後才给家人听或看你的留言。这是一部非常人性并且具有正能量一面,而且对我们生活也是有启发性的。这部电影的小说还荣登马来西亚最畅销的中文书籍榜首。

  爵西选的演员角色,从狄龙先生,宣萱和小演员们以及配角演员们每位都非常好。狄龙先生年轻时,是我非常欣赏的演员,尤其他演李翰祥导演的《瀛台泣血》里的光绪皇帝,超棒的演技。现在看到他演阿根这位林师傅,完全刻画了一位具有传统华人铁打医生精髓,还有慈祥的公公的仁爱,但是打起武功来,扎实的扎马步超越一般的年轻后辈们。中学时期运动员的爵西导演,拍这武打戏,超级好看!张导演的文武全才在这里可以看到。

  宣萱虽然出来画面不多,但是每一幕都发挥她的演技和优越语言才华。尤其演年轻时与父亲冲突的画面,演得年轻无知样子,好演技。

  陈沁霖不像第一次演戏的女孩,她演刚从纽约来时蛮不讲理野蛮霸道的小魔女样,让观众看了好厌恶,可是後来与小邻居们玩在一起,变成一个非常有爱心活泼可爱的女生,让人们喜爱变化非常大,她拿捏得得心入手。

  觉得陈智深小弟弟的七情八欲的表情和演技,真的让人惊叹!这位小朋友很有潜力,每次他出场,我们就跟着他的表演哄堂大笑,带给了我们许多的欢乐。

  电影中选定歌曲,每一首都很好,包括张爵西导演自己作词的主题曲,“小天地”,旋律青春活泼。我一边用心的听和看配合的电影画面,一边赞叹,张爵西导演,你真的是一位音乐人,太会选歌了!“小天地”获得马来西亚歌曲每周排行榜榜首超越一个月。(注:张爵西导演在马来西亚於1991年开始出版个人歌唱专辑《最近你好吗》,後推出《我不是个轻易掉泪的女子》、《上海风情》、《再见爵西》,一共4张专辑。她还凭《一个女人是不是可以美丽到五十岁》、《给三十年代爱人》分别获得1992年和1994年马来西亚娱协奖“本地组十大创作歌曲奖”。)

  鼓励大家应该带一家大小去看《我来自纽约》这么有意义的一部电影,这是一部叙述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不同之处,并看到不一样的我们可以拥有不一样的生活,圣诞节可以马来西亚华人化的圣诞庆祝方式,老人与孩子和孙子们如何沟通和化解问题,是让大家一家大小共同欢乐和感动的好电影。觉得这部电影即使到了中国上映,也是值得中国观众们看的非常有意义的电影。

  《我来自纽约》观后感(三):爱就像星星,可能看不见,但一直都在

  一边是擅长功夫、注重中医的传统外公,另一边是长在伦敦、完全西化的时尚外孙女

  因为既是女儿又是妈妈的中间人出差,两个生活原本在两条平行线的生活有了充满冲突的交集

  功夫外公在照顾外女的同时一点一点补偿当年身为父亲不及格的爱,外孙女在与外公的接触中也慢慢意识到外公那传统不善表达历久弥新的爱。

  再加上充满友情陪伴,充满人情邻里,让这个较之纽约天壤之别的马兰西亚小镇产生一股难以名状吸引力

  狄龙变身贴心外公,着实是个不小的挑战实事求是地说,狄龙的表演带有强烈的个人印记,对于塑造这类贴近生活的形象是种不小的障碍。尽管未能做到淳朴无痕、平淡如水,但还算完成基本任务,能打个60分。

  小女孩的表演自然干净,加上不错的外形,颇有明日之星的架势

  小男孩好像郝邵文。

  电影改编自小说,很好的保留了小说中原汁原味童趣与感动。一些细节很值得玩味,如Sarah一直被称呼英文名,但给外公的贺卡中落款为“思家”,无论是写中文名本身,或是其内在含义,都颇有深意

  欢笑+亲情+感动+泪水,这就是一部悲喜交集、刻画祖孙亲情的现代伦理家庭故事。

  《我来自纽约》观后感(四):满足惊喜,《我来自纽约》观后感之《不枉我打飞的去香港看三遍》

  周六晚上12点,看完第二遍《我来自纽约》,我从泪雾中抬起头来。灯光亮起,人们开始退场,我鬼使神差后座望去,电光石火中在人缝中捕捉到了Amy姐(狄龙夫人)和林青霞。

