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裸体漂流记》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裸体漂流记》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9-19 01:08: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裸体漂流记》经典观后感10篇

  《裸体漂流记》是一部由Arlene Donnelly Nelson执导,Spencer Tunick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裸体漂流记》观后感(一):你干嘛逼着我穿衣服

  很明显的,旁观者老是比创作者牛逼更能懂人家作品。Spencer其实不是nudist,他只是不care。他跟Nevada沙漠里的那群“国际波西米亚主义者”(我很喜欢那人给的这个称呼)不一样,他并不以暴露为乐。他自己都说,人体在他的眼中只是构造艺术形状,我觉得他没想那么多人权自由问题。后来有人发表评论说Spencer的这次活动是对社会正统道德观比的一个大中指。我觉得中指确实要算一个,只是人家可能不是故意的。

  不过当然摄影者和模特心态绝对是不一样的。我也完全能够理解刚被强奸而对周遭人无比警惕对自己身体无比防备的女孩,勇于脱下衣服拍摄裸照是整个心理状态的多大改变。有个模特说的话我很喜欢意思差不多是俺裸体才是正视自己爱自己政府逼着俺穿衣服就是逼俺为自己的身体引以为耻。俺凭什么要为自己感到羞耻

  强烈同意~

  《裸体漂流记》观后感(二):集体暴露 造福个人

  这部片让我想到projet runway。本来是受到题材的吸引,但是一打头Spencer就说明他一直以来都想出人头地,而且裸体摄影的计划酝酿了很久。这就好像听到选手后台比赛动机一样,而且最不能遗漏的就是强大不知出处自信和三句不离艺术二字。这个计划的确很庞大,耗时耗力;要说服路人参与很辛苦。他付钱买你的裸体在国旗上站半分钟,或者把生殖器卡在两根树杈之间。参与者需要的是勇气配合,如果你有对艺术的盲目崇拜那更好。他成功了,他办了展,上了各大杂志,他用小部分人的冒险心理满足了大部分人的猎奇心态。照片里有些人的姿态临时仓促,腿还没放稳就定格在镜头里,像是穿衣比赛前的准备动作,但同时姿态又带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衣服一脱就能坐在大桥上凝神思考白人黑人要手勾手地深情对望,奶牛雕像下怎么能没有女人,日出时一定要躺在岩石上装美人鱼。如果谁能在这短短几秒内的暴露里看到裸体和大自然和谐的话,那该人真是太敏感了,连喝水都可以高潮了。

  《裸体漂流记》观后感(三):何谓艺术家

  看<裸体漂流记>,胖胖的自由摄影师斯宾塞,开车到美国各洲去拍裸体照,个人的,集体的,三个五个,三十五十,三百五百到最后好几万人,数量累积导致了事件中质的变化,最开始,他肯定不是艺术家,他就是一个突发奇想的有热情想成名的自由摄影师,技术层面先不说,肯定他是专业的,但专业的也不代表就是艺术家,但到最后,那些裸体照片自有它的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许多拍摄对象影片中述说拍摄带给自己的蜕变,为此,他们感谢他,而他呢,他最后却说,那些拍摄对象让他感动,在这个事件的过程中,他觉得他得到的更多,这个时候,我对他产生认同,感觉到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不过,究竟何谓艺术家,艺术家这个称谓如何定位,我仍然不甚清楚

  周六去都市后院看了"村民自治影象计划"的片子,吴文光后来也到场了,之前那么早就知道他,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他,四五十岁,很精干的样子,小平头,戴个眼镜,灯光在他头顶,阴影浓重看不清面目,他有江浙口音,嗓音浑厚,透过语言表达感受到他年轻时的愤青气质,到现在了,也残留着.片子是2005年全国各地选出来的几个农民拍的,他们当时来北京,接受了短期培训,然后拿着DV机回到自己的村子,拍下自己策划短片,现在被剪出来放映,其中有三个,在这项活动结束后依然在拍,拍成了长片,他们有很多感受,有一些自己体会到的转变,而吴文光却在现场说了和斯宾塞类似的话.在整个过程中,他都陪着他们,去他们的村子,看他们拍摄,和他们交流,从中他感受到许多,他说,他们给了他很多,有很多触动领悟,有艺术层面的,比如他们那种原生态视角,那种身在其内的拍摄心态,与外来者眼光迥异,也有生命意义上的,每一个普通渺小的人,哪怕是一个农夫,一个村妇,被呈现出来的那种存在感,自我的体认,内心保存着的被生活压抑着的梦想,让人心有所动,由此,产生了对生命的思索和追问,非常真切,且深沉,有些东西无可回避,而另一些东西则无法企及,想到极深处就想大声发言大声控诉,但什么也说不出来,于是,只能匍匐于地,痛哭

