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德黑兰43年》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德黑兰43年》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10-01 02:31: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德黑兰43年》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德黑兰43年》是一部由亚历山大·阿洛夫 / 弗拉基米尔·纳乌莫夫执导,纳塔利娅·别洛赫沃斯季科娃 / 库尔德·于尔根斯 / 伊戈尔·柯斯托列夫斯基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战争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德黑兰43年》观后感(一):记忆中的记忆

  推荐俄罗斯出的未剪接版,法国版的情节删去太多。很喜欢这种风格片子,看似舒缓的节奏却有着扣人心弦的情节。很小的时候在黑白电视机上看过中央台译制的版本印象深刻。既有异国风情,又有历史场景,还有间谍战,当然也有爱情,甚至还有恐怖主义音乐相当棒,Charles Aznavour演绎的Une vie d'amour。

  《德黑兰43年》观后感(二):最爱的电影

  前苏联曾在一个时期与西方非社会主义国家合作拍摄电影,并有很多传世精品,这一部是与法国、西班牙、瑞士的合拍片。影片始终沉浸于回忆气氛中,对于德黑兰会晤期间暗杀事件的回忆,对于爱情的回忆,对于童年的回忆,交叉闪回,“甚至分不出哪些是真的,哪些是梦”。电影主题歌《让爱情常留人间》是一首非常动人的法语歌曲,与电影一样忧伤哀惋。

  《德黑兰43年》观后感(三):太喜欢

  首先,反对影片介绍中所说的'阿兰德龙主演',他只是其中的一个配角,真正的男主角不是他.

  虽然看过许多年了,虽然当年看的时候还有些不懂,但是,仍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其中的音乐,充满了忧郁,伤感,爱的动人的乐曲...

  这么好的影片,为什么不重放?想不通.

  找了很多地方也找不到影碟,让人去俄罗斯帮忙找也没找到.

  《德黑兰43年》观后感(四):让爱情常留人间

  摘自别人的评论:“

  恶永远存在,而善,甚至爱情,在最艰险环境中,依然可以绽放。马尔克斯的回忆录题名为“活着为了讲述生活”。活着为了验证偶然。

  我愿意深藏在人群中,等待必然中的偶然,不被纪录,只要自己记得就好。

  ”

  活着为了验证偶然。

  《德黑兰43年》观后感(五):德黑兰43年-音乐场景很好,情节还不够完美

  强大的音乐,即使情节不那么完美,音乐仍然让人感动

  主人公安德烈过于脆弱年轻的克格勃啊,也太帅了点

  反面人物max超强,阴狠,智商高,老年反而胆小了,不是太合理。刺杀前预感危险这点也有点玄乎

  现在看起来情节还有很多漏洞啊,比比"十二宫"那种滴水不漏还是有很大差距

  回忆,总是让人伤感

  《德黑兰43年》观后感(六):前苏联在二战中死亡人数是2700万--平安活着就好

  在很小的时候看过这片子,当时是在一个黑白电视机上看到这么特别的一部电影。30年过去了,仍难以忘怀这部电影。偶尔再次听Une vie d'amour,却又泪又洒下。

  Une vie d'amour意为《让爱情长留人间》,电影中这样一首歌却是伴着残酷战争的杀戮,苏联红军归乡,母亲亲吻回来的战士画面,我唯一能做的还是泪如雨下。这是对在死亡,诀别,残酷暴虐中仍不屈绽放出的温情和爱情,生命尊严感动感怀

  是啊 ,我也老了,在生活真相,对爱恨情仇有切身经历理解后,真的--平安活着就好!

  《德黑兰43年》观后感(七):不动声色

  并没有期待中像Bourne Identity那样的惊险曲折,刺杀、间谍、劫机、解救,30年的阴谋和躲藏,一环紧接一环,苏联人和国人却用一种冷静到几乎不动声色口吻叙述这一切惊涛骇浪

  在那首低沉缓慢的《让爱情长留人间》中,安德列和玛丽被迫分手,阿兰德隆被阻击手射倒,手稿纪录片被德国人夺走,心中慢慢有了一种无奈悲哀感觉

  终于,安德列和玛丽在分别多年后重逢,万分欢喜,玛丽却惨死在安德烈的眼前。这是全片唯一激烈出人意料镜头,在“砰”的巨大声响中,观众的情绪也达到了最高点

  影片结尾处,飞机上一个小女孩冲安德列微笑象征着希望仍在继续。但毕竟好莱坞片子看得太多,我总觉得那小女孩会突然收起微笑,拔出消音手枪向安德列瞄准扫射,然后说一句,“We will be back.”