  我即刻拨开人群快步赶上,不顾青霞姐姐保镖司机)的阻拦,喊住了Amy姐,“陶姐姐,我们是内地的影迷,特地飞过来看《我来自纽约》。”她放缓脚步回头微笑答话,我继续说“我们已经看了两遍,明天再看两遍就飞回去啦。真的好好看,我们哭了又笑,笑了又哭。谢谢陶姐姐给龙哥接到这么好的剧本!请一定告诉龙哥,这部戏太棒了,我们太喜欢了。” Amy姐伸出手来,温柔摸了摸我的脸,两下心意,这一刻都明白了。

  从2015年伊始,我就一直在期待着这部电影。本来我是充满了信心的,因为我觉得这个团队非常专业。当时开拍的消息一放出,我们即知这剧本未拍先获“2013年纽约剧本大赛”及“2014年好莱坞剧本大赛”卓越剧本大奖。等到2015年12月,《我来自纽约》参加“第七届澳门国际电影节”,又在强敌环伺的竞争下,一举拿下了“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新人”和“最佳编剧”四个大奖!影片质素,毋庸置疑。

  然而,一月我见到龙哥,谈起颁奖时他眼中的泪光,他并不肯承认自己哭了,而是说:“我只是很为导演高兴。这位女导演很不容易,戏拍到一半,投资方撤资,是很艰难才完成的。”我才再一次体察到,任何事情的背后,都有想象不到的艰辛和困苦,任何电影的背后,都有无数电影人的坚持和努力。

  三月,电影终于在马来西亚上映。一时间消息纷至沓来,我甚至有了去槟城看首映(并吃小吃)的念头。消息都是好消息,飞伯、推哥和INS上都是感动,那些晒票根、全家福、朋友们的合影叫人心里痒痒的又暖暖的。看不到戏的每一天都是煎熬。于是,香港甫一上映,我即刻买了机票,没有假期,只有周末。一个专看电影的周末,多充实。

  电影本身很长,足足有两个小时。但支线少而精、内容丰富又饱满,叫人有一种应接不暇的满足感,好像可以沉浸进去,尽情回溯自己的童年和快乐,还有和最爱的亲人在一起时,那种说不出的安详美好。

  外公(林师傅)是独居了十年的古板鳏夫,在家里为街坊按摩正骨,刚正严肃。女儿(Sophia)是少年即叛逆离家的女强人,在纽约打出一片天地。孙女(Sahra)是纽约长大的“洋”妹。影片一开头,就是Sophia 十年后首次返家将Sahra留给公公照顾、而Sahra极度抗拒的场面。之后,自然就是公公和孙女的心越靠越近的过程。

  小朋友的心是娇嫩的小花,她为你慢慢的、毫无保留地打开。什么时候开始,无礼、嘲笑、嫌弃……那些伪装都消失了?大概是从公公第一次带她吃麦当劳、第一次教她握筷子、公公一双有力的臂膀将她抱上灶台不准她洗衣裳、公公察觉她受了伤温柔为她搽跌打酒、公公教她怎么吃马来传统早餐、怎样在她说不出广东话的顺口溜时偷偷跑来提醒她、一老一小一起吃汤圆公公唱着歌谣哄她开心、公公在团餐时一个公主抱将她护得周全、一手酷炫咏春将坏人打跑、公公在天桥对她坦白心里的话、公公给她布置圣诞铁树做土鸡大餐、公公为了她去学上网……

  她全心全意地爱着公公,用一颗担忧的心。她提醒公公吃苹果、看医生,她给公公买“不求人”做礼物,她责怪公公不让自己教他上网,她看着离期一天天接近,不由得急火攻心。“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都学不会?!”她戳着微信里的表情,大声地发了脾气,“公公,你一个人,跌倒了怎么办!你又不会叫的士,阿宝又笨笨的。你一定会怕打针的,公公!我应该留下来照顾你的!我不想和你分开……”整个戏院的人跟着她的大哭一起哭,“我应该要留下来照顾你的”,这是11岁的诺言,那么动人,那么郑重其事,那么无法实现又教人生死与之。

  宣萱演的女儿最后跟爸爸和解了,其实他们的心里早已原谅了对方,拼命地思念着对方,她给Sahra取的中文名字叫作“思家”。他们相对坐下,爸爸握着她的手,说:“你把女儿教得很好。”宣萱含着泪微笑说“你也把我教的很好。”接着,爸爸说:“对不起。”女儿说“对不起。”两人一起说“对不起”。简简单单三句话,我用手帕遮住脸,呜咽得浑身颤抖。对不起,是因为我爱你。我那么爱你,却其实伤害了你。对不起,我曾经伤害了我最爱的人,伤透了我和你。

