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碎你好》经典读后感有感
《心碎你好》是一本由石康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1.80元,页数:2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惊奇的发现 为什么石康的小说只有奋斗拍成了电影 心碎你好 有奋斗的情节 就是孔乙己那段!
●短时间之内,不会再读石康的书,爱情最丑陋的一面令我心慌,毫无理由的背叛与没完没了的互相伤害,这不是我心中爱情的模样。
●赡养父母,周济朋友,让孩子受到好教育,对猫狗有爱心,平安本分,知足常乐,真美好的一生,穷人梦还能有什么呢? 有时生活大概就是这样,都是一辈子,看到的老人们也是我们正在走向的方向
●京痞 哈 我喜欢
●我喜欢北京,北京令我多愁善感,然而,这里还有一个让我深深的喜爱,就是北京的,南城的,丫头片子
●在支离破碎之后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他的小说都只能看到一半了 曾经沧海难为水?
这是第一次完整的看石康的作品,很久,都觉得很平淡无奇的样子。
后半段的阅读是在深夜,那时白天很忙的工作,晚上却蓦地没有睡意,昏黄的灯光,没有目的的阅读,突然有一点点痛的感觉。
年轻有资本,企盼而骄傲。总会有着那么一段刻骨铭心、相互伤害折磨的过去,那么一道看不出却深入骨髓的伤口吧。毁了一段青春、一段感情,毁不了记忆。没有一起柴米油盐,也许就是最美好吧。
记不起,改天再说吧~~
《心碎你好》读后感(二):说不清楚
我是在看完<<奋斗>>之后,才读到这本小说的.
第一感觉,依然是十足的京味儿,突出的也是每一个人,在这个纷繁的社会里不同的性格,时而古怪,时而老成,时而疯狂.主线也就是袁晓晨和作者自己.
初读的感觉是有点迷乱,并且有些地方与<<奋斗>>还雷同,或者形似.也许本来<<奋斗>>就是作者根据自己以前的经历,来写的.抑或是其他原因.
但不管怎样,作者能把生活本来的面目写出来,并且经过这些感悟,而得到另一些以前所没明白的,我就觉得还不错.
《心碎你好》读后感(三):无辜的互相伤害
在这个时候
当然包括爱情
爱情是一种冰火相交的东西
还有火中取栗的情欲
生命是中庸的东西。这些极端的东西让我们受伤。但是我们的欲望在支配着我们不理智的行为。归结一句:犯贱。
对,爱情便是这种犯贱的东西
人和人之间本来就不能完全重叠。我们非要互相走进,太多无形的不同,然后彼此都变得百孔千疮,伤痕累累
不排除,大部分人忍受了这个磨合过程。选择失去自己某些精神上的棱角来换取一种更稳定和谐的关系。
根源其实很简单
我们在无知的期颐一种情感上的对等
如同交易一般。我们希望付出去的每一丝爱意,都能得到对方的回应。犹如船只和航标灯之间的默契。良性的循环是这样:你给50,我给75,然后我给100,你再给125,双方本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理念,不要亏待对方的原则。这关系还能处的有些客套的融洽。但,如果这个交易失衡了。一方觉得自己在做心灵上的亏本生意。然后矛盾就发生了。
问题归结到最后,总是这样:
“我对他这么好,他怎么能对我这样”
其实,更多因为心理上的觉得不平衡。并非事件本身带来的怒气。
然后双方扯破脸皮,指着身体上的真切的血淋淋的伤口,尝试告诉对方:我才是弱势群体。
游戏玩到这里,就有些尴尬了
爱你的人,聚集到你这里,只看着你的伤口,然后为了你的不完整而默默心伤。
爱他的人,成了他的后援,疼惜着他的残缺,然后为了他的痛苦愤怒抓狂。
战争扩大化
谁也没错,谁也都是错
错在都纠结在自己的伤口上
呵呵,爱情,应该是一个人的事情。与他人无关。只记得付出,不计回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这世道不就安当了嚒。
世人啊。。
《心碎你好》读后感(四):“周文五部曲”之四——《心碎你好》
首先,我想说,这是石康目前为止整个生涯的巅峰之作,同样,也是五部曲里面最好的一部。他第一次把爱情故事和他对人生的思考不留痕迹的揉在了一起,读起来尤其顺畅,之前他要么大量夹带私货评古论今损所有人的几乎所有作品,要么就以梦呓或者嗑药为由说出他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它当然没有《奋斗》卖座和流行,没有《晃晃悠悠》里面阿莱近乎完美人格的光环加成,也没有《支离破碎》那么酣畅痛快(也因为很短),但这次,周文和袁晓晨闹出的动静却是最大的,第三者人数众多且都颇具亮点,从小打小闹变为互相仇恨老死不相往来。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周文竟然抽空说出了“我们结婚吧”这几个字,我大致翻了一遍石康所有的小说,这几个字确实绝无仅有,周文又一次心碎了。
