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三岛由纪夫传》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三岛由纪夫传》的影评10篇

2018-10-02 01:13: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三岛由纪夫传》的影评10篇

  《三岛由纪夫传》是一部由保罗·施拉德执导,绪形拳 / 坂东八十助 / 佐藤浩市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三岛由纪夫传》影评(一):南蛮輩が左様心得るのか?おかし……

  也許白人看東方人都是一個樣子,所以Paul才會找绪形拳這樣一個不帶絲毫藝術氣質,活像大陸抗戰電影裏政委一般的正面形象人物來演三島,ほんまにシッパイや……只有肌肉和平頭是不行的。

  音樂很差,根本配不上三島。

  習慣西方市井之作的Paul,根本不可能了解東方的思想哲學。如果說這部電影還有可取之処,那只能是出自三島本身的魅力,而與導演、劇本、鏡頭之類根本無關。因爲這些東西根本就表現不出來。

  把三島和軍囯、右翼之類的詞兒聯係在一起,在我看來,是可笑的。這種論調根本不知所謂。因爲那些東西其實與三島無關。

  所以無論認爲這個電影好還是不好的説法,都令我噁心。

  其實像電影開頭祖母對公威說的那樣一樣。賤民根本不配去評論和欣賞一個武士

  《三岛由纪夫传》影评(二):一台畸形恋美的悲剧

  第一次看mishima是在三番国际电影节上,导演作家Paul Schrader来讲座,他说这个讲日本民族精神的电影目前还在日本禁播。不知道日本人真正看过这个电影会怎么想?

  在大荧幕上看这个电影配上Philp Glass的配乐引来一阵阵视觉听觉高潮,随着一层层剥开海浪,三岛由纪夫的故事也也娓娓道来,四个篇章巧妙精细联系在一起,把这个传奇作家的一生里的前因后果道的清清楚楚。尽管片子镜头感日本话和对话十足,但是不得不说由一个西方导演来叙述一个东方的故事少了点含蓄神秘。尤其是当三岛被打在地上,掏出镜子凝视着自己淤青的脸,如此赤裸裸的自恋是非常西方的处理。似乎导演在嘲讽三岛的自恋。

  值得可取的是Paul的电影延续了他一贯的风格,充满了motif(主题象征物). 对西方美学启蒙和对美独特理解裸体石膏像,戏剧院里的男扮女装,反复似切非切的皮肤,隐喻着三岛对美的畸形癖恋。 全片中我最喜欢的镜头莫过于当三岛的女伴在三岛赤裸的身体上做比较,用镜子把自己投射到他身上,变成焕然天成的一体,三岛闭上眼睛享受肉体和精神的欢愉。这个作家对我来说本身就是个矛盾体,他崇尚美,却又视毁灭美为永恒。金阁寺的烧毁是他走向美的极端,而用笔记录是把这种美凝结成抹不去的文字。三岛为美癫狂企图自己的生命凝结成艺术化石,在正常人眼里肯定非常匪夷所思。尤其是当这种想法上升到了充满宗教意味政治极端,招来“纯净”的少年步三岛的后尘。我在想会不会三岛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像电影里的很多情节都以舞台剧形式展现,或许三岛本身就是一台对畸形恋美的悲剧。

  《三岛由纪夫传》影评(三):最后一刀

  85年上映,施拉德导演,绪形拳主演。《三岛由纪夫传》。

  看完之后想,美国人这样解读他,三岛君也许是中意。不过,以他对肉体美的苛刻要求,对男主角可能不那么满意吧?

  如果没有看过三岛由纪夫的书,估计很难看懂这个电影。电影的拍摄手法就是把三岛的生活作品穿插起来,用他的作品,解释他的生活。这个,或许正是三岛所希望的,影片塑造硬汉般的三岛,也许就是他幻想里的那个自己,他企图成为的那个艺术与行为统一的自己。

  三岛的童年,通过《假面的告白》的一些情节表达,多病又固执奶奶柔弱敏感孩子郁郁寡欢的少年时代。三岛的美学通过拍摄《金阁寺》,美的毁灭美过美本身,这话三岛说过。《镜子之家》据说是三岛写得最吃力的作品,他说自己在写完后好像完全被掏空了。这部小说太三岛,太颓废,我一直看不下去,电影里拍出来,仿佛是一个得不到角色的男演员丑女人殉情的故事。《忧国》与《奔马》,都仿佛是三岛死的预演,也都被用在影片里诠释三岛。