  影片中的四首插曲都特别美,特别的动听,在适当的时间响起,配合着充满爱意与温馨的镜头,仿佛倦鸟归巢,不由得人浮起带笑的泪光。“但愿我可在梦里,紧紧拥抱你,但愿漂泊千里奔向你,说一句,好想你。”

  童年是多么漫长啊,日子仿佛永远都不会过去。每天早晨一老一小,在餐厅相对坐下,每人一份三明治、一个半熟鸡蛋,一杯咖啡和巧克力,鸡蛋敲一敲,打在盘子里,撒上佐料,蘸着吃三明治。然后两个人又散步去买菜,抱着纸袋回家。每天都可以跟小伙伴一起疯玩。马来西亚的冬天那么炎热,发丝都沾着汗黏在脸上,可是那炎热的空气中,流动着快乐。就像歌里唱的

  quot;Ser Filiz Ser Feliz ,for me."

  阿宝和台词也绝对是本片最大的笑点。小阿宝长得就像飞屋环游记里的小朋友,他篮球打得好、舞跳得好,诚实勇敢大言不惭,为了麦当劳刀山火海也敢下,一口马来腔的英文飞得溜,表情丰富得即使站角落也在抢戏。他妈妈也是,可爱得不要不要。台词句句精华,随便来一句电影院就能笑得震动。比如龙哥苦着脸来了这么一段讲手机的:

  “真喺好复杂喔,最初话只“乳猪”(2G)好,后来又话只“山猪”(3G)强,再话只“死猪”(4G)赢晒“乳猪”(2G)同“山猪”(3G),唉,我都搞不清楚,到底边只猪打边只猪!”

  全场观众笑得都跺脚了,我真怕我后面那个人笑得抽过去。

  电影给了主角们很多特写,那是一种非常真实、非常直接的震撼力。Sahra有一张无比鲜嫩又不加雕饰的脸,好看的叫人心动。与龙哥那张写满皱纹与伤痕的脸在一块,不用说什么,已经足够叫我心颤了。还有一些特写充满笑果,比如龙哥啃鸡爪,阿宝弹鼻牛,药酒跌落的那个瞬间、时间定格回放,录音机里反反复复那一句“相识注定成大错”,笑到抽。

  全片可爱的小细节数不胜数,将观众的每个神经末梢都照顾周到,用心和效果完全不输给这几年很火的一些日韩温情片。我注意到香港人其实更享受电影,前半段,他们笑得很频繁很大声很可爱,后半段,他们哭也哭得很投入,一起摸出纸巾,嗤嗤地擤鼻子。

  感谢编剧,没有俗套的剧情,没有生离死别,没有意外发生,虽然最后的表白稍显肉麻,可是谁又能说它不真实呢。那么多的泪点,都是那么的自然。放不下亲人、舍不得伙伴、委屈、伤心、后悔、思念……眼泪,是感动、是感慨、是感叹,是生而为人的每一分付出得到与失去,是被打动了的心渗出的汁液。

  感谢导演,给了我们一段狄龙打木人桩的咏春(还有那么多年轻的龙哥的照片)。这么多年,也只有李仁港和张爵西这样做过。虽然仅有短短十秒钟,可是非常非常的燃!龙哥在我心里,才是最有资格演叶问的那一个。(虽然他过于高大了

  《我来自纽约》真的是一部非常棒的作品,张爵西导演的处女座叫人钦佩,三刷绝对是出于对影片的喜爱而非对龙哥的痴迷。如果内地无缘上映,确实非常遗憾。它适合阖家观赏,它会让你哭着感动,却更加会让你笑着感动。它想讲的不是一些大道理,而是一个小故事。

  这个故事,很美丽。

  最后照例,

  文章献给湖神。

  太湖向划重点:

  1、公公在剧本里叫林铁根,然而龙哥建议改名成了“林春根”。我们知道的是,在狄龙执导姜大卫主演的狄龙处女作《后生》里,姜姜叫“向荣”,龙哥叫“根莱”。嗯,欣欣向荣不正是“春”?

