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太原人心中的柳巷:开化寺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太原人心中的柳巷:开化寺

2018-09-04 20:10:24 作者:不是我吧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太原人心中的柳巷:开化寺

  如果说你是太原人,就是很封闭,孤陋寡闻,不关心天下的所有事,但是说起柳巷,那是肯定的知道,太原最热闹地方了。

  柳巷,开化寺百多年来,一直是太原的商业中心。就象北京的前门大栅栏地片,上海的南京路,天津和平路等。繁华闹市红火不过人看人,都是数人头密集度。这种风景现在或将来,都不会多见了。以前是不见高楼大厦的,顶多也是二、三层阁楼,门挨门,店靠店。城管是近20年的产物,只要有块空地,就可摆上地摊,反正没有高音喇叭,也不怕测量噪音分贝,大嗓门可以扯起来吼,卖瓜喽!甜甜的香瓜!清徐葡萄!夾肉饼!猪蹄子!…

  百多年前的柳巷也是如此,除了各种杂货店铺里人出人进,满街都是土布拉叽的长袍马褂,肥裤腰男女。这是老照片上看到的。泥泞街道,雨后还溅起泥水独轮车马车,还有卖洋片、西洋镜观花的,还偶而有个别辫子的。这也是推翻了帝制以后了。民国初年的样子,在柳巷、钟楼街一带,就是一大片鱼鳞片那样的房屋层层叠叠,密密麻麻。棚户区般的歇山瓦顶子和平房中间,突兀的一座巨大建筑物,有5、6层高的大楼阁,那就在柳巷紧挨的地方,是巍峨的大钟楼。这座伟大的古建要能留到21世纪,那可是宝贝疙瘩了,得让太原耿市长高兴的跳起来。遗憾的是没保存到今,1931年在乱世坍塌了。

  柳巷的地名,问起太原人,特别是近几十年出生的新人类,还没有多少人说的清。我记得前若干年问过一位土生土长老太原,柳巷街名从何来,他说闹不清了,估计是以前旧社会开放,妓院嫖客没人管,烟柳巷子吧,一般说做这种无烟生意的多。靠,我的一张白纸就给柳巷画了这么个印象,把柳巷描黑了。

  现在的柳巷,高楼大厦繁华似锦。我们心中的魅力太原,说起都市的蝶变,仍旧大打柳巷这张牌。柳巷,铜锣湾,大商圈啊。铜锣湾好解释鹦鹉学舌,是从香港铜锣湾复印来的。柳巷得说清楚文化啊。现在的水泥树林子太多了,多高大的水泥钢筋树,人们也不稀罕文明时代了,绅士淑女喜欢在硬壳子里找软件,就是寻找曾经故事,老砖头房屋里挖出点儿历史文化的油水。何况柳巷是一条街,闪亮的太原地标。

  柳巷其实是很有热血正能的来由。

  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领导起义军势破如竹,攻克了许多元朝统治城市。太原是北方军方重镇,自汉唐宋以来,一直是冷兵器时代以来,军事家非常头疼的要塞。元朝派重兵布防,准备遏制明军的扩张。朱元璋当然知道太原城的厉害,但也不敢轻易强攻,便派了得力干将常遇春将军化装潜入太原城,动员集合反抗力量,准备里应外合,一举拿下太原。

  常将军化装进城不久,在开化寺、钟楼街一带活动,不料被元军的探子发现。元军派一队人马前来捉拿,常将军被追的无藏身之处。情急之下,他跑到开化寺东面的一条小街,推开一户街门闪身进了院中。这户人家只有一个孤寡妇人,她儿女被元军杀害,对元朝统治者恨之入骨。她听了常将军的简短陈述后,二话不说,就把他领到后院的柴房里藏了起来。元军破门而入,四下里搜寻。老妇装聋作哑,糊弄走了追兵。为感激救命恩人,常将军临走时告诉了老妇人,明大军很快攻城了,如有大兵攻来,便赶快在街门上插柳枝为号,便没有大兵来骚扰了。老妇人照常将军说的办了,还悄悄的告诉了四邻街坊这个秘密

  这条街几乎都插了柳枝,在战祸中平安度过。明军平息了战乱后,街上人家不约而同,都把柳枝插在门前种了树。也真怪,这些小树枝开了光一般,都成活了不说,长势猛劲,没几年成了柳树成荫的小街,后来人们就把小街更了名,柳巷。

  开化寺,亦称开化市。开化寺,是佛家的名号意思是用佛家的慈悲大爱开启蒙昧,化恶为善。这个名不是太原的专有名。据查询,太原市有三座“开化寺”。一座在今阳曲县境内,建筑年代寺庙规模没有后两座名声大。