  《裸体漂流记》观后感(四):关于身体

  《裸体漂流记》我只看了一半,是因为卡碟,卡到不能往前倒,所以完全没有办法,只好就这样半吊子开始说。

  行为艺术是一个很不会过时名词,从我听到这个词到现在至少已经有6、7年的历史了,更何况这之前还有我不晓得的时期。斯宾塞把这些叫做行为艺术。

  人是一种很奇怪动物,从圣经中我们的祖先在获得智慧的一开始发现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赤裸着身体,这很让人觉得羞耻。于是上帝就把人从伊甸园贬到地上生活,人开始穿衣服,然后全然忘记自己曾经是赤裸着身体来到世界上的~~

  然后斯宾塞决定让人在某几个瞬间恢复原始状态,然后斯宾塞告诉人们这叫行为艺术,而很多参与到其中的人开始向镜头表示这是认识自我的另一种途径,感谢斯宾塞。

  镜头中,我们可以看见很多人很快地把衣服脱掉,然后又很快地把衣服穿上,留下一两张能让作者出名”和赚到稿费的照片(如果真的如作者所愿做成一本专集的的话,那还有著作权的费用)我只能说,斯宾塞是一个很聪明青年,他能用人的身体赚到他想要的。而其他人充其量不过是感受到当众赤裸身体的刺激而已。

  身体不是用来展览的!一群赤身裸体的人被一个穿戴整齐的人呼来喝去,看上去很讽刺的样子,“身体在一瞬间似乎不是自己的”被采访者的这句话说得很有意味……

  让人摆出各种姿势进行拍摄,然后将他们刊登在各种杂志上,我不是很知道作者想告诉别人什么。身体可以被这样表现吗?或者别的什么哲学道理。一个黑人女孩自称跟着斯宾塞拍了很多照片,受了很大的启发,有了很多的改变。然后在接下来的镜头中,我们可以看见她的脸上穿满了各式各样的孔,这就是对身体的热爱?这就是斯宾塞带给她的变化?看到吐血~~

  很多人表示参加斯宾塞的拍摄是因为好奇,想感受不同的生活,在我看到的那部分采访中,没有多少人因为认为这是艺术而参与其中,相同的,也许在开始的时候,斯宾塞确实认为这是一种艺术,但是,看到镜头中,他拿着一份有他报道报纸向她的女朋友表示自己的毫不隐藏的快乐的时候,说着一些自己要出一本专集,投稿的时候,我完全失去了对这个人做这些事情目的的探究的兴趣,一瞬间我觉得这完全是为了糊口的做法,很伤心

  《裸体漂流记》观后感(五):新裸体主义

  斯宾塞是个纽约的自由摄影师,但在我看来他更像是个行为艺术家,或者一个妄想拔光人类衣裳的上帝。几年来,斯宾塞游历美国各州,不断说服陌生人展示他们的裸体,进行人体艺术摄影,这在美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他甚至曾多次被当场拘捕,罪名和性毫无关系,而是"妨碍交通"。影片开始时,他就因在纽约组织数十人横陈时代广场而被逮捕,那张现场照片后来刊登在多家知名摄影杂志(其中包括著名的《Black + White》)的重要版面,并被制成了这张DVD的封套。

  时代广场事件后,美国最高法院给这位先锋艺术家彻底开了绿灯,此后,他再也没有因为在公众场合拍摄大型人体摄影而被捕,其中包括那次参与者超过6万人的,前无古人大手笔

  这部影片给人的最大触动是,任何猎奇眼光在这里将被冲刷干净,你无法想象的事情真实地摆在你面前,人们并不盲目拒绝被拍摄裸照,相反,所有参与者(所有参与拍摄的全部是就地加入的普通人)都非常愉快,有的甚至视这样的尝试为改变命运和生活信念的生命转折。“我一生从来不曾如此幸福过,当我看到自己的身体,我欣赏她,我为自己感到自豪……”说这话的女人大概有150公斤,你可以体会得到她被"发现",被承认时获得的巨大满足。这些普通人,可能一生平淡无奇,这样的经历使他们如此近距离地触摸到了艺术的力量,他们当然有理由感到喜悦

  拍摄规模和对象的变化构成这部电影的审美主体,有时候参与者多达数万人,这时你会因为芸芸众生肢体罗列而感到头眩目晕;有时参与者竟是一家人,其中甚至包括臃肿孕妇,这时你心里传统的道德感会受到短暂考验;有时大群赤裸的男女还会散乱地、舒适地躺在市中心草坪或大马路上,这时候一种前所未有荒诞油然而生;有时是严肃的白人老人,有时是肥胖的黑人女孩,有时是平躺在母亲腹部婴儿,有时是丈夫陪伴超市售货员,有时是羞涩同性恋者和天体营里居心叵测隐士,这时候,你在想什么?斯宾塞真的是在扮演一个解救人类原罪的上帝?阳光下暴露你的隐秘部位具有独特快感震撼?和陌生人一起裸奔可以让你体会重返伊甸园的神秘快乐?哪怕你仅将它当作一个笑谈,也请记住,这的确是一次观念上的重大变革