  在看到三岛导演绑架将军,逼迫部下集合军队听他演讲时候觉得很荒谬。这宛如一场闹剧,三岛比谁都清楚,他改变不了什么,他所面对的一切人,都不过是他的见证人,道具或者......背景。没有人听他演讲,那些年轻战士要么茫然地站这,要么大喊大叫,要么朝他扔东西.....他绝望地退下来。或者说,他装出很绝望的样子,退回到房间,切腹。电影到此为止

  不过他的切腹并不顺利,不是他想象完美的,不弄脏地面十字切。他并没有像武士那样朝前栽倒,而帮他介错的森田更糟糕,在心惊肉跳下出手,砍了三刀都没有砍下他的头来......

  他生命的最后一幕,有荒谬感,却又显示出了奇妙庄严。不过这一切都已过去,三岛通过他的作品存在,而通过这毁灭自己的一刀,他成了绚烂的永恒。

  《三岛由纪夫传》影评(四):优美之躯,泣血之魂 [转帖]

  导演强调的是死亡,因此以死亡这一天作为线索,作品内容舞台性质呈现,用色彩浓艳且灯影布置精致取胜。“金阁寺”是一座木制模型,光可鉴人的木地板成了池塘,群峰叠翠与碧荷完全成了布景上的画作。《镜子之家》则用浮世绘的屏风作为隔断,《奔马》里的监狱铁栅和血色残阳颇似百老汇舞台布景,虽然《假面的自白》没有作明确的呈现,而是通过黑白影像反映个人成长经历表现的,实际上,这部自传性质的小说本来就是反映三岛自身,导演不作明示,故意消除了艺术上的手法,却借助书中的文字来替作三岛说话。这种界限模糊不知是否“狡狯”之举。为军国主义思想所影响的三岛自少年时代便一心想战死沙场,却在体检时故意装病,当多年以后,他的绝大多数少年时代的朋友战死,他却苟活于世,生的压抑和那种不能为国效忠的苦恼深深困扰着他。向死的心如向日葵般,在太阳旗的召唤下烈烈尖叫。三岛最后的“谋反”和策划修改宪法举动完全像他笔下的《奔马》,不同的是,他无法完成如书里所述,瞑目之前见到旭日东升。在影片花絮中,对他生前友人采访里可见,人们对其的死并不表示太大忧伤,因他们早就从他此前的话语中听出端倪,并对他的死当作是艺术形式的表现。这让我感到一种异样感觉,“死”是人生终极点,对于死亡大多数人惊恐不安,而三岛却可以将之当作自己创作的一部分

  全片分为四部分,分别为《美》、《艺术活动》、《行动》、《笔与剑的统一》,单说这最后一部分。日本民族的人性中的“优雅”与“残酷”并存的品格众所周知的,三岛由纪夫的创作虽说并不完全师承川端康成,有其独特的结构建筑的美学特点,然而究其总体还是美的,然而所创作的人物却各个有其人性的缺陷,甚至丑陋、伪善的一面。其最后的自杀,确实证明了“笔”与“剑”的融合,却终究有点荒诞,一个追崇古文化的现代文人,死在自己的剑下,用一种极端方式天皇谢罪。试想,一个人确定要死,还精心策划死的优美,是何等荒诞之事。这与他追求完美性格不得不有所关联

  《三岛由纪夫传》影评(五):向所谓纯粹开一个黑色幽默玩笑

  Mishima has a dramatic end to his life. and this film dramatically presents some of his works literally on stage along with his life story and what happens on his last day.

  you never know how much and how a writer's works reflects his mind. so it takes some guess and effort to correlate those.

  I would say as i read the Runaway Horses it ominously reminded me of his story but I'm not sure about others --- i haven't read the Temple of Golden Pavilion or the House of Mirrors (?).

  Anyway it was a joke and as he made his speech to the soldiers, probably nobody ever heard him as it was so noisy. this is the tragic and black humor part of the samurai spirit or purity. Great authors often live in their own worlds and eras.

  i don't find the dramatisation of his works esp. the earlier ones go very naturally with real life story. but well, it is hard anyway. after all, Mishima is a myth.