  《德黑兰43年》观后感(八):对德黑兰一片的一些问题

  1)那个杀手为什么在后来玛丽再找他帮忙翻译时没有疑心,德国人既然连律师都能杀,对于这个涉嫌其中的女翻译应该当时就除掉,还让她有机会看到杀手为任务作的准备,未免太...最后虽然35年后干掉了她,已经太晚了.

  2)30号那天有一个记者带着改装后的摄相机要进会场,最后被查出来押走了,这个是不是舍费尔为了隐藏主要杀手的一个分支任务?

  3)千鸟这张盘在水渠里安德烈看到那个穿大衣的人的脸的时候就停住了,跳过去以后就是玛丽匆忙逃出来的情景了,不知道这两个场景之间漏掉了什么情节?进水渠的杀手是不是与已经先进水渠的人换了衣服,然后以那人的服装从另一个出口出去了?

  4)马克斯最后的住处是不是那个陪他住了一段时间女人告发的?毕竟最后费舍尔和列格拉索要回忆录手稿时她还好好的.

  5)安德烈真是太迟钝了,玛丽去打电话时,那个男人立即离开,作特工出身的人应该立刻就警觉了,等到玛丽被撞死再反应过来,未免太迟钝了

  《德黑兰43年》观后感(九):文艺间谍片

  影片的主基调是优伤的(优美而伤感)。配合着灰黄的影画主色调,仿佛是在吟叹着我们这些普罗大众,面对复杂多变的“历史大环境”时,根本无力把握自己的将来与命运

  影片中几乎每一个出场角色有血有肉形象丰满。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影片中的男主角(不是那个容易动情的,年轻的苏联间谍),而是那个德国老间谍,那个看似毫不起眼,甚至有些猥琐的老间谍。尤其喜欢影片中的那一个片段:无意中被卷入“间谍世界”的女主角,对同行的一位老先生突然死亡的原因产生严重怀疑(其实是“间谍活动牺牲品”,有专业名词称呼之——“附带伤害”)。这位资深间谍于是对她苦口婆心劝导了一番(大意:其实隐晦的告诉了女主角,老先生死亡的真实原因。劝她也少管闲事,这不是一个你这样善良女孩子可以趟的浑水)。用词之真挚语气诚恳,令作为观众的我也动容了。

  最有趣的是,他N次收看早年关于谋刺(盟国三巨头计划录像内心的真实想法(与目的)居然是:“如果当年是我来亲自执行“行刺计划”的话,很有可能就已经成功了!”

  真是极专业,极冷血到让人胆寒。却也让我对他心生无穷敬佩。

  《德黑兰43年》观后感(十):看了一遍半也没怎么看懂。

  评论都说这部电影很棒,可我真的没怎么看懂。

  一是配音没配好,感觉怪怪,而且比画面快了很多。

  二是很多人物的身份背景交代得不太清楚,掐头去尾留一个中间,让人摸不着头脑,搞不清楚来龙去脉

  三是电影里很多地方的逻辑都说不通,比如整个刺杀计划,很草台班子漫不经心的感觉。再比如,女主角看杀手钻桶,这时跟一个戴头巾的男人面对面,然后头巾男竟然没对女主角不利,看着她跑了,好荒诞- -

  四是电影中线索好像很多,但似乎又很散,没有交代清楚。尤其是男女主角怎么就相爱了、难解难分、几十年念念不忘!?真的没看明白

  五是画面黑乎乎的,每个人拍出来看上去都差不多,尤其是老纪录片里的谢尔曼什么的,完全认识、记不住,整个片子除了男女主角能一眼认出,其它的都脸盲。比如那个伪装摄影师的杀手和爬下水道的胖杀手以及下水道里穿着大衣假装杀手的人,我看这三人就是一个人,看到假摄影师被抓后以为结局了,结果画面一转,杀手在下水道里爬,简直大吃一惊,彻底凌乱

  不过也不算白看一遍,男主角(百度了一下,名字叫:奥列格·科斯托列夫斯基)长得很好,年轻的安德烈很帅,年老的安德烈很忧郁。苏联的男演员似乎有不少漂亮的,《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里那个导游也很帅。

  很奇怪,虽然苏联男演员也是金发白脸高鼻蓝眼,但看起来就是和美国的帅哥不一样。似乎苏联帅哥的脸会稍微短一点。

  最后,阿兰德龙在里面实在是毫无存在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