女一号袁晓晨,是《奋斗》中杨晓芸的人物原型,《奋斗》的其它人物原型几乎都出自《激情与迷茫》,那本第三人称的非周文视角作品,以后有机会会去写,先说杨晓芸前传。袁晓晨和杨晓芸从来不会像米莱那样偶尔来点文艺青年的小忧伤,没有夏琳的自我意识和温顺大方,也没有富家女灵珊的天真无邪,更没有露露那种缺乏身份认同的自卑感,她们是石康着墨最多也最喜欢的北京姑娘,她们生活中总是能省则省甚至有些抠门儿,但该花的钱总是毫无犹豫,总想改变命运要更好的物质生活又承受不住现实打击,对伴侣大多时候穷凶极恶的挖苦不轻易展现柔情,目的是为了让男人觉得自己找上她赚了,男人一愤怒反击就不知所措,爱哭,用不完的小聪明,不愿也不会出轨,她们都可以叫做,小可爱。
这本书写成于2003年,在周文宇宙的时间线上,晚于“青春三部曲”《晃晃悠悠》,《支离破碎》和《一塌糊涂》,早于终章《在一起》,这是我最早发现“炮友”这个词的小说作品,但不能说首创。周文在《支离破碎》第一次和陈小露求婚失败后,在32岁,开始了彻底的胡混。
石康的小说有两个不变的主题,一是他对人生的终极看法:即不可避免的走向失败和毁灭,为此他用了大量篇幅和心血在阐述这件事。每个人都在垂死挣扎,聚会,赌博和色情是麻醉剂,一切语言和行为不过是在对抗虚无。二是他对爱情的终极看法:狂热的追求爱情,因为过度狂热而无法接受冷却后的爱情,也就是婚姻,也因为过度狂热只追逐爱情导致忽略和无视日常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认为那会将爱情消耗殆尽。这两点结合在一起,注定了周文只能无数次心碎,独自孤独终老,有一天他若是只和一个姑娘安稳的过起日子,我将完全不会接受,那些对人生,对爱情的述说和思想结晶也将毫无力量。
周文和袁晓晨的故事距离我们并没有多遥远,始终怀疑人生持终极悲观态度的男人和奋力扑向物质社会赚钱消费的女人,很像陶喆的《小镇姑娘》,那段“我喜欢正直朴素的穷人立场,对虚荣和哗众取宠有说不出的反感,这是命中注定的,也是无法改变的,不管我变成什么样,血管里仍留着穷人的血。世上再也没有比穷人的欢乐更动人的东西了,那是被完全压制的欲望所能获得的一点点满足,是镶在生活底层最珍贵的珠宝,是倾家荡产换回的真情实感”这次读完简直呆若木鸡。我想我也一样渴望心碎,我猜我也一样会把一切搞砸,这并非值得骄傲的事情,但尽管如此,终究还是不能忘记要忠于自己,即便这可能会让爱人痛不欲生,自己心碎,我想,周文痛苦的根源就在于此吧,虽然嘴上不说。
幸运的是,虽然我没有在2000年的北京生活过,但我从周文眼里看到了那时的北京是什么样子,物质时代像飓风一样横扫一切,草根操起手边拥有的一切冲入人潮打捞钱财,所有酒吧饭店在夜幕降临迎来歌手,演员,诗人,作家,书商,经纪人们的聚会,总之就是胡混,自由职业者的生活永远那么乱哄哄,事实上,这也是相当吸引我的,王朔,石康,老狼,高晓松都铁定以其它名字出现在了“周文五部曲”中,在那里,他们一样的乱哄哄,而且不分彼此,这是北京独有的魔力。
靠着风流,自私,加无情,周文得以保持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方式,放弃随着商品时代的到来烟消云散的文学艺术抱负,成为一名大众娱乐提供者。所以,把自己的故事写成书卖钱,与和姑娘胡混寻找灵感,是不是周文痛苦和悲剧的根源,是不是周文屡屡心碎的宿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无论是我,还是袁晓晨,在人群中都渺小的如同没有,我们都是随时可被替换掉的零件,我们生长在城市的缝隙之中,我们的欲望与梦想,被嵌进无数的欲望与幻想之中,与别人的交缠连理”。“生活在我们这个乌七八糟的世界上,很难得到什么心爱的东西,就是得到了也因为愚蠢而认不出,总之一切都是难免的”。
遇到心爱的东西,才可以在最后说出那句,心碎你好吧。
《心碎你好》读后感(五):“周文五部曲”之四——《心碎你好》