  《三岛由纪夫传》影评(六):经典未遂

  某天,你的邻居,一个外表傲娇内心鬼畜的沉迷耽美同人文创作怪叔叔,在码完了他的一本长篇后。突然告诉你他决定不当写手,改作恐怖分子了。他的计划是:劫持北京—卫=戍+=司令号召军队起义,推翻现政府意图恢复有着光辉的耽美传统的满清政权功成名就之时,再和自己的情人—一个正太小弱攻一起共赴黄泉。对这样一个大叔,你要说什么?我觉得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好心提醒他:“醒醒吧,阿宅!”以上就是我对《三岛由纪夫》这部所谓的“文艺记录片”的剧情概括

  我没想到除了《建国大爷》这样的神片之外,竟然还会有导演根本不考虑演员形象选角,还一选就是男一号。除了名声和三岛由纪夫有类似之处,我不知道续形拳哪里还具备出演三岛的条件。续形拳是个好演员这我不否认,可他的形象是不是他亲民了点,演个老实巴交的乡下农民他可以本色出演,可是要全是三岛这样一个“邪恶天才”是不是就有点太温吞了些?总不能因为周星驰的演技好就让他去演终结者吧。

  整部片子从头到尾,续形拳所饰演的“三岛由纪夫”就是一个把爱洒向全世界邻家大叔形象,三岛由纪夫从生到死的几个小时,在这部片子里,就好像一个叔叔送完上中学女儿回家路上顺便打了瓶酱油这么家常,家常到他所有的关于生死纠葛被简化成自插时几秒钟的蒙太奇。我一直认为,三岛自刃前的遗言:“别让我痛苦太久。”其力量不亚于两千多年前同样坦然走向死亡的那个哲人的那句:“分别的时候到了,我走向死,你们活,究竟哪个好,只有神知道。”我以为,要表现这样像刀锋一样锐利句子,非平铺直叙可以为之。更不是像片子里那样,将之前几个故事里的人物之死之毁灭回放以代替三岛之死。要知道,对于三岛来说,他一直很清楚他和作品里人物的区别,即使在他已经准备赴死的时候,他也是清醒的,影片这样做,无疑大大弱化了对三岛行为的再诠释。

  有了以上想法之后,我专门去查找了这个导演的个人资料,我真心看看,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导演把这么好的题材,这么好的演员拍的如此之二。结果,这个导演竟是《出租车司机》的编剧!原来编剧和导演还真是隔行如隔山,能写出好的剧本并不意味着能拍出好的电影。这部片子的剧情设计其实非常精巧,在昆丁之前,还真没什么人能想到把电影拍成小说一样分节又内在连贯的。这部片子以三岛自杀的那天为线索,串起了四个部分:美——金阁寺、艺术——镜子之家、行动——逃跑屋、剑与笔的融合。在各个分段落里,又以三岛的人生经历和他笔下的人物之间的交互来营造一种亦真亦幻的效果,这种“生活的舞台感”即通过戏中戏、以舞台人物的命运来投射回主人公内心体验方法,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在最后一个段落中,前3章中戏中戏的主人公的命运在现实中三岛的身上交汇,他由一个作者成为了一个人物,最终完成了他的既定命运——毁灭。这样的设计本身就体现了这个导演创造经典的野心可能性,如果这他能更了解一点三岛其人,真正通过这样的设计来深入一个伟大作家的毁灭,我觉得这部片子其实是有机会成为经典的。

  《三岛由纪夫传》影评(七):还好吧

  单从电影的角度来说,这应该是部非常好的片子。可如果说是不是讲明白了三岛这个人,或者说真切的展示了这个人的话,只能说比较失败。

  电影非常好看,因为用了很多新奇的舞台效果,在电影里用舞台剧的手法表现三岛的几部著名小说。金光灿烂的《金阁寺》,黑灰色的《假面的告白》,烟雾一样粉色的《镜子之家》,黑白鲜明的《奔马》,在表现这些小说的时候,产生的效果远比描绘三岛本人更让人信服。大概这些小说本身就包含了西方人更能理解的语言吧?可三岛作为一个真实的个人,更代表着一种东方的思维方式。所以,美国人在表现他的时候明显的有点力不从心。

  和电影在一起的还有另一张碟(不是附送的!买的时候这张也是算了价钱的!黑心!),不能算关于三岛的纪录片,其实应该算是这电影的制作人员访谈,以及故事背景介绍。别的人没有记住,只记住了那个日本女艺术总监,Eiko Ishioka 她的日本名字忘了。非常绚丽的舞台效果全是拜她所赐,简直美轮美奂!不过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她是那种我很不喜欢的那一类人。