  另一座开化寺那可是名声显赫。在太原西南十几公里的摩崖蒙山大佛,就在开化寺内。这座佛寺是国内较早的佛教道场。佛教从印度引入中国,洛阳白马寺是官家投资的大型寺殿群,东汉同年代,在太原西山也建了相当规模的大庄严寺。到东魏年间,又进行了扩建。大约在1500年前的北齐,大庄严寺更名为开化寺,北齐皇帝大兴土木,寺庙扩张,又历时26年,开凿了举世闻名的摩崖蒙山大佛。到了唐朝初年,开化寺更达到了空前的鼎盛,唐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则天都在这里参加了宏大仪式,给蒙山大佛披上了袈裟,成为佛教界最著名的盛事。开化寺自然也享誉天下。

  柳巷紧贴不远的开化寺,后来一直是太原的名地标,其实是一种品牌的迭加效应。蒙山大佛所在的开化寺名头响亮,城内这座开化寺也是很壮伟的。现在钟楼街的开化市旧址,原来也是宏伟的佛教建筑群,有记载是北宋年间大规模扩建的,始建年份说明古老了。太原几千年来一直是北方重要城市,开化寺在市中心,又在官府衙门附近,所以这里常年香火旺盛,佛事不断。同时人员频繁流动,来自四面八方游客香客聚集,也自然孕育出繁荣的商业和贸易,成了山西,乃至北方地区重要的商品与土特产集散中心。千百年来,一说到太原,那是必去开化寺、大钟寺的。除了烧香许愿,逛街串店看红火是一定的。在清光绪年间,一把大火,几乎将开化寺烧毁殆尽。后来又在原址进行了小规模的复建。虽然佛事活动不如先朝,但开化寺、柳巷一带的商业却日趋繁荣。

  到了辛亥革命以后,开化寺的香火渐淡,寺内的僧人流失。殿空人稀,为了资源利用,与热闹的周边市场适应,太原府衙就把騰空的房间住了商户。渐渐的,开化寺就演化为“开化市”,后来纯粹变成商业中心。有杂货土特产布庄粮油菜饭店旅馆,附近的东羊市、西洋市是露天的农贸市场,马牛羊等牲畜都有交易

  明清时期,除开化寺、大钟寺热闹,太原的主要商业区有大南门一带,还有督军府西面的地方。后来南关街那边地势低洼,频遭水灾,商业就不断向柳巷,开化寺集中。柳巷这条街逐渐繁华,铺面空前的多起来。这条南北两华里多的小街,紧挨开化寺,能够步行到达,两厢串起了,成了大的一片繁华市景,名气也大了。北京、天津的客商也来投资办店,这样就确立了太原这个城市里绝对尊荣的商业地标位置

  建国以后,太原城市大建设,陆续开拓出解放路,五一路,迎泽大街等。老城的核心还是柳巷,钟楼街,桥头街一片。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又到6、70年代计划经济,那一带新建了不少国营的店铺,还出现长风剧场,戏院,开明照相银行等文化与生活服务项目,那时的规模现在看的袖珍,但也是省内数一二的牌子。包括老店,人们至今熟悉的“双合成”“六味斋”“老香村”等。还有卖布的“华泰厚”,吃饭的“清和元”,“认一力”“老鼠窟”等。有的已经消失,成为历史符号

  还记得童年的那阵子,在晋中的乡下人,到过太原串过的,很牛气的,总要显摆几下。俺可是去过柳巷的,吃过“认一力”的饺子,还在“开化市”扯过几尺的卡布的。那个红火热闹哇。啧啧啧,羡慕嫉妒恨。还自觉,没敢说进过“华泰厚”布庄,那是体面人才敢迈进门的了。

  时过境迁,都是云烟神马,老房子几乎已经荡然无存,但文化是不朽的东西,壳子不在了,魂魄还留存,开过光的,谁也泯灭不了。今天看我们太原,高楼如林,新崛起的商圈比比皆是,超过柳巷时尚的多了去。豪华装饰商场,许多还没有收回本钱,又烧钱重新换了衣裳,换了奶名。呵,眼花瞭乱的时代,走的快了,魂儿跟不上。柳巷那些商楼也如此,今日“中昌”,明天就换脸“茂业”。变的快了,记忆没有储藏,忽然就丟了。

  无论怎么变色,城市还得有文化引领。别以为何人何物重要,不管何官大小显赫,都是昙花一现。而柳巷,开化寺(市)等老掉牙的名,永刻在太原人的心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