首先,我想说,这是石康目前为止整个生涯的巅峰之作,同样,也是五部曲里面最好的一部。他第一次把爱情故事和他对人生的思考不留痕迹的揉在了一起,读起来尤其顺畅,之前他要么大量夹带私货评古论今损所有人的几乎所有作品,要么就以梦呓或者嗑药为由说出他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它当然没有《奋斗》卖座和流行,没有《晃晃悠悠》里面阿莱近乎完美人格的光环加成,也没有《支离破碎》那么酣畅痛快(也因为很短),但这次,周文和袁晓晨闹出的动静却是最大的,第三者人数众多且都颇具亮点,从小打小闹变为互相仇恨老死不相往来。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周文竟然抽空说出了“我们结婚吧”这几个字,我大致翻了一遍石康所有的小说,这几个字确实绝无仅有,周文又一次心碎了。
女一号袁晓晨,是《奋斗》中杨晓芸的人物原型,《奋斗》的其它人物原型几乎都出自《激情与迷茫》,那本第三人称的非周文视角作品,以后有机会会去写,先说杨晓芸前传。袁晓晨和杨晓芸从来不会像米莱那样偶尔来点文艺青年的小忧伤,没有夏琳的自我意识和温顺大方,也没有富家女灵珊的天真无邪,更没有露露那种缺乏身份认同的自卑感,她们是石康着墨最多也最喜欢的北京姑娘,她们生活中总是能省则省甚至有些抠门儿,但该花的钱总是毫无犹豫,总想改变命运要更好的物质生活又承受不住现实打击,对伴侣大多时候穷凶极恶的挖苦不轻易展现柔情,目的是为了让男人觉得自己找上她赚了,男人一愤怒反击就不知所措,爱哭,用不完的小聪明,不愿也不会出轨,她们都可以叫做,小可爱。
这本书写成于2003年,在周文宇宙的时间线上,晚于“青春三部曲”《晃晃悠悠》,《支离破碎》和《一塌糊涂》,早于终章《在一起》,这是我最早发现“炮友”这个词的小说作品,但不能说首创。周文在《支离破碎》第一次和陈小露求婚失败后,在32岁,开始了彻底的胡混。
石康的小说有两个不变的主题,一是他对人生的终极看法:即不可避免的走向失败和毁灭,为此他用了大量篇幅和心血在阐述这件事。每个人都在垂死挣扎,聚会,赌博和色情是麻醉剂,一切语言和行为不过是在对抗虚无。二是他对爱情的终极看法:狂热的追求爱情,因为过度狂热而无法接受冷却后的爱情,也就是婚姻,也因为过度狂热只追逐爱情导致忽略和无视日常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认为那会将爱情消耗殆尽。这两点结合在一起,注定了周文只能无数次心碎,独自孤独终老,有一天他若是只和一个姑娘安稳的过起日子,我将完全不会接受,那些对人生,对爱情的述说和思想结晶也将毫无力量。
周文和袁晓晨的故事距离我们并没有多遥远,始终怀疑人生持终极悲观态度的男人和奋力扑向物质社会赚钱消费的女人,很像陶喆的《小镇姑娘》,那段“我喜欢正直朴素的穷人立场,对虚荣和哗众取宠有说不出的反感,这是命中注定的,也是无法改变的,不管我变成什么样,血管里仍留着穷人的血。世上再也没有比穷人的欢乐更动人的东西了,那是被完全压制的欲望所能获得的一点点满足,是镶在生活底层最珍贵的珠宝,是倾家荡产换回的真情实感”这次读完简直呆若木鸡。我想我也一样渴望心碎,我猜我也一样会把一切搞砸,这并非值得骄傲的事情,但尽管如此,终究还是不能忘记要忠于自己,即便这可能会让爱人痛不欲生,自己心碎,我想,周文痛苦的根源就在于此吧,虽然嘴上不说。
幸运的是,虽然我没有在2000年的北京生活过,但我从周文眼里看到了那时的北京是什么样子,物质时代像飓风一样横扫一切,草根操起手边拥有的一切冲入人潮打捞钱财,所有酒吧饭店在夜幕降临迎来歌手,演员,诗人,作家,书商,经纪人们的聚会,总之就是胡混,自由职业者的生活永远那么乱哄哄,事实上,这也是相当吸引我的,王朔,石康,老狼,高晓松都铁定以其它名字出现在了“周文五部曲”中,在那里,他们一样的乱哄哄,而且不分彼此,这是北京独有的魔力。
靠着风流,自私,加无情,周文得以保持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方式,放弃随着商品时代的到来烟消云散的文学艺术抱负,成为一名大众娱乐提供者。所以,把自己的故事写成书卖钱,与和姑娘胡混寻找灵感,是不是周文痛苦和悲剧的根源,是不是周文屡屡心碎的宿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无论是我,还是袁晓晨,在人群中都渺小的如同没有,我们都是随时可被替换掉的零件,我们生长在城市的缝隙之中,我们的欲望与梦想,被嵌进无数的欲望与幻想之中,与别人的交缠连理”。“生活在我们这个乌七八糟的世界上,很难得到什么心爱的东西,就是得到了也因为愚蠢而认不出,总之一切都是难免的”。
遇到心爱的东西,才可以在最后说出那句,心碎你好吧。