  关于三岛可以说是一个让人又困惑,又好奇,又迷恋的人物。他本人简直就是日本这个民族,或者说日本人的一种集合。最早接触他是起于川端康成,他们有着很多的共同点。文学大师,自杀而亡,同性恋……在那之后看的他的《金阁寺》。

  日本人似乎总是喜欢把极端的东西摆在一起,从一个极端到一个极端,以完善他们对这两种东西特质的认识。美丽的对丑恶的,邪恶的对善良的,完美的对残缺的……按照整个东方人的逻辑,一个事物的极端等于另一个极端,美丽到了极点就是丑恶,邪恶到了极点就是善良,痛苦到了极点就是幸福……我想这对于东方式的思维来说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日本人似乎总是在追求这种认知的过程,于是总是在追求着极致……关于切腹大概也是这样吧。

  我本人不是个同性恋,对同性恋爱的感觉也完全不能体会。还记得当年看《假面的告白》时,主人公六岁时对着“塞巴斯蒂安受难“的图片手淫让我感到匪夷所思。一是那个图片居然会让他兴奋,另外那时候他只有六岁。当时我想,那可能只是作者想表达,那个孩子有一个早熟而且扭曲的心智吧。后来我才知道那小说的背景,原来是三岛的自传啊。隔了这么久再看到这个片段,觉得这事情也没有那么的奇怪,可能年龄不同,看问题的态度也不一样了吧。

  看了这个电影之后觉得,东方人和西方人真的很难相互沟通。我现在完全可以想象三岛是个什么样的人,并明白塔的所作所为,可在西方人看来他简直就像是一个谜,完完全全的矛盾的混合体。可具体到这种差异是什么的时候我却说不出来,因为到现在为止,所有反映这种差异的书都是用西方的思考方式来理解东方的思想,可实际上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智慧。《菊与刀》是我看过最好的这方面的书。

  扯两句题外的。关于日本人那种对于极致的追求我有一种自己的观点,我认为那与中国文化有关。我始终觉得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衍生,但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博大和精深并不能完全的领会。于是他们相信,他们有自己的办法来发展消化这些已经完成了的体系,那就是丰富和细致贯穿他们。当他们把那些系统庞大缜密的文明细致到了每一个末梢的时候,他们就可以领会这种文明,并在这基础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那部分

  《三岛由纪夫传》影评(八):《三岛由纪夫传》:优美之躯,泣血之魂

  《三岛由纪夫传》:优美之躯,泣血之魂

  喜欢三岛的书由来已久,记得当初在宁波,工作困顿,竟潦落到替公司去催债务。坐公车的时候便带着三岛的书,“丰饶之海”中的一本《天人五衰》,有些难读,内容枯燥,语言不知是翻译缘故还是原本如此,读来艰涩,一知半解中就放弃了。倒记得书中的海与现实中的海、堤坝、灯塔有种呼应,那道温暖的记忆仍留藏心间。离开宁波时,从图书馆借来的三册书其中便有三岛的书,一直留存在自己的书架上。

  直到多年后,收到上海译文出版社的《金阁寺》,似乎对他的文字更为吸引了。那种多维度的视角与美学观点让我心动不已,尤其作为他最初的创作,里面包含了极大隐喻——这对于初涉文坛的人来说,其手法受到太多欧洲作家的影响,但不得不说是一种冒险性极大的工程。

  买来的碟名字就叫《三岛由纪夫传》,虽然此前也买过上海书店出版社的《美与暴烈》,只看了个开头,却未看完。血淋淋的剖腹砍头已让我吃惊不小。小时候对作家们的死隐约有知,长大后对他们的死亡渐渐明晰起来,了解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后才恍然大悟。三岛的死早就在我出生前就已存在,却直待我长大成人,才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它的“真实”。

  除影片以外,另外附赠制作团队的采访和三岛生平采访。看到自己喜欢的作家神情中略带自傲并操一口流利的英语,实在不可思议。影像留住了他的身影,如他违抗时间想将肉体永存的信念一样,隔着时空,我清晰见到了他。有别于青少年时期的羞涩,热衷于健身的他显得壮实而自信。