  参与者的心理充满了微妙差别,甚至斯宾塞,恐怕有时候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我看到,偶尔他必须用语言去鼓励疲惫不堪女友(几年来,他的女友一直跟随着他,充当拍摄的助手),他说这可以使他们成名,但是对参与者,他说这是艺术。但是这些,可能不重要——一切“行为”对当事人的意义都远远小于它对受众思维以及灵魂冲击

  《裸体漂流记》观后感(六):裸体与废话

  今天在《新周刊》上看到一句有意思的话,叫“文明是一件必备外套,即便我们洗澡时也必须穿上”。

  当然我们也有几乎只有在洗澡时才脱下的东西,那也是我们文明的最早诞生的副产品——亚当夏娃偷吃大苹果之后,第一反应不就是找片叶子遮羞嘛。怪不得衣食住行,穿比吃还重要,可见咱们人类文明的核心乃是羞耻心。

  今天的主题不是想讲穿的问题,不过这个主题必须从穿引出来才能讲得顺。因为故事主角是一个挑战人类文明核心的英雄——或者叫疯子

  《裸体漂流记》,久闻大名纪录片,基本我这个故事片偏执狂在近几年内所听说过的纪录片加一起只有三部——《华氏911》,《超码的我》,以及《裸漂》。

  三分之一的几率都让我在今天下午的课上撞见了,不好好看实在有点大逆不道

  Ok,其实这也还不是我今天要说的主题,一定会有人开骂说这丫怎么老废话。不不不,亲爱朋友,请有点耐心,被斥为废话的东西,作为一种社会文本,往往有助于梳理事实本身内在的逻辑性,从本质上最终有助于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况且你觉得我们能说出多么高深而技惊四座的新鲜话?日光之下无新事,我们拥有的不过是古人圣贤说过的,玩剩下的而已。

  故事主角是一个叫斯宾塞·屠尼克的摄影家,漫游美国各州,进行公众人体裸照拍摄的历险。他每到一个地方,都需要不厌其烦邀请、说服陌生的男女参与他的裸照拍摄活动。有时他对被邀请者予以鼓励,有时则需要为自己所做的工作进行辩解。不管怎么说,他的拍摄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理解与支持。从一度被巡警拘捕,到后来几万公众参与他的裸照拍摄。许多人通过亲身尝试,由原先的仅仅是好奇,转变为对艺术创造的理解。那一具具不同的胴体,透过屠尼克的镜头,在闹市海滩原野建筑物前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状态,宛如活体的雕塑,有时美好,有时令人感到内心的震撼……

  上面一段不是我写的,电骡上的官方评论而已。我对这部纪录片的题材本身并没有大多数观众所表现出得热切兴趣,毕竟这个社会自我炒作得同志基本已经数以吨计,拍裸照实在只能算小儿科。

  人类任何一个行为都是有能量的,按照能量守恒定律,一个词,一句话,一种行为,其能量最终会流失,流到新的时髦动作上。裸体艺术,70年代那叫神经病,80年代叫挑战极限,90年代叫先锋前卫,如今叫just so so 。

  所以这个斯宾塞同志的所作所为除了在纽约大街上引起了少许骚动,被警察叔叔拘留了不到半天——罪名还是因为“阻碍正常交通”,因为他命令他的一堆模特儿们扒光后一字排开躺到了车水马龙的大马路上——其他时刻基本没有得到任何负面的回应,至少在影片中我们看不到任何有关这种负面回应的段落

  下面是我文章的主题:我并不相信在美国如此宽广国土上不存在比纽约市民们更加保守人群,而摄影机伴随斯宾塞跑遍了美国几乎所有的州,我们观众看到的都是对斯宾塞的邀请含羞带怯,欲拒还迎最后放开身心配合的黑白黄棕男女老少们。所以我认定一点:这不是因为全国老美真的已经奔放如斯,而是因为导演在整个过程中主观忽略了旁观者,或者叫社会舆论对于这个行为的评价。换言之,在本片导演的价值观体系中,只有参与者或者当事人的感受是有意义的,社会舆论的评价是无意义的。

  要证据?近在眼前:如果导演在乎舆论评价而又要维护主角完成这一项壮举的高尚性,唯一的选择是通过采访旁观者来获得对主角正面的评价。既然通篇这一价值体系是完全缺席的,那么只能说明导演对这一价值体系是根本不在乎的。往小了说,这是一个艺术选择的问题,关系到导演的个人世界观,往大了说,这是一个民族的整体观念问题,因为美国人,或者还可以放肆一点的宣布——整个西方社会公众都持有和本片导演同样的心态。