  2、片中孙女摔痛手腕,龙哥给她擦跌打酒按摩,口中嘱咐道:“不要喝凉水…”我当时就笑出了声。隔空放梗是我们龙哥的长项。

  《我来自纽约》观后感(五):有孙自远方来,乐乎乐乎

  突然看到《我来自纽约》的预告片后,立马屁颠屁颠的找了许久才看完了这部剧。虽然是2016年在马来西亚上映,但直到这几天才将要在中国上映,这个时间差,我也只能表示不解了。。。。。。

  该片讲述一个自小在纽约长大的小女孩因母亲工作忙碌无暇照顾,被送到马来西亚,与古板外公生活的故事。

  11岁的小女孩Sarah(陈沁霖饰演)从未见过外公,内心很是排斥,但慑于母亲的命令,不得不留下。

极度不情愿的sarah

  母亲(萱萱饰演)作为女强人,因事业四处奔波,无暇照顾女儿,只能联系10多年不曾联系的老父亲帮忙照顾。但她自己来去匆匆,只塞了厚厚的一笔生活费给老父亲,话都没多说几句,心事重重的走掉了,留下来不及说话的老父亲。

老父亲拿着生活费面色忧郁

  老父亲(狄龙饰演)是一家医馆的跌打师傅,平日帮助小区的人治治简单的摔伤、骨折,为人古板老实,受人尊敬。

  故事就发生在这一老一小的相处期间。

  刚来的Sarah极度不适应小区生活,经常扯着嗓子飚英文表达自己的不满。外公听不懂英文,只能用肢体语言或者一字一句的说着中文,但这无疑是“鸡同鸭讲”。

  情急之下,他求助了小区邻居。邻居明氏夫妇的儿子家宝立马自荐当翻译。

就是这个乐天派的萌娃啦

  但他蹩脚的英文只招来了Sarah无情的嘲笑。

  交流好似陷入了死局。

  所幸小孩子的心思是单纯的。在明嫂的支招下,外公招呼了自己的小孙女和邻居的娃娃们,一块去吃了顿麦当劳。

  居然炸出了Sarah会说华语的重大事实。最难的交流障碍这下解决了。

天底下真的没有不能解决的事,有的话就请她吃一顿。

  arah也敞开心扉,与阿宝几个小伙伴成了好朋友。

  她逐渐接受了马来西亚当地的文化,努力融入当地的生活:吃福建面食,学做汤圆,穿红大衣过春节,将小背心短裤换成短袖中裤,对外公的称呼也从一开始充满鄙夷的“怪物”到“师傅”,最后变成充满信任的“外公”。

  而外公也逐步跟上世界潮流,买了智能手机,学习如何上网。

  文化的互相冲击开始有了融合的趋势。

  在圣诞节当天,Sarah十分怀念与母亲在一起的日子,心情郁郁寡欢。

  外公尽管不屑洋文化,但为了让她开心起来,专门做了棵“圣诞树”和“火鸡”菜。

  当然,“圣诞树”就是借了他人家门口的铁树做的,“火鸡”则是一顿土鸡煲,与美国文化的“圣诞树、火鸡大餐”相去甚远。但这份心意让Sarah感到很温暖,专门买了一个可以让外公不再需要用墙壁挠痒的挠痒棒送给他。

  几个月的相处间,爷孙俩有着不同的饮食文化、人文理念,有时矛盾重重,冲突不断。但这不能阻止他们的心走的更近了。

  因为他们共同思念的一个人——Sarah的母亲,也是外公的女儿。

  而这成了维系他们感情的系带。

  母亲与外公是有矛盾的。当初母亲为了爱情,想离开马来西亚前往美国,但外公不允。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最后以十几年甚少联系为结局。期间母亲被抛弃,自己独自一人边读书边抚养女儿长大,而外公因为英文表达不清,签证失败无法前往纽约。

  双方都很挂念对方,就是拉不下面子道歉。

外公向Sarah表达了自己对女儿的愧意

  arah的出现让他们的关系有了缓和的余地。外公放下面子,专门录制了一段视频表达自己的愧疚,以及深切的爱意。

  母亲也心怀愧疚的回家过年了。

  一家人终于解开矛盾,和好如初。

  这部影片虽不是出自香港本土,却充满了浓浓的香港家庭剧味道——简单直白的现实理由,琐碎的生活细节,有点无厘头却积极向上的日常对话、略微生猛的感情变化,永远猜得到走向的剧情......但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才让这部片现实感更强,当矛盾与冲突在时空碰撞中渐渐消融,你才能感受到那细水长流的蔓蔓温情。

  家人,不就是这种舒适的存在吗?

  :几年前看过一部叫《孙子从美国来》的电影,套路与这部类似,不同的是那一部多了皮影戏的传统文化,多了一种别样的人文精神。影片节奏缓慢而柔和,动静相宜,感觉拍摄手法更加成熟和精练,可以一观,正太很可爱哦~~至今想起来仍然觉得很温暖很治愈~~

正经脸说剧~~真心主观的说说各类剧作。长按二维码,关注老司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