  始初我以为买来的碟是关于回忆三岛生平的纪录片,谁知竟是电影——这对我来说是失望还是惊喜,无从说清。影片从其带领几名“盾会”成员前往将军府邸实施计划——目的似乎很明确,便是拥护天皇,推翻现行政府,其行为实属极端右翼军国主义分子,很难想象,这样一位思想深受西方影响的作家,却是如此崇尚武士道文化,迷恋剖腹与繁文褥节。全片以三岛生前最后一天的行程作为贯穿始末的纵线,横向插入他从小到大一些片段,以黑白影像呈现,颇衬显出个人精神世界的寂寥、苍白以及单调的色调。从小被祖母带离母亲身边,管教严厉,赋予他既高贵又落寞的童年生活,神经质的祖母对其的调教既培养了他胸壑间的高雅气宇,又使其养成独具一格的审美观念。他读了大量藏书,被塞巴斯蒂安殉难图上的壮美男体所吸引,12岁年纪即创作出令成人赞叹不已的《鲜花盛开时的森林》。影片中之所以提到两位女性,祖母和母亲,无非是强调在他成长过程中的性格形成的因素。这与他后来极端迷恋男性肉体的癖好有很大关联——对于美,他永远是一个热衷的追随者,在《金阁寺》里,美作为一种建筑体的隐喻而存在,美是让人物存在缺陷与危机感的事物。影片撷取四部小说作为穿插,使得该片叙述形式上更为丰满,且具有表现主义的特点。导演施拉德是马丁西科塞斯的好搭档,向来集编剧与导演为一身,他对三岛的自杀行为表现出莫大的兴趣。既采用叙事线性的纪录手法,又用舞台形式颇为浓烈的表现主义来突现作品的艺术性,的确让人为之眼前一亮,对三岛早中晚期的作品风格也有大致了解。很期待看到对《禁色》这部小说的呈现,可惜没有见到,据说导演正有此意,可三岛的遗孀不允。三岛作为在日本国内很受欢迎的作家及右翼分子拥趸的代表,很多人排斥他的同性恋行为并不予承认——这也是该片当时参加东京电影节受抵制的重要原因。

  导演强调的是死亡,因此以死亡这一天作为线索,作品内容以舞台性质呈现,用色彩浓艳且灯影布置的精致取胜。“金阁寺”是一座木制模型,光可鉴人的木地板成了池塘,群峰叠翠与碧荷完全成了布景上的画作。《镜子之家》则用浮世绘的屏风作为隔断,《奔马》里的监狱铁栅和血色残阳颇似百老汇舞台布景,虽然《假面的自白》没有作明确的呈现,而是通过黑白影像即反映个人成长经历来表现的,实际上,这部自传性质的小说本来就是反映三岛自身,导演不作明示,故意消除了艺术上的手法,却借助书中的文字来替作三岛说话。这种界限的模糊不知是否“狡狯”之举。为军国主义思想所影响的三岛自少年时代便一心想战死沙场,却在体检时故意装病,当多年以后,他的绝大多数少年时代的朋友战死,他却苟活于世,生的压抑和那种不能为国效忠的苦恼深深困扰着他。向死的心如向日葵般,在太阳旗的召唤下烈烈尖叫。三岛最后的“谋反”和策划修改宪法的举动完全像他笔下的《奔马》,不同的是,他无法完成如书里所述,瞑目之前见到旭日东升。在影片花絮中,对他生前友人的采访里可见,人们对其的死并不表示太大忧伤,因他们早就从他此前的话语中听出端倪,并对他的死当作是艺术形式的表现。这让我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死”是人生的终极点,对于死亡大多数人惊恐不安,而三岛却可以将之当作自己创作的一部分。

  全片分为四部分,分别为《美》、《艺术活动》、《行动》、《笔与剑的统一》,单说这最后一部分。日本民族的人性中的“优雅”与“残酷”并存的品格是众所周知的,三岛由纪夫的创作虽说并不完全师承川端康成,有其独特的结构与建筑的美学特点,然而究其总体还是美的,然而所创作的人物却各个有其人性的缺陷,甚至丑陋、伪善的一面。其最后的自杀,确实证明了“笔”与“剑”的融合,却终究有点荒诞,一个追崇古文化的现代文人,死在自己的剑下,用一种极端方式向天皇谢罪。试想,一个人确定要死,还精心策划死的优美,是何等荒诞之事。这与他追求完美的性格不得不有所关联。

  就像《金阁寺》中,“美”成为一种压抑自由的累赘,当战争也无法将之毁灭时,只好通由人为的破坏。这巨大的隐喻,像是一道符咒降在三岛身上。演员绪形拳在外形上与三岛相去甚远,却抓住了一些特质,比如他的敏感、脆弱、高傲,倒是年轻时候的几个小演员颇为形似。片中虽然穿插多部作品,且都有不同演员饰演男主角,但他们的灵魂都是三岛的。肉体是优美的,而灵魂在泣血。