  这也是为什么事后我不能苟同我的老师评价这部片子拍的差的原因——我隐约记得她的原话是“这部片子从拍摄上来说真的很烂,但为什么我们看得有兴趣?因为这个题材实在是很吸引人。”

  敢这么大放厥词,相信大家都明白我于某人绝对不是孤军奋战,没错,当代社会不找好靠山就开始叫板无异于自杀,我珍惜美好的生命,所以我的靠山是位大师——美国人鲁思·本尼迪克特。

  鲁思·本尼迪克特,女,1887年6月5日生于纽约,瓦萨尔学院文学学士,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博士,人类学系系主任,1948年病逝,,享年61岁,她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在20世纪30年代与心理分析学专家合作,首次把通常应用于个人得心理学分析概念应用到民族集体身上。其著作甚丰,其中最著名的是两本书——1934年,《文化模式》。1946年,《菊与刀》。

  后一本书我相信被很大一部分中国人拜读过,那本书讲的虽然是日本文化的诸模式,却在把美国和日本,西方和东方的价值观进行比较时,顺带提到了美国人的价值“建立在一种以罪恶感为前提的文化基础上”,在这样的文化体系中“一个人即使在无人知晓自己的不端行为的情况下,也会为罪恶感所烦恼,而且他的罪恶感确实可以通过供认其罪恶得到减轻。”换而言之,如果一个人没有因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罪恶感,那么不管舆论怎样对他口诛笔伐,不好意思,我该干嘛还要接着干,只要不违法,警察也是不管的。

  这一点其实从另一个角度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美国作为“民主自由之邦”,他们每个人的独立和自由,不受约束的个性以及一往无前很少半途而废的精神建立在一种怎样的社会文化基础之上——我对我自己的良心负责,不对别人的看法负责。

  同时鲁思阐述了另一种截然相反的文化,即东方尤其是日本文化建立在一个“以耻辱感为主要约束力的地方,只要坏行为不为世人所知,就不必烦恼,供认反而会自寻麻烦……耻辱感至少要求有旁观者,至少是想象出来的旁观者,一个人因公开受到嘲笑与排斥而感到耻辱……耻辱感将成为强大的约束力。”

  我想,现在大家也许会比较明白为什么基督教的告解仪式,心理医生或离婚调解人等等涉及隐私的行业或行为在中国缺乏群众基础的原因,以及我们为什么那么在乎别人用什么眼神在看我。而且,美国文化的核心是罪恶,日本文化的核心是耻辱,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庸——我们既充满了耻辱感的悠久传统,又迅速接受了西方以罪恶感为核心的某些行为模式——怪不得中国人老叫自己活得累:两座大山压在背上,焉能不累?

  实话实说,当看到影片最后,六万人身无寸缕的躺在机场跑道上,斯宾塞从一个俯角把这一堆铺满镜头亮的晃眼的肉体烙上黑白胶片时,我确实感受不到一点点的色情意味,那一刻每一个观众内心感受到的都是一种雄壮而苍凉的美,那种美又因为采取了如此原始而粗糙的方式呈现给我们的眼睛,而让每一个凝视的人生不出半点邪念。背景是蓝天白云,远方的巍峨群山在人类的肉体前也变得渺小而卑微,这确实是杰作,并且是在那样一个文化体系中,才能完成并流传的杰作。我记得放完之后老师又问了我们一句:“这样的题材要是在中国拍摄,社会会是什么反应?”台下一阵会意的轻笑。我倒是相信,中国社会会有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力挺与臭骂。这也是中国社会关于一个问题出现分歧时最常见的情况。越是号称中庸的社会,越容易出现两级分化。

  所以下面我要说的是我的第二个中心思想:不要肤浅的读解任何一部艺术作品,特别是舶来品。因为我们哪怕站在所谓客观的立场,那无非也只能是中国人的客观,换句话说,就是偏见——虽然钱钟书先生曾经告诉我们与其假装客观,不如痛快的偏见。但是,别老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看待人家的文化精神,尽可能的靠客观近一点,总不是什么坏事。

  那么,有人要问:该怎样来解决这个偏见的难题。抱歉,这种庞大的命题非在下目前能力所及,我们的国家还有许许多多比我聪明百倍的专家学者,忧国忧民的大事,还是交由他们思考比较合适。我先想想怎么解决自己的饭票问题才不至于误国误民。

  于是又有人会开骂:你丫废话了这一大篇最后不就是啥也没说!

  我很乐意承认他们说得对,只不过:我这篇文章至少建立在先人的理论基础之上,所以,也不能断然批判我是胡说,既然不是胡说,那就应该算说的正确。很多时候,大费周章写一篇正确的废话,目的不过是为了确认自己还没有被这社会踢出局——走别人的路,让我自己说去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