  《三岛由纪夫传》影评(九):当成舞台剧来看

  我想说其实如果以年代来讲,这部电影值得四星。但论剧情,三星半吧。不是说

  不好,但真的还不如看的日本人拍的动画诠释的更好呢。或许外国人很难去了解

  日本人的那种寂寥和变态,就说中国和日本这般“一衣带水”(为何新编序里的

  这句印象就这般深刻。不过别的书也有这句啦)的关系,都无法了解岛国人民的

  纤细,何况米国人民呢(或许例外的就是那本关于小津安二郎先生的传记《小津

  》)。

  日本作家多变态,但正是变态才能写出更好的作品(无论哪国。毛姆除外),我

  一直这样认为。我往往会被这样病态的作品和人类吸引,如同我对病娇苍白系深

  井冰男子的喜爱一般。但说起来统共就读过他的金阁寺和假面的告白,还是很久

  以前读的。当时当然是喜欢,惊为天人,但现在看来,也只能算是喜欢的作家,

  不是大爱的。正好那时候又读了太宰治,其实老是把这两个人搞混,即便现在有

  时候也要想一下奔跑的没乐死是谁的作品之类的。其他拉拉杂杂的只言片语都是

  从散文随笔,日本文学介绍上读来的。说起来印象最深的还要算是他的童年,感

  谢青之文学(应该是这部吧 有三岛 太宰治 夏目漱石 坂口安吾 对太宰治和坂

  口安吾的两个故事印象更深一些)。而说到他的结局,不过是很多年前书上读到

  的两句,就是他爬上楼顶,切腹自杀。绑头带略萌(好吧,我只是想到了偷爱里

  的拉拉队制服和头带帅呆了),制服不算好看,但果然制服的诱惑确实是有道理

  的。道具什么的更是美呆了。刀就更不用说了,绝对是僵尸横行时的必备利器。

  以上,扯远了。回到正题,在我想象中他是在众人面前自杀的,如今看来,我想

  象的更唯美。而电影恐怕更写实。不能说导演编剧是没做功课的,算是客观的讲

  述一个故事,可确实无法表现得更纤细啦。

  我是每次看正经片子总是感叹自己放着正经书不读,读了很多小黄漫耽美,过后

  却依然如故死性不改的分割线

  至于真的是客观还是其他,只能等我把存的关于三岛由纪夫的书传记等读完才知

  道啦。两个小时确实挺长的,中间甚至无聊到想睡觉,到了后面就更别提了。说

  一下舞美,真的太棒了,可以想象如果是一部舞台剧的话那是很华丽的。而我确

  实就是把它当舞台剧看的。音乐是很棒,很好听,但给我的感觉是和片子不搭调

  ,多少有些违和感(这当然不是配的时机和镜头把握不好的那种违和感)。

  电影里他的宣言和切腹就如同一场闹剧。或许现实中真的也就是一场闹剧。但无

  论一个人的信仰是什么,如果他能为之战斗和牺牲,那这个人确实是幸福的。姑

  且不论这种信仰是否正确。这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之分,只有做好事的人和做

  坏事的人之分,用前几天看的剧集里的话来说这段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历史上从

  来不乏为信仰献出生命的人,日本又尤其多。动不动就切个腹之类的。当然不是

  推崇,毕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况且切腹算是所有死法里最疼的一种了。但从另

  一种意义上这种勇气和不怕疼的精神确实值得敬佩。况且切腹也是技术活,而且

  需要团队配合,如果没有个介错,一个人切腹,切不好拖上很久不死那是很痛苦

  的。好了,扯远了。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放在今天,他完全可以和同志们拍了

  视频放网上,最后如果切了腹,那点击量无疑是蹭蹭的。要是在现代,这样的胁

  迫然后还大胆的站在空旷的地方演讲,很有可能下场是被爆头。而他要传达的真

  的传达到了?看看电影里丢西红柿鸡蛋的(大雾)人群我们就可以明白其实终究

  算是闹剧了(如同很多日剧中的嘶吼没人听一样,野岛伸司尤其好这口)。后世

  的极端青年们或许会从中得到领悟,然后不干好事,剩下的人们日子不是照过。

  不说政治或者左翼右翼这些东西,只说能为自己的坚信而坚持是一件幸福的事(

  前提是不要去伤害其他人),这样的以死明志总比如今人们为了感情所困轻生要

  好吧。再想想只是因为哲学上困惑而自杀的夏目漱石的学生藤村操(但后来跟风

  自杀的就不对啦),等等。当然,我不是赞成自杀这样的行为。

  如同另一位豆友写的影评一样,我想更多的是接受不了自己老去,要一辈子有耽

  美范儿的活着,切腹明志无疑是最酷的方法了。或许这样的男人本来就带着自毁的倾向一路向着死亡奔去,而且是极其喜欢死于最好的年华的。至于如果他不那么早死是不是可以留下更多的作品?但从另一种角度来讲,他的惨烈的死亡方式使他的作品得到了升华。而且不说男色还是同性恋,我一

  直觉得他是双的。我记得切腹是要切两刀的(很久以前看的杂文记不清楚到底是

  怎么切了)。

  英文旁白,日语对话。我找到的版本甚至有拉美语系的配音。但我只开头用了那

  个音频来听,语速实在是太凶残了。并且我用了好多遍回放听也没听出到底是西

  语还是葡语。我猜是巴葡?

  以前单觉得听英语语速快,结果听法语和葡语还有西语电影的时候才觉得英语语

  速那是很慢滴。葡语的语速简直是对人的摧残。

  《三岛由纪夫传》影评(十):三岛由纪夫传 Mishima: A Life in Four Chapters, 1985

  最初关注这部片子,还是因为它奇特绚烂的标准收藏版封面。初看之下,我甚至不知道Mishima是谁,查过之后才知道是三岛。三岛由纪夫对我来说是个并不熟悉的作家,没看过他的任何作品,没查过他的任何生平,最重要的,了解他干什么呢?种种考虑之下,就把这部电影放到了从来也不想看的“想看”列表里。然而昨日一看,真的大为吃惊。原来不仅仅封面奇特,内容也很奇特,表达方式更是独出心裁。如果说三岛由纪夫是个怪人,那么这部电影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是对他最好的诠释。

  闲话少说。电影的中文名在“三岛由纪夫”后加了“传”字以取代“四个章节中的一生”,无疑是非常高妙的。传记,尤其是作家传记,其中无疑会有作家的生平、穿插着作家的作品和对作品的诠释,最终还有对作者和作品的评价,等等等等,诸如此类,在这部电影当中可谓是一应俱全。故此,叫它“传”是相当贴切的。尽管从文本到影像的呈现绝非易事,导演保罗•施拉德还是非常好地解决了这之中的一系列问题。

  电影分为四个章节,整个剧情就是三岛由纪夫的一生。三岛小时候由外婆抚养,外婆高傲而有教养,对童年时期的三岛管教极其严格。这种严格甚至威慑对他的性格造成了极大影响,一方面使他少言寡语,另一方面使他身体孱弱。身心上的不足使他非常自卑,而自卑感的逐渐增强让他产生了对于美的思考和毁灭美的欲望。成年以后,三岛逐渐找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恢复了对身心健康的渴望,于是开始健身,并视之为人体的艺术。然而他也逐渐意识到,要想在艺术上有所成功,就必须在其达到顶峰之时戛然而止,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长存。伴随着身心愈发强壮,三岛在事业上也不断获得成功,然而这些都没有让他停下脚步,因为自身的完善已经不再是他的目标。战争的失败、国家的软弱促使他必须在政治上行动起来,于是他开始举行政治集会,参加政治讨论,自行组建激进政治团体,希望为软弱的国家打上一针强心剂。由此,三岛决定绑架军队首领,以死相要挟并向军队进行演讲,鼓动士兵效忠天皇。然而事与愿违,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从三岛的言论、跟随三岛的步伐,在这种情况下,三岛选择了自裁,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以上便是三岛由纪夫的生平。生平确实如此,平平淡淡也好,轰轰烈烈也罢,它就是一段写在墓碑、教科书抑或是百度百科里的生平。无论你添加了多少精神分析学的理论,摆出了多少专业书籍当中的语汇,它也就是到此为止了。然而,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他的生平并不仅仅只出现在这种客观的、旁观者心态的平铺直叙当中,而更应该出现在他自己所记录下来的那些文字之中。这些文字也许经过修饰,也许经过转换,也许已经看不出和作者本人有任何明确的联系,但它们一定不可避免地烙上了作者生命的痕迹,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作者进行自我剖析的隐秘场所。它们可能是被虚构出来的幻影,也有可能就是另一个空间当中真实存在的故事,无论如何,它们都应该成为一个作家一段生活最真实也最虚幻的写照。

  作为一个曾经写出《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和《基督最后的诱惑》等众多优秀剧本的、首先是个成功编剧的导演,施拉德一定对此深有体会。因此,三岛由纪夫的三部小说——《金阁寺》、《镜子之家》和《奔马》一一并入影片之中。在笔者心目当中,本片最成功的地方也就是处理这三部小说和三岛由纪夫本人经历的方式。如果说,现实中意图绑架将军的三岛和回忆中少年和青年的三岛构成了时间线当中的两个维度的话,那么整个三岛生平的时间线又和他作品中人物的时间线形成了两个平行空间的对照。在影片当中,负责建构时间的是色彩:彩色代表现在的三岛,黑白代表回忆中的三岛;而负责构建空间的则是布景:现实主义的实景代表三岛自己的生活,超现实主义的虚景则勾画了小说中人物所处的环境,例如被壁纸环绕的与人同高的金阁寺、表现不断环绕成圈的人流和串联成排的铁笼等等。两种视觉元素各行其道,清晰地勾勒出了不同线索的走向和边界;而所有超现实主义的设置鲜明地表现出故事的虚构性,同时又与交叉剪辑一道提示出这些故事当中所蕴含的真实性,使各个层面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有人将《忧国》也算作一部小说,认为全片展现了三岛的四部小说,这显然是没搞明白本片结构。事实上,《忧国》只是三岛回忆当中的一小部分,在影片中用黑白胶片表现,根本不能与其他三部相提并论)。所以,尽管影片不断在虚幻与真实、现实与回忆之间转换交替,我们却并没有因为情节和人物的不连续而进进出出。施拉德的功力由此也可见一斑。

  有人认为《三岛由纪夫传》过于泛泛而谈,我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前三章之中所包含的任意一部小说拍一部单独的电影都不为过。然而,一部电影的跨度可以是一秒,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一个人的一生;所谓的泛泛而谈,不恰恰就是电影的功用和奇妙之处吗?所以说,将三岛由纪夫的一生拍成一部电影,想来不仅不能被称为是泛泛而谈,反倒是一个壮举。

  从第一章开始,表面上看起来就是从“美”跳到“艺术”再跳到“行动”的前三个章节,其实是相互联系的。三个章节分别指向了三岛由纪夫的性格、身体和他所处的环境,其逻辑是非常明确的:一方面是年龄角度的从小到大,另一方面是意识层面的不断深入,从内到外,推己及人。只有这前三章的铺垫,才到达了最后一章三岛由纪夫为实现自身抱负所做出的惊人之举,即“笔与剑的融合”。但这里仍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仔细观察之下我们可以发现,每个章节并不是完美地依照时间线咬合在一起,而是各有各的走向,各有各的结局:第一章末,金阁寺被沟口焚毁;第二章末,遍体鳞伤的修被债主杀死;第三章末,勋在行刺之后剖腹自杀。由此,看起来三个不同的结局在最后都来到了同样一个终点,那就是死亡。这也就意味着,三岛由纪夫所写下的每一个故事,无论是在谈论美、谈论艺术还是谈论行动,其结局最终都会是死亡。对于三岛来说,无论是在生命当中的哪一个节点上,死亡都是不可避免的,它既是自卑对美的毁灭,也是艺术家对完美的追求,同时也是自身行动的必然终结。四重平行的死亡,无疑加重了死亡的宿命感。

  1970年,也就是其自杀当年,三岛由纪夫完成了他学术随笔《叶隐入门》。这本“入门”,其实就是三岛由纪夫自己对《叶隐闻书》的诠释,而《叶隐闻书》正是日本武士道的精神源头。在他作品当中存在的倒错美学无疑很早之前就存在于武士道精神之中,那种所谓对“生如夏花,死若秋叶”的追求支撑了三岛近乎所有的行为。毁灭,便是对美的最好保留。三岛毁灭了自己,也保留了自己;他为后世留下了无数谜团,然而这般戛然而止的朦胧,也许正是他所期待的美吧?几次介错未死的三岛,可以说尝尽人生之苦,但愿他倒下的那一刻,“太阳升起,照亮